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5-2 不同溫度退火的後續製程對元件影響之探討

將不同退火條件下薄膜電晶體的汲極電流-閘極電壓曲線整理於圖 5-4 中,發現在經過退火後,電流-電壓曲線會往正電壓的方向移動,我們可以 由臨界電壓來觀察其趨勢:沒有經過退火的電晶體,臨界電壓為1.30 伏特,

經過400℃退火後,臨界電壓移動到 3.77 伏特,而 500~650℃退火後的臨界 電壓則集中在 5.5~6 伏特之間,而且次臨界擺幅也從沒有經過退火時的 622mV/dec,到 400℃退火後增加到 752mV/dec,最後在 500~650℃退火後 集中在 850mV/dec 左右。臨界電壓往正電壓方向移動相當於在退火過程中 在閘極氧化層內有負電荷生成(或是正電荷消失),次臨界擺幅的增加則代表 著界面缺陷(interface state)或是懸鍵(dangling bond)的數量增加,由於懸鍵可 以和電漿處理的氫鍵結合而消除,因此退火後次臨界擺幅的增加推測是由 於界面無法以電漿處理消除的缺陷增加之故。經過退火處理後,薄膜電晶 體在界面產生了缺陷,而在閘極氧化層中也有負電荷生成,但是由萃取出 的參數我們發現這個現象在500℃退火後就開始趨於飽和。

為了探討這個有趣的現象,我們利用一個沒有經過退火處理的薄膜電 晶體依序經過 30 分鐘 400℃和 500℃的退火,在每一次退火後,記錄其汲 極電流-閘極電壓特性於圖 5-5 中,為了方便比較,我們同時將 5-1 節中先 經過退火再做電漿處理之元件特性加入圖 5-5,並將其參數整理於表 5-3 中。可以發現隨著退火溫度的增加,曲線也有往正電壓方向移動的趨勢(臨 界電壓在400℃退火後由 1.30 伏特右移為 2.81 伏特,500℃退火後則又右移 為6.70 伏特),因此我們推測是由於爐管退火過程中鉭鉑合金和氧化層產生 了Ta-O 帶負電的鍵結,使曲線往正電壓方向移動,而雖然懸鍵已被氫鍵所 修補,但是界面額外因為退火產生的缺陷使得次臨界擺幅看起來並沒有改 善。此外,由表5-3 我們還可以觀察到,與 5-1 節中先經過退火再做電漿處 理的元件相比,在400℃退火後,先做完電漿處理再退火的元件特性較好,

但在500℃退火後,先做完電漿處理的元件就變得比較差,推測是電漿處理 後的氫鍵在依序經過退火後已經脫離,再加上依序退火的過程讓元件增加 許多缺陷,才導致次臨界擺幅增加,電子遷移率降低,較先退火再經過電 漿處理的元件有更嚴重的劣化現象。

綜合電漿處理前後以及不同退火條件下薄膜電晶體的量測結果,推測缺 陷應該來自兩個部份,一部份是元件製程中所產生的,例如通道中懸鍵的 生成,這些可以由電漿處理所修補,而另一部份則是退火過程中界面反應 導致界面缺陷和閘極氧化層中帶負電的鍵結產生,這個因素導致電流-電壓 曲線右移,次臨界擺幅無法因為處理而改善,而這個現象到500℃退火後就 會趨於飽和。

本章中我們使用 20nm 的 TaPt1 做為薄膜電晶體中銅閘極的擴散阻擋 層,在經過 650℃30 分鐘的熱處理後,雖然因為熱應力產生了一些缺陷,

但卻沒有發現銅擴散而導致元件故障的跡象,可見得鉭鉑合金阻擋層除了 應用在銅導線製程之外,在薄膜電晶體方面也可以有效地阻擋銅的擴散。

(a)

(b)

圖 5-1 (a) 穿 透 式 顯 微 鏡 下 銅 閘 極 薄 膜 電 晶 體 的 剖 面 結 構 圖 (b) 閘 極

表5-1 經過NH3電漿處理後,薄膜電晶體各項參數之整理。

No 400 /30min℃ 500 /30min℃ 600 /30min℃ 650 /30min℃

VTH_lin(V) 1.30 3.77 5.53 5.69 6.12

VTH_sat(V) 1.22 3.62 5.25 5.41 5.75

S.S.

(mV/dec) [VD=0.5V]

622 752 869 897 824

Mobility

(cm2/V.s) 22.28 18.57 18.57 18.24 25.99 Ion/Ioff

[VD=5V] 5.51×106 1.44×108 1.18×108 4.47×107 5.59×107 Defect

density (cm-2)

3.35×1012 5.22×1012 6.83×1012 7.02×1012 7.45×1012

表5-2 NH3電漿處理前薄膜電晶體各項參數之整理。

No 400 /30min℃ 500 /30min℃ 650 /30min℃

VTH_lin(V) 4.18 3.87 7.23 6.91

VTH_sat(V) 4.33 3.71 6.72 6.51

S.S.

(mV/dec) [VD=0.5V]

869 743 839 822

Mobility

(cm2/V.s) 14.85 18.57 14.85 10.77 Ion/Ioff

[VD=5V] 1.75×106 4.33×107 8.61×107 2.32×107 Defect

density (cm-2)

6.64×1012 5.26×1012 8.81×1012 8.40×1012

-4 -2 0 2 4 6 8 10 12 14 16

Before plasma treatment After plasma treatment ID(A)

(a) No annealing

-4 -2 0 2 4 6 8 10 12 14 16

Before plasma treatment After plasma treatment ID(A)

(b) 400℃/30min

-4 -2 0 2 4 6 8 10 12 14 16

Before plasma treatment After plasma treatment ID(A)

(c) 500℃/30min

-4 -2 0 2 4 6 8 10 12 14 16

Before plasma treatment After plasma treatment ID(A)

(d) 600℃/30min

-4 -2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Before plasma treatment After plasma treatment ID(A)

(e) 650℃/30min

圖 5-2 經過不同退火條件後銅閘極薄膜電晶體的汲極電流-閘極電壓關係 圖,插圖為電漿處理前後之比較(在VD=5V條件下)。

0 1 2 3 4 5 6 7 8 9

(a) No annealing

0 1 2 3 4 5 6 7 8 9

(b) 400℃/30min

0 1 2 3 4 5 6 7 8 9

(c) 500℃/30min

0 1 2 3 4 5 6 7 8 9

(d) 600℃/30min

0 1 2 3 4 5 6 7 8 9

(e) 650℃/30min

圖5-3 經過不同退火條件後銅閘極薄膜電晶體的汲極電流-汲極電壓關係 圖。

-4 -2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10-12

10-11 10-10 10-9 10-8 10-7 10-6 10-5 10-4 V

D=0.5V

No annealing 400oC/30min 500oC/30min 600oC/30min 650oC/30min ID(A)

VG(V)

圖5-4 不同退火條件下的汲極電流-閘極電壓關係圖。

表 5-3 同一個元件,依序經過沒有退火,400℃退火 30 分鐘,500℃退火 30 分鐘後各項參數之整理。(After:做完電漿處理再退火;Before:先退火完 再做電漿處理)

400 /30min℃ [Before]

400 /30min℃ [After]

500 /30min℃ [Before]

500 /30min℃ [After]

VTH_lin(V) 3.77 2.81 5.53 6.71

VTH_sat(V) 3.62 2.65 5.25 6.21

S.S.

(mV/dec) [VD=0.5V]

752 652 869 914

Mobility

(cm2/V.s) 18.57 22.28 18.57 11.14 Ion/Ioff

[VD=5V] 1.75×106 4.33×107 8.61×107 2.32×107

-4 -2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10-12

10-11 10-10 10-9 10-8 10-7 10-6 10-5 10-4

No annealing 400oC/30min-after 500oC/30min-after 400oC/30min-before 500oC/30min-before VD=0.5V

ID(A)

VG(V)

圖 5-5 同一個元件,依序經過沒有退火,400℃退火 30 分鐘,500℃退火 30 分鐘後之汲極電流-閘極電壓關係圖。(After:做完電漿處理再退火;Before:

先退火完再做電漿處理)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