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1 稀磁性半導體(Dilute magnetic semiconductor)簡介

誠如前言所提及的自旋電子學在半導體產業具有極大的發展潛能,其中為了

其中舉凡法拉第效應(Faraday effect)、柯爾磁光效應(magneto-optical kerr effect, MOKE)與磁圓偏振二向性(Magnetic Circular Dichroism, MCD)等磁光光譜儀,皆 為重要且可靠的量測工具。

2.1.1 賽曼效應(Zeeman splitting )

荷蘭物理學家彼得·塞曼(Pieter Zeeman)在 1896 年所發現的賽曼效應是繼 Faraday effect 與 kerr effect 以來第三個外加磁場對光有影響的實例[9]。儘管賽曼 效應在當時,已由塞曼與賽曼的老師─亨德里克·安東·勞侖茲(Hendrik Antoon Lorent)以古典電磁學與空間量子化,對賽曼效應提出解釋。但是以物裡發展史 的觀點做討論可以發現,不同於Faraday effect 與 kerr effect 僅依靠古典電磁學便 可以解釋得通。賽曼效應在之後的光譜量測中,發現古典電磁學無法解釋完備的 異常塞曼效應(anomalous Zeeman effect),進而躍進了量子力學的範疇。可以說 在量子力學發展史中,賽曼效應有著一定的歷史地位與物理意義。利用賽曼效應 來檢視稀磁性半導體的能帶結構分裂上,是極為重要的效應,如文獻回顧時提到 的K. Ando 研究團隊便利用賽曼效應推斷出 MCD 磁光訊號與波耳磁子有成正比

14 

其中μ 為波耳磁子(Bohr magneton),H 為磁場強度,g 為 g factor,由關係式可知,

MCD 磁光訊號會正比於對入射光的吸收度做微分的值,並且其值也正比於賽曼 (extinction coefficient, k)。其數學形式,可寫成:n n ik其中,此消光係數與 一般光譜量測的吸收率(absorption coefficient, α)有一數學關係。

k αλ 4π

αc

2ω , λ 2π ω c

λ 為入射光的波長,亦可從由ω角頻率(angular frequency)取代。

電磁波的線偏振光可由左旋偏振光(Left Circularly Polarized light, LCP)與右旋偏

振光(Right Circularly Polarized light, RCP)組成。在電磁波穿透材料時,原本的線 偏振光分別會產生法拉第旋轉(Faraday rotation)以及法拉第橢圓化(Faraday ellipticity),其示意圖 2-1 如下所示。

圖2-1 為線性偏振光通過材料之磁光現象示意圖[11]

我們分別以正負號表示旋光方向n n ik ,正號為右旋光,負號為左 旋光。其中Faraday rotation 便是與折射率實部相關的效應:

θ ωl

2c ‧Re n n ωl

2c ‧ n n

而Faraday ellipticity 即為與折射率虛部相關的效應:

η

ωl

2c ‧Im n n ωl

2c ‧ k k

我們可以針對磁化與否再詳細進行分類如下圖2-2:

16 

圖2-2 各類穿透式磁光現象示意圖[10]

2.3 小結

本研究理論部分主要參考兩大主題:半導體相關的能帶理論以及金屬相關的 古典電磁理論。在以碳為主體參雜過渡金屬的薄膜系統中,能帶理論可以有效地 提供解釋。然而為了更加了解其中具有多個同素異形體且有半導體特性的碳;與 過渡金屬元素鈷之間相互扮演的角色。而選擇以多層膜方式製程,並且隨著製程 方式的改變,我們發現到除了半導體的能帶理論之外,尚有其他作用介入於多層 膜系統中─古典電磁學理論。因此於此提出以上兩類理論以供參考。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