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3

在文檔中 目錄 (頁 83-106)

第四章 更多三角形的性質

習題 4. 3

習題 4.3-1

如圖 4.3-18,I 點為△ABC 的內心,若 I 點到 的距離為 5,則:

(1) I 點到 的距離為何?

(2) I 點到 的距離為何?

圖 4.3-18 習題 4.3-2

如圖 4.3-19,已知 I 點為△ABC 的內心、BIC=120,則BAC=?

圖 4.3-19 習題 4.3-3

如圖 4.3-20,O 點為△ABC 的外心,若 =10,則:

(1) =? (2) =?

圖 4.3-20

習題 4.3-4

如圖 4.3-21,△ABC 為直角三角形,∠ABC=90°,若 O 點為 的中點且

=20,則 =?

圖 4.3-21 習題 4.3-5

試證正三角形的內心與外心為同一點。

習題 4.3-6

設△ABC 的三中線相交於 G 點,若 =6, =4, =8,求各中線的 長。

習題 4.3-7

試證明三角形若兩中線相等,則為等腰三角形。

習題 4.3-8

如圖 4.3-22 的△ABC 中,D、E、F 三點將 四等分, =3 ,H 為 的中點。 圖中的哪一點為△ABC 的重心?

Y X

W G

Z H

F

D E

A

B C

圖 4.3-22

本章重點

在第二章介紹三角形的一些性質,本章介紹更多有關三角形的性質,這些性 質需要利用第三章垂直或平行的定理。

1. 三角形內角和等於 180。

2. 點到直線的最短距離為垂直線段。

3. A.A.S.三角形全等定理。

4. 角平分線定理:角平分線上任一點到角的兩邊等距離。

5. 等腰三角形的兩底角相等。

6. 等腰三角形中,頂角=180°-2 倍底角;

等腰三角形中,底角=(180°-頂角)÷2 7. 正三角形的三邊相等,三內角也相等。

8. 三角形的外角等兩內對角和。

9. 三角形的一組外角和為 360。

10. R.H.S.全等三角形定理。

11. 直角三角形的某一內角為 30°,則其對邊為斜邊的一半。

12. 三角形的五心:內心、外心、重心、垂心、傍心。

(1) 內心:三角形三內角平分線的交點,內心到三邊等距離,並可在三角形 內部作一內切圓。

(2) 外心:三角形三邊中垂線的交點,外心到三頂點等距離,並可在三角形 外部作一外接圓。

(3) 重心:三角形三中線的交點,重心到頂點的距離為中線長的三分之二。

(4) 垂心:三角形三高的交點。

(5) 傍心:三角形一內角平分線與其他兩外角平分線的交點,傍心到三邊等 距離。

13. 直角三角形的外心落在斜邊中點。

(即直角三角形斜邊中點為此三角形的外心。) (亦即直角三角形斜邊中點到三頂點等距離。)

進階思考題

1. 若△ABC 的三內角的角度成等差數列,其公差為 15 度,則三內角中最大角 是 度,最小角是 度。

2. 已知:如圖 4.1, ∥ , ⊥ , 分別與 、 交於 G、H 兩點。

證明:∠B+∠E=90°。

圖 4.1

3. 如圖 4.2, ∥ , ⊥ ,∠B=40°,則∠E= 度。

圖 4.2

4. 如圖 4.3, ∥ , ⊥ ,∠B=40°,則∠E= 度。

圖 4.3

5. 如圖 4.4, ⊥ , ∥ ,∠E=130°,則∠B= 度。

圖 4.4

6. 如圖 4.5,L1⊥L2,已知∠1=∠2,∠4=∠5,

(1)求∠1+∠5。

(2)求∠3+∠6。

(3) 與 是否平行?

圖 4.5

7. 如圖 4.6,L1∥L2,M 及 N 都是 L1、L2的截線,∠1=85°,∠2=65°,求∠3。

圖 4.6

8. 已知:如圖 4.7,△ABC 中, = , ⊥ 。

證明:∠CBD=

2

1∠BAC。

圖 4.7

9. 已知:∠1+∠2+∠3=360°。

證明:L1 ∥ L2

圖 4.8

10. 已知:如圖 4.9,∠ABC=∠1+∠2。

證明: ∥ 。

圖 4.9

11. 已知:如圖 4.10,四邊形 ABCD 中,∠DAB=∠CBA, = 。

證明: = 。

圖 4.10

12. 已知:如圖 4.11,∠D=∠E=90°,△ABC 為等腰直角三角形, = 。

證明: = + 。

圖 4.11

13. 如圖 4.12,△ABC 和△BDE 都是正三角形,BCE=25

求ADC 之角度

25

?

E

A

B C

D

圖 4.12

14. 如圖 4.13,已知 為∠BAC 的平分線, ,∠PCA=120,

=12, =16,求: =?

120

12 16

C

B

A

P

圖 4.13

歷年基測題目

1. 如圖 4.14,△ABC 中,D、E 兩點分別在 、 上,且 = , = 。 若A=40, 3DBC=4ABD,則BDE=?(97-1)

(A) 25 (B) 30 (C) 35 (D) 40

40

E A

B C

D

圖 4.14 解答:(B) 30

想法:(1) 等腰三角形兩底角相等 (2) 三角形內角和定理 (3) 平行線的同位角相等

30

40

30

110 70 70

40

E C

A

B

D

圖 4.14(a) 解:

敘述 理由

(1) ABC=C

(2) DEC=C

已知 = ,△ABC 為等腰三角 形,等腰三角形兩底角相等。

已知 = ,△DEC 為等腰三角 形,等腰三角形兩底角相等。

(3) A+ABC+C=180

40+ABC+C=180

∴ ABC+C=140

(4) ABC+ABC=140 ∴ ABC=70

(5) ABD =

43 DBC (6) ABD+DBC=B =70

43 DBC+DBC=70

DBC=40

(7) DEC=C=ABC =70

(8) DEB+DEC=180

∴ DEB=110

(9) DBC+DEB+BDE=180

40+110+BDE=180

BDE=30

△ABC,三角形內角和定理 已知A=40

由(2) & (3)

已知 3DBC=4ABD 由(4) & (5)

由(1)、(2) & (4) 已知 E 在 線上

△BDE,三角形內角和定理 由(6) & (8)

2. 如圖 4.15,△ABC 中,ABC=30,ACB=50,且 D、E 兩點分別在 、 上。若 為BAC 的平分線, = ,則AED=?(96-1)

(A) 50 (B) 60 (C) 65 (D) 80

30 50

E

B D C

A

圖 4.15

解答:(C) 65

想法: (1) 三角形內角和為 180

(2) 等腰三角形的兩底角相等

65

65

50 50

30 50

E

D A

B C

圖 4.15(a) 解:

敘述 理由

(1) BAC=180-(50+30) =100

(2) BAD=100÷2=50

(3) △AED 為等腰三角形。

(4) AED=(180-50)÷2=65

三角形內角和為 180,已知 ABC=30,

ACB=50

為BAC 的平分線

已知 =

等腰三角形底角與頂角的關係

3. 如圖 4.16, = , > ,P、Q 兩點在 上,其中 = ,且 Q 為

△ABC 的重心。若兩線段 、 的延長線與 分別交於 S、R 兩點,則下 列關係何者正確?(95-1)

(A) = (B) = (C) = (D) =2

S P Q

M

R

B

A

C

圖 4.16 解答:(B) =

想法:(1) 三角形重心定義

(2) 基測為單選題,所以只要能夠從幾個選項中找到一個正確解就可以。

(3) 題目所給的條件,有些條件不一定都會要用到,例如本題只用到 Q 為 △ABC 的重心,就可以找到解答。

解:

敘述 理由

(1) R 為 的中點。

(2) =

因為 Q 為△ABC 的重心,過頂點與重心的直 線與邊的交點必為邊的中點。

中點的定義

4. 如圖 4.17,四邊形 ABCD 中,B=60、DCB=80、D=100。若 P、Q 兩點分別為△ABC 及△ACD 的內心,則PAQ=?(94-1)

(A) 60 (B) 70 (C) 80 (D) 90

80

100

60

P Q

D A

C B

圖 4.17 解答:(A) 60

想法: (1) 多邊形內角和定理 (2) 內心定義 解:

敘述 理由

(1) PAQ=QAC+PAC (2) QAC=

21 DAC (3) PAC=

1 BAC 2

(4) BAD=DAC+BAC

(5) BAD+ADC+BCD+ABC

=360

BAD+100+80+60=360

BAD=120

(6) PAQ=QAC+PAC

=21 DAC+

21 BAC

=2

1(DAC+BAC)=

21 BAD

=2

1(120)=60

如圖 4.17 所示

已知 Q 為△ACD 的內心, 為DAC 的角平分線。

已知 P 為△BAC 的內心, 為BAC 的角平分線。

如圖 4.17 所示

四邊形內角和等於 360

(第六章會證明)

由(1) 由(2) & (3) 由(4) 由(5)

5. 如圖 4.18, 為圓 O 的直徑,弦 未過圓心 O,則下列哪一個敘述正確?

(A) O 是△PCD 的外心 (B) O 是△APD 的外心

(C) O 是△ACD 的外心 (D) O 是△BCP 的外心

(93-1)

P

B O

A

C

D

圖 4.18 解答:(C) O 是△ACD 的外心

想法: 外心是三角形外接圓的圓心,為三角形三邊的垂直平分線之交點 解:

敘述 理由

(1) 圓 O 是三角形的外接圓有:△ACD 及

△BCD,但△BCD 不在四個選項中。

外接圓定義

6. 如圖 4.19,△ABC、△BDE 皆為直角三角形,三內角分別為 30-60-90、

45-45-90。已知 = ,求DEC=?(93-1) (A) 90 (B) 105 (C) 135 (D) 150

90

45

45

30

90 60

E

D

B C

A

圖 4.19 解答:(B) 105

想法:兩底角相等之三角形為等腰三角形定理

60

90 60

30

45

45

90

E

D

C B

A

圖 4.19(a) 解:

敘述 理由

(1) △BDE 為等腰三角形

(2) = (3) = =

(4) △CBE 為等腰三角形

CEB=(180-60)÷2=60

(5) DEC=DEB+BEC =45+60=105

已知△BDE 有兩角相等,兩底角相等 之三角形為等腰三角形定理

等腰三角形之兩邊相等 已知 = & (2) 由(3) =

等腰三角形底角與頂角的關係 已知DEB=45 & (4)

7. 甲、乙、丙、丁四位同學分別想依下列的條件作出一個與△ABC 全等的三角 形,如圖 4.20 所示。已知四人所用的條件如下:

甲: =

3

公分, =1 公分,B=30

乙: =

3

公分, =2 公分,B=30

丙: =

3

公分, =1 公分,BC=2 公分 丁: =

3

公分, =2 公分,A=90

若發現其中一人作出的三角形沒有與圖△ABC 全等,則此人是誰?(93-1)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90

30 60

3 公分

2 公分

1 公分 A

B C

圖 4.20 解答:(A) 甲

想法:全等三角形定理 解:

敘述 理由

(1) (A) 甲 (沒有全等) (2) (B) 乙 (全等) (3) (C) 丙 (全等) (4) (D) 丁 (全等)

S.A.S.全等三角形定理 S.S.S.全等三角形定理 R.H.S.全等三角形定理

8. 圖 4.21 是 A、B 兩片木板放在地面上的情形。圖中∠1、∠2 分別為 A、B 兩 木板與地面的夾角,∠3 是兩木板間的夾角。若∠3=110,則∠2-∠1=?

(92-1)

(A) 55 (B) 70 (C) 90 (D) 110

A

B

4

3=110

1 2

圖 4.21 解答: (B) 70

想法: (1) 三角形外角定理 (2) 補角定義

解:

敘述 理由

(1) 3=1+4

4=3-1

(2) 2=180-4=180-(3-1) (3) 2-1=180-(3-1)-1

=180-3=180-110=70

三角形外角定理 等量減法公理

補角定義 & (1) 4=3-1 由(2) 等式兩邊同減 1

& 已知∠3=110

9. 如圖 4.22(a),有一質地均勻的三角形鐵片,其中一中線 長 24 公分。若阿 龍想用食指撐住此鐵片,如圖 4.22(b),則支撐點應設在 上的何處最恰當?

(91-1)

(A) 距離 D 點 6 公分 (B) 距離 D 點 8 公分 (C) 距離 D 點 12 公分 (D) 距離 D 點 16 公分

24

B D C

A

圖 4.22(a) 解答:(B) 距離 D 點 8 公分

想法: (1) 一指撐住此鐵片的位置為重心 (2) 重心位置定理

8 16

G D

A

B C

圖 4.22(b) 解:

敘述 理由

(1) 重心的位置為中線距頂點三分之二 =

3 24 2

=16

(2) =24-16=8

重心位置定理

10. 如圖 4.23,△ABC 中,D、E、F 三點將 四等分, =3 ,H 為 的中 點。 圖中的哪一點為△ABC 的重心?

(90-1)

Y X

W G

Z H

F

D E

A

B C

圖 4.23 解答:Z 點為△ABC 的重心

想法:△ABC 的重心為三邊中線的交點,而二線可以決定一交點,所以三角形 兩中線的交點就是其重心。

解答說明:

敘述 理由

(1) 為 邊的中線 (2) 為 邊的中線。

(3) Z 為△ABC 的重心

H 為 的中點。

D、E、F 三點將 四等分,

∴ E 為 的中點。

Z 點為 與 兩中線的交點

11. 如圖 4.24,直線 L1平行直線 L2,若1=80,2=60,且 平分DBC,

則3=? (90-1)

3 2

1

L2 L

L1 A

E

C B

D

Z

圖 4.24 解答:3=10

想法:利用三角形內角和為 180解題 解:

敘述 理由

(1) BAZ=180-(1+2)

=180-(80+60)=40

(2) BAE=BAZ+2=40+60=100。

(3) ABD+BAE=180

(4) ABD=180-BAE=180-100=80

(5) DBC=BAE (6) ZBD=

2

1

DBC=

2

1

BAE

2

1

100=50

(7) 3=180-(BAZ+ABD+ZBD) =180-(40+80+50)

=180-170=10

BAZ+1+2 為平角

二角和

二平行線的同側內角和為 180

等量同減一數仍相等 同位角相等

已知 平分DBC

& (5)

三角形內角和為 180

12. 如圖 4.25,已知在△ABC 中,∠ACB=90°且 > 。求作:一圓與 、 相切,且圓心 O 在 上。下列四個取得圓心 O 的作圖方法,何者正確?

(90-1)

(A) 取 中點為 O (B) 作 中垂線交 於 O (C) 作 中垂線交 於 O (D) 作 ACB 平分線交 於 O

90

B C

A

圖 4.25 解答:(D) 作 ACB 平分線交 於 O 想法: 角平分線上的點與角的兩邊等距離 解:

敘述 理由

(1) (A) 錯誤

90

O

C B

A

圖 4.25(a) (2) (B) 錯誤

90

O

M

C B

A

圖 4.25(b)

圓並沒有與 、 相切

圓並沒有與 、 相切

(3) (C) 錯誤

90

O

M C

B

A

圖 4.25(c) (4) (D) 正確

90

O

C B

A

圖 4.25(d)

圓並沒有與 、 相切

圓與 、 相切,角(ACB)平分線 上的點(O)與角的兩邊( 與 )等距 離,O 點在 ACB 之角平分線上。

13. 如圖 4.26,已知 ABCD 是正方形,A 在 L 上, ⊥ L, ⊥ L,垂足 分別為 E、F ( ≠ )。

求證:△ADE △BAF

證明:1.∵ABCD 是正方形,∴ = ,∠7=90°

2.又∵ ⊥ L, ⊥ L,∴∠5=∠6=90°

3. (甲) 4. ∴△ADE △BAF

從下列選項中,選出可填入(甲)中的正確證明過程。

(90-1)

(A) ∵ ⊥ L、 ⊥ L,7=90,∴ =

(B) ∵ ⊥ L、 ⊥ L,7=90,∴1=4 (C) 7=90,5=6=90,∴2=3

(D) 7=5=90,1+2=2+3,∴1=3

L 7

5 6

4

2 3 1

E A F

D

C

B

圖 4.26 解答:(D)

解:

敘述 理由

(1) ∵ABCD 是正方形,∴ = ,

∠7=90°

(2) ∵ ⊥ L、 ⊥ L,7=90,

∴∠5=∠6=90°

(3) 7=5=90,1+2=2+3,

∴1=3

(4) ∴△ADE △BAF

(5) 所以答案選(D) 7=5=90,

1+2=2+3,∴1=3

已知 ABCD 是正方形

已知 ⊥ L、 ⊥ L

如圖 4.26 所示

由(1)(2)(3) A.A.S.三角形全等定理 由(3)

在文檔中 目錄 (頁 83-10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