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實驗之元件樣品是在國家奈米元件實驗室之Class 10 與交通大學奈米 中心Class 10000 之無塵室中完成。詳細之元件製程如圖 2-7 所示,並詳細 說明如下:

1. 使用 Clean Track 以及 i-line stepper 進行零層光罩曝光。曝光完 成後再使用 TEL5000 Oxide etcher 進行零層蝕刻並使用 O-Zone asher 與硫酸清洗去除剩餘光阻。

2.

a. 若是要製作N+/P+ 副閘極樣品,則使用Clean track以及i-line stepper進行N+/P+ 副閘極光罩曝光。曝光完成後,使用離子佈 植機對N substrate進行能量 90keV劑量 1e14 之BF2+離子佈植,

或是對P substrate進行能量 100keV 劑量 1e14 之As-之離子佈 植。離子佈植完成後,使用O-zone asher與硫酸清洗去除光阻,

再用Wetbench進行STD clean process,清洗完成後,送入Oxide RTA進行 1000℃ 10sec之退火,進而將雜質活化,形成摻雜之

N+或是PP+副閘極,如圖2-7 (a)右圖。

b. 若是要製作多晶矽副閘極樣品,則將晶圓經過 STD clean process 後,送入垂直爐管(Vertical Furnace)中進行 100nm 二 氧化矽薄膜沈積以及 50nm 之摻雜多晶矽(in-situ doped poly silicon)薄膜沈積。沈積完成後,使用 Clean track 以及 i-line stepper 進 行 多 晶 矽 副 閘 極 光 罩 曝 光 。 曝 光 完 成 後 , 送 入 TCP-9400 poly-Si etcher 中進行多晶矽之蝕刻,蝕刻完成後,送 入O-zone asher 與硫酸清洗去除光阻,即完成多晶矽副閘極之 製作,如圖2-7(a)左圖。

3. 使用 RCA clean process 清洗完成副閘極的晶圓,再將晶圓送入 LPCVD 爐管中進行 30nm 之 TEOS oxide 沈積,形成副閘極之閘極 氧化層,如圖2-7(b)。

4.

a. 若是要製作成奈米碳管電晶體之樣品,則先使用 1mg 奈米 碳管與40ml 之二甲基甲醯胺溶液比例泡好,並且經過 24 小時 超音波震盪。之後再將震盪好的奈米碳管溶液酌量滴在晶圓 上,並且先用 500rpm 轉速旋轉 30sec 將溶液分佈在晶圓上,再 用4000rpm 之高速旋轉 1 分鐘,將溶液旋乾,留下附著於晶圓 表面之碳管。

b. 若是要製作薄膜電晶體之樣品,則先將晶圓再次經過 RCA clean process 清潔後,送入 LPCVD 爐管中沈積不含雜質之多晶 矽約60nm。多晶矽沈積完成之後,在利用 Clean Track 與 i-line stepper 進行 Channel 之曝光。曝光完成後再使用 TCP-9400 poly-Si etcher 進行多晶矽之蝕刻,形成一個長條狀之多晶矽通 道(Poly silicon channel)。

Track 與 i-line stepper 進行金屬電極光罩之曝光。曝光完成後,將 樣品送入Helix sputter 中進行金屬電極之沈積。

a. 若是要沈積鈦金屬電極,則在 4.5mTorr 之 Ar 氣壓下使用 sputter 之 DC gun 承載鈦(Ti)金屬靶並使用 0.4 安培的定電流點 起電漿,而RF gun 則用以承載鉑(Pt)金屬靶,並用 100W 的定 功率方式點起電漿。最後利用 sputter 機台之 shutter 之開關使 DC gun 先行濺鍍於樣品上 7 分鐘,再關閉 DC gun 之 shutter 以 及打開 RF gun 之 shutter 使金屬濺鍍在樣品上同樣為 7 分鐘。

而得到下層為鈦金屬,上層為鉑金屬之金屬薄膜共約 25nm 厚。

b. 若是要沈積鉑金屬電極,則是在 4.5mTorr 之 Ar 氣壓下使用 sputter 之 DC gun 承載鉭(Ta)金屬靶,並使用 0.06 安培之定電流 方式點起電漿,而 RF gun 則用以承載鉑(Pt)金屬靶,並用 100W 之定功率方式點起電漿。最後將兩個 gun 之 shutter 同時打開進 行共濺鍍(co-sputtering)7 分鐘使表層沈積之金屬層成為鉑-鉭合金薄膜。之後將DC gun 之 shutter 關閉,再進行鉑金屬的 濺鍍7 分鐘,使上層的金屬為純鉑金屬,完成金屬薄膜之沈積。

6. 將完成金屬薄膜沈積之晶圓,浸泡在丙酮溶液中 5 分鐘,之後 再放入超音波震盪機中進行震盪 10 分鐘,進行 lift-off 製程。將震 盪完成之晶圓取出沖水後,再放入乾淨之丙酮中再震盪5 分鐘後再 取出沖水,以去除殘留在晶圓表面之金屬碎屑。完成lift-off 製程之 樣品即完成金屬電極之製作,如圖2-7(c)。

7. 由於奈米碳管在晶圓表面是隨機分佈,因此,對於奈米碳管電 晶體之樣品,我們使用 In-line SEM(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針對各個電極之間進行地毯式的搜尋,一旦發現有與金屬電極接觸 之奈米碳管,如圖 2-8,立即標定金屬電極之位置,以便日後之量

測。

8. 將找到接觸到金屬電極之奈米碳管電晶體之樣品,或是已完成 金屬電極之薄膜電晶體樣品,送入基板溫度 300C之PECVD(Plasma 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機台中,通入 10sccm之TEOS 以及 600sccm之O2點起電漿 1 分鐘,使晶圓表面沈積約 50nm之 PECVD二氧化矽薄膜做為金屬電極與鋁閘極之絕緣以及鈍化層

(passivation layer)。

9. 使用 Clean Track 以及 i-line stepper 進行接觸窗(Contact hole)

光罩曝光。曝光完成後,使用BOE(Buffered Oxide Etchant)進行接 觸窗蝕刻約1 分鐘,將接觸窗中的二氧化矽去除,使金屬電極與副 閘極露出。

10. 使用 Thermal Coater 在樣品上蒸鍍 300nm 之鋁薄膜。最後在使 用Clean Track 與 i-line stepper 進行閘極與 Pad 光罩曝光。最後使用 濕式蝕刻方式蝕刻出鋁閘極以及 pad,即完成整個元件製作,如圖 2-7(d)。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