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陸 、結論

在文檔中 明代的經筵日講 (頁 21-26)

觀現傳 之明永樂刊本歷代名 臣奏議(註

41),首

揭君德五卷 ,其

即為聖學 四卷 .「聖學 」所載起 自春秋魯哀公問子夏學而後可以安國保 民 ,止於 元順帝時蘇 天爵奏帝王之治典學為先(註42)。皆為歷代有 關 帝王治學講道之 臣僚奏議 ,亦可知明臣之重視帝王講讀 ,實其來有 自 。 歷代名 臣論君主之學 ,一以論古聖先王之立德化民 ,以禮為治 ;一 以講吉凶治亂 ,得失存亡之所 由兆 。宋代治平間起居注韓維所論饒富興 味 ,其言 日 :

蓋治天下者 ,必先於建事 ,欲建事者 ,莫重於 師古 ;欲師古者 ,莫 急於 求多聞 。然則今之所講筵者 ;陛下之所以求多聞也 。(註43)

註 姐 黃淮 、楊 士奇等編 ,《歷代名 臣奏議 》,全三百五十卷 ,台北 ,台灣學生 書局據 永樂 內府刊 本影印 ,民S3年初版 ,民國 π 年再版 。

註 也 同 姐 9分見卷五 ,頁l;卷九 ,頁媲 。 註 芻 同 姐 ,卷六 ,頁挖 。

此語已涵蓋帝王講學之全部涵義 :治國平天下

明代 的經 筳 日講

在 變 通 ,不失 其 正 ,古人 隨 時 從 道 之 說 最 得 要 領

,唯

在 虛 心 以 玩 之 耳 」 ,並云 「為學不可不知 易 ,只內君子外小人一語 ,人君用之 ,功 不小 」 。(註51)二帝讀書均帶功利性質 ,但總算不廢講讀 。

定制 後 諸帝 講 讀 ,勤惰 不 一 。以嚴 格體 制 而言 ,偶有孝 宗 尚稱好 學 ,卻不能使其子武宗靜心講讀 ,立志問學 。除神宗前期之外 ,前此諸 帝大約均是有制無體 。萬曆十年以後 ,「雖 日講進稿不廢 ,要之皆成故 事故紙矣 」 。(註52)熹宗 、思宗二朝 ,則內憂外擾 ,交逼而來 ,即 認真講讀 ,亦時不我予 。

景帝景泰元年(一四五○)四月 ,御史許仕達上言災沴迭見 ,請痛 自 修省 ,經筵 日講勿徒應儀節故事 。侍講劉定之亦疏言十事 ,其末云 :

今天下雖遭大創 ,尚如 金甌之 未缺 。誠能本聖學以見之政治 ,臣 見國勢可強 ,讎恥可 雪 ,兄弟之 恩可全 ,祖宗之制可復 ,亦何憚 而不為此 。

直將經筵講讀視為復仇雪恥 ,重振聲威之張本 。景泰 四年(一四五三)正 月 ,以災傷疊見 ,方春盛寒 ,言官主竑上言諸敕責諸 臣 ,痛自修省 ,省 刑 薄 斂 ,罷無 益之 工 ,嚴無功之賞 ?散財以 收民心 ,愛民以植 邦 本 ,

「近親儒 臣 ,講道論德 ,進君子 ,退小人 ,以回天意 」 。(註53)景帝 之輕蔑講官 ,則有一事可證 :相傳 景泰初開經筵 ,每講畢 ,輒命 中官布 金錢於地 ,令講官拾取以為恩典 。時講官高穀年六十餘 ,不便俯仰 ,無 所得 ,有同僚某嘗拾以遺 。而景帝尚在郕邸時 ,即嘗懷金錢 至史館 ,撒 之於地 ,令諸 臣拾取 。似此輕佻之舉 ,直使斯文掃地 。當時便有論者云

S1

徐學聚 ,《國朝典 棄》,卷二五 ,頁5,永樂四年 。

註 兒 朱國楨 ,《湧幢小品》 ,卷二 :頁1,講鼓 ,台北 ,新興書局 筆記小說 大觀 本 。

S3

以上景泰事 ,分見 《明史》,卷一六四 ,列傳五二 ,許仕達 ,頁 但茄 。卷 一七列傳六四 ,劉定之 ,頁碼鈣 。卷一七七 ,列傳六五 ,王竑 ,頁4η7。

明代的經 筳 日講

「金錢 之 事 ,其來 已久 ,不知 當 時諸 公 曾講 到君 使 臣以禮 一章 否 」? (註54)

憲宗成化九年(一四七三)翰林編修謝鐸因校勘通鑑綱 目 ,上言 : 綱 目一書 ,帝王 龜鑑 。陛下命重加 考定 ,必將 進詩經筵 ,為致治 資也 。今天下有太平之形 ,無太平之玄 ,因仍積 習 ,廢玄循名 。 曰振綱 紀 ,而小人無畏忌 ;曰勵風俗 ,而縉紳棄廉恥 。飭 官 司 , 而汙暴益甚 ;恤軍民 ,而罷敝益極 。減省有制 ,而興作每疲於 奔 命 ;獨免有詔 ,而徵斂每 困於 追呼 。考察非不舉 ,而倖 門 日開 ;

簡練 非不行 ,而私撓 日眾 。賞竭府庫之財 ,而有功者 不勸 ;罰窮 讞 覆之 案 ,而有罪者不慾 。以至修省祈持之命屢頒 ,水旱 災傷之 來 不絕 。禁垣被 震 ,城門示 災 ,不思竦 動旋轉 ,以大 答 天人 之 望 ,是則誠可 憂也 。願陛下以古證 今 ,兢兢 業業 ,然後可長治 久 安 ,而載籍 不為無 用矣 。(註55)

此疏對當時荒弛情景直刺無隱 ,而帝不能從 。至神宗萬曆十六年以後講 筵不舉 ,有御史錢一本對身為皇帝師保之三公提 出糾彈 :

三 公職在論 道 。師 、道之教訓 。今講 幄經 年不御 ,是何 師也 ? 傅 ,傅之德 義 。今外帑 匱乏 ,私藏充盈 ,不能一為救正 ,是何傅 也

?保

,保其 身體 。今 聖躬 常年靜攝 ,尚以 多疾為 辭 ,是何 休

註 肛 宋端儀 ,《立齋 開錄 》,卷四 。鄧士龍 ,《國朝典故 》本 ,頁1U15。明代 御 前八局 中,有「銀作局 」,專司金銀 豆葉及金銀錢之鈴造 ,輕重 不等 ,

累朝 以供 宮娃 及 內侍 女賜 。據 沈德符記載神 宗沖年時 ,即「每將 錢 豆亂撒 於 地 ,任此單拾取 ,觀其傾跌樣 季 ,以為 笑樂 」;又記賜詞 臣金錢 ,命 地上拾取之 事 ,在宣宗時即 已有之 。見沈德符 ,《萬曆野獲 編 》 ,卷 , 列朝 ,賜講 官金錢 ,台北 ,新興書局 筆記小說 大觀排 印本 ,頁田 。 註 ∞ 《明史》,卷一六三 ,列傳五一 ,謝鐸 ;頁租m。

9 .

超L?(紊三56)

直將神宗之輟講 ,視為三公之絕大責任 。

經筵 日講之制 ,於明代得為定制 ,本為頗值得讚賞之事 。然以其未 能真正落實 ,而使之徒具形式 。廷 臣每每連章疏請哀懇 ,仍不能使皇帝 回心轉意 ;即嚴詞譏刺 ,亦無效用 。傳統儒家政治理想本可藉講筵之制 得到進一步發揮 ,然因人主之有心漠視 ,終成幻影 。正統定制後諸帝 , 早已無 開國初之恢宏氣度 ;尤其明初太祖 、成祖之講讀 ,其功利氣息濃 厚 ,雖云有心求治而學與有志於學而學均可成學 ,但終究前者缺乏 內在 動力 。一旦天下太平 ,寰宇晏安 ,自然有龐大之官僚機制足以維繫國政 之運行 ●因而學與不學似已無甚分別 。設若將就學視 為皇家 內在理念之

部 ,則至少 尚有屬 內在之外緣動力足堪推動 ,所餘者僅就學者個人之 心緒而已 。

儒學文 臣與科道察官乃明代推動講筵之二大力量 。 一

以學術文章導 帝讀書 ,一以言路有責督促御講 。此輩科考 出身之臣 ,以﹉儒學教育背景 身任不 同職官 ,然擁護儒家理 想之志則相攜無貳 ,此即近世儒生官僚特 色之

.既肯定經 筵於﹉中國傳統政治 中之重要性質 ,則不得不肯定儒生 官僚於其中所發生之作用與其貢獻 ‘

註SU 《明史》,卷二三 一

,列傳一

一九,錢一本;頁UUB9。

在文檔中 明代的經筵日講 (頁 21-2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