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降雨量與雨水再利用設施影響說明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49-58)

第三章 雨水再利用可行性分析

第七節 降雨量與雨水再利用設施影響說明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

圖3-3 三月份等雨量線圖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

圖3-4 四月份等雨量線圖

在二至四月等雨量線圖中我們看到北部地區每月約有 200mm 以上的降雨量,三個月總累積雨量則會有 600mm 以上。

我們反觀前述建議在年降雨量1,500mm 以上區域設置雨水再利 用系統,在本部地區在第一季中則已達到需求的一半,我們的 假設已獲得證實。

在探討夏季降雨趨勢,颱風是主要的降雨來源。此季節全 島的降雨量足以提供各系統的需求,在五至七月等降雨量圖中 我們發現到,雲嘉南沿海地區外,全島的月降雨量皆超過 200mm。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

圖3-5 五月份等雨量線圖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

圖3-6 六月份等雨量線圖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

圖3-7 七月份等雨量線圖

在秋季時,東部與南部地區雨量持續維持在200mm 以 上。北部地區則要靠秋天零星的颱風外圍環流才有降雨的可能。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

圖3-8 八月份等雨量線圖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

圖3-9 九月份等雨量線圖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

圖3-10 十月份等雨量線圖

冬季的降雨形式明顯的受到北方冷氣團的影響,降雨的集 中在北部地區;中南部及東部地區的降雨量則明顯少許多。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

圖3-11 十一月份等雨量線圖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

圖 3-12 十二月份等雨量線圖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

圖3-13 一月份等雨量線圖

二、降雨量因素

(一) 颱風季節

自西太平洋到台灣北部到中國東部沿海到韓國有一颱風 常侵襲之路徑,平均每年3.6 個颱風侵台,颱風降雨量佔台灣全 年雨量39%;雨量來自颱風及對流系統,及颱風與東北季風共伴 環流所帶來。在觀察每月降雨趨勢,苗栗地區夏季受到颱風的 影響降雨量有明顯的增加。

(二) 梅雨季節

梅雨季節的開始,其實在早期梅雨開始的時間,多半在5 月中旬開始6 月中旬左右結束,近年來氣象局已經將梅雨季節 定為5 月及 6 月份。

梅雨的形成,在於冷暖空氣勢均力敵,在華南及台灣一帶 形成一道滯留鋒面,北方的大陸冷高壓和南方的太平洋高氣壓 強度相當的情況之下,鋒面持續在華南及台灣一帶滯留,往往 造成長時間的降雨,此時也正當江南黃梅成熟的時期,此時的 連續陰雨天氣,也就稱之為梅雨。

台灣每年梅雨季節下雨情況差異性很大,有的年份降雨量 十分充沛往往造成豪雨成災,有的年份降雨並不顯著就會有乾 旱的危機。

梅雨鋒面經常在台灣滯留的情況之下,往往會出現對流雲 包,這也是出現豪雨的元兇,當冷暖空氣劇烈交會的同時,天 氣極不穩定,對流雲包成長非常快速,若在台灣上空發展,往 往伴隨打雷、強風及暴雨,有更甚者會出現龍捲風、冰雹等天

氣極端不穩定所帶來的產物,往往造成嚴重損失,因此梅雨在 台灣氣象災害中排名第2,僅次於颱風。

根據以往的統計資料顯示:梅雨季的雨量以剛進入梅雨季 (也可稱之為[入梅])及梅雨季即將結束時(稱為[出梅])最容易出 現較大雨勢,特別是岀梅時更甚,而且幾乎年年豪雨成災。每 年梅雨季節天氣型態都不盡相同,也因此梅雨季節在每年雨量 差異性也很大,當冷暖空氣勢均力敵,往往在華南及長江流域 一帶拉鋸,該年梅雨季雨量就相當可觀,若是當年暖空氣強盛,

冷空氣很弱的話,暖空氣直接北上,沒有和冷空氣遭遇,雨量 自然而然地就少了。2005 年台灣地區的梅雨,就比起往年多很 多,雨量充沛,這就是冷暖空氣經常在台灣及華南一帶,勢均 力敵拉鋸對峙的結果,也因如此去年梅雨季結束日期,較往年 晚了將近十天,至六月下旬才結束。

通常梅雨季所下的豪雨,都是位於西半部,因為西南風將 雲層吹向山區後停滯不前,在無法越過崇山峻嶺之下,背風面 的東北部、東部地區,因為梅雨鋒面通過,而造成豪雨的機率 微乎其微,但偶爾也會出現較大雨勢,去年五月就有這種例子,

這也就是在歷年資料中,梅雨季節造成豪雨的地區,都集中在 西半部的主要原因。

三、對設施的影響

颱風季節常有連續性的降雨,對於系統而言是需要設置足 夠的儲留系統與溢流系統來面對短而急的降雨。對於梅雨季節 而言長而緩的降雨模式,因為沒有暴雨的情況對於系統的負荷

則影響較小。

第八節 設置構成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49-5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