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949-2008年台灣竹笛音樂的發展與保存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1949-2008年台灣竹笛音樂的發展與保存"

Copied!
25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緒論 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筆者自小學習鋼琴,透過指導老師的介紹,開始接觸竹笛這項影響我至今的 樂器。在學習過程中,最直接接觸的就是教材,初學時接觸的第一本教材是由李 兆星主編的《梆笛曲笛研究》 ,在克服使我頭昏眼花的長音與指法之後,老師便將 教材更換為曲祥、曲廣義編著的《笛子練習曲選》,透過這兩本教材讓筆者發現, 竹笛教材在內容方面沒有循序漸進的進度,且難易度落差幅度很大,不像鋼琴教 學有一套很明確的系統,因此筆者興起了研究教材內容的念頭。除了教材以外, 曲譜也是與學習過程有著直接的關係,因此筆者也將台灣出版的曲譜作一整理, 提供習笛者於學習時能有更多的參考資料。此外,竹笛的有聲資料也與筆者的學 習過程有著很密切的關係,吹奏獨奏曲時,主修老師總會透過他認為最好的演奏 版本,讓我更瞭解樂曲的風格與演奏手法。 筆者本身習笛,但自覺對台灣竹笛音樂瞭解太少,因此本研究以台灣竹笛音 樂為出發點,藉由深入探訪的資料收集與分析,瞭解台灣竹笛作品的創作動機。 音樂比賽與音樂會舉辦之相關資料收集,也能使習笛者瞭解竹笛作品的發展過 程,並藉由台灣出版的有聲與平面資料,使其他習笛者在演奏、分析、欣賞與研 究的同時,能有更多資料供其參考,並能從各個不同角度及層面去檢視其演奏之 風格,進而將台灣竹笛音樂作品提昇至理性與感性兼具的藝術境界。. 1.

(2) 二、.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文以台灣竹笛音樂為主軸,共分為五章,著重在資料保存與音樂作品發展。 資料收集包含台灣現存之竹笛有聲資料(包含已出版之錄音帶、錄影帶、CD 與 DVD)、平面資料(包含期刊與已出版之曲譜)、展演曲目(以於兩廳院舉辦之竹笛獨 奏會與活動為主)與比賽曲目(包含全國學生音樂比賽、中華民國國樂學會吹管擦弦 大賽與台北民族樂團獨奏分齡賽)等,研究範圍包括上述資料之使用與台灣竹笛作 品之發展情況。以下就其逐一說明,並進一步闡述所選主題之原因。. 緒. 論. 紀錄筆者的研究動機、目的、範圍與限制,並對竹笛音樂之相關文獻 及論文逐一探討,在「竹笛音樂」釋義的部份,也會就其與戲曲伴奏 時期之不同作一說明。. 第一章. 第一節中主要敘述竹笛於各朝代中的使用情形;第二節以國民政府遷 台之後,台灣竹笛音樂的發展過程為主,並依年代將其分為三個階段 分別紀錄。. 第二章. 主要以資料的收集與分析為主軸。第一節以台灣所有的竹笛有聲資料 出版品為主,包括 CD、DVD、錄音帶、錄影帶等。並將其出版單位劃 分為三,分別紀錄其出版年份、出版公司、演奏者與專輯名稱,並將 詳細曲目記載於附錄,以供參考;第二節以期刊、曲譜等平面資料為 主,詳加紀錄曲譜與期刊中相關之文章資料,並就內容作一探討。. 2.

(3) 第三章. 教育的傳承是使笛樂能持續發展的關鍵之一,除了學校的專業教育之 外,還有學校社團、社區大學與救國團都有開設竹笛專班。在笛樂教 育的傳承方面,除了由老師口傳心授之外,最重要的媒介就是「教材」 , 因此本章在第一節中以台灣出版的竹笛音樂教材作為研究對象,並依 內容進行分析與比較;第二節以推廣的角度來看媒體傳播中的竹笛音 樂,並探討其功能性與影響力。. 第四章. 共分為三節。第一節主要以兩廳院舉辦之竹笛獨奏會主軸,其中琴園 主辦的「中國竹笛名家名曲系列」與台北市立國樂團主辦的「笛管藝 術節」 ,於笛樂展演中有其代表性之意義,因此本章也會詳加紀錄與探 討;在第二節中,筆者將還原早期音樂比賽之情況,並收集指定曲目 與第五章中加以討論;第三節以音樂檢定為主,筆者依兩個以國樂器 為主之檢定單位為主軸,藉由其制定之指定曲與自選曲來探討竹笛音 樂曲目之運用。. 第五章. 筆者將 1949-2008 年中於「竹笛音樂展演」與「比賽檢定」中使用之曲 目,依曲目類型與創作手法分為兩節。第一節以 1949-1980 年之竹笛音 樂作品為主;第二節以 1981-2008 年之竹笛音樂作品為主。文中就作品 內容及作曲家逐一介紹,並將其創作年代、首演時間、首演地點與演 奏家詳實紀錄,以供習笛者參考。. 3.

(4) 本文在教育制度方面並未探討,因其屬另一專業領域,筆者係以音樂作品為 主軸,故在教學傳承方面以分析台灣竹笛音樂教材與其教學方法為主。在音樂展 演方面,主要以國立中正文化中心之國家音樂廳與演奏廳為主。因其屬國家專業 音樂殿堂,因此音樂展演皆以在此舉辦為榮,故筆者以此為限定,進行竹笛音樂 展演的資料收集與曲目研究。 筆者在文中也會整理所有台灣作曲家創作之竹笛音樂作品,並採訪作曲家創 作動機與首演時間,資料收集方面受限於某些作曲家已離台或辭世,無法親自採 訪,雖藉由首演者闡述來達到資料收集之全面性,但某些作品仍有資料未齊全之 問題。早期電腦不普及,因此許多資料皆以文本儲存,未電子化的後果就是資料 遺失,筆者在資料收集方面常常受於此限,且收集文獻資料除考慮全面性以外, 還需確認其準確性,舉凡涉及個人記憶或書寫的資料,都無可避免帶有主觀意識, 因此筆者亦收集相關資料加以佐證,力求相關資料完整與客觀。. 4.

(5) 三、. 文獻探討. 竹笛是人們相當熟悉的民族樂器,不但具有豐富的表現力,還有許多獨特的 演奏技巧,且相較於其他樂器來說又極其輕便,因此在歷史的演進中,竹笛漸漸 成為人們用來表達思想感情與反映社會生活的樂器之一。在中國音樂史的記載 中,宋朝後戲曲盛行,竹笛因此成了戲曲伴奏的重要樂器,因而在表現力和演奏 技巧上,相對缺乏獨立性。到了民國之後,竹笛音樂在各方面才得到充分的發展。 無論是在創作、演奏、理論、改革與教學等多方面都有輝煌的紀錄。筆者在此回 顧前人竹笛音樂之相關研究,主要以專書與學位論文為探討主軸。 在介紹竹笛音樂的專書中,幾乎都有提到竹笛起源與演奏技巧,但每本著作 都各有其獨到之處。陳勝田的《中國笛之演進與技巧研究》主要是描述竹笛基本 認識、演進歷史與演奏技巧運用,在「竹笛的命名與探討」也有個人一番詳盡又 獨特的見解。陳勝田認為,竹笛命名的關鍵在於基本指法的認定及管樂器全部管 長的振動原理,因此他主張以筒音的音名當作笛名,而非以竹笛在第三孔旁邊所 刻的調律音名為笛名,而今普遍使用的合併命名法,1就其觀點認為此法也只是一 種過渡方式,目地只是在於認清所用竹笛之調性。另外,其所著之《簫笛吹奏的 呼吸藝術研究》在呼吸與笛簫吹奏方面的關聯有相當詳盡的解說,並搭配圖示來 分析呼吸生理的內容與運用,使習笛者能易於掌握呼吸的部位與技巧,進而將呼 吸法的功能確實發揮於吹奏藝術。. 1. 筒音為 A 音,其第三孔是 D 音,就稱之為 AD 笛,此為合併命名法。 5.

(6) 俞遜發、胡錫敏的《中國竹笛》在內容範圍涉及相當廣,除了對竹笛的基本 認識外,竹笛的演奏技巧也有相當詳盡的介紹,而「竹笛藝術介紹」的部份,也 是此書的獨特之處。內容提及竹笛演奏的風格與流派,逐一分析各地方音樂的風 格,並探討其在竹笛音樂方面的運用與演奏手法,而竹笛的流派之分,在此也有 詳盡介紹。此外,在「當代竹笛演奏代表人物誌」中也逐一介紹兩岸三地竹笛演 奏名家,除了記載生平之外,對其著作與創作也有詳實的記載。此書在附錄的部 份記載了古代竹笛的文獻釋義,此舉也讓現今習笛者對古代文獻中記載的藝術資 料有更深一層的瞭解。 趙松庭的《笛藝春秋》內容主要講解笛藝知識與演奏技巧,並附上個人創作 獨奏曲,以供閱讀者練習參考。其所發明的「排笛」對竹笛的音域與演奏技法增 加了許多可能性,不但表現力更加豐富,在音色上也有更多的選擇,而此種創新 的樂器,在書中也有詳盡的介紹。此外,以科學的方式來計算橫笛的頻率,並探 討溫度與樂器音準之間的關聯與問題,也是此書的重點。在橫笛頻率計算的部份, 是以各類型的的竹笛、西洋長笛、短笛與樂器基本構造相同的各國民間笛子為主 來計算頻率;溫度與樂器音準部份則分為弦樂器、管樂器與其他樂器等三個部份, 來探討溫度對其頻率的影響。最後並以科學方式計算常用竹笛的數據,以供習笛 者參考。 在竹笛音樂相關學術論文方面,可分為兩個面向:第一個面向是以演奏理論 方面為出發點,包括吳瑞呈〈笛樂風格形成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1989)、劉富. 6.

(7) 吉〈俞遜發笛子藝術之研究〉(台南藝術大學,2007) 、劉宗岳〈中國竹笛基本吹 奏理論─以《梆笛協奏曲》 、 《走西口》為例〉(中國文化大學,2007);第二個面向 是以竹笛音樂作品為出發點,包括梁雯婷〈陳中申笛曲作品研究─以《躍馬長城》 、 《草螟弄雞公》 、 《望鄉》三首為例〉(中國文化大學,2006)、劉穎蓉〈張己任《笛 韻》作品研究─從創作到中西樂器之詮釋〉(台南藝術大學,2008)。 吳瑞呈的〈笛樂風格形成之研究〉中就笛樂歷史與演進、樂曲產生與結構… 等都有分析及探討,其中「樂譜與有聲資料出版」的部份提到其有保存與流傳的 功能,並分別將樂譜與有聲資料的出版形式依內容劃分,著重在資料的分類,最 後以「地方風格」與「個人風格」兩種類型加以分析其形成原因。 梁雯婷在〈陳中申笛曲作品研究─以《躍馬長城》、《草螟弄雞公》、《望鄉》 三首為例〉中以陳中申的三首作品為研究主軸,首先紀錄陳中申的學習經歷與創 作作品,之後將三首作品依創作動機、作品分析與演奏詮釋加以紀錄與探討。 劉富吉在〈俞遜發笛子藝術之研究〉中主要以俞遜發為研究主軸,分別紀錄 其學習經歷與演奏藝術特點,並探討其作品體現的美學思想。而俞遜發所獨創的 17 種演奏技巧與其研發的口笛,對其他習笛者的影響與貢獻,也在此論文中逐一 分析與探討。 劉宗岳在〈中國竹笛基本吹奏理論─以《梆笛協奏曲》、《走西口》為例〉中 以「氣」、「指」、「唇」、「舌」為基本吹奏理論的探討主軸,且搭配竹笛吹奏的原 理來探討影響音高與音色的因素,最後以兩首竹笛協奏曲來說明上述之理論如何. 7.

(8) 在樂曲中使用。 劉穎蓉在〈張己任《笛韻》作品研究─從創作到中西樂器之詮釋〉中以一首 無伴奏曲目為研究主軸,首先紀錄張己任之生平與著作,並藉由此曲之創作動機 與過程,來說明其標題與音樂內容之關聯性。文中分析樂曲結構與音樂美學,並 將竹笛與長笛之演奏版本收集比較,以探討中西樂器在詮釋方面的不同之處。 其他與本論文內容相關之學術論文包括楊國達〈中國民族器樂演奏會教育功 能之研究─以國樂科系學生為對象〉(中國文化大學,1992),文中以音樂會對教育 的功能性為主軸,說明演奏會的教育特質與其在音樂教育中的重要性,並提供實 證以供參考;黃光佑〈現代國樂的發展─70 年代台灣的現代國樂〉(中國文化大學, 1993)、黃文玲〈五十年間(1949-1999)台灣的國樂發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999)、陳俊吉〈台灣國樂發展初期作品的分析(1949-1970 年國樂作品的探討)〉(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2002),上述三本論文雖然研究探討的年代不同,但就內容來說 皆以國樂的發展背景為主軸,藉由資料的收集與分析來研究歷史發展、音樂活動 與音樂作品,並透過資料統計、文獻收集與人物訪談,詳實紀錄國樂的興起與發 展;郭秀容〈現代國樂團(民族管弦樂團)樂器改革之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2003),在「樂器改革的實務」中吹管樂器以笛簫分類,在笛類樂器改革的部份記 載的相當詳盡,從清代的陰陽二制笛子到近代改良的九孔笛,皆依年代與改革項 目逐一記載與分析。. 8.

(9) 四、. 「竹笛音樂」釋義. 在唐朝之前對豎吹的簫和橫吹的笛在名稱上是有所混淆的。笛這個字最早見 諸於文字是在戰國時期宋玉的《笛賦》 ,當中所提到的南方笛,究竟是橫吹或豎吹 實在很難肯定;2自從漢朝出現豎吹的笛之後,在文獻資料上「笛」就成為橫吹與 豎吹兩種笛的總稱,而這種同類旁系樂器之間相互沿用名稱的情況也演變為宮廷 與民間對笛的稱呼不一致,進而在資料的記載上也產生了名稱相互混淆的情況。 本文為避免非習笛者對樂器名稱的混淆,而將其定名為「竹笛」 ,但這項樂器 在台灣卻有許多不同的名稱,例如:笛子、中國笛、橫笛、曲笛、舊笛、品仔、 截笛或截品仔…等。 現今我們所使用的竹笛是以竹制身,橫吹,管身有一吹孔、一膜孔、出音孔 與六個按音孔為主要概念的開孔樂器,從皇帝命伶倫伐竹作笛開始,竹笛音樂也 正式揭開序幕。民國之後竹笛的地位還是停留在伴奏樂器,舉凡江南絲竹、二人 台、崑曲、梆子戲、京劇、歌仔戲與南管音樂…等傳統樂種中,都看得到竹笛稱 職的蹤影,但本文所提到的「竹笛音樂」是指以竹笛為獨奏或主奏樂器而演奏的 音樂,而非於各劇種中以竹笛伴奏的音樂。 竹笛音樂的養成與其民族、地區、個人…等的風格融合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 就個人風格而言,受到戲曲、民歌…等樂種的影響深遠。例如:河北吹歌、江南 絲竹、二人台、河南梆子、河北梆子、魯西南鼓吹樂、崑曲、浙東鑼鼓、西安鼓. 2.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上冊》 (北京:人民音樂出版,1981) ,84。 9.

(10) 樂、十番鼓與十番鑼鼓、歌仔戲、南北管、客家八音…等;地方風格對於竹笛音 樂也有相當重要的影響,例如:新疆能歌善舞的維吾爾族與哈薩克族、內蒙古自 由奔放的游牧民族、雲南抒情的苗族與歡快的彝族、西藏高原地區熱情開朗的游 牧民族…等風格鮮明的地區。 在各類風格的融合影響之下,竹笛音樂逐漸發展出流派之分,以樂曲曲調與 演奏技巧分為「南派」與「北派」。「南派」音樂受崑曲與江南絲竹音樂的影響甚 深,作品風格以抒情優美為主,通常以曲笛演奏,偏重運氣且音色圓潤,常用技 巧有打音、贈音、顫音、疊音,旋律發展多以變奏為主,代表人物為陸春齡、趙 松庭。 「北派」音樂以二人台與河北吹歌的演奏風格為主,作品旋律以跳躍活潑見 長,並以變奏或重複核心旋律的擴充或遞減加以發展,通常以梆笛演奏,偏重手 指技巧且音色高亢粗獷,常用技巧有剁音、滑音、歷音、吐音、飛指、花舌,代 表人物為馮子存、劉管樂。 1953 年竹笛北派宗師馮子存在「中國音樂舞蹈會演」的舞台上,以獨奏之姿 演奏竹笛並引起轟動,從此開啟竹笛音樂在獨奏舞台上的歷史。之後台灣的竹笛 音樂也逐漸嶄露頭角,除了就地取材自福佬、客家、原住民民歌與民間音樂來創 作及演奏外,也吸收了不少來自對岸的竹笛樂曲,而受早期日本、荷蘭與西班牙 統治影響,也使得台灣的竹笛音樂產生了許多既多元又活潑的樂曲。 陳中申於台灣發表一篇〈為建立台灣笛子學派而吹〉,文章內容提到:「台灣 的笛子,由於演奏人才輩出及作曲家的參與,乃成為國樂界發展最蓬勃的樂器,. 10.

(11) 即使面對大陸眾多笛子大師,也能毫無自卑之勢,因為在作品的數量及品質上, 台灣風格已逐漸成形。」3文中提到的「台灣風格」亦指「台灣竹笛音樂風格」 ,而 其依台灣目前創作的竹笛音樂作品,將風格種類分為三類:第一類為「大陸風格」 , 此類作品在創作手法與演奏技巧皆沿用自南、北派;第二類為「台灣風格」 ,此類 作品除了內容具台灣風味之外,在演奏技巧也具有台灣民間音樂的特殊演奏手法 與風格;第三類為「現代風格」 ,此類作品大多為受過西洋作曲手法訓練之作曲家 所作,因此在樂曲風格中沒有傳統技巧與架構的包袱,突破既有的框架,也使得 竹笛演奏技巧大大的提昇。 由上述可知,台灣的竹笛音樂融合了戲曲音樂中的養份,包括高亢的北管、 婉約的南管、活潑逗趣的民謠與豐富多彩的歌仔戲曲調,且匯集了荷蘭、西班牙、 日本、大陸、漢族、客家與原住民等各民族的文化,之後更受到了歐美的西方音 樂的滋潤,在多方融合之下,孕育出屬於台灣竹笛音樂獨特又多元的演奏風格。. 3. 陳中申,〈聽品仔吹支台灣歌〉(節目單,2001),16。 11.

(12) 第一章 竹笛音樂的歷史脈絡與當代發展 樂器主要功能是表達音樂內涵與效果,而它也是彌補人聲不足之處的基本工 具。人們在大自然或某些器物中發現這些工具,進而模仿製作,之後又隨著時代 的需要而演進。在樂器演進的過程中,有些被改良而有些則被淘汰。因地域或民 族習性的不同,在各個國家文化的發展過程裡,都保有自己國家傳統性的樂器。 在中國的傳統樂器中,竹笛可說是最具傳統性與普遍性的吹管樂器。在經歷 了各朝代的洗禮之後,竹笛逐漸蛻變為傳統音樂中不可或缺的樂器,在各類民間 音樂中都可看到竹笛精采的表現,下列文章中也將詳實紀錄這些歷史。 本章共分為兩節,第一節「遠古至民國的發展」中將記載竹笛歷代的演奏形 式;第二節「1949 年國民政府遷台後的發展背景」分別依 1949─1962 年、1963 ─1987 年、1988─2008 年等三個時期來探討政府遷台之後的發展背景。. 第一節 「遠古至民國的發展」 竹笛經過了一個漫長又複雜的演變過程才蛻變成為今天的獨奏樂器,因此筆 者將遠古至 1949 年的歷史脈絡依朝代分為下列六點,並分別整理竹笛音樂在各朝 代中的發展與所擔任的角色。 一、. 遠古至春秋戰國(約 8000 年-公元前 221 年). 笛在中國樂器史上是起源相當早也是流傳較普遍的樂器。其起源可追溯到 1973 年在浙江餘姚縣河姆渡氏族社會遺址發現的只有兩三個按孔的骨哨【圖 1】, 考古學家又於 1986~1987 年先後在河南舞陽縣賈湖發現七音孔和八音孔骨笛【圖. 12.

(13) 2】共計 18 支。4以出土的骨哨與骨笛來說,笛的起源距今已有 8000 年的歷史,而 骨哨和骨笛就功能方面來說只是用於誘捕獵物的信號工具,到了周朝才出現與今 日使用的竹笛類似的「篪」 ,5「篪」雖然為橫吹,但孔的位置與現在的橫笛形制不 同,只能說是竹笛的萌芽階段。6 周公制禮作樂,上至貴族的政治、外交、軍事,下至民間日常生活等方面都 有各種禮節儀式,其中大都有音樂的配合。 《周禮‧春官‧宗伯》中提到: 「笙師, 掌教龡竽笙塤籥簫篪篴管、春牘應雅,以教祴樂。凡祭祀、饗射,共其鍾笙龡樂。 燕樂,亦如之。」由此可知,竹笛的前身「篪」在周朝已經應用於各式禮樂儀式。 7. 【圖 1】浙江餘姚縣河姆渡骨哨8. 4. 【圖 2】河南舞陽縣賈湖骨笛9. 孫繼南、周柱銓,《中國音樂通史簡編》 (濟南:山東教育,1993) ,1~2。. 5. 一管多孔且用口唇發音,竹製橫吹但無膜孔,稱之為「篪」。引自楊蔭瀏, 《中國古 代音樂史稿-上冊》(北京:人民音樂出版,1981) 6. 陳勝田, 《中國笛之演進與技巧研究》(台北:生韻,1983),11。. 7. 王雲五,《周禮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1972),247。. 8. 陳勝田,《中國圖片音樂史》(台北:學藝,1998) :1。. 9. 同註 8,1。 13.

(14) 二、. 秦漢至南北朝(公元前 221 年-後 220 年). 大多數人一直認為笛產生的真正年代是在漢武帝時,張騫通西域後才將笛傳 入。但由近十幾年來陸續出土的古物就可發現,早在張騫通西域之前笛就已存在。 「1973 年長沙馬王堆三號墓(文帝十二年,公元 袁靜芳也在《民族器樂》中提到: 前 168 年)的出土文物中,發現有笛類樂器兩支。」【圖 3】雖然上述的笛類樂器 是指「篪」(大陸書籍均稱笛),但也足以說明早在張騫通西域之前約半個世紀,笛 類樂器已在我國境內流傳。10 【圖 3】漢墓長沙馬王堆出土兩把笛類樂器11. 漢朝最重要的民間音樂—相和歌,主要的清商三調伴奏樂器都有些許不同, 但皆有使用竹笛伴奏。12此外,竹笛在漢武帝時期的鼓吹中也佔有相當重要的地 位,鼓吹樂是以打擊與吹管為主的一種軍樂,也作為一般行進的音樂,吹管樂器 中有排簫、橫笛、笳、角,由上述可知竹笛還是以伴奏為主。13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笛樂也是相當盛行,除了擔任伴奏的角色外,還有許多名. 10. 袁靜芳,《民族器樂》 (北京:人民音樂,1987) :19。. 11. 同註 8,43。 圖片左起第一孔為吹孔,第二孔至第七孔為按孔,最右一孔為出音 孔。吹孔位於向內 90 度的位置,與按孔不在同一平面上。 12. 同註 10,4。. 13.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上冊》 (北京:人民音樂出版,1981) :109。 14.

(15) 門貴族喜愛於閒暇時吹奏,最有名的就是東晉的大將軍桓伊。桓伊相當喜愛竹笛 也擅長演奏, 《晉書‧桓伊傳》中提到: 「……善音樂,盡一時之妙,為江左第一。 有蔡邕柯亭笛,常自吹之。……」14與王徽之在清溪畔的偶遇,也使他創作了笛樂 名曲《梅花三弄》流傳至今。在此時期發現的「河南鞏縣石窟的浮雕」 【圖 4】 、 「河 南鄧縣鼓吹畫像磚」 【圖 5】 、 「甘肅敦煌莫高窟壁畫」 【圖 6】 、 「山西大同雲崗石窟 浮雕」【圖 7】…等文物,都可從眾多樂手中發現吹笛者,由此可知笛樂之盛行。 【圖 4】河南鞏縣石窟的浮雕. 15. 【圖 5】河南鄧縣鼓吹畫像磚16. 【圖 6】甘肅敦煌莫高窟壁畫17. 【圖 7】:山西大同雲崗石窟浮雕18. 14. 俞遜發、胡錫敏,《中國竹笛》(台北:搖籃唱片,1990) :224。. 15. 同註 8,66。. 16. 同註 8,66。. 17. 同註 8,77。. 18. 同註 8,67。 15.

(16) 三、. 隋、唐、五代(公元 581 年-960 年). 據史料記載笛膜是從唐朝開始使用,宋.陳暘《樂書》曰: 「唐之七星管,古 之長笛也,蓋其狀如篪而長,其數盈而七竅,橫以吹之。旁一竅慎以竹膜而為助 聲,唐劉係所作也。」19唐朝的七星管,有七孔,其中一孔是為黏笛膜,而這也是 最早的膜孔紀錄。 竹笛與隋唐燕樂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隋唐時期燕樂樂器中的吹管樂 器包括笛、篪、簫、篳篥、笙、貝、葉、笳、角…等,其中笛、篳篥、笙在燕樂 中都佔有重要地位。20 隋代開皇初(581 年)設置的七部樂與大業中(605 年─618 年)設置的九部樂;唐代武德初(618 年)設置的九部樂與貞觀十六年(642 年) 設置的十部樂。雖然隋代的七部樂與九部樂和唐代的九部樂與十部樂中所使用的 樂器稍有差異,但竹笛均是其使用的樂器之一。21隋唐鼓吹樂中的大橫吹與小橫吹 中也都有使用竹笛來演奏樂曲。22 唐朝是竹笛音樂非常活躍的朝代,連唐玄宗都是竹笛音樂愛好者之一,當時 最著名的笛樂演奏家-李暮,記載其演奏事蹟的文獻也相當豐富,如《樂府雜錄》 23 中提到:「笛、羌樂也。古有《落梅花》曲,開元中有李暮獨步於當時。」 又如. 19. 同註 14,14。. 20. 同註 13,220。. 21. 同註 13,215。. 22. 同註 10,7。. 23. 同註 14,237。 16.

(17) 《唐國史補》中提到:「…牟吹笛,天下第一,月夜泛江,維舟吹之,寥亮逸發, 上徹雲表。」24可知其吹奏技藝在當時是獨一無二的。此外,在《逸史》中也提到: 「李暮,開元中吹笛為第一部,近代無比。有故,自教坊請假至越州,公私更讌, 以觀其妙。」25更加確定李暮為唐朝吹笛的第一好手,雖演奏場合皆為達官貴人飲 宴之時,但也間接達到推廣竹笛音樂的目的。較為可惜的是當時所演奏的獨奏曲 幾乎都沒有流傳下來,所以竹笛在傳統音樂中還是處於伴奏或合奏的地位。 四、. 宋、元(公元 960 年-1368 年). 宋代絲竹樂中的「清樂」樂隊所用的樂器有笛、笙、篳篥、方響、小提鼓、 拍板、扎子…等,有時也用很多龍笛齊吹。26還有一種稱之為「唱賺」的表演形式, 主要使用笛、鼓、拍板三項樂器。27北宋時期瓦子勾欄中的大型說唱音樂形式-諸 宮調,在宋代使用的樂器主要有鼓、拍板、笛;元代時主要用笛、鑼、界方、拍 板。28宋代宮廷燕樂中最盛大的合奏形式-教坊大樂,其中北宋使用龍笛,南宋使 用笛。宋代宮廷雅樂、宴樂…等都有使用竹笛演奏,竹笛也在宋代宮廷教坊十三 部中專列一部,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9. 24. 同註 14,238。. 25. 同註 14,247。. 26. 同註 13,374。. 27. 同註 4,123。. 28. 同註 4,127。. 29. 宋代宮廷教坊十三部有篳篥部、大鼓部、杖鼓部、拍板色、笛色、琵琶色、箏色、 方響色、笙色、舞旋色、歌板色、雜劇色、參軍色。 17.

(18) 元代《藍采與雜劇》描述勾欄裡《雜劇》班的生活中提到:「持著些槍、刀、 劍、戟、鑼、板和鼓、笛。」 、 「你待著我做《雜劇》 ,扮興亡,貪是非;待著我擂 鼓,吹笛,打拍收拾。」30其中提到了鼓、笛、鑼、板四種樂器,由此可知這四種 樂器在雜劇中都是主要的伴奏樂器。宮廷雅樂所使用的樂器多承宋、金遺制,使 用的樂器中包括簫、篪、笛…等吹管樂器﹔宮廷宴樂也使用了龍笛、羌笛…等吹 管樂器。31 五、. 明、清(公元 1368 年-1911 年). 此時期竹笛主要受到戲曲音樂、說唱音樂以及民間小調的影響。在民間器樂 合奏中有三種類別會使用吹管樂器為其樂隊編制。第一類是以弦樂器與管樂器為 樂隊核心的絲竹樂,其中「二人台牌子曲」與「江南絲竹」樂隊中皆有使用竹笛; 第二類是以吹管樂器嗩吶、海笛或笛為主奏樂器搭配打擊樂與弦樂器的鼓吹樂, 其中「山東鼓吹」使用竹笛為主奏樂器;第三類是以管弦樂器與打擊樂器並重的 吹打樂,其中「十番鼓」、「十番鑼鼓」、「浙東鑼鼓」、「潮州鑼鼓」、「西安鼓樂」 均有竹笛的使用。32明清以南曲為主的《傳奇》從元代起就吸收了北曲曲牌,而北 曲早已使用竹笛為其樂隊成員。明徐渭《南詞雜錄》中提到明太祖相當喜愛《琵 琶記》,而其中指出:「今昆山以笛、管、笙、琶按節而歌南曲者,字屬不應,頗 相諧和,殊為可聽,亦吴俗敏妙之事。」南北曲後來合稱為「崑曲」 ,伴奏樂器主. 30. 同註 13,629。. 31. 同註 13,725。. 32. 同註 10,11-12。 18.

(19) 要為鼓板、三弦、笛和笙。這四種樂器中鼓板、三弦、笛最為重要,笙為笛之輔, 在崑曲清唱中鼓板、三弦、笛是必用的,而其中運用的竹笛就稱之為「崑笛」 。33以 戲曲名稱為竹笛命名還有清代的梆子戲,其使用的竹笛就稱之為「梆笛」。 六、. 民國(公元 1912-1949 年). 民國之後竹笛承襲各朝代流傳的民間音樂與傳統戲曲,繼續在其中擔任伴奏 的角色,演奏的樂曲不外乎民歌、京劇、崑曲、梆子戲、江南絲竹…等傳統音樂, 直至 1935 年中央廣播電台成立國樂隊,對外稱之為中央電台國樂團,才讓竹笛有 了另一個發展的空間。1936 年上海中央研究院的丁燮林,為使一支笛子能轉十二 個調,於是在六孔笛子的基礎上,根據十二平均律研製了分別有膜孔與無膜孔的 十一孔笛,又稱為新笛。設有一個吹孔、十一個按音孔,開一孔得半音,開兩孔 得全音,可準確的吹出所有半音與十二個調,分別有 C 笛共三十六個音與 D 笛共 三十四個音。當時曾轉交重慶中央廣播電台音樂組國樂隊使用,由高子銘負責演 奏與推廣,目前在國樂團中尚有無膜孔新笛的編制。34 在國樂團成立不久後,隨即發生了八年的對日抗戰,民生物資嚴重缺乏,但 中央廣播電台兼台長吳道一還是全力支持改進國樂,於是組長陳濟明在 1944 年著 手進行改革,例如:採用十二平均律與和聲對位法、釐定演奏技法、樂器改革、. 33. 同註 13,902-905。. 34. 郭秀容, 《現代國樂團(民族管弦樂團)樂器改革之研究》 (台北:仙境貿易,2005) ,. 78。 19.

(20) 創造中低音樂器、聘作曲專員…等。35在國樂團草創初期,演奏曲目通常以獨奏或 齊奏為主,在作曲專員譜寫新曲之後才慢慢轉變為國樂合奏,主要樂器有笛、二 胡、琵琶…等。1948 年台灣舉行博覽會,國樂團應邀由南京來台,於台北中山堂 進行演出,觀眾反應相當熱烈,可知台灣對新興樂種的支持與喜愛。 藉由上述的輝煌成果中,使筆者了解竹笛深受各朝代與各階層人們的喜愛。 歷代也有很多詩詞用來稱讚竹笛音樂,例如:梁武帝蕭衍在「詠笛詩」中寫道: 「柯 亭有奇竹,含情復抑揚,妙聲發玉指,龍音響鳳凰。」而唐代詩人趙嘏在「聞笛」 中也寫道: 「誰家吹笛畫樓中?斷續聲隨斷續風,響遏行雲橫碧落,清和冷月到簾 攏。」藉以用來稱讚笛聲的高亢清脆;詩人李白在「春夜洛城聞笛」中寫道: 「誰 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說明當 朝有許多人藉竹笛音樂來抒發情懷,由此可知竹笛音樂的普遍性。. 第二節 1949 年國民政府遷台後的發展 任何音樂的發展都與社會背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從各時期的社會背景看 來,不難推敲其藝術文化表現之盛衰。因此筆者將台灣竹笛音樂的發展,依年代 與發展的不同分成下列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為 1949─1962 年,此時期台灣人民 經歷了台灣光復後經濟草建與經濟起飛後的社會繁榮,經濟的發展也帶動了社會 對藝術文化的需求,而中廣國樂團與中華國樂會的成立也影響了台灣竹笛音樂的. 35. 孫培章, 〈從傳統走向創新─中廣國樂團卅至六十年代往事〉 , 《北市國樂》No.96(一 月號,1994),1-4。 20.

(21) 發展;第二個時期為 1963─1987 年,此時期的國樂開始進入專業體系,先有國立 藝專國樂科與中國文化大學國樂組促進國樂進入正規教育體系,後有職業國樂團 與文建會的成立,積極栽培國樂人才並大力推廣國內的國樂活動,使得竹笛音樂 能在更具專業的環境下發展;第三個時期為 1988─2008 年,此時期因兩岸開放, 許多大陸演奏家紛紛來台交流演出,而致力於竹笛音樂推廣的「琴園」也在此時 成立,主要以音樂會方式呈現竹笛音樂,團長林谷珍更於音樂會中擔任「導聆」, 使聽眾能進一步認識竹笛音樂,也藉此達到推廣的目的。 一、. 第一階段(1949─1962 年). 此時期主要敘述台灣如何成立第一個非職業性國樂團「中廣國樂團」 ,且記錄 第一個傳統民族音樂組織「中華國樂會」的成立過程,並探討其對竹笛音樂的推 廣與發展有何貢獻。 (一) 中廣國樂團 任何樂團在成立初期都是先以小編制為主,就連「中廣國樂團」這個台灣第 一個指標性的國樂團也不例外。1935 年南京中央廣播電台組成音樂組國樂隊,成 立初期團員只有六人,樂器大多是以獨奏形式呈現,合奏則是以演奏廣東音樂與 江南絲竹為主。當時團員高子銘相當擅長笙、笛、嗩吶、管…等吹管樂器,36也使 得吹管樂器在 1942 年中央廣播電台正式成立的國樂隊中佔有一席之地。當時成立 的國樂團編制以吹管、拉弦、彈撥、打擊四類為主,而現今台灣的國樂團也是沿. 36. 高子銘也是台灣中廣國樂團的首任指揮。 21.

(22) 用其編制分類。1944 年國樂隊進行了國樂改革的工作,不但延聘作曲家譜寫新曲, 在樂器改良方面也不遺餘力。1945 年對日抗戰勝利,台灣正式脫離日本統治,為 慶祝光復三週年於 1948 年舉辦台灣省博覽會,特地邀請遠在南京的中廣國樂團前 來參加,並於台北市中山堂舉行國樂音樂會,這場台灣首次出現的國樂音樂會也 為日後國樂在台灣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948 年底至 1949 年初因國共戰爭,南京的中央廣播電台奉命分別以重慶、廣 州及台灣三地進行疏遷,所屬國樂團之團員大部分選擇遷移至廣州,而樂隊所屬 之樂器與樂譜也隨之運至廣州,願意來台的團員只有高子銘、王沛綸、孫培章與 黃蘭英等,不久王沛綸受聘為省立交響樂團客席指揮並退出國樂隊,之後又有陳 孝毅、周岐峰與劉克爾等由廣州輾轉來台加入。37國樂團最初以「自由中國國樂團」 名義組織,又以「台聲國樂團」名義活動,最後才因電台改制為中國廣播公司而 稱作「中廣國樂團」。38 「中廣國樂團」可說是台灣第一個出現的業餘國樂團,所以其使用之樂器與 演奏之音樂都備受注目,也成為日後國樂團成立時的參考指標,不過早期樂團所 使用的樂器與樂譜大多是由大陸帶來。 陳裕剛在(影響台灣地區四十年來國樂器樂發展之因素)一文中提到: 「中廣國樂團使用的笛子,當時是從大陸帶來的,蘇州所制,亦即吹崑曲所 用之崑笛,在台灣很難買到合適的一枝笛,全是細如拇指,其本身的音階即無法 吹準。其音色好像小孩子講話,毫不莊嚴,標準音各不相同,幾乎一根笛一個標 37. 同註 35。. 38. 劉靖之、吳贛伯, 《中國新音樂史論集-國樂思想》 (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 1994) ,339。 22.

(23) 準音,所以在台灣新成立的國樂團對於購買管樂器真是大傷其腦筋。這也說明這 一年代樂器形制的混亂不一致,也因此促成了莊本立教授於 1960 年創製「莊氏半 音笛」以解決標準音高及轉調等問題。」39 由此可知台灣早期並沒有自行製作竹笛的能力與經費,除了莊本立教授所製 作的「莊氏半音笛」以外。 到了民國 60 年代台灣才開始有樂器製造商開始製作竹笛,例如:精華樂器(中 部)、麗聲樂器(中南部)、龍門樂苑創辦人陳金瀧先生、楊國璋先生、陳勝田…等。 40. 其中陳勝田決定自己製作之前有使用過一陣子台灣工廠所做的竹笛,但音準實在. 是相當不正確,就算把音調好了也不順嘴,於是便興起了自己製作的念頭,於訪 談時提及: 「台灣第一個製作竹笛的師傅應該是台中的高金榮,使用的是「桂竹」。 我剛開始製作的時候四處詢問並試作各種竹材,但都不太適合,後來經由朋友介 紹,才知道與當時大陸製笛竹材雷同的「箭竹」 ,台灣花蓮富里的竹場也有,於是 便採用富里的竹材來製作竹笛。以我製笛的經驗來說,認為音最容易準的是 GC 笛, 最好吹的是 BE 笛,而 DG 梆笛以上的竹笛不容易製作,要做到準實在較難。」41而 林谷珍於訪談中也提到: 「當時陳勝田老師製作的竹笛品質最好,音準與竹材都講 究,相當好吹。」42只可惜陳勝田教授後來因為教學過於忙碌而沒時間繼續製作, 製笛時間自 1976 年至 1983 年,共計 7 年。. 39. 同註 38,342。. 40. 陳金瀧剛開始與傅大川、傅國權兄弟合夥製作樂器,稱之「樂爾牌」 ,後來拆夥由 龍門樂苑自行製作。 41. 陳勝田,訪問時地:2008.04.07,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琴房。. 42. 林谷珍,訪問時地:2008.04.16,琴園。 23.

(24) (二) 中華國樂會 1953 年 4 月 19 日成立,為我國最早的傳統民族音樂組織。43成立動機是因為 中廣國樂團的成立與演奏,帶動了國樂發展的風氣,各學校機關紛紛成立國樂社 團,研習風氣大開之後,各社團認為有必要加強聯誼及互相切磋觀摩,遂成立此 會負責協調聯繫等事宜。 為了成立此會而盡力倡導與奔走的高子銘被推選為第一屆的理事長,致力於 會務的奠定與拓展,第二屆至第十三屆由箏樂名家梁在平獲選擔任理事長至 1979 年改組,而後周文勇、林培、董榕森、莊本立、王正平與陳裕剛等教授都分別擔 任過理事長致力於推廣會務。此會並於 1982 年奉內政部核定更名為「中華民國國 樂學會」,從此由全國性的民眾團體改為學術團體。 此會的成立對我國傳統音樂的發展有相當的貢獻,不但結合傳統音樂方面的 精英從事研究、教學與創作,且配合現代文化的發展需要而加強學術研究環境的 開拓,並促進專業樂教體制的建立。1998 年更舉辦國樂比賽與考級檢定來達到推 廣國樂的目的。 二、. 第二階段(1963 年至 1987 年). 此時期主要敘述「專業教育體系」與「台灣專業樂團」的成立。教育的傳承 是使笛樂能持續發展的關鍵之一,除了學校的專業教育之外,還有學校社團、社 區大學與救國團都有開設竹笛專班,本文將敘述台灣最早建立專業國樂教育體系. 43. 董榕森,〈近四十年來我國之傳統音樂教育〉 ,《教育資料集刊》No.12(十月號, 1987),611。 24.

(25) 的兩大學校「中國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與「台灣藝術專科學校」(今台灣 藝術大學),分別成立中國音樂學系與招收學生之過程。並探討 1979 年台灣斥資成 立的第一個職業性國樂團「台北市立國樂團」與 1984 年由教育部成立的「國立實 驗國樂團」,對台灣的竹笛音樂的推廣各有什麼貢獻。 (一) 專業教育體系之建立 民國 60 年代前後,台灣音樂環境比較傾向西樂,台灣國樂的教育有一大段時 間並沒有進入正規學校教育系統,都是附屬於西樂科系裡面,直到民國 60 年代末 中國文化學院及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以下簡稱國立藝專)相繼成立國樂科(組)後,才 逐漸建立整體的教學體系。 國立藝專於 1957 年創立音樂科,至 1963 年才開始增設國樂組,惟僅招收一 名學生,至 1966 年增收三名學生,1968 年再增收五名學生。國樂組修習之課程除 傳統樂器主修外,理論學科均與音樂科其他各組共同授課,與國樂相關之專業學 科僅國樂概論、中國音樂學等兩三門而已。1970 年為配合有志研習國樂之學生需 求,增設夜間部三年制國樂組並招生三十名學生。1971 年奉教育部核准設立日間 部五年制國樂科,並於 1994 年改制為國立台灣藝術學院中國音樂學系,2001 年正 式更名為國立台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 1963 年中國文化學院音樂科每年就有招收兩名國樂組學生,1969 年,經教育 部審核通過成立「舞蹈音樂專修科國樂組」 。1975 年,依照新的大學教育法規定不 得附設專科部,因此改在大學部音樂系設立國樂組,到了 1997 年,經由教育部核. 25.

(26) 准將原音樂學系國樂組,改制為中國音樂學系。為期共 28 年,終於由早期的國樂 組改為今日的中國音樂學系。 (二) 職業國樂團的成立 1979 年 9 月 1 日「台北市立國樂團」於台北市教育局的社教機構中成立了, 這是台灣第一個成立的職業國樂團,不但為我國首開專業國樂團之先例,也有固 定的行政編制與年度經費預算。44除了致力於演奏之外,對於推廣國樂方面也是不 遺餘力,舉凡國樂教育、國樂研習營、舉辦民族器樂大賽與傳統藝術季、成立附 屬國樂團、錄製有聲資料與出版平面雜誌與書籍…等,都有台灣第一個職業國樂 團的身影。該團成立之初由臺北市立立交響樂團團長陳暾初先生兼任團長,並聘 請琵琶演奏家王正平擔任指揮。 1983 年董榕森鑑於教育部輔導國內多所大專院校成立實驗管弦樂團,但未兼 顧國樂團之發展,因此聯合多位樂界人士共同為教育部主管單位舉行簡報,力陳 當前發展傳統音樂之意義,於是 1984 年 9 月由教育部輔導設置了「國立實驗國樂 團」(現稱之為「台灣國家國樂團」),平時委託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管理,首任 團長為國立藝專校長張志良,於推廣國樂演奏與教育上也獲得各方的肯定。45在平 面雜誌「繞樑」的出版上,也以不同於「台北市立國樂團」的欣賞角度來記錄台 灣國樂的發展與轉變,同時也致力於舉辦學術研討會與民族音樂創作比賽,使得. 44. 台北市立國樂團,http://www.tco.taipei.gov.tw/cgi-bin/SM_theme?page =457acd5b.2009,摘錄於 12 Jun 2009。 45. 國家國樂團,http://192.192.14.59/staff.asp?f=115&opid=113.2009,摘錄於 12 Jun. 2009。 26.

(27) 國樂得以推廣與發揚。 三、. 第三階段(1988 年至 2008 年). 1988 年台灣開放大陸演奏家來台演出,許多大陸竹笛名家紛紛來台舉辦竹笛 演奏會並藉此教授笛藝,也為台灣竹笛音樂的發展開啟了另一個新的階段。1989 年中國北派竹笛演奏家石家環藉探親名義,來台與中廣國樂團合作錄製《豪邁的 笛族》專輯,並於 1990 年 7 月於台北市立社會教育館演出。但正式邀請來台教學 與演奏示範的演奏家首推詹永明,1990 年分別於知新廣場、國立藝專國樂科、文 化大學國樂組進行示範演講,而後又於 1992 年與 1993 年分別與中廣國樂團及台 北市立國樂團合作,在國家音樂廳獨奏演出,並透過年代系統售票,從此來台舉 辦音樂會的竹笛演奏家不勝枚舉。下列將探討首先引進眾多大陸竹笛演奏家與舉 辦國樂研習營的「台北市立國樂團」 ,及第一個致力推廣竹笛音樂的民間機構「琴 園」,對台灣竹笛音樂發展有何貢獻。 1987 年 7 月 15 日之前台灣屬於戒嚴時期,不但不能公開演奏「匪曲」 ,46連私 下吹奏或擁有樂譜、錄音帶都是違反動員戡亂法,使得早期的習笛者只能想辦法 偷偷的學習,據林谷珍於訪談中表示: 「早期女王唱片(又稱金門唱片)翻錄大陸唱 片,在曲名翻印上與原始資料有很大落差,例如: 《五梆子》台灣翻印成《土梆子》 , 且因為時空背景的關係,竹笛音樂資料收集有限,因此有很多疑問也沒辦法找到. 46. 指大陸的音樂,戒嚴時期不能演奏的曲子通稱為「匪曲」 。 27.

(28) 明確的解答。」47解嚴後,兩岸於 1988 年開放交流,演奏樂曲方面的限制也消除 了,許多大陸竹笛名家也相繼來台舉辦獨奏會與教授笛藝,相對提升台灣笛家的 演奏水準。 (一) 台北市立國樂團 1993 年台北市立國樂團邀請了竹笛演奏家詹永明,於國家音樂廳合作演出音 樂會後,也開啟了邀請大陸竹笛演奏家來台合作的序幕。時至今日,仍持續邀請 許多大陸演奏家於傳統藝術季或主題音樂會中演出,而最轟動的一場音樂會莫過 於「笛管藝術節」,共邀請了 20 多位大陸竹笛演奏家,堪稱有史以來笛界最盛大 的活動。其中趙松庭、王鐵錘、俞遜發、曲祥等演奏家,更在台北市立國樂團每 年定期舉辦的國樂研習營當中,對台灣的習笛者進行指導教學,藉此更進一步達 到兩岸國樂推廣交流的目的。 國樂研習營於 1980 年開始舉辦,之後因為團務過於繁忙而暫時停辦。睽違十 二年之後,在 1992 年由時任台北市立國樂團團長的王正平大力推動,再度重新舉 辦至今(2008) 。授課內容大致可分為四個部份:一、技術分組訓練;二、合奏訓 練;三、專題演講;四、團康活動。早期此類活動皆由台灣當地專業師資進行教 學,因應兩岸開放交流後,不少台灣學習國樂器的學生紛紛前往對岸請益,台北 市立國樂團有鑑於此,因此在 1993 年擴大舉辦國樂研習營,除了主要的樂器分類 外,並邀請五位大陸名師前來教學,包括竹笛演奏家趙松庭、嗩吶演奏家任同祥、. 47. 同註 42。 28.

(29) 琵琶演奏家王范地、二胡演奏家蕭白鏞與打擊演奏家李真貴。此舉不但獲得廣大 迴響,也使得承辦單位不得不將學校參加的名額與所學樂器作一限制,而其連續 四年邀請大陸名師前來授課,也使得台灣的演奏水準相對提昇。 (二) 琴園國樂團 1967 年開始習笛的琴園國樂團團長林谷珍,對國樂的推廣一直不遺餘力,1980 年於藝專畢業之後,有感於台灣國樂樂器製作不良,因此成立「長河實業有限公 司」專司各類國樂器製作。當時吹管樂器只製作竹笛,並於 1984 年與友人成功研 發海峽兩岸第一台「電腦數位竹笛鑽孔專用機」 ;彈撥樂器則是製作種類最多。當 時因戒嚴時期,大陸的樂器無法進口台灣, 「長河實業有限公司」因樂器製作品質 不錯,遂成立「琴園」擔任門市銷售。早期的「琴園」並不像現今大家所認知的 推廣竹笛音樂,而是所有國樂器都有銷售與推廣。1995 年大陸樂器開放進口,林 谷珍因人工成本考量下結束了製作各類國樂器,但笛簫的製作仍然延續至今。 除了笛簫製作外,林谷珍因本身是習笛者,所以對於推廣竹笛音樂也相當熱 衷,除了定期舉辦大專院校的校際巡迴演出,兩岸開放後還積極邀請大陸竹笛名 家來台演奏,為台灣習笛者開啟了另一扇學習的窗口。定期在國家音樂廳主辦的 「中國竹笛名家名曲」系列音樂會,也獲得各方的好評與迴響,有聲資料的出版 也為台灣竹笛演奏做了相當的保存。在竹笛音樂會方面,一直都致力推廣竹笛音 樂的「琴園」,因有感於台灣竹笛演奏水準與大陸有相當大的差距,自 1995 年開 始有系統的規劃與邀請大陸名家來台舉辦音樂會,時至 2008 年止,已舉辦過十九. 29.

(30) 場「中國竹笛名家名曲」系列音樂會,48 其舉辦主題與內容將於第三章「台灣竹 笛音樂展演與比賽檢定」中有詳細的介紹。. 48. 琴園國樂團,http://www.wretch.cc/blog/chinyuan888.2009,摘錄於 12 Jun 2009 30.

(31) 第二章 竹笛音樂資料的保存 台灣笛樂能持續流傳的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就是音樂保存,音樂資料的保存關 係著音樂的延續,但台灣笛樂資料因缺乏系統使人眼花撩亂,因此筆者盡可能收 集市面上所有關於台灣笛樂保存的資料,並加以歸納分類。本章共分為兩節,第 一節「有聲資料的保存」與第二節「平面資料的保存」 。1877 年,愛迪生製造出人 類史上第一部留聲機後,便開始了聲音的紀錄與保存。時至今日,播放的媒體也 從笨重的留聲機到輕薄的 DVD 播放器,這也顯示了人們對於「聲音」結合「影像」 的需求。除了有聲資料的保存外,平面資料的保存也是極其重要的,有關竹笛音 樂的平面資料,例如:書籍、教材、期刊、論文與音樂會節目單…等都是相當珍 貴的資料,藉由這些資料的保存也能了解台灣笛樂發展的過程,並仔細審視其不 足之處。. 第一節 有聲資料的保存 在有聲資料的保存方面主要介紹「唱片公司的成立與出版」及「竹笛有聲資 料出版成果」 。現在市面上所存在的竹笛音樂有聲資料,都是唱片公司發行出版的 成果,筆者欲藉由探討台灣唱片工業的發展,而深入瞭解台灣在日治時期與光復 後的戒嚴、解嚴時期各有多少家唱片公司成立,其中又有幾家唱片公司錄製出版 竹笛音樂專輯,並瞭解其出版的動機與理念。在「唱片公司的成立與出版」的部 份,筆者將探討台灣各年代所成立的唱片公司及其發行之國樂作品;在「有聲資 料的出版成果」方面,筆者收集各大唱片公司在台灣出版的竹笛音樂專輯,且歸. 31.

(32) 納整理出每張專輯的出版時間、演奏家、演奏曲目與作曲家於附錄,並將專輯的 錄音時間、地點及專輯風格製成表格以供參考,但有些專輯資料不甚齊全,因此 在紀錄方面略有缺憾。 一、. 台灣唱片公司的成立與出版. 1910 年 11 月,台灣第一家銷售唱片與留聲機的「株式會社日本蓄音機商會台 北出張所」49正式座落在台北「榮町」(今衡陽路),並展開錄製台灣音樂的工作。 成立初期因為台灣社會經濟不穩定,因此銷售成績未見理想,可見唱片事業是資 本主義下的娛樂商品,必須有繁榮的社會經濟才能帶動唱片的普及。 日治時期的台灣沒有錄音設備和製作唱片的技術,必須搭乘四天三夜的船到 日本錄音,製作完成的唱片再經由唱片公司進口銷售。由於沒有製作唱片的技術, 所以台灣最初期的製作唱片是回收進口的二手唱片再翻製。1947 年後,台灣才開 始有錄音技術,例如:中廣電台、美軍電台、和鳴錄音室、台南亞洲錄音室…等。 錄音技術從單軌錄音、雙軌錄音到多軌錄音,技術的提昇使得錄音已不只是使原 音重現的紀錄工具,而是能將聲音紀錄並美化的高科技技術。50 戰後因為民生物資缺乏且經濟條件較差,所以初期只有零售和代理發行的唱片 行。民國 50 年代前後成立的唱片公司有:鳳鳴、第一、四海、亞洲、環球、海珊、. 49. 1907 年美國與日本技術成立的「日本蓄音器製造株式會社」 ,為是日本第一家標榜 生產留聲機及唱片的公司。並於 1910 年增資改組為「株式會社日本蓄音機商會」 ,「株式 會社日本蓄音機商會台北出張所」為其台灣分公司。 50. 郭麗娟,〈台灣唱片發展簡史〉 ,《源雜誌》No.53(七-八月號,2005):85。 32.

(33) 麗歌、女王、福茂…等,51其中「女王唱片」(又稱「金門唱片」)於 1963 年在台北 市中華路開始發行國樂專輯,來自對岸的演奏也相對提升了台灣的演奏技巧; 「福 茂唱片」在民國 70 年代專門代理出版古典音樂的唱片與卡帶,並於 1972 年被英 國著名古典音樂唱片公司 Decca 授權在台生產。1984 年開始著手發行國樂專輯, 首先發行黃安源胡琴專輯《神奇的兩根弦》 ,之後又陸續發行多位傑出音樂家的專 輯,521987 年政府宣布解嚴後,「福茂唱片」立即赴大陸洽談唱片錄製代理事宜, 並於 1988 年至中國大陸各地錄製傑出國樂家的演奏作品,而後推出一系列「大陸 系列」國樂專輯,其中包含 1990 年發行的《鄭濟民笛子專輯》與《北派竹笛名家 名曲》;另外「四海唱片」在 1984 年結合竹笛獨奏與電子合成器伴奏,推出中國 音樂新銓系列專輯,也開啟了竹笛音樂演奏的多元化。 民國 60 年代成立的唱片公司有:歌林、新格、光美、滾石、上揚…等,其中 以「歌林」與「新格」最為出色,但都是以發行國語流行歌曲與校園民歌為主。53 「新格唱片」中期開始發行國樂專輯,於 1991 年出版「現代絲竹傳奇─絲瓜與竹 筍」專輯,當中收錄由鄭榮興創作、陳中申演奏之《茶林山歌》 ;1967 年成立的「上 揚唱片」在發行國語流行歌與代理西洋音樂專輯之餘,也有發行國樂專輯,在風 格上與「福茂唱片」略為相近,銷售量方面以馬水龍的《梆笛協奏曲》成績最為. 51. 葉龍彥,《1895-1999 台灣唱片思想起》 ,(台北:博揚文化,2001) :29。. 52. 同註 51,164。. 53. 同註 51,30。 33.

(34) 突出,而以管弦樂為主的「中國系列」專輯也出口至美國與歐洲市場。541980 年因 營運良好,乃擴充成立「上揚有聲出版有限公司」 ,並陸續發行《豪邁笛族》與《笛 韻乾坤》…等竹笛音樂專輯。 民國 70 年代成立的唱片公司有:飛碟、點將、鄉城、可登、寶麗金、綜一、 吉馬…等,唱片業者在這時期的競爭相當激烈,尤其以「滾石」與「飛碟」兩間 公司為首,因同樣代理西洋音樂發行,所以兩者間的競爭最令人矚目。55早期「鄉 城」發行的國樂演奏內容皆以流行歌與日本歌為主,其中吹管樂器部分曾發行 6 輯由陳勝田吹奏洞簫之錄音帶,據其表示,曾經有翻錄成 CD 再版。1989 年, 「荷 蘭寶麗金」唱片公司在取得「齊飛」唱片公司的過半數股份後,改組為「寶麗金 台灣分公司」 ,成為第一家正式登陸台灣的跨國唱片公司。56並於 1991 年發行《鄭 濟民吹管精選輯》與《陸春齡笛子演奏專輯》。 唱片市場上除了發行主流的國語、台語歌曲的唱片公司外,尚有發行非主流 音樂的唱片公司,都是些鮮為人知的有聲出版公司,以「水晶」、「藍儂」兩家出 版公司最受重視,其中「水晶唱片」於 1986 年成立,主要以發行台語流行歌曲與 國樂為主。1989 年成立的「搖籃唱片」專門出版中國 56 個民族的經典音樂,有系 統的自中國大陸或香港各大唱片公司,收集或錄製中國近 60 年的民族經典音樂, 內容包括中國少數民族音樂集成、大師專輯、中國音樂大全、中國民歌經典、千. 54. 同註 51,165。. 55. 同註 51,30。. 56. 同註 51,167。 34.

(35) 古絕響、黃河、梁祝、台灣民謠、江南音樂…等。除了 CD 外,還另外出版國樂大 師的「音樂會」VCD,在笛樂大師的部分有陸春齡、俞遜發…等。57而「中國龍唱 片」與「雨果唱片」也相繼推出的「中國音樂家大系之吹管系列」與「中國吹管 樂系列」,自 1990 年至 2003 年陸續發行中國傑出竹笛演奏家之專輯。 近年來,雖然唱片公司大量成立,但組織型態卻相對漸趨縮小,起因於「音 樂工作室」的出現, 「音樂工作室」是創作音樂的場所,也是製作精緻化音樂的地 方,更是推動獨立品牌發行的出版單位。58 二、. 竹笛有聲資料的出版成果. 筆者將收集的有聲資料分為聲音紀錄與影像紀錄,在聲音紀錄方面以台灣出 版的 CD 為主,其中將出版公司分為三類:發行主流音樂之唱片公司、發行非主流 音樂之唱片公司、獨立發行之出版公司。前兩類因發行之笛樂作品數量較多,因 此以整張皆為笛樂作品之專輯為主,與其他樂器共同發行之合輯則不在探討範 圍。獨立發行之出版單位專輯內容大多以樂團為主,故以出版合輯之數量居多, 因此在專輯內容方面以合輯中錄製的笛樂作品為主,因單一樂器發行專輯在樂團 作品的出版中較無可能,所以筆者在內容方面也稍作調整。影像紀錄方面通常會 搭配著聲音紀錄一起出版,但出版有聲紀錄不見得會出版影像紀錄,因此影像紀 錄的數量方面較少於聲音紀錄。 筆者主要收集台灣出版公司所發行之 CD、DVD 還有早期的錄音帶、錄影帶 57. 搖籃唱片有限公司,http://www.chinamusic.com.tw.2009,摘錄於 09 March 2009。. 58. 同註 51,30。 35.

(36) 進行分類歸納,曲目種類以兩岸作曲家所發表之竹笛獨奏、重奏與協奏曲為主, 並列表於附錄。發行之單位分為下列三類: (一) 發行主流音樂之唱片公司 1. 鳳鳴唱片 早期以錄音帶發行流行音樂,並於民國 60 年代發行「高子銘竹笛獨奏專輯」, 專輯內容只有兩首台灣早期的演奏曲目,分別為高子銘創作曲《南山玉笛》與上 海作曲家張定和《江干夜笛》。當時一般的唱片單價只有 17 元台幣,此張唱片刷 新了國樂唱片在出版界的單價,單張賣價高達 30 元台幣,由此可知早期的國樂演 奏專輯屬於高價位單品。(詳細曲目請參閱 P.176) 2. 四海唱片公司 1953 年成立,目前已暫停營業。發行的專輯以國語唱片居多,但也有發 行中國音樂演奏系列專輯。筆者收集到的竹笛音樂演奏專輯共四張,分別於 1979 年發行的「躍馬長城─陳中申竹笛獨奏專輯」與「中國音樂新銓」系列。以演奏 家陳中申為主,於 1984 年發行的「笛篇」專輯更獲得金鼎獎最佳演奏獎,專輯曲 目皆由陳揚編配,搭配電子音樂伴奏,且經常用於電視節目與廣告配樂。1985 年 發行的「滿江紅」由中華國樂團錄製,樂團成員由教育部選派、王正平組織而成, 團員有蘇文慶、陳中申、柯仕寬與游立民,此專輯為其歐洲巡迴演奏專輯。其中 由陳中申演奏的笛曲《鬧端陽》為馮子存《掛紅燈》之濃縮版本,因戒嚴時期遂 需改名,避免被冠上「為匪宣傳」之罪名,因此張專輯非竹笛獨奏專輯,故無將. 36.

(37) 曲目逐一記載。59茲列表如【表 2-1】: 【表 2-1】四海唱片發行之中國音樂新銓系列 (詳細曲目請參閱 P.176) 發行時間. 專輯名稱. 演出者. 備註. 1979. 躍馬長城─陳中申笛 子獨奏專輯. 陳中申. 以陳中申作品為主,另有梅花三 弄與江干夜笛。. 1983. 笛子鋼琴篇. 陳中申. 台灣竹笛作品 鋼琴伴奏:陳芳姿、孫蕙真. 1984. 笛篇. 陳中申. 陳揚 編配. 1986. 笛子排簫篇. 陳中申. 黃石 編配,以流行歌為主。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3. 光美唱片 光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成立於民國 60 年代,是國內少數具本土化的唱片 公司,在唱片市場蓬勃發展的 70 與 80 年代,光美唱片製作許多暢銷專輯,同時 也帶動當時音樂創作風潮。筆者收集到其發行的竹笛音樂專輯共有七張,其中六 張為光美笛子系列專輯,曲目內容包括中國民謠、國語懷念名曲與小調名曲精華。 【表 2-2】光美唱片發行之竹笛演奏專輯 (詳細曲目請參閱 P.177) 發行時間. 專輯名稱. 演出者. 備註. 約 70 年代. 光美笛子(一):中國民謠輯. 劉松輝. 曲目不詳. 劉澤. 專輯曲目同於 1977 年 「學興書局」出版之 《笛子獨奏曲集》. 光美笛子(二):國語懷念名曲 光美笛子(三):國語懷念名曲 光美笛子(四):小調名曲精華 光美笛子(五):國樂經典名曲 光美笛子(六):國語懷念名曲 專輯未標. 59. 國樂精華第四集 牧歌─笛子獨奏專輯. 陳中申,訪問時地:2009 年 6 月 15 日,師大綜合大樓 600 教室。 37.

(38) 4. 福茂唱片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1957 年成立,主要以代理西洋古典音樂為主,自 1984 年起發行一系列國樂演 奏專輯,發行初期以卡帶為主,後因保存不易而改以 CD 再版發行,筆者所蒐集到 的兩張專輯為 1990 發行。 「北派竹笛名家名曲」的專輯曲目多以北派獨奏曲為主; 「鄭濟民笛子精選」 ,專輯曲目多以南派竹笛曲為主,除了竹笛演奏曲目之外,還 有葫蘆絲與巴烏的演奏曲目。茲列表如【表 2-3】: 【表 2-3】福茂唱片發行之竹笛演奏專輯 (詳細曲目請參閱 P.177) 發行時間. 專輯名稱. 演出者. 備註. 1990. 北派竹笛名家名曲(I). 李鎮 楊明 李增光 曾永清. 1988 年 11 月於北京錄音。由楚 世及指揮北京愛樂民樂團。. 1990. 鄭濟民笛子精選. 鄭濟民. 1985 年 4 月由梁國標於香港永恆 錄音室錄音。由丘天龍指揮,黃 安源製作。另發行卡式錄音帶一 捲。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5. 上揚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1967 年成立,雖然比福茂唱片晚十年成立,但主要還是以發行西洋古典音樂 為主,自 1984 年開始自行錄製發行台灣民謠與國樂的演奏專輯,並與台北市立國 樂團合作發行國樂演奏專輯,其中由台北市立國樂團演奏錄製的「鑼鼓迎新年」、 「西北組曲」兩張專輯中,分別收錄了台灣最有名的兩首竹笛演奏曲《陽明春曉》 與《梆笛協奏曲》。「豪邁笛族」是上揚唱片在台發行的第一張竹笛演奏專輯,專 輯曲目也以南北派演奏風格為主。銷售成績最亮眼的就屬馬水龍作曲、陳中申演 38.

(39) 奏的「梆笛協奏曲‧孔雀東南飛」 ,因為外銷到世界各地,加上樂曲本身中西融合 的演奏風格特性,造就了此張唱片的暢銷。茲列表如【表 2-4】: 【表 2-4】上揚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發行之竹笛專輯 (詳細曲目請參閱 P.178) 發行時間 專輯名稱. 演出者. 備註. 1984. 梆笛協奏曲‧孔雀東南飛. 陳中申. 徐頌仁指揮日本讀賣交響樂團. 1989. 豪邁笛族. 石家環. 中國北派笛演奏家石家環以探親 名義來台,與中廣國樂團合作錄 製,並於 1980 年 7 月在「臺北市 立社會教育館」演出。. 1990. 笛韻乾坤. 林斯昆. 1996. 西北組曲(北市國). 陳中申. 1996 年 1 月 23-25 日, 由中川直彥錄音。 專輯中有收錄國樂團伴奏之《梆笛 協奏曲》. 1998. 鑼鼓迎新年(北市國). 林慧珊. 1997 年 12 月 28.29 日, 由符昆明錄音。 專輯中有收錄《陽明春曉》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6. 歌林天龍音樂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71 年成立,早期由天碟唱片代理時就發行相當多佳片,在音樂專輯方面, 主要以發行西洋古典音樂演奏專輯為主,竹笛演奏專輯則以上海演奏家鄭正華為 主,發行兩張錄音帶專輯與兩張 CD。笛簫藝術專輯《自在飛夢》共分兩輯,曲目 大部分為台灣作曲家新創之作品,其中黃新財與林昱廷教授都相繼為專輯創作曲 目;1999 年與上海交響樂團錄製的兩張 CD,內容多為流行情歌。 【表 2-5】歌林天龍音樂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發行之竹笛專輯(CD) 發行時間 專輯名稱 1999. 演出者. 最愛情笛(1)鄭正華的笛與上海交響樂團的浪漫相遇 鄭正華 暗戀情笛(2)鄭正華的笛與上海交響樂團的浪漫相遇 鄭正華 39.

(40) 【表 2-6】歌林天龍音樂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發行之竹笛專輯(錄音帶) 發行時間 專輯名稱. 演出者. 專輯未標 笛簫藝術專輯《自在飛夢》第一輯. 鄭正華. 笛簫藝術專輯《自在飛夢》第二輯. 鄭正華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7. 滾石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1981 年成立,為民國 70、80 年代台灣最主要的唱片公司之一,於民國 80 年 代末期與跨國公司合作發行西洋古典專輯,並發行國樂演奏專輯。 「笛子藝術薈萃」 專輯以演奏家為主,曲目皆是演奏家擅長之南北派曲目; 「中國笛子十大名曲」相 同的融合了南北派獨奏曲目。上述專輯皆為「馬可勃羅」系列專輯,系列專輯中 包括中國各大音樂家之演奏專輯與合輯,中國廣州唱片公司在大陸發行過馬可勃 羅系列專輯,台灣則由滾石唱片代理發行;「中國民樂精粹」為雙 CD,專輯內容 大部分為南北派之曲目,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收錄董榕森創作的台灣笛曲《陽明春 曉》 ,可惜的是專輯內容沒有標示演出者為何人,所以未能詳加記錄,唯一可以確 定的是演奏者為大陸演奏家。茲列表如下: 【表 2-7】滾石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發行之竹笛專輯 (詳細曲目請參閱 P.180) 發行時間. 專輯名稱. 演出者. 備註. 1998. 笛子藝術薈萃-陸春齡. 陸春齡. 馬可勃羅系列。 1997 年 4 月於上海錄音。. 專輯未標. 笛子藝術薈萃-俞遜發. 俞遜發. 馬可勃羅系列. 1996. 笛子金曲精選-趙松庭. 趙松庭. 馬可勃羅系列. 1999. 中國笛子十大名曲. 專輯未標. 馬可勃羅系列。中國唱片廣州 公司曾出版過。. 2000. 中國民樂精粹 笛子— 苗嶺的早晨(雙 CD). 專輯未標. 40.

(41) 8. 寶麗金唱片 1989 年成立,主要以發行國語唱片為主,並發行國樂演奏專輯。1991 年相繼 發行「鄭濟民吹管精選輯」與「陸春齡個人獨奏專輯」 ,其中在「鄭濟民吹管精選 輯」方面,筆者只收集到三、四輯共兩張專輯。 「流動的空氣」專輯曲目以南派演 奏曲為主、「北國情懷」專輯曲目以北派演奏曲為主。茲列表如【表 2-8】: 【表 2-8】寶麗金唱片發行之竹笛專輯 (詳細曲目請參閱 P.183) 發行時間. 專輯名稱. 演出者. 1991. 流動的空氣 (鄭濟民吹管精選輯三). 鄭濟民. 北國情懷 (鄭濟民吹管精選輯四). 鄭濟民. 陸春齡笛子演奏專輯. 陸春齡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二) 發行非主流音樂之唱片公司 1. 女王唱片 女王唱片又稱金門唱片,為早期最先出版大陸國樂專輯之唱片公司,筆者收集到 專輯內容中,包含竹笛音樂曲目的共有六張,其中只有一張為獨奏專輯,其餘皆 為管樂合輯或與其他樂器之合輯。專輯名稱與內容茲列表如下: 【表 2-9】女王唱片發行之竹笛合輯 (詳細曲目請參閱 P.184) 發行 時間. 專輯名稱. 專輯笛曲. 演出者. 備註. 1969. 專輯未標. 戰勝歸來. 專輯未標. 本文記錄之發行時間為再版 時間,初版發行時間不詳。. 1970. 笛子演奏集: 陸春齡笛子作品. 小放牛、今 昔…等曲. 陸春齡. 本文記錄之發行時間為再版 時間,初版發行時間不詳。. 1970. 合輯. 百鳥引. 專輯未標. 1. 唱片上未標明演出者,據. 41.

(42) 笛樂名家陳中申猜測可能為 尹明山或其弟子。 2. 本文記錄之發行時間為 再版時間,初版發行時間不 詳。 3.本專輯為合輯,另有收錄 揚琴獨奏曲。 1970. 專輯 未標. 合輯. 專輯 未標. 合輯. 合輯. 歡樂年年 (萬年紅). 馮子存. 鷓鴣飛. 陸春齡. 茉莉花. 劉管樂. 黃鶯亮翅. 馮子存. 慶豐收. 王鐵錘. 和平鴿. 劉管樂. 快樂農村. 不詳. 歡樂. 專輯未標. 蝶雙飛. 1. 本文記錄之發行時間為 再版時間,初版發行時間不 詳。 2.本專輯為管樂合輯,另有 收錄其他樂器,如:管子、 嗩吶、笙與巴烏等獨奏曲。 本專輯為合輯,除四首笛曲 之外,另有收錄其他樂器之 獨奏曲。 本專輯為合輯,除兩首笛曲 重奏之外,另有收錄其他樂 器之重奏曲。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 聲美唱片 筆者收集到在合輯「國樂-風雲際會」中曾收錄由陳勝田演奏、鄭思森指揮 的《陽明春曉》 ,並以原名《三月桃花》標示,而此曲也是合輯中唯一的竹笛獨奏 曲,其他曲目皆為國樂合奏曲;1979 年出版「笛子協奏曲─劉治笛子獨奏專輯」, 為聲美唱片唯一發行的竹笛專輯,曲目幾乎都是台灣作曲家作品,其中也包括西 樂作曲家。在戒嚴時期大陸笛曲禁止在台灣錄製播放,因此所發行的專輯曲目是 相當有限的。(詳細曲目請參閱 P.185). 42.

(43) 3. 龍門樂苑 筆者收集到龍門樂苑曾經幫笛樂大師白台生發行過「白台生笛子獨奏專輯」, 專輯曲目大都以白台生改編之曲目為主,另外還有葛瀚聰創作的大笛獨奏曲《青 竹青》。(詳細曲目請參閱 P.185) 4. 唐山樂集 1984 年由陳百忠、陳中申等友人創辦的「唐山樂集」 ,對中國傳統音樂的推廣 有著相當的貢獻。白台生於 1987 年 10 月 23 日於陽明山仰德大道發生車禍過世後, 「唐山樂集」為了紀念這位笛樂名家,特別發行他 1986 年於台北市社教館舉辦的 最後一場音樂會錄音。專輯曲目大都為台灣作曲家創作之作品,其中還有白台生 創作的《蘭陽春暖》 、 《江湖載酒行》 ,而這也是其唯一於有聲資料中收錄的兩首作 品。60(詳細曲目請參閱 P.186) 5. 生韻出版社 約 1980 年由江永生成立,發行國人演奏專輯,均以錄音帶形式發行。最早發 行的竹笛音樂專輯為「江永生笛簫專輯」 ,曲目內容皆為古曲與民謠。1982 年出版 「陳中申獨奏專輯(一)」,曲目都是台灣作曲家陳中申、高子銘、董榕森與蘇中敏 的作品;1983 年出版「陳中申獨奏專輯(二)」,此為 1981 年 6 月 28 日於國父紀念 館,首次竹笛獨奏會之錄音,演奏曲目大部分為陳中申委託創作並首演。之後又 在出版之合輯中收錄蔡介誠的新笛協奏曲《涵世謳》。(詳細曲目請參閱 P.186). 60. 吳宗憲,訪問時地:2009 年 4 月 6 日,采風樂坊。 43.

(44) 6. 搖籃唱片有限公司 1989 年成立,發行的專輯除了自行製作外,更有系統的收集與翻製中國近 60 年代的民族經典音樂,內容包括中國少數民族音樂集成、中國音樂大全、大師與 民謠、台灣民謠、大師輯、中國民歌經典…等。除了 CD 外,還有出版國樂大師音 樂會的錄影帶或 VCD,曾發行過竹笛演奏大師陸春齡與俞遜發的音樂會實況錄 影。 「中國音樂大全-笛子名家名曲系列」算是相當完整的南北派演奏曲目,當然其 中還是有遺漏掉不少名曲,但其中也涵蓋了不少當代著名的演奏家與其拿手的演 奏作品; 「大師與民謠」主要是以台灣民謠與外國民謠為主,演出者都是大陸演奏 家,分別以竹笛演出許多知名的台灣民謠與外國民謠,雖然風格較無演奏獨奏曲 時的道地,但也不失為另外一種特殊的風格; 「大師集」個別以演奏家為主,內容 與「中國音樂大全」系列專輯相同,從中挑選獨奏專輯,並另闢系列再版發行; 「中 國魔笛笛子專輯」以演奏家俞遜發為主,挑選「大師與民謠」中由俞遜發演奏之 專輯,並搭配獨奏專輯,合成系列專輯加以發行。茲列表如下: 【表 2-10】中國音樂大全 笛子名家名曲系列共 13 張 (詳細曲目請參閱 P.187) 發行時間 專輯名稱. 演出者. 1995. 笛子名家名曲(1)楚魂. 戴亞. 笛子名家名曲(2)秋湖月夜. 俞遜發. 笛子名家名曲(3)聽泉. 詹永明. 笛子名家名曲(4)喜相逢. 趙松庭、劉管樂、馮子存. 笛子名家名曲(5)梁祝笛子協奏曲. 陳鴻燕. 笛子名家名曲(6)牧民新歌. 曲祥、簡廣易、李鎮、李 增光、蔣國基、李大同、 高明、寧保生. 笛子名家名曲(7)鷓鴣飛. 陸春齡. 笛子名家名曲(8)琅琊神韻. 俞遜發、詹永明. 44.

(45) 笛子名家名曲(9)桑園春. 王次恆. 笛子名家名曲(10)百鳥引. 尹明山、杜次文、陳濤、 陳重、陸金山、王其韋、 涂傳耀、趙仁玉、袁子文、 魏永堂、任同祥、任同勝. 笛子名家名曲(11)牧笛. 劉森、王鐵錘、林文增. 笛子名家名曲(12)玉芙蓉. 孔建華、蔡敬民、張森清、 曾永清、喬志枕、梁培印、 劉立仁、劉富榮、陳大可、 朱潤福、趙越超、魏顯忠、 尹維鶴. 笛子名家名曲(13)姑蘇行. 江先渭、鄭正華、霍殿興、 尚存寶、孔慶寶、黃金成、 曹文工、張寶慶、胡結續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表 2-11】大師與民謠(專輯共十四集,竹笛專輯共四集)(詳細曲目請參閱 P.191) 發行時間. 專輯名稱. 演出者. 備註. 2000. 台灣民謠 3. 俞遜發. 張曉峰 編曲;馬文指揮上海民族樂團. 台灣民謠 4. 俞遜發. 外國民謠 5. 俞遜發. 台灣民謠 14. 葉紅旗. 專輯未標.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表 2-12】大師集(共 19 集)(詳細曲目請參閱 P.193) 發行時間. 專輯名稱. 演出者. 1994 June.. 大師集(6)陸春齡 笛子專輯. 陸春齡. 2000 Sep. 專輯未標. 大師集(13)俞遜發 笛子專輯. 俞遜發. 大師集(17)詹永明 笛子專輯. 詹永明. 2003. 大師集(19)王次恆 笛子專輯. 王次恆. 2003 Nov.. 大師集(29)戴亞 笛子專輯. 戴亞. 備註.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表 2-13】中國魔笛笛子專輯-俞遜發(系列專輯共四集)(詳細曲目請參閱 P.195) 發行時間. 專輯名稱. 演出者. 專輯未標. 中國魔笛笛子專輯(1)魔笛傳情 俞遜發 中國魔笛笛子專輯(2)台灣民謠 45. 備註 由顧豐毓指揮中央廣播 公司國樂團。.

(46) 中國魔笛笛子專輯(3)台灣民謠 中國魔笛笛子專輯(4)外國民謠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表 2-14】其他系列 (詳細曲目請參閱 P.197) 發行時間. 專輯名稱. 演出者. 備註. 1999 March.. 梁祝 陳鴻燕笛子獨奏. 陳鴻燕. 中國民族交響樂團 伴奏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表 2-15】搖籃唱片公司發行之 VCD (詳細曲目請參閱 P.197) 發行時間. 專輯名稱. 演出者. 備註. 1992. 中國魔笛俞遜發. 俞遜發. 1992 年 9 月 24 日國家音樂廳實況 錄影 指揮:顧豐毓、伴奏:中廣國樂團. 2002. 笛子宗師陸春齡. 陸春齡. 1992 年 12 月 20 日國家音樂廳實. 《陸春齡從藝 65 年音樂會》. 況錄影 指揮:顧豐毓、伴奏:中廣國樂團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7. 中國龍唱片(任詩傑實業有限公司) 專輯內容以民國 80 年代所錄製的一系列中國作曲家所創作之作品為主,目前 中國龍唱片因經營不善已歇業,所以近幾年已無新專輯出版。筆者收集到的資料 為其發行之中國音樂家大系器樂篇中的吹管系列,關於竹笛音樂的系列專輯共十 一張,內容以演奏家為主,故曲目皆為演奏家所拿手之南北派笛曲。2003 年發行 的「十年金曲」則是吹管系列的精選輯,專輯內容除了笛曲之外,還收錄了笙、 嗩吶與管的樂曲。茲列表如【表 2-16】: 【表 2-16】中國音樂家大系 器樂篇-吹管系列 (詳細曲目請參閱 P.199) 發行時間 專輯名稱. 演出者. 備註. 1991. 《花泣》張維良中國竹笛寫意. 張維良. 由閻惠昌指揮中國音樂 學院民族樂團。. 《喜相逢》詹永明笛子獨奏. 詹永明. 由秦萬林指揮中華全國. 4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一、 (法人聯盟申請人各組成員名稱),係依中華民國法律籌組設立且現仍合法存 續之法人,設址於 , 為 申 請 參 與

※中央大學附屬中壢高級中學教師 陳文哲 ※中國醫藥大學 物理治療學系 學士. ※西園醫院 復健科 物理治療師 陳志偉

 配合本校走讀社區課程,在二年級音樂課程 中,融入阿里山以及森林鐵路的教學。藉由

• 陳佳萍: 自製影片的英語配音真是照妖鏡,聽到 自己的發音還真是需要加油。第一個班級先作曲

2 申請書 1.申請書各欄位如申請工 作類別、申請項目、申請 單位名稱、申請單位統一 編號、負責人、單位所在

[r]

時值/節奏 力度 速度 音色 織體 和聲 調性

原因: 技術進步,加上對可攜帶音樂設備的需求增加(黑膠唱片 > 錄音帶 > CD- ROM > 迷你光碟 > SD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