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陸、實施要點

數學分成A、B、C三版本,A版本建議適用家政群、藝術群等;B版本建議適用商業 與管理群、外語群、設計群、農業群、食品群、餐旅群、海事群、水產群等;C版本建議 適用機械群、動力機械群、電機與電子群、化工群、土木與建築群等,各校各群得依其 專業學習之需求彈性選用。

課程發展

(一)應依據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領域課程綱要或能回應素養導向的精神進行課程設 計,期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促進個體全人的發展以及終身學習的培養。

(二)以核心素養為導向進行課程發展,課程規劃應兼重思考與行動、理解與應用,

關注在如何將所學內容轉化為實踐性的知識,並落實於生活中。課程設計應著 重於觀察週遭人、事、物及環境的互動中,尋求關係,解決問題。

(三)學校課程發展應重視數學領域數學A、B、C 三版與不同領域專業科目間的統整,

以及與國民中學、技專校院所需數學能力之縱向銜接。

(四)課程設計應適切融入性別平等、人權、環境、海洋、生命、法治、科技、資訊、

能源、安全、防災、生涯規劃、多元文化、閱讀素養、戶外教育、國際教育、

原住民族教育、家庭教育、未來就業之勞工權益及法規等議題,必要時由學校 於校訂課程中進行規劃。

(五)課程發展亦可結合時事呈現、應用,教師在設計課程時,可融入個人理財、家 庭收支、民生消費、經濟貿易、財金資訊、動畫製作、建築技術、醫療科學、

天文星象、遠洋航行、未來就業之薪資計算等相關議題,透過不同領域的應用 , 增添課程的多元性,並引起學生學習的動機。

二、教材編選

(一)教材編選應顧及日常生活與職業群中現實問題的應用,教材中的範例應以日常 生活與技術應用的例子學習數學,連結專業科目之課程學習,並在教材中安排 隨堂練習,供學生在課堂上演練,使理論與應用並重,在情境中求真實。

(二)教材編選的內容應含有數學領域核心素養的理念,須融人權教育、環境教育、

海洋教育、家庭教育、勞工權益等各方議題,並採多元文化觀點,納入性別平 等與各族群歷史文化及價值觀,以增進族群間之了解與尊重,以時代性與前瞻 性的觀點作為出發考量,除了培養學生有數學計算、邏輯推理的基本能力之外,

還能藉由此一學科知識發展出多元智慧與國際視野,並以具體的情境或問題來 引發學生學習動機。

(三)教材呈現需衡量銜接國民中學、轉銜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課程、未來進入技專 校院所需之數學能力,並能循序漸進,適當鋪陳。教材內容以日常生活實例為 優先,注意學生學習心理,設計學習活動增加學生學習歷程之體驗,以引發學 習動機,並提供高層次認知思考能力之學習素材,讓學生習得運用知識解決問 題之能力。學校得因應地區特性、學生特質與需求、配合不同群科屬性等,選 擇或自行編輯合適的教材。唯教材專有名詞應採用教育部最新公布名詞,並力 求各學習階段能統一。

(四)應有足夠的範例與習題。範例應具有意義或符合生活化的問題並反映數學思考,

在範例之後應有隨堂練習,在課文之後應有啟發深思的習題。習題要扣緊主題,

在深度上由淺入深,不宜與教材內容有太大落差。避免出現無意義、不符合常 理、人工化計算操作的問題。除了知識內容的學習,更強調學習歷程和學習表 現的重要,使學生喜歡學習及學會如何學習。

(五)教材編寫時不必拘泥綱要內容編排的順序。為達成教材流暢性與完整性所新增 的內容,可置於附錄。

(六)教材及教科書的應用實例,應參酌各領域、學生未來就業及家庭經營對於數學 應用的相關需求,並依照政府頒布的法規來設計數學領域的應用實例,且納入 可實際操作計算機的例題與隨堂練習。

(七)教科書作者宜另編教師手冊,內容包含單元學習目標、教材摘要、課程目標與 節數、教材地位分析、參考資料、教學方法與注意事項、教學活動設計舉例、

習題簡答、數位化學習媒體及其使用說明等,以提供教學參考,充分發揮教師 手冊的功能。

(八)審查注意事項:教科書審查時應掌握核心素養、課程綱要的學習內容、學習表 現、備註及其說明所呈現的精神,並注意其設計是否提供學生充分的學習歷程,

且依據上述教材編寫注意事項進行。

三、教學實施

(一)教師應依據核心素養、教學目標或學生學習表現,選用適合的教學模式,並就 數學領域的特性,採用經實踐檢驗有效的教學方法或教學策略,或針對不同性

質的學習內容,如事實、概念、原則、技能和態度等,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

並適時融入數位學習資源與方法。

(二)教師備課時應分析學生學習經驗、族群文化特性、教材性質與教學目標,準備 符合學生需求的學習內容,並規劃多元適性之教學活動,提供學生學習、觀察、

探索、提問、反思、討論、創作與問題解決的機會,以增強學習的理解、連貫 和運用。

(三)為能使學生適性揚才,教師應依據學生多方面的差異,包括年齡、性別、學習 程度、學習興趣、多元智能、身心特質、族群文化與社經背景等,規劃適性分 組、採用多元教學模式及提供符合不同需求的學習材料與評量方式等,以平等 態度及方式,對待不同性別的學生,給予相同的學習機會,並可安排普通班與 特殊類型教育學生班交流之教學活動。

(四)為增進學生學習成效,具備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能力,教師應引導學生學習如 何學習,包括動機策略、一般性學習策略、數學領域特定的學習策略、思考策 略,以及後設認知策略等。

(五)應培養學生能對週遭環境保持好奇心,並能進行主動地探索、體驗、試驗、尋 求答案與合作學習。

(六)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為培育國家人才、勞動力之重要養成階段,教師應於課堂 中結合未來就業需求,適時提及並說明勞工權益、法規等相關事宜,並教授如 何運用數學來計算薪資或職災預防等相關統計,藉以落實數學跨領域且多面向 的彈性運用。

(七)數學教學為邏輯思考的訓練,此一訓練應活用於實際生活,甚至成為每個人在 生命不同階段中解決困難的重要學科,例如:教師可以家庭經營為經,以年齡 增長為緯,規劃與計算家庭收入、支出與財富累積等,體現數學就在生活中。

(八)教師不應只重知識結構的灌輸式教學型態,應著重扮演「助學者」的角色,以 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解決問題的統整能力。每個數學概念的介紹,宜 由實例入手,提綱挈領,化繁為簡,歸納出一般的結論,並本因材施教之原則,

實施補救或增廣教學。

(九)教師可透過提問、討論、欣賞、發表、操作、情境體驗等有效教學活動與策略,

引導學生創造與省思,提供學生更多參與互動及力行實踐的機會,以強化學生 主動學習的角色。

(十)教師指派學生作業宜多元、適性與適量,並讓學生了解作業的意義和表現基準,

以提升學習動機、激發學生思考與發揮想像、延伸與應用所學,並讓學生從作 業回饋中獲得成就感。

(十一)教師應實際教導學生如何操作計算機進行演算。

(十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教學應關注學生的學習成效,重視學生是否學會,

而非僅以完成進度為目標。

(十三)本綱要所列分配時數與實施學年學期僅供參考,教師得因學生實際需求,配 合學生學習狀況,彈性調整章節順序,增減單元時數,務使學生能有實質之學 習成效。

四、教學資源

(一)善用各項教學資源包括各種形式的教材與圖儀設備,研究機構、社區、產業、

民間組織所研發的資源,以及各界人力資源等。

(二)因應未來趨勢,應介紹使用計算機解決相關問題的方法。善用各種電腦及手機 與平板的免費數學繪圖APP 與輔助繪圖軟體,加強其建立函數圖形的概念。

(三)在學生已熟練計算原理的情況下,為避免太多繁複計算降低學習效率,允許學 生於學習及評量中適當地使用計算機。例如指數、對數函數及三角函數求值…

等。

(四)教師可透過教學研究會、年級或年段會議,或是自發組成的校內、跨校或跨領 域的專業學習社群,進行共同備課、教學觀察與回饋、研發課程與教材、參加 工作坊、安排專題講座、實地參訪、線上學習、行動研究、課堂教學研究、公 開分享與交流等多元專業發展活動方式,以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知能與學生學習 成效。

(五)學校可整合校內外人力資源,協力合作以精進課程、研發補救教材與診斷工具 等,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六)家長宜根據核心素養的意義與內涵,調整家庭教育的內容與方式,以協助子女 習得核心素養。

五、學習評量

(一)學習評量應兼顧形成性評量、總結性評量,並可視學生實際需要,實施診斷性 評量、安置性評量或學生轉銜評估。

(二)教師應依據學習評量需求自行設計學習評量工具。評量的內容應考量學生身心 發展、個別差異、不同階級/背景/文化及核心素養內涵,並兼顧認知、技能、

情意等不同層面的學習表現,彈性設計評量的深度與廣度。

(三)平時的學習評量方式宜多樣化,除紙筆測驗外,應配合單元學習目標,採用實

(三)平時的學習評量方式宜多樣化,除紙筆測驗外,應配合單元學習目標,採用實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