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節所探討的問題為:「學生對電子白板融入教學法的看法為何?」。以下針 對互動量、上課方式、學習動機和學習成效的結果進行說明:

1. 互動量:整體而言,學生認為互動量增加。無論是和教師之間的互動、和其他 同學間的互動、或是和電子白板的互動都有增加,如圖14所示。

2. 上課方式:整體而言,學生喜歡這種上課方式。覺得電子白板融入教學會讓其 和同學的互動更好,如圖15所示。

3. 學習動機: 整體而言,學生認為學習動機增強,學習英語變得更有趣,如圖 16所示。

4. 學習成效: 整體而言,學生認為學習成效增加。覺得電子白板融入教學會讓 其英語能力改善,如圖17所示。

– 採用李克特五點量表(非常同意、同意、沒感覺、不同意、非常不同意) 量表的項目有互動量、上課方式、學習動機、學習成效四項

和教師的互動量

會讓我上課更專

5.5 實驗結果摘要

本節將前述幾節數據分析的結果摘要如下:

(1)電子白板教學成效優於單槍布幕教學。英語學習成效成驗的平均分數為83.16

> 71.88。由於電子白板的互動功能較佳,使的電子白板教學的互動z高於單槍布幕 教學,學習成效因而較佳。表20說明電子白板教學的學習成效優於單槍布幕教學。

表 20研究結果摘要表-第一階段

學習成效上的差異

電子白板 單槍布幕

全體學生 1 2

1:學習成效較佳 2:學習成效較差

(2)三方互動教學法之中生白互動中心的學生學習成效較差。由於生白互動中心的 互動較強調於學生為主的互動,與教師互動的程度較少,導致學生能獲得指正的機 會便少,學習成效因而較差。因此學生之間互動量高,學習成效不一定較佳。由研 究結果可知師生互動中心模式是較佳的電子白板互動模式,因為在這種教學模式之 下,教師有較多機會能妥善發揮糾正和指引等功能,讓學生能改正其錯誤和解決困 難,學習成效因而較佳。

(3)高分組、中分組、低分組學生在學習成效上的差異。無論是全體學生,或是高、

中、低分組,學習成效的高低皆是師生中心 > 師白中心 > 生白中心。顯示無論 學生的能力為何,電子白板融入教學法的不同皆會造成類似的效果。全體學生的英 語學習成效測驗分數為86.93 > 82.96 > 73.57,高分組的英語學習成效測驗分數 為99.79 > 96.79 > 88.95,中分組的英語學習成效測驗分數為91.73 > 86.51

> 76.30,低分組的英語學習成效測驗分數為64.74 > 62.21 > 52.90。

表 21 顯示無論是全體學生,或是高、中、低分組,學習成效的高低皆是師生中 心 > 師白中心 > 生白中心。

表 21 研究結果摘要表-第二階段 學習成效上的差異

師生中師白中生白中

全體學生 1 2 3

高分組 1 2 3

中分組 1 2 3

低分組 1 2 3

1:學習成效較佳 2:學習成效次佳 3:學習成效較差

(4)學生對電子白板教學有正面的評價。無論是互動量的增加、上課的方式、學習 動機和學習成效的提昇,數據顯示平均值各為4.06、3.99、4.08、4.2,由於4表示 同意,代表學生大都持肯定的看法,認為電子白板融入教學有很大的幫助。

六、結論與建議

6.1 結論

本研究實驗對象為新竹縣兩所國小五年級的學生共225人,討論所得結論如下:

1. 電子白板教學成效優於單槍布幕教學。

根據互動理論,互動能增加學習者對概念的聯結,指正學生錯誤的地方,並增 加學習成效(Vygotsky, 1978; 吳照智,2004; 鄭惠敏,2009)。黃盟升(2006)認為 互動時教師能問學生很多問題,學生能直接回答,教師不但能從學生的口頭回答瞭 解其反應,還能從評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陳惠邦(2006)認為以師生互動學 習平台的方式操作電子白板,結合網路或其他教學資源,能設計有效的師生互動活 動。英語情境學習法(Brow, Collins, & Dugid, 1989; 陳慧娟,1998; 施文玲,

2007; 林弘昌,2008; 黃家榮,2009)主張英語的習得是經由社會互動而達成,藉由 和團體之間互動來共同建造所需的知識。光背單字與文法並不能讓學生學會使用英 語,必須透過真實的情境練習才能活用英語。由上可知,互動不但對學習有益,對 英語習得更佔有關鍵性的地位,本研究的實驗結果也驗證了此一說法。

使用單槍布幕教學,師生互動的範圍容易受到限制,教師不能直接在布幕上操 作電腦,導致教師操作電腦時容易浪費時間、學生容易分心,加上電子白板可以和 教師和學生產生即時的互動,產生有如真實情境的立即回饋,對於英語的習得有很 大的幫助。簡而言之,單槍布幕教學的互動量較電子白板融入教學少,學習成效因 而較差。研究結果可印證互動量高,會讓學習成效提高。與 Omar、高瑩真的研究結 果相符,其結果也顯示電子白板教學的學習成效高於單槍布幕教學,且大部分的研 究顯示學生的學習態度也因而提昇(Omar S. López , 2010; 顏菀廷,2007; 高瑩真,

2008)。

2. 電子白板互動教學法的不同,會對學生學習成效造成顯著的影響。

互動的形式和內容很重要,重點不是用什麼,而是如何使用(Heather , 2005 )。

楊家興(2006)也認每種師生互動應用的時機都不同,優缺點也不相同。教師用電 子白板教學要設計師生互動時,可依時機的不同規劃適合的互動形式,讓學習成效 極大化。由數據結果得知平均得分由高到低依序為師生中心 > 師白中心 > 生白 中心。師生中心教學法的學習成效優於生白中心教學法,分數差異具有顯著性;師 白中心教學法的學習成效優於生白中心教學法,分數差異具有顯著性;但師生中心 教學法和生白中心教學法的學習成效雖有差異,但未達顯著水準。

引導式教學對話理論(Holmberg,1995)曾提及,教材內容的互動設計,能有效增 加學習動機並達成學習目標。由數據結果得知高分組、中分組、低分組學生在學習 成效上的差異,由高到低依序為師生中心 > 師白中心 > 生白中心。可見互動型 式的教材設計,能有效幫助學生學習成效的提升。研究結果與鄭惠敏、楊家興的研 究相符,鄭惠敏(2009)認為目前使用電子白板融入教學時,教師的教學信念仍偏 向「教師中心」,楊家興(2007)則認為使用電子白板教學時,教師要妥善發揮支持 與輔助的角色。研究結果說明,偏向教師為主及教師能妥善發揮輔助角色的師生中 心互動教學法應是未來設計電子白板教學活動時較佳的互動模式。

根據情境學習理論(Brow, Collins, & Dugid, 1989),進行英語教學時藉由 適當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進入相關的情境裡,可幫助學生經由對話和活動來產生有 意義的學習。結果顯示由於電子白板製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更瞭解學習 內容,因此讓學生學習成效提高。

3. 學生和電子白板的互動量高,並不代表學生的學習成效會高。有必要的和有效的 互動,才是重點。不然會淪為為互動而互動,學習成效反而低落。

一個班級有三十幾個人,電子白板只有一面,如果一個人使用一分鐘,那每個 人都用一次將會耗光整堂課的時間,會導致學生學不到課堂要學的知識。如陳惠邦 所提常讓學生在電子白板上互動,會導致教學進度的落後(陳惠邦,2006) 。

生白中心組學生間的互動最多,但成效反而最差,原因可能為學生程度就有高、

中、低之分,要讓低程度的學生和其他程度的學生互動,原本就需花費更多的時間。

而高程度的學生雖然英語能力較強,但可能不太會或不願意給其他中、低程度的學 生較佳的指導,導致整體學習成效不彰。根據互動理論,互動應有鼓勵、修正錯誤、

指出學習者困難等功能(Perraton 1987 )。若同一種類型的互動太多,學生反而容 易分心、感到厭煩(Smith,2001)。和學生的互動量高,並不能保證學生的學習成效 會高。有必要的和有效的互動,才是重點。不然會淪為為互動而互動,學習成效反 而低落,因此,教師應適當地允許學生在電子白板上互動 (鄭仁燦, 2008)。

4. 師生互動中心為較佳的教學互動模式

此互動模式下,修正錯誤、指導等功能發揮較好(Perraton 1987 )。在電子白 板上設計教學活動時,師生互動教學法是較佳的互動教學模式。師生中心教學法和 生白中心教學法的學習成效達顯著差異。在電子白板融入教學中,師白中心教學和 學生的互動量顯得較少,恐較不能妥善發揮電子白板的其他無形的正面功效。

5. 學生對電子白板教學有正面的評價。學生普遍認為和同學、教師之間的互動量都 有增加,且增強了學習動機和學習成效。

6.2 未來發展方向

由於時間及資源上的限制,本實驗處理未盡完美。未來研究可針對下列幾點進 行深入探討:

1.增加樣本數,增加研究時間

取不同區域,不同年級的人做實驗,結果可能會截然不同。若增加樣本數,增 加研究時間,信度與效度皆能有效提高。

2.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

可經由實驗找出適合電子白板融入教學的單元,與不適合的單元。

3.針對學生英語的聽說讀寫能力作研究

電子白板融入教學到底對英語的聽、說、讀、寫那方面的能力最有幫助,是我 們可以深入研究的主題。

參考文獻

Armstrong, V., Barnes, S., Sutherland, R., Curran, S., Mills, S. & Thompson, I. (2005) Collaborative research methodology for investigat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use of interactive whiteboard technology, Educational Review, 57(4), 457–469.

Becta, (2008). Harnessing Technology schools survey 2008.

Bruce Torff, Rose Tirotta. (2010). Interactive whiteboards produce small gains in elementary students’ self-reported motivation in mathematics. Computers & Education 54, 379–383.

H all, I., & Higgins, S. (2005).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interactive whiteboards.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1, 102–117.

J. Gillen, K. Littleton, A. Twiner, J.K. Staarman & N. Mercer. (2008). Using the interactive whiteboard to resource continuity and support multimodal teaching in a primary science classroom.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4, 348–358.

Omar S. López . (2010). The Digital Learning Classroom: Improving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academic success in mathematics and reading using interactive whiteboard technology. Computers & Education 54, 901–915.

Sara Hennessy, Rosemary Deaney, Kenneth Ruthven and Mark Winterbottom.

(2007) .Pedagogical strategies for using the interactive whiteboard to foster learner participation in school science. Learning, Media and Technology, Vol. 32, No. 3, September 2007, pp. 283–301.

Schmid, E. C. (2008). Potential pedagogical benefits and drawbacks of multimedia use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classroom equipped with interactive whiteboard technology.

Computers and Education, 51, 1553–1568.

Sibel Somyürek *, Bilal Atasoy, Selçuk Özdemir. (2009). Board’s IQ: What makes a board smart?

Computers & Education 53, 368–374.

Computers & Education 53, 368–37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