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4-5 點火方式對於火焰傳遞動態之影響

受到火焰形成時形狀,與邊界作用所形成的影響,不同點火方式會 造成火焰引燃之後的傳遞方式改變。本研究中透過三種不同點火格點設 定,探討點火方式對於平滑管槽中火焰傳遞動態之影響。模擬所採用之 模型為1 mm見方、長10 cm之方槽,計算上只對單一象限求解,格點尺度 約36.8 m。槽內氣體設定主要為化學當量之乙烯/氧氣,起始條件為標準 狀態,壓力為100 kPa,溫度為298 K。由於本研究使用乙烯反應模型為三 步簡化模型,在化學當量火焰傳遞過程較無法解析較高的火焰速度變 化,因此以20 %氮氣作為稀釋,以降低火焰傳遞之速度。模型中所探討 的三種點火方式分別為:面點火、環狀點火及單點點火方式。

(a) (b)

(c)

圖 4-39 不同點火方式之點火格點(深色格點)分配圖(a)面點火 (b)環狀點 火 (c)單點點火。

84

(a)

(b)

(c)

(d)

(e)

(f)

Unit : mm

Velocity (m/s)

500

Temperature (K)

圖 4-40 面點火方式於x = 0.268 mm截面,(a) 5 μs (b) 50 μs (c) 100 μs (d) 150 μs (e) 200 μs (f) 202 μs時之化學當量乙烯/氧氣火焰傳遞過程溫度場

與流場分布。

85

(a)

(b)

(c)

(d)

(e)

(f)

Unit : mm

Velocity (m/s)

500

Temperature (K)

圖 4-41 面點火方式於x = 0.018 mm截面,(a) 5 μs (b) 50 μs (c) 100 μs (d) 150 μs (e) 200 μs (f) 202 μs時之化學當量乙烯/氧

氣火焰傳遞過程溫度場與流場分布。

86

(a)

(b)

(c)

(d)

(e)

(f)

Unit : mm

Velocity (m/s)

500

Temperature (K)

圖 4-42 環狀點火方式於x = 0.268 mm截面,(a) 10 μs (b) 30 μs (c) 50 μs (d) 70 μs (e) 90 μs (f) 100 μs時之化學當量乙烯/氧氣火焰傳遞過程

溫度場與流場分布。

87

(a)

(b)

(c)

(d)

(e)

(f)

Unit : mm

Velocity (m/s)

500

Temperature (K)

圖 4-43 環狀點火方式於x = 0.018 mm截面,(a) 10 μs (b) 30 μs (c) 50 μs (d) 70 μs (e) 90 μs (f) 100 μs時之化學當量乙烯/

氧氣火焰傳遞過程

88

溫度場與流場分布。

89

(a) (d)

(b) (e)

(c)

圖 4-44 環狀點火方式火焰形成後於(a) 10 μs (b) 15 μs (c) 20 μs (d) 30 μs (e) 40 μs時之3000 K等溫面變化。

90

(a)

(b)

(c)

(d)

(e)

(f)

Unit : mm

Velocity (m/s)

500

Temperature (K)

圖 4-45 單點點火方式於x = 0.268 mm截面,(a) 60 μs (b) 90 μs (c) 120 μs (d) 150 μs (e) 163 μs (f) 164 μs時之化學當量乙烯/氧氣火焰傳遞過程

溫度場與流場分布。

91

(a)

(b)

(c)

(d)

(e)

(f)

Unit : mm

Velocity (m/s)

500

Temperature (K)

圖 4-46 單點點火方式於x = 0.018 mm截面,(a) 60 μs (b) 90 μs (c) 120 μs (d) 150 μs (e) 163 μs (f) 164 μs時之化學當量乙

烯/氧氣火焰傳遞過程溫度場與流場分布。

92

圖 4-39為三種點火格點的分布情況。面點使用196 (14×14)個點火格 點,分配方式與圓管案例相似。環狀點火則因使用模型採單一象限,點 火格點分布於兩面邊緣上,共有27個點火格點。單點點火則於槽相對中 心的單一格點。由於不同的格點分布及數目,點火格點對於週遭未燃氣 體的整體熱傳率皆不相同,面點火、環狀點火及單點點火之間比例為 196:53:4。模擬中點火方式為將點火格點溫度設為2500 K,由起始時 間持續50 s。依不同點火方式有不同分布及數目。

圖 4-40及圖 4-41為面點火所形成的火焰傳遞過程。由於面點火方式 有最高的點火能量輸入,火焰於較短時間形成往前傳遞。平火焰受到壁 面邊界層效應影響,靠近壁面區域傳遞速度減緩,使火焰面開始變形,

如圖 4-40(b)。圖 4-40(b)及圖 4-41(b)顯示火焰變形主要是集中在靠近壁 面區域,逐漸往前延伸,使得火焰尖端與壁面及對稱面上火焰位置之間 的相對距離增加,形成類似鬱金香火焰(tulip flame)形狀。圖 4-40(c)和圖 4-41(c)中火焰尖端持續的往前拉伸,火焰面的鬱金香火焰結構也漸漸增

93

火焰連接,火焰底端受到垂直壁面邊界層影響,火焰將順著垂直壁面往 軸方向進行發展,火焰尖端也開始往前進行延伸,如圖 4-42(c)及圖 4-44(e)。延伸出的火焰面相對於全尺寸模型為圖 4-42(c)四個獨立的凸狀 火焰,最後將相互融合,形成與圖 4-26時態60 s的火焰面相似結構。火 焰將維持四尖端的火焰結構,形狀如同面點火,形成鬱金香火焰結構,

並隨著火焰傳遞而拉長。圖 4-42(e)火焰尖端逐漸圓滑,在圖 4-41(e)火 焰尖端前,存在著較明顯的預熱區域,最後如圖 4-42(f),於火焰尖端預 熱區域中形成局部高溫區,圖 4-43(f)高溫區集中於火焰尖端,發生爆炸 現象,對於完整模型而言,爆炸區域則是於四個火焰尖端前的未燃氣體 區域。

圖 4-47 面點火方式之化學當量乙烯/氧氣焰於中央對稱面(x = 0 mm) 上,不同位置之火焰前端位置分布。(計算模型為幾何之第二象限)

94

在單點點火部份,由於點火能量供應較小,未燃氣體需長時間藉由 熱傳導過程進行預熱。由圖 4-45(a)與圖 4-46(a)所示,由於點火格點設 於軸心位置的垂直壁面上,因此火焰起始形成形狀會近似於半球形。當 火焰形成之後,因為火焰受到壁面限制及邊界層影響,火焰面首先沿著 對稱軸向進行發展,如圖 4-45(b),火焰形狀變化與Bychkov等人[13]所得 起始火焰形成過程相似。當半球狀火焰經由軸方向的擴張,火焰形狀逐 漸轉變成指狀火焰。圖 4-45(c)~(e)顯示火焰與壁面接觸之後,則維持相 同形式進行傳遞,並不會轉變成鬱金香火焰結構。火焰尖端位置皆在軸 心對稱面上。最後圖 4-45(f)中火焰面隨著傳遞過程越拉越長,當區域爆 炸產生前,火焰面上整體溫度相對提升,由圖 4-46反應後的高溫燃氣則 充滿火焰尖端區域。

對於三維火焰傳遞的過程,由中間對稱面上不同位置的火焰位置可 得大略的二維火焰形狀變化。圖 4-47為平面點火條件之對稱面上不同位 置之火焰面位置變化,火焰尖端與壁面間因壁面黏滯力之影響下,火焰 於壁面側拉伸距離比中心側較高。在緩燃焰傳遞過程,火焰會持續拉長,

在200 s時態下,壁面側拉伸距離約7 mm,中心側則約為5 mm。火焰拉 伸會持續至局部爆炸產生,隨後因轉為爆震焰傳遞而形成接近平火焰形 狀,三者位置皆會交疊。

95

圖 4-48 三種點火方式影響下的化學當量乙烯/氧氣焰尖端傳遞速度隨位 置變化圖。(Face-面點火、Ring-環狀點火及Point-單點點火)

圖 4-49 三種點火方式影響下的化學當量乙烯/氧氣焰尖端傳遞速度隨 時間變化圖。(Face-面點火、Ring-環狀點火及Point-單點火)

96

圖 4-50 面點火條件於160 μs中央對稱軸向下的物種質量分率分布。

圖 4-51 面點火條件於220 μs中央對稱軸向下的物種質量分率布。

9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