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筆者將練習曲種類依其項目對等性分為「民謠與流行歌」、「獨奏曲與重奏 曲」、「改編曲與自創曲」,並由單一項目列表,以整理教材中編入之曲目種類。由

【表3-7】可知,各教材中的練習曲來源大都以耳熟能詳的民謠為主,其次是編著 者的自創曲與竹笛獨奏曲,也有不少編著者因為練習上的需要而將自行改編的曲 目編入教材中。曲目來源最少的是流行歌,只有兩本教材將其編入練習曲訓練中。

筆者認為在教學中,練習曲的運用是相當重要的,不同年齡層需搭配不同的 樂曲來引發學習者的興趣。以筆者的教學經驗來說,40 歲以上的學生對台灣民謠 較感興趣,20 歲以上的學生對流行歌曲較感興趣,10 幾歲的學生對童謠或學校音 樂課本中提到的曲子較感興趣,綜合以上的練習曲項目來說,練習曲的搭配依學

習者熟悉的曲目為主,較能達到練習效果。

【表3-7】教材中關於練習曲種類的項目 編

項目 教材

民謠 流行歌 獨奏曲 重奏曲 自創曲 改編曲

1 橫笛入門

ˇ ˇ ˇ ˇ ˇ

2 笛聲雅韻

ˇ ˇ ˇ

3 笛子研究十二講

ˇ ˇ ˇ ˇ

4 笛子入門二十課

ˇ ˇ ˇ ˇ

5 梆笛曲笛研究

ˇ ˇ ˇ ˇ ˇ

6 橫笛研習理論與技巧

ˇ ˇ ˇ ˇ ˇ

7 笛子入門

ˇ ˇ ˇ ˇ

8 中國傳統藝術-笛

ˇ ˇ ˇ

9 笛學入門

ˇ ˇ ˇ

10 笛子實用教本

ˇ ˇ ˇ ˇ

11 笛子教程

ˇ ˇ ˇ ˇ ˇ

12 中國竹笛演奏技法

ˇ ˇ ˇ ˇ ˇ

84

13 笛子基礎與輔助教材

ˇ ˇ ˇ ˇ

14 竹笛基礎-中國情

ˇ ˇ ˇ ˇ

15 笛子吹奏法

ˇ ˇ ˇ ˇ

16 笛子基礎教程

ˇ ˇ ˇ ˇ ˇ

17 中國竹笛 II-蚊子音樂

ˇ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從教材內容的分析與比較可以看出大陸演奏家與台灣演奏家所編寫的教材,

從呼吸方法到演奏技法都各有各的看法。對於呼吸法與指法的看法較一致,只是 訓練先後順序不太一樣,而最大的不同在於吹奏時的唇形,不過兩個方法都各有 習笛者使用。裝飾技法與吐音訓練各家看法在實質上是相同的,只是名稱標示不 同容易使演奏者混淆,只要瞭解名稱與符號代表的技法,就能交叉參照演奏技法 的訓練要點來進行教學或學習。

筆者在教學的過程中大都選擇交叉使用大陸與台灣出版的教材,因為竹笛音 樂教材對於程度的規劃較沒有系統,沒有辦法使用同一本教材循序漸進的學習,

不像西樂教育有很清楚的系統教學,因此筆者收集台灣所有出版的竹笛音樂教材 來進行分析比較之後,較能釐清教材中所編寫的基本功與演奏技法,並了解其對 於學習者的導引與基本能力培養的標準。

第二節 媒體傳播

公共電視製作中國樂器介紹的影音資料,於 1986 年由台北光華傳播公司出 版,其中介紹相當多中國樂器,吹管樂器有簫、竹笛、笙、塤、嗩吶、巴烏;彈 撥樂器有琵琶、三弦、古箏、揚琴、柳琴、月琴、琴瑟,另外還有京胡、二胡與 打擊樂器,音樂方面有介紹五禮樂、祭孔樂還有國樂團演奏。媒體傳播目的在使 觀眾快速了解中國樂器以達到推廣的目的,筆者將傳播媒體分為「廣播節目」、「電 視節目與廣告」兩部份,「廣播節目」以台灣所有製播國樂節目的廣播電台為主,

記錄許多已停播的早期國樂廣播節目與持續播送國樂資訊的廣播節目;「電視節目 與廣告」以早期著名的國樂競賽節目「五燈獎」為主,敘述竹笛音樂透過此節目 促進學習熱潮,並記載竹笛音樂透過哪些電視廣告配樂達到推廣的效果。

一、 廣播節目

台灣廣播事業創始於日治時期,光復後由於電力普及與社會經濟日漸繁榮,

收音機不推而廣,收聽廣播也成為台灣地區的生活習慣,因此廣播在50、60 年代 可說是最具影響力的傳播媒體。台灣第一個音樂廣播節目,於1946 年 10 月 25 日 在「台灣廣播電台」正式開播,內容多為西洋音樂,之後才陸續有國樂的廣播節 目出現。國樂廣播節目的推出不但達到推廣的效果也相繼獲得肯定,1983 年常勤 芬於「軍中廣播電台」(漢聲廣播電台前身)主持的「國樂選粹」榮獲金鐘獎。1987 年田秋芳也同樣以「軍中廣播電台」的「國樂選粹」獲得最佳主持人,而此節目 也有主講竹笛音樂的單元講座。致力於笛樂推廣的琴園國樂團團長林谷珍在「中

86

廣音樂網」主持的「音樂中國情」也獲得諸多樂友的肯定,而這些肯定也顯示了 國樂節目在製作上的用心。林谷珍於受訪時表示:「兩岸開放探親後,我經常去浙 江拜訪趙松庭,也因此吸收了不少關於竹笛的知識,回台之後就想與台灣樂友分 享心得,遂與高雄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田琦合作「笛子之美」的國樂廣播節目。」

66這也是早期主要介紹竹笛音樂的廣播節目。之後林谷珍也與漢聲電台知名的節目 主持人黃信麗合作「音樂世界」廣播節目,內容雖然沒有以竹笛為主,但卻是有 意義的從民族器樂中選播名家名曲,為了兼顧所有民族器樂的聽眾,林谷珍還規 劃了「少數民族民歌風情」、「歷史上的音樂藝文」(樂人樂事)、「樂音詩情」(民族 音樂結合詩詞)、「名家名曲」四個單元,此節目也獲得了多次金鐘獎的肯定。主持 人黃信麗於受訪時表示:「這個節目是從民國 60 年代開始製播至今(2008),每週 一到週五,晚上 12 點到凌晨 1 點,依舊準時與聽眾見面,可說是相當長壽的音樂 性節目。」67另外,黃信麗於1992 年在「漢聲廣播電台」開播的「漢聲文化館」(原 為漢聲樂府),早期節目內容以音樂為主,後將內容範圍擴大以東西方文化為主,

著重於文化氛圍與人文情懷,至今仍持續於每週六晚上9 點至 10 點播出,此節目 同樣獲得了多次金鐘獎的肯定。

此外,「高雄廣播電台」播出的「南風樂府」也以介紹傳統音樂、樂器與樂種 為主,主持人國隆、舒敏與田崎以專訪音樂家與分享學習心得的方式使聽眾對國 樂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在兩個小時的節目中除了可以聽到台灣本土音樂、國樂經

66 同註 42。

67 黃信麗,訪問時地:2008.04.17,琴園。

典名曲及新創作之作品,還可以隨時掌握南台灣最新國樂音樂會的資訊與動態,

「南風樂府」也是至今唯一以國樂為主的廣播節目。從《音樂派—中國情》、《音 樂絲路》到《南風樂府》,「高雄廣播電台」一直與民族音樂節目有著相當密切的 關係,而它也是南台灣唯一製播民族音樂節目的電台。

廣播節目在背景音樂選擇上也與竹笛音樂有著密切的關係,「中國廣播公司」

以馬水龍創作的《梆笛協奏曲》為台呼長達十年之久,每每在整點報時之後播出,

也使得此曲成為台灣最有名的笛曲之一。

二、 電視節目與廣告

早期人們想要欣賞動態的演出,只有去廟會看看野台戲,或是進戲院看戲。

電視出現後,人們在家裡就可以透過電視鏡頭近距離的欣賞各種表演。任何事情 都可以透過鏡頭在短時間內傳遍各地,所以電視相對來說也是一種快速又方便的 宣傳工具,各式商品也都不惜投下巨資以電視廣告為宣傳手法。廣告除了畫面之 外,配樂也是相當重要的,就竹笛音樂來說,陳揚創作的《西窗話舊》就曾被「女 兒紅喜餅」選為廣告配樂,其所編配的竹笛專輯《笛篇》中的許多曲目片段,也 曾多次被選為廣告配樂,例如:《笛之隨想》、《秀才騎馬弄弄來》、《四季吟》…等。

電視節目的片頭曲選用對竹笛音樂的推廣也達到了相當顯著的成果,華視為 配合國語文運動,於70 年代推出的節目「每日一字」造就了《陽明春曉》在台灣 笛曲首席的地位,至今仍廣為流傳。

對竹笛音樂影響最大的電視節目就是「五燈獎」,其中的「才藝五燈獎」項目

88

從1975 年 1 月開始舉辦,比賽分為歌唱、舞蹈、戲曲、樂器與技能…等五個項目。

1979 年 4 月 7 日至 1979 年 7 月 1 日,竹笛演奏家陳中申以參賽者身份獲得五度五 關,之後同樣獲得竹笛五度五關的還有楊萬得,68早期白台生也曾獲得一度五關,

之後就因不明原因而不參加了。透過節目比賽的實況播出,不但使得竹笛這項樂 器的知名度大增,也使得觀眾們更瞭解竹笛的音樂與音色,更促進了竹笛的學習 熱潮,而後也有不少習笛者相繼站上五燈獎擂台,為竹笛音樂的推廣歷史再添一 筆。

68 陳中申,〈我對笛子的追尋之路(中)〉《北市國樂》No.165(十二月號,2000),21-22。

第四章 竹笛音樂展演與比賽檢定

音樂會的舉辦是利用聲音與肢體來達到推廣的目的,因此台灣笛樂在發展中 期的時候即開始有演奏家舉辦音樂會,至今(2008)仍持續中。此外,音樂比賽也因 應時代推廣潮流,在比賽項目中增加了國樂合奏團體組與各項個人組,學生也可 藉由音樂比賽與考級檢定來檢視自己的學習成果。

本文將以「音樂展演」、「音樂比賽」與「考級檢定」三部份來論述,主要以 台灣竹笛音樂展演與比賽為主軸,記錄自 1988 年至 2008 年在兩廳院所舉辦過的 竹笛音樂會及其演出曲目。並探討如何藉由音樂展演、比賽與檢定來達到推廣笛 曲的目的,進而討論台灣笛曲被納入比賽、檢定指定曲之比例。

第一節 竹笛音樂展演

竹笛音樂的推廣是以聲音的傳播為主,除了藉由廣播、電視等傳播媒體將音 樂融合生活以達到推廣目的外,音樂會的舉辦也是另一種相同大眾化的傳播方 式。音樂會的舉辦除了是演奏家們成果的展現之外,對於同好來說也是一種吸收 與分享的方式,藉由音樂會也能讓人們更認識竹笛的特性與表現力。

在國立中正文化中心(以下簡稱兩廳院)還沒有成立的時候,「實踐堂」是台灣 早期的展演場所,而它也曾是許多音樂家、藝術家發光發熱的藝術創作舞台,對 許多土生土長的台北人來說,座落於台北市延平南路上的「實踐堂」(今為國家圖

在國立中正文化中心(以下簡稱兩廳院)還沒有成立的時候,「實踐堂」是台灣 早期的展演場所,而它也曾是許多音樂家、藝術家發光發熱的藝術創作舞台,對 許多土生土長的台北人來說,座落於台北市延平南路上的「實踐堂」(今為國家圖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