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3.5.2 「開」的核心概念

在文檔中 第三章 「開」的基本屬性 (頁 23-29)

在無法確定「開」核心概念成分與其他關連的概念成分以前,不妨讓 我們先想像一個畫面:一個人用手拿起一瓶果醬打開瓶蓋取出果醬,整個 事件可以說是「打開瓶子」。動詞表達的事件概念涉及參與者、執行方式、

進 行 的 時 間 以 及 地 點 等 。 動 詞 的 事 件類 型 是 它 所 能 表 達 的 事 件 形 態 (situation type)的總和(張 et al,1998),Panther & Thornburg(1999)提出事 態場境(state of affairs scenario)來處理動詞事件概念,完整的場境共有四個 部分,包括:1.事態前部分(before):必要的事態前提條件,包含動機、潛 在性、能力和性格等可能導致事態場境發生的原因。2.事態核心部分 (core):現存事態場境/真實事態場境。3.事態效力部分(effect):接續事態 場境的必要後果。4.事態後部分(after):事態場境非必要後果。場境中的任 何部分都能以轉喻來代表整個場境,但用核心部分來表述整個事件是最具 效率而容易被理解的。

我們以事態場境來分析「打開瓶子」的場境具備了 1.事態前部分:施 事欲打開原本封閉的瓶子。2.事態核心部分:在手的施力移開瓶蓋。3. 事 態效力部分:瓶子被打開,瓶蓋與瓶身分離。4.事態後部分:使得瓶子內 容物得以被取出。整個事件所表達的內容至少涉及下列數個概念成分:

a. 施力來源:動作過程的力量來源,此處是「人」,有生命、意志的 個體。

b. 施力工具:手,輔助動作完成的物體。

c. 動作方式:碰觸並施力。

d. 動作受事:無生命的個體,這裡是原來封閉狀態的容器。

e. 動作方向:就施事的角度而言向外分離。

f. 動作結果:受事的部分與本體分離,使容器呈開放狀態而得以取出 內容物。

將上述成分內容與另一個漢語動作動詞「打」作對照,根據黃苕冠(2001:

114-115)的分析,「打」的基本語義是「撞擊」,其概念成分也包含有生命 且有意圖的個體力源、輔助撞擊動作進行或完成物體的工具、猛然的動作 方式、向外的動作方向、撞擊所觸及的動作對象以及動作完成後隨之所產 生的結果或狀態。如此看來「開(瓶子)」與「打」的概念成分可以說相 當接近,其間的差別只在於「開」的動作的對象多了一個[容器]的條件,

以及因對象的不同所造成的結果差異。如果我們把「開」和「打」的對象 都賦予[容器]的特徵,那麼是否能得到相同或相近的結果呢?

(40) a. 他一不小心把桌上的花瓶打破了。

b.*他一不小心把桌上的花瓶開破了。

(40)的受事「花瓶」雖然是個容器,可以被施事施以「打」的動作,

但是因為「花瓶」本身不是完全封閉的狀態,不能被施以「開」的動作。

同理,「*開杯子、*開臉盆」,都是不合語法的,因此受事是否為「容器」

並不是「開」的受事關鍵,必須要是原來成封閉狀態的容器,才有被「開 啟」的可能。如果我們把受事的[容器]條件去除,再選擇另一個受事「傘」,

再放進結構相同的「打+名詞」與「開+名詞」,形成「打傘」與「開傘」

兩個詞組,得到的結果也不盡相同:

(41) a. 幸而沙市雨季未到,否則在室內也必須打傘【平衡】

b. 她沒有開傘,我知道她想要藉機挨到我的傘下。【平衡】

(42) a. 我說:「把傘打開吧。」她才不甘心地開了傘。我們一前一後在 雨中走著【平衡】

b.??我說:「把傘打開吧。」她才不甘心地打了傘。我們一前一後 在雨中走著

(41)a的重點在於「傘」的工具利用,而(41)b將「利用傘」此一事件加 以形象化,造成「傘」被施事展開的視覺效果,結構相同的詞組,抽換不 同的動詞產生不同的語義。再看(42)a, b句的對照,句子後一部份的動作是 來自於前一部份的祈使話語,「把傘打開吧」是請求對方把傘從原來閉合 的狀態變成展開狀態,但(42)b的「打了傘」並沒有這樣的蘊含(implication),

所以不能被完全接受。因此我們可以發現,「某物體從封閉狀態被除阻而 至另一新的開放狀態」可能是「開」的核心概念。再看另一組「打球」與

「開球」:

(43) a. 章孝嚴次長與蔣孝武不是去打球,就是在新加坡度假【平衡】

b. 李總統在每洞開球時都相當順手【平衡】

(43)a「打球」是一個泛指(generic)的活動,是相對於「度假」的另一 種活動;(43)b「開球」則是指高爾夫球運動中每個洞所擊出的第一球。受 事「球」與不同的動詞「打」、「開」搭配,兩者顯然又有些差距。為什麼 相同的受事客體「球」與不同的動詞搭配,詞組結構相同語義卻又不同?

其中的差異必定存在於動詞語義概念的不同。

根據黃(2001)的分析:「打+名詞」的語義成分包括「接觸N」、「利用 N」、「改變內部狀態」、「造成位移」、「向外位移」、「可學習」、透過媒介」、

「有伴隨者」等七個。為了再測試「打」與「開」的語義差別,選擇具有 [+接觸N,-利用N,+造成位移,+向外位移]語義成份的「打+名詞」

動賓詞組,如:「打胎、打蛔蟲」。就客觀世界現象來說,「開+名詞」也 有跟「打+名詞」一樣的語義成分,以「開罐頭」為例,同樣必須「接觸 N(罐頭)」、「使N(罐頭的部分)造成位移」、「向外位移」,將「打」代之 以「開」,形成「?開胎10」、「*開蛔蟲」,在沒有特定的語境之下,很難說 這兩個詞組是可以成立的。另一方面,我們也發現「開+名詞」並不是任 意開放性的結構,「開+名詞」必然存在某些特定的限制,以致於不能形 成「?開胎」、「*開蛔蟲」這樣的詞彙。如此看來,當我們選擇了[+接觸N,

-利用N,+造成位移,+向外位移]語義成份的「打O.」動賓詞組,說話 者必然是要用於「欲除之而後快」的語用情境,所以「動作者『欲除之而 後快的意圖』」才是關鍵訊息。「開」與「打」與相同的名詞搭配卻產生不 同的語義內容,必然是不同的關鍵語義訊息造成這樣的分歧結果。從上述 的討論我們可以發現「開」至少具有[除阻]與[指涉事件開端]兩個概念成 分,因此我們更進一步大膽的將「開瓶子」假設為「開」的「理想化認知 模式」(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s, 以下簡稱ICM)。

10 在平衡語料庫和辭典中並沒有「開胎」一詞,受諮詢的母語者也都不認為有「開胎」這樣的 詞彙,但檢索搜尋引擎Google確實發現「開胎」:聖經: 路加福音 2: 22~28….上主的法律上所記 載的:『凡開胎首生的男性,應祝聖於上主。』推測為「第一胎」的意思。

所謂的 ICM 就是認知域中所建構出來的認知結構統合,是一個綜合體 或者說是「完形(Gestalt,又譯:格式塔式結構)」,是不同程度的抽象化的 結果,所以稱做「理想化」的模式,反映了特定社會文化環境中,語言使 用者對某個或某些領域經驗的、統一的理想化理解。(Lakoff, 1987)例如「母 親」一詞包含了數種認知模式所集結起來形成的概念集束(cluster):birth model, genetic model nurturance model, marital model 以 及 genealogic model。實際上語言使用所展現出來的母親並不一定完全符合這一個理想 模式的集束,有的可能幾乎完全符合,有的只是部分符合。完全符合上述 模式的代表了這個範疇中的原型(prototype),具備愈少認知模式的成員就 愈邊緣,整個範疇成員產生了一種等級性(gradience)的原型效應。(Rosch, 1978)

從「開瓶子」場境中我們發掘到有關「開」的四個概念成分:[操控 (manipulate)]、[除阻(release/spread)]、[啟始(inchoative)]與[分離(apart)]。基 於語義衍伸是從具體到抽象、由空間>過程>狀態的普遍原則(universal principle),以及其他的語義皆可以此為基點以最經濟的方式、最大化來衍 伸(Goldberg, 1995: 34),我們有理由推論「開」的最基本概念核心是[除阻],

即原本封閉的容器經過動作以後解除了封閉的狀態,並且以[除阻]為中 心,往事件前端探索得出[操控],即施力來源對受事的作用;往事件後端 探索得到[分離],動作結果使容器的部分與本體脫離;而[啟始]是一個時間 概念,由於時間的存在和計量必須依靠事物的運動和變化來感知,物體被 分離了,造成部分物體在空間上的運動,改變了原來的位置,才能知道時 間的推移,而根據人類的經驗,物體在空間受力而產生運動發生改變,若 沒有受到阻礙或其他外力影響,按照力學原理,必然朝一方向繼續運動,

所以在動作開始發生的瞬間產生了時間上[啟始]這個概念,這四個概念所 構成了「開」,圖示表示如下:

圖- 5:「開」ICM 示意

Time

tr lm

底下的實線鍵號表示時間的運行,左方的長方形表示接受外力的標的 物受事(lm),也是受事接受外力前後的參照體,空心鍵號表示施事力源,

虛線鍵號表示受事狀態改變的方向,右方的小方形表示受到外力以後從標 的物脫離的部份射體 (tr),射體原本是地標的一部份,因為外力的施予,

使射體自地標脫離。整個過程的概念融會在一個「開」字,形成一個概念 集合體,隨著語境、搭配的詞彙,所凸顯的概念有所不同,就像攝影一樣,

相同的客觀物質與空間,因為取景的角度不同,拍出來的畫面也不盡然完 全相同。「開」最核心的語義就是「打開」。這是一個及物性的「開」所以 整個過程圖式內容都加了粗黑;如果是不及物性的「開」凸顯的只有最後 的結果狀態如下圖:

Time

圖- 6:不及物「開」示意

3.6 小結

在「開」的基本屬性的探索中,我們意外發現作格動詞方面問題的複 tr

lm

雜性。許多語言學家對語言中的非賓格動詞作了大量的研究,但是漢語中 非賓格的研究卻不是很足夠,還有很多待探討的問題。而在利用「開」與

「打」的語義對比測試中,我們逐步建構出「開」的 ICM:以手將一個原 本封閉的容器打開。再從「開」的 ICM 分析出[除阻]、[操控]、[啟始]、[分 離]四個概念成分。「開」的多義正是以這個 ICM 為基礎,呈放射狀的延伸 出去。下一章開始我們將以實際的語料來討論從這四個概念所發展出來的 個別語義。

在文檔中 第三章 「開」的基本屬性 (頁 23-2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