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線電信所之設置:以臺灣鳳山無線電信所為 中心的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線電信所之設置:以臺灣鳳山無線電信所為 中心的探討"

Copied!
4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線電信所之設置:以臺灣鳳山無線電信所為 中心的探討

*

顧超光

國立臺東專科學校建築科副教授

(2)

摘要

現今無線電通信技術的發展一日千里,臺灣通信科技的發展最初是以 有線電通信作為島內與外地的聯繫,其後才進一步發展到無線電通信。本 文研究目的主要在探討日本海軍在臺灣建設無線電通信設施的歷程,以及 南進、西進軍事戰略的前置規劃與無線電通信應用的關聯。日俄戰爭後,

歐美諸國的無線電通信顯著地進展,日本也積極投入無線電通信的研究,

特別是配合日本海軍艦艇的軍事行動,而有長距離無線電通信的需求。在 此情勢之下,本研究發現日本海軍考量地理上南進與西進的戰略需求,借 重德國的科技,依序建設3個大規模無線電信所於東京附近的船橋、臺灣南 部的鳳山,以及佐世保的針尾。除了三大無線電信所的通信設施探討,其 中的鳳山無線電信所在軍事通信之外,也曾經與公眾電信結合,成為海上 船舶及臺灣內地民間通信的備援方案。

關鍵字:日本海軍、無線電通信、無線電信所、南進政策

(3)

壹、前言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與人的聯繫方式因通信技術的發明而改變,而通 信技術又可以分為有線電通信及無線電通信兩種。在早期發明的有線電通 信應用案例中,除了作為大陸板塊及島嶼自身內部的通信之外,並且經由 海底電纜的鋪設作為不同板塊與島嶼之間的聯繫。其後由於無線電通信技 術的進展,使得人類的通信方式又進一步躍進至無線電通信的運用。20世 紀的無線電通信不僅是在一般通信上的使用,也成為地方治理、軍方聯繫 乃至軍事戰略的工具。到了21世紀,全球正進入通信技術密集創新和產業 變革的時代。隨著無線電網路通訊與行動科技產業的蓬勃發展,標榜更快 速度、更大覆蓋範圍、更靈活的通信方式,以及更豐富的增值服務,是新 一代資訊技術的基礎運作平台。資訊通信產業已經成為戰略性產業,能夠 掌握新一代的通信技術標準,很可能在產業變革中獲得先機。把握住通信 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不僅能讓一國的通信產業實現跨越時代的發 展,更直接影響到國際競爭力的提升。

回顧臺灣通信科技的發展,也是依循前段所述的發展脈絡,最初是以 有線電通信作為島內與外地的聯繫,其後才進一步發展至無線電通信。以 無線電通信的功能而言,臺灣最初是作為軍事通信使用,其後由日本內地 民用無線電技術的移轉,才進一步普及至一般公眾使用的郵政通信。換言 之,位居日本三大無線電信所的鳳山無線電信所即是在上述的歷史背景下 設立。鳳山無線電信所雖為海軍設置,以軍事用途為主,亦曾提供民間通 信的電信事業使用,後來因為無線電通信的媒介由長波改為短波方式,沒 有再興建長波類型無線電信設施的必要,加上船橋無線電信所已經拆除,

* 本文係改寫自拙作《高雄縣縣定古蹟『原日本海軍鳳山無線電信所』原日本官舍建築調查研究與修復計畫》

技術報告之一部份,研究期間,受國立陽明大學洪紹洋博士協助,提供資料庫相關資訊,特表謝意。此外,

投稿期間,承蒙匿名審查老師惠賜寶貴建議,使本文得以完備,特致謝忱。

(4)

遂使鳳山無線電信所成為碩果僅存的此類型大規模無線電信設施。因此,

欲對鳳山無線電信所的發展有所瞭解,必須先對近代無線電技術的出現、

日本無線電技術的引進與應用,以及臺灣電氣通信的發展予以探究,才能 瞭解鳳山無線電信所在當時的臺灣,乃至整個日本帝國所扮演的角色。

本研究歷史回顧上資料的取材,主要是由檔案、戰前出版品、報紙等 一次性史料進行耙梳,希望能夠竭力由眾多的史料中,瞭解鳳山無線電信 所在臺灣近代的電氣通信的地位。由於目前在臺灣已經無法尋得鳳山無線 電信所的內部文書資料,因此僅能由外部的檔案文書進行歷史性的考察。

再者,研究日本殖民統治臺灣時期最為重要的報紙史料──《臺灣日日新 報》中,則是取得較多關於鳳山無線電信所的人事更迭,以及當時與民間 互動的情況。然而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後,許多關於工業發展及軍事上的 情報皆無法由出版品取得,因此《臺灣日日新報》中有關於鳳山無線電信 所的報導,僅到1937年上半年為止。

在日本資料的蒐集方面,除了在東京大學經濟學部圖書館中找到1951 年由日本電波監理委員會發行的《日本無線史》全套,提供了日本在臺灣 海軍無線電信的使用,以及鳳山無線電信所的部分發展資料之外。另外在 亞細亞歷史資料中心的資料庫中,也尋獲許多鳳山無線電信所的設計藍圖 與位置圖,可以作為往後地方政府進行修復及導覽的參考資料。因此,除 了對蒐集到有關鳳山無線電信所的日本與臺灣兩地的出版品,以及《臺灣 日日新報》關於鳳山無線電信所的部分進行解讀之外,也掃瞄、複製日本 亞細亞歷史資料中心資料庫關於鳳山無線電信所的設計圖。至於亞細亞歷 史資料庫的史料部分,則是涵蓋施工時期的細目狀況等問題的解讀。

過去對於臺灣通信史所進行的研究,吳政憲曾經對日本警用電話在臺 灣的設立及運作為中心進行考察,探究科技進步與殖民地治理的關係。1 怡芹則是著重日人在臺灣郵政事業的研究,日本統治臺灣初期為配合軍事

1 吳政憲,《通訊與社會:日治時期臺灣「警察專用電話」系統的建立(1895-1945)》(臺北:稻鄉出版社,

2011年)。

(5)

需求,設立野戰郵便局,等到臺灣情勢穩定後,於全臺改設普通郵便局。2 然而對於軍事通信所扮演的角色,至今仍未有具體的研究,原因或在於資 料取得的困難。本研究探討的臺灣軍用無線電通信發展與日本帝國海軍所 轄的三大無線電信所的重要性為何?究竟其創設背景為何?與南進政策關 聯何在?希望放在軍事史與科技史的架構下,針對上述問題進行討論。

在段落的安排上,先對近代無線電通信的發明進行簡略的介紹。其 次,討論日本及臺灣無線電通信的發展。最後,再對日本海軍的三大無線 電信所的設立,及其扮演的角色進行論述。

貳、近代無線電科技與日本無線電通信的發展

一、無線電通信的出現 從試驗到應用

自19世紀以來,通信科技的發展,可以分為有線電通信與無線電通信 兩種。最初在有線電通信方面,主要應用在不同島嶼間的聯繫,當時需要 仰賴海底電纜的連結。然而,海底電纜卻容易因漁船打撈而受到損壞,使 得聯繫受到阻礙。其後隨著無線電通信技術的研發,使其在通信科技的發 展邁入新的里程碑。此外,無線電通信設備的使用範圍也廣泛地應用在郵 政、軍事、漁業、氣象等各個不同的領域。3

無線電通信技術的最初發展,是在1895年由義大利的馬可尼(Guglielmo Marconi)得到關鍵性的技術。4然而,在此之前已經有許多人針對無線 電通信進行研究,奠定相當的基礎。首先,在1830年代,英國人法拉第

(Michael Farady)曾進行誘導電流的試驗,發現將磁鐵放入電線圈中時,

2 陳怡芹,〈日治時期臺灣郵政事業之研究(1895-1945)〉(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年)。

3 遞信省編,《遞信事業史》,第4卷(東京:財團法人遞信協會,1944年第2版),頁1-6、705-714。

4 加島斌,〈第十一 日本及世界之無線電信記錄〉,《日本無線電氣年鑑》(東京:無線電報通信社,1917 年),頁2。

(6)

會使電流流入線圈。拿出磁鐵時,電流則呈現反方向流動。這項研究不僅 能瞭解電場和磁場具有密切的關係,並且成為往後發展感應線圈技術的基 礎。其後,1865年英國的麥斯威爾(James Clerk Maxwell)發表「光的電 磁論」,計算出電磁波傳遞的速度等同於光速,進而提出光為電磁波的一 種。此項理論於1887年由德國人赫茲(Heinrich Hertz)以實驗的方法證實 了麥斯威爾的理論,確認光是以光速傳遞的電磁擾動。赫茲發現電流迴路 中的金屬表面受到光照射時,即使在沒有外加電場的情況下,仍有微小的 電流通過,將此現象稱作光電效應(Photoelectric Effect)。1892年時,法 國人賓利(Edouard Branly)發明利用金屬屑檢測無線電波的粉末檢波器。5

1895年馬可尼運用貝爾式發振器,一端垂掛於高空,另一端則接地,

於兩端間進行火花放電,促使空中線產生電氣震動。再以上述設備作為基 礎,自空中線發射電磁波。至於電磁波能否順利發射,則由地面的粉末檢 波器(coherer)進行檢測。由馬可尼所主持的試驗,順利地獲得成功,也 被視為無線電發明的開端。接著,馬可尼於1897與1899年在英國布里斯托

(Bristol)海峽與英國海峽成功地進行19哩和32哩的通信,可以說是無線電 通信技術最早的應用。6

二、日本無線電通信的普及

關於日本無線電的科技發展,可以追溯自明治26年(1893)京都帝國 大學水野敏之丞教授,利用金屬箔片製作出便利的檢波器,能夠對電波的 存在進行測試。值得注意的是,當義大利的馬可尼發明無線電通信後,日 本直到明治29年(1896)才引進記載馬可尼發明無線電事蹟的外國雜誌,

開始瞭解無線電通信技術的發明。在此同時,遞信省電氣試驗所長淺野應 輔於遞信省內成立無線電信研究部,並任命松代松之助技師擔任主任,著 手進行無線電技術研究。在研究初期,因為馬可尼發明的無線電通信研究

5 奧谷留吉,《日本電氣通信史話》(大阪:葛城書店,1943年),頁231-232;岡忠雄,《英國を中心に觀た る電氣通信發達史》(東京:通信調查會,1941年),頁300-303。

6 遞信省編,《遞信事業史》,第4卷,頁705-707。

(7)

被視為機密,在缺乏更多公開資訊的情形下,松代氏僅以1冊關於無線電記 事的雜誌為參考資料。此後,松代氏在理論的研究、機械器具的試作多仰 賴自行摸索與嘗試。最終於明治30年(1897)12月24至25日在京橋月島海 岸與芝金杉沖的船舶間進行距離海岸1哩的通訊,此項測試並獲得成功,為 日本最早的無線電通信實驗。7

日本明治32年(1899),遞信省陸續在下總津田沼-上總八幡(10 哩)、上總八幡-相模大津(29哩)、下總船橋-相模大津(34哩)成 功地進行通信試驗。至於日本首次與外地的無線電通信測試,為明治36年

(1903)於長崎縣三重崎與臺灣的基隆八尺門分別設立送信所及受信所,

進行630哩的長距離通信試驗,大致上在初期達到某種程度的成績。然而,

臺灣與長崎間在進一步測試後,發現聯繫的效果並不佳,原因在於此項試 驗與日本海軍進行的試驗經常造成混合通信,因而宣告中止。8

大體上而言,關於日本無線電信的運用,最初僅侷限於官方及軍方。

至於民間的電報發送,要遲至明治41年(1908)才開始實施,在實行方法 上,分別於陸地及船舶上設置無線電信所。明治42年(1909)5月,陸上 的無線電信局開設於千葉縣的銚子;海上無線電信局則設置於東洋汽船株 式會社的天洋丸上。當時日本民間無線電信局的設置,主要是作為陸地與 船舶間的聯繫。其後,又陸續在潮岬、角島、大瀨崎、落石等地增設無線 電信局,也在行駛於北美航線的丹後丸、伊豫丸、加賀丸、安藝丸、土佐 丸、信濃丸和香港丸等設立船舶無線電信局。9

隨著無線電通信科技的進步與通信距離的逐漸擴大,長距離通信也逐 漸可行。無線電不僅作為海上船舶與陸地間的聯繫工具,更進一步轉而為 陸地與陸地相互間的聯繫之用,並且取代海底電纜的角色,而各國也開始

7 工學博士淺野應輔傳記編纂會編,《工學博士淺野應輔先生傳》(出版地不詳:工學博士淺野應輔傳記編纂 會,1944年);奧谷留吉,《日本電氣通信史話》,頁232。

8 奧谷留吉,《日本電氣通信史話》,頁232-233。

9 郵政省編,《郵政百年史》(東京:財團法人遞信協會,1971年),頁452;奧谷留吉,《日本電氣通信史 話》,頁234。

(8)

嘗試與外國進行無線電通信。為此,日本大正元年(1912)11月,以日本 與臺灣之間的海底電纜故障為開端,開始以無線電作為雙方的通信聯絡工 具。日本於大正4年(1915)與國外首次進行無線電通信,是由落石無線 電信局與俄國的無線電信局成功地進行通信聯繫,並且在同年6月於南洋 的莎拉(Sarah)島設置無線電信局,作為當地或者與內地之間的通信聯絡 之用。大正5年(1916)11月由海軍所屬的船橋無線電信所,利用其空餘時 間,以軍用通信設備與爪哇無線電信局成功地獲得聯繫。另一方面,為疏 解日本與美國間電報量的日漸增加,遞信省開始籌設大型無線電信局。首 先,於大正10年(1921)5月在福島縣富岡設立的磐城無線電信局(受信 所)竣工。其次於大正11年(1922)3月,同樣位於福島縣,同一個電信局 所屬的原町送信所竣工,使得日本與美國間的聯繫獲得一大躍進。10

參、日本海軍與無線電通信

一、日本海軍省的創設與初期發展

日本在德川幕府時期的「鎖國」政策下,注重的是海岸防備的強化,

並無建立海上軍隊的打算。然而見到鄰近國家中國的處境,又加上1850年 代起陸續受到美、英、俄、荷諸國率領艦隊要求通商的局勢下,幕府開始 解除建造大艦的禁令。由原來的海岸防備,改採海上防備的路線,進而引 導諸藩朝向建設日本海上軍隊,以及「開國」的方向前進。11

在日本明治天皇就位前後的一連串制度改革下,兵部省於明治2年

(1869)7月8日設置。12然而兵部省後來卻遭到廢除,廢除的原因如果依 據兵部省的官方說法,是歸因於海軍要脫離兵部省獨立出來,因為陸軍與

10 奧谷留吉,《日本電氣通信史話》,頁235、243-244。

11 財團法人海軍歷史保存會,《日本海軍史》,第1卷(東京:第一法規出版株式會社,1995年),頁3-4。

12 財團法人海軍歷史保存會,《日本海軍史》,第1卷,頁58-60。

(9)

海軍的任務在當時皆急速地擴大且複雜化,希望各自分立以有效地各自發 展。然而推究其詳細原因,實際上是因為當時日本的軍備態勢為「陸主海 從」,一些軍事上的相關推移取捨,難免一直以陸軍為中心,而海軍派人 士深知若不從兵部省分離出來的話,勢必難以脫離陸軍的約制。因而趁著 海軍的氣勢正要開始上揚之際,便一舉透過政治運作,議請廢除兵部省,

而改設陸軍省與海軍省。13

環顧當時的國際情勢,日本在西方列強環伺的氛圍下,船艦的建造、

海軍教育的養成訓練、造船廠及兵工廠的設置等,皆為當務之急,需要專 責統整的海軍單位。因而於明治5年(1872)11月2日創設掌管日本海軍的 最高單位「海軍省」。14海軍省創設之初,省內設秘史、軍務、會計3局;

省外設主船、水路、兵學、軍醫4寮;機關、造兵、武軍3司,以及水兵本 部、裁判所、提督府等單位。15

到了19世紀末期,由於日本在中日甲午戰爭中的海戰獲勝,16擊沉北 洋艦隊多艘大型艦艇,證明以前日本發展海軍的成功,使得日本更有信 心、更積極地擴張海軍的軍備。原本因為海軍費用過多而議論紛紛的日本 議會,此時也認同海軍的擴充行動。17明治38年(1905)的日俄戰爭後,18 日本的國際地位提升,成為影響東亞安定的關鍵勢力,而此時美國的勢力 也開始進入亞洲。在美國佔領菲律賓後,日本開始有所警覺,進而以美國 為假想敵,與其進行建造軍艦的競爭。大正3年(1914),因列強殖民地之 爭而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日本於此戰役中除了將位在東亞具有相當勢 力的德國艦隊驅逐,佔領膠洲灣之外,並且佔領了德國領有的南洋群島部 份。19

13 財團法人海軍歷史保存會,《日本海軍史》,第1卷,頁102-104。

14 財團法人海軍歷史保存會,《日本海軍史》,第1卷,頁58-60。

15 財團法人海軍歷史保存會,《日本海軍史》,第1卷,頁105。

16 中日甲午戰爭在日本稱為「日清戰爭」。

17 財團法人海軍歷史保存會,《日本海軍史》,第1卷,頁245。

18 日俄戰爭在日本稱為「日露戰爭」。

19 財團法人海軍歷史保存會,《日本海軍史》,第2卷(東京:第一法規出版株式會社,1995年),頁3-4。

(10)

綜合以上對於日本海軍發展初期的觀察,19世紀後期的這一段期間,

可以說是日本海軍成長的搖籃期。在此同時,鄰近的中國也開始整頓海軍 軍備,日本與中國之間的軍事戰力競爭結果,成為以後亞洲強國的形成關 鍵。兩國之間的戰爭勝敗,也成為其發展軍備,進行軍事改革成功與否的 指標,日本的海軍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逐漸壯大。

二、無線電通信與戰術應用

綜觀日本無線電通信的發展史,日本海軍可以說是最早應用無線電技 術的單位。日本海軍對於無線電的重視,早在明治28年(1895),也就是 臺灣割讓給日本的那一年,便由海軍上尉秋山真之提出。當時秋山真之對 海軍省的軍事課長建議:「將來海軍必定會大規模使用無線電,因而有必 要取得中國,以及韓國沿岸設立無線電信交換所的優先權。」20當時軍令部 的外波內藏吉中佐也奉命進行無線電的相關研究,而於明治33年(1900)

設置無線電信調查委員會,委員中聘任遞信省的松代松之助為通信技師與 第二高等學校的木村駿吉轉任為海軍教授。21次年,無線電信機已經被正 式採用作為兵器,由於該機器是在明治34年(1901)發展成熟,因而稱 作「三四」式無線電信機。22無線電信調查委員會最初規劃的研究期間以 3年為限,目標為達到80哩的通信距離。幸運的是,該委員會於明治35年

(1902)即達成此一目標,因此於同年提前解散。值得注意的是,同年的 4月期間,日本海軍於神戶的港口舉行觀艦儀式時,同時也在淺間、明石、

敷島丸等3艘軍艦上裝設無線電信機設備。23

日本在日俄戰爭前的明治36年(1903),日本海軍以極短的時間將所 有軍艦裝配由德國電信公司提供的無線電設備,這些配備在日俄戰爭的海 戰中扮演關鍵性的角色。到了明治38年(1905)5月27日的凌晨4點45分,

20 財團法人海軍歷史保存會,《日本海軍史》,第5卷(東京:第一法規出版株式會社,1995年),頁462。

21 電波監理委員會編,《日本無線史》,第10卷(東京:電波監理委員會,1951年),頁6-7。

22 財團法人海軍歷史保存會,《日本海軍史》,第1卷,頁462-463。

23 奧谷留吉,《日本電氣通信史話》,頁236。

(11)

當時擔任哨艦的信濃丸發現俄國艦隊的蹤影,即刻以無線電發送「敵艦見 ゆ」(看見敵艦)的訊息。24當時艦隊司令東鄉接到信號時,即刻出港至 鎮海地區。在此同時,俄國的軍艦也裝設由德國電信公司提供的無線電設 備,並且由德國籍技師擔任無線電通信任務。然而,俄國軍艦的無線電設 備卻於航海過程中受到損害,又未即刻進行修復的情形下,日本海軍對俄 國軍艦發射干擾性的無線電波,影響其使用無線電設備。事後普遍認為,

日俄戰爭中無線電科技的應用是導致日本於海戰中能夠獲勝的原因之一。25 此外,以臺灣本島而言,高雄海軍通信隊的鵝鑾鼻分遣隊於明治38年

(1905)的日俄戰爭期間,當俄羅斯艦隊通過臺灣海峽時,鵝鑾鼻無線電 信局即時傳遞訊息,發揮了通信技術的重大功能。因此,無線電技術於日 俄戰爭中運用在戰爭且作為戰術上的使用,可以說是世界戰爭史上的頭一 遭。日俄戰爭結束後,日本海軍加以檢討,認為本身無線電技術在實戰上 的運用比德國和俄國為佳。26

明治36年(1903)日本海軍將無線電信機作為兵器使用時,與明治30 年(1897)馬可尼製造的無線電信機比較,通信距離已由1-2海浬進展至80 海浬。日俄戰爭海戰時,無線電信機的距離已達200海浬。其後隨著短波技 術的出現,使得通信技術提升。進入日本昭和年代後,藉由長、短兩波的 同時運用,使得全世界任何角落的艦艇,彼此間都能取得通信。一艘船艦 可以搭載數台送信機及受信機,使其能同時與兩艘以上的艦艇通信。27

24 中山龍次,《戰爭と電氣通信》(東京:電氣通信協會,1942年),頁25。

25 奧谷留吉,《日本電氣通信史話》,頁236-240。

26 奧谷留吉,《日本電氣通信史話》,頁236-240。

27 外山三郎,《日本史小百科-海軍》(東京:株式會社東京堂,1995年),頁140。

(12)

肆、日本海軍在臺灣與臺灣初期的無線電通信

一、日本海軍在臺灣

日本於明治28年(1895)統治臺灣後,海軍開始在臺灣進行軍事部 署。明治29年(1896)首先籌劃基隆為要塞區,其後於明治37年(1904)

日俄戰爭前夕,將基隆要塞區設置為指揮所。由事後的觀點來看,在日俄 戰爭中,基隆要塞區雖未直接介入作戰活動,但卻成為日本海軍在臺灣正 式佈局的開端。明治40年(1907)基隆要塞指揮所改稱為基隆要塞司令 部,其後陸續設置相關軍事設施,直到大正13年(1924)為止,建設頗具 規模。28

上述狀況至昭和12年(1937)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本海軍是在南進政 策的考量下,將原先設置於基隆的部分火砲設備,移轉至馬公與高雄。在 此同時,日軍也將基隆要塞的範圍擴大到東起澳底和挖子,西至淡水,並 於新竹及苗栗後龍地區設置獨立砲臺,基隆儼然成為臺灣北部海岸防禦基 地的重心。29

以澎湖的馬公而言,日本海軍於明治35年(1902)開始在澎湖馬公設 立港部,完工後,澎湖馬公的重要性超越基隆要塞司令部。30值得注意的 是,昭和16年(1941)馬公要港部改組為馬公警備府時,由組織的調整 與變動,顯現出馬公軍港所在的戰略位置,在二次大戰爆發後,也隨之提 高。31

至於高雄要塞地區的擴建源於日本昭和12年(1937)8月,當時在壽山

28 劉鳳翰,《日軍在臺灣(上)──1895年至1945年的軍事措施與主要活動》(臺北:國史館,1997年),頁 167。

29 劉鳳翰,《日軍在臺灣(上)──1895年至1945年的軍事措施與主要活動》,頁168。

30 黃有興編,《日治時期馬公要港部──臺籍從業人員口述歷史專輯》(澎湖:澎湖縣政府文化局,2004 年),頁1-40。

31 秦郁彥,《日本陸海軍總合事典》(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2005年,第2版),頁454-455。

(13)

成立司令部,主要從事偵察、設計、建築等業務。昭和14年(1939)8月升 格為二等要塞,因此也增加所部署的部隊人數。32另一方面,當時日本海 軍為了配合南進政策,從昭和13年(1938)起開始籌劃左營軍港的構建,

昭和15年(1940)4月正式動工。然而,其後受到太平洋戰爭局勢轉變的 影響,自昭和17年(1942)起全面縮小工程,以港內浚渫,以及港口與港 口的防波堤構建為重點。昭和19年(1944)10月間,因盟軍轟炸頻繁,工 程被迫停止,但是建設已經具備相當規模。33在組織的沿革上,昭和18年

(1943)高雄要塞區也擴編為高雄警備府,體現昭和18年(1943)的決戰 時期,高雄在整個南臺灣乃至於整個南洋所扮演的戰略地位逐漸增加。34

綜上所述,日本海軍在臺灣的部署,由最初的基隆,進而對馬公進行 發展。海軍對於高雄的經營,則在1930年代推動南進政策後,戰略地位 才隨之提高。位在臺灣南部、列名日本三大無線電信所之一的鳳山無線電 信所,是在日本帝國對外侵略的背景下,由日本海軍選址在臺灣南部的鳳 山,與澎湖馬公軍港及高雄左營軍港先後進行建設,但是創建的時間早於 左營軍港20年。

二、中日甲午戰爭後臺灣無線電信事業的發展

以臺灣的通信事業而言,中日甲午戰爭後,最初是以陸上的有線電通 信作為起點,在設備上除了繼承清廷統治臺灣時期的設備進行改良之外,

其後又陸續設置海底電纜。35日本大正年間隨著無線電通信技術的發展,

使得臺灣的無線電通信逐步獲得改善。關於無線電設備的應用,可以分為 郵務通信、軍事通信、船舶通信、氣象通信、警察通信和燈塔通信等。其 中,又以郵務通信與軍事通信最為重要。就通信事業的制度上而言,明治 28年(1895)日本統治臺灣期間,在軍政時期的通信事業,隸屬於臺灣總

32 劉鳳翰,《日軍在臺灣(上)──1895年至1945年的軍事措施與主要活動》,頁192。

33 劉鳳翰,《日軍在臺灣(上)──1895年至1945年的軍事措施與主要活動》,頁208。

34 秦郁彥,《日本陸海軍總合事典》,頁454。

35 藤井恭敬,《臺灣郵政史》(臺北:臺灣總督府通信局,1917年),頁184;岡忠雄,《電氣通信の國際的 瞥見》(東京:通信調查會,1941年),頁122。

(14)

督府陸軍局管理。明治29年(1896)3月軍政廢止後,依據敕令第86號:

「關於在臺灣的郵便與電信事務屬於遞信大臣監督」。同月又依據敕令90 號由臺灣總督府民政局進行官制的制定。上述兩敕令的頒佈,確認了臺灣 無線電通信使用制度的法源基礎。36

中日甲午戰爭後,臺灣無線電信的發展始於日本明治36年(1903)長 崎與基隆間630哩成功地進行試驗通信。其後於明治42年(1909)10月,

臺灣總督府於臺灣北部富基角的淡水郵便局支局設置臺灣最早的無線電信 局-富基角無線電信局。富基角無線電信局的開設,使得行駛於臺灣沿岸 各城市、上海-香港、香港-新加坡-馬尼拉等航線的船舶能夠進行聯 繫。然而,大正8年(1919)8月橫掃臺灣北部的颱風,使得富基角無線 電信局的局舍及無線電柱倒塌。此時,遞信局轉而將無線電信局遷建至基 隆,並於大正9年(1920)8月竣工。至於重新設立的無線電信局最初隸屬 於基隆郵局管理,大正10年(1921)8月15日後在組織上獲得獨立,並且改 稱基隆無線電信局。37

有關臺灣與日本之間的無線電通信方面,日本昭和3年(1928)10月 起,由臺北對東京、大阪、鹿兒島間進行無線電通信。在功能上,最初是 作為海底電纜的輔助設備,於海底電纜故障時再作為備用設施。其後,隨 著日本內地與臺灣間的通信遞增才轉為常設。在通信量方面,到了昭和15 年(1940)左右,每日約有3,800通電報。38

在與外地的聯繫方面,日本在臺灣共設立臺北-香港、臺北-馬尼 拉、臺北-上海、臺北-廣州、臺北-汕頭、臺北-海口等6條無線電通 信線路。在臺北-香港無線電方面,主要是作為臺灣與南中國、香港、澳 門、佛印、泰國、馬來諸島、印度、濠洲間往返的電報。臺北-馬尼拉間 的無線電信,是作為臺灣與南中國兩地,與菲律賓群島和蘭領印度往返所

36 電波監理委員會編,《日本無線史》,第12卷(東京:電波監理委員會,1951年),頁18、20;臺灣總督府 交通局遞信部,《遞信志:通信編》(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1928年),頁17。

37 電波監理委員會編,《日本無線史》,第12卷,頁18。

38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臺灣の電氣通信》(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1941年),頁14-15。

(15)

需的電報。臺北-上海間的無線電信,是作為臺灣與中國中部間的往返。

臺北-廣州、臺北-汕頭、臺北-海口間的無線電信,則是作為當地與日 本帝國,以及帝國與外國間往返的電報。39

此外,與海上船舶的聯繫方面,臺灣總督府遞信局為行駛於歐洲與印 度方向的南洋航行船舶能夠納入通信圈,考量基隆無線電信局的電波與南 方海上船舶在聯繫上有所不便,遞信局於是在大正14年(1925)12月於鵝 鑾鼻新設無線電信局。此電信局於昭和12年(1937)移至臺南,改稱臺南 無線電信局。40

日本在臺灣的無線電通信發展網絡,在1930年代後,向島外地區獲得 大幅度的進展與變化。原因和中日戰爭與太平洋戰爭的相繼爆發,日本陸 續佔領中國與南洋地區有著密切的關連。但是隨著戰爭末期日本軍隊的敗 退,使得這些無線電通信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毀損。

首先,臺灣與中國間的通信於日本昭和12年(1937)的中日戰爭爆發 後,臺北-廣州、臺北-海口、臺北-汕頭、臺北-上海間的無線電通信 因兩國交戰而中斷。41其後因日軍佔領中國南部後,臺灣總督府的通信機 關派人員至當地協助通信發展,直到昭和14年(1939)1月後才又恢復與中 國間的通信。當時在中國佔領區間的通信為了與外國電報加以區別,則以

「日華電報」作為區分。其後於昭和16年(1941)4月以後更將日本、滿州 國、中國間相互聯繫的電報稱為「東亞電報」。此時,或許因為日本與國 外開戰的影響,臺灣與其他國家之間的通信每天平均僅發信23通、收信40 通。42

此外,在戰爭末期,臺灣與日本內地的無線電通信方面,除了東京和 福岡的聯繫較為穩定之外,其餘地區常因臺灣或日本設備故障使得通信受 阻。對外通信方面,原有臺北-香港及臺北-馬尼拉間的無線電通信與南

39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臺灣の電氣通信》,頁15-16。

40 電波監理委員會編,《日本無線史》,第12卷,頁18-19。

41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統治概要》(臺北:臺灣總督府,1945年),頁20。

42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臺灣の電氣通信》,頁12-13。

(16)

洋等地區的通信,因大東亞戰爭的爆發,使得兩線均告斷絕。之後,香港 與馬尼拉雖然在日本昭和17年(1942)2月1日和8月1日先後恢復通信,但 是到二次大戰後期,又再度處於通信斷絕的情形。43

至於在航空、氣象與漁業的無線電通信方面,當時在臺北機場內設有 臺北電信局機場分室,負責航空通信業務。臺北氣象臺及彭佳嶼各設有臺 北電信局分室,負責氣象通信業務。此外,在澎湖與火燒島設有島嶼無線 電設施,44在高雄則由高雄州政府設有高雄漁業無線電通信所,負責與漁船 的通信。45

回顧日本在臺灣的統治期間,先後設有12個無線電信所,就規模較大 的幾個單位而言,其功能的分配,臺北及宜蘭無線電信局為固定式的無線 電信局,基隆和臺南兩個無線電信局為海岸局,但亦兼辦固定式的無線電 信局業務。在臺東及花蓮港郵局則設有中波無線電信機,負責與航海中的 航行船隻通信。但是臺東無線電信局受到戰爭破壞,在一部份機器受損的 情形下,二次大戰後初期則無法與航行船隻通信。46

伍、日本海軍三大無線電信所的設置

日俄戰爭後,各國在軍備競賽的過程中,紛紛發展無線電技術。日本 明治39年(1906),世界首度的國際無線電信會議在德國的柏林舉行,當 時把無線電波應用為公眾通信使用,已經成為世界潮流趨勢,歐洲國家已 經開始建設大規模無線電信所。日本海軍認為需要對海軍的陸地無線電信 網進行整備,於是在大正元年(1912)5月,以艦政本部第二部長為委員長 設置無線電信調查委員會,就建設大規模無線電信所進行調查。該委員會

43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統治概要》,頁20。

44 火燒島為現今的綠島。

45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統治概要》,頁20。

46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統治概要》,頁20。

(17)

於次年1月所提出的報告書中,指出東京附近及臺灣地方有設置大規模無線 電信所的必要,首先應先於東京附近進行建設。47於是依照順序,建設的三 大無線電信所分別是座落在東京附近的船橋、臺灣南部的鳳山,以及九州 西部佐世保的針尾,構成了日本海軍通信網的骨幹。

一、東京船橋無線電信所的設置

日本在20世紀初期,首先建設的大規模無線電信所是位在東京地區,

選定在千葉縣的船橋建置。半徑400公尺的圓形建設用地係透過千葉縣 的協助,買下橫跨該縣東葛飾郡塚田村和葛飾村兩村的土地。48大正2年

(1913)10月開始興建,以74萬日圓發包給當時無線電信技術最先進的德 國公司テレフンケン會社。同年10月船橋海軍無線電信所開始建設,由德 國派遣技術人員來協助裝設該公司生產的瞬滅火花式送信裝置。49

在德國技師的指導下,作為大規模無線電信通信骨幹網中樞的船橋無 線電信所,工程順利進行。然而,船橋無線電信所裝配工程進行至一半 時,正逢大正3年(1914)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日本依據日英同盟條 約參加其聯軍,於同年8月,日本斷絕與德國的國際關係。基於上述理由,

日本政府不得不將德國技師遣返。德國技師離開日本前,認為日本無法獨 立完成剩下的工事,其中又以空中鐵塔線路工事最為艱鉅。當時高200公尺 的主塔僅完成基礎部份,由德國購入的大型送信機也尚未組裝。然而在造 兵大技士深井宗吉的努力下,將此項建設完成。大正4年(1915)4月竣工 後,船橋無線電信所成為日本海軍無線電信網絡的中樞。50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在大正3年(1914)9月,日本海軍為了攻取德國佔 領的南洋群島,派遣第一南遣支隊到南洋群島。但卻發生日本本土與在赤 道附近行動的第一南遣支隊無法進行通信的問題,因而又派遣軍艦香取號

47 電波監理委員會編,《日本無線史》,第10卷,頁46~47。

48 「土地収用ノ件」(1913年),〈買収(3)〉,《海軍省公文備考類》,東京:防衛省防衛研究所藏,登 錄號:海軍省—公文備考—T2—73—1593(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參考代碼:C08020326300)。

49 電波監理委員會編,《日本無線史》,第10卷,頁47。

50 電波監理委員會編,《日本無線史》,第10卷,頁49、417、440。

(18)

前往塞班島附近作為無線電中繼艦之用,51如此的狀況使得船橋海軍無線電 信所的建設更為迫切。

大正12年(1923)位於東京霞關的海軍省,於機關內自行設立受信 所,使得原本具備送信與受信雙重功能的船橋無線電信所,轉為單獨作為 送信使用。船橋無線電信所成為單純的送信所後,由海軍省的受信所操縱 通信,而原本位於船橋的電信所則改稱東京海軍無線電信所船橋送信所。52 船橋無線電信所曾經在大正4年(1915)建設傘狀天線及鐵塔,但是到了 1930年代,因為短波通信發達,船橋的無線電塔也改裝為長、短波兩用,

原有的傘狀天線及鐵塔被拆除。昭和16年(1941)新建為200公尺的鐵塔 6處與短波用鐵塔5處。53船橋無線電信所一直肩負著日本海軍中樞的無線 電信送信所的重任,例如開啟太平洋戰爭,導致珍珠港事件,其所發送的

「ニイタカヤマノボレ1208」暗號電波,即為船橋送信所發出。54

船橋無線電信所的設計藍圖,為依循當時號稱世界第一的德國「ナウ エン」(Nauen)無線電信局的樣式興建,因此日本於船橋無線電信所竣工 後,自稱為東洋第一。但是實際上,德國於同時期也在南洋群島的西カロ リン島、ヤツブ島架設同樣規模的無線電信所。55圖1中可以看到船橋無線 電信所設置時,與周邊設施的配置關係。圖中呈現出大、小兩個圓圈的雙 同心圓紋理,東北側的「北總鐵道」有一車站「だかつ」,推測為當時運 送軍用物資到電信所的車站,類似的鐵道配置關係也可以在緊接其後建設 的鳳山無線電信所發現。二次大戰後,船橋無線電信所由美軍接管,仍作 通信使用。但是後來為了因應都市計畫的需求,而在1971年被拆除。由圖 2中看出,現今整個園區保留原有的大圓圈形狀,圓圈內畫分成公園、住宅

51 電波監理委員會編,《日本無線史》,第10卷,頁48。

52 電波監理委員會編,《日本無線史》,第10卷,頁56、441。

53 船橋市立鄉土資料館編,《資料館だより》,第25號(東京:船橋市立鄉土資料館,1982年);電波監理委 員會編,《日本無線史》,第10卷,頁422。

54 石黑進編,《海軍作戰通信史》(橫須賀:警備隊術科學校,1953年),頁52。

55 石黑進編,《海軍作戰通信史》,頁440-441。

(19)

區,以及學校等不同的都市用地。

圖1 船橋無線電信所設置時,與周圍環境配置圖

資料來源:2006年由日本防衛研究所圖書館史料室原剛先生提供。

圖2 船橋無線電信所遺址現況空照圖

資料來源:「google map」網站:maps.google.com/maps(2014年1月22日點閱)。

(20)

二、鳳山無線電信所的設置

(一)規劃及建設

鳳山無線電信所設立的時間在臺灣只能找到有限的線索,其餘的相關 資料皆在日本。56第一條線索是依據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的記錄,鳳山無 線電信所進行用地追加買收工作的公文約始於日本大正6年(1917)。57 一條線索則是明顯記載著歷史年代,而能作為歷史實證的第一送信所內的 天車大梁,鋼梁上烙印著「株式會社東京石川島造船所大正六年製造」的 字樣(圖3)。其中的東京石川島造船所於嘉永6年(1853)創業,是為造 船而設置,之後則逐漸發展成為兼顧生產重工業機具及工廠廠房,對於鋼 骨橋樑、鋼骨構造的生產與架設亦首屈一指。1960年與播磨造船所合併為

「石川島播磨重工業株式會社」後,並於2007年改制成「株式會社IHI」。

IHI現今遷至東京都江東區豐洲三町目,而位於東京都中央區的發跡地,因 應日本都市計畫已開發成商業住宅區,並在開發區裡設有石川島資料館供 一般民眾參觀。58關於當年製造天車的設計圖,由於年代久遠,該公司戰前 於海外各地的施工資料已無檔案可查,而知曉往事的職員亦已全部退休,

而且大多辭世,是以無法提供任何史料。59

56 《臺灣日日新報》只有完工日期。

57 〈鳳山無線電信所敷地追加買收ノ件(臺南廳)〉(1917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南投,國史館臺 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6405006。

58 根據2015年4月13日,IHI臺灣石川島股份有限公司蔡旭觀先生補充2007年改制資料。

59 「外交部函覆高雄縣政府文化局」(外日文字第09456020910號,2005年11月2日)。

(21)

圖3 第一送信所內天車鋼梁上烙印的文字

資料來源:作者拍攝,2006年。

依據日本海軍無線電信調查委員會於大正2年(1913)1月提出應於東 京附近及臺灣地方,設置大規模無線電信所的建議。在臺灣地方進行檢討 的結果,決定設置於臺灣南部的鳳山,於大正5年(1916)起開始準備建 設的工作。鳳山無線電信所創設於大正6年(1917),也就是緊接著船橋 無線電信所之後,日本所建置的第2個大規模無線電信所,完工於大正8年

(1919)。60

鳳山無線電信所設置於當時臺灣的鳳山郡大寮庄山子頂,61最初的選 址理由是著眼於靠近臺灣南部最大的港口高雄港,但是要在海岸艦炮的射 程之外等的因素,62所以選址在目前高雄市鳳山區東北側的位置。鳳山無 線電信所建造時所需要的技術人員除了深井大尉之外,日本海軍又派遣伊 藤海軍技師與助理來臺協助規劃。由於鳳山無線電信所的建造,在當時屬

60 電波監理委員會編,《日本無線史》,第10卷,頁53。

61 〈佐鎮第38号の14上申高雄州農会長出願鳳山無線電信所敷地の一部無償継続使用の件〉(1926年),《海 軍省公文備考類》,東京:防衛省防衛研究所藏,登錄號:海軍省—公文備考—S1—102—3455,(アジア 歴史資料センター參考代碼:C04015348100)。

62 根據2009年8月27日,日本防衛省防衛研究所圖書館史料室原剛先生(現已退休)電子郵件的說明。

(22)

於規模較大的工程,所以臺灣島內眾多廠商皆具有高度承接基礎工事與雜 役供應的意願,最終承接者多為與海軍關係良好的廠商。63其後於大正5年

(1916)10月,日本海軍的「膠州丸」由佐世保軍港出發,同月26日先將 建造時所需的1,000餘噸材料運抵臺灣。當時的30餘名職工也隨行來臺灣參 與鳳山無線電信所的建設。64這些隨行的職工上岸後,上述器材則運用新興 製糖株式會社的鐵道運抵鳳山無線電信所。65

日本海軍水路部於昭和13年(1938)所做成的地圖(圖4)中,可以發 現日軍在鳳山所興建的陸軍宿舍、兵器補給廠、鳳山倉庫,以及1940年間 鳳山無線電信所於南側興建的十字型電台尚未出現在地圖中。地圖上明顯 標示出「鳳山無線電信所」7個字,外圍的18座天線也標示在地圖上,曹公 圳則從東邊及北邊經過。電信所外圍的聯絡道路從南側入口沿西邊到達北 側入口,南邊的臺糖鐵道標示著「新興製糖鐵道」,鳳山無線電信所需要 的建材及器材則由此鐵道運送到電信所內。這張地圖值得注意的是文字的 書寫是從左至右,與以往傳統的由右至左的書寫方式不同,是當時的日本 海軍水路部為了記錄數字所採用的寫法。66

鳳山無線電信所在建築及配置上,是仿照船橋無線電信所興建。土地 的購買從大正5年(1916)9月開始到大正11年(1922)3月為止,共計面積 173,492坪。67其中在大正6年(1917)3月,主要的土地買取、建築設計皆 告尾聲,即將開始著手進行工程之際,卻因為無法大量取得混凝土用的砂 石,再加上砂石價格暴漲,導致預算不足,因而變更設計,電信室由半地

63 〈鳳山無線電着手 鳳山支廳脾腹庄〉,《臺灣日日新報》,1916年7月15日,版5。

64 〈無線電信材料〉,《臺灣日日新報》,1916年10月16日,版2。

65 〈無線電信材料〉,《臺灣日日新報》,1916年10月31日,版4。

66 根據2010年10月16日,日本防衛省防衛研究所圖書館史料室原剛先生(現已退休)電子郵件的說明。

67 〈官房第1375号8.3.31 佐鎮第55号の80在鳳山海軍用地継続使用の件(1)〉(1933年),《海軍省公文 備考類》,東京:防衛省防衛研究所藏,登錄號:海軍省—公文備考—S8—144—4584(アジア歴史資料セ ンター參考代碼:C05023153300)。

(23)

下式混凝土造變更為半地下式紅磚造。68此外,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體 認,有對空中防禦的需求,因而屋頂的厚度設計為一公尺以上。69然而,變 更設計後的同年夏天,工程開始進行,原本契約訂定的紅磚來源卻遲遲無 法供應,為了不使工程延宕,同年12月再度進行變更設計。70最後南北向的 屋頂拱圈及其基礎採用混凝土造,其餘東西向的牆壁採用紅磚建造,以利 於工程的進行。

圖4 日本海軍水路部繪製的鳳山郡地圖

資料來源:日本防衛研究所圖書館史料室原剛先生提供,地圖繪製完成時間1938年。

68 「鳳山無線電信所新営工事ノ件」(1917年),〈佐世保鎮守府1(7)〉,《海軍省公文備考類》,東京:

防衛省防衛研究所藏,登錄號:海軍省—公文備考—T6—91—2086(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參考代碼:

C08021034300)。

69 電波監理委員會編,《日本無線史》,第10卷,頁53。

70 「鳳山無線電信所新営工事要領書変更ノ件」(1917年),〈軍備補充費工事 佐鎮2(3)〉,《海軍省公文 備考類》,東京:防衛省防衛研究所藏,登錄號:海軍省—公文備考—T6—92—2087(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 ター參考代碼:C08021034900);「工事要領変更ノ件」(1918年),〈水陸設備費工事訓令 5(1)〉,

《海軍省公文備考類》,東京:防衛省防衛研究所藏,登錄號:海軍省—公文備考—T7—109—2221(アジ 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參考代碼:C08021234000)。

(24)

鳳山無線電信所在竣工前幾日的大正8年(1919)5月16日,所內的 石油倉庫發生火災,並且燒燬一間半的倉庫。主要原因在於當時擔任職工 的高橋覺助在石油倉庫內點燃蠟燭,太靠近油源而導致火災。71大正8年

(1919)5月21日,鳳山無線電信所舉行盛大的竣工儀式。當時參與儀式 的人士包含臺北的數名官員、海軍練習艦八雲號艦長,以及島內重要關係 者。電信所設立的宗旨,並不開放給民間或其他官廳使用,僅作為海軍通 信上的聯繫。72鳳山無線電信所在舉行盛大竣工儀式的同日正式通信,在興 建過程中共計花費250萬圓。在初期與船橋的無線電信所和遞信省磐城無線 電信所為日本帝國三大無線電信所。由於隸屬海軍管理,因此職員全數以 海軍人士為主。73

大正13年(1924)2月,鳳山無線電信所因內部通信機發生故障,當 時估計設備的修復需要一個月的時間,使得航行於臺灣近海的船舶受到影 響。74同年由於送、受信所的分離政策,日本海軍於高雄市的三塊厝設置受 信所,電信所的本部也隨之移往三塊厝的受信所。昭和元年(1926)4月,

鳳山無線電信所改稱為鳳山海軍無線電信所鳳山送信所,簡稱為鳳山送信 所。昭和12年(1937)6月,鳳山送信所隸屬於高雄海軍通信隊,成為高雄 海軍通信隊鳳山分遣隊。太平洋戰爭期間鳳山無線電信所曾經擔任與菲律 賓、馬來西亞、荷屬東印度方面的通信聯繫任務。75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大正13年(1924)11月,無線電信所所長渡邊少 佐提到,自從開始使用ダルブ設備後,使得通信技術大為改善。並決定於 電信所附近6哩外的三塊厝附近新設立無線電受信所。在大正13年(1924)

的會計年度預算下獲得70萬圓的預算,作為土地的買收費用。高雄郊區將

71 〈臺南 電信所の火事〉,《臺灣日日新報》,1919年5月23日,版1。

72 〈鳳山無線電信所 本日落成式舉行〉,《臺灣日日新報》,1919年5月21日,版7;〈ガンルームにて 機 關候補練習艦八雲の〉,《臺灣日日新報》,1919年5月25日,版3。

73 〈御使差遣 海軍無電 今村農場 飛行場 屏東公學校〉,《臺灣日日新報》,1923年4月21,版7。

74 〈鳳山無線電故障〉,《臺灣日日新報》,1924年2月16日,版5。

75 電波監理委員會編,《日本無線史》,第10卷,頁445;海軍省編,《海軍制度沿革》,卷2(東京:原書 房,1971年),頁367。

(25)

新設受信所的消息一傳出後,當地地主則開始提高哄抬土地價格。當時官 員雖訓誡不可如此,但是依然無法遏止此種情形的發生。76

(二)與遞信省的往來及協助民間通信

就鳳山無線電信所的功能而言,最初是完全作為軍事通信使用。但其 後因為臺灣與日本間的官方與民間通信線路經常中斷,開始與日本內地遞 信省及臺灣總督府遞信局進行聯繫,提供部分通信時段作為民間通信。

大正10年(1921)10月,受信狀況較為良好的以遞信省所管理的長崎 與淡水間的海底線路受信設備而言,每分鐘可達130字;但是送信方面卻僅 有100字。此外,臺北與那霸在電報聯繫上,一天約有4,000通的普通電報,

即發信與收信各兩千通。此外,臺北與那霸線每天也傳送700通的至急電 報。這條線路會較熱門的原因,在於當時淡水與長崎間的海底電纜經常故 障,僅能將電報經由那霸轉往日本,使得那霸的線路必須承載較高的業務 量。在此情形下,遞信局除了希望能夠自行裝設無線電設備外,並擬修繕 與那霸間的電報設施。此時的臺灣總督府遞信局與日本內地遞信省交涉,

希望位於基隆的大瀨崎的船舶無線通信設備能夠協助臺灣的電報收發。但 是當時因為船舶通信相關業務亦呈現飽和狀態,協助的可能性不高。臺灣 總督府遞信局也與鳳山海軍無線電信所聯絡,希望能協助吸收一天500通的 電報業務量,但未獲得回應。77

其後,遞信局再次與遞信省交涉,使得基隆大瀨崎的無線電信設備能 夠協助遞信局接收來自日本內地的電報,主要辦理業務則是官方電報與急 電。另外,高雄的鳳山無線電信所則是處理官方電報、急電與一般私人電 報業務。依據當時的狀況,由於淡水方面的送信技術較差,因此轉由鳳山 來處理送信。在此分工下,基隆及鳳山一天各可以處理200與400通的電 報。78由於遞信局希望鳳山無線電信所能夠進一步協助臺南地區的發信業

76 〈三塊厝及無線電〉,《臺灣日日新報》,1924年11月20日,版4。

77 〈海電故障之其後〉,《臺灣日日新報》,1921年12月5日,版3。

78 〈無線電開辨〉,《臺灣日日新報》,1921年12月9日,版3。

(26)

務,大正10年(1921)12月9日,鳳山無線電信所所長吉見少佐至臺南郵便 局進行訪問,針對日本內地與臺灣間的通信方式進行協商。最終確認僅提 供高雄地區郵便局的發信業務,臺南地區因鳳山無線電信所能力有限,而 無法提供協助。79

鳳山無線電信所雖是日本海軍設置,以軍事用途為主,但是也曾提供 民間通信的電信事業使用。大正11年(1922)臺日間海底電纜故障,使得 鳳山無線電信所開放給公眾通信使用。此外,在與外國的聯繫上,曾經發 放通信至德國、法國、美國等地。80大正12年(1923)1月,有鑑於前一年 日本與臺灣間的三條海底電纜,其中的兩條經常故障,因而鳳山無線電信 所在日本海軍省的同意下,常設性的開放作為民用通信,使得臺灣與日本 間海底電纜因經常損毀,導致臺灣與日本通信間的困難獲得紓解。這項政 策的實施,使得臺灣南部的居民能夠便利的使用電報。但是在電報的使用 價格上,鳳山無線電信所因為是無線電報,索價為一般海底電纜的3倍。當 時的發報過程,是先由鳳山無線電信所發出,透過佐世保海軍基地,再轉 往目的地。此外,海軍省也確定臺灣方面一天提供3小時的一般通信服務,

在此同時,位於基隆作為船舶通信的海軍無線電通信也開放給民間大眾使 用。至於日本內地的船橋無線電信所,則是一天開放3小時的時間作為民間 電報通信。81在此期間,臺灣總督府遞信局長吉田平吾曾撰文提及海底電纜 故障的四個改善方案如下:

1. 臺灣內地間的專用無線局設置 2. 南部對船舶通信的無線局設置 3. 鳳山海軍無線局對公眾通信開放 4. 重新鋪設或增設長淡間的海底線82

79 〈吉見無電所長と内臺間電報連絡〉,《臺灣日日新報》,1921年12月10日,版2。

80 〈御使差遣 海軍無電 今村農場 飛行場 屏東公學校〉,《臺灣日日新報》,1923年4月21日,版7。

81 〈鳳山大無電の開放により 本島通信界の革命 南部居住者の大福音〉,《臺灣日日新報》,1923年1月 10日,版9;〈海電復舊著手 沖繩奉天二丸俱出動〉,《臺灣日日新報》,1923年3月9日,版5。

82 吉田平吾,〈無線電信計畫顚末概要〉,《臺灣遞信協會雜誌》,第44號(1923年2月),頁3。

(27)

其中提到基隆無線局是唯一備有對海上船舶通信設備之處,因為中央 山脈阻隔,無法對南方海上通信。對於以上第1、2、4點的解決方案,分別 是設置臺北無線電信局、鵝鑾鼻電信局及基隆無線電信局。至於第3點,建 議鳳山海軍無線電信所在臺日海底電纜故障時能與公眾電信結合,有可能 在提供軍用通信之外,再支援臺灣內地及船舶通信。83

其後由於日本與臺灣間的3條海底電纜於大正12年(1923)3月同時 故障,當時遞信省除了派遣沖繩丸與奉天丸兩條船舶進行修理之外,另由 基隆的船舶無線電信局與鳳山無線電信所負責發送。在3月6日故障的第一 天,基隆無線電信局發送672通,鳳山無線電信所發送39通,香港丸則發送 私人用電報518通。總之,以海軍的發送量而言,還是無法全數發送臺灣一 般通信一日所需發放的全數電報。海軍省原來一日所提供的官方與民間通 信為3小時,為因應這次的突發狀況而延長為4小時。在此同時,遞信局向 澎湖的海軍無線電信局洽談發送一般電報的可能性。84

此外,除了臺日間海底電纜的故障問題之外,臺灣的南北有線通信會 有漏電和斷線的缺點,若以大正12年1月至大正13年10月為止,臺灣南北有 線連絡發生的障礙共計133次,最長的障礙時間為19小時55分,總計障礙時 間有756小時15分,因而有必要開放鳳山無線電信所的通信給公眾使用。85

綜上所述,雖然鳳山無線電信所設立時並不開放給民間或其他官廳使 用,僅作為海軍通信上的聯繫,地理位置兼顧了軍事上的考量,然而一開 始卻同時負責臺灣西南海面上民間供公眾使用的無線電通信。一直到了大 正14年(1925),鵝鑾鼻電信局設立之後,才將此部份的任務轉交由鵝鑾 鼻電信局承接,但是對於與帛琉一帶的無線電通信,仍由鳳山無線電信所 負責。86

83 吉田平吾,〈無線電信計畫顚末概要〉,頁3-6。

84 〈海電復舊著手 沖繩奉天二丸俱出動〉,《臺灣日日新報》,1923年3月9日,版5;〈海線不通及電 報〉,《臺灣日日新報》,1923年3月10日,版8。

85 間室鳳溪,〈南北無線連絡如何〉,《臺灣遞信協會雜誌》,第67號(出版日期不詳),頁21-23。

86 井出季和太,《臺灣治績志》(臺北:南天書局,1997年重刊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37年版),頁725- 726。

(28)

三、佐世保針尾無線電信所的設置

明治44年(1911)在中國的武昌起義發生後,日本因鄰近的中國政治 情勢不穩,特別是在中國大陸的長江一帶有日本人頻繁地往來,因而規劃 設置佐世保海軍無線電信所。若是動亂在中國發生時,能及時聯絡駐守於 長江的日本海軍因應,使居住在中國的日本民眾權益得到保障。佐世保海 軍無線電信所雖然在大正2年(1913)已經設置,然而為了強化通往中國方 面的通信能力,而於佐世保南方的針尾島新設佐世保海軍無線電信所。87 尾送信所的建設工程於大正7年(1918)6月開始,大正11年(1922)11月 完成而開始通信。88大體上而言,佐世保海軍的針尾無線電信所於昭和12 年(1937)中日戰爭爆發後,扮演著對駐守中國的日本軍隊進行聯絡的角 色。89昭和12年(1937)6月,佐世保海軍無線電信所隸屬於佐世保海軍通 信隊,因而針尾送信所隸屬於佐世保海軍通信隊針尾分遣隊。90

從最初的大正2年(1913)10月開始興建的船橋無線電信所,到最後 於大正11年(1922)11月竣工完成的針尾無線電信所,以當時在9年內陸續 完成3個大規模無線電信所的情形看來,其地理分佈應為整體的規劃。亦即 船橋位於首都東京附近,為日本政治中心的心臟地帶;針尾位於長崎接近 海軍基地佐世保,為日本本土的西端,有利於向朝鮮半島及日本所佔領的 膠洲灣一帶進行聯絡;而鳳山接近高雄海軍基地,位於日本當時領土的南 端,有利於向南洋地區進行聯繫。91

四、日本三大無線電信所的無線電信設施

(一)天線

87 電波監理委員會編,《日本無線史》,第10卷,頁446。

88 佐世保市史編纂委員會編,《佐世保市史軍港史編》,上卷(佐世保市:佐世保市史編纂委員會,2002 年),頁425。

89 電波監理委員會編,《日本無線史》,第10卷,頁447。

90 海軍省編,《海軍制度沿革》,卷2,頁373。

91 顧超光、陳正哲,〈鳳山無線電信所之規劃設計與再利用〉,收於顧超光主編,《日本在臺灣的軍事建築部 署與設計》(臺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6年),頁4.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07 Administration of the Foreign Professionals Engaging in Arts and Performing Arts and the Documents Required for Foreign Professionals Engaging in Arts and Performing

In order to apply for a permit to employ Class B Foreign Worker(s), an Employer shall provide reasonable employment terms and register for such employment demands with local

reading scheme, cross-curricular projects and RaC, etc.)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pedagogy and connection with the curriculum of English Language from the case study of exemplars

reading scheme, cross-curricular projects and RaC, etc.)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pedagogy and connection with the curriculum of English Language from the case study of exemplars

 Promote project learn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and apply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make. calculated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