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 原典

法海集記,《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 寺施法壇經》,T48, no. 2007。

宗寶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T48, no. 2008。

宗密撰,《圓覺經大疏釋義鈔》,X9, no.245。

道原纂,《景德傳燈錄》,T51, no.2076。

贊寧等撰,《宋高僧傳》,T50, no.2061。

宗密答,裴相國問,《中華傳心地禪門師資承襲圖》,X63, no. 1225。

佛陀跋陀羅譯,《達摩多羅禪經》,T15, no. 618。

求那跋陀羅譯,《楞伽阿跋多羅寶經》,T16, no.670。

宗鑑集,《釋門正統》,X75, no. 1513。

《歷代法寶記》,T51, no. 2075。

《全唐文》,卷七一五。

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T25, no.1509。

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T2, no.99。

玄奘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T5, no.220。

鳩摩羅什譯,《金剛經》, T8, no.235。

實叉難陀譯,《華嚴經》,T10, no.279。

慧遠撰,《大乘義章》,T44, no.1851。

僧肇作,《肇論》,T45, no.1858。

宗密述,《禪源諸詮集都序》,T48, no. 2015。

菩提流支譯,《入楞伽經》,T16, no.671。

玄奘譯,《大毘婆沙論》,T27, no.1545。

《增支部》<一集>,《南傳》第十七冊。

佛陀跋陀羅譯,《大方等如來藏經》,T16, no.666。

佛陀多羅譯,《大方廣佛圓覺修多羅了義經》,T17, no.842。

空海撰,《即身成佛義》,T77, no.2428。

勒那摩提譯,《究竟一乘寶性論》,T31, no.1611。

求那跋摩譯,《佛說菩薩內戒經》,T24, no.1487。

智顗述,《修習止觀坐禪法要》,T46, no. 1915。

宗紹編,《無門關》,T48, no. 2005。

二、學術資料

(一)中文 

謝清俊,<網路資源對佛教之衝擊與影響>,《佛教圖書館館訊》,台北市:

伽耶山基金會,n.15,1998.9,pp.6-23,另刊載於

http://www.gaya.org.tw/journal/m15/15-main1.htm。

釋見篤,<臺灣地區佛教紙本期刊電子化之探討>,《佛教圖書館館訊》,台 北市:伽耶山基金會,v.25 n.26,2001.6,pp.6-21,另刊載於

http://www.gaya.org.tw/journal/m25-26/25-main1.htm。

杜正民,<「台灣佛教文獻數位資料庫」的建構與緣起>,《佛學研究中心 學報》,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n.7,2002.7,p.394,另刊載於

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BJ011/bj102916.htm。

釋大寂,《非行非坐三昧之修學》,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93 年 1 月。

賴隆彥,<般若三昧與中國淨土教--中國篇(下)>,《獅子吼》,台北市:獅 子吼雜誌社,v.30 n.2,1991.2。

釋聖嚴,<六祖壇經的思想>,《中華佛學學報》,台北縣:中華佛學研究所,

n.3,1990.4,pp.149-163,另刊載於

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BJ001/03_07.htm。

胡適,<荷澤大師神會傳>,《六祖壇經研究論集》,編於《現代佛教學術叢 刊》第一冊,初版,臺北市:大乘文化,民 65,pp.29-74,另刊載於

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AN/an16103.htm。

胡適,<壇經考之一(跋曹溪大師別傳)>,《六祖壇經研究論集》,編於《現 代佛教學術叢刊》第一冊,初版,臺北市:大乘文化,民 65,pp.1-10,另刊載於

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AN/an16101.htm。

印順,<神會與壇經──評胡適禪宗史的一個重要問題>,《六祖壇經研究 論集》,編於《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一冊,初版,臺北市:大乘文化,民 65。

印順著,《中國禪宗史》,正聞出版,民60。

楊惠南,<壇經中之「自性」的意含>,《普門》,no.118,民 78 年 7 月-8 月。

楊惠南,<壇經中之「自性」的意含>,《佛光山國際禪學會議實錄》,高雄 縣:佛光出版社,1990。

王熙元,<六祖壇經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價值>,《佛光山國際禪學會議實 錄》,高雄縣:佛光出版社,1990,pp.68-80。

杜松柏,<壇經「心」「性」探義>,《佛光山國際禪學會議實錄》,高雄縣:

佛光出版社,1990,pp.81-88。

鄭石岩,<見性的心理學分析>,《佛光山國際禪學會議實錄》,高雄縣:佛

光出版社,1990,pp.99-109。

傅偉勳,<《壇經》慧能頓悟禪教深層義蘊試探(上)>,《普門》,no.116,

民 78 年 5 月。

傅偉勳,<《壇經》慧能頓悟禪教深層義蘊試探(下)>,《普門》,no.117,

民 78 年 6 月。

印順,《中國禪宗史》,初版,臺北市: 正聞出版社, 民 87。

吳汝鈞,<壇經的思想特質──無>,《游戲三昧:禪的實踐與終極關懷》,

台北市:台灣學生,民 82。

陳平坤,《論慧能會通般若與佛性的頓教禪法》,華梵大學東研所碩士論文,

1999。

黃連忠,<從宗寶本六祖壇經論六祖惠能的生活實踐哲學>,《菩提樹》, no.482,1993.1。

陳榮波,<六祖壇經的語言哲學>,《佛光山國際禪學會議實錄》,高雄縣:

佛光出版社,1990。

小川隆,<試論敦煌本六祖壇經之成書經過>,《佛光山國際禪學會議實 錄》,高雄縣:佛光出版社,1990。

楊曾文,<敦博本壇經及其學術價值>,《佛光山國際禪學會議實錄》,高雄 縣:佛光出版社,1990。

印海法師,<壇經印心談>,《佛光山國際禪學會議實錄》,高雄縣:佛光出 版社,1990。

慧明法師,<從六祖壇經探討「六祖的宗教體驗對現代人生的啟示」>,《佛 光山國際禪學會議實錄》,高雄縣:佛光出版社,1990。

游祥洲,<論印順法師對壇經之研究>,《佛光山國際禪學會議實錄》,高雄 縣:佛光出版社,1990。

Gimello, “Echos of the Platform Sutra in northern sung Ch'an",《佛光山國際禪 學會議實錄》,高雄縣:佛光出版社,1990。

Putney, “Shen-Hsiu the Platform Sutra & Dogen issues of mind & Buddha Nature" ,《佛光山國際禪學會議實錄》,高雄縣:佛光出版社,1990。

韓基斗,“On doctrinal changes of Platform Sutra and problem of the term zhi" ,

《佛光山國際禪學會議實錄》,高雄縣:佛光出版社,1990。

西村惠信,<從存在的辯證談「頓」的結構>,《佛光山國際禪學會議實錄》, 高雄縣:佛光出版社,1990。

甘易達神父,<從東西方觀點論六祖壇經是宗教經驗的表現>,《佛光山國 際禪學會議實錄》,高雄縣:佛光出版社,1990。

鄭茂煥,<敦煌本六祖壇經與心地法門>,《佛光山國際禪學會議實錄》,高 雄縣:佛光出版社,1990。

林光明、蔡坤昌、林怡馨編譯,《楊校敦博本六祖壇經及其英譯》,初版,臺 北市:嘉豐,200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