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陸、中山先生對基督教與革命關係的體認

付信教的心路歷程及其演進的剖析

L早歲曾讀牧師寫的小珊子中山先生自幼生長在香山縣翠亨村,那是一處背山面海地多砂積的村落。廣東雖已早與西人有所接觸,但也僅僅廣州一地及香山附近的金星港而已。跟廣東眾多的鄉村一樣,翠亨村仍是保守而落後的。縱有少數的傳教士零星的點級其間,或傳基督教教義,或教授華人英語,或兼做些地方慈善或公益事項等,在當時的社會風氣及民情風俗所限,似難發生重大的作用與影響。中山先生早歲在家鄉曾看到浸信會牧師所寫的傳教小珊,從宗教觀點闡釋太平天國的寓義,自然也受了些影響。林白克(可ω旦「戶口岳母惘。『)對中山先生幼年在家鄉的處境很了解,說得好

••

我們在世界改造家的傳記裡面,找不出第二個像這個中國改造家幼時一樣的孤立無助

••••••

沒有一件事物可以做將來的指導。種種事物都是往後退步,沒有一件向前進化的。種種都在後面像黑暗一樣。教師指示的古人的教訓像昏暗的星

光一樣使他格外黑暗了

••.•••

他沒有良師,也沒有親族戚黨可以供質疑問難之資

••.•••

。(註七七)生長在如此環境中的中山先生,顯然很難開拓他的人生。他偶爾聽說鄰鎮的牧師懸掛有地園,可知世界各地位置,中國不過是其中一部分而已,故十分好奇。後來他隨母親到了檀香山,不久接受西式的科學教育,基督徒的教師們品學俱優、教學認真,較諸故鄉私塾的冬烘先生只會一味背誦而不講解的古老教法,自然進步得多。而且師生感情融洽,打成一斤,中山先生等華籍學生逐漸熱衷於宗教活動。而基督教義固於先生幼年時即播種於其心靈中了。中山先生在檀香山求學約四年之久,先後受到意奧蘭尼書臨校長韋禮土主教和阿湖書臨芙蘭諦文老師的照顧與誘導,他們對這位遠道而來的留學生的身心福益都很注意(註七八)。此時中山先生對基督教的信仰也逐漸深入,若非他大哥德彰的反對,他可能便會接受洗禮(註七九)。

孫中山先生與基督教的關係二九

• 143 •

一入八三年秋冬之交,余與先生(中山)初次謀面,聲容笑貌,宛如一十七八歲之學生,峙其方自檀香山歸

••.•..

余職在佈道,與之靚唔未久,即以是否信基督相質問。先生答之,基督之道,余固深信,特未列名教會耳。余詢其故。則日,待時耳,在已固無不可也。關後數月,果受禮幸教,余身親其事。其受禮之地,在香港薔設之華人學堂中,距現之美以美會教堂,約一箭地,地不著名,儀不繁重,而將來之中華民國臨時第一任大總統,於是受軍禮歸故主焉。(註入二)宗教素重儀式,而入耶教接受洗幢必領鄭重宣誓,表明心志,上達天聰,這是人的一生中信仰宗教最重要的關鍵之一。也可以說是中山先生於青年初期信奉基督的一個顯著的里程碑,對研究先生早期革命思想的發韌是有其意義的。

4曾有志從事傳道工作一八八五年,二十歲的中山先生第二次自檀香山返國,頗有志於從事傳道工作,據喜嘉理牧師追記,略云:(中山之師友)乃聚資遺之歸國(案指一八八五年中山先生自檀島歸國事),學習傳道科,蓋彼時其傳道之志,固正堅決也。向使當日香港或附近之地,設有完善之神學院,俾得入院授以相當之課程,更有人出資為之補助,則孫中山先生者,殆必為當代著名之宣教師矣。以其熱忱毅力,必能吸引多數人歸服基督;無如事不出此,蹉跎數月,而年齡加長矣。乃擬捨此而學醫,以為傳道而外,惟行醫最能為功於社會。(註八二)根據以上所說,中山先生在選擇職業的重要關鍵時,必向喜嘉理牧師商議,他觀決定習醫,並獲得喜牧師的支持,樂于寫信介紹,前往廣州博濟醫院習醫一年,且為說項減輕其學費,全年學醫之費僅二十元耳(註入四)。一年後,中山先生以香港西醫書院成立,其師資設備俱優,乃即轉學,這兩所醫坡皆與教會有密切的關係。

E受進化論的影響宗教觀念淡薄中山先生在香港西醫書院攻讀五年,勤奮學習,成績優異。除正課外,廣泛研讀西洋的政治、軍事、歷史、物理及農學等。尤其愛讀「法國革命史」和達爾文的「物種起聽」。後來他概述其所涉獵的知識範圍

中山先生在接受課業繁重的西醫教育時,仍能抓緊時間進修其他重要的學術思想論著,積累了廣博的學識,這為他日後 于西學則雅癖達文之道,而格致政事亦常流覽。」(註八五) 「於中學則獨好三代兩漠之文,.•

孫中山先生與基督教的關係

• 145 •

十二天的囚禁生活,反而使中山先生因禍得福,聲名大噪,更加強了他反清革命的信心。同時暴露了滿清政府罔顧人權與漠視法紀。「而孫中山則舉起了進步和基督教這兩面旗幟。孫中山在浪德蘭區的勝利,有助于消除人們對一年前在廣州因舉措失當而遭到失敗的回憶。作為對他的決心和樂觀主義的一種激勵,這個勝利在孫中山的個性上留下了永恆的標記。」(

註九0)總的說來,中山先生在檀島巧遇康德黎及倫敦蒙難時,一意祈禱終獲同道的協助,完成了脫險獲救底心願。以乎天意要

他歷經一次大難(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

」),更堅定其信仰。在他有生之年,革命成功,締造新中國、新文化,使一億萬同胞享其革命建國的成果。

7.與基督教世家的聯姻民國四年十月二十五日,對於中山先生與宋慶齡女士而言,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非常值得紀念的日于。他倆在至親好友大多堅決反對與阻攝下,由日本名律師和田瑞證婚(註九一),假日籍友人梅屋在吉家中完成婚禮。宋慶齡自幼生長在一個

傳統的基督教家庭中,其父宋嘉樹畢業於美國神學院,返國後擔任教會牧師,闖關印刷店專印聖經;其母倪挂珍乃現代童臣

徐光啟(重要的西學傳播者,天主教徒,受利瑪竇的直接啟發,學凡水利、測量、數學、興農、修曆等,無不精通,而能實際應用)之後(註九二),宋氏兄弟姊妹六人無論在國內外所就讀的皆是教會學校,由於這樣的家庭背景,宋氏三姊妹所婚配的對象也都是基督教徒(雖然有的婚後始入教受洗,如蔣中正先生)。孫、宋兩氏的聯姻,顯然與其為基督教同道有關喘咖D

• 147 •

且對基督教禮拜方式與引用的例證

L青少年時常往教堂作禮拜中山先生在檀香山意奧蘭尼書臨求學期間,課餘也常參加有關各種的宗教活動。早晚在學校教堂祈禱,星期日則參加里安德勒堂(ω?〉旦zt回可『。gFas戶)的禮拜,熱衷於讀聖經等,曾想入教受洗,然遭大哥德彰反對未果。一八八四年四月,中山先生就讀於香港中央書臨時,除在校按時學習,努力攻讀中外書籍外,每逢星期假日,即往附近道濟會堂聆聽王煜初牧師講道,力求多了解基督教義(註九三)。三年後(一入入七年),中山先生自廣州博濟醫院附屬南

孫中山先生與基督教的鷗係

三民主羲學報第十三期

華醫學堂攻讀一年後,轉學至香港西醫書院時,仍舊常與王煜初牧師有所往來。據王煜初牧師之于王寵惠所撰「追懷國父述略」一文,略云

••

國父年方廿有三,習醫於是間,課餘輒借學佰陳寶石君(字少白)與先君于相過從,互相研討耶穌之理想為舍己數人,革命之理想為舍己赦國,其曦牲小我,求謀大眾一福利之精神,原屬一致,故二人相處,恍若志同道合,而先君子對於國父之神志英爽,吐詞奮發,輒歎賞之。(註九四)從以上所引述,足見中山先生在香港求學期間,一如前在檀香山就讀教會學校時一樣,是經常前往教堂作禮拜的。

Z奔走革命時也常禱告此外,中山先生常在私下也慣於下跪祈禱。據梁寒操所著「國父思想與人格」書中,略云

••

我酋親聽盧太夫人說過,國父在二十多歲至三十多歲,天天晚上在房間裡,跪下來禱告,她當時還不信有上帝,看

他像傻瓜一樣。(註九五)按諸中山先生在奔走革命期間,曾送次身陷臉境,求告無門,只能「日夜禱告上一帝」。他曾遭部屬鈑變脅迫,也曾被人許騙金錢,民初的軍閥頗多「恃權而驕」'對他很不禮貌,但他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能維持平靜、專一、溫和、寬厚,而且一切出於自然,此與宗教信仰不無關聯。武昌起義成功,中山先生正在美國,盧棋訣牧師之父欲為其設宴慶祝,先生謙辭,並謂只領吃一碗麵便可。且向上一帝謝恩,認為革命之成功「乃在在仰賴上帝之恩助」。特以新約排立比書四一章六、七節中語相贈

••

應當一無罣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上帝,上帝所賜出人意料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襄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註九六)綜觀上述,可見身為基督徒的中山先生向很注重禱告的禮拜方式,當可認定。不過後來國到處奔走革命,幾乎很少拘於形式地前往教堂禮拜聽道,則係事實。其最大的理由可能是為保行跟隱密不得不謹言慎行,生恐暴露了自己「革命領導者」的身分而弄得再手磚帥,尤恐因此連累了同道們,那是他所不願的。主革命時期除講演外足跡未履教堂

• 148 •

根據「革命逸史」作者馮自由先生所撰「孫總理信奉耶穌教之經過」一文中,略云

研究古今中外的政治或社會思想,宜先探究各思想家對人性的觀察。根據羅剛先生的分析:中山先生對於人性的見解有三個重要概念

化而入於神聖。是故欲造成人格,必當消誠獸性,發生神性,那末,才算是人額進步到了極點。(註一一五)

三民主義學報第十三期

有以扶持之,則民德自臻上理。世上宗教甚多,有野蠻之宗教、有文明之宗教,我國偶像遍地,異端尚盛,未能一律崇奉一尊之宗教。今幸有西方教士為先覺,以開導吾國。惟願將來全國皆欽崇至尊全能之宗教,以補民國政令之不逮。願國政改良,宗教亦漸改良,務使政治與宗教互助提絮,中外人民愈相親睦

三民主義學報第十三期

時成」'乃衍生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看法;且又鑒於「渴武革命順乎天應乎人」一語,而有所啟發,他認為革命乃加諸人力以求進步之事。準此而論,他認為「耶穌是個革命家」(註一一二一)。他久安英美式的教育,自己又是基督徒,他「是唯一融合了中西特色,結合了儒家思想與耶穌教義的第一人。」(註三二二)因此,基督教義與三民主義之間,具有相當的關聯性。誠如梁寒操所著「國父思想與人格」一書中,論及「國父思想與基督教義」時,略云

。就任臨時大總統後,自喻為「公僕」,而視人民為「主人」。他反對封建社會時的改朝換代,以暴易暴的落伍觀念與作風,給革故鼎新作了最佳的詮釋。當年希伯來人視耶穌為他們的教主,要帶領其脫離羅馬帝國的統治。他們歡迎耶穌、擁戴耶穌,希望立其為王。殊不知耶穌所要進行的也是「心靈革命」、「思想革命」與「宗教革命」'志在解放希伯來人的心靈。這點堪與中山先生特別重視「心理建設」,以變化國民的氣質相類似。所不同的是,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還包括政治革命與經濟革命。中山先生雖也推重盧梭的民約論對法國革命的貢獻,但他認為「民權不是天生出來的,是時勢和潮流所造就出來的。

•••

於加爾文的貢獻,而不盡是盧俊的「天賦人權」之學說使然。學者認為 。惜乎世人不察,積非成是,以其虛構之學說,一竟視為民主政治之金科玉律。殊不知晚近民主故治及民權的發展,實則歸功 是耶穌之使命,她被稱救世主是出於此意,故「原罪論」與「進化論」乃風馬牛不相及)。前提臨妄,推理與結論自也謬誤 「惡」'所謂「人性巳敗壞」即指此事。所以基督教神學說:人性本善,可惜濫用自由而敗壞了。為救人類由敗壞回復善美 人自由,即可自選服從或鈑逆上一帝,人均達命了,因此每個人出生時已有「原罪」,其意是:原先善美的人會誤用自由傾向 人性本善之說曾予駁斥,不知人性已敗壞(這才是「原罪論」。上帝造人時是仿上帝(有自由)而造的,是善美的,但賦與 ••. 們已〈戶口)的政治哲學正相吻合。彼對盧梭以為盧梭的言論沒有根據。」(註一四三)此種觀點與神學家加爾文(τZ

•.

法蘭西大革命的遠因是早種在大神學家加爾文在瑞士所施行的神治體制,英國的光榮革命與美國的獨立建圈,皆莫不出自一群清教徒的努力辛勤。所以西方的民主自由,只是基督教的枝葉花果,而耶穌基督的原動力,才是西方精神文明的根底與靈頓。(註一四四)加爾文以為人性觀已墮落,故須謀改善之道;中山先生的革命民權證實是人民因君主爭權的結果;而革命必先革心,蓋心為萬物之本源,是以二氏之論點實乃異曲而同工。談到自由平等問題,中山先生強調國人宜採「為所應為」的自由,而反對「為所欲為」的自由;而「有民權,不患無平等之一日」。晚近以還,各國多借自由之名,毀法亂紀,造成無政府的病態;而平等的濫用,為社會安全及福利國家的膨脹,反使刁頑者好逸惡勞,趨於頹靡。加爾文觀強調自由(們冒立即立呂立σoZ明),又重說責任(因ZBS悶。mMV。口已σ己主可

孫中山先生與基督教的關係

一」

. 159 •

三民主義學報第十三期四六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