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六、風評略舉

文祥生於嘉慶廿三年九月十七日(1818.10.16),光緒二年五月四日(1876.5.26)

久病過勞卒,享年五十九歲,諡文忠。101

文祥卒後,清史館為之立傳,有如此的評價:

文祥卒後,遺疏入,上諭:

「大學士文祥,清正持躬,精詳謀國,忠純亮直,誠懇公明。」「同治 四年,奉天馬賊肆擾,特派帶兵出關勦捕,地方賴以廓清,旋經簡任綸 扉,深資輔弼,於國計民生,利病所關及辦理中外交涉事件,無不盡心 籌畫,實為股肱心膂之臣。」102

99 《同治朝籌辦夷務始末(十六)》,卷 98,頁 19-20。

100 文祥傳稿 7915(1-2)號。

101 《文文忠公(祥)事略》,卷二年譜上,頁 1、卷三年譜下,頁 74;文祥傳包。

102 《清德宗實錄(一)》(台北:華文書局,民國 53 年 9 月),卷 31,頁 2-3;文祥傳稿 3522(1) 號;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宣統兩朝上諭檔(二)》(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6 年)

「文祥自同治初年,偕恭親王同心輔政,總理各國事務,以一身負其責,

洋情譸幻,朝論紛紜,一以忠信持之,無諉卸。洎穆宗親政,臚陳歷年 洋務情形,因應機宜甚備,冀有啟悟。既而恭親王以阻圓明園工程,忤 旨斥罷,文祥涕泣偕同列力諫,幾同譴,恭親王尋復職,而自屢遭挫折 後,任事不能如初,文祥正色立朝,為中外所嚴憚,朝局賴以維持,不 致驟變。」103

「七月,穆宗登極,命仍在軍機大臣上行走,十月,偕王大臣等奏請兩 宮皇太后垂簾聽政,當是時主少國疑,文祥措置裕如,中外輯睦。」104

在他生前,有人對他作如此的稱美:

恭親王奕訢稱文祥「精細老成,籌畫諸事動中機宜。」105 左宗棠稱「博川相國正色立朝,一時人望所繫。」106 郭嵩燾稱文祥「實是國之元臣」。107

劉體智云:「文文忠公(祥)為先文莊(劉秉璋)朝殿之師,每見,敬 禮有加,稱譽不容於口,同治初政欣欣然有太平之象,雖恭王(奕訢)

當國,皆公(文祥)贊襄之功。」108

在他死後,則有如此的論斷:

文祥卒,恭親王奕訢在次日,即傳統的端午節親臨哭祭,並沉痛賦詩悼念。

全詩如下:

「大旱甘霖望未成,霾氛光掩輔星明,志安中外臣心瘁,功在旂常帝念 縈,正直一生惟謹慎,匡襄廿載矢忠誠,從今別有盈懷淚,不向湘江哭

103 文祥傳稿 7915(1-2)號。

104 文祥傳稿 6755(1-9)號。

105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四國新檔(四)》(台北:中研院近史所,民國 55 年),頁 331。

106 《左宗棠全集第十一冊》(長沙:岳麓書社,1996 年 7 月)書信二,頁 470。

107 《郭嵩燾日記(三)》,頁 15。

108 劉體智,《異辭錄》(台北:文海影印,民國 57 年),卷 2,頁 51。

屈平。」109

道盡文祥正直、謹慎、忠誠之個性。

李鴻章稱文祥為「旗人中麟鳳也」。110

翁同龢稱其「此人忠懇,而於中外事維持不少。」111

左宗棠於光緒二年六月十日(1876.7.30)覆譚文卿(鍾麟)函中言「文太傅 薨逝,九重震悼,薄海悲思。自此正論漸少,尤是可慮。」112又於四年(1878)

覆譚氏函中,再言「吏、兵兩部主者無分曉,一聽部書及熱車司官撮弄,近年弊 索之事,不一而足,迥異博川相國當軸時。」113

陳寶琛曾說「總署諸臣多不諳洋務」。「其竭力辦事者,始則文祥一人,繼則 沈桂芬一人。」114

辜鴻銘在其所撰《張文襄幕府紀聞》載「余謂文文忠風度固不可及,而其遠 略亦實有過人者。中國自弛海禁後,欲防外患,每苦無善策。粵匪既平,曾文正 諸賢籌畫方略,皇皇以倡辦製造廠、船政局為急務。而文忠獨創設同文館,欲培 洋務人材,以通西洋語言文字、學術制度為銷外患之要策。由此觀之,文文忠之 遠略,有非曾文正諸賢所可及也。」115

費行簡在其所著《近代名人小傳》稱文祥為「清代滿大臣,自阿桂外,鮮賢 者,祥獨樸忠藎直,勞瘁靡辭。」116

另有外國人亦對其讚賞有加,如:

英使阿禮國(Sir Rutherford Alcock)稱贊文祥,他說:

109 奕訢,《樂道堂古近體詩續抄》(台北:文海影印,民國 65 年),卷 1,頁 30。

110 同註 108。

111 艾文博主編,趙中孚編輯,《翁同龢日記排印本附索引(二)》(台北:中文研究資料中心印 行,民國 59 年),頁 857。

112 《左宗棠全集第十二冊》(長沙:岳麓書社,1996 年 7 月),書信三,頁 167。

113 同上書,頁 364。

114 陳寶琛,《滄趣樓奏議.詩集》(台北:文海印行,民國 58 年),卷上,頁 43。

115 辜鴻銘,《張文襄幕府紀聞》(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 年),頁 14。

116 費行簡,《近代名人小傳》(台北:文海影印,民國 56 年),頁 21。

文祥不論在他優異的知識上和睿智地掌握中外關係上,都有卓越的表 現,由於他是內閣大學士(宰相)且被賦以重責,故不論公私,都具有 極大的影響力。117

美人丁韙良(W.A.P. Martin)曾任職同文館達三十年之久,在論及文祥時,言

「中國雖然與美國一樣,沒有首相(Prime Minister)之類的官職,然而文祥卻是 帝國的實際首相幾達十七年之久。以其影響力而論,幾無任何其同時代的政治家 可以與他相比。他一直留於朝廷之內而未出為督撫。在第二次戰爭(指英法聯軍)

之後,領導重組工作的,是他;為清政府制定外交政策的,也是他。」118

英使威妥瑪(Sir Thomas F. Wade)言「文中堂(祥)之公忠體國,亦不愧一 代人物,宜其襄佐恭親王,補救時艱,惟間有固執不通之處,則以當時風氣未開,

致未能諳悉洋情,若在今日,當更練達矣。」119

由以上諸人的評論,文祥在清代後期政治上的重要性,已毋需我再去複述。

但我仍須說一點推測,就是文祥的才能品德,能得到發揮的機會,應由於西后的 信任。而西后為什麼要信任他呢?可能由於文祥出身不高,不致因位高權重而造 成家族勢力的膨脹。西后正利用他的才能來平衡恭親王的權力,作為她和恭親王 之間的緩衝。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