•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1.1 有機電激發光簡介

1.1.2 電激發光原理與高分子發光二極體

1.1.2.2 電極的選擇

1.1.2.2.2 陰極 (Cathode)

陰 極 材 料 的 選 用 通 常 為 低 功 函 數 (work founction) 的 金 屬 或 合金,如鎂、鈣或以鎂/銀 = 10/1 的比例,用共蒸鍍方式製成的鎂銀

用電極材料的功函數見表 1-1[15],其對單層導電高分子 PPV 的量子 效率見表 1-2。柯達公司發展出的鎂銀合金(約 10:1 比例,此適當 的陰極材料,其好處是少量的銀可以幫助鎂的沈積(deposition),

同時延遲鎂的氧化,更有助於降低元件的驅動電壓[9]。由表 1-1 與 表 1-2 中,Ca、Mg,Al、Au 四種金屬的功函數依次為 Ca < Mg < Al < Au,其在 PPV 為發光層的電激發光元件中做為陰極,其 量子效率依次為 Ca > Mg > Al > Au。因此,選擇功函數較低 的金屬做為元件的陰極可以大幅增加電激發光的量子效率。

大多數的高分子有機發光二極體的螢光光譜(Photoluminescense, PL)與電激發光光譜(Electroluminescence, EL)非常相似,這是因為 兩者放光機制雷同,只是分別藉由光或是電來激發處在基態的電子,

使其形成激子後以輻射的方式由激發狀態衰退回基態而放出來。一個 有機共軛高分子發光元件,其最重要也最直接的評價在於它的亮度及 發光效率,這兩項因素又取決於激子的生成效率及電子和電洞是否能 有效的傳遞結合進而鬆弛放光。

表 1-1 陰極金屬及 ITO 的功函數值

Material Work function(e.V.)

Au 5.1 ITO 4.7

Ag 4.5 Al 4.3 Mg 3.7

Ca 2.9

表 1-2 四種不同的金屬在 PPV 元件中做為傳輸電子的發光效率值

Electron injection electrode

﹙low work function﹚ Efficiency (%)

Ca 0.1 Mg 0.05

Al 0.002 Au 0.00005

以實用的觀點來看,低功函數的金屬雖可達較高量子效率,但 因其活性較高,在空氣中易氧化而導致元件具有可靠度不高的問題。

因此使用較高環境穩定度的金屬,如Al,有其實際應用上的必要性。

若在 Al 陰極和有機層間蒸鍍一極薄的緩衝絕緣層如氟化鋰(lithium fluoride, LiF)、氟化銫(cesium fluoride, CsF)、氟化鈉(sodium fluoride, NaF) 或二氧化矽等,可以有效地增加使用 Al 當陰極的效率[16], 主要原因為 Al 與發光層在介面會產生化學反應,而產生較大能障以 阻礙電子注入,因此絕緣層的引入可防止介面的化學反應的發生。但 絕緣層的厚度不可太厚,否則電子的穿隧能力便會相對的受到影響。

1.1.2.3 發光層 ( Emitting layer, EML )

許多的有機材料可以應用為發光層,發光顏色幾乎可包含整個可 見光的範圍。目前所用的有機發光材料分為兩大系統,一是以有機 小分子為主的元件,其所用材料的分子量通常來說小於兩千,其 元件製作方式通常採用真空蒸鍍而成;再者則是以高分子為主的 元件,其分子量約介於數萬至數百萬之間,主要是具螢光性的共軛 高分子,其元件製作方式通常採用旋轉塗佈的方式成膜。材料的

不論是選用哪一種材料作為發光層,皆須符合以下兩點要素: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