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冬 天 的 橫 江 清 澈 而 平 緩 , 筆 者 從 宜 賓 市 區 沿江邊公路南下不到50公里,就到了橫江鎮的中 心。過去,橫江鎮的居民分佈在橫江水的東西兩 岸,今天的橫江鎮雖然只包括江東的地區,西岸 被劃歸雲南省管轄,但江東的人仍然與對岸的人 家熟識。這次考察的地點,以江東地區為主的。

現今的橫江鎮仍保留著過去兩條主要的老街   平 行 於 橫 江 的 「 河 街 子 」 和 垂 直 於 橫 江 的 「 正 街」,這兩條街道基本劃出了小鎮緊靠江邊的平 緩區域,兩條街道旁邊的地方多為丘陵和山地。

一、碼頭、船工與船幫:繁榮的航運中轉站 橫江鎮沿江的石灘,是從雲南鹽津到長江口 的宜賓市的唯一的一處可供大量船隻停泊、且有 上岸休整條件的碼頭。由於當地人在上世紀80年 代修建了從宜賓到橫江鎮的公路,速度較慢的航 運隨即漸漸被淘汰。如今僅存一趟往返於兩岸間 的渡船,每30分鐘一班。在當地人民代表委員會 的鄭主任和七十多歲的李奶奶的帶領下,我對橫 江鎮兩岸的老船工及民國團練軍人的後裔進行了 採訪,1 其中老船工包括:71歲的胡先生、76歲的 王先生、2 88歲的林先生;3 另外一位朱先生81歲,

他的祖父在解放前是橫江鎮的保山隊隊長,主要 負責保護船隻順利往返於宜賓和鹽津之間。

橫 江 鎮 作 為 一 個 過 往 船 隻 停 靠 的 休 息 站 或 中轉站,它所在的航線南至雲南鹽津地區,北至 宜賓市區,是一條連接雲南和長江的水道。上文 提及的幾位受訪者的口述材料一致說明:從橫江 鎮逆流而上,先經過張窩、燕子鋪再到鹽津(清 代鹽井渡),自張窩逆流而上的河道行舟條件較 差 , 有 時 甚 至 無 法 走 船 , 只 能 在 張 窩 將 貨 物 卸 下,換成馬幫馱運或者腳夫肩挑走旱路;橫江鎮 的下游是安邊鎮、宜賓市,橫江在安邊鎮匯入金 沙江,然後至宜賓市匯入長江,一路東流。所以 自橫江到宜賓是順流而下,幾乎不需要拉縴,但 縴夫仍然很少上船,他們會拖著縴繩在岸邊石灘 隨船步行,有時為躲避漩渦或巨石而稍微牽引一 下方向,另外還要小心土匪。從宜賓回到橫江,

或繼續上到張窩等地方,則需要縴夫拉縴才能順 利抵達。朱先生說:「縴夫基本都是橫江鎮本地 人,也有沿途各村的村民,他們專門從事拉纖而 不務農耕。」

從這次訪談的口述材料中可見,從民國初年 直到上世紀40、50年代,橫江鎮呈現出一番繁榮

滇銅京運路線上的多元流動社會   川南橫江鎮考察記

石穎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

的航運市鎮面貌。橫江鎮的碼頭按照流水方向分 為上、中、下三處,上碼頭在小鎮最北端的板橋 壩下方,中碼頭在今天橫江鎮中間的主幹道延伸 至江邊的位置,下碼頭則在今天橫江鎮客車站下 方的沙灘。據朱先生說,解放前,從上碼頭到下 碼頭都停滿了船,這些船幾乎都停在今天東岸。

同樣是老船工的胡先生有以下的描述:

年 輕 時 ( 筆 者 註 : 解 放 前 後 ) 所 見的橫江上的船,大的有1 0 - 2 0米長,

同時停泊的船隻可達40、50條;無論是 正在做生意的船,還是正在修理和正在 製造的船,都一起停靠在岸邊。而外來 船隻都是來自雲南腹地或者東北邊緣的 鹽津,船上載最多的是從宜賓來的鹽和 布,(筆者註:這些鹽大概來自自貢、

布大概來自蜀中一帶)還有就是從雲南 來的銅、鴉片、火腿,再有一些就是橫 江本地運出的一些土產如玉米、毛皮、

花椒及筍子等。

幾位老船工皆表示,民國以來大宗的生意通 常包括雲南來的山貨、鴉片、附近收來的鋼炭,

以及本地各處收來的糧食。朱先生說,從宜賓來 的貨大多經橫江賣出一些之後,繼續逆江而上到 雲南銷售;橫江的貨也銷往宜賓或雲南;而雲南 來的貨則只在橫江停留大概一天或半天就繼續啟 程往宜賓。相比之下,雲南的貨物通常需要較長 的運輸路程,而橫江本地的貨最多只銷往宜賓。

據王先生介紹,解放前後,他家的船都只往來於 張窩和宜賓之間,因為過了張窩就不能再走船,

需要改走旱路,走到鹽津再下船,橫江的船工也 通常不會跟到雲南。至於從橫江往下游的方向,

本地許多船工也只到宜賓為止,不再跟船順江而 下。這些船隻在途徑或抵達橫江時,船上大量的 工作人員會上岸吃飯休息,因此這段碼頭邊上的 街道兩旁幾乎都是飯館或客棧,在過去是非常熱 鬧的。

從 幾 位 老 先 生 的 口 述 資 料 中 可 知 , 頻 繁 的 人口流動成為橫江鎮在晚清及民國時期的顯著特

點,而本地的船工組織  船幫  成為較穩定 的地方民間組織,至少存在了百年。朱先生家就 來自雲南,他祖父大約在1910年才遷到橫江。朱 先生表示,這些碼頭有部份工人、船主和船工成 立了這「船幫」,它負責調配船工、船隻及貨物 等,比如今天誰跟哪艘船跑,簡單來說就是船和 人該怎麼走。船幫一度掌握了幾十條船,每條船 有十幾個人,合共有幾百人的規模。老船工林先 生 稱 , 在 民 國 時 期 , 船 幫 分 為 「 資 幫 」 和 「 勞 幫」,前者是橫江當地有錢有勢的人,他們管理 船隻停放等事務;後者則是純勞動者。船幫每年 開會兩次,或稱「搭駁會」,一次是給王爺菩薩 慶祝生日,一次則是過年。會上主要討論會首人 選及利益分攤等問題。船幫的辦公地點就在緊鄰 江 邊 的 王 爺 廟 內 ( 今 森 林 賓 館 旁 ) 。 王 爺 是 水 神,可保運送平安。江對岸的一座二郎廟也是船 幫的辦公點。二郎神也是水神,同樣能保護船工 平安。當地學者丁芝萍在金沙江下游屏山縣對船 工的採訪中,也收集到一段有關「王爺」的川江 號子,從中可多少窺出「王爺」對船工的影響。

這段號子是船到灘頭需要奮力拉縴時唱的掙灘號 子〈魯班〉:

( 領 ) 船 到 江 中 水 自 開 , ( 齊 ) 嗨!  嗨!

王 爺 菩 薩 要 錢 財 , 你 要 錢 財 拿 給 你,保佑船工上灘來!4

可見「王爺」在「保佑」船工安全的同時,

亦需要從船工那裡得到實際的經濟回報,這種現 象在川江5船工中廣泛出現。橫江鎮的王爺廟內曾 有碑和戲樓,可惜如今都已坍塌。船幫的另一處 辦公室在今天橫江鎮渡口邊一小屋所在的位置,

現在成為當地運輸會的辦公室。在那裡,筆者得 知:有關解放初期以及更早的相關檔案均在文革 中燒盡。

船幫的存在至少有幾百年了,而船幫的組成 人員都是橫江鎮的本地人,解放前後,船幫並不 能控制所有的船工。王先生回憶說,他年輕的時 候(大約解放前後),每個拉船的都是各家各戶

做自己的生意,對岸王爺廟對他們的管理及控制

路,則先在橫江鎮上游的張窩馬杉灘轉運上船,

有的船帶著一半的噸位順流至橫江鎮,而後在該 鎮加運別的貨物(或不加),改為全噸位繼續前 往宜賓。而官方,「以敘城1 0 為滇省銅鉛入川要 路,稟準設關稽查奸商私帶之弊」,11 早在清乾隆 四十八年(1783)就在宜賓縣城南岸,金沙江即 將匯入長江處設立銅關,但似乎並未完全解決私 帶的問題。說到銅船停靠橫江鎮時的情形,林先 生回憶起上世紀40、50年代的情況:

那 些 銅 船 都 有 武 裝 , 一 般 的 船 都 不會靠近;船上的人通常是雲南東川來 的,他們停靠時間不長,至多休息一夜 就走。

但 單 靠 水 路 , 大 多 數 時 候 是 無 法 完 成 整 個 遞運。幾位老船工都說,由於從張窩至橫江,江 水較淺,不適宜吃重較深的大船,許多滇銅都在 張窩上岸改為馬幫馱運,至橫江再下水。由於銅 密度大,馱運的話需要大量勞力,所以出現在橫 江鎮的大規模的馬幫,可能大多數都是負責銅運 的。上船之後,從橫江離開的船隻沿途不靠岸,

直達宜賓。另一種走陸路的情況是不走橫江鎮以 下的水路,改向東走至筠連、高縣一帶,那裡同 樣可以經水、陸兩路到達長江邊的宜賓或瀘州。

儘 管 在 清 代 , 銅 是 重 要 的 鑄 錢 原 料 , 但 一 艘船不會只載銅一種貨,一個馬幫也不會只是爲 了運銅而長途跋涉。因此,滇銅只是眾多貨物之 一,與別的商品一起,往來於雲貴川之間。

四、複雜的地方武裝力量

其實這些水陸交通並非一帆風順,沿路的土 匪還是很猖獗的,如橫江下游安邊鎮的柑子嶺及 柏溪鎮的水牛岩一帶,就是經常有土匪搶劫往來 船隻的地方。相應的,一些官方或民間的武裝力 量也隨之而起。據朱先生說,土匪的搶劫活動自 古以來就有,因此,村民自發組織起「保山隊」

保護山民及往來船隻,從事沿途護送,船隻則需 要花錢請保山隊沿路護送。筆者追問朱先生有關 保山隊的來歷,他說其實「保山隊」也非憑空冒

出 的 新 鮮 事 物 , 這 個 稱 呼 是 比 較 晚 近 的 說 法 , 此 前 就 是 團 練 的 人 搞 的 。 大 概 在 晚 清 至 民 國 時 期,「保山隊」還有一個名字叫「川滇山貨護送 社」,其首領為大資本家,也是後來保山隊的大 股東。保山隊成員不僅包括沿路各村村民,也有 外地人參與。保山隊大體分為三支,宜賓隊住在 宜賓縣城以南金沙江岸走馬街上的滇南館,橫江 隊住在橫江鎮的南華宮,12 還有一支則是雲南隊,

具體駐地不清,三支隊伍分別在三處操練。可見 保山隊本質上,還是地方武裝,可能是清末的團 練延續。

除 此 之 外 , 另 一 個 很 有 勢 力 的 地 方 武 裝 集 團就是「袍哥會」。在橫江鎮上、下游的許多重 要港口地區,乃至整個四川,「袍哥會」都有很 大的影響力。胡先生告訴筆者,在橫江鎮的袍哥 有四個宮口,是有錢有勢的人才能加入的,其中

除 此 之 外 , 另 一 個 很 有 勢 力 的 地 方 武 裝 集 團就是「袍哥會」。在橫江鎮上、下游的許多重 要港口地區,乃至整個四川,「袍哥會」都有很 大的影響力。胡先生告訴筆者,在橫江鎮的袍哥 有四個宮口,是有錢有勢的人才能加入的,其中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