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隨機說八萬四千法治八萬四千煩惱 5 、莊嚴說法不壞法相

答曰:

菩薩樂說無礙智 4、 隨機說八萬四千法治八萬四千煩惱 5 、莊嚴說法不壞法相

6、或隱身不現,用毛孔說法 7、外書無不盡知

與圖表相對應的容如下:68 樂說無礙智者,

1、菩薩於一字中能說一切字,一語中能說一切語,一法中能說一切法;於是 中所說皆是法,皆是實,皆是真,皆隨可度者而有所益。

2、所謂樂修妬路者為說修妬路,樂祇夜者為說祇夜,樂弊迦蘭陀者為說弊迦 蘭陀,樂伽陀、優陀那、阿波陀那,一筑多、闍陀、為頭離、頞浮陀達摩、

優波提舍,皆為說是經。

3、隨一切眾生根樂說:若好信者為說信根,好精進者為說精進根,好懃念者 為說念根,好攝心者為說定根,好智慧者為說慧根。如五根等,一切善根

66 參見《大智度論》卷 31 ,大正 25,290a18~23。

67 參見圖檔 F011。

68 《大智度論》卷 25,大正 25,246c21~247a24。

亦如是。

4、復次,[菩薩樂說]二萬一千婬欲人根。為是根故,佛說八萬四千治法根;[菩 薩]隨是諸根,樂說治法次第。

菩薩樂說二萬一千瞋恚人根。為是根故,佛說八萬四千治法根;[菩薩]隨 是諸根,樂說治法次第。

菩薩樂說二萬一千愚癡人根。為是根故,佛說八萬四千治法根;[菩薩]隨 是諸根,樂說治法次第。

菩薩樂說二萬一千等分人根。為是根故,佛說八萬四千治法根;[菩薩]隨 是諸根,樂說治法次第。

菩薩樂說,是名樂說無礙智。

5、復次,菩薩用是無礙智,若一劫,若半劫,各各莊嚴說法,亦不壞諸法性 相。

6、是菩薩或隱身不現,而為眾生用一切毛孔說法,隨其所應,不失本行。

7、是菩薩智慧無量,一切論議師不能窮盡,亦不能壞。是菩薩得是無礙智,

轉身受生時,一切五通仙人所有經書咒術,智慧技能自然悉知。所謂四韋 陀,六鴦伽咒術,知日月五星經,原夢經,地動,鬼語、鳥語、獸語,四 足獸,鬼著人語,國王相占豐儉,日月五星鬪相,醫藥,章,算數,卜,

歌舞,伎樂。如是等工巧技術諸經盡知,明達過一切人及諸外道;亦不自 高,亦不惱他,知是俗事,不為涅槃。

此段論義是為回應有人問:

「摩訶衍

(按:即指《大乘經》)

中有菩薩四無礙智不?」

之說明,上述所引只有關於菩薩「樂說無礙智」部分。引文中,筆者已將內容作了分 段,並標上數字以利對照導師的筆記圖表。筆者認為圖表與論義不太一致的地方是在 圖表中 5~7 項的部分,其所對應的引文為灰色網底的部分。筆者認為圖表與論義不 一致的理由有二:(一)檢閱現存漢譯之初期大乘經典,其中《奮迅王問經》69中關 於菩薩「四無礙智」的內容與《大智度論》之敘述大致相同,依此經,菩薩的「樂說 無礙智」部分只有圖表中的 1~4 項,而 5~7 項的部分則是總說菩薩有此四無礙智的

69 《奮迅王問經》,二卷,北魏瞿曇般若流支譯,另有異譯本《自在王菩薩經》,二卷,姚秦 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中曾引用到這部《奮迅王問經》,論中作《毘那婆那王經》(參 見《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1232)。此段論義中雖未說明所依之大乘經典,然從 內容來看,此段關於菩薩四無礙智之論義應是出自《奮迅王問經》。

印順導師《大智度論》筆記之特色與應用  33

種種功德。70(二)論義中在說明其他三種無礙智時,都以「是名○無礙智」一語作 為結束,如「是名義無礙智」、「是名法無礙智」、「是名辭無礙智」等,而於上述引文 中,第 4 項末有「是名樂說無礙智」之結束語句,因此依照句法格式來判斷,「樂說 無礙智」的內容只有 1~4 項而已。

依上述二項理由,筆者認為導師此一圖表可能與論義不合。71然導師何以會將 5~7 項的部分判為菩薩「樂說無礙智」之內容?筆者推測這可能是因為在「是名樂說無礙 智」後,緊接著有「菩薩用『是』無礙智」之文所致,即導師判斷此中的「是」字為 指示前面「樂說無礙智」之代名詞。

以上關於「《智論》筆記」是否需要修正的一些問題,筆者在此提出之目的只是 作為提醒讀者在使用此一筆記時所需留意的一些參考。本來,導師作此筆記只是將自己 讀《大智度論》所得之法義作一些系統性的整理,有些或許是導師對論義的初步理解,

記下來後,待往後撰寫成專論時才會作進一步精密嚴謹的確認,此外筆記作成後也不可 能像專篇著作般地作多次的校對,因此會有一些小小不理想的地方也是在所難免。

六、結語

以上已對導師的「《智論》筆記」作一全面的論述,在此筆者想借用一點篇幅簡 介關於應用導師「《智論》筆記」的一項重要出版品──「《大智度論》講義」。福嚴 佛學院於 2005 年~2006 年已將「《大智度論》講義」結集成冊,這是近二年來關於 應用「《智論》筆記」的一項重要研習成果。72講義中,編輯者參考導師對大智度論 之標點而予以全文重新標讀,並廣泛參考導師的「《智論》筆記」及現存慧影《大智 度論疏》殘卷等,而對論文作恰當的分科,讓讀者能更容易掌握論義的脈絡,從而能夠 清楚明了論義之意涵。除此之外,講義中豐富的腳註亦是此一講義重要之貢獻,諸如用 以經解經的方式對論義中難解之名相作解釋,尋找出論義中所引用之經論在現存文獻中

70 參見《奮迅王問經》卷 2,大正 13,943c8~944a1。

71 導師在其〈論三諦三智與賴耶通真妄──讀《佛性與般若》〉一文中曾說:「在佛教中,『經 通論別』,經義總是隨論者而異說的。」(《華雨集第五冊》p.117)雖然筆者提出二項理由 說明了圖表與論義的不相合,然論主的原意究竟為何?或許還容有討論的空間吧!

72 關於《大智度論》講義,到 2006 年 2 月為止,已結集有卷 1~卷 67,共四冊,預計將於 7 月完成全 100 卷之講義結集,共六冊。這些結集成冊之講義皆已將課堂討論中所發現的問 題及錯誤一一作修正,並作註腳之增補。除了紙本講義之結集成冊之外,這些講義的電子 檔亦可於福嚴佛學院網站(www.fuyan.org.tw)中下載。

之出處,及適當引用 Lamotte 教授 Le Trait De La Grande Vertu De Sagesse(《大智度論譯 註》)一書中之腳註。郭忠生老師在閱讀「《大智度論》講義」後曾私下表示:「雖然在 引用 Lamotte 教授 Le Trait De La Grande Vertu De Sagesse 一書中之腳註作註釋這部分有 些不理想之處及出處標示體例不一致等問題需待進一步作修訂,73然單是文中所作的 科判就值得出版發行!」可見郭忠生老師對「《大智度論》講義」有著高度的評價。

關於未來的展望,筆者在此想提出以下幾點作為日後可以再進一步深入研討之參 考意見:

一、導師「《智論》筆記」有關史實的部分,包含摘錄的始末年代及所用藏經版 本,尚留有一些需要再確認的問題,期望日後能有因緣訪得更多相關的訊 息,讓此一關於歷史的部分能有更清晰完整的呈獻。

二、拜電子化科技之賜,印順文教基金會所出版之「《智論》筆記」光碟讓筆者 能迅速掌握導師「《智論》筆記」中相關之內容,然由於導師的筆跡有些不 容易分辨,因此在轉寫過程中尚留有一些無法辨認的字詞,期待往後能有 在字跡辨認上學有專精之專家學者的協助,讓轉寫的工作得以圓滿。

三、由於現代學界皆較熟悉於《大正藏》的使用,因此在轉寫後的「《智論》筆 記」光碟中已相當大的程度附上相對應之《大正藏》頁碼及超連結之功能,

然尚有部分內容沒有大正藏相對應之出處,因此筆者亦衷心期盼能有諸多 發心的菩薩協助完成此一工程,讓每一筆內容都有相對應的《大正藏》出 處(含卷次與頁碼)及超連結至大正藏之功能,如此則更有利於《大智度 論》的深入研究。

四、在導師的佛學著作中已部分運用了此一「《智論》筆記」,若能再超連結至 導師的佛學著作集資料庫,學習導師如何地運用此一筆記作學術性的研 究,則將能讓使用者更深入地運用「《智論》筆記」。據筆者所知,新版的 導師佛學著作集光碟中已加入從大正藏超連結回導師佛學著作集資料庫之 功能,相信「《智論》筆記」光碟再版時,此一期望將可實現。

本文的撰述,算是筆者一年多來應用導師「《智論》筆記」研習《大智度論》的

「心得報告」,在研習的過程中,諸多課堂中之論辯及課後於網路書信中的「論戰」

都讓筆者獲益良多。關於文中所舉的用例,有些是筆者個人的心得,有些是在課堂研

73 關於這些問題,據厚觀法師表示,待 100 卷的《大智度論》課程結束後,將組成《大智度 論》講義修訂小組,全面檢討並修訂講義中不理想的地方。在《大智度論》講義全部修訂 完成後將正式印行出版。

印順導師《大智度論》筆記之特色與應用  35

討中或於網路書信討論中所得到的啟發,總得來說,應該說是得自於授課老師──厚 觀法師的指導。因此,本文的撰述完成,應該感謝上述諸多之因緣,筆者不敢掠美,

在此附記說明。對於本文,讀者若從文中獲得了法喜與三學的增上,其功德完全歸於 參與《大智度論》研討的所有大眾,諸有疏失之處,則責任歸屬個人。

最後,筆者期望本文的發表能廣泛引發大家研究《大智度論》的興趣,讓導師的

《大智度論》筆記得以發揮其最大之效益。

附錄

圖片(一) 圖片(二)

圖片(三) 圖片(四)

圖片(五) 圖片(六)

印順導師《大智度論》筆記之特色與應用  37

參考書目 一、原典:

1. 《大智度論》100 卷(龍樹造,後秦.鳩摩羅什譯),嘉興大藏經,傅字函~叔字函。

2. 《大智度論》100 卷(龍樹造,後秦.鳩摩羅什譯),光緒九年仲冬,姑蘇刻經處刊行。

3. 《大智度論》100 卷(龍樹造,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正藏第 25 冊。

4. 《大智度論》100 卷(龍樹造,後秦.鳩摩羅什譯),中華大藏經第 25、26 冊。

5. 《大智度論》100 卷(龍樹造,後秦.鳩摩羅什譯),新編縮本乾隆大藏經第 76、

77、78 冊。

6.《阿毘曇甘露味論》2 卷(尊者瞿沙造),大正藏第 28 冊。

二、現代人著作:

1.

印順法師

(1)《中觀今論》,《妙雲集》中編之二,台北,正聞,民國三十九年一月初版,

民國八十一年四月修訂一版。

(2)《遊心法海六十年》,《華雨集》第五冊,新竹,正聞,民國八十二年四月初 版一刷,pp.1~60。

(3)《平凡的一生》(重訂本),新竹,正聞,民國八十三年七月初版,民國九十

四年六月新版一刷。

(4)《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永光集》,pp.1~121,新竹,正聞,2004 年 6月初版一刷。

2. 李富華‧何梅 著,《漢文佛教大藏經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年 12

月第 1 版。

3. 林子青

(1)〈清代佛教〉,《中國佛教》第一輯,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80 年 4 月第一版。

(2) 林子青著,《名山石貝葉藏:石經塔寺文物》,台北,法鼓文化,2000 年初版。

4. 厚觀法師撰,〈印順導師《大智度論》筆記數位化緣起〉,收錄於「印順導師《大

智度論》筆記光碟」,2004 年 4 月出版。

5. 藍吉富撰,〈嘉興大藏經的特色及其史料價值〉,《佛教的思想與文化──印順導

師八秩晉六壽慶論文集》,台北,法光出版社,民國八十年四月初版,pp.255~266。

三、期刊論文: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