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李江山(1999),《視覺與認知》,台北:遠流出版。

李海容(1997), “大陸電視購物的特點與前景”,《廣告學研究》,9: 87-96。

李秀珠(1999), “有線電視購物頻道與觀眾特性研究",文化總會研討會,

498-450。

李誠偉、陳玉華、尤子彥(2004), “電視購物中華電信搶進統一富邦環伺”, 

<http://tw.news.Yahoo!.com/040731/19/unwi.html>,(Retrieved Aug.2004)。

周文卿(2007), “台灣網路購物行為分析”,

<http://www.itis.org.tw/rptDetailFree.screen?rptidno=7D019360A9E991FC4825731 000298BC3>, (Retrieved Dec.2007)。

徐光乾(1999),《閱聽受眾對財經媒體的使用動機與滿足之研究—以「財訊」月 刊為例》,碩士論文,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

徐秋華(2004), “公營廣播電視的質素研究——台灣公視的經驗”,

<http://www.rthk.org.hk/mediadigest/20040415_76_119857.html>,(Retrieved Aug.2004)。

唐大崙、莊賢智(2004), “新聞圖文左右空間配置對視線影響之初探”,銘傳大 學設計國際學術研討會口頭報告論文。

唐大崙、李天任、蔡政昊(2006),“以色彩喜好作業探索偏好與視線軌跡的關係”,

《廣告學研究》,25:55-79。

郭文瑞(1993),《注意力導引方式與其在視覺空間中移動之關係》,碩士論文,

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

陳宏明(2004),《有線電視購物頻道收視者之消費行為與市場區隔之研究》,碩 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陳清河、鄭自隆、廖文華(2007), “台灣民眾傳播行為:網路的崛起”,《中華民 國廣告年鑑第19 集》,台北市廣告代理商業同業公會出版, 26-34。

孟慶茂、常建華(2000),《心理實驗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鄧榮坤(1995),《細說有線電視》,台北:武陵出版社。

Fu, M.C.,Sun, V.C. and Lin, P.C.( 2005), “A study about perceiving visual illusions,”

Shanghai : Annual of ABFS, 2005 亞洲基礎造形聯合學會上海年會論文集, 120-121。

傅銘傳(2005), “視覺傳達設計中錯視圖形的凝視軌跡之實驗研究”,行政院國科 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NSC 93-2411-H-228-001。

傅銘傳、林品章(2005) , “圖形對稱的視線軌跡實驗研究”,2005 年基礎造形與環 境視覺設計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7-32。

張信賢(2005)。《汽車特徵意象及其在視覺上的認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 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華鏞(2001),《有線電視收視戶對於「購物頻道」收視動機、收視行為與購買

行為之關聯性研究-以大台北地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 究所。

蔡國棟(1995),《有線電視購物頻道的媒介環境之研究-媒介系統依賴論的觀點》, 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科技研究所。

廖鵬文、盧康渝(2004),《別讓我的滑鼠沒氣質》,台北:數位人資訊。

賴建都(2004),《台灣地區民眾對電視購物頻道認知與喜好度之研究》,台灣有線 視訊寬頻網路發展協進會研究報告。

賴建都、傅銘傳、孫慶文、蔡政旻(2006), “電視購物頻道畫面訊息置入研究”,

第十四屆中華民果廣告暨公共關係國際學術與實務研討會。

賴建都(2008),《電視畫面訊息置入位置與認知效果之研究─以購物頻道為例》,

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NSC96-2411-H-004-022-。

劉明勳譯(1997), 《驚異的假說─克里克的「心」、「視」界》,Crick,F.著,

The Astonishing Hypothesis,台北: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Antes, J. R. (1974). The time course of picture view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03(1), pp. 62-70.

Atkinson, R.C. and Shiffrin, R.M. (1968), “Human memory: A proposed system and its control process,” in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Advances in

research and theory by Spence, K.W., and Spence, J. T., Vol.2,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89-195.

Assael, H. (1992), Consumer Behavior and Marketing Action, Boston: PSW-Kent Publishing.

Assael, H. (2005), “A demographic and psychographic profile of heavy Internet users and users by type of Internet usage,”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March), 93-123.

Auter, P.J. and Moore, R.L. (1993), “Buying from a friend: A content analysis of two TV-shopping programs,” Journalism quarterly, 70(2), 425-436.

Baker, M. A., & Loeb, M. (1973). Implications of measurement of eye fixations for a psychophysics of form perception. Perception & Psychophysics, 13(2), pp. 185-192.

Baxter, M. (1995), Product Design-Practical Methods for the Systematic Development

of New Product, London : Chapman & Hall.   

Beatty, J. (1982), “ Task-evoked pupillary responses, processing load, and the structure

of processing resource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Vol 91(2), 276-292. 

Blumler, J.G. (1979), “The role theory in uses and gratification studies,”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