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目錄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目錄"

Copied!
10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目錄

第四章 更多三角形的性質 ... 1

4.1 節 三角形三內角之和 ... 1

定理:4.1-1 三角形三內角之和等於 180°... 1

定理:4.1-2 兩角一邊三角形全等定理,又稱 A.A.S.三角形全等定理 ... 16

定理:4.1-3 角平分線與兩邊距離定理。 ... 21

定理:4.1-4 等底角三角形亦為等腰三角形 ... 22

定理:4.1-5 等角三角形也是等邊三角形 ... 23

定理:4.1-7 三角形三個角的外角和等於 360°... 37

習題 4.1... 39

4.2 節 有關直角三角形的定理 ... 47

定理:4.2-1 R. H. S.直角三角形全等定理 ... 47

定理:4.2-2 若直角三角形的某一內角為 30°,則其對邊為斜邊的一半。 ... 54

定理:4.2-3 若三角形兩頂點至其對邊的距離相等,則此三角形為等腰三 角形。... 56

定理:4.2-4 等腰三角形兩腰上的高與底邊所造成的三角形亦為等腰三角 形。... 58

習題 4.2... 60

4.3 節 三角形的心 ... 63

定理:4.3-1 三角形的內角平分線相交定理 ... 63

定義:4.3-1 三角形的內心 ... 64

定理:4.3-2 三角形三邊的垂直平分線相交定理 ... 69

定義:4.3-2 三角形的外心 ... 70

定理:4.3-3 三角形的三中線相交定理 ... 74

定義:4.3-3 三角形的重心 ... 75

定理:4.3-4 三角形的三高線相交定理 ... 77

定義:4.3-4 三角形的垂心 ... 78

定理:4.3-5 三角形的內角平分線與二外角平分線相交定理 ... 79

定義:4.3-5 三角形的傍心 ... 81

習題 4.3... 82

本章重點... 84

進階思考題 ... 85

歷年基測題目 ... 90

(2)

第四章 更多三角形的性質

4.1 節 三角形三內角之和

在第三章,我們學會了很多有關平行線的定理,現在我們就要利用平行線來 證明以下一個非常重要的定理。

定理:4.1-1 三角形三內角之和等於 180°

A

B C D

E

圖 4.1-1

已知:△ABC 中,∠A、∠B、∠C 為三角形的三內角 求證:∠A+∠B+∠ACB=180°

想法:過 C 點作與 平行的直線,利用平行線的同位角相等B=ECD,平行 線的內錯角相等A=ACE,∴∠A+∠B+∠ACB 為平角 180°

證明:

敘述 理由

(1) 如圖 4.1-1,延長 至 D,通過 C,

作 ∥ 。 (2) ∠ECD=∠ABC (3) ∠ECA=∠CAB

(4) ∠ACB+∠ECA+∠ECD=180°

(5) ∴∠ACB+∠CAB+∠ABC =∠A+∠B+∠ACB=180°

作圖

由(1) ∥ ,同位角相等 由(1) ∥ ,內錯角相等 如圖 4.1-1 所示, 為一直線 將(2) & (3) 代入(4)

Q. E. D.

(3)

例題 4.1-1:

試證明線外一點到直線的最短距離為垂直線段。

圖 4.1-2 已知:P 點為直線 L 外之一點, ⊥L 求證: 為 P 點到直線 L 的最短距離。

想法:(1) 三角形三內角和 180° (2) 利用三角形大角對大邊性質

證明: 圖 4.1-2(a)

敘述 理由

(1) 在 L 上找一點異於 H 點的點 A,

連接 P 點與 A 點,則 必不垂直 L,

如圖 4.1-2(a)

(2) △PHA 中,∠PHA=90°

(3) ∠P+∠PAH+∠PHA=180°

(4) ∠P+∠PAH+90°=180°

(5) ∠P+∠PAH=90°

(6) ∠PAH=90°-∠PAH<90°=∠PHA

(7) △PHA 中,∠PAH<∠PHA (8) <

(9) 所以 為 P 點到直線 L 的最短距離

作圖 & 通過直線外一點,只有一 條直線垂直此直線

已知 ⊥L

三角形內角和 180°

將(2) ∠PHA=90° 代入(3)式中得 由(4) 等量減法公理

由(5) 全量大於分量 & (2) ∠PHA=90°

由(6)

由(7) & 三角形大角對大邊定理 由(1) & (8)

(4)

例題 4.1-2: 試證明直角三角形中,直角為最大角。

圖 4.1-3

已知:如圖 4.1-3,△ABC 為直角三角形,∠C=90°

求證:∠C>∠A 且∠C>∠B 想法:三角形三內角和 180°

證明:

敘述 理由

(1) △ABC 中,∠A+∠B+∠C=180°

(2) ∠A+∠B+90°=180°

(3) ∠A+∠B=180°-90°=90°

(4) ∠A=90°-∠B<90°=∠C (5) ∠B=90°-∠A<90°=∠C (6) 所以∠C>∠A 且∠C>∠B

三角形內角和 180°

將已知∠C=90° 代入(1)式中得 由(2) 等量減法公理

由(3)全量大於分量 &已知∠C=90°

由(3)全量大於分量 &已知∠C=90°

由(4) & (5)

例題 4.1-3:

△ABC 中,若∠A=33°,∠B=57°,則△ABC 為 三角形。

(填銳角、直角、鈍角)

想法:(1) 三角形三內角和 180°

(2) 銳角、直角、鈍角三角形的判別 解:

敘述 理由

(1) ∠A+∠B+∠C=180°

(2) ∠C=180°-(∠A+∠B) (3) ∠C=180°-(33°+57°)=90°

(4) △ABC 為直角三角形

三角形內角和 180°

由(1) 等量減法公理

由(2) & 已知∠A=33°,∠B=57°

由(3) ∠C=90° 已證

(5)

例題 4.1-4:

△ABC 中,∠A=(x+10)°,∠B=(2x+3)°,∠C=(4x-8)°,

則 x= ,∠A= 度,∠B= 度,∠C= 度。

想法:三角形三內角和 180°

解:

敘述 理由

(1) ∠A+∠B+∠C=180°

(2) (x+10)°+(2x+3)°+(4x-8)°

=180°

(3) x=25

(4) ∠A=(x+10)°=35°

(5) ∠B=(2x+3)°=53°

(6) ∠C=(4x-8)°=92°

三角形內角和 180°

由(1)&已知∠A=(x+10)°,

∠B=(2x+3)°,∠C=(4x-8)°

由(2)解一元一次方程式 由(3)&已知∠A=(x+10)°

由(3)&已知∠B=(2x+3)°

由(3)&已知∠C=(4x-8)°

例題 4.1-5:

△ABC 中,若∠A=65°,∠C 的度數比∠B 的 2 倍少 5 度,

則∠B= 度,∠C= 度。

想法:三角形三內角和 180°

解:

敘述 理由

(1) ∠A+∠B+∠C=180°

(2) ∠B+∠C=180°-∠A=115°

(3) ∠C=2∠B-5

(4) ∠B+(2∠B-5)=115°

(5) ∠B=40°

(6) ∠C=2×40-5=75°

三角形內角和 180°

由(1) 等量減法公理 &∠A=65°

已知∠C 的度數比∠B 的 2 倍少 5 度 將(3)代入(2)

由(4) 解一元一次方程式 將(5)代入(3)

(6)

例題 4.1-6:

直角三角形 ABC 中,∠C 為最大角,且∠B=4∠A,則∠A= 度。

想法:三角形三內角和 180°

解:

敘述 理由

(1) ∠C=90°

(2) ∠A+∠B+∠C=180°

(3) ∠A+∠B=180°-∠C=90°

(4) ∠A+4∠A=90°

(5) ∠A=18°

直角三角形 ABC 中,∠C 為最大角 三角形內角和 180°

由(2) 等量減法公理 &∠C=90°

將已知∠B=4∠A 代入(3) 由(4) 解一元一次方程式

例題 4.1-7:

△ABC 中,若∠B=54°,∠A 的度數是∠C 的 2 倍,則∠A= 度,

∠C= 度。

想法:三角形三內角和 180°

解:

敘述 理由

(1) ∠A+∠B+∠C=180°

(2) ∠A+∠C=180°-∠B=126°

(3) ∠A=2∠C

(4) 2∠C+∠C=126°

(5) ∠C=42°

(6) ∠A=2∠C=84°

三角形內角和 180°

由(1) 等量減法公理 &∠B=54°

已知∠A 的度數是∠C 的 2 倍 將(3)代入(2)

由(4) 解一元一次方程式 將(5)代入(3)

(7)

例題 4.1-8:

已知一等腰三角形的頂角為 100 度,則底角為 度。

想法:(1) 三角形三內角和 180°

(2) 等腰三角形兩底角相等 解:

敘述 理由

(1) 假設等腰三角形兩底角皆為 x°

(2) 100°+x°+x°=180°

(3) x=( 180-100 )÷2=40 (4) 底角為 40°

等腰三角形的兩底角相等 三角形內角和 180°

由(2) & 解一元一次方程式 由(1) & (3)

由例題 4.1-8 中,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等腰三角形中,底角=(180°-頂角)÷2

例題 4.1-9:

已知一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為 65 度,則頂角為 度。

想法:(1) 三角形三內角和 180°

(2) 等腰三角形兩底角相等 解:

敘述 理由

(1) 假設頂角為 x°

(2) 等腰三角形兩底角皆為 65°

(3) x°+65°+65°=180°

(4) x=180-2×65=50 (5) 頂角為 50°

假設

等腰三角形的兩底角相等 三角形內角和 180°

由(3) & 解一元一次方程式 由(1) & (4)

由例題 4.1-9 中,我們得到一個結論:等腰三角形中,頂角=180°-2 倍底角

(8)

例題 4.1-10:

已知一等腰三角形的頂角為 8x 度,底角為 5x 度,則 x= ,頂角為 度。

想法:(1) 三角形三內角和 180°

(2) 等腰三角形兩底角相等 解:

敘述 理由

(1) 等腰三角形兩底角皆為 5x°

(2) 8x°+5x°+5x°=180°

(3) x=10

(4) 頂角為 8x°=80°

等腰三角形的兩底角相等

三角形內角和 180°&頂角為 8x°,底角為 5x°

由(2)&解一元一次方程式 由(3)&頂角為 8x°

例題 4.1-11:

已知一等腰三角形的其中一個內角為 70 度,則此三角形的頂角為 度。

想法:(1) 等腰三角形中,頂角=180°-2 倍底角 (2) 等腰三角形中,底角=(180°-頂角)÷2 解:

敘述 理由

(1) 假設 70°為頂角

(2) 兩底角皆為(180°-70°)÷2=55°

(3) 假設 70°為底角

(4) 頂角=180°-2×70°=40°

(5) 所以頂角為 70°或 40°

假設

等腰三角形的兩底角相等 &

等腰三角形中,底角=(180°-頂角)÷2 假設

等腰三角形中,頂角=180°-2 倍底角 由(1) & (4)

(9)

例題 4.1-12:

如圖 4.1-4, 、 分別為∠DAB、∠ABC 的角平分線,∠1=86°,

∠3=100°,則∠APB= 度。

圖 4.1-4 想法:三角形三內角和 180°

解:

敘述 理由

(1) ∠DAB=180°-∠1=94°

(2) ∠2=94°÷2=47°

(3) ∠CBA=180°-∠3=80°

(4) ∠4=80°÷2=40°

(5) ∠2+∠4+∠APB=180°

(6) ∠APB=180°-(∠2+∠4)=93°

如圖 4.1-4,∠1+∠DAB=180°

已知 為∠DAB 的角平分線 如圖 4.1-4,∠3+∠CBA=180°

已知 為∠ABC 的角平分線 三角形內角和 180°

將(2)&(4)代入(5)

(10)

例題 4.1-13:

如圖 4.1-5,△ABC 中,∠ABC=48°,∠ACB=66°,且∠ABC 和∠ACB 的角平分線交於一點 D,則∠BDC= 度。

圖 4.1-5 想法:三角形三內角和 180°

解:

敘述 理由

(1) ∠DBC=48°÷2=24°

(2) ∠DCB=66°÷2=33°

(3) ∠DBC+∠DCB+∠BDC=180°

(4) ∠BDC=180°-(∠DBC+∠DCB)=123°

已知 為∠DAB 的角平分線 已知 為∠ABC 的角平分線 三角形內角和 180°

將(1)&(2)代入(3)

(11)

例題 4.1-14:

如圖 4.1-6, = ,且 ⊥ ,已知∠A=66°,則∠DBC= 度。

圖 4.1-6 想法:(1) 三角形三內角和 180°

(2) 等腰三角形底角與頂角關係(底角=(180°-頂角)÷2) 解:

敘述 理由

(1) △ABC 為等腰三角形 (2) ∠C=(180°-∠A)÷2=57°

(3) ∠BDC=90°

(4) ∠DBC+∠C+∠BDC=180°

(5) ∠DBC=180°-(∠C+∠BDC)=33°

已知

等腰三角形底角與頂角關係 已知 ⊥

三角形內角和 180°

將(2)&(3)代入(4)

(12)

例題 4.1-15:

如圖 4.1-7,△ABC 為等腰直角三角形, = ,若 為 邊上的高,

求∠1。

圖 4.1-7 想法:(1) 三角形三內角和 180°

(2) 等腰三角形底角與頂角關係(底角=(180°-頂角)÷2) 解:

敘述 理由

(1) ∠BAC=90°

(2) ∠B=(180°-∠BAC)÷2=45°

(3) ⊥

(4) ∠ADB=90°

(5) ∠1+∠B+∠ADB=180°

(6) ∠1=180°-(∠B+∠ADB)=45°

△ABC 為等腰直角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底角與頂角關係

已知 為 上的高

已知 ⊥

三角形內角和 180°

將(2)&(4)代入(5)

(13)

例題 4.1-16:

已知:如圖 4.1-8,△ABC 中,∠ABC=90°,∠BDC=90°,

試證:∠A=∠DBC。

圖 4.1-8 想法:三角形三內角和 180°

證明:

敘述 理由

(1) ∠ABC=90°

(2) ∠A+∠C+∠ABC=180°

(3) ∠A+∠C=90°

(4) ∠A=90°-∠C

(5) ∠DBC+∠C+∠BDC=180°

(6) ∠BDC=90°

(7) ∠DBC+∠C=180°-90°=90°

(8) ∠DBC=90°-∠C (9) ∠DBC=∠A

已知

三角形三內角之和等於 180°

由(1) & (2)

由(3) 等量減法公理

三角形三內角之和等於 180°

已知

由(5) & (6)

由(7) 等量減法公理 由(4)及(8) 已證

(14)

例題 4.1-17:

如圖 4.1-9,△ABC △PQR,且 A 和 P、B 和 Q、C 和 R 是三組對應頂點。

若∠B=50°,∠C=105°, =18 公分,求:

(1)∠A 及∠R。 (2) 。

圖 4.1-9 想法:(1) 三角形三內角和 180°

(2) 兩三角形全等,則對應邊、對應角相等 解:

敘述 理由

(1) ∠A=180°-(50°+105°)=25°

(2) ∠R=∠C=105°

(3) = =18 公分

三角形之內角和 180° & 已知∠B=50°,∠C=105°

已知△ABC △PQR,對應角相等 已知△ABC △PQR,對應邊相等

(15)

例題 4.1-18:

如圖 4.1-10,直線 L⊥L1於 P 點,且交 L2於 Q 點,截線 M 分別交 L、L1、 L2於 A、B、C 三點,已知同位角∠1、∠2 均為 36°,

(1) 利用「三角形的內角和為 180°」,求∠3。

(2) 直線 L1與 L2是否平行?

圖 4.1-10 想法:(1) 三角形三內角和 180°

(2) 若兩直線同時垂直另一直線,則此兩直線互相平行 解:

敘述 理由

(1) ∠APB=90°

(2) △APB 中,∠A+∠1+∠APB=180°

(3) ∠A=180°-(∠1+∠APB)=54°

(4) △AQC 中,∠3+∠A+∠2=180°

(5) ∠3=180°-(∠A+∠2)=90°

(6) L⊥L2

(7) L1∥L2

已知 L⊥L1

三角形內角和 180°

由(2) &∠APB=90°&∠1=36°

三角形內角和 180°

由(5) &∠A=54°&∠2=36°

由(5) ∠3=90° 已證 已知 L⊥L1 & (6) L⊥L2

垂直同一直線之兩線互相平行

(16)

例題 4.1-19:

已知:如圖 4.1-11, ∥ , 平分∠BEF, 平分∠DFE,

試證: ⊥ 。

G

F

A E B

C D

圖 4.1-11 想法:(1) 一截線與兩平行線相交,則:

1. 內錯角相等 2. 同位角相等 3. 同側內角互補 (2) 三角形三內角和為 180°

證明:

敘述 理由

(1) ∥

(2) ∠BEF+∠DFE=180°

(3) ∠GEF=

2

1∠BEF

(4) ∠GFE=

2

1∠DFE

(5) ∠GEF+∠GFE

=2

1(∠BEF+∠DFE)=

2

1(180°)=90°

(6) ∠GEF+∠GFE+∠EGF=180°

(7) ∠EGF=180°-(∠GEF+∠GFE) =180°-90°=90°

(8)

已知

平行線的同側內角互為補角

已知 平分∠BEF

已知 平分∠DFE 由 (2),(3) & (4)

三角形三內角之和等於 180°

由(5) & (6)

由(7) 已證

Q. E. D.

(17)

三角形三內角和為 180°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定理,根據這個定理,我們可以 證明以下的定理(A. A. S.三角形全等定理)。

定理:4.1-2 兩角一邊三角形全等定理,又稱 A.A.S.三角形全等定理

已知: 如圖 4.1-12,兩三角形△ABC 及△A’B’C’,∠A=∠A',∠B=∠B',

= 。

求證: △ABC △A'B'C'。

C' B'

A' A

B

C

圖 4.1-12 想法:(1) 三角形三內角和 180°

(2) 已知判斷兩個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

1. 兩邊夾一角三角形全等定理,又稱 S.A.S.三角形全等定理 2. 兩角夾一邊三角形全等定理,又稱 A.S.A.三角形全等定理 3. 三邊相等三角形全等定理,又稱 S.S.S.三角形全等定理 證明:

敘述 理由

(1) ∠A=∠A',∠B=∠B' (2) ∠C+∠A+∠B =180°

∠C'+∠A'+∠B' =180°

(3) ∠C =180°-(∠A+∠B)

∠C'=180°-(∠A'+∠B') (4) 在△ABC 與△A'B'C'中

∠C=∠C'

∠B=∠B'

(5) △ABC △A'B'C'

已知

三角形內角和定理

由(2) 等量減法公理

如圖 4.1-12 由(1) & (3) 已知 已知

由 (4) A.S.A.三角形全等定理

Q. E. D.

(18)

例題 4.1-20:

已知:如圖 4.1-13, 為∠BAC 的角平分線,且 ⊥ , ⊥ 求證:△ADF △AEF

圖 4.1-13 想法:已知判斷兩個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

1. 兩邊夾一角三角形全等定理,又稱 S.A.S.三角形全等定理 2. 兩角夾一邊三角形全等定理,又稱 A.S.A.三角形全等定理 3. 三邊相等三角形全等定理,又稱 S.S.S.三角形全等定理 4. 三角形兩角一邊全等定理,又稱 A.A.S.三角形全等定理 證明:

敘述 理由

(1) △ADF 與△AEF 中

∠ADF=∠AEF=90°

∠DAF=∠EAF

(2) △ADF △AEF

如圖 4.1-13

已知 ⊥ & ⊥ 已知 為∠BAC 的角平分線 共同邊

由 (1) A.A.S.三角形全等定理

(19)

例題 4.1-21:

已知:如圖 4.1-14,∠B=∠D,且 E 為 中點 求證:△ABE △CDE

圖 4.1-14 想法:已知判斷兩個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

1. 兩邊夾一角三角形全等定理,又稱 S.A.S.三角形全等定理 2. 兩角夾一邊三角形全等定理,又稱 A.S.A.三角形全等定理 3. 三邊相等三角形全等定理,又稱 S.S.S.三角形全等定理 4. 三角形兩角一邊全等定理,又稱 A.A.S.三角形全等定理 證明:

敘述 理由

(1) △ABE 與△CDE 中

∠B=∠D

∠AEB=∠CED

(2) △ABE △CDE

如圖 4.1-14 已知

對頂角相等 已知 E 為 中點

由 (1) A.A.S.三角形全等定理

(20)

例題 4.1-22:

如圖 4.1-15,△ABC 與△PQR 中,∠A=∠P=35°,∠B=∠Q=50°,

= =9 公分,若 =12 公分。求 =?

圖 4.1-15

想法:(1) 若可證得△ACE △PQR,則由全等三角形對應邊相等可求得 ; (2) 已知判斷兩個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

1. 兩邊夾一角三角形全等定理,又稱 S.A.S.三角形全等定理 2. 兩角夾一邊三角形全等定理,又稱 A.S.A.三角形全等定理 3. 三邊相等三角形全等定理,又稱 S.S.S.三角形全等定理 4. 三角形兩角一邊全等定理,又稱 A.A.S.三角形全等定理 解:

敘述 理由

(1) △ABC 與△PQR 中 ∠A=∠P=35°

∠B=∠Q=50°

(2) △ABC △PQR (3) = =12 公分

如圖 4.1-15 已知 已知 已知

由 (1) A.A.S.三角形全等定理

由(2) 對應邊相等 & 已知 =12 公分

(21)

例題 4.1-23:

已知:如圖 4.1-16,∠A=∠E,∠B=∠D,且 = 。 求證: = 。

圖 4.1-16

想法:(1) 若可證得△ACE △PQR,則由全等三角形對應邊相等可得 = ; (2) 已知判斷兩個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

1. 兩邊夾一角三角形全等定理,又稱 S.A.S.三角形全等定理 2. 兩角夾一邊三角形全等定理,又稱 A.S.A.三角形全等定理 3. 三邊相等三角形全等定理,又稱 S.S.S.三角形全等定理 4. 三角形兩角一邊全等定理,又稱 A.A.S.三角形全等定理 證明:

敘述 理由

(1) + = + ( 即 = ) (2)△ABC 與△EDF 中

∠A=∠E ∠B=∠D

(3) △ABC △EDF (4) =

已知 = & 等量加法公理 (全量等於分量之和)

如圖 4.1-16 已知 已知 由(1) =

由 (2) A.A.S.三角形全等定理 由(3) 對應邊相等

(22)

定理:4.1-3 角平分線與兩邊距離定理。

(角平分線上任一點到角的兩邊等距離)

G

F B

A

C

D E

圖 4.1-17 已知:如圖 4.1-17, 為CAB 的角平分線。

求證: 線上一點 E 與 、 兩邊等距離。

想法:(1) 點 E 與 、 兩邊的距離就是點 E 與 、 兩邊的垂直線長度,

即求證 。

(2) 利用 A.A.S 全等三角形定理及全等三角形對應邊相等來證明兩距離 相等。

證明:

敘述 理由

(1) 在 線上取一點 E,過 E 點作 的垂直線交於 F 點,作 的垂直 線交於 G 點

(2) 在△AEF 與△AEG 中

AFE = AGE = 90

EAF = EAG

(3) △AEF △AEG (4)

(5) 故得點 E 與 、 兩邊等距離

作圖

如圖 4.1-17

∵ 垂直 , 垂直

已知 為CAB 的角平分線 同線段相等

由 (2) A.A.S 全等三角形定理 由(3) 全等三角形對應邊相等 由(4) & 點與線之距離定理

Q. E. D.

(23)

我們都知道等腰三角形底角相等。如果有一個三角形,它的兩個底角相等,

這個三角形是否是等腰三角形呢?答案 是對的,以下的定理就是根據定理 4.1-2(A.A.S.三角形全等定理)所得來的。

定理:4.1-4 等底角三角形亦為等腰三角形

已知: 如圖 4.1-18,三角形△ABC 中,∠B=∠C 求證:

1 2

D A

B C

圖 4.1-18

想法:(1) 若可證得△ACE △PQR,則由全等三角形對應邊相等可得

(2) 已知判斷兩個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

1. 兩邊夾一角三角形全等定理,又稱 S.A.S.三角形全等定理 2. 兩角夾一邊三角形全等定理,又稱 A.S.A.三角形全等定理 3. 三邊相等三角形全等定理,又稱 S.S.S.三角形全等定理 4. 三角形兩角一邊全等定理,又稱 A.A.S.三角形全等定理 證明:

敘述 理由

(1) 如圖 4.1-18 所示,作∠A 的平分線,

與 相交於 D

(2) 在△ABD 與△ACD 中

∠1=∠2

∠B=∠C

(3) △ABD △ACD (4)

作圖

如圖 4.1-18 角平分線定義 已知

兩三角形之共用邊

由 (2) A.A.S.三角形全等定理 由(3) 全等三角形對應邊相等

Q. E. D.

(24)

有了三角形三內角和為 180°的定理,我們就可以很容易地證明以下的定理。

定理:4.1-5 等角三角形也是等邊三角形

D

E F

圖 4.1-19

已知:如圖 4.1-19 所示的△DEF,若∠D=∠E=∠F

求證: = =

想法:(1) 等腰三角形兩腰等長 (2) 兩底角相等為等腰三角形 證明:

敘述 理由

(1) △DEF 為等腰三角形 (以∠E 與∠F 為兩底角) (2) =

(3) △DEF 為等腰三角形 (以∠E 與∠D 為兩底角) (4) =

(5) 所以 = =

已知△DEF 中,∠E=∠F & 兩底角相等為 等腰三角形

由(1) & 等腰三角形兩腰等長

已知△DEF 中,∠E=∠D & 兩底角相等為 等腰三角形

由(3) & 等腰三角形兩腰等長 由(2) & (4) 遞移律

Q.E.D.

(25)

例題 4.1-24: 等腰三角形頂角平分線垂直平分底邊

2 1

D A

B C

圖 4.1-20

已知:如圖 4.1-20,△ABC 為等腰三角形,∠B=∠C, 平分∠A。

試證: ⊥ , = 。

想法:(1) 若可證得△ACE △PQR,則由全等三角形對應邊相等可得 =

,對應角相等可得∠ADB=∠ADC=90°

(2) 已知判斷兩個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

1. 兩邊夾一角三角形全等定理,又稱 S.A.S.三角形全等定理 2. 兩角夾一邊三角形全等定理,又稱 A.S.A.三角形全等定理 3. 三邊相等三角形全等定理,又稱 S.S.S.三角形全等定理 4. 三角形兩角一邊全等定理,又稱 A.A.S.三角形全等定理 證明:

敘述 理由

(1) 在△ABD 與△ACD 中

∠1=∠2

∠B=∠C

(2) △ABD △ACD (3) =

(4) ∠ADB=∠ADC

(5) ∠ADB+∠ADC=180°

(6) ∠ADB=∠ADC=90°

(7) ⊥

(8) 所以 ⊥ , =

如圖 4.1-20 已知 平分∠A 已知

兩三角形的共同邊

由 (1) A.A.S.三角形全等定理 由(2) 全等三角形對應邊相等 由(2) 全等三角形對應角相等 如圖 4.1-20 所示, 為一直線 由(4) & (5)

由(6) ∠ADB=∠ADC=90°

由(7) & (3)

Q. E. D.

(26)

例題 4.1-25: 等腰三角形頂角平分線垂直平分底邊

如圖 4.1-21,△ABC 為等腰三角形,∠B=∠C, 平分∠A,若 =10,

則: ∠BDA=? (2) =?

2 1

D A

B C

圖 4.1-21 想法:等腰三角形頂角平分線垂直平分底邊 解:

敘述 理由

(1) ⊥ , =

(2) ∠BDA=90°

(3) = + (4) 10= + (5) =10÷2=5

已知△ABC 為等腰三角形,∠B=∠C,

平分∠A & 等腰三角形頂角平分線 垂直平分底邊

由(1) ⊥

全量等於分量之和

由(3) & 已知 =10 & (1) = 由(4) 解一元一次方程式

(27)

定理:4.1-6 三角形的任一外角等於兩個內對角和。

A

B C D

圖 4.1-22

已知: 如圖 4.1-22,△ABC 中,ACD 為ACB 的外角。

求證:ACD=A+B。

想法:(1) 利用三角形三內角和等於 180

(2) 三角形外角的定義。

證明:

敘述 理由

(1) A+B+ACB=180

(2) ACD+ACB=180

(3) ACD+ACB=A+B+ACB (4) ACD=A+B

三角形三內角和定理。

三角形外角的定義 由(1) & (2)

由(3) & 等量減法公理

Q.E.D.

(28)

例題 4.1-26:

[1.] 求圖 4.1-23(a)中,∠1= 度

圖 4.1-23(a) 想法:(1) 三角形的任一外角等於兩個內對角和 (2) 三角形外角定義

解:

敘述 理由

(1) △ABC 中,115°=∠BCA+∠ABC (2) ∠BCA=115°-∠ABC=60°

(3) ∠1+∠BCA=180°

(4) ∠1=180°-∠BCA=120°

三角形的外角等於兩個內對角和 由(1) &∠B=55°

三角形外角定義 由(3) &∠BCA=60°

[2.] 求圖 4.1-23(b)中,∠2= 度

圖 4.1-23(b) 想法:三角形的任一外角等於兩個內對角和

解:

敘述 理由

(1) △DEF 中,∠2=∠E+∠F (2) ∠2=30°+65°=95°

三角形的外角等於兩個內對角和 由(1) &∠E=30° &∠F=65°

(29)

[3.] 圖 4.1-23(c)中,∠A=40°,∠E=25°,∠B=46°,求∠3= 度

圖 4.1-23(c) 想法:三角形的任一外角等於兩個內對角和

解:

敘述 理由

(1) △ABC 中,∠FCE=∠A+∠B (2) ∠FCE=40°+46°=86°

(3) △CEF 中,∠3=∠FCE+∠E (4) ∠3=86°+25°=111°

三角形的外角等於兩個內對角和 由(1) &∠A=40° &∠B=46°

三角形的外角等於兩個內對角和 由(3) &∠FCE=86° &∠E=25°

[4.] 求圖 4.1-23(d)中,∠4= 度

圖 4.1-23(d) 想法:(1) 三角形的任一外角等於兩個內對角和 (2) 三角形外角定義

解:

敘述 理由

(1) △CDE 中,∠CDE+∠ECD=∠AEC (2) ∠CDE=∠AEC-∠ECD=80°

(3) △ABD 中,∠CDE=∠4+∠B (4) ∠4=∠CDE-∠B=42°

三角形的外角等於兩個內對角和 由(1) &∠AEC=110°&∠ECD=30°

三角形的外角等於兩個內對角和 由(3) &∠CDE=80° &∠B=38°

(30)

例題 4.1-27:

如圖 4.1-24,△ABC 中,D、E 分別為 、 上的點,若∠BDC=110°,

∠AED=80°,求:

(1)∠1+∠3。 (2)∠2+∠3。 (3)∠1-∠2。

圖 4.1-24 想法:三角形的任一外角等於兩個內對角和 解:

敘述 理由

(1) △ACD 中,∠1+∠3=∠BDC (2) ∠1+∠3=110°

(3) △DCE 中,∠2+∠3=∠AED (4) ∠2+∠3=80°

(5) ∠1-∠2=30°

三角形的外角等於兩個內對角和 由(1) &∠BDC=110°

三角形的外角等於兩個內對角和 由(3) &∠AED=80°

由(2)式-(4)式

(31)

例題 4.1-28:

圖 4.1-25 中,已知∠B=40°,∠ADC=70°,若∠2=2∠1,則∠C= 度。

圖 4.1-25 想法:(1) 三角形三內角和等於 180

(2) 三角形的任一外角等於兩個內對角和 解:

敘述 理由

(1) △ADB 中,∠ADC=∠1+∠B (2) ∠1=∠ADC-∠B=30°

(3) ∠2=2∠1=60°

(4) ∠BAC=∠1+∠2=90°

(5) △ABC 中,∠B+∠C+∠BAC=180°

(6) ∠C=180°-(∠B+∠BAC)=50°

三角形的外角等於兩個內對角和 由(1)&∠ADC=70°&∠B=40°

已知

由(1) & (2) 三角形內角和定理

由(5) &∠B=40° &∠BAC=90°

(32)

例題 4.1-29:

圖 4.1-26 中,已知 B、C、D、E 在同一直線上,若 = ,∠CAD=50°,

∠B=30°,則:

(1) ∠ACD= 度。

(2) ∠ADE= 度。

圖 4.1-26 想法:(1) 三角形三內角和等於 180

(2) 三角形的任一外角等於兩個內對角和 解:

敘述 理由

(1) △ABC 為等腰三角形 (2) ∠BAC=∠B=30°

(3) △ABC 中,

∠ACD=∠B+∠BAC=60°

(4) △ABD 中,

∠ADE=∠B+∠BAD

=∠B+(∠BAC+∠CAD) =30°+(30°+50°)=110°

已知 =

由(1) 等腰三角形兩底角相等 如圖 4.1-26

三角形的外角等於兩個內對角和 如圖 4.1-26

三角形的外角等於兩個內對角和

如圖 4.1-26,∠BAD=∠BAC+∠CAD

∠B=∠BAC=30° & ∠CAD=50°

(33)

例題 4.1-30:

圖 4.1-27 中,若∠A=28°,∠D=72°,∠AED=120°,求∠B、∠C。

圖 4.1-27 想法:三角形的任一外角等於兩個內對角和 解:

敘述 理由

(1) △ABE 中,∠AED=∠A+∠B (2) ∠B=∠AED-∠A=92°

(3) △CDE 中,∠AED=∠C+∠D (4) ∠C=∠AED-∠D=48°

三角形的外角等於兩個內對角和 由(1) &∠AED=120° &∠A=28°

三角形的外角等於兩個內對角和 由(3) &∠AED=120° &∠D=72°

(34)

例題 4.1-31:

圖 4.1-28 中,已知 與 相交於 E 點,若∠A=70°,∠B=2x°,

∠C=(x+10)°,∠D=3x°,求 x。

圖 4.1-28 想法:三角形的任一外角等於兩個內對角和 解:

敘述 理由

(1) △ACE 中,∠AED=∠A+∠C (2) △BDE 中,∠AED=∠B+∠D (3) ∠A+∠C=∠B+∠D

(4) 70°+(x+10) °=2x°+3x°

(5) x=20

三角形的外角等於兩個內對角和 三角形的外角等於兩個內對角和 由(1) & (2) 遞移律

由(3) & 已知∠B=2x°,∠C=(x+10)°,

∠D=3x°,

由(4) 解一元一次方程式

(35)

例題 4.1-32:

如圖 4.1-29 所示,求證:∠A+∠B+∠C+∠D+∠E=180°

圖 4.1-29 想法:(1) 三角形三內角和等於 180

(2) 三角形的任一外角等於兩個內對角和

圖 4.1-29(a) 證明:

敘述 理由

(1) 連接 C 點與 D 點,如圖 4.1-29(a)所示 (2) △BEF 中,∠BFC=∠B+∠E

(3) △CDF 中,∠BFC=∠FCD+∠FDC (4) ∠B+∠E=∠FCD+∠FDC

(5) △ACD 中,

∠A+∠ACD+∠ADC=180°

(6) ∠A+(∠ACE+∠FCD)+

(∠ADB+∠FDC)=180°

兩點可決定一直線

三角形的外角等於兩個內對角和 三角形的外角等於兩個內對角和 由(2)&(3) 遞移律

如圖 4.1-29(a)所示 三角形內角和定理 由(5)

(36)

(7) ∠A+∠ACE+∠ADB+

(∠FCD+∠FDC)=180°

(8) ∠A+∠ACE+∠ADB+(∠B+∠E)

=180°

(9) ∠A+∠B+∠ACE+∠ADB+∠E

=180°

由(6) & 加法交換律

由(7) & (4)

由(8)& 加法交換律

例題 4.1-33:

圖 4.1-30 中,已知∠B=25°,∠C=30°,∠D=35°,∠E=40°,

則∠A= 度。

圖 4.1-30 想法:(1) 三角形三內角和等於 180

(2) 三角形的任一外角等於兩個內對角和

圖 4.1-30(a)

(37)

解:

敘述 理由

(1) 連接 C 點與 D 點,如圖 4.1-30(a)所示 (2) △BEF 中,∠BFC=∠B+∠E

(3) △CDF 中,∠BFC=∠FCD+∠FDC (4) ∠B+∠E=∠FCD+∠FDC

(5) △ACD 中,

∠A+∠ACD+∠ADC=180°

(6) ∠A+(∠ACE+∠FCD)+

(∠ADB+∠FDC)=180°

(7) ∠A+∠ACE+∠ADB+

(∠FCD+∠FDC)=180°

(8) ∠A+∠ACE+∠ADB+(∠B+∠E)

=180°

(9) ∠A

=180°-(∠ACE+∠ADB+∠B+∠E)

=50°

兩點可決定一直線

三角形的外角等於兩個內對角和 三角形的外角等於兩個內對角和 由(2) & (3) 遞移律

如圖 4.1-30(a)所示 三角形內角和定理 由(5)

由(6) & 加法交換律

由(7) & (4)

由(8) & 已知

(38)

定理:4.1-7 三角形三個角的外角和等於 360°

B E

F

C A

D

圖 4.1-31

已知: 如圖 4.1-31,△ABC 中BAF 為BAC 的外角,CBD 為ABC 的外角,

ACE 為ACB 的外角。

求證:BAF+CBD+ACE=360。

想法:三角形的任一外角等於兩個內對角和定理及三角形內角和等於 180定理。

證明:

敘述 理由

(1) BAF=ABC+ACB

(2) CBD=BAC+ACB (3) ACE=BAC+ABC (4) BAF+CBD+ACE

=(ABC+ACB)+(BAC+ACB)+(BAC+ABC )

=2(BAC+ABC+ACB)=2180=360

(5) BAF+CBD+ACE=360

三角形的外角等 於兩個內對角和 定理

同(1) 同(1)

由 (1)+(2)+(3) 三角形內角和定 理

由(4)

Q.E.D.

(39)

例題 4.1-34:

如圖 4.1-32,△ABC 中,∠1、∠2、∠3 分別為∠BAC、∠ABC、∠ACB 的外角,若∠1=65°,∠2=135°,求∠3。

圖 4.1-32 想法:三角形三個角的外角和等於 360°

解:

敘述 理由

(1) △ABC 中,∠1+∠2+∠3=360°

(2) ∠3=360°-(∠1+∠2)=160°

三角形的外角和定理

由(1) &已知∠1=65°,∠2=135°

例題 4.1-35:

如圖 4.1-33,△ABC 中,∠1、∠2、∠3 分別為∠BAC、∠ABC、∠ACB 的一組外角,若∠ACB=150°,求∠1+∠2。

圖 4.1-33 想法:三角形三個角的外角和等於 360°

解:

敘述 理由

(1) △ABC 中,∠3=180°-∠ACB=30°

(2) △ABC 中,∠1+∠2+∠3=360°

(3) ∠1+∠2=360°-∠3 =360°-30°

=330°

三角形外角定義 &∠ACB=150°

三角形的外角和定理 由(2) 等量減法公理 & (1) ∠3=30°

(40)

習題 4.1

習題 4.1-1:

△ABC 中,若∠A=30°,∠B=60°,則△ABC 為 三角形。

(填銳角、直角、鈍角)

習題 4.1-2:

△ABC 中,若∠A=(3x-14)°,∠B=95°,∠C=(2x+9)°,求∠A、

∠C。

習題 4.1-3:

△ABC 中,∠C=80°,若∠A 的度數是∠B 的 3 倍,求∠A、∠B

習題 4.1-4:

△ABC 中,若∠A=110°,2∠B=3∠C,求∠B、∠C。

習題 4.1-5:

已知一等腰三角形的頂角為 110 度,則底角為 度。

習題 4.1-6:

已知一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為 70 度,則頂角為 度。

習題 4.1-7:

已知一等腰三角形的頂角為 50 度,底角為(3x+5)度,則 x= , 底角為 度。

(41)

習題 4.1-8:

一等腰三角形,已知其中一個內角為 50 度,則此三角形中大於 50 度的內角 為 度。

習題 4.1-9:

如圖 4.1-34,△ABC 中,∠ABC 與∠ACB 的角平分線交於 P 點,若 ∠ABC=38°,∠ACB=72°,求:

(1)∠1、∠2。 (2)∠BPC。

圖 4.1-34

習題 4.1-10:

如圖 4.1-35,△ABC △PQR,且 A 和 P、B 和 Q、C 和 R 是三組對應頂點。

若∠B=55°,∠C=100°, =20 公分,求:

(1)∠A 及∠R。 (2) 。

圖 4.1-35

(42)

習題 4.1-11:

如圖 4.1-36,直線 L⊥L1於 P 點,且交 L2於 Q 點,截線 M 分別交 L、L1、 L2於 A、B、C 三點,已知同位角∠1、∠2 均為 35°,

(1) 利用「三角形的內角和為 180°」,求∠3。

(2) 直線 L1與 L2是否平行?

圖 4.1-36 習題 4.1-12:

已知:如圖 4.1-37,△ABC 中,∠B=∠C, 平分∠BAC。

試證: ⊥ 。

圖 4.1-37

習題 4.1-13:

已知:如圖 4.1-38,△ABC 中,∠ABC=∠ACB, 平分∠ABC, 平 分∠ACB。

試證: = 。

E D

F

B C

A

(43)

習題 4.1-14:

已知:如圖 4.1-39,△ABC △EFG,∠ABC=∠EFG,∠C=∠G,

平分∠ABC, 平分∠EFG。

試證: = 。

H D

B C

A E

F G

圖 4.1-39

習題 4.1-15:

已知:如圖 4.1-40, = , 平分∠EAC。

試證: ∥ 。

B C

A

E

D

圖 4.1-40

習題 4.1-16:

已知:如圖 4.1-41, = , 平分∠CBE, 平分∠BCF。

試證: = 。

D B C

A

E F

圖 4.1-41

(44)

習題 4.1-17:

如圖 4.1-42,△ABC 與△PQR 中,∠A=∠P=40°,∠B=∠Q=45°,

= =8 公分,若 =9 公分。求 =?

圖 4.1-42 習題 4.1-18:

已知:如圖 4.1-43,△ABC 中,∠B=∠C,D 為 之中點,

E 為 之中點, ⊥ , ⊥ 。

試證: = 。

F G

D E

B C

A

圖 4.1-43

習題 4.1-19:

已知:如圖 4.1-44,△ABC 中, = ,∠B=∠C, ⊥ , ⊥ 。 試證: = 。

F E

D C

B

A

圖 4.1-44

(45)

習題 4.1-20:

如圖 4.1-45,△ABC 為等腰三角形,∠B=∠C, 平分∠A,若 =18,

則:(1)∠BDA=? (2) =?

2 1

D A

B C

圖 4.1-45

習題 4.1-21:

如圖 4.1-46,△ABC 中,∠B=50°,∠C=60°,若 為∠BAC 的角平分 線,求∠1。

圖 4.1-46 習題 4.1-22:

如圖 4.1-47,已知∠B=36°,∠ACD=100°,∠D=27°,則∠1= 度,

∠2= 度。

圖 4.1-47

(46)

習題 4.1-23:

如圖 4.1-48,已知∠A=55°,∠ABD=42°,∠DCE=38°,則∠1= 度,

∠2= 度。

圖 4.1-48

習題 4.1-24:

如圖 4.1-49,已知 、 交於 E 點,∠A=40°,∠B=45°,∠D=55°,

則∠C= 度。

圖 4.1-49 習題 4.1-25:

如圖 4.1-50,已知 與 相交於 E 點,若∠A=70°,∠B=4x°,

∠C=(x+10)°,∠D=2x°,求 x。

圖 4.1-50

(47)

習題 4.1-26:

如圖 4.1-51,已知∠B=24°,∠C=32°,∠D=36°,∠E=38°,則∠A=

度。

圖 4.1-51 習題 4.1-27:

如圖 4.1-52,△ABC 中,∠1、∠2、∠3 分別為∠BAC、∠ABC、∠ACB 的外角,若∠1=68°,∠2=134°,求∠3。

圖 4.1-52 習題 4.1-28:

如圖 4.1-53,△ABC 中,∠1、∠2、∠3 分別為∠BAC、∠ABC、∠ACB 的一組外角,若∠ACB=160°,求∠1+∠2。

圖 4.1-53

(48)

4.2 節 有關直角三角形的定理

圖 4.2-1 中的三角形為一直角三角形,其中直角(∠B)之對邊( )稱為斜邊,

直角(∠B)之鄰邊( 及 )稱為股。

C B

A

圖 4.2-1

因為直角三角形中有一內角為直角,因此直角三角形有其特別的性質。

定理:4.2-1 R. H. S.直角三角形全等定理

如一直角三角形的斜邊及直角的一股等於另一直角三角形的斜邊及直角 的一股,則此二直角三角形全等。

B

C B'

C'

A A'

圖 4.2-2

已知:△ABC 與△A'B'C'中,若∠B=∠B'=90°, = , = , 如圖 4.2-2 所示。

求證:△ABC △A'B'C'。

A'

B' C'

C B

A

圖 4.2-2(a)

(49)

想法:已知判斷兩個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

1. 兩邊夾一角三角形全等定理,又稱 S.A.S.三角形全等定理 2. 兩角夾一邊三角形全等定理,又稱 A.S.A.三角形全等定理 3. 三邊相等三角形全等定理,又稱 S.S.S.三角形全等定理 4. 三角形兩角一邊全等定理,又稱 A.A.S.三角形全等定理 證明:

敘述 理由

(1) 將△A'B'C'移至△ABC,使 A 點與 A'重合,B 點與 B'重合,令 C 和 C' 不在 的同一側,如圖 4.2-3(a)。

(2) ∠CBA=90°

(3) ∠C'BA=90°

(4) ∠CBC'=∠CBA+∠C'BA=180°

(5) 為一直線

(6) △ACC'為等腰三角形, =

(7) ∠C=∠C'

(8) △ABC 及△A'B'C'中, = , ∠C=∠C',∠ABC=∠A'B'C' (9) △ABC △A'B'C'

已知 =

已知 已知

由(2) & (3) 由(4) 平角定義

已知 = 及(1) 之證明 A 點與 A' 重合

由(6) 等腰三角形兩底角相等 已知及(7) 之證明

由(8) 三角形 A. A. S.全等定理

Q. E. D.

(50)

例題 4.2-1:

如圖 4.2-3,直角△ABC 與直角△PQR 是否全等?為什麼?

圖 4.2-3 想法:判斷兩個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

1. 兩邊夾一角三角形全等定理,又稱 S.A.S.三角形全等定理 2. 兩角夾一邊三角形全等定理,又稱 A.S.A.三角形全等定理 3. 三邊相等三角形全等定理,又稱 S.S.S.三角形全等定理 4. 三角形兩角一邊全等定理,又稱 A.A.S.三角形全等定理

5. 直角三角形斜邊及一股全等定理,又稱 R. H. S.三角形全等定理 解:

敘述 理由

(1) △ABC 與△PQR 中

∠B=∠Q=90°

(2) △ABC △PQR

如圖 4.2-3 如圖 4.2-3 如圖 4.2-3 如圖 4.2-3

由(1) R. H. S.三角形全等定理

(51)

例題 4.2-2:

已知:如圖 4.2-4, ⊥ , ⊥ , = 求證:△BCD △CBE

圖 4.2-4 想法:判斷兩個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

1. 兩邊夾一角三角形全等定理,又稱 S.A.S.三角形全等定理 2. 兩角夾一邊三角形全等定理,又稱 A.S.A.三角形全等定理 3. 三邊相等三角形全等定理,又稱 S.S.S.三角形全等定理 4. 三角形兩角一邊全等定理,又稱 A.A.S.三角形全等定理

5. 直角三角形斜邊及一股全等定理,又稱 R. H. S.三角形全等定理 證明:

敘述 理由

(1) △BCD 與△CBE 中

∠CDB=∠BEC=90°

(2) △BCD △CBE

如圖 4.2-4

已知 ⊥ & ⊥ 已知

共同邊

由(1) R. H. S.三角形全等定理

(52)

例題 4.2-3:

已知:如圖 4.2-5, ⊥ ,且 = 。 求證: 平分∠BAC。

圖 4.2-5 想法:判斷兩個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

1. 兩邊夾一角三角形全等定理,又稱 S.A.S.三角形全等定理 2. 兩角夾一邊三角形全等定理,又稱 A.S.A.三角形全等定理 3. 三邊相等三角形全等定理,又稱 S.S.S.三角形全等定理 4. 三角形兩角一邊全等定理,又稱 A.A.S.三角形全等定理

5. 直角三角形斜邊及一股全等定理,又稱 R. H. S.三角形全等定理 證明:

敘述 理由

(1) △ABD 與△ACD 中

∠ADB=∠ADC=90°

(2) △ABD △ACD (3) ∠BAD=∠CAD (4) 平分∠BAC

如圖 4.2-5

已知 ⊥

已知 共同邊

由(1) R. H. S.三角形全等定理 由(2) 對應角相等

由(3) ∠BAD=∠CAD & 角平分線定義

(53)

例題 4.2-4:

已知:如圖 4.2-6,△ABC 為等腰三角形, = ,∠D=∠E=90°,

求證:△ADB △AEC

圖 4.2-6 想法:判斷兩個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

1. 兩邊夾一角三角形全等定理,又稱 S.A.S.三角形全等定理 2. 兩角夾一邊三角形全等定理,又稱 A.S.A.三角形全等定理 3. 三邊相等三角形全等定理,又稱 S.S.S.三角形全等定理 4. 三角形兩角一邊全等定理,又稱 A.A.S.三角形全等定理

5. 直角三角形斜邊及一股全等定理,又稱 R. H. S.三角形全等定理 證明:

敘述 理由

(1) △ADB 與△AEC 中

∠D=∠E=90°

(2) △ADB △AEC

如圖 4.2-6 已知 已知 已知

由(1) R. H. S.三角形全等定理

(54)

例題 4.2-5:

已知:如圖 4.2-7, ⊥ , ⊥ ,若 = , 求證:A 點在∠BQC 的角平分線上

圖 4.2-7 想法:判斷兩個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

1. 兩邊夾一角三角形全等定理,又稱 S.A.S.三角形全等定理 2. 兩角夾一邊三角形全等定理,又稱 A.S.A.三角形全等定理 3. 三邊相等三角形全等定理,又稱 S.S.S.三角形全等定理 4. 三角形兩角一邊全等定理,又稱 A.A.S.三角形全等定理

5. 直角三角形斜邊及一股全等定理,又稱 R. H. S.三角形全等定理 證明:

敘述 理由

(1) △AQB 與△AQC 中

∠ABQ=∠ACQ=90°

(2) △AQB △AQC (3) ∠BAQ=∠CAQ

(4) 所以 A 點在∠BQC 的角平分線上

如圖(五)

已知 ⊥ & ⊥ 已知

共同邊

由(1) R. H. S.三角形全等定理 由(2) 兩全等三角形對應角相等 由(3) & 角平分線定義

(55)

直角三角形有另一非常有趣的特性,如以下的定理所述。

定理:4.2-2 若直角三角形的某一內角為 30°,則其對邊為斜邊的一半。

30

A

C B C'

圖 4.2-8

已知: △ABC 為直角三角形,∠ABC=90°,BAC=30°。

求證: = 2 1

想法:若兩個直角三角形合成一個等邊三角形,則 30°角對邊為斜邊的一半 證明:

敘述 理由

(1) 延長 至 C',使 = , 如圖 4.2-8 所示。

(2) ∠ABC+∠ABC'=180°

(3) ∠ABC=90°

(4) ∠ABC'=90°

(5) 在△ABC 與△ABC'中

∠ABC=∠ABC'=90°

(6) △ABC △ABC' (7) ∠C'AB=∠CAB=30°

(8) ∠CAC'=∠CAB+∠C'AB =30°+30°

=60°

延長線作圖

為一直線及平角定義 已知

由 (2) & (3) 如圖 4.2-8

為△ABC 及△ABC'的共用邊 由(1) 作圖

由 (2) & (3)

由 (5) S.A.S.三角形全等定理 由(6) 全等三角形對應角相等 & 已知BAC=30°

全量等於分量之和 & (7) ∠C'AB=∠CAB=30°

(56)

(9) ∠C=180°-90°-30°=60°

(10) ∠C'=180°-90°-30°=60°

(11) △ACC'為一等角三角形。

(12) △ACC'為一等邊三角形 (13) = =2

(14) = 2 1

三角形 ABC 三內角和為 180°

三角形 ABC'三內角和為 180°

由 (8) & (9)&(10) △ACC'三內角皆為 60°

等角三角形亦為等邊三角形

由(14)等邊三角形三邊等長 & (1) =

由(13) =2 & 等量除法公理

Q. E. D.

例題 4.2-6:

如圖 4.2-9,直角三角形 ABC 中,∠ABC=90°,BAC=30°,若 =10,

則 =?

圖 4.2-9

想法:利用定理:4.2-2 若直角三角形的某一內角為 30°,則其對邊為斜邊 的一半。

解:

敘述 理由

(1) = 2 1 =

2

1×10=5 已知直角三角形 ABC 中,∠ABC=90°,BAC=30°

& 定理:4.2-2 若直角三角形的某一內角為 30°,

則其對邊為斜邊的一半 & 已知 =10

(57)

定理:4.2-3 若三角形兩頂點至其對邊的距離相等,則此三角形為等腰三角形。

90

90

D E

B C

A

圖 4.2-10

已知: 圖 4.2-10 的三角形△ABC 中, ⊥ , ⊥ , = 求證: △ABC 為等腰三角形。

想法:利用全等三角形對應角相等及等腰三角形性質來證明。

證明:

敘述 理由

(1) △BDC 和△CEB 中,

∠BDC=∠CEB=90°

(2) △BDC △CEB (3) ∠ABC=∠ACB (4) △ABC 為等腰三角形

如圖 4.2-10 所示 兩三角形共用邊 已知

已知 ⊥ & ⊥

由(1) R.H.S.三角形全等定理 由(2) 全等三角形對應角相等

由(3) & 等底角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 Q. E. D.

(58)

例題 4.2-7:

如圖 4.2-11,△ABC 中,已知 ⊥ , ⊥ 且 = ,若

∠ABC=50°, =10,則:

(1) ∠ACB=? (2) =?

圖 4.2-11

想法:(1) 定理:4.2-3 若三角形兩頂點至其對邊的距離相等,則此三角形為 等腰三角形。

(2) 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兩腰等長且兩底角相等 解:

敘述 理由

(1) △ABC 為等腰三角形

(2) ∠ACB=∠ABC=50°

(3) = =10

已知 ⊥ , ⊥ 且 = &

定理:4.2-3 若三角形兩頂點至其對邊的距離相等,

則此三角形為等腰三角形

由(1) 等腰三角形兩底角相等 & 已知∠ABC=50°

由(1) 等腰三角形兩腰等長 & 已知 =10

(59)

定理:4.2-4 等腰三角形兩腰上的高與底邊所造成的三角形亦為等腰三角形。

2 1

90 F 90

D E

B C

A

圖 4.2-12

已知:圖 4.2-12 中,△ABC 為等腰三角形, = , ⊥ , ⊥ 求證: △BFC 為等腰三角形。

證明:

敘述 理由

(1) △ABC 中, = (2) ∠ABC=∠ACB (3) △BDC 及△CEB 中

∠BDC=∠CEB=90°

∠ABC=∠ACB (4) △BDC △CEB (5) △CEB 中,

∠1=180°-∠CEB-∠ECB =180°-90°-∠ECB =90°-∠ACB (6) △CDB 中,

∠2=180°-∠CDB-∠DBC =180°-90°-∠DBC =90°-∠ABC

=90°-∠ACB (7) ∠1=∠2

(8) △BFC 為等腰三角形

已知

由(1) & 等腰三角形兩底角相等 如圖 4.2-12 所示

兩三角形共用邊

已知 ⊥ & ⊥ 由(2) 已證

由(3) A.A.S.三角形全等定理 如圖 4.2-12 所示

三角形三內角之和等於 180°

將∠CEB=90°代入

如圖 4.2-12,∠ECB=∠ACB 如圖 4.2-12 所示

三角形三內角之和等於 180°

將∠CDB=90°代入

如圖 4.2-12,∠ABC=∠DBC 由(2) ∠ACB=∠ABC 已證 由(5)&(6) 遞移律

三角形兩底角相等為等腰三角形

Q. E. D.

(60)

例題 4.2-8:

如圖 4.2-13,已知△ABC 為等腰三角形, = ,若 ⊥ ,

⊥ ,且∠FBC=40°, =10,則:

(1) ∠FCB=? (2) =?

圖 4.2-13

想法:(1) 定理:4.2-4 等腰三角形兩腰上的高與底邊所造成的三角形亦為等腰 三角形。

(2) 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兩腰等長且兩底角相等 解:

敘述 理由

(1) △FBC 為等腰三角形

(2) ∠FCB=∠FBC=40°

(3) = =10

已知△ABC 為等腰三角形, = ,若 ⊥ ,

⊥ & 定理:4.2-4 等腰三角形兩腰上的高與 底邊所造成的三角形亦為等腰三角形

由(1) 等腰三角形兩底角相等 & 已知∠FBC=40°

由(1) 等腰三角形兩腰等長 & 已知 =10

(61)

習題 4.2

習題 4.2-1

已知:如圖 4.2-14,△ABC 中, = , ⊥ , ⊥ , 試證:∠1=

2

1∠BAC。

1

90

90

E

D C

B

A

圖 4.2-14

習題 4.2-2

已知:如圖 4.2-15,△ABC 中, = , ⊥ , ⊥ , = , 試證: = 。

90

E 90 F

D C

B

A

圖 4.2-15

(62)

習題 4.2-3

已知:如圖 4.2-16, ⊥ , = 2

1 , 試證:∠CAB=30°。

30

A

C B

圖 4.2-16

習題 4.2-4

如圖 4.2-17,直角三角形 ABC 中,∠ABC=90°,BAC=30°,若 =20,

則 =?

圖 4.2-17 習題 4.2-5

已知:如圖 4.2-18,△ABC 中, = , = , = , 試證: = 。

F

D E

B C

A

圖 4.2-18

(63)

習題 4.2-6

如圖 4.2-19,△ABC 中,已知 ⊥ , ⊥ 且 = , 若∠ABC=55°, =15,則:

(1) ∠ACB=? (2) =?

圖 4.2-19

習題 4.2-7

如圖 4.2-20,已知△ABC 為等腰三角形, = ,若 ⊥ , ⊥ , 且∠FBC=35°, =12,則:

(1) ∠FCB=? (2) =?

圖 4.2-20

(64)

4.3 節 三角形的心

本節介紹三角形的內心、外心、重心、垂心及傍心等五心與其性質。

定理:4.3-1 三角形的內角平分線相交定理

三角形三內角的平分線相交於一點,此點與三邊的距離相等。

(三角形三內角平分線的交點到三角形的三邊等距離)

圖 4.3-1

已知: 圖 4.3-1 中,△ABC 中, 為BAC 的角平分線, 為ABC 的角平分 線, 為ACB 的角平分線。

求證:(1) 、 、 三線相交於一點 I。

(2) I 點與三角形的三邊等距離。

想法: 先證明兩個角的平分線會相交,再證明此交點會在第三個角平分線上,

故三個角的平分線交於一點。

證明:

敘述 理由

(1) BAD =

21 BAC < BAC (2) ABE =

21 ABC < ABC

(3) BAD+ABE < BAC+ABC

(4) BAD+ABE < BAC+ABC+BCA (5) BAC+ABC+BCA=180

為BAC 的平分線,

BAD 為BAC 的一半。

為ABC 的平分線,

ABE 為ABC 的一半。

由(1)&(2) 由(3)

三角形的內角和為 180

(65)

(6) BAD+ABE < 180

(7) 與 不平行必相交於一點,設此點為 I。

(8) 作 ⊥ 於 P, ⊥ 於 Q, ⊥ 於 R。

(9) = =

(10) 點 I 在BCA 的分角線 上。

(11) 故三個內角平分線 、 、 相交於點 I。

(12) 點 I 與 、 、 三邊等距離

由(4) & (5)

同側內角和不等於 180的兩 線不平行,不平行的兩線必 有交點。

過一點必有一垂直線

角平分線上的任一點與兩邊 距離相等。

與二邊相等的點必在角平分 線上

由(7) & (10) 由(9) 已證

Q. E. D.

定義:4.3-1 三角形的內心

三角形三內角的平分線交點為三角形的內心。

因內心與三邊的距離相等, = = ,故以 I 點為圓心, 為半徑作 一圓,此圓必在△ABC 內部,且分別與三邊相交於 D、E、F 三點。

所以我們說內心( I )即是三角形的內切圓的圓心,如圖 4.3-2。

圖 4.3-2 三角形的內心

(66)

例題 4.3-1

如圖 4.3-3,I 點為△ABC 的內心,若 I 點到 的距離為 8,則:

(1) I 點到 的距離為何?

(2) I 點到 的距離為何?

圖 4.3-3 想法:三角形的內心到此三角形的三邊等距離 解:

敘述 理由

(1) I 點到 的距離=I 點到 的距離

=I 點到 的距離=8

已知 I 點為△ABC 的內心 & 三角形 的內心到此三角形的三邊等距離 & 已知 I 點到 的距離為 8

(67)

例題 4.3-2

已知:如圖 4.3-4,I 點為△ABC 的內心 求證:BIC=90+1

2BAC

圖 4.3-4

想法:(1) 三角形的內心為三角形三內角的平分線交點 (2) 三角形三內角和為 180

(3) 三角形任一外角等於其兩內對角的和

圖 4.3-4(a) 證明:

敘述 理由

(1) 作 交 於 D 點,如圖 4.3-4(a)所示 (2) 為BAC 的角平分線,

5=6=1

2BAC (3) 為ABC 的角平分線,

1=2=1

2ABC

作圖

已知 I 點為△ABC 的內心 & 三角形 的內心為三角形三內角的平分線交點

已知 I 點為△ABC 的內心 & 三角形 的內心為三角形三內角的平分線交點

(68)

(4) 為BCA 的角平分線,

3=4=1

2BCA (5) △ABC 中,

BAC+ABC+BCA=180

(6) 1

2(ABC+BCA+BAC)=1

2×180

(7) 1

2ABC+1

2BCA+1

2BAC=90

(8) 1+3+5=90

(9) △ABI 中,7=1+5 (10) △ACI 中,8=3+6 (11) BIC=7+8

=(1+5)+(3+6) =(1+3+5)+6 =90+1

2BAC

(12) 所以BIC=90+1

2BAC

已知 I 點為△ABC 的內心 & 三角形 的內心為三角形三內角的平分線交點

如圖 4.3-4(a)所示 三角形三內角和為 180

由(5) 等量乘法公理(等式兩邊同×1 2) 由(6) 分配律展開

由(7) & (3) 1=1

2ABC、

(4) 3=1

2BCA、(2) 5=1

2BAC 三角形任一外角等於其兩內對角的和 三角形任一外角等於其兩內對角的和 如圖 4.3-4(a) & 全量等於分量之和

&(9) 7=1+5、(10) 8=3+6 加法交換律 & 結合律

由(8) 1+3+5=90 已證 & (2) 6=1

2BAC 由(11)

Q. E. D.

(69)

例題 4.3-3

如圖 4.3-5,已知 I 點為△ABC 的內心、A=60,則BIC=?

圖 4.3-5

想法:利用例題 4.3-2 結論:若 I 點為△ABC 的內心,則BIC=90+1

2BAC 解:

敘述 理由

(1) BIC=90+1

2BAC =90+1

2×60

=90+30

=120

已知 I 點為△ABC 的內心、A=60 & 例題 4.3-2 結論:若 I 點為△ABC 的內心,

則BIC=90+1

2BAC

(70)

圖 4.3-6 定理:4.3-2 三角形三邊的垂直平分線相交定理

三角形三邊的垂直平分線相交於一點,此點與三頂點的距離相等。

K H

G D

O

F

E C

B

A

已知:圖 4.3-6 中,△ABC 中, 為 的垂直平分線, 為 的垂直平分線,

為 的垂直平分線。

求證:(1) 、 、 三線相交於一點 O。

(2) O 點與三角形的三頂點等距離。

想法: 先證明兩個垂直平分線會相交,再證明此交點會在第三個邊的垂直平分 線上,故三個邊的垂直平分線交於一點。

證明:

敘述 理由

(1) 連接

(2) GDE < BDG=90

HED < BEH=90

(3) GDE+HED < 180

(4) 的垂直平分線 與 的垂直

平分線 不平行, 、 二線

必相交於一點,設此點為 O 點 (5) 連接 、 、

(6) = =

(7) 點 O 在 的垂直平分線上。

(8) 故三角形三邊的垂直平分線 、

、 三線相交於 O 點 (9) 點 O 與三頂點距離相等

兩點可作一直線

全量大於其部分量,且已知 ⊥ ,

由(2)及不等量相加公理

同側內角和不等於 180的兩線不平 行,不平行的兩線必有交點。

兩點可作一直線

一線段的垂直平分線上的任一點與兩 端點等距離。

由(6)及與線段兩端等距離的點必在垂 直平分線上。

由(4) & (7)

由(6)

(71)

定義:4.3-2 三角形的外心

三角形三邊的垂直平分線交點為三角形的外心。

因外心到三頂點的距離相等, = = ,故以 O 點為圓心, 為半

徑作一圓,此圓必通過△ABC 的三個頂點。

所以我們說外心( O )即是三角形的外接圓的圓心,如圖 4.3-7。

圖 4.3-7 三角形的外心 例題 4.3-4

如圖 4.3-8,O 點為△ABC 的外心,若 =12,則:

(1) =? (2) =?

圖 4.3-8 想法:三角形的外心到此三角形的三頂點等距離 解:

敘述 理由

(1) = = =12 已知 O 點為△ABC 的外心 &

三角形的外心到此三角形的三頂點等距離

& 已知 =12

參考文獻

Outline

相關文件

[r]

[r]

[r]

其交線垂直於軸三角形的底邊。進而,如果截痕的直徑平行於軸三角形的一邊,那麼任一

[r]

定理: : : :2.1-2 全等三角形對 全等三角形對應角的對邊相等 全等三角形對 全等三角形對 應角的對邊相等 應角的對邊相等 ... S.三角形全等定理 三角形全等定理 三角形全等定理

△ABC 為上底面、△DEF 為下底面,且上底面△ABC 與下底面△DEF 互相平行、△ABC △DEF;矩形 ADEB、矩形 BEFC 與 矩形 CFDA 皆為此三角柱的側面,且均同時與△ABC、△DEF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