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青少年社會歷史記憶 中的台灣社會本質

以上的分析顯示 ,社會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制度化的供應 、教導他們一 些歷史記憶,以塑造青少年的社會認同 。青少年也透過此認同結構,在社會生活 中獲得一些記憶 。這些被社會刻意強調的人物與事件,都被賦予一些在社會認同 上有意義的詮釋 。因此 ,透過這些青少年的社會歷史記憶 ,我們或可以略窺台灣 社會的認同結構及某本質之一斑 。

首先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以男性意識形態為主的社會 。無論男女青少年, 他們認為重要的歷史人物絕大多數都是男性 。如果中國三千年來就是以男性為主 的社會 ,這樣偏頗的歷史記憶是無法避免的 。即使是中國歷史上最常被回憶的女 性歷史人物 .武則天與慈禧太后,也是作為 「牝雞司晨」的負面教訓而被集體回 憶 。但是 ,雖然藉著武則天 ,社會教導某女性成員一些價值,但是在近年來女性 主義抬頭的台灣社會中 ,有關武則天的歷史事實與銓釋是有爭論的 。而一位青少 年女性得到這些爭辯的記憶 ,在她的群體生活經驗中這些記憶被修正 、選擇 ,造 成她本身的女性身分認同 。這種女性身分認同,不一定符合社會上大多數男性所 主張的兩性價值觀 。

其次 ,在青少年們的記憶中出現頻率較高的本國歷史人物 ,絕大多數是 「中 國」歷史上的人物 。這個現象顯示,不只是我們的歷史教育;可能整個社會文化 所強調的 「本國意象」就是一個涵括五千年歷史文化的大國意象 。近年來,在

195一

. 28 .

國立 交 瀯 師 範 大 小歷 文 小無 25期

校教育中台灣的本土化運動直接造成學生歷史 、地理教科書的變革 :在文化與學 術政策上 ,也有利於本土化潮流的發展 。這個趨勢 ,可能在若干年後改變 台灣青 少年的歷史記憶 。但是在透過各種媒體 (如漫畫 、電視劇 、電子遊戲等)傳播夠 民俗文化中 ,卻有許 多 「中國 」因素以一種強大的潛藏力量不斷透入青少年的記 憶 中 ;這是政治 力難以扭轉的.醫 :看看我們的書店中有多少以中國古代人物 為主題的兒童歷史故事書 。這些書 ,毫無疑問的,從一個人的兒童時期蘭始,就 成為影響他 「認同」的重要記憶 。

在這些歷史人物中.以「開疆擴土」或以 「革命」著稱的開創性歷史人物, 如唐太宗 、孫中山等最受重視 。唐太宗 ,允文允武 ,可謂是中國民族榮耀的化 身;孫中山則代表了中華民國的 「起源」。他們在台灣青少年社會歷史記憶中的 特殊地位,也顯示台灣社會中普遍存在的

「民族認同」與 「國家認同」。在國家 認同上,到處可見的孫中山銅像,各種教科書中有關國父革命的記載,以及許多 紀念儀式中有關國父建國的演說 ,都傳達

個社會希望強化

保存的記憶 。在民 族認同上 ,唐人街 、唐裝 、

「唐明皇」‵ 「唐朝女皇」

一這些普遍化的話詞與俗 文化,以更沉潛的方式提醒青少年們記得一些 「歷史」。政治領袖 、帝王將相, 構成青少年歷史人物記憶的主體 。如果台灣社會所強調的過去重要人物,大多是 渾類的歷史人物 ,多少也說明傳統中國社會 :政治威權信仰」的特質也存在於台 灣社會之中 。

在 「歷史事件」方面 ,最為社會所強調的顯然是 「戰爭記憶」;這也是一種

「集體受難記憶 」 。這說明了人群的凝聚 ,相當程度的依賴 「異族意識 」←he senseUfUthemess),而「異族意識 」常賴共同受難記憶來強化 。這些戰爭與受 難記憶中,又以近代史上歐美列強及日本的對華侵略戰爭記憶為主體;如甲午戰 爭 、鴉片戰爭 、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等等 。事實上,在中國歷史上 (無論是 經由學校教育或是社會文化

),我

們知道中國曾面臨許多 「異族」 ,但為何在學 生的集體歷史記憶中近代的 「異族」最被強調 ?顯然,部分原因是在學校教育課 程中,近代史上的一些集體受難記憶所佔的篇幅特即多。為何一個社會要特別強 調這些近代的 「異族」與 「集體受難記憶」?我認為這顯示一個社會人群不斷的 在重新詮釋那學是 「異族」,那些是 「過去的重大災難」,以更新社會群體的本 覃 。以這些近代的受難記憶所構築的台灣社會群體本質,使得台灣民眾對西方人

196一

少 早 的 社 會 歷 史 記 惟

(尤其是歐洲的英 、法 、德 、俄等國人)以及東方的 日本人 ,普遍懷有受其屈辱 的感覺 ,甚至懷有敵意 。

自八十年代末期以來 ,學校教育與社會所傳播的 「異族意識 」有相當差距 。 學校歷史教育仍強調 日本侵華的戰爭記憶 。但是 ,台灣本土化運動的特徵之一便 是以 「日據時代的經驗 」來詮釋 台灣當前的經濟成就與台灣文化的部分本質 ,並 以此脫離 中國陰影 。相反的 ,在日益惡化的兩岸關係中,台灣民眾對中國普遍產 生疏離感 。這些都導致對 日戰爭記憶 一一 作為中國人的集體受難記憶一一 在台 灣社會上逐漸不受重視 。近年來的台灣 ,在各種對 日抗戰紀念 日都幾乎不見任何 紀念活動 ,報紙上也不見紀念性回顧文章 。這種缺乏社會集體 回憶的現象 ,即 會失憶的明確徵兆 。歷史記憶受社會影響較多的高二青少年;相對的也對日本侵 華戰爭記憶有某種程度的 「失憶」,反應此社會現象 。

社會對於 「過去」的記憶所形成的 「社會價值」,影響社會人群現實生活中 的行為與判斷 ,也影響他們如何 「經歷」發生在當代社會的事 。這便是本調查表 中第四道問題 ,「請寫出你從小到現在社會上發生的十個重要事件」所要探索的 主題 。在青少年的回答中,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 :有關大陸的或是兩岸關係的 一些議題或事件,普遍的被青少年認為是他們所經歷至j的重要事件 。毫無疑問, 我們的 「仇匪恨匪」教育所造成民眾普遍對 「大陸共產無」的負面印象,以及大 陸方面對台灣獨立或本土化的不友善強硬態度,都影響兩岸接觸時對方那些 「特 點」被台灣民眾注意 ,也影響台灣媒體對大陸方面的報導 。這些當代經驗又成為 一種 「社會歷史記憶 」。這些記憶,如六四事件 、千島湖事件 ,顯示台灣社會對 大陸的敵意日增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受測學生所注意到的社會重要事 件,幾乎都是 「災難」:這或許顯示台灣社會普遍存在的無安全感 。

最後 ,在族群認 同方面 ,本測驗的結果顯示 ,目前在台灣的青少年中 (至少 1s歲之前

),並

沒有支持特定 「族群認 同 」的歷史記憶結構 :我們苹沒有看 到 「外省籍 」青少年特別記得 「中國歷史 」,或是 「本省籍 」青少年特別記得

「台灣歷史 」,也沒有見到任何代表客家認同的 「歷史 」普遍 出現在客籍佔多數 地區的受測者中 。我們知道 ,強烈的族群遙界常 由強化各族群的 「起源 」,如 產生成員間的根本情感連繫 (primUrdim狂taChment)而造成 。在台灣青少年的 歷史記憶 中 ,我們看不到造成這種根基化族群區隔的社會記憶差異 。這顯示 ,雖

199一

國 立生 瀯 師 範 大 學歷 文 小銀 25期

然在台灣社會中經常有 (特別是在選舉時 )訴諸 「共同起源」來強調族群凝聚的 呼聲,或在對特定歷史事件的詮釋與爭辯中表達族群認同,但是如果在青少年間 族群區隔並不重要 ,那麼他們便不會刻意去注意自己與某些人群的共同起源,或 刻意強調或忽略某些歷史事件 。

值得注意的是原住民青少年的歷史記憶 。在制式的學校教育下,在漢族意識 為主體的傳播媒體下 ,他們所記得的 「歷史」絕大部分是與他們本族群無關的

「過去」 。較年長的原住民青少年 (高二階段

),普

遍將 「莫那魯道」視為重要 的歷史人物 。無疑 .這顯示他們開始注意自己在台灣社會中的 「原住民」身分6 霧社抗日事件中的原住民英雄莫那魯道,事實上他的歷史重要性是被以漢人為主 體的社會 「強調 」,因此而使得原住民普遍的重視 。強調 「莫那魯道」的歷史重 要性 ,台灣漢族社會以此定義他們心目中的原住民一一 與漢族共同受害於日本 人的族群 ,為抵抗日本人而犧牲的族群 。對於原住民的各族群來說 ,他們一方面 被教導,一方面在現

i族

群關係中他們也願接受莫那魯道這英雄,以強調原住民 與漢族移民的命運一證,以及本族群對台灣的貢獄 。但是,台灣原住民各族群本 身的歷史記憶幾乎全然被道忘;這樣的歷寒記憶永遠讓台灣蒝fi民處菸

一 苔海﹉

人口的逛緣 。這也顯示台灣社會中族群蘭係的一個面相;優勢族群如何強調 一

些 有關劣勢族群的記憶.劣勢族群如何接受一個記憶 、遺忘一些記憶,以維持┬個 不對等的族群關係 。

﹉ ﹉

結 語

我們從小自社會中學習一些 「過去」,也經驗一些 「過去」。這些 「過去」

經常被投射在一些人物與事件上 ,然後它們都被組織在一個時間架構中一一 這 就是我們一般所謂的 「歷史」。在一個社會中,那些是重要的過去人物或事件, 或這些人物的本質以及事件的意義 ,都經常被討論 、爭辯 。我們經常認為我們所 學的 、所寫的 、所爭的是 「歷史事實」,而很少去問為何一個社會對於某些 「過 去」特別感興趣 。近二十年來,在社會心理學 、人類學中,學者對於人類記憶的 社會本質,或是 「過去」的社會結構 (球社會結構中的過去

);都

有大量的 、深

入的研究 。這些研究中的一些核心問題便是 :「社會」作為一種人群團體,它

198一

合瀯 旁 少 年 的 社 ↑ 歷 史 記 忙 .S1.

何 由強調某些社會記憶 (包括歷史)來凝聚 ?如此形成的社會本質如何?個人又 如何由社會中得到一些記憶?不同個人 、不同群體的 「記憶 」如何凝聚成社會記

何 由強調某些社會記憶 (包括歷史)來凝聚 ?如此形成的社會本質如何?個人又 如何由社會中得到一些記憶?不同個人 、不同群體的 「記憶 」如何凝聚成社會記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