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23: 過直徑兩端的弦,若與這直徑所成的角相等,則這兩弦相等。

在文檔中 習題 7.1 (頁 34-74)

圖 7.2-76

己知:如圖 7.2-76 中, 為圓 O 的直徑,∠1=∠2。

求證: = 。

想法:1. 圓周角的性質有:

(1) 圓周角為所對弧度的一半 (2) 弧度為所對圓周角的 2 倍 (3) 同弧之圓心角為圓周角的 2 倍 (4) 同弧之圓周角為圓心角的一半 (5) 同弧之圓周角相等

(6) 直徑所對的圓周角為直角 2. 直徑將圓周分為兩等份 3. 等弧對等弦

證明:

敘述 理由

(1) ACB︵

=BDA︵

(2) BC︵

=2∠1 (3) AD︵

=2∠2 (4) BC︵

=2∠1=2∠2=AD︵ (5) ACB︵

=AC︵

+BC︵

已知 為圓 O 的直徑 & 直徑將圓周分為兩 等份

如圖 7.2-76,弧度為所對圓周角的 2 倍 如圖 7.2-76,弧度為所對圓周角的 2 倍 由(2) & (3) & 已知∠1=∠2 遞移律 如圖 7.2-76 所示,全量等於分量之和

(6) AC=ACB-BC =BDA︵

-AD︵

=BD︵ (7) =

由(5) 移項 & 由(1) ACB︵

=BDA︵

& (4) BC︵

=AD︵

由(6) AC︵

=BD︵

& 等弧對等弦

36

習題 7.3

習題 7.3-1:

有一個圓 O,其半徑為 7 公分,判斷直線 L 與圓的相交情形及交點個數。

想法:直線與圓的關係

(1) 若直線到圓心的距離大於半徑長,則直線與圓不相交;

(2) 若直線到圓心的距離等於半徑長,則直線與圓相交於一點,且此直線 稱為此圓的切線;

(3) 若直線到圓心的距離小於半徑長,則直線與圓相交於兩個點,且此直 線稱為此圓的割線。

解:

敘述 理由

(1) 如右圖所示,圓 O 半徑為 7 公分,直線 L 到圓心 O 的距離為 10 公分,則此直線 L 與圓 O 沒有交點

(2) 如右圖所示,圓 O 半徑為 7 公分,直線 L 到圓心 O 的距離為 7 公分,則此直線 L 與圓 O 交於一點

(3) 如右圖所示,圓 O 半徑為 7 公分,直線 L 到圓心 O 的距離為 3 公分,則此直線 L 與圓 O 相交於 2 點

10 公分>7 公分

7 公分=7 公分

3 公分<7 公分 圓心 O 到直線 L 距離 10 公分 7 公分 3 公分

交點個數

0 1 2

圖 7.3-68

已知:如圖 7.3-68, 為圓 O 的直徑,L 與 M 為圓 O 的兩切線,且 L 切圓 O 於 A 點、M 切圓 O 於 B 點

求證:L∥M

想法:(1) 切線與過切點的半徑互相垂直 (2) 垂直於同一直線的兩直線互相平行 證明:

敘述 理由

(1) ⊥L ( 即 ⊥L ) (2) ⊥M

( 即 ⊥M ) (3) 所以 L∥M

已知 L 圓 O 的切線 & 切線與過切點的半徑互相垂直 ( 已知 為圓 O 的直徑 )

已知 M 圓 O 的切線 & 切線與過切點的半徑互相垂直 ( 已知 為圓 O 的直徑 )

由(1) ⊥L & (2) ⊥M 垂直於同一直線的兩直線互相平行

38

習題 7.3-3:

如圖 7.3-69,P 點在圓 O 的外部, 與 分別與圓 O 相切於 A 與 B 兩點。

若∠P=35°,則∠AOB=_______度。

圖 7.3-69 想法:利用切線與過切點的半徑互相垂直 解:

敘述 理由

(1) ⊥ ,∠OAP=90°

(2) ⊥ ,∠OBP=90°

(3) 四邊形 OAPB 中,

∠OAP+∠OBP+∠P+∠AOB=360°

(4) 90°+90°+35°+∠AOB=360°

(5) ∠AOB=360°-90°-90°-35°=145°

已知 與圓 O 相切於 A 點 & 切線與過切點的半徑互相垂直 已知 與圓 O 相切於 B 點 & 切線與過切點的半徑互相垂直 如圖 7.3-69 所示,

四邊形內角和為 360°

將(1) ∠OAP=90°、(2) ∠OBP=90°

& 已知∠P=35° 代入(3)式得 由(4)式移項得

如圖 7.3-70, 、 為圓 O 之切線,A、B 為切點。若 =10 公分,

則 =?

圖 7.3-70 想法:利用圓外一點到圓的兩切線等長 解:

敘述 理由

(1) =

(2) = =10 公分

已知 、 為圓 O 之切線,A、B 為切點。

& 圓外一點到圓的兩切線等長 由(1) & 已知 =10 公分

40

習題 7.3-5:

如圖 7.3-71,已知 、 、 分別與圓相切於 D、E、F 三點。

若 =20 公分,求 + + 之值。

圖 7.3-71 想法:利用圓外一點到圓的兩切線等長 解:

敘述 理由

(1) = =20 公分

(2) 、 、 、 皆為切線 (3) =

(4) =

(5) + +

= +( + )+

=( + )+( + )

=( + )+( + )

= +

=(20 公分)+(20 公分)

=40 公分

(6) + + =40 公分

已知 、 分別與圓相切於 D、E 兩點 & 圓外一點到圓的兩切線等長 &

已知 =20 公分

已知 、 、 皆為切線

由(2) 、 為切線 & 圓外一點到圓的兩切 線等長

由(2) 、 為切線 & 圓外一點到圓的兩切 線等長

題目所求

如圖 7.3-71, = + 加法結合律

將(3) = & (4) = 代入 如圖 7.3-71, + = & + = 將(1) = =20 公分 代入

由(5)

圖 7.3-72 中,已知△ABC 為直角三角形,A=90,且 I 點為△ABC 的內 心,若 =5 公分、 =12 公分、 =13 公分,則△ABC 內切圓半徑為 何?

圖 7.3-72

想法:若△ABC 為直角三角形,A=90,則△ABC 內切圓半徑=

2

AB

+

AC

BC

解:

敘述 理由

(1) △ABC 內切圓半徑

= 2

AB

+

AC

BC

=5公分+12公分-13公分 2

=2 公分

若△ABC 為直角三角形,A=90,則△ABC 內切圓半徑=

2

AB

+

AC

BC

已知 =5 公分、 =12 公分、 =13 公分

42

習題 7.3-7:

已知圓 A 與圓 B 的連心線段長為 10 單位。若圓 A 與圓 B 的半徑分別如下,

試問兩圓位置關係各為何?

圓 O1的半徑 2 單位 5 單位 4 單位 7 單位 15 單位 圓 O2的半徑 3 單位 7 單位 6 單位 21 單位 25 單位 兩圓位置關係

想法:判斷兩圓關係的規則如下:

(1) 若連心線長>兩半徑和,則兩圓外離。

(2) 若連心線長=兩半徑和,則兩圓外切。

(3) 若兩半徑差<連心線長<兩半徑和,則兩圓相交於兩點。

(4) 若連心線長=兩半徑差,則兩圓內切。

(5) 若連心線長<兩半徑差,則兩圓內離。

(6) 若連心線長=0,則兩圓為同心圓。

解:

敘述 理由

(1) =10 單位>(2+3) 單位 所以圓 A 與圓 B 外離

(2) (7-5) 單位< =10 單位<(7+5) 單位 所以圓 A 與圓 B 交於兩點

(3) =10 單位=(4+6) 單位 所以圓 A 與圓 B 外切

(4) =10 單位<(21-7) 單位 所以圓 A 與圓 B 內離

(5) =10 單位=(25-15) 單位 所以圓 A 與圓 B 內切

已知 =10 單位 & 圓 A 及圓 B 的 半徑各為 2 單位及 3 單位 & 連心線長>兩半徑和,則兩圓外離 已知 =10 單位 & 圓 A 及圓 B 的 半徑各為 7 單位及 5 單位 & 兩半徑差<連心線長<兩半徑和,則 兩圓相交於兩點

已知 =10 單位 & 圓 A 及圓 B 的 半徑各為 4 單位及 6 單位 & 連心線長=兩半徑和,則兩圓外切 已知 =10 單位 & 圓 A 及圓 B 的 半徑各為 21 單位及 7 單位 & 連心線長<兩半徑差,則兩圓內離 已知 =10 單位 & 圓 A 及圓 B 的 半徑各為 25 單位及 15 單位 & 連心線長=兩半徑差,則兩圓內切

已知大、小兩圓的半徑分別為 5r、3r,當兩圓內切時,其連心線段長為 6 公 分,則當兩圓外切時,則連心線段長為_______cm。

想法:(1) 若兩圓外切,則連心線長=兩半徑和 (2) 若兩圓內切,則連心線長=兩半徑差。

解:

敘述 理由

(1) 5r-3r=6 cm

(2) r=3 cm

(3) 連心線長=5r+3r=8 r (4) 所以連心線長=8×(3cm)

=24 公分

已知兩圓內切時,其連心線段長為 6 cm & 若兩圓內切,則連心線長=兩半徑差

由(1) 解一元一次方程式

若兩圓外切,則連心線長=兩半徑和 將(2) r=3 cm 代入(3)式得

44

習題 7.3-9:

設有 A、B、C 三圓,圓 A 與圓 B 外切,且兩圓同時和圓 C 內切。若圓 A 的 半徑為 5 公分,圓 B 半徑為 4 公分,圓 C 半徑為 11 公分,則 + + 之 值為何?

圖(a)

想法:(1) 若兩圓外切,則連心線長=兩半徑和 (2) 若兩圓內切,則連心線長=兩半徑差。

解:

敘述 理由

(1) 依題意繪圖,如上 圖(a)所示

(2) = +

(3) =5 公分+4 公分 =9 公分

(4) = -

(5) =11 公分-4 公分 =7 公分

(6) = -

(7) =11 公分-5 公分 =6 公分

(8) 所以 + + =(9+7+6) 公分 =22 公分

由已知圓 A 與圓 B 外切,且兩圓同時和圓 C 內切作圖

已知 A、B 兩圓外切 & 連心線長=兩半徑和 將已知圓 A 半徑 =5 公分 &

圓 B 半徑 =4 公分 代入(2)

已知 B、C 兩圓內切 & 連心線長=兩半徑差 將已知圓 B 半徑 =4 公分 &

圓 C 半徑 =11 公分 代入(4)

已知 A、C 兩圓內切 & 連心線長=兩半徑差 將已知圓 A 半徑 =5 公分 &

圓 C 半徑 =11 公分 代入(6) 由(3)式+(5)式+(7)式得

已知圓 O1與圓 O2的連心線段長為 10 公分,若圓 O1與圓 O2的半徑分別如 下表,請完成下表。

圓 O1半徑 6 公分 5 公分 4 公分 5 公分 6 公分 圓 O2半徑 16 公分 3 公分 6 公分 8 公分 20 公分 兩圓位置關係

公切線數

想法:1.在同一平面上,若兩圓外離,則此兩圓共有 4 條公切線,其中 2 條 為內公切線,2 條為外公切線。

2. 在同一平面上,若兩圓外切,則此兩圓共有 3 條公切線,其中 1 條 為內公切線,2 條為外公切線。

3. 在同一平面上,若兩圓相交於兩點,則此兩圓共有 2 條公切線,且 此 2 條皆為外公切線。

4. 在同一平面上,若兩圓內切,則此兩圓只有 1 條公切線,且此公切 線為外公切線。

5. 在同一平面上,若兩圓內離,則此兩圓沒有公切線。

解:

敘述 理由

(1) 若圓 O1與圓 O2半徑分別為 6 公分、

16 公分,則圓 O1與圓 O2內切 所以圓 O1與圓 O2只有一條公切線

(2) 若圓 O1與圓 O2半徑分別為 5 公分、

3 公分,則圓 O1與圓 O2外離 所以圓 O1與圓 O2共有 4 條公切線

已知圓 O1與圓 O2半徑分別為 6 公分、

16 公分,連心線段長為 10 公分

10 公分=(16-6) 公分 &

連心線長=兩半徑差,則兩圓內切 & 兩圓內切,則此兩圓只有 1 條公切線 已知圓 O1與圓 O2半徑分別為 5 公分、

3 公分,連心線段長為 10 公分

10 公分>(5+3)公分 &

連心線長>兩半徑和,則兩圓外離 &

46

(4) 若圓 O1與圓 O2半徑分別為 5 公分、

8 公分,則圓 O1與圓 O2交於 2 點 所以圓 O1與圓 O2共有 2 條公切線

(5) 若圓 O1與圓 O2半徑分別為 6 公分、

20 公分,則圓 O1與圓 O2內離 所以圓 O1與圓 O2沒有公切線

已知圓 O1與圓 O2半徑分別為 5 公分、

8 公分,連心線段長為 10 公分

(8-5)公分<10 公分<(8+5)公分

& 兩半徑差<連心線長<兩半徑和 則兩圓相交於 2 點 &

兩圓相交於 2 點,則此兩圓共有 2 條 公切線

已知圓 O1與圓 O2半徑分別為 6 公分、

20 公分,連心線段長為 10 公分

10 公分<(20-6) 公分 & 連心線長<兩半徑差,則兩圓內離 & 兩圓內離,則此兩圓沒有公切線

圖 7.3-73

已知:如圖 7.3-73,圓 O1與圓 O2兩圓外切於 M 點, 為兩圓的內公切線,

為圓 O1及圓 O2兩圓的外公切線,切點分別為點 P 與點 Q, 與 相交 於點 N。

求證: =

想法:利用圓外一點到圓的兩切線等長 證明:

敘述 理由

(1) =

(2) =

(3) 所以 =

已知 為圓 O1的切線、 為圓 O1的切線,切點 分別為點 M 與點 P,且 與 相交於點 N

& 圓外一點到圓的兩切線等長

已知 為圓 O2的切線、 為圓 O2的切線,切點 分別為點 M 與點 Q,且 與 相交於點 N

& 圓外一點到圓的兩切線等長

由(1) = & (2) = 遞移律

48

習題 7.3-12:

圖 7.3-74 中, 為圓的切線,A 為切點,C 為AB︵

的中點,求證 為BAD 的角平分線。

圖 7.3-74 想法:(1) 弦切角為所對弧度的一半

(2) 圓周角為所對弧度的一半 證明:

敘述 理由

(1) BC︵

=AC︵ (2) ∠CAD 為AC︵

所對的弦切角

(3) ∠CAD=1 2︵AC (4) ∠CAB=1

2︵BC (5) ∠CAD=∠CAB

(6) 所以 為BAD 的角平分線

已知 C 為AB︵

的中點

已知 為圓的切線,A 為切點,C 為AB︵ 的中點, 為一弦 & 弦切角定義 由(2) & 弦切角為所對弧度的一半

圓周角為所對弧度的一半 由(1)、(3) & (4) 遞移律 由(5) 已證

如圖 7.3-75,ABCDE 為正五邊形,且 5 個頂點皆在圓周上,若 切圓 O 於 A 點,則∠PAE=?

圖 7.3-75

想法:(1) 利用正五邊形五個頂點將圓周五等分 & 圓周為 360°,可以得知

︵AE

=72°;

(2) 利用 AE︵

=72° & 弦切角等於所對弧度的一半,可以得知∠PAE=36°

解:

敘述 理由

(1) AE︵

=360°÷5=72°

(2) ∠PAE=

2 1︵AE

=2 1×72°

=36°

已知 ABCDE 為正五邊形,且 5 個頂點皆在圓周 上,五個頂點將圓周五等分 & 圓周為 360°

弦切角的度數等於這弦與切線間的弧度數 的一半 & (1) AE︵

=72°

50

習題 7.3-14:

如圖 7.3-76, 切圓於 C 點。若 EB︵

=150°,∠B=30°,

(1) 求∠ACE 的度數。 (2) 求∠BCD 的度數。

圖 7.3-76

想法:(1) 利用已知∠B=30° & 弧度為所對圓周角的 2 倍,可得 CE︵

=60°;

(2) 利用 CE︵

=60° & 弦切角等於所對弧度的一半,可得∠ACE=30°;

(3) 利用已知 EB︵

=150°、 CE︵

=60° & 圓周為 360°,可得BC︵

=150°;

(4) 利用 BC︵

=150° & 弦切角等於所對弧度的一半,可得∠BCD=75°

解:

敘述 理由

(1) CE︵

=2∠B=2×30°=60°

(2) ∠ACE=

2 1 ︵CE

(3) ∠ACE=

2

1×60°=30°

(4) BC︵

+ CE︵

+ EB︵

=360°

(5) BC︵

+60°+150°=360°

弧度為所對圓周角的 2 倍 & 已知∠B=30°

弦切角的度數等於這弦與切線間的弧度數 的一半

將(1) CE︵

=60°代入(2)式得

如圖 7.3-76 所示,BC︵

+ CE︵

+ EB︵

=圓周 將(1) CE︵

=60° & 已知 EB︵

=150°

代入(4)式得

(6) BC=360°-60°-150°=150°

(7) ∠BCD=

2 1︵BC

(8) ∠BCD=

2

1×150°=75°

由(5)式移項得

弦切角的度數等於這弦與切線間的弧度數 的一半

將(6) BC︵

=150° 代入(7)式得

習題 7.3-15:

如圖 7.3-77, 是圓 O 的弦, 切圓 O 於 A 點。若∠CAB=40°,則:

(1) ∠COA=_______ 度。 (2) ∠CDA=_______度。

圖 7.3-77

想法:(1) 利用已知∠CAB=40° & 弦與切線所夾的弧度等於弦切角的 2 倍,

可得知AC︵

=80°;

(2) 利用AC︵

=80° & 圓心角等於所對的弧度,可得知∠COA=80°;

(3) 利用AC︵

=80° & 圓周角等於所對弧度的一半,可得知∠CDA=40°

解:

敘述 理由

52

習題 7.3-16:

如圖 7.3-78,圓 P 與圓 Q 外切於 A 點,直線 L 為兩圓的外公切線,與圓 P、

圓 Q 的切點分別為 B 點、C 點。已知AB︵

=68,AC︵

=112,則

∠BAC= 度。

圖 7.3-78 想法:(1) 利用已知AB︵

=68 & 弦切角等於所對弧度的一半,可得知

∠ABC=34;

(2) 利用已知AC︵

=112& 弦切角等於所對弧度的一半,可得知

∠ACB=56;

(3) 利用∠ABC=34、∠ACB=56 & △ABC 內角和 180,可得知 ∠BAC=90

解:

敘述 理由

(1) ∠ABC=

2 1︵AB

=2

1×68=34

(2) ∠ACB=

2 1︵AC

=2

1×112=56

(3) △ABC 中,

∠ABC+∠ACB+∠BAC=180

(4) 34+56+∠BAC=180

(5) ∠BAC=180-34-56=90

弦切角等於所對弧度之一半 & 已知AB︵

=68

弦切角等於所對弧度之一半 & 已知AC︵

=112

如圖 7.3-78 所示,

三角形內角和 180

將(1)∠ABC=34 & (2) ∠ACB=56

代入(3)式得 由(4)式移項得

在文檔中 習題 7.1 (頁 34-7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