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隧道工程遇異常之地質災害與處理模式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132-187)

隧道依地質大致可分為岩石隧道、卵礫石隧道、土質隧道等;隧道依所處位置 可分為山岳隧道、都市隧道、海底隧道等。山岳隧道地質材料在台灣以岩石為 主,少部分以卵礫石;都市隧道地質材料以軟弱的土壤為主,少部分以岩石或 卵礫石。以下針對岩石隧道、卵礫石隧道、土質隧道等所遭遇的災害、問題敘 述於后:

5-1 岩石隧道

岩石隧道常遇到的災害有落磐、岩爆、擠壓、邊坡坍滑等固體災害,湧水液體 災害、有害氣體等災害,茲敘述各災害如下﹝38﹞:

1.落磐:於隧道挖掘並架設鋼支保後,因拱頂、側壁異然崩陷將已開挖之隧道部 分填塞,此項災害輕者易使鋼支保變形挫屈,重者將勞工壓傷死亡、機具掩埋 並影響工程進展及增加成本。以下之地質環境較易發生落磐災害:

(1) 淺覆蓋落磐:隧道上方覆蓋層較薄時周圍地盤拱效應不易發揮,且上方覆 蓋層受風化作用較為劇烈,常導致地表龜裂沉陷、開挖面不穩定甚至落磐 現象發生;若附近有結構物更應謹慎考慮隧道與結構物的互制行為,萬一 發生抽心致建物傾斜倒塌災變時,將衍生棘手損害爭議且後續之協調處理 亦極為費時,嚴重影響工程進度,類似損害爭議都曾經發生,大致可採「兩 倍隧道直徑的覆蓋厚度(H=2D)」作為分界,故未來在淺層覆蓋隧道挖掘 應特別注意“開挖面穩定性及地表龜裂沉陷”等問題。

(2) 偏壓:隧道選線通常儘可能選擇以較短距離通過山脈,因此有可能造成偏 壓現象,有時為了〝路線需要或受用地取得限制〞,隧道須緊鄰山坡址邊 緣挖掘,極易造成隧道處於地形不對稱範疇內,亦可能產生偏壓現象,影 響隧道穩定性;因偏壓發生原因“乃斷面兩側承受地壓力不同,靠山側承 受較大岩壓,隧道因此大量變形致支撐損害等現象,須藉坡地保護措施、

土方回填(增厚)等對策處理”,以平衡土壓力並確保隧道穩定安全。譬 如台灣第二高速公路新店一號隧道。

(3) 天然坑洞、廢礦坑、煤層:天然坑洞大多由於溶蝕作用所形成,以石灰岩 地質較易發生,石灰岩本質是碳酸鈣,遇水則形成溶蝕孔洞,當隧道遭遇 此類地形時常造成施工上之困難,部分狀況可能儲蓄地下水導致湧水災 害。上述這種天然形成孔洞或與周圍岩性相異的地質弱帶,其適當處理方 式應先採用〝地球物理探測、前進鑽探等確定分佈位置,再以導坑接近並 視實務需求採挖除及回填灌漿處理〞,避免產生重大抽心災害。

2.岩爆:於隧道開挖時周圍岩盤所發生的強烈爆炸破壞現象,岩爆通常發生在較 均質、少節理、高岩覆之硬質岩盤;岩爆經常於瞬間發生且事前皆無明顯變形 徵兆,因此常造成輕者破壞支撐系統與堵塞隧道,嚴重者造成重大傷亡事故及 施工機具的損失,影響隧道施工安全與進展。岩爆為〝地下開挖後,應力重新 分配,使圍岩承受之應力超出材質本身強度〞,因而產生脆性破壞並伴隨強烈爆 炸聲;譬如混凝土抗壓強度越高,破壞時的爆炸現象越劇烈,一般發生岩爆的

地質環境需具備以下三種條件:

(1) 高現地應力:隧道開挖位置如〝儲藏很高的現地應力〞,發生岩爆機率則 高;隧道上方的“覆蓋深很厚,則隱藏很高的應力”,極易產生岩爆,特別 在洞形有應力集中帶更為明顯。

(2) 高強度岩體:例如花崗岩、片麻岩等,為〝堅硬而無顯著弱面〞的高強度 脆性完整岩體。

(3) 開挖解壓:在〝高現地應力與高強度岩體條件下,如再遭遇隧道開挖解壓,

鬆弛外圍之應力集中區域〞,應力急速集中猶如三軸壓縮試驗進行中,突 將圍壓減低,使試體變為更脆性,軸差應力迅速可將試體壓破並發出強烈 爆炸聲。

〈4〉 若現地應力經量測具有高度異向性,當單軸抗壓強度/最大主應力,其值 小於2;最大切向應力/單軸抗壓強度,其值大於 1;應力折減因子〈SRF〉=200~400 時厚層岩磐將產生強烈岩爆與中等動態變形。﹝39﹞

3.擠壓:為隧道開挖後應力重新分佈,當軟弱塑性圍岩往開挖解壓的空間位移並 擠出時謂之,然引致擠壓的因素包括:

(1) 隧道開挖遭遇岩化作用較差的風化岩盤、頁岩、泥岩、粘土岩等。

(2) 當大地應力偏高或主應力方向不利於隧道穩定者。

(3) 地層中夾雜地質弱帶,如剪裂帶、斷層破碎帶等或不利於隧道穩定之構造 者,致使岩盤強度長期不足。

隧道發生擠壓,將造成周圍岩體大量入侵開挖面,致使支撐系統變形、隧道淨 空不敷,甚至引發隧道崩塌;然為求符合設計與功能需要,需進行內部修挖、 工 期,故儘量加強檢查予以防範,如不幸造成擠壓亦應迅速處理以降低災害的影 響。

4.邊坡坍滑:隧道開挖洞口邊坡坍滑導致頂拱抽心、擠壓、支撐變形等破壞,無 法向前推進常有所聞,邊坡坍滑原因不外乎下列因素:

(1) 地質構造:隧道邊坡若為順向坡或層面,極易順著坡方向滑動。

(2) 地質材料:隧道邊坡大部分是崩積層及風化破碎岩盤,此類材料自 立性不佳、強度低、易變形且滲透性高,因此容易坍滑,故應事先 做好洞口的規劃佈置。

(3) 環境因素及人為因素:隧道洞口段覆蓋較薄,無法發揮〝拱效應〞;

若洞口緊鄰溪谷將有節理被解壓的負面影響,此為「環境因素」。隧 道洞口位置若工程專家選擇不妥而位於“不穩定地質”,易產生邊坡 坍滑情況;若洞門設計為“明挖重力式結構,需採大面積開挖將會直 接影響邊坡穩定”,此為「人為因素」。

5. 湧水(Water Inflow):湧水可說是隧道工程中較常遭遇到的特殊地質問題,

隧道內大量湧水常伴隨頂拱抽心崩陷,引致淹沒人員、機具,嚴重影響工程進 展;裂隙水存於弱面、天然或人為的坑洞內,如節理面、斷層破碎帶、廢礦坑 等處,由於裂隙水的分布環境較為複雜且不易掌控,為隧道施工中較易發生湧

水災變的情況,其中以受壓水層所造成危害比較大,巨大的水壓將帶走地層間 之膠結材料導致隧道崩陷;長期的湧水會使地下水位降低與地面水水源乾枯。

列舉最易湧水災害之地質條件如下:

〈1〉斷層破碎帶:當隧道走向垂直斷層泥破碎帶時,因斷層泥的透水性較低,

惟斷層泥兩側破碎帶之透水性較高,常因地下水源連通而成儲水槽層;開挖面 隨著進行,斷層泥亦逐漸變薄,導致水壓力足敷能力衝破斷層泥而產生大量湧 水災害。

〈2〉位處河川〈山谷〉下方:因河川下方大部分是地表最脆弱且極易透水、儲 積地下水之處所,若隧道垂直河川下方通過,進行挖掘至此,地表水最佳滲透 管道因而形成,導致常發生湧水災害,施工時應紀錄以作為隧道養護之參考。

〈3〉向斜軸部:若隧道垂直向斜軸部段進行,因其軸部最易匯集地下水之處,

極易產生湧水災害現象。

〈4〉廢棄礦坑:地下洞穴如石灰岩洞、廢棄煤坑等也是地下水集中之處,當隧 道進行挖掘至此,產生湧水之機率亦相當高。

6.有害氣體:由於有害氣體多數均為無色無味,因此施工作業人員不易發覺,當 可燃性氣體達特定濃度範圍時具有爆炸性;而毒性、缺氧氣體亦會使得勞工發 生中毒或缺氧現象,因此對隧道施工安全具有嚴重威脅,在眾多有害氣體中以

「甲烷」在隧道工程中最常見,當〝甲烷濃度介於5%~15%之間〞是為可燃濃 度,而“氧氣濃度為 12%~21%”遇火源則發生爆炸,其化學反應如下:

CH4+2O2→CO2+2H2O。另外,甲烷與氧起化學反應會對人體有害的一氧化碳

(CO),甲烷本身具水溶性亦有能隨隧道湧水而散流至隧道內,因此需格外小心 避免作業人員傷亡。

7. 溫泉及地熱:溫泉的溫度很高,尤其〝溫泉中的二氧化矽及氧化硫皆有侵蝕 性作用〞,對工程材料耐久性極為不利,在台灣溫泉的形成、火山、地質構造有 密切關係;地熱之高溫對工程的負面作用颇多,其影響如下:

〈1〉在地熱區隧道工程施工除需滿足〝通風需求〞外,尚需要配合〝冷凍降溫〞

俾便達施工標準溫度;另地熱促使岩壁溫度提升,對混凝土及襯砌混凝土因於 岩壁內外有極大溫差效應而產生龜裂。

〈2〉隧道工程開炸施工使用〝炸藥與雷管,其耐熱限度為攝氏 70 度〞,但「地 熱溫度有些超出攝氏100 度」,如此高溫則隧道工程施工安全堪慮;地熱區坑內 處於高溫狀態,操作人員工作效率低且亦灼傷,施工機械之電路及油壓管等材 料容易故障。

〈3〉在地熱區隧道內行車,因溫差變化異常將導致行車玻璃結霧影響視線與安 全,營運期間需採降溫致成本增高。

火山活動地區、板塊碰撞處常有地熱存在,隧道工程規劃儘量「避開地熱存在 區及較高岩覆區〈岩覆越深溫度則越高,平均地溫梯度為每增加100 公尺則溫 度提高攝氏3 度〉」。

5-1-1 岩石隧道職業災害案例﹝40﹞

1.甲營造公司承攬某公營機構發包之隧道工程,其隧道設計長度 1031 公尺,已 開挖至0K+568 處,開挖斷面之地下水量少,地質屬〝泥砂炭頁岩,強度弱,

有滲水、層面夾泥炭板〞,易鬆落,前班於上午十一時開炸後並出渣,下午三時 許勞工A 等四人進入隧道接班,接班原訂從事開炸後隧道表面之噴漿封面及掛 網作業,惟因前班未炸好修挖,故改為修炸作業,下午四時許勞工A 彎腰面向 開挖面拉著空壓管時,開挖岩石崩落,背部被壓,經送醫院急救無效死亡。

2.災害發生原因:

(1)依據地檢署相驗書記載,罹災者死亡原因為骨盤骨折、腹腔內出血致死。

(2)罹災者在隧道內開挖面從事修改作業時,開挖面岩石崩落,閃避不及被壓致 死。

(3)未設置勞工安全衛生業務主管,實施自動檢查。

(4)對勞工未實施安全衛生教育、訓練,勞工安全衛生知識不足。

(5)未訂定安全衛生工作守則,供勞工遵循。

3.防止災害對策:

為防止類似災害發生,有採取下列措施之必要。

(1)對於隧道作業,為防止土石崩塌危害勞工,應確實清除浮石。

(2)對於隧道挖掘、襯砌作業等,應確實由領照之作業主管來執行勤務,對於使 用之設備及其作業需實施自動檢查,責成勞安人員實行檢查。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132-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