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節 立體感知相關原理探討

2. 不對稱形

圖 84 不規則歪形令人感覺不出 它的母形,就難以產生空間感

2. 不對稱形

以實際物體投影到畫面,我們不一定能察覺它的立體感。以立 方體而言,若以圖 85 中 a、b 的平面投影法很難感覺它的立體感,

是由於它的平面已有嚴密的構造,圖形裡的對稱線與對角線使我們 不會把他看成是立體形,c、d 的立體投影,嚴密構造逐漸瓦解後,

不對稱現象增加,空間感或立體感就漸增。又如圖 86 不對稱形

(左),單獨存在時有立體感,但以四方排列後立體感就消失了

(右)。依據以上論點,可歸因出我們之所以會看成平面形,是因 為它具有嚴密且規則的構造,如對稱、直角、對稱軸貫穿圖形中央 等。相對而言,要製造立體感就得避免左右對稱形。例如達文西所 畫的「蒙納麗莎的微笑」與日本浮世繪中專門描繪人像的「美人圖」

都採用 7 分與 3 分的側臉(圖 87,88),而非採用對稱的正面來表現 立體感(堤 浪夫,2002)。

圖 85 非對稱形狀較能顯現立體感

圖 86 相同形狀的集合排列導致立體感減弱

圖 87 達文西, 圖 88 喜多川歌麿,

庭訓.正直者>

<蒙納麗莎的微笑> <

3. 重疊

部份重疊的深度訊息亦稱穿插。在觀者眼前,造形或圖案部分 隱藏在其他造形圖案後謂之。兩形重疊時互相交疊程度的多寡與位 置會影響我們對其空間感效果的感知,茲以下範例說明。圖 89 的 圓形與正方形邊長相等。將兩形作重疊的實驗可發現,a 圖的圓形 與正方形重疊位置都為於同中心點,形成統一局面,空間感弱;e 圖正方形與圓形彼此各佔一方,所以沒有造成空間感;b、c、d 圖 都有造成空間感,但 c 圖由於圓的中心與正方形頂點一致,所以空 間感減弱。圖 90 同樣是圓形與正方形重疊,但圓形輪廓受到阻礙,

與圖 89 相較之下,其空間感更強了。一般而言,輪廓保持完整且 有連續性者,我們就把它視認為前面;反之,輪廓被阻礙而中斷者,

就有位於後面的感覺。圖 91 就是應用重疊的手法將魚以重疊排列 方式,加上由前至後大小漸變就可以製造畫面的空間感。

圖 90 造形部分隱藏於 其他造形後才能構成遠 近距離感

圖 89 兩形重疊的位置會影響深 度或空間感的呈現

圖 91 利用重疊法表現空間感(繪製:張光毅)

4. 陰影

以固定光源,斜方向地照在物體上就產生清楚的明暗現象。此 種明暗現象,會刺激我們視覺而發生立體感。正午時刻,太陽光與 地面成直角,物體的明暗差不大時,景色就呈現平坦的感覺;同樣 的景色,在接近傍晚時,由於光線以斜射角度照在物體上,就產生 清楚的明暗現象,因而立體感較強烈。光線照射產生物體明暗變化 及陰影,是我們能感知立體感的重要因素。這類以陰影來判斷立體 感的能力,某部分與心理作用相關。例如觀看圖 92 時,我們大腦 通常會把它分為兩類,一類是凸的,一類是凹的,上方亮的圓,我

們通常解讀成光線從上方照射在半立體物上;上方暗的圓則看成凹 的線索(Robert L.Solo,

2004)

(四) 文獻探討總結

經由文獻探討的分析整理資彙整出以下研究總結:

平面構成是個研究領域非常廣大的題材,不論從何角度切入探 討相關單元,都必須對平面構成發展經過、目標、意義有基本的認 識,才有機會以平面構成為基礎從而創新研究範圍與方向。

相關文獻的收集整理都應具有其目的與意義,才能幫助研究架 構更加完備,在平面構成相關內容一節裡所列出四個單元,其作用 目的分述如下,一、平面構成基本要素:了解點、線、面的定義與 特色。二、美的形式原理:藉由認識美的形式原理,再經個人理解 吸收後,有助於提升創作作品的美感形式。三、平面構成的動態表 現:了解平面作品中影響視覺感知到運動狀態的因素及其表現方 式。四、平面圖像的視覺幻象:知悉平面上易於產生錯視的圖像,

提供創作者加以應用抑或是避免會造成觀者錯視的圖形,善用錯視 的形式也可增加畫面趣味性、創造新型態風格。第三節立體感知相 關原理探討一節中,從藝術心理學與生理學相關論述彙整出生理上 感知立體的依據以及平面上容易造成心理感覺到立體空間感的造 型。以上兩者所歸類出的原理或依據大都可應用於平面以表現立體 感。總結來說,經由立體感知相關原理的探討,能提供我們更多立 體表現依據,便於各種創作形式的利用。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