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明代的經筵日講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明代的經筵日講"

Copied!
2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史耘 第二期 一九九六年九 月

明代 的經筵 日講

宋 秉 仁 一

壹 、前言

貳 、定制前之講讀

參 、講 筵體制之確立

肆 、明代講 筵特色

伍 、神 宗朝之講 筵

陸 、結論

壹 、前言

經筵 日講 ,簡言之 ,即古代廷臣入宮為皇帝或太子講讀經史 ,使學 習治國政術 。為一特設之御前講席 _。。般所指 ,經筵為定期舉行 之禮 , 有規定儀節 ,其行儀或每旬 一 或每 月.〔.或 兼旬一舉 ,各代不 同 。日講則 為密集式講讀 ,或每 白 〔或莓嗚數 日一舉 ,儀節清簡 ,為帝王研學之主 要來源 。本文所論為明代諸帝之講讀 ,太子教育以其另具典制 ,不在探 究之列 。 漢代 已有御前講讀之事 。昭帝幼年即位 ,輔臣選碩學名儒韋賢等入 授於帝前 ,宣帝曾命諸儒於石渠閣講五經 。唐代 ,玄宗置集賢院 日講經 史 。宋 代 ,真宗朝有 崇政殿說 書之制 ,始稱經筵(以講畢賜酒飯 筵席之

(2)

故 ×註

l),置

講官 ,以翰林學 士等官充或兼 ,每年二 月至端午 ,八月 至冬至為講期 ,講官逢單 日入侍 ,輪流講讀 。元 、明 、清均有承襲 ,其 詳情則互有異同 。然經筵之真正定制 ,著為儀注 ,則在明代 中葉之初 。 講筵之制 ,有其特殊意義 。既在儒家理想之實現 ,亦為講究治術之 所需 。以明代為研究 目標 ,即以其為定制之始 ,正可觀察其真 內涵 ,亦 為觀察實踐儒家政治理想之最佳場所 。明代講筵之定制與實行 ,有時空 之流轉變遷 ,有人物之體會用心 ,具是繁瑣複雜 ,故本文之行文不免冗 長無趣 。然為探明此制之深刻意義 ,實為不得不然耳 。另又以神宗朝為 例 ,以見講筵實情 。 再進 一言以為說明者 。講筵之時 ,無論主授之講官或侍班之侍講讀 等官 ,具是經明行修 、德業兼備之儒學文 臣 。近世論者每慣於視 古代此 類人物為儒 臣 ,殊不知儒 臣為專稱 ,定義嚴格 ,與詞 臣 、科 臣等稱作相 同 ,專指一定 出身起家 、一定官稱職掌之人 。若仍混淆不辨 ,即無以 申 明古代官職特徵 。然以襲用既久 ,若強加分明辨析 ,必多費筆墨 ,於本 文又無 關宏 旨 ,故並不嚴格分明對待 ,仍從俗視之 ,以免多引波瀾 。或 逕視之儒生官僚可也 。此為重要論題 ,於此不論 ,期俟諸將來 。

貳 、定制前 之講讀

明代講筵之制 ,定於英宗正統元年(一四三六)。其前朝諸帝講讀既 承古代而來 ,亦為定制之濫觴 ,故先略述定制之前諸帝講讀實況 。 太祖於元末征戰之時 ,首於元至正十八年(一三五八)十二月辟儒士 註

1

江汲 ,《事物原會 》 。揚 州 ,江蘇廣 陵古籍刻印社據清嘉慶 丙辰(元)古 山房藏板影印 。卷四 ,頁3,經筵 :「潛確類書經筵歷代無專官 。自沒宣帝 甘 露三 年庚 午始 詔諸儒講五經于石 渠閣 。 《朝野雜 記 》宋字 宗慶 元後 垂丞 誅 長 暨副端一 言 司諫 己上 ,無不預經筵者 。正 言兼說 書 自端 明巫伋始 ,副 端兼說 書 自端明余堯弼始 ,察官兼說 書 自少卿陳夔始 。」

(3)

明代的經 筳 日講 范祖幹 、葉儀為諮議 。旋詔徐元等十三人分直進講經史 ,敷陳治道 。 (註2)廿三年(一三六三)置禮賢館於金陵 ,學者陶安 、夏煜 、劉基 、章 溢 、宋濂 、蘇伯蘅等人皆在館中 ;太祖先後與辟徵諸儒 「論經史 ,及咨 以時事 ,甚見尊寵 」 。(註3)又命儒士滕毅 、楊訓文集古無道之君如 桀 、紂 、秦皇 、隋煬等所行非道之事以進 ,認為往古人君所為 ,其善惡 皆可為龜鑑 ,觀諸非道之君所行事 ,正欲知其喪亂之由 ,以為之戒 。 (註4)是知太祖雖出身寒微 ,然舉兵之際對前代興盛衰亂之因仍極端重 視 。據實錄所見 ,類此尚有數例 。如命有司訪求古今書籍 ,藏之秘府以 資閱覽 ;博士許存仁講尚書洪範 ,至休咎徵應 ,因而體會 「君能修德 , 則七政順度 ,雨暘應期 ,災害不生 ;不能修德 ,則三辰失行 ,早潦不 時 ,乖異迭見 ,其應如響……今宜體此 ,下修人事 ,上合天道……為人 臣者亦當修省以輔其君 ,上下交修 ,斯為格天之本 」 。(註5) 初時太祖講讀並無定制 ,亦無定所 ,可謂純為統一政術之所需而行 者 。元至正廿七年(吳元年 ,一三六七)設博士廳 ,令博士許存仁等 日講 尚書 。及定天下 ,乃令文學侍從之臣講說經史 ,仍無定期 、定所 。尋設 華蓋 、文華 、武英諸殿說書官 ,以儒士沈德等人為之 。其後又以翰林院 註

2

《明實錄 》 。中央研 究院歷 史語言研 究所影印 。太祖 ,卷六 ,頁8。談透 , 《國榷 》 。北京 ,古籍 出版社 ,1gsB,頁2肐(元順 帝至正十八年十二 月丙 戌)辟儒 士 范祖幹 、葉儀 。祖幹持 大學入 。問治道何 先?曰,不出此 書 。召 儒 士許 元 、葉瓚 、胡翰 、吳沈 、江仲 山 、李公 常 、金信 、徐 孳 、章冀 、我 良 、吳履 、張起敬 、孫履 ,皆會食省 中 。日令祖幹 、儀進講治道文 史,授諮 議 ,皆辭 。」另參見 《明史》 ,北京 ,中華書局 ,1gπ。卷一三七 ,列傳二 五 ,吳沈 ,頁∞奸 ;卷一七○ ,儒林一 ,范祖幹 ,頁花困 。 註

3

《明貴錄 》,太祖 ,卷一二 ,頁4。 註

4

《明實錄 》,太祖 ,卷一七,頁

&4,時

在 元至正廿五年(一三六五)六月 。 註

5

分見 《明貴錄 》,太祖 ,卷二○ ,頁7;卷二一 ,頁2。分別為元至正廿 六 年 (一 三 六 六 )五 月 及 八 月 。 媰

(4)

官及殿 閣大學士專其事 ,而罷諸殿說書官 。(註6)洪武十三年(一三 八 ○)晉王府左長史桂彥良朝京師 ,上太平治要十二策 ,此為明代首次以 開經筵事疏請者 ,頗為重要 。其疏云 : ……六 曰開經 筵 。自昔聖主 賢臣 ,治天下之 大經 大法 ,具載 六 經 ,不可不講也 。講之 則理 明而心正 ,措之政 事 ,無不得其當 。 宜擇老成名儒 ,於朔望視朝之際 ,進講經 書一篇 ;敷陳大義 。使 上下聳聽;,人人 警省 ,興起善心 ,深有補於 治化也 。(註7) 其用意不僅在君主之講學 ,亦藉此為臣僚百姓之楷模 ,以有補於治道 。 於此 已窺見講筵政治意涵之一端 。此疏未為太祖所納 ,其後講讀仍不定 期 ,其時間 、內容仍 由太祖 自行決定 。 惠 帝初即 位 ,召方孝儒 為翰林侍講 ,尋遷侍 講學士 。惠 帝性好 讀 書 ,以董倫與孝儒 同侍講讀 ,每有疑即召使講解 。靖難役畢 ,成祖簡編 修楊士奇入 內閣典機務 ,並侍講讀 。同時侍講者 尚有 同直文淵閣之金幼 孜 ‵解縉 。永樂二年(一四○四

),楊

士奇 、解縉等屢進大學講義 ,帝覽 之至再 ,且數稱善 。(註8)永樂十二年(一四一四)親征瓦刺之際 ,復命 楊榮 、胡廣 、金幼孜於軍 中乘間陳說經史 。(註9) 仁宗在位僅及一載 ,亦講讀不輟 。時成祖喪滿二十七 日 ,帝孝服臨 註

6

徐學聚 ,《國朝典 彙》 ,台北 ,台灣學生書局據 明刊 本影印 ,民

M年

, 卷二五 ,頁l。 清 高宗敕選 ,《明 臣奏議 》,上海 ,商務印書館 叢書集成初編本 ,民國 巧 年 。卷一 ,頁9。又見徐孚遠 、陳子龍 、宋徵璧等編 ,《皇明經世文編》 , 台北 ,國聯 圖 書 出版 有 限公 司據 崇禎 間平 露 堂刊 本影 印 ,冊三 ,頁lBg. 1gU。 《明實錄 》 ,太宗,卷三三 ,頁7,永樂二年八 月己丑 。徐學聚 ,《國朝典 彙》 ,卷二五 ,頁4,永樂二年六 月 。 《明史》,卷一四八 ,列傳三六 ,楊榮 ;北京 ,中華書局本 ,頁4-Sg。卷一 四七 ,列傳三五 ,頁姐25。 註 7 註 8 註 9

(5)

明代 的經 筳 日講 朝 ,而群 臣皆 已釋服

,獨

武將張輔與學士楊士奇服孝如初

,帝

嘆 日 「輔 ,武臣也 ,而知禮過六卿 」 ,(註1U)乃命知經筵事 ,兼修實錄 。 此並非經筵定制 ,乃以張輔兼知講讀事宜 ,總揆諸事而已 。又建弘文 閣 ,妙選諸臣有學行者侍值 。楊士奇且薦侍講王進 、儒士陳繼 ;蹇義薦 學錄楊敬 、訓導何澄等 日值閣中 。並命翰林學士楊溥掌閣事 ,帝親授閣 印日 「朕用卿左右 ,非止學問 。欲廣知民事 ,為治道輔 。有所建 白 ,封 識以進 」 。(註11)此知仁宗實有意求治 ,只惜天不假年耳 。 宣宗 曾諭新授之南京國子監司業陳敬宗云 「侍講 ,清華之選 ;司 業 ,師儒之席 。位雖不崇 ,任則重矣 」 。(註 12)是知講官地位甚高 , 但其本官職位則較卑下 。此亦有深意 ,蓋位卑望重 ,則講讀時無所瞻 顧 ,得盡心暢言 ,學問 、問學均在乎此 。宣德二年(一四二七)三月 ,帝 御文華殿聽講孟子離婁篇 ,問翰林講官 「伯夷太公皆處海濱而歸文王 ; 乃武王伐紂 ,太公佐之 ,伯夷扣馬而諫 ,所見何以不同 」 。講官答以 「太公以救民為心 ,伯夷以君臣之義為重 」 ,帝因演其義 「太公之心在 當時 .伯夷之心在萬世 ,無非為天下生民計也 」 。三年(一四二八)二月 進講舜典 ,帝日 「觀二典 、三﹉謨 ,則知萬世君臣為治之道 ,不出乎此 。 曆象 日月星辰以閨月定四時 ,夫道以明治水土 ,奠高 山大川 ,分別九 州 ,任土作貢 ,地道以成 ,克明峻德以至協和萬邦 。人道以建 ,九官十 二牧 ,所掌禮樂刑政及養民之道 。後世建官繁簡雖不 同 ,大要不 出乎 此 」 。六年(一四三一)三月視朝退御便殿 ,命講大學平天下章 ,日 「治 天下國家不在無財用 。即如生之者眾 ,四語(按,指修齊治平四事 )行 之 ,不必暴征橫斂而國用有餘矣 」 。九年(一四三四)十一月聽講周書 畢 ,因論周基業之成日 「當時皆以為周之不造 ,及成王定奄平淮 ,東土 註

1U

《明史》 註

11

《明史》 註 挖 《明史》 二七)。 碼 ,卷 一 五 四 ,列 傳 四 二 ,卷 一四八 ,列傳三六 ,卷 一 六 三 ,列 傳 五 ,張輔 ;頁犯23。 ,楊溥 ;頁各芻 。 ,陳敬 宗 ;貢 狂以 ,時為 宣德

=年

(一四

(6)

始寧 ,罪人斯得 ,而天又大雷電以風 ,用彰周公之德 ;成王迎公 ,歸誅 管蔡 ,遷殷頑民 ,而後王室安 ,‥‥則知始之所震撼者 ,正天所以維持 鞏 固之也 」 。(註13)講讀 內容皆是治平之道 ,實可見講筵之制其 內涵 在於聖君賢主之訓練 。雖然證之歷史 ,並不能完全肯定講筵功能 ,而歷 代君主之態度亦多有差別 ;唯此制於儒家政治之傳統理想而言 ,卻是歷 代臣工不斷 向君主提 出督促勸勉之良法 。

參 、講 筵 體 制 之 確 立

英宗繼宣宗之後登寶

,時

年九齡 。閣臣楊士奇 、楊溥 、楊榮以聖學

未及緝熙 ,疏請早開經筵 。其疏略云 : 伏惟皇上午登安位 ,工以繼承列聖 ,下以統御 萬邦 ,必明堯舜禹 湯文武之道 ,以興唐虞三代之 治 ,則宗社永安 ,皇固永 固 ,天下 蒙福 ,永遠太平 ,然其根 本在致力於 聖學 。自古聖賢之君 ,未有 不 學 而 能 致 治 者 也 … … 伏 望 山 陵 畢 日

,早

開 經 筵 ,以進 聖 學…… 。 一 、自古人君成德 必先於 學 ,未有不學而能成德者……經筵侍講 之 官 ,玄為學之 資 ,今皇上進學養德 ,當預擇講 官 ,必得 問學貢 通 ,言行端正 ,老成厚重 ,識達大姓者崁人 以共其職 ……乞預命 支部禮部翰林 院公 同推舉 ,具名陳奏 ,取自上裁 。如或其人學術 不正 ,立心行 己素無善巷者 ,不得濫預 。蓋師友之 臣 ,即他 日輔 導之 臣 ,不可不謹擇 。 一 、天子就學 ,其事體與皇太子親工不同 ,乞先命禮部翰林院詳 定講筵禮儀陳奏…… 。 註13 徐學聚 ,國朝典 棄,卷二五 ,頁97。

(7)

明代的經 筳 日講 疏 入 允行 ,著為常儀 ,以月逢二 日御 文華殿進講 ,儀節甚繁 ,每月三 次 ,是為月講 ,又名會講 ,即經筵或大經筵 ,寒暑暫免 。日講則行於文 華穿殿 ,行儀較簡 ,又名小經筵或小講 。復定經筵講讀及贊禮各官 ,用 昭講儀之隆重 。(註14) 詳引三楊此疏 ,意在其中實有數層深刻涵義 :一、講筵之 目的為使 君主以學得道 ,以道致治 。其道則遠溯上古賢聖 ,亦寓政治正統之意 。 二 、幼帝即位 ,如不早行講讀 ,任使長於宮中宦侍之手 、徜於母后女官 之懷 ,除非 自能警醒 ,否則恐將來荒殆廢政 ,不僅無以修業 ,亦啟天下 罹禍之漸 。三 、講官 由部院公推 ,定必須經明行修 ,德業超邁 ,地位之 崇隆可知 。講官與君主為師友 ,又極可能為後 日輔弼股肱 ,故須謹慎選 任 ,以免導帝於歧途 。此實為儒家政治理想之體現 ,聖君賢 臣相輔而成 至治 ,而聖君之成仍須通達老成之臣時刻規勉 ;尤其幼帝即位 ,正為陶 鑄君德之良機 。四 、為昭隆重 ,特定講筵儀注 ,選官主事 ,定為禮之一 種 ,(註15)由禮 部及翰林院共商詳定儀節 ,更可證儒家以禮 為政之政 註 Ⅱ 楊 士奇 ,「請 開經筵疏 」,見《皇明經世 文編》 ,冊三 ,頁415-419。又見 《明史》 ,卷一四八 ,列傳三六 ,楊溥 ;頁 姐銋 。及廖道 南 ,《殿 閣詞林 記》 ,欽定四庫全書本,史部七 ,傳記類三(總錄之屬),台 ,商務印書館 影印 ,卷一五 ,頁1挖。清 ,張英 、王士禎等笨 ,《淵鑒類函》 ;北京 ,中 國書店 據 清康 熙 四 十九年序 本影 印 ,1gSs;卷七 十 ,設官部 ,經筵總 載 四 ,頁2,t|經筵 。 註 巧 龍 文彬 來 .《明會要 》,北京 ,中華書局 ,1gsU°卷十四即將 「經筵 日講 」 置於 「禮 」第九 ,屬五禮 中之嘉禮 ,見頁 釳1。朱國禎 ,《湧幢小品》記明 代經 筵各 官選 用之例 :「凡經 筵 ,例用勳 臣一人知經 筵事 ,內閣或知或 同 知經 筵事 。九卿之 長及學士祭酒等官侍 官,詹翰坊局及 國子祭酒每 二 員為 講 官 。詹事府詹事等官 ,各部侍 郎 出由翰林 者 ,仍為講 官 。翰林春坊每三 員為展 書官 。給 事 中 、御 史各二 員侍儀 。鴻 破 寺錦 衣衛 堂上 官各 一 員供 事 。鳴贊 一 員贊禮 。序班四 員舉案 。侯伯一人領將 軍入 直 。制敕房 官書 寫 講幸 。通謂之經 筵 官 ,皆得入銜 。每 當鴨鞭 退朝 ,上將赴經 筵 ,則各從 本 班略 整衣冠 ,以俟 先 出分隊作 一字行 ,隨駕而南」 。見台北 ,新興 書局 筆 記小說 大觀本 ,卷二 ,頁2,經筵詞 第三首 。 47

(8)

治理想於此得以發揮 一 再 一 月講俸節繁複 ,講官宣讀講章 ,並不細為演 繹 ,經筵過程 一 切細節 ﹉皆由贊禮官引導進行 。此具象徵意義 ,用示君 主好學 ,以為天下模範?日講則為君主真正講學之機 ,師友相互問難 。 反覆申說 ,使君主得從中獲致真學問,而講官亦得乘間陳說國事 ,規諫 君德 。故經筵月講 ,無論於政治實際與君主個人之進德修業 ,均不如 日 講重要 。以下簡述英宗定制之經筵概況 ,及沿革情形 。 正統元年(一四軍六)二月定﹉ ,原以三楊之請 ,至是命太師張輔會 閣臣推舉講讀各官 。其制 : 知 經 筵 事 同知經 筵事 經 筵 官 太 師英 國公 張輔 少﹉傅 兵 部 尚 書 兼 華 蓋蕨 大 學 士楊 士 奇 少傅 一 部 尚 書 兼謹 身殿 大 學 士楊 榮 禮部 尚書兼翰林院學士楊溥 少詹﹉事兼侍讀 學士王直

﹉ 少詹事兼侍講學士王英 侍 讀﹉學士李時勉 、錢 習禮 侍講﹉學十陳循 侍讀 苗衷 侍講 高穀 修撰 馬愉 、曹鼐 翰林春坊等衙 門儒 臣 太子太保成 國公朱 勇 少保 兼工部 尚書吳 中 支部 尚書郭璡 禮部 尚書胡淡 兵部 尚書王驥 刑部 尚書魏源 都察院右都御 史顧佐

(9)

明代的經 筳 日講

另有講官 、展書官 、侍儀﹉

-﹉

供事 〔贊禮 、舉案﹉

、侍衛各官

,均

為兼領

.

講讀內容為經 、書 :經是尚書 ●書是大學 ●並﹉

有講官輝就之講義供

帝瀏覽 。每月初二 、十二{二十二舉行

,為

免凍熱之苦

,故

值寒暑則暫

免 。此即(大)經筵 月講 ,又名會講 。由內官先一 日於文華殿 陳設各物 , 御 案 、講 案各 一 ,均置 該講經 :書。御案 並置 講義 。翌 日奉 天 門早 朝 畢 ,退文華殿行經筵儀

.其

﹉儀繁複冗長 ,不述 。唯須注意者 ,講官依講

義奏講某書

,講

畢則退﹉

:﹉

帝﹉

不薷商難

,講

官亦免申論 。禮畢

賜各官於

左順門進酒飯

,帝

逕還宮

:﹉

日講則每 日止用講讀官或四或六

,學

士輪流侍班

,不

用侍衛 、侍

儀 、執事等官 。講讀時儀節甚簡

,不

用講義

,止

御案置經 、書

,講

官則

指書口講 。先讀書 ●﹉

次讀經﹉

f每

伴讀數過

;講

官直說大義

,惟

在明

白易曉 。可問難

,亦

可﹉

申磕

:讀

後有侍書官侍帝習字

,畢

;各官退於文

華殿賜茶

,文

華門賜酒●

(註16〉

﹉英宗首

F,r9經

筵在正﹉

統元年主月乙亥 。世宗嘉靖六年

(一

五二七

)定

之 三 、八 日 ,由艋娃 由:話官 二 貞 進 話 大 學 衍 義 。十 年 (一五 三 一 )又定 無 註1G 正師初年鉾鎨﹉日﹉詩儀注友官制 ,分見 《明貴錄》 。英宗 ,卷一四;頁9,正 一 時行等重修● 《大 明會典》,台北,東 本影印 ,卷五二 ,禮部 一○ ,頁1-5,經 盯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本 ,民國二十五 廣記》 ,北京 ,北京古籍出版社 ,1gs2, ﹉ ﹉﹉﹉﹉資﹉3沁 一 砡建事直 。廖道南,《巖 閣詞林記》 ,卷一五 ,頁2-7。孫承澤 , :﹉ ﹉ ﹉k基叩≠藤錶》 ;香港 ,龍門書店據清光緒九年廣州惜分陰館 南海孔 氏古 香齋鑒貴袖珍本影印 ,凹碼 ,卷九,頁1梠。 《明史》 ,卷五五 ,志三一, ﹉ 禮九 ,經筵 ,日 ;頁1們5-1的7。又朱國禎 ,《湧幢小品》記載講義的撰 寫程序 :「凡進講 ,先從 內閣點題 ,票示講官 ,分撰講幸 ,送閣下詳定, ﹉ 敕房官用高頭白手本寫成二通,講官預進東閣,用象管朱印成句讀科發, ﹉﹉﹉隔 日進呈;其在御座展先,其一在講案供講」。見台北,新興書局筆記 小說大觀本,卷 一 ,頁2,經筵詞第二首 。

(10)

逸殿講儀 ,儀節較簡 。穆宗隆慶六年(一五七二)又有午講之事 ,除每 日 早講之外 ,命再進午講 ,講通鑑節要及貞觀政要 ,唯遇三 、六 ‵九視朝 日則免 。至神宗萬曆元年(一五七三)諭爾後大小經筵 ,春講 自二月十二 日起 ,五月初二 日免 ;秋講 自八月十二 日起 :十月初二 日免 ,永為定 例 ,毋需題請 。思宗崇禎十五年(一六四三)八月 ,以日講官韓四維屢次 半途遺忘書文 ,特矜凜寬宥 ,諭輔臣 「日講可照經筵例 .亦置講章 古朕 有所疑 ,可據以問難 ,而講官亦不至遺忘 」 。遂於 日講亦置講章 ,而講 官則可用牙簽指講 。(註17)

肆 、明代講筵特色

明代經筵 日講儀注 ,隨各朝新君即位而稍有不同 。英宗定制時 ,每 年開講 日期並未明訂 。嗣後諸帝即位 ,均由禮部重訂經筵 日講儀注 。其

儀節職官均大致相同

,惟

開講日則各朝互有異同。如憲宗即位

,定

每歲

以二 、八 月中旬起 ,四、十月未旬止 。每月三次會講 ,逢二皆行 日講 。 (韋18) 講讀 內容各朝均 同 ,四書五經通輯為經筵主講之內容 ;日講則除此 之外 ,尚有祖訓 、貞觀政要 、大學衍義等其它經典 .要皆儒家學 問 :英 宗正統元年三月肇開經筵 ,少傅楊榮進講尚書堯典克明峻德章 ;待復辟 後 ,天順 時 ,禮科給事 中張寧請講大學衍義 ,從之 。(註 19)憲宗成化 三年(一四六七

),洗

馬楊守陳充經筵官講 尚書武成篇 古成化十四年(一 四七八)十二 月 ,講中庸二 十章 。(註2●)孝宗弘治元年(一四八八)三

r

孫承澤 ,《天府廣記》 ,頁銋7,經筵事宜 。

1S

尹直 ,《謇齋瑣綴錄 》 ,卷 ,經筵禮儀 。鄧士龍輯 ,《國朝典故 》 ,北 京 ,北京大學 出版社點校排印本,lggB,頁1劉6。 註1g 徐學聚 ,《國朝典 棄》 ,卷二五 ,頁S-9。 註 田 徐學聚 ,《國朝典 棄》 ,卷二五 ,頁9。

(11)

明代 的經 筳 日講 月 ,早講 尚書 、孟 子 ,午講 大 學衍義 。弘 治九年(一四九六)閏三 月 日 講 ,諭德王華講唐李輔 國與 張后表裡用事 。十年(一四九七)二月經筵 , 侍講學 士王鏊講周文王不敢盤于遊 田以刺帝春遊後苑 。孝宗晚益勤學 , 學士 張 元禎 請 增講 太極 圖 、通 書 、西 銘 ,帝亟取觀 之 ,喜日 「天生 斯 人 ,以開朕也 」 ,欲大用之 ,然未幾而帝崩 。(註21) 武宗踐祚 ,以居東宮時講論語 、尚書各未終卷 ,命日講時續講 ;近 午時則講大學衍 義 、歷代通鑑纂 要 。(註22)世宗時 ,戶部 尚書孫交請 經筵 日講須講皇明祖訓 ,乃命 內閣圈點句讀 ,旁貼字義 ,陸續進呈 。嘉 靖十年(一五三一)八月西苑豳風亭落成 ,特御無逸殿命講 尚書無逸篇與 詩 豳風七 月 。(註23)穆宗隆慶 四年(一五七 ○

),太

子太保禮 部 尚書殷 士儋請 四時講筵無輟 ,并進講祖訓及大學衍義 、貞觀政要 ,帝嘉納之 。 (豪24) 講官 日與帝相接 ,以經史訓典導帝讀 書 。常理判斷 ,君主言行理應 受其影響 ,漸成明道立政之主 。故講官之任使 ,必格外謹慎 ,不可用偏 邪小人 ,以免誤導敗政 ;即使學問淹博 ,才通棟宇 ,若其人心胸褊狹 , 目淺識短 ,亦不用 。而講官以導帝讀書之故 ,久之 自成君主腹心 ,為國 政民生百務諮議之對象 ,日後極有可能躍升龍門 ,由侍講讀而成為輔弼 股 肱 。正 統時 ,三楊 疏 請肇 開經筵 ,即言 「師友 之 臣 ,即他 日輔 導 之 臣 」 ,而講 官 之 選 「必 得 問學 貫 通

,言

行 端 正 ,老成 重 厚

,識

達 大 體 」

,且

注 意 「如 或 其 人 學 術 不 正

,立

心 行 己素 無 善 譽 者 ,不得 濫 預 」 。其產生的方式為 「吏部 、禮部 、翰林院公同推舉 」 。此疏足以說 註 左 徐學聚,《國朝典棄》 ,卷二五,頁 1U-12;《明史》 ,卷 一 八四 ,列傳七 二 ,張元禎 ;頁姻∞ 。

2

《明武宗安訓》,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影印 ,卷一,頁5。 註 困 徐學聚,《國朝典棄》 ,卷二五,頁1B、1g-2U。《明史》 ,卷一九三 ,列 傳八一 ,李時;頁S.13。 註

Z

《明史》 ,卷一九三,列傳八一,殷士你 ;頁5巧。 51

(12)

明講官選任之標準 、方式及其地位 。明代各朝君主雖不盡均認真講讀 , 但依制 ,各部院與輔 臣仍不時拔擢經明行修之儒學文 臣侍講以備顧 間 : 編修 、修撰 、寺卿 、司業均有可能 ,前文已及 ,宣宗即曾諭道 「侍講 , 清華之選 ;司業 ,師儒之席 。位雖不崇 ,任則重矣 」 。此等儒學之臣其 本職品階並不一定 ,實錄 中隨處可見拔擢侍講讀之紀錄 。孝宗弘治六年 (一四九三)閏五月 ,太常少卿兼侍講學士李東陽亦言 : 講 官 ,官不必 高 ,所貴實任 。茍非其人 ,不宜濫 置 。既授之任 , 必重其 官(註25)。 憲宗成化初 ,編修張元禎亦有類 同之語 : 講 官 ,令大 臣舉剛明正 大之人 ,不拘 官職 大小 。(註26) 明 臣對君子小人之辨甚是激烈 ,甚至 為此 而起 政爭 。然 對講 官 之 選 ,則皆 同聲籲請 「得賢 」 ,且是 「真儒 」(註

27),必

如此 方能啟沃 帝心 ,厚養君德 。講官選任之標準 ,大抵是經明行修 、術德兼備一類 , 茲再舉數例 :景帝景泰元年(一四五○

),大

理寺右丞薛瑄言 : 博選公卿侍從文學之 臣 ,有學術純正 ,持己端 方 ,謀慮深遠 ,才 識超 卓 ,通達古今 ,明練 治體者一 、二十人 ,使之 更代入直 。 孝 宗弘治元年(一四八八)正月 ,楊守陳言 : 若小經 筵 ,則必擇端介博雅之儒侍班進講 。 世宗嘉靖元年(一五二二

),王

鏊言 : 註 筠 余 繼 登 , 2ㄓt。 註 笳 《明史》 註 η 鄭 一鵬 , 《明史》 《典 故 紀 聞》 ;卷一六 。台北 ,大立 出輝社 ,無出版 日期 ,頁 ,卷一八四 ,列傳七二 ,張元禎 ;頁媹79。 「重經 筵以養 聖德疏 」 ,《皇 明經世 文編 》 ,冊一四 ,頁芻 。 ,卷二八三 ,儒林二 ,賀欽 ;頁佗“ 。

(13)

明代 的經 筳 日講 妙選 天下文學行藝著聞者七 、八人 ,更番入值 。 嘉靖 四年(一五二五)十月 ,禮部給事中鄭一鵬言 : 有行誼 ,通經術 。 嘉靖五年(一五二六

),工

科給事 中陸粲言 : 妙選博 聞有道之士 ,更番入直 ,講論經 史 。(註28) 講讀 時 ,講章為講官所寫 ,須經 內閣改定 ,方能據以進講 。其用意 在內閣輔政 ,亦負厚養君德之責 。講讀既為君上獲取學識之重要管道 , 埋宜先行 閱改講章 ,使具 「溫潤之氣 ,以具告君之體 」,「去粗涑鄙野 之伏 ,以養夫親近儒 臣之心 」 ,並非徒為修美文辭 。(註29)此事 曾引 起不滿 ,正德時 ,講官陸深便認為講讀之時 ,布義陳詞 ,一切忠孝仁義 廉恥禮讓諸 目 ,講官若反求己身而一無所有 ,則聽者誰則信之 ;必勉加 修踐 ,而後可收感孚之效 。今 內閣改定講章 ,講官說來並不一定伏貼 , 無論解經 申義 ,均有束縛之感 。此所以講章必 出講官之手 。然經 內閣先 行閱改 ,則講官 「不過 口宣之 」,「於義理深有未安 ,而交孚相感之道 註 田 以上分見薛瑄 ,上講學章 ,《皇明經世文編》 ,冊四 ,頁 1m。楊 守陳 , 「講學聽政疏 」 。孫 荀編,《皇明疏鈔 》 ,全七○卷 ,台北,台灣學生書 局據萬曆十二年兩浙都轉運鹽使 司刊本影印 ,卷八 ;頁Ggd°王鏊,「講學 親政疏 」,《明臣奏議》 ,卷一七 ;頁幻3。 《世 宗實錄 》 ,卷一 。鄧士 ﹉龍 ,《國朝典故 》本 ,頁G2G。鄭 一鵬 ,「重經 筵以養 聖德疏 」 。 《明 史》 ,卷二○六,列傳九四 ,陸粲;頁 5幽8。陸粲 ,「法祖 宗復 舊制以端 治本疏 」 ,《皇 明經世 文編 》 ,冊一八 ,頁 ZU。另 ,陸釴 ,《病逸漫 記》 。鄧士龍 ,《國朝典故本》,頁1SUg記云 「正統初 ,選經筵官,閣下 悉以翰林院官充選 。時章后在 內 ,批云 『如何不見居 外賢臣』?以旨付弘 文館 ,於是劉球等幾人 自部屬進次經筵」 。 註 幻 陸深 ,「陳愚見以禪聖學疏 」 。 《皇明經世文編》 ,冊一○ ,頁舒6。 53

(14)

遠矣 」 。乃以此為諫 。(註3U)但並無效果 。 明代講讀末一特色 ,為除經 、書 、諸史以外 ,特重宋儒真德秀所著 之大學衍義一書 。太祖 曾向宋濂問以帝王之學 ,何書重要 。濂舉大學衍 義 ,帝命大書揭於殿之兩廡壁 。平 日且勤覽此書 ,以為其書先經後史 , 要領分明 ,使人觀之容易而悟 ,太祖 「每披閱便有儆省 」 ,直視為有國 之 龜 鑑 。更 令儒 臣 日與 太 子 諸 王 講 說 此 書

,使

「驗 古 鑑 今

,窮

其 得 失 」 。(註31)太宗時 ,詞臣楊士奇對此書評價甚高 ,其於侍讀 時 曾進 言 : 德 秀是道學之儒 ,所以志識端正 。其所著大學衍義一書 ,大有益 學者 及朝廷 ,為君 不可不知 ,為臣不可 不知 。君 臣不觀 大學衍 義 ,則其為治 皆茍而 已 。(註3勾 宣宗時天下尚稱承平 ,帝好遊獵 ,陳祚以勸勤聖學上言此書畢載聖 賢格 言 ,請聽政之暇 ,命臣講說 ,「非有大故 ,無得 間斷 」 。(註 33) 憲宗時定 日講課程 ,先大學衍義 ,次貞觀政要 。(註34)世宗嘉靖六年 (一五二七)且特定講大學衍義儀 ,月逢三 、八 日進講 ,即每五 日一講 。 此是應大學士楊一清之請而定 ,其言 日 : 經 書格 言 ,通鑑要 旨 ,盡在 此書 ,而治國平天下之道 ,舉而措之 不難 矣 。 註 3U同幻 。 註

31

《明太祖寶訓》,中央研 究院歷 史語言研究所影印 ,卷二,頁7,洪武十七 年四月庚午條 。 《明史》 ,卷一二八 ,列傳一六,宋濂 ;頁舒肝 。 註 釳 楊 士奇 ,《三朝 聖論錄 》 ,中卷 ,鄧士龍 ,《國朝典故》本 ,頁1UB2. 1U邁〔9。 註

B3

《明史》,卷一六二 ,列傳五○ ,陳祚 ;頁擻m。 註 銋 尹直 ,《寒齋瑣級錄 》 ,卷一 ,經筵禮儀 。鄧士龍 ,《國朝典故 》本 ,頁 1247。

(15)

明代 的經 筳 日講 帝納其言 ,且進而認為宋儒真德秀著衍義以羽翼大學 ,其惓惓致力者 , 亦不 過 申說格 致誠 正修 齊治 平之道 。德秀獻於 當朝 ,欲時君行 堯舜 之 道 ,治化 淳厚 以 奉 天安 民 。惜 時君悅 而不繹 ,聽而 不行 。而今 著儀 進 講 ,其理 由為 : 蓋其書綱舉 目張 ,治亂興亡 罔不該括 。朕勉循是言 ,為修 己治人 之 則 ,豈不大有裨哉 。(註35) 明代歷朝皆有 臣工上言請講大學衍義者 ,實例繁多 ,此不具引 。唯 知明人之重視宋儒真氏之書 ,恐與其學術發展理路間接 關聯 。雖不必與 宋 明理 學 承 襲 轉 變深 相 契 合 ,僅作 一 旁說耳 。此為 另一論題 ,非關題 旨 ,不論 。

伍 、神 宗 朝 之講 筵

神宗十齡即位 ,以張居正為首輔 。居正得 司禮監太監馮保之助 ,對 神宗進行系列完整之君主教育 。其講筵之行 ,實為明代最完整者 ;偶有 傳免 ,亦因先朝諸帝忌辰 ,禮制所需 ,不得不然 。惜繼張居正為首輔之 中時行 無 力持 續 講讀 ,且神 宗既長 ,復荒於 酒 色 ,罷朝廢 政幾 二十 餘 年 ,更遑論賡續講讀 。自萬曆十六年(一五五八)起,至四十八年(一六 二○)帝崩 為止 ,終不見講筵之舉 。本節論述所據 ,全為萬曆起居注(註

36),除

另有所引外 ,即不再加注 。 註

3S

《明世 宗賓訓 》 ,中央研 究院歷 史語言研 究所影印 ,卷三 ,頁 犯一伍 ,嘉靖 六年六 月丙午條 。 《世 宗實錄 》 ,卷一 ,嘉靖 六年五 月乙酉條 。鄧 士龍 , 《國朝典故》:本,頁由4。沈朝陽 ,《皇明嘉隆兩朝 見聞記》,卷三 ,嘉靖 六年五 月 ,台北 ,台灣學生書局據 萬曆原刊 本影印 ,民國 兒 年 ,頁a4。 註

3U

《萬曆起居注》 ,不分卷 ,全九冊 ,北京 ,北京大學 出版社影印 ,1gBs°所 有引述具 見各 日期條下 。 55

(16)

先是 ,穆宗新崩 ,神宗甫繼 ,輔臣張居正以山陵未畢 ,歲事將終 , 而講 筵不 可久 廢 ,故請先御 日講 ,次開經筵(註37)。元年(一五七三) 正 月初七 ,帝御文華殿肇行 日講 。初十 ,居正以經筵 、日講皆所以 「仰 成聖德 ,講明治道 」 ,上章題請禮部新擬之經筵儀注 ,擇於二月初二己 時開講 。儀注仍前繁複 :亦有經筵各官如下 : 知 經 筵 官 :太師兼太子太師成 國公 朱希忠 少師監太子太師支部 尚書建極殿 大學士張居正 同知經 筵官 :太子 少保禮部 尚書兼武英殿 大學士 呂調陽 講

官 :支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 學士陶大臨 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讀 學士王希烈 禮部右侍郎管國子監事江鏜 太常寺卿兼翰林院侍讀 學士掌院事丁士美 左春坊左諭德 兼翰林院侍讀 中時行 右春坊右論德 兼翰林院侍讀 工錫 爵 翰林 院修撰陳經邦 、何洛文 編修沈鯉 、許 國 、沈淵 檢討陳思育 另有展 書 、寫講章 、起止 、侍衛 、侍班 、侍儀 、執事各 官 。其 中陶大 臨 、丁士美 、陳經邦 、何洛文 、沈鯉 、許國仍侍帝 日講 。 至二 月初二初御經筵 ,講官進講大學及 尚書堯典 。講畢傳賜各官酒 飯 ,並賞綵 幣 、鈔銀 、緞絹各若干 。 居正為神宗訂定 日講課程用心極深 。元年正 月十二 日疏言大學為聖 賢修 己治人要道 ,尚書舜典為千聖相傳治天下之大經大法 ,就中尤以舜 典最為切 要 。原本每 日進 講 、三 日一溫 。為免講官 書 旨過長 ,致勞 帝 註 舒 見張居正 ,「乞崇聖學以隆 聖治疏 」 漢 ,荊楚書社 ,1gs,,冊一 ,奏疏 , ,載張舜徽主編 ,《張居正 集》,武 頁 η;另頁你 ,請酌定朝講 日期疏 。

(17)

明代 的經 筳 日講 躬 ,故定以後 中庸 、論語及大禹謨諸篇 ,於溫講時將 內容較長者析為數 條 ,並不必拘定三 日 ,惟「有 關於治道君德者 ,句解之後 ,再加進講 。 若無甚 關係者 ,則不溫可也 」 。二年(一五七 四)正月初四 ,居正又以每 日講書不過 四 、五句 ,而「今聖學 日進 ,睿質 日開 ,前項經書 ,似宜稍 加增益 」 ,因請爾後每 日經書起止 ,較前量增數句 ;而誦讀生書止於 五 遍 ,溫書照舊三遍 。又如九年(┬五八一)十二月二十 日 ,居正以該年論 語講完 ,明春該講孟子 ;另通鑑講至宋徽宗 ,雖未全完 ,然此下皆徽欽 北 狩 ,宋室 南遷之事 ,以為 「無可以進講 者 」,請比照穆 宗 隆慶五 年 (一五七一)例,於通鑑講至宋徽宗而止 ,其後即以貞觀政要接講 ,居正 疏云 : 臣等看得 貞觀政要一書 ,乃唐太 宗開創鴻 業 ,身致太平之君 ,於 君德 治道實為切要 。擬於 明春 即以此書進講 。 張居正為神 宗所訂 日課甚是詳細 ,為起居注中所不見 ,見於居正奏疏及 孫承澤 《春明夢餘錄 》 ,茲引於此(註38): 一 、伏 睹 皇上在 東宮講讀 ,大學 至傳之 單章 ,尚書至堯典之 終 篇 。今 各 於 每 日接 續 講讀 ,先讀 大 學 十 遍 ,次讀 尚 書 十 遍 。講 官各隨 即進 ,講畢各退 。 一 、講讀 畢 ,皇上進暖 閣少憩 。司禮 監將 各衙 門章奏進上御 覽 。 臣等退在 西廂房伺候 ,皇一若有所諮 問 ,乞即召臣等至御前 將 本 中事情一一明白敷奏 。庶皇上睿明 日開 ,國家政務久之 自然熟練 。 一 、覽本後 ,臣等率領正字官恭侍皇上進字畢 ,若皇上欲再進暖 閣少憩 ,臣等仍退至西廂房伺候 。若皇上不進暖 閣 ,臣等即 率講 官再進午講 。 57 註 銘 張舜徽主編 ,《張居正 集》 澤,《春明夢餘錄》 ,卷九 ,冊 ,奏疏 ,頁 π ,擬日講儀 注疏 。孫 承 ,頁2多田 。

(18)

一 、近午初 時進講通鑑 節要 ,講官務將前代興亡事實直解明白 。 講畢各退 ,皇上還 宮 。 一 、每 日各官講讀 畢 ,或聖心於 書義有疑 ,乞即下問 ,臣等再 用 俗說講解 ,務求明白 。 一 、每 月三 、六 、九視朝之 日 ,暫免講讀 。仍 望皇上於 宮 中有 暇 ,將講讀 過經 書從 容溫 習 ,或看 字體 法 帖 ,隨意 寫字 一 幅 ,不拘 多象 ,工夫不致 間斷 。 一 、每 日定以 日出時 ,請皇上早膳畢 出御講讀 ,午膳畢還 當 。 一 、查得先朝 事例 ,非遇大寒大暑不輟講讀 。本 日若遇風 雨 ,傳 旨暫 免 。 又據起居注 ,元年五 月初二 ,張居正復請依故事經筵惟春秋二季開講 , 寒暑暫免 ;但次次題請 ,未免煩瑣 ,請敕下禮部著為定例 。帝允從之 , 諭禮 部經筵遇寒暑暫 免 ,日講則仍照常行 ,定經筵春講起二 月十二 日至 五月初二免 ,秋講起八 月十二 日至十月初二免 ,「永為定例 ,不必一一 題請 」 。 居正輔政時期 ,至萬曆十年止 ,督責神宗講讀甚勤 ,時人以萬曆前 十年之治 ,歸於聖學之不輟 ,如沈德符記神宗之 日常講讀作息 : 上每 日於 日初 出時駕幸文華 ,聽儒 臣講讀經書 ,少憩片時 ,復御 講 筵 ,再讀 史書 ,至午膳而後還大內 。惟每 月三六九常朝之 日始 暫 免 。此外即隆冬盛暑無 間焉 。此故十年之 中 ,聖學 日新 ,坐致 太平之治 。(註399 神宗講讀典籍甚多 ,除前文所具 ,仍包括前朝諸帝所讀之書 ,而起 居注 中另有張居正親講之帝鑑 圖說 。居正每講必反覆詳解 ,剴切惕勵 。 其 用心 當然是 欲以 古代君 王為鑒戒楷模 ,使帝有所 感悟 學 習 ,早成 令 註

3g

沈德符 ,《萬曆野獲 編》 ,卷二 ,列朝 ,沖聖 日講 ,台北 ,新興 書局 筆記 小說 大觀排 印本 ,頁a。

(19)

明代的經 筳 日講 主 。居正於進帝鑑 圖說疏(註4U)中,首引伊 尹告君之言 「德惟治 ,否 德亂 。與治 同道 ,罔不興 ;與亂同事 ,罔不 亡 」 ,次引唐太宗 自語 「以 銅為鑑 ,可正衣冠 ,以古為鑑 ,可見興替 」 ,向神宗指陳前史所載治亂 興亡之跡 ,如出一轍 : 大抵 皆以敬天法祖 ,聽言納諫 ,節用愛人 ,親賢 臣 ,遠小人 ,憂 勤惕厲 即治 ;不畏天地 ,不法祖 宗 ,拒諫遂非 ,侈用虐 民 ,親小 人 ,遠賢臣 ,般樂怠傲 即亂 。出於 治 ,則雖不階尺土一民之 力 , 而其興也勃 焉 。出於 亂 ,則雖藉祖 宗 累世 之 資 ,當國家熙隆之 運 ,而其亡也 忽焉 。 乃將堯 、舜以來 ,有天下之君 ;撮其善可為法者八十一事 ,惡可為戒者 三十六事 ,每一事前 ,各繪為一圖 ,後錄傳記本文 ,再其後則為直解 。 希望以此 圖說 向帝闡述為君之道與治亂之原 ,實可窺居正導帝 向上用心 之深且正也 。就此圖說 ,居正 自述對神宗之期望 ,尤令人感佩 : 今 臣等所輯 ,則媺 惡並陳 ,勸懲斯顯 。譬之 薰蕕異器 ,而臭味 頓 殊 ;冰鏡澄 空 ,而妍媸 自別 。且欲觸 目生感 ,故假像於丹青 ;但 取 明白 易知 ,故不嫌於但俗 。雖條 目僅止百餘 ,而上下數 千年理 亂之原 ,庶幾略備 矣 。 萬曆十年(一五八二)張居正卒 ,張四維 、申時行繼首輔之任 ,持續 導帝講讀 。惟二人隨世浮沉 ,不似居正之嚴切督責 。而神宗亦已長成 , 乃漸露疲態 ,不時托詞稱病動火 ,延擱講期或傳免講筵 ,廷臣連疏請保 聖躬 、勤御講筵亦不之顧 。終於萬曆十六年(一五八八)閏六 月初二大學 士 申時行題疏 : 頃以聖體靜攝 ,天氣炎蒸 ,每及講期 ,多從傳 免 。臣等……以保 養 聖躬 為 重 ,不敢 煩 勞起 居 ;又以緝 熙聖學為 先 ,不欲 因循 歲 註 們 張舜徽主編,《張居正集》,冊一,奏疏 ,頁1U3-1Ⅸ,「進帝鑑固說 疏 」 。

(20)

月……擬 令 講讀 諸 臣將 逐 日講 章照 常撰 寫 ,雖遇 免講 ,仍進講 章 ,皇上特賜 覽觀 ,就便溫習 。俟金秋涼爽 ,玉體康寧 ,時御講 筵 ,接續進講 ,庶聖學無暴寒之 間 ,而諸 臣亦得效其啟 沃之 忠 。 疏入 ,神宗劄諭 : 自古 帝王非講學窮理 ,則修齊治國之要 ,何由知之

?迨

朕 自入今 春以來 ,心肝二經之 火屢屢發動 ,甚至頭眩不能強起 ,目黑視物 不真 ,心雖勉而不能 ,非朕安逸廢於講 習 。既卿等所奏 ,講章著 不論朝講 日期 ,日日寫來進 ,以備朝 夕溫覽 ,待於秋 涼 ,朕疾 少 愈 ,仍赴講 筵 ,講章還從接 續而講 。 一 是揣 摩逢 迎 ,一是 順水推舟 ,君臣二人 搭檔 唱和 ,直是 一 派 熱 鬧景 象 。自此 ,神宗講筵極少 ,漸至永絕 。現就 《萬曆起居注 》所見紀錄統 計製表 ,以見神宗講筵一斑 。 講 讀 經 筵 傳 免 元 年 87 3 二 年 lU3 I2 2 三 年 9U I2 l 四 年 8 五 年 I 六 年 l I 七 年 6 八 年 ∫4 9 2 九 年 47 2 十 年 27 I 十 一年 7 4 十二年 7 2 十 四年 5 十五年 2 2 十 六年 ︳ 3 2 十七年 I

(21)

明代的經 筳 日講 61 說 明 :表中數字為次數 。由於傳 本缺 漏 ,故 《萬曆起居 注》 所載講讀 情形 ,並非各年 皆全 。惟元年至三年 ,八年 至十年則應為最確實者 ,以其詳載無缺 故也 。各年無 傳本之 月份如 下 :四年缺正至三 月

;五

年缺二 、八 月 ;六年缺正 月 ;十年缺正至三 月 ;十一年缺正 、二 月 ;十三年全缺 ;十五年缺 四至十二 月 。另即使 有傳 本之 月份仍 不一定每 日皆全 ,以故無 法完全計數 。唯 以現存惟一明代起居注而言 ,得此資料 亦為難 能 。神 宗最後 一次講讀在 萬曆 十七年(一五八 九)二月 ,此後 即不見講讀 紀錄 。

陸 、結論

觀現傳 之明永樂刊本歷代名 臣奏議(註

41),首

揭君德五卷 ,其次 即為聖學 四卷 .「聖學 」所載起 自春秋魯哀公問子夏學而後可以安國保 民 ,止於 元順帝時蘇 天爵奏帝王之治典學為先(註42)。皆為歷代有 關 帝王治學講道之 臣僚奏議 ,亦可知明臣之重視帝王講讀 ,實其來有 自 。 歷代名 臣論君主之學 ,一以論古聖先王之立德化民 ,以禮為治 ;一 以講吉凶治亂 ,得失存亡之所 由兆 。宋代治平間起居注韓維所論饒富興 味 ,其言 日 : 蓋治天下者 ,必先於建事 ,欲建事者 ,莫重於 師古 ;欲師古者 ,莫 急於 求多聞 。然則今之所講筵者 ;陛下之所以求多聞也 。(註43) 註 姐 黃淮 、楊 士奇等編 ,《歷代名 臣奏議 》,全三百五十卷 ,台北 ,台灣學生 書局據 永樂 內府刊 本影印 ,民國S3年初版 ,民國 π 年再版 。 註 也 同 姐 9分見卷五 ,頁l;卷九 ,頁媲 。 註 芻 同 姐 ,卷六 ,頁挖 。

(22)

此語已涵蓋帝王講學之全部涵義 :治國平天下 一 凡百經法 ,只往勤學一 路去尋 ,不須另闢蹊徑 。此為傳統儒家政治理想之表徵 ,治國理民固須 政術 ,更貴在用心 。惟有真得古聖賢王之理念真髓 ,方是用心所在 。中 國政治以人治為基幹 ,人君不學即無以養德 ,無德即易荒道廢政 .蒼生 遭殃 。明臣之亟請諸帝勤講學 、明治道 ,用意無不在此 ?即使每 日只讀 寥寥數句書文 ,日積月累 ,亦可望有成 。孝宗弘治時 ,曹鼐疏言 「講學 一 日 ,則有一 日之益 ;廢學一 日,則有一 白之損 」 。(註44)武宗工德 時 ,免朝過多 ,奏事漸晚 ,遊戲漸廣 ,經筵 日講直命停止 ;輔臣劉健上 言 「臣等愚昧 ,不知陛下宮中復有何事急於此者 」

.(註

45)哀哀之 請 ,亦亟之甚矣 。 明臣於經筵講讀 ,常與天做聯繫申解 。英宗正統八年(一四四三)劉 球_

L言

請勤御經筵 ,講求至道 ,「務使學問功至 ,理欲判然 .聖心工而 天心 自順 」 。(註46)此即君王為天之子 ,以天之名行治於世 ,若不 自 修省 ,則天意不慊 ,無以報天之德 ,喪亂恐近在眼前 。孝宗弘治元年 (一四八八)馬文升疏言帝王之德 ,莫先於勤 ”勤崱裁決萬幾 ,無少準 滯 。而上天之道 ,惟在於健 。健則萬物生發 ,無或差忒 。是以上天之天 道與人君之聖德 ,實為兩相吻合之體 。文升勸孝宗以 「膺上天之眷命 , 紹祖宗之鴻圖」 ;惟有清心講學 ,篤志求道 ,游藝養心 ,方是祈天永命 之道 。雖古帝王亦不過如此(註47)。

人君治國理事 ,當然希冀天下承平 ,海內晏安 。而君德之養成 ;則 成為治亂興衰之指標 .武宗正待九年(一五一四)張原上時政疏 ,認為人 君之學實即德學 。其反覆申說德學之理 ,以為人君之德關乎天下治忽之 機 ;古之明王未嘗不以修德為急 。而賢臣之輔勸 ,亦未嘗不以修德為先 註 狙 曹菇,「請後經筵疏」:《皇明疏鈔》: 註姑 《明史》,卷一八 一 ,列傳六札,劉, 註 碼 劉球,「敷陳十事疏」,《明臣奏議》, 註艀 烏文升,「請勤政事疏」,《明臣奏議》 卷八 ,頁π4。 頁 鍶1S。 卷二 ,頁η. ,卷五 ,頁g1°

(23)

明代 的經 筳 日講 務 。其理 :世無常治 ,亦無常亂 。 「德 日新者有以致萬邦之懷 ,儀不忒 者足以致 四國之正 」 ,其感應之機 ,實爽然不可誣 。然其德是否修備 , 端視其學之如何耳 。張原舉殷高宗 、周成王為例 ,說明 : 明君 以務學為急 ,知務學而德之 不純者有矣 ,未有不知 學而能修 其德者也 。知修德 而治之 不純者有矣 ,未有不修德 而能善其治者 也 。務學而不能純其德者 ,抑務之 未得其要也 。修德 而不能善其 治者 ,抑修之 未得其要也 。且人君之學 ,豈若經生曲士之為哉 。 撮 大 旨 ,繹大義 ,審治亂安危之機 ,探得 失是非之源 ,如斯 而 已 耳 。(註4S9 講筵定制之前 ﹉,諸帝講讀可謂頗勤 。太祖﹉、成祖讀書 ,其實際力應 定鼎天下所需 ,所讀之書亦 自選自讀 。如太祖於洪武元年(一三六八)八 月 ,令白寫唐律二 一 蓧以薖 ●菆進止擇其可者蓯之 。二年(一三六九)三 月 與詞臣論為學之道 :﹉四年(一三七 一 )與侍臣論孫子 ,此是為武之書 。 十八年(一三八五)五月﹉ 講心箴 .二十年(一三八七)二月 ,又手註尚書 洪範 ,自為惕勵云 ﹉

-﹉

:

球觀洪範一篇 ,帝王為治之道也 。所以敘彝倫 ,立皇極 ,保萬 民 ,敘四時 ;成百﹉藙 ●本菸天道而驗於人事 。箕子為武王陳之 ,

:

武王猶 白謙 曰 ,五帝之道 ,我未能焉j朕每為.1%然,遂疏其 旨; 為朝 夕省覺 。(註49) 成祖亦 自有造詣 ‘如永樂四年(一四○六

)三

,御彝倫堂 ,祭酒胡儼 講尚書堯典 ,司業張智講易泰卦 ,帝諭 「六經 ,聖人之道 :昭揭 日星 , 垂憲萬世 ,朕與卿等皆勉之 」 。(註5U)復與胡廣等論易 :「蓋易 ,道 註 姻 張原 :「時政疏 」, 註 的 以上太祖各事,分見 註

SU

《明實錄 》 ,太宗, 《明 臣奏議 》,卷一三 ,頁困7-2朋。 《明實錄 》,太祖 ,各日期條卞 。 卷五二 ,頁2,永樂四年三 月辛 卯 。 ㏄

(24)

在 變 通 ,不失 其 正 ,古人 隨 時 從 道 之 說 最 得 要 領

,唯

在 虛 心 以 玩 之 耳 」 ,並云 「為學不可不知 易 ,只內君子外小人一語 ,人君用之 ,功效 不小 」 。(註51)二帝讀書均帶功利性質 ,但總算不廢講讀 。 定制 後 諸帝 講 讀 ,勤惰 不 一 。以嚴 格體 制 而言 ,偶有孝 宗 尚稱好 學 ,卻不能使其子武宗靜心講讀 ,立志問學 。除神宗前期之外 ,前此諸 帝大約均是有制無體 。萬曆十年以後 ,「雖 日講進稿不廢 ,要之皆成故 事故紙矣 」 。(註52)熹宗 、思宗二朝 ,則內憂外擾 ,交逼而來 ,即欲 認真講讀 ,亦時不我予 。 景帝景泰元年(一四五○)四月 ,御史許仕達上言災沴迭見 ,請痛 自 修省 ,經筵 日講勿徒應儀節故事 。侍講劉定之亦疏言十事 ,其末云 : 今天下雖遭大創 ,尚如 金甌之 未缺 。誠能本聖學以見之政治 ,臣 見國勢可強 ,讎恥可 雪 ,兄弟之 恩可全 ,祖宗之制可復 ,亦何憚 而不為此 。 直將經筵講讀視為復仇雪恥 ,重振聲威之張本 。景泰 四年(一四五三)正 月 ,以災傷疊見 ,方春盛寒 ,言官主竑上言諸敕責諸 臣 ,痛自修省 ,省 刑 薄 斂 ,罷無 益之 工 ,嚴無功之賞 ?散財以 收民心 ,愛民以植 邦 本 , 「近親儒 臣 ,講道論德 ,進君子 ,退小人 ,以回天意 」 。(註53)景帝 之輕蔑講官 ,則有一事可證 :相傳 景泰初開經筵 ,每講畢 ,輒命 中官布 金錢於地 ,令講官拾取以為恩典 。時講官高穀年六十餘 ,不便俯仰 ,無 所得 ,有同僚某嘗拾以遺 。而景帝尚在郕邸時 ,即嘗懷金錢 至史館 ,撒 之於地 ,令諸 臣拾取 。似此輕佻之舉 ,直使斯文掃地 。當時便有論者云 註

S1

徐學聚 ,《國朝典 棄》,卷二五 ,頁5,永樂四年 。 註 兒 朱國楨 ,《湧幢小品》 ,卷二 :頁1,講鼓 ,台北 ,新興書局 筆記小說 大觀 本 。 註

S3

以上景泰事 ,分見 《明史》,卷一六四 ,列傳五二 ,許仕達 ,頁 但茄 。卷 一七列傳六四 ,劉定之 ,頁碼鈣 。卷一七七 ,列傳六五 ,王竑 ,頁4η7。

(25)

明代的經 筳 日講 「金錢 之 事 ,其來 已久 ,不知 當 時諸 公 曾講 到君 使 臣以禮 一章 否 」? (註54) 憲宗成化九年(一四七三)翰林編修謝鐸因校勘通鑑綱 目 ,上言 : 綱 目 一書 ,帝王 龜鑑 。陛下命重加 考定 ,必將 進詩經筵 ,為致治 資也 。今天下有太平之形 ,無太平之玄 ,因仍積 習 ,廢玄循名 。 曰振綱 紀 ,而小人無畏忌 ;曰勵風俗 ,而縉紳棄廉恥 。飭 官 司 , 而汙暴益甚 ;恤軍民 ,而罷敝益極 。減省有制 ,而興作每疲於 奔 命 ;獨免有詔 ,而徵斂每 困於 追呼 。考察非不舉 ,而倖 門 日開 ; 簡練 非不行 ,而私撓 日眾 。賞竭府庫之財 ,而有功者 不勸 ;罰窮 讞 覆之 案 ,而有罪者不慾 。以至修省祈持之命屢頒 ,水旱 災傷之 來 不絕 。禁垣被 震 ,城門示 災 ,不思竦 動旋轉 ,以大 答 天人 之 望 ,是則誠可 憂也 。願陛下以古證 今 ,兢兢 業業 ,然後可長治 久 安 ,而載籍 不為無 用矣 。(註55) 此疏對當時荒弛情景直刺無隱 ,而帝不能從 。至神宗萬曆十六年以後講 筵不舉 ,有御史錢一本對身為皇帝師保之三公提 出糾彈 : 三 公職在論 道 。師 、道之教訓 。今講 幄經 年不御 ,是何 師也 ? 傅 ,傅之德 義 。今外帑 匱乏 ,私藏充盈 ,不能一為救正 ,是何傅 也

?保

,保其 身體 。今 聖躬 常年靜攝 ,尚以 多疾為 辭 ,是何 休 註 肛 宋端儀 ,《立齋 開錄 》,卷四 。鄧士龍 ,《國朝典故 》本 ,頁1U15。明代 御 前八局 中,有「銀作局 」,專司金銀 豆葉及金銀錢之鈴造 ,輕重 不等 , 累朝 以供 宮娃 及 內侍 女賜 。據 沈德符記載神 宗沖年時 ,即「每將 錢 豆亂撒 於 地 ,任此單拾取 ,觀其傾跌樣 季 ,以為 笑樂 」;又記賜詞 臣金錢 ,命從 地上拾取之 事 ,在宣宗時即 已有之 。見沈德符 ,《萬曆野獲 編 》 ,卷一 , 列朝 ,賜講 官金錢 ,台北 ,新興書局 筆記小說 大觀排 印本 ,頁田 。 註 ∞ 《明史》,卷一六三 ,列傳五一 ,謝鐸 ;頁租m。 9 .

(26)

超L?(紊三56) 直將神宗之輟講 ,視為三公之絕大責任 。 經筵 日講之制 ,於明代得為定制 ,本為頗值得讚賞之事 。然以其未 能真正落實 ,而使之徒具形式 。廷 臣每每連章疏請哀懇 ,仍不能使皇帝 回心轉意 ;即嚴詞譏刺 ,亦無效用 。傳統儒家政治理想本可藉講筵之制 得到進一步發揮 ,然因人主之有心漠視 ,終成幻影 。正統定制後諸帝 , 早已無 開國初之恢宏氣度 ;尤其明初太祖 、成祖之講讀 ,其功利氣息濃 厚 ,雖云有心求治而學與有志於學而學均可成學 ,但終究前者缺乏 內在 動力 。一旦天下太平 ,寰宇晏安 ,自然有龐大之官僚機制足以維繫國政 之運行 ●因而學與不學似已無甚分別 。設若將就學視 為皇家 內在理念之 一 部 ,則至少 尚有屬 內在之外緣動力足堪推動 ,所餘者僅就學者個人之 心緒而已 。

﹉ 儒學文 臣與科道察官乃明代推動講筵之二大力量 。 一 以學術文章導 帝讀書 ,一以言路有責督促御講 。此輩科考 出身之臣 ,以﹉儒學教育背景 身任不 同職官 ,然擁護儒家理 想之志則相攜無貳 ,此即近世儒生官僚特 色之 一 .既肯定經 筵於﹉中國傳統政治 中之重要性質 ,則不得不肯定儒生 官僚於其中所發生之作用與其貢獻 ‘ 註

SU

《明史》,卷二三 一 ,列傳一 一九,錢一本;頁UUB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大慈哀愍群黎  為陰蓋盲冥者   開無目使視瞻  化未聞以道明 

在上 一節中給出了有單位元的交換環 R 上的模的定義以及它的一些性質。 當環 R 為 體時, 模就是向量空間, 至於向量空間中的部分基本概念與定理, 有些可以移植到模上來。 例如 子

明朝末年至清初,最活躍的華嚴宗派別是雪浪洪恩一系的活動。雪 浪洪恩(

最高學 歷證明 及講師. 證書 最高學 歷證明

人類文明的發源 近代歐洲的興起 20世紀的

The Seed project, REEL to REAL (R2R): Learning English and Developing 21st Century Skills through Film-making in Key Stage 2, aims to explore ways to use film-making as a means

We point out that extending the concepts of r-convex and quasi-convex functions to the setting associated with second-order cone, which be- longs to symmetric cones, is not easy

Hence, we have shown the S-duality at the Poisson level for a D3-brane in R-R and NS-NS backgrounds.... Hence, we have shown the S-duality at the Poisson level for a D3-brane in 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