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不同阻尼模式對斜張橋地震反應之影響

在文檔中 碩 士 論 文 中 華 大 學 (頁 56-85)

5-1 前言

在台灣,地震災害時常帶來重大的損失,而災害後的重建工作更 是政府及人民的沉重包袱,雖然台灣的橋梁在以往的地震災害中,損 害並不多見,但並不表示不會發生。在 1999 年 9 月 21 日的集集大地 震中,離震央西南約 10km 處,正在興建當中的集鹿大橋遭到震害,

受損的情形頗為嚴重,這是近年來較為著名的案例。橋梁是交通的樞 紐,若因事故損壞便會造成嚴重的影響,因此地震反應分析對橋梁而 言可說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分析項目。

延續上一章雷利阻尼和應變能比例阻尼的計算方式及觀念,本章 將利用常數阻尼、雷利阻尼、應變能比例阻尼等三種阻尼計算方法探 討碳纖維索斜張橋在不同阻尼模式下地震反應的差異。

5-2 基本分析資料

堅硬地盤之較具代表性地震即為1940年美國EL Centro地震,此一 地震加速度包含甚多之短周期震波,但為中度地震,因此常被引用為 代表性地震。而本文計算採用的地震波即為EL Centro地震波之南北分 量,並正規化至1g,如圖5-1所示。另外,本文地震波輸入方向為順

橋方向。

本章引用的橋型與前章相同,為了計算方便,本章節以碳纖維索 斜張橋不考慮纜索局部振動之分析為主,在 5-3-1 節中,以碳纖維索 斜張橋利用常數阻尼,雷利阻尼,應變能比例阻尼等三種阻尼計算模 式進行阻尼特性的計算,並進行地震歷時反應分析,進而探討不同阻 尼計算模式對地震反應之影響。

另外,雷利阻尼的計算理論中,阻尼的計算方法仰賴於選取的參 考振態,為了比較不同參考依據所選擇的主要振態對斜張橋地震反應 之影響,在 5-3-2 節中,以縱向參予係數、主梁振態及累積質量百分 比為第二參考振態的依據,並進行斜張橋之地震反應分析以作為比 較。

5.3 案例分析與討論

針對案例分析與討論,以下分為改變阻尼計算模式對地震反應之 影響及改變雷利阻尼之參考振態對地震反應之影響兩個小節來作說 明。

5-3-1 改變阻尼計算模式對地震反應之影響

(4) 圖 5-2 為三種雷利阻尼及應變能比例阻尼之阻尼值隨週期變化

累積質量百分比接近 1.0,而表 5-1 給出了三種雷利阻尼參考振 態的選取依據,計算應變能比例阻尼時所採用的各構件阻尼比 分別為主梁 0.02、橋塔 0.05、斜拉索 0.01、支座 0.10、地基彈 簧 0.20。由此圖可看出,雷利阻尼選擇不同的參考振態將會對 阻尼比的分佈產生很大的影響。

(5) 圖 5-3 至 5-10 為分別利用常數阻尼、雷利阻尼、應變能比例阻 尼計算得到之地震反應比較圖,其中雷利阻尼為表 5-1 中之第 三種雷利比例組合,此種組合相對於其他組合所得到的阻尼分 佈和應變能比例阻尼較為接近。由圖 5-3 至圖 5-10 之結果可以 看出,地震反應之計算結果明顯受到阻尼模式之影響,因此選 擇合理的阻尼計算模式在斜張橋動力計算中是十分重要的課 題。

(6) 除了圖 5-5 及圖 5-6 所示之橋塔變位包絡線圖和彎矩包絡線圖 為常數阻尼之反應最大、雷利阻尼次之、應變能比例阻尼最小 外,其於地震反應結果都為雷利阻尼變化最大、其次為常數阻 尼,而應變能比例阻尼反應最小。由此可看出如杭州灣跨海大 橋此種構件複雜的斜張橋,若選擇以所有振態阻尼比都為 0.05 的常數阻尼為阻尼計算模式時,將無法考慮阻尼隨頻率和振態 之變化,但跟應變能比例阻尼相比,則有可能高估所有的地震

反應,屬於較為保守的計算方法。

(7) 圖 5-2 中的雷利阻尼計算模式雖看似與應變能比例阻尼的阻尼 分佈相似,但地震反應卻相差甚遠,且對於不同構件的行為反 應上也有所差異。

(8) 應變能比例阻尼理論可同時考慮橋梁上各構件的差異性及阻尼 隨頻率之變化,如果能根據已有的斜張橋現場試驗所得的資 料,便能合理的選擇各構件之阻尼比,再利用應變能比例阻尼 計算理論,便能較精確的得到結構的地震反應計算結果,固可 視為較為成熟的計算理論。

5-3-2 改變雷利阻尼之參考振態對地震反應之影響

(1) 圖 5-11 至 5-18 為依照表 5-1 的三種雷利阻尼組合所計算得到的 地震反應比較圖,由圖中可看出,第一組雷利阻尼之反應明顯 小於第二和第三組之組合,其最大位移量甚至約為第三組的一 半,其間的差異已到達不能忽視的地步,由此可知碳纖維索斜 張橋若利用雷利阻尼做為阻尼計算理論,則會因選取之參考振 態不同而得到不同的地震反應結果,因此若選擇雷利阻尼理論 為阻尼計算依據需謹慎考慮所參考的振態。

(2) 圖 3-11 至圖 3-18 之地震反應圖其結果都為雷利阻尼 3 反應最

大,雷利阻尼 2 次之,雷利阻尼 1 最小,由此可看出應用雷利 阻尼計算理論計算斜張橋地震反應,其結果將無法展現各構件 之差異,而是隨著所選取之參考振態阻尼比的數值,產生所有 地震反應皆呈較大或較小的結果。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6-1 結論

本文採用考慮了纜索局部振動影響的計算理論,探討不同材料性 質的纜索對斜張橋阻尼特性之影響,另一方面利用常數阻尼、應變能 比例阻尼、雷利阻尼等計算方式計算斜張橋之阻尼特性並對斜張橋做 地震反應分析,以求得不同阻尼計算模式對斜張橋地震反應之影響,

以下是分析後所得到之重點結論:

(1)碳纖維索斜張橋若不考慮纜索局部振動之影響,則在計算應變能 比例阻尼時將會些許高估部份振態之阻尼比,但比例並不大,而考 慮雷利阻尼時,如果考慮及不考慮纜索局部振動時所參考之振態為 相同的振態將可能不受引響。

(2)鋼索斜張橋跟碳纖維索斜張橋相較之下,是否考慮纜索局部振 動,對阻尼的分佈有著較大的差異。

(3)大跨度斜張橋之結構組成複雜,難以用一般常用的常數阻尼及雷 利阻尼理論來模擬其阻尼特性。應變能比例阻尼理論可同時考慮橋 梁上各構件的差異及阻尼隨頻率之變化,如果能根據已有的斜張橋 現場試驗所得的資料,便能合理的選擇各構件之阻尼比,再利用應 變能比例阻尼計算理論,便能較精確的得到結構的地震反應計算結 果,故可視為較為成熟的計算理論。

(4)如杭州灣跨海大橋等構件複雜的斜張橋,若選擇以所有振態阻尼 比都為 0.05 的常數阻尼為阻尼計算模式時,將無法考慮阻尼隨頻率 和振態之變化,而且與應變能比例阻尼相比,將有可能高估所有的 地震反應,因此屬於較為保守的計算方法。

(5)相較於碳纖維索斜張橋,鋼索斜張橋在考慮纜索的局部振動後,

纜索之振動頻率和橋梁的部分主要振態較接近,因此會產生較多的 索橋耦合振動情形,進而產生較多低阻尼比的非主要振態。

6-2 建議

Caughey 曾提出多數參數比例阻尼的一般式,並以已知的振態頻 率和阻尼比推算結構的阻尼參數,建議後續研究者未來的研究方向,

可以以 Caughey 阻尼參考振態對斜張橋之地震反應為研究主軸,而能 對阻尼參數計算時參考振態的選擇可提供更合理的依據。

參考文獻

【1】 Tang, M.C. , 1971, “Anglysis of Cable-Stayed Girder Bridges”, J.

of Str. Div. ,Vol. 97, pp.1481~1496.

【2】 Lazar, B.E , Troitsky, M.S. ,and Douglass, M.M , 1972, “Load Balancing Anglysis of Cable Stayed Bridges”,J. of Str.

Div. ,ASCE ,Vol. 98, pp. 1725~1740.

【3】 Man-Chung Tang, 1972,“Design of Cable-Stayed Girder Bridges”, J. of the Structural division, ST8, pp.1789~1802.

【4】 H. J. Ernst, 1965,“Der E-Modul von Seilen unter

Beruecksichtigung des Durchhanges”, Der Bauingenieur, 40, 2, Seite 52~55.

【5】 Podolny W , Jr and Scalzi , J.B. , 1976 , “Construction Design of Cable-Stayed Bridges”, John Wiley & Sons Inc.

【6】 Fleming , J.F. ,1979,“Nonlinear Static Analysis of Cable-Stayed Bridges Structures”, Int. J. of Computers & Structers, Vol. 10 , pp.621~635.

【7】 Hegab, H.I.A., 1987,“Energy Analysis of Doubled-Plane Cable-Stayed Bridges”, J. of Str. Div., ASCE, Vol. 113, pp.2176~2188.

【8】 Hegab , H.I.A. , 1988 ,“Parametric Investigation of Cable-Stayed Bridges”, J. of Str. Engg. , ASCE, Vol. 114 , pp.1917~1928.

【9】 Nazmy, A.S. and Abdel-Ghaffar, A.M. ,

1990,“Three-Dimensional Nonlinear Structures Vol.34, No.2, pp.257~271.

【10】 洪嘉隆,1992,“單索面斜張橋之衝擊係數分析”,國立成功大 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方一匡教授指導。

【11】 楊瓊貴,1992,“斜張橋參數分析比較”,中原大學土木工程研 究所碩士論文,王寶璽教授指導。

【12】 P. H. Wang, T. C. Tseng, C. G. Yang, 1993 , “Initial Shape of Cable-Stayed Bridges”, Int. J. of Computers and Structures, Vol.46, No.6,pp.1095~1106.

【13】 P. H. Wang, C. G. Yang, 1996,“Parametric Studies on Cable-Stayed Bridges”, Int. J. of Computers and Structures,Vol.60, No.2,pp.243~260.

【14】 王寶璽,林宏達,2000,“斜張橋初形分析比較”,結構工程,

Vol.,No.4,pp.3~31。

【15】 王寶璽,林宏達,2001,“斜張橋振動頻率分析比較”,結構工 程,Vol.16,No.1,pp.13~25。

【16】 王寶璽,唐子揚,林宏達,2002,“高屏溪斜張橋結構非線性 分析比較”,結構工程,Vol.17,No.1,pp.61~80。

【17】 曾恭慶,1996,“斜張橋之非線性分析”,淡江大學土木工程研 究所碩士論文,林堉溢教授指導。

【18】 康鳳明,2000,“斜張橋挫屈分析與非線性行為之相關性”,國 立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碩士論文,呂秋水教授指導。

【19】 林巨集達,2000,“斜張橋靜態動態分析比較”,中原大學土木 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寶璽教授指導。

【20】 陳俊宇,2002,“斜張橋之結構分析模式研究”,交通大學土木 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彥博教授指導。

【21】 唐子揚,2002,v施工階段斜張橋結構非線性分析”,中原大 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寶璽教授指導。

【22】 Inoue K. , Sugimoto H. , Morishita K., 2002, “Study on Additional Mass to The Cable-stayed Bridge as a

Countermeasure Against Great Earthquake”, Journal of Structural

Mechan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3】 Ali H. M. , Abdel-Ghaffar A. M. , 1995, “Modeling the Nonlinear Seismic Behavior of Cable-stayed Bridges with

Passive Control Bearings”, Journal of Computers and Structures.

【24】 Abdel-Ghaffar A. M. , Khalifa M. A. , 1991, “Importance of Cable Vibration in Dynamic of Cable-stayed Bridges”,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25】 Caetano E. , Cunha A. , Taylor C. A. , 2000, “Investigation of Dynamic Cable-deck Interaction in a Physical Model of a Cable-Stayed Bridges”,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Dynamics.

【26】 吳崧琦,2004,“高屏溪斜張橋三維結構分析”,中原大學土木 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寶璽教授指導。

【27】 陳威中,2004,“斜拉索振動對斜張橋結構行為之影響”,中原 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寶璽教授指導。

【28】 司裕仁,2004,“預力斜吊鋼索之動力特性研究”,臺灣大學土 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羅俊雄教授指導。

【29】 吳建成,2005,“斜張橋之三維幾何非線性動力分析”,臺灣科 技大學營建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瑞華教授指導。

【30】 Lord Rayleigh. Theory of Sound. Vol. 1. Dover Publications Inc., New York, N.Y. 1945.

【31】 T.K. Caughey. Classical normal modes in damped linear dynamic systems. 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June,1960,pp269-271.

【32】 CLOUGH R.W., J. PENZIEN. Dynamics of structures. Second edition. McGraw-Hill, Inc.1993.

【33】 Hiroki Yamaguchi, Manabu Ito, Mode-dependence of structural damping in cable-stayed bridges. Journal of Wind Engineering and Industrial Aerodynamics, 72(1997):289-300.

【34】 K.Kawashima, S. Unjoh and Y. Azuta, Analysis of damping characteristics of a cable stayed bridge based on strong motion

在文檔中 碩 士 論 文 中 華 大 學 (頁 56-8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