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數位學習

資訊 、通訊、網路等科技的發達使教學的型式有了很大的改變,科技的運 用不僅豐富學習內容和增加學習的便利,同時也改變了教學方法的型態。學者認 為,過去以教學者為主的教學方式逐漸轉移以學習者為主,以學校為學習場所則 逐漸轉變成以網路為學習場所(吳清山、林天佑,2001)。因此,作為本研究所要 探討的重要目標之一,必須要了解數位學習整體的發展與意義:

一、數位學習的演進與定義

大 約 在 1960~70年代,就開始出現電腦輔助教學(CAI ,Computer Aided Learning),學習者將有儲存課程內容的磁片,透過電腦讀取並學習碟片內的課 程。之後隨著多媒體資訊的發達,加上90年代網際網路的興起,線上學習(online learning)逐漸發展起來,許多網路的教學方式逐漸形成。網路所提供的互動性與 線上資源十分豐富,學習者透過網路連線而進行學習,稱為網路化學習(WBL,

Web-Based Learning)(鄒景平,2005)。數位學習是學習者應用數位媒介作為學習 的過程,根據美國人力資源發展協會ASTD (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的定義,數位媒介包括下列:電腦應用、網際網路、企業網路、

廣播、衛星傳播、錄音、影帶、光碟撥放等。其應用包含電腦學習、網路學習、

數位合作學習及虛擬教室,都屬於以數位學習來進行學習的方式,並提供數位內

容及教學方法來創造學習經驗,以達成學習目的。至今,無線網路也逐漸成熟,

學習的方式更加的多元、便利,能讓學習隨時隨地進行,因此,分散式學習 (Distributed Learning)、行動學習(Mobile Learning)、與無所不在的學習(Ubiquitous Learning)將成為未來的主流(陳年興、楊錦潭,2006、吳聲毅,2008)。學者將數 位學習演進過程統整為下圖2-1(鄒景平,2005、吳聲毅,2008):

圖2-1數學學習演進圖

(一) 非同步網路教學(Asynchronous Course Delivery):非同步學習模式模擬教 室上課的情境,利用電腦進行教學,課程教材、作業的學習資源皆放在網路上,

Online learning 線上學習

E-learning 電子化學習

Distributed Learning

分散式學習 無所不在學習

學習中遇到困難,只能利用留言版或E-mail來尋求幫助,學習者並不能掌握何時 才能夠得到解答或是幫助。當學習者的學習一直受到障礙無法克服時,將會降低 學習的意願,進而影響學習的成效。

(二)同步網路教學(Synchronous Course Delivery):同步學習模式是指教學者與 學習者在指定時間內一起上線進行教育和學習的活動,教學者與學習者在同一時

三、數位學習的特色與優點

學習是多元化且融入多情境的,各種學習都有各種適用的教學方式。數位學 習依其特性並非能顧及所有層面,但許多研究結果發現,將數位學習功能導入教 學後,能夠提升教學的品質與學習成效。數位學習的幾個共通性質(一)遠距教學 模式,(二)數位化學習資源,(三)以電視、衛星、廣播、碟片教學、網路等方式 傳輸教材,(四)主要採用網路的操作介面,(五)可以是混合教學、同步教學或是 非同步教學等學習方式。數位學習的優點在於結合電腦通訊與影音多媒體技術,

突破時間地點的限制,從傳統課堂教學的教育訓練型態,轉變成運用網路來學 習。學習者與教學者不再受限於傳統面對面教學的形式,學習者可依照自我習慣 與個人因素調整學習進度,也就是適性化教學(Adaptive learning),學習者必須更 主動地挑選教材、自發地參與學習(林居鴻,2004)。而教學者在數位學習中扮演 的不僅是資訊的提供,也是促進學習推手,教學者必須要熟悉各數位教學方式,

以達到教學的目的。學者研究範例指出,英國將數位學習定義為「彈性學習」

(flexible learning),利用資訊科技與傳統教學相互運用,使學習者的上課時間、

地點和學習方式更有彈性與變化(吳美美,2004)。而數位學習的教材或影音等資 源可以重複使用,或是分享於網路上,有利成本之節省(陳年興、楊錦潭,2006)。

綜合以上數位學習的運用、教材內容以及學習方式,列出下列數位學習的優點:

(一)不受空間限制:數位學習藉由網際網路來進行教學與學習,共同分享學習資 源,學習者可來自任何地方,不受學習空間的限制。學習者可依照自己的程度來 選擇課程,分配自己的學習時間。

(二)不受時間限制:學習者隨時都可以上網學習,學習時間具彈性,可使學習上 較慢的學習者有較大的緩衝空間,減輕學習壓力。

(三)教材:資料、教材經由電腦及網路等數位化的處理與存取,具有高度的重複 使用性,可以即時更新或是替換教材,學習者透過數位教學方式可衣情況隨時重 新學習或是存取資料,確保教學品質。

光、影音、動畫等特效,能讓教學者用更多樣的方式去表達其教學意涵及內容,

引發學習興趣。

(五)個別化教學(Individual Learning):傳統教學方法屬於一般教學,學習者本身 能力與程度各不相同,使得教學者在授課時,需依學習者的進度與程度上做調整 而產生困難。在數位學習模式下,可以對每一位學習者設定追踪及指引,教學者 可依學習者的學習狀況來編制不同程度、版本的說明或課程以便調整教學內容,

每位學生也可以根據自身所需來安排學習進度與課程。教學者與學習者皆具備主 動權,能夠促進主動學習。

(六) 融入互動式與合作式的學習:數位學習有許多互動功能,例如聊天室、討 論區等即時系統,有助於師生彼此間的互動。學習者可以群組間互相討論、合作、

交換學習經驗,來完成學習目的。

(七) 使用者需求:多數的數位學習資源與網路結合,使用者只需透過網際網路 連線,即可參與數位學習,並從網路存取資料。

數位學習提供了新的教學方式,增進學習的品質以及學習者的學習效率。數

位學習可以成為一種補助傳統教學的方式,但並非能完全取代傳統教學,它仍有 些缺點存在。例如學習者參與學習狀況的掌握、課程教材內容的研究與設計、數 位化教學平台的建置、軟硬體設備的充足以及成本和時間的花費,這些都是數位 學習可能面臨到的問題。數位學習是一個良好的學習管道,需要仔細地去檢視優 缺點,才能達到學習成效。

四、電腦繪圖的在數位學習上的應用

電腦繪圖(許允聖,1999)通常是以CG ( Computer Graphic ) 來泛稱,對物體 的形狀及影像經過電腦所進行的處理、創作、改變、存取等等,均可稱之為電腦 繪圖。依照其表現方式的不同,有各種不同的效果。李堅萍(2004)指出電腦影像 處理可以模擬美術繪畫的功能有下列六點:(一)工具:一般畫筆的筆刷或是工 具,例如蠟筆、炭筆、粉筆。(二)技法:傳統藝術的技術,例如素描、水彩、拼 貼、版畫、剪裁。(三)筆觸:以畫筆繪製出的效果,如勾邊、渲染、噴灑、潑墨。

(四)風格:水墨畫、印象派、油畫、水彩畫、插畫。(五)材質:各式紙材、紋理。

(六)特效:電腦使用程式運算出的效果,例如不規則、毛玻璃化、散射、變形、

魚眼、破碎。透過電腦影像處理,能夠達到各種藝術內容的多樣性、呈現效果與 操作便利性,也能創作出傳統藝術難以達到的效果。使用電腦繪圖在練習及學習 上會比傳統繪圖來的方便及實用,操作上學生也不會擔心在手繪發生的一些即時 問題,在工具媒材的效果上也可以仿效統繪畫的質感與肌理。學者在研究探討中 指出,電腦繪圖中的筆刷功能可以依線條濃淡與透明度調整,使學生能夠依據自 己的需求調整繪畫線條的濃淡變化,並能夠嘗試各種不同效果與修正繪畫上筆 誤。相對於學生在使用傳統美術畫筆繪圖時,會因本身繪畫能力與媒材上的不同 而有所限制,無法有效表現出線條之間的粗細濃淡的變化(黃瓊儀、李堅萍 2003)。因此,電腦繪圖的功能如能有效運用,有助於學生繪畫能力的提升。

網路也提供電腦繪圖一個新的教學環境,也讓整體美術教學更多變化,學者 將網路應用在美術學習的研究歸納如下(郭文毅,2004) :

(一)透過網路教學與多媒體科技應用,能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進對於美學 欣賞的認知能力。

(二)應用網路的即時性與互動性可以促進合作學習與互動關係,並能整合各項教 學媒體,有助益學習效果的提升。

(三)應用網路實施美術教學可以不受時間與環境限制,提高學習效能。

(四)網路美術教學的教材設計可依學習者程度做適性化編排。

(五)應用網路的存取功能可以節省許多教學資源,而教材可共享與重複使用,節 省成本。

(六)將作品放置網路上可以讓參與者互相共評、分享自己的作品,可以使評量更 多元、更客觀。

透過數位學習以及網路的傳播,讓學習者創作完作品後,同時也可以在網路 上彼此分享、討論自己的作品,可以有延伸更多的創意想像空間。以下表2-2為

表2-2 數位學習及電腦繪圖相關文獻整理

表2-2 數位學習及電腦繪圖相關文獻整理(續)

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的觀點並非從近代才有發展,至古以來就有 許多學者提到合作學習的觀念。合作學習是一種教學策略方法,將各個不同程 度、性別、能力、背景的學習者組成小群組或是團體,使小組成員之間互助配合、

合作分工、共同蒐集資料,互相學習。從中互相分享學習經驗、互相照顧、思考 來解決問題,達到學習的目標。合作學習能適用於大部分的科目和不同年齡層,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