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討論

(一)日本海軍無線電通信技術的發展

日本在德川幕府時期的「鎖國」政策下,注重的是海岸防備的強化,

然而從1850年代起陸續受到美、英、俄、荷諸國率領艦隊要求通商的局勢 下,幕府開始解除建造大艦的禁令,由原來的海岸防備,改採海上防備的 路線。而後在日本明治天皇就位前後的一連串制度改革下,兵部省於1869

114 E. Quäck, "So ward Nauen," Telefunken Zeitung, Nauen-Nummer, Nr.17, III Jahrgang, August 1919, S. 23-24。

年7月8日設置。然而兵部省後來卻遭到廢除,改設陸軍省與海軍省,原 因在於當時日本在西方列強環伺的氛圍下,船艦的建造、海軍教育的養成 訓練、造船廠及兵工廠的設置等,皆為當務之急,需要專責統整的海軍單 位。因而於1872年11月2日創設掌管日本海軍的最高單位「海軍省」。

19世紀末期,由於日本在中日甲午戰爭中的海戰獲勝,擊沉北洋艦隊 多艘大型艦艇,證明以前日本發展海軍的成功,使得日本更積極地擴張海 軍的軍備,日本的海軍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逐漸壯大。中日甲午戰爭的年 代中,無線電通信技術的最初發展剛好也落在1895年,由義大利馬可尼所 主持的試驗,順利地獲得成功,被視為無線電發明的開端。接著,馬可尼 於1897與1899年在英國布里斯托海峽與英國海峽成功地進行19哩和32哩的 通信,可以說是無線電通信技術最早的應用。同樣的剛好在1895年,日本 海軍上尉秋山真之提出建議:「將來海軍必定會大規模使用無線電,因而 有必要取得中國,以及韓國沿岸設立無線電信交換所的優先權。」除了顯 示日本海軍對於無線電的重視之外,也看出日本西進韓國與中國的事前部 署。因而日本緊追在後,於1897年12月在京橋月島海岸與芝金杉沖的船舶 間進行距離海岸一哩的通訊,此項測試並獲得成功,為日本最早的無線電 通信實驗。而後於1900年設置無線電信調查委員會,次年,無線電信機已 經被正式採用作為兵器。無線電信調查委員會於1902年達成80哩的通信距 離,同年的4月期間,日本海軍於神戶的港口舉行觀艦儀式時,同時也在淺 間、明石、敷島丸等三艘軍艦上裝設無線電信機設備。

20世紀初期,日本剛在上世紀末的亞洲霸權爭奪戰中,擊敗中國,接 下來的對手即是俄國。日俄戰爭前的1903年,日本海軍以極短的時間將所 有軍艦裝配由德國電信公司提供的無線電設備,這些配備在日俄戰爭的海 戰中扮演關鍵性的角色。1905年5月27日的凌晨4點45分,當時擔任哨艦的 信濃丸發現俄國艦隊的蹤影,即刻以無線電發送訊息。當時艦隊司令東鄉 接到信號時,即刻出港至鎮海地區。同時日本海軍對俄國軍艦發射干擾性 的無線電波,影響其使用無線電設備。此外,以臺灣本島而言,高雄海軍

通信隊的鵝鑾鼻分遣隊於1905年的日俄戰爭期間,當俄國艦隊通過臺灣海 峽時,鵝鑾鼻無線電信局即時傳遞訊息,發揮了通信技術的重大功能。因 此,無線電技術於日俄戰爭中運用在戰爭且作為戰術上的使用,可以說是 世界戰爭史上的頭一遭。事後普遍認為,日俄戰爭中無線電科技的應用是 導致日本於海戰中能夠獲勝的原因之一。

近代的通信科技雖然可以分為有線及無線通信兩種,然而航行於海上 的船舶通信只有選擇使用無線電通信,尤其是海軍艦艇的作戰命令,常需 憑藉無線電通信來完成。回顧日俄戰爭前的1903年,日本海軍將無線電信 機作為兵器使用時,與中日甲午戰爭後的1897年馬可尼製造的無線電信機 比較,通信距離已由1-2海浬進展至80海浬。到了日俄戰爭海戰時,無線電 信機的距離已達200海浬。

以臺灣的通信事業而言,中日甲午戰爭後,最初是以陸上的有線電通 信作為起點,在設備上除了繼承清廷統治臺灣時期的設備進行改良之外,

其後又陸續設置海底電纜。日本大正年間隨著無線電通信技術的發展,使 得臺灣的無線電通信逐步獲得改善。就通信事業的制度上而言,明治28年

(1895)日本統治臺灣期間,在軍政時期的通信事業,隸屬於臺灣總督府 陸軍局管理。明治29年(1896)3月軍政廢止後,依據敕令第86號「關於在 臺灣的郵便與電信事務屬於遞信大臣監督」。同月又依據敕令90號由臺灣 總督府民政局進行官制的制定。上述兩敕令的頒佈,確認了臺灣無線電通 信使用制度的法源基礎。

(二)日本海軍三大無線電信所的設置

日本海軍在1912年5月以艦政本部第二部長為委員長設置無線電信調查 委員會,認為需要對海軍的陸地無線電信網進行整備,就建設陸地上的大 規模無線電信所進行調查。此一時間點,正好在中國的武昌起義之後的隔 年,透露出日本在當時擔心中國的崛起,而必須有所作為。同年的11月,

以日本與臺灣之間的海底電纜故障為開端,開始以無線電作為雙方的通信 聯絡工具。隨後在1913年1月所提出的報告書中,指出東京附近及臺灣地方

有設置大規模無線電信所的必要,首先應在東京附近進行建設。於是依照 順序,建設的三大無線電信所分別是座落在東京附近的船橋、臺灣南部的 鳳山,以及九州西部佐世保的針尾,構成了海軍通信網的骨幹。

從日本海軍三個大規模無線電信所設置的順序看來,已經顯現出日本 當時在西進與南進的企圖心。船橋位於首都東京附近,是日本政治中心的 心臟地帶,所有在外的日本海軍艦艇,都要能收到由政治中心所發出的指 揮命令。尤其是與強國開戰的命令發送,例如開啟太平洋戰爭,導致珍珠 港事件的無線電指揮命令,都要從政治中心發出。船橋無線電信所的興建 過程中,聘請德國技師來參與船橋無線電信所的興建工程,雖然隔年遭遇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導致德國無線電技術人員的撤離,但是日本的技術人 員仍舊能將未完成的部分建好並且正式的通信。從1905年的日俄戰爭到 1913年船橋無線電信所的興建,看到亞洲強權的日本及俄國借重當時無線 電通信技術最先進的德國技術人員,來建設本國的無線電通信設備。由於 有了這些先進科技的加持,有利於未來擴展自身的版圖。

船橋無線電信所開始興建的隔年(1914)9月,日本海軍為了攻取德國 佔領的南洋群島,曾經派遣第一南遣支隊到南洋群島,但是卻發生日本本 土與在赤道附近行動的第一南遣支隊無法進行通信的問題,於是又派遣軍 艦香取號前往塞班島附近作為無線電中繼艦之用。如果當時在臺灣的南部 能有中繼站的設置,也無須特別派遣香取號前去支援。所以回顧1913年1 月所提出設置三大無線電信所的報告書,其戰爭部署的策略完全正確。因 而,第二個興建的鳳山無線電信所,因為接近高雄海軍基地,位於日本當 時殖民領土的南端,有利於向南洋地區的艦艇進行聯繫並且擴張領土,也 讓臺灣見證當時最先進的無線電技術。

三大無線電信所中,最後興建的針尾無線電信所於1918年動工,可是 當時興建中的鳳山無線電信所距離完工時間還有一年的時間,而且因為日 本海軍在此時的硬體建設經費有限,鳳山無線電信所還因此變更設計了 兩次。然而,日本海軍卻急於興建針尾無線電信所,可以看出是因為體驗

到興建無線電設施的急迫性及重要性。尤其針尾位於長崎的海軍基地佐世 保,是日本本土的西端,可以向朝鮮半島及日本所佔領的中國領土進行聯 絡,有利於西進政策的推展。

二、結語

回顧臺灣通信科技的發展,最初是以有線電通信作為島內與外地的聯 繫,其後才進一步發展至無線電通信。由於日本海軍在20世紀初期的擴張 情勢,先後建設了日本海軍3個大規模無線電信所。在角色的扮演上,本身 為日本政治中心發號施令的船橋無線電信所完成後,位在當時日本殖民地 南方的鳳山無線電信所比照船橋無線電信所規模興建,使得臺灣有機會見 證當時最先進的無線電通信技術,同時也說明日本南進政策的企圖心。最 後完成的針尾無線電信所,位在日本國土西邊的佐世保海軍基地,說明其 往朝鮮半島及中國大陸發展的野心。

鳳山無線電信所即是在上述的歷史背景下設立,無線電通信的技術後 來日新月異的發展,但是在鳳山無線電信所留下的設施,見證早期傘狀天 線的配置方式,在世界無線電通信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此外,鳳山 無線電信所擁有豐厚的軍事色彩,現存地貌上所呈現的雙同心圓都市紋 理,在臺灣具有都市景觀特色的稀有性。早期無線電科技發展造就現存的 地貌,供後人檢視其曾具有的特殊歷史意義,更讓臺灣擁有此一特殊的都 市景觀而自豪。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