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研究結論

本研究透過對線上學習平台系統資料和課後問卷調查結果的分析,綜 合上述所得之研究結果摘述如下:

1. 本課程吸納 421 名學員,包括約一成完成者,其在各單元影片觀 看量、參與議題討論比例、大作業完成率三個指標均有八至九成 參與。未完成課程學員中包括12.8% 未出席者,以及中輟學員 和潛水學員三類,他們具有不同的線上學習特點。本課程各單元 瀏覽量隨上線時間大體呈逐步下降趨勢,前兩個單元是學員退出 課程的高峰。

2. 由 65 位學員填寫問卷之結果顯示,學員以在職教師和職前教師 為主,還有少量社會人士;學員註冊課程的最主要動機來自於對 課程內容本身、以及對MOOCs 學習方式感興趣,本課程能增加 補救教學的認識和經驗是學員持續修課的最主要原因。

3. 本研究支持 MOOCs 作為一種補充型的補救教學師資培育方式:

本課程一期能培育的儲備師資數量50 位左右,課程內容、形式 和效果獲得填寫問卷學員肯定,且允許在職教師、師資生和社會 人士等多元的參與者一起學習,支持本課程可以彌補現補救教學 師資培育限制。

二、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數位學習已無處不在,當今MOOCs 已經成為典型的線上學習方式,

然而在臺灣師資培育領域,運用MOOCs 於教師專業發展尚未獲得重視,

對這一新興的師培方案可能帶來的影響尚未見研究探究。因此,本研究以 補救教學師資培育為議題,將教育部規定的補救教學師培課程數位化、公 開化,首次從學習者的角度分析MOOCs 師資培育之本土化運用,期待為 政策性的師資培訓提供一個創新的解決困境之方案,本研究初步支持其作 為補充型的師資培育途徑的潛力。

本研究僅針對一期課程學員資料進行分析,因研究方法與研究工具之 限制,仍有許多值得進一步探究的議題。以下針對本研究之限制進一步提 出對未來研究的建議。(1)研究工具:本研究以線上問卷為主要研究工 具之一,但受限於課程平臺內未建制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功能,因此採用外 部鏈接方式收集學員意見,但部分學員資料無法與課程平臺資料串聯,影 響對兩者的整合分析。建議後續研究在規劃MOOCs 或平臺建置時應將計 畫蒐集學員資料一併納入考量,提高不同來源資料間的串聯性、使得研究 者能對不同背景學員的學習行為進行分析,從而針對不同類型學習者做區 分性的課程設計;(2)研究對象:本研究通過線上問卷了解的學員背景、

持續修課原因等問題,唯填答者僅65 名,其中自評課程參與程度低者僅 6 人,可見研究對象有偏態,因此上述問卷的分析結果不宜推論至全體學員。

建議未來研究者考量將課前問卷與課後問卷結合,以提升問卷填答率;(3)

學習者類型分析:本課程與絕大多數MOOCs 都存在大量學員註冊了課程 但無法持續學習的特點,顯示MOOCs 並非一種適合所有學員的課程,建 議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探討本土師資培育領域之可能的學習者類型;(4)

MOOCs 與實體研習的整合:建議進一步嘗試基於 MOOCs 發展 SPOCs 類 型的補救教學師資培育課程,並探討結合實體研習之可行性和成效,如各 縣市教育主管單位,在辦理補救教學研習課程時,可採用翻轉教學模式,

學員先利用本課程資源線上學習,之後再集中參與實體面授研習。這種做 法既能降低辦理研習成本,又能緩解自主學習動力不足造成的學員流失的 現象;(5)本研究乃因當前傳統的實體面對面師資研習之限制,嘗試探 討MOOCs 在實務應用的價值。然而此領域在師資培育尚屬初探研究,試 探這種新方案應用於臺灣師資培育所面對的實務問題之可行程度,其有效 性尚有待後續進一步的實證研究。

三、對師資培育實務的建議

本研究藉由對首次參與課程學員資料分析初步累計了MOOCs 運用在 師資培育的本土證據,基於上述發現,就課程設計層面、經營運作層面、

和推廣與認證等提出建議。

(一)課程設計

本課程具備MOOCs 開放、修課方式靈活、參與者自主性高的優勢,

本課程設計亦尚存有待改善之處:(1)課程實施時間不宜過久,拖得越 久,學員流失率越高,本課程之選修科目未能同時開放,導致部分選修課 程延後太久,影響後面科目之選讀次數;(2)最前面兩個單元之設計如 何吸引留住學員,本研究顯示前兩個單元是學員中途離開的高峰期,如果 要增加學員的持續參與,前兩個單元可能是關鍵時期,建議未來MOOCs 課程在前兩個單元增加對流失的學員之追蹤機制,通過鼓勵、回饋或邀請 等方式提升他們返回參與之比例,或是在前兩個單元的課程製作得更具魅 力以提高吸引力;(3)提供教學者錄影之相關支援,本課程學員對教學 影片品質提出建議,可見授課教師在鏡頭前是否表現自然、錄音聲音等是 學員評價課程的重要因素,建議未來在製作MOOCs 教學影片時,能給予 教學提供者更多支援,提昇教學影片品質;(4)本課程之問卷結果顯示 13.8% 學員運用行動載具連結課程,因應行動載具的趨勢,可預期未來使 用比例會增加。本課程平臺採響應式的網頁設計,僅自動偵測螢幕大小選 擇內容的最佳化比例顯示的方式作手機版內容顯示的調整,存在頁面載入 速度較慢的情況,從而影響頁面瀏覽流暢度和用戶體驗。因此,建議未來 MOOCs 課程將通過行動載具學習的特點納入考慮,平臺優化學員通過行 動載具連接課程、以及觀看影片等學習過程體驗。

(二)課程經營與運作

本課程與絕大多數MOOCs 類似,都存在大量註冊課程但無法持續學 習的學員,但從師資培育課程開發者的角度考慮,MOOCs 製作成本高昂,

需要大量專業與人力資源投入,如何增加課程使用率、課程投資回報比值 得探討。對此,建議定期持續開課。本課程的成本投入主要是在課程的規 劃與製作階段,而後續持續開課所需投入成本不高。通過持續、定期開設 本課程,能提供一種穩定的培育補救教學師資管道,亦能降低本課程培育 師資的人均投入成本。本課程於2016 年 11 月開辦第二期,將三個選修科 目同時上線,研習時間縮短,約3 個月即完成這一期學員的培育。此次共 計有460 名註冊學員,47 人完成課程,相較第一期以上兩個數字均有少量 提升,可見現場仍有大量需求。

(三)課程推廣與認證

本研究顯示師長或同儕轉告課程訊息、公文、補救教學資源中心人 員告知等傳統的資訊傳播方式目前仍然是在職教師獲知課程資訊的主要途 徑。由此來看,對於師培課程對象,非網路媒體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宣傳途 徑,建議未來MOOCs 師資培育課程在宣傳上宜因地制宜,線上與線下雙 管齊下。

最後,本研究發現,完成組學員表現出與傳統課程學生相似的特點,

他們持續參與長達5 個月學習,觀看影片頻率、參與議題討論以及作業完 成率這三個項目資料反應出這部分學員之學習是認真參與的,加之本課程 設計符合教育部對補救教學師資培育課程架構,因此建議未來教育部及各 地方縣市政府能承認MOOCs 學習形式,將本課程納入正式的補救教學師 資培育途徑,授予完成課程學員正式補救教學教師資格,從而擴充補救教 學師資。

致謝

本文感謝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網路大學協助設置MOOCs 磨課師,以及 參與拍攝影片的校內外教師和參加的線上學員,特此致謝。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