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樂曲分析之《內化》

第一節 點描音樂的語法

第一節 點描音樂的語法

繼荀貝格的「十二音列」(Twelve-tone music)、「音樂色澤旋律」出現後,十二個音 的重要性趨於平等時,啟發作曲家尋求每一音上的獨特性及特色,使音與音之間有所分 別及意義,進而有「點描音樂」(Pointillistic Music)的出現。

「點描音樂」於音樂歷史上並無明確劃分或記載,而此名詞也無確切的定義。其中 最具代表的作曲家應以安東.魏本(Anton von Webern, 1883-1945)為首。相較於後浪 漫主義的龐大、複雜架構,魏本以另一種方式呈現他想表達的音樂理念,以瞬間消逝、

作曲家李給替(György Ligeti, 1923-2006)曾說過:「我在達姆斯特的研究團隊中,

包含布列茲、諾諾以及史托克豪森等人皆認為,魏本對他們的影響,就像個北極星般的,

7

“Webern’s idea is one of absolute lyricism: the dissolve all musical principles and all objective

elements of musical form in the sheer sound of the subject.”

7

簡潔且集中的音樂結構與曲式,具有清楚、嚴謹苛刻的表達特性。在我聆聽的當下,我 馬上感受到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我都將緊隨魏本的腳步。」。8

作曲家貝里歐(Luciano Berio, 1925-2003)也曾對魏本下了註解:「魏本,他的早年 是個思想家,取自過去文藝復興時期音樂手法的過程,將聲響架構以細胞萃取的方式表

8

Allen Forte, The Atonal Music of Anton Webern(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8), 2-3.

9

Allen Forte, The Atonal Music of Anton Weber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8), 2-3.

10

音類集(pitch class set) 在十二音列中,由幾個音組合而成的基本素材,設定成為基本 架構並發展。

11

音類集表格參考至史特勞斯: 《後調性理論》附錄(List of Set Classes)。

8

9

10 作”Developing Variation”,另外第七小節最低的四個音形成(0,1,5,7)E、F#、B、Bb與 A 段中前兩小節小提琴的(0,1,5,7) B、C、E、F#又再次藉由 E 與 F#兩音加強 A 段與 B 段間的關係。見【譜例 2-1-6】。

(0,1,3,6,7)

11

【譜例 2-1-5】魏本:《弦樂四重奏,作品五》第四樂章,第 7-9 小節

【譜例 2-1-6】魏本:《弦樂四重奏,作品五》第四樂章,第 7-9 小節

第十一小節至第十二小節,兩部小提琴又呼應到第五小節小提琴與中提琴的動機,

加上上行七音作結,以看出 A 段跟 A’段呼應之處,見【譜例 2-1-6】。

【譜例 2-1-6】魏本:《弦樂四重奏,作品五》第四樂章,第 7-9 小節 (0,1,5,7)

12

此樂章僅有十三小節,以不斷轉換音色及建立在音類集之上的方式,將極短長度的 作品發揮的淋漓盡致,全曲音量以弱為主,因此在音色的選用上,魏本以近指板奏、泛 音以、撥奏以及加上弱音器等技巧,使音色的色彩趨於柔和及微弱,使得音色與樂念相 輔相成。

而魏本在《交響曲,作品二十一》(Symphony Op.21, 1927-1928)的配器上是經過 音色的思量來設計的,一切以同質的音色作為連接,或是以演奏方式的變化做銜接,使

13

絃樂器與豎琴作搭配,並使用與銅管音色相容的單簧管即低音豎笛,使得音色在不同音 列上銜接時極為融合,因此聽眾在聆聽此首樂曲時,會感受到音樂色彩的不斷變化,與 其老師荀貝格的「音樂色澤旋律」有著相似的思維。呈示部開頭,可觀察魏本在音色的 調配上非常注重音色的銜接,不會有任何突兀的聲響,見【譜例 2-1-7】。

【譜例 2-1-7】魏本:《交響曲,作品二十一》第一樂章,第 1-7 小節

14

學潘皇龍教授網站 http://music.tnua.edu.tw/~hlpan/ideas.htm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