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開」的基本屬性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三章 「開」的基本屬性 "

Copied!
2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三章 「開」的基本屬性

前一章已經整理出「開」兼有及物與不及物的用法,在趙元任的動詞 分類體系中分屬動作動詞與狀態動詞。像「開」這樣不改變語音形態而兼 有及物、不及物兩種用法的動詞並不是語言裡罕見的現象,英語 open 也 有相同的情況:

(1) a. John opened the window.

b. The window opened.

那麼究竟「開」是最基本的屬性是什麼?是從及物延伸到不及物,還 是從不及物延伸到及物的用法呢?這就是本章要探討的問題所在。

3.1 從不及物到及物

不同於趙元任的體系,切夫(Chafe, 1970) 把動詞分為動作、狀態和變

化三類。動作動詞說明物質或精神方面的活動,狀態動詞說明性質和狀

況,變化動詞說明狀態的變化。鄧守信(1984: 81)以切夫的體系主張(2)a, b

的「開」是語音形式相同但屬於兩個分立語義的動詞,句法上各自有不同

的表現。(2)b沒有施事是變化動詞,(2)a則是存在有行為意志(volition)的施

事,為變化—動作動詞。而且(2)b是「最基本」的句型,可帶非動物性受

詞。當動物性施事出現時,變化動詞「經歷動態化處理而派生」出動作動

詞,也就是說「使役」(causative)的特徵編入了變化動詞成為過程--動作動

(2)

詞,但仍保留和變化動詞相同的語音形式。表示如(3):

(2) a. 我開了門了。

b. 門開了。

(3)

V V

過程 過程

動作 開 開+使役

這類的動詞除了「開」的反義詞「關」以外,還有「退」 , 「潮水退了」

是不及物的過程動作用法, 「他退了票了。/他把票退了。」編入「使役」

特徵成為及物的過程動作用法。這種附加「使役」特徵的派生過程還可以 從動補結構的複合詞的語義中得到印證,例如:

(4) a. 貓死了。

b. 他把貓殺了。

c. 他把貓殺死了。

d. 他把貓弄死了。

(4)c, d都是(4)a的對應使役式,差別在於「弄死」的工具並未指明,但

「殺死」指出了工具「刀」,因為「*他用毒藥/用棍子把貓殺死了」,只 有「他用刀把貓殺死了」是成立的,所以與漢語的「殺」相當的英語並不 是“kill”而是“to knife”,是「死」的對應使役式,派生過程如(5),證明使役 結構在漢語是分析性的,語義成分是派生的。(鄧,1984: 39-41)

V V

過程 過程

動作 死 死+使役

(5) a.

(3)

(6) 死+使役 弄死/未指明工具 殺死/刀為工具

從以上的描述整理可以看出,這個主張似乎是以語義特徵的多寡為基 本屬性的決定因素,累加了「使役」特徵的及物過程動作動詞是從不及物 的變化動詞所派生出來的。基本上我們同意像「殺死」這樣的動補結構複 合詞的使役成分是派生性的,「殺死」的語義是由及物動詞「殺」與不及 物動詞「死」所組成的,「使役」與一般的「及物性」的區別在於使役結 構的句子出現了兩個過程,一個是動作的施行 (make…do),一個是影響 (effect)的繼之發生,所以(4)c分析起來就是「他殺貓,他使貓死」 ,「殺」

僅僅是動作,「殺死」才有兩個階段的「使役性」,「使役」成分確實是在 複合詞形成之後所派生的。相同情況的動補複合詞還有「推翻、動搖、搖 動」等等。然而是否動補式複合詞從不及物到及物這樣的派生過程也同樣 適用於像「開」這樣的單音節動詞恐怕還需要更多的佐證說明。

因此我們嘗試從歷史語言學的方向來找尋答案。古代漢語的詞彙,除 了少數的連綿詞以外,大多數都是單音節,或稱為單語詞(monomophemic word),複合詞並不常見。在字數本身的限制以及複合詞尚未大量出現的情 況下,可以想見能夠使用的詞數必然非常有限。以致於「一詞多義」 、 「一 詞多類」或「破讀」的現象相當普遍,比方說「老」和「幼」原本屬形容 詞,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則作及物動詞與名詞。

在尚未產生「使動複合動詞」的古代漢語中,不及物動詞、形容詞、甚至

名詞的「使動化」(causativization)與「及物化」(transitivization)即「詞類轉

化」中最顯著的轉類現象(湯,1992: 119)。由此可見不及物動詞的使動

化確實有其根據,我們可以說:古漢語就已經有「使動動詞」或者不及物

動詞與形容詞的「使動用法」。至於有關漢語使動複合詞產生的時期,據

研究大約起於六朝佛經漢譯與「四六駢文」盛行的時代,漢語詞彙「多/

(4)

雙音節化」發生,到了唐代才漸形普遍,也就是說使動複合動詞開始於古 漢語與中古漢語的交接期,定型於唐代(太田辰夫,1958;志村良治,1984) 。

3.2 作格動詞「使動與起動交替」說

雖然有歷史語言發展的事實來支持不及物動詞的使動化成立的可能 性,湯廷池(2002)卻以共時語言現象為基礎提出另一個不同的說法。他認 為像(1)a, b與(2)a, b

1

的例句,分別表示英語作格動詞(ergative verb) ‘open’

以及漢語作格動詞「開」的「使動及物」(causative-transitive)用法與「起動 不及物(inchoative-intransitive)」用法。所謂「作格」(ergative)是語言中的 形態格,標識基本語態中及物動詞的施事,表示動作的執行者(即施事)。

在一個語言編碼上能展現及物動詞施事的主格(nominative)語言中(如德 語、荷蘭語、義大利語、法語、英語等),作格動詞不及物用法的主語與 及物用法的賓語有一些共同的特徵(Bussmann, 1996),譬如The ice is melting.

是由The sun is melting the ice.轉換來的;The stick broke.是由The child broke the stick.轉換來的,不及物用法都能夠找到相應的及物用法,不及物句中

的主語實際上是及物句中的深層賓語,是從及物形退隱(recessive)而來,也 就是說這些不及物的現象事實上是經過一個作格性(eragtivity)的規則 (Lyons, 1986; Anderson, 1971),有的研究也將這一類的動詞稱為「非賓格 動詞」(unaccusative verb)。

湯(2002)提出兼有及物與不及物用法的動詞共有兩大類,一類是「受

1 (1)a. John opened the window. (1)b. The window opened. (頁 19)

(2)a. 我開了門了。 (2)b. 門開了。 (頁 20)

(5)

格及物動詞

2

」(accusative transitive verb),另一類是「作格動詞」,不但可 作使動及物,也可作起動不及物,而「開」正是後者,換句話說不同於鄧 (1984)將「開」認定為兩個動詞,一個不及物、一個及物。湯所定義的「開」

是一個作格動詞的兩種不同表現形,同樣也是一個及物、一個不及物。他 認為:

作格動詞的及物用法,在語義結構(semantic structure)上含有「意 圖 」 (intentional; DO 或 ACT) 、「 使 動 」 (causative; CAUSE 或 CONTROL)、 「起動」(inchoative; INCH 或 BECOME)與「狀態」(stative;

BE)等「語義述語」(semantic predicate);因此 McCawley(1971)從「衍 生語義學」(generative semantics)的觀點,把英語作格動詞‘open’的及 物用法分析為‘CAUSE to BECOME open’,而把作格動詞‘open’的不及 物用法分析為‘BECOME open’。語義述語‘意圖’(DO)的語義內涵或功 能相當於「動態」(actional; dynamic),也就是「主事者」(Agent)的「意 圖」(intention)或「情願」(volition)。‘使動’(CAUSE)或「控制」(CONTROL) 的語義內涵或功能相當於「及物」(transitive),而‘起動’(INCH)或‘變 化’(BECOME)的語義內涵或功能則相當於「不及物」(intransitive)。

也就是說作格動詞的及物與不及物的差別在於及物用法的語義結構包 含動態、使動、起動與狀態四種語義述語,但不及物用法僅含有上述中的 起動與狀態兩種而已。以(2)來說,(2)a及物的「開」語義結構上蘊含(entail) 動態、使動、起動與狀態四種語義述語,(2)b的不及物用法的「開」只有 起動與狀態兩種語義述語,意即(2)a包含(2)b, 「我開了門,所以門開了」,

但反之不一定為真值,也就是說(2)b的狀態不一定是(2)a造成的結果,可能 是風吹開了或其他因素所致。

2 一般都只有及物用法,但是部分動詞因為賓語可以省略,而可以有及物與不及物用法。例如「你 吃飯了嗎?」是及物用法,「你吃飽了嗎?」則是不及物用法。(湯,2002: 615)

(6)

湯並以另一個僅有及物用法沒有不及物用法的一般受格動詞「踢」來 凸顯作格動詞兼具及物與不及物用法的句法表現差異,包括起動不及物的 用法可以與「自個兒、自動」等副詞連用,也可以帶上動貌標誌「著」來 表示結果狀態的持續,以及能夠出現在「…是…的」的句式來表示狀態等 三個特點,而這些都是及物動詞所沒有的用法,如(7)~(9)。

(7) a. 門 {自個兒/自動}開了。

b. *門 {自個兒/自動}踢了

(8) a. 門(仍然)開著。

b. *門(仍然)踢著。

(9) a. 門(一直)是開的。

b. *門(一直)是踢的。

以符號和公式來描述兼有使動及物與起動不及物用法「開」的概念結 構是這樣的(湯,2002: 632):

(10) a. [[x DO-SOMETHING]CAUSE [y BECOME OPEN]]

b. <x <y>>

c. <Ø <y>>

「變項」(variable)x, y分別代表「外部論元」(external argument, 以後 簡稱外元) ,與內部論元(internal argument,以後簡稱內元) 。外元與內元 和句子的主語、賓語的對應關係是依照「聯繫規律」(linking rule)來處理,

外元有主語的優選性(priority),相對的,內元有賓語的優選性。及物用法

各變項俱存,外元映射為(map on to)主語,內元映射為賓語,即為(10)b的

情形。沒有顯現出外元「使動者」(causer)的不及物論元結構如(10)c就必須

(7)

由內元映射為主語。Levin & Rapport Hovav (1995)(以下簡稱L&RV)也主 張所有引起使動與起動交替的動詞在本質上都屬於使動及物動詞,而與此 相對應的起動不及物動詞是因為在概念結構中的使動者外元無法在論元 結構中獲得「連繫」(linking)所產生的用法。影山(1996)亦持相似看法,他 認為起動不及物用法是使動及物用法的「反使動化」(anti-causativization),

意即使動及物用法的使動者外元在起動不及物用法中消失。換句話說湯、

L&RV與影山都認為及物性的使動用法才是這一類動詞的基本形態。

如果我們再度從歷時的角度來看,根據東漢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 :

「開,張也。从門开聲」 。清代段玉裁註解: 「張者,施弓弦也。門之開如 弓之張,門之閉如弓之弛。」意思是說「開」是個形聲字,原來指的是「打 開弓的動作」,這個部分顯然是一個及物動詞,而後說「打開門就好像拉 開弓一般,關上門好像把弓鬆開一樣。」;而前一章在語料庫中統計兩種 用法的數量所得到的結果及物 95%,不及物 5%,及物的「開」也有相當 的優勢傾向。這些說法都使「開」從及物派生不及物的方向亦增添了可能 性。

本文認為「開」的派生方向究竟是從不及物到及物,還是從及物到不

及物事實上涉及對不及物的語義述義的力的掃瞄(scanning)圖式視角不同

的解讀。所謂掃瞄是指在建構一個複雜場景時所做的認知處理,將一個對

象與另一個對象關連起來並記錄期間差異的操作。掃瞄的方式有兩種:概

括(summary)掃瞄與順序(sequential)掃瞄。(Johnson, 1987)概括的掃瞄方式

如同觀看一幅靜止的圖片,是湯(2002)所主張的不及物「開」則是一個「靜

的」狀態動詞,是一個動作動詞的終端狀態;而順序掃瞄方式則如同觀看

電影,即鄧(1984)所主張不及物的「開」是一個「動的」變化動詞。而鄧

(1984: 89)曾經提出三個問句來確認動詞為狀態、過程或者是及物的過程-

動作,我們將主語變換成「門」亦確實發現都能夠得到合語法的回答:

(8)

(11) a. 門怎麼樣? >門大開。

b. 門怎麼了? >門開了。

c. 張三把門怎麼樣了? >張三把門開了。

可見將不及物的「開」視為狀態或者變化動詞都各有其不容否認的觀 點,在此我們對派生方向這個議題不擬深究,但可以肯定的是兩者都注意 到了存在「及物」與「不及物」兩種不同的句法表現,並且對於及物與不 及物的語義成分的分析也很接近,及物部分要求意願控制及自主能力,不 及物部分則否。由於這樣一個動詞兼具及物與不及物的兩種表現型不是一 個單一的個別事件,所以本文採用「作格動詞」及物與不及物交替現象存 在的事實。

3.3 英漢語中的「開」類動詞

之前提到有些研究把像「開」這樣的作格動詞稱為非賓格動詞,這是 因為這一類的動詞與所謂「非作格動詞」(unergative verb)的一般不及物動 詞有句法上的差別。生成語法(generative grammar)認為格位(case)是一個名 詞性成分在某個語法位置上所獲得的一種語法屬性。做為一種語法屬性,

名詞組所獲得的格位來自於動詞所指派的論旨角色。非賓格動詞與非作格

動詞兩者雖然都只有一個論元,可是在深層結構中各自的論元起始位置並

不相同,非作格動詞的論元是外元,屬動詞的深層主語,而且在深層結構

中佔據主語的位置,例如「杯子破了」的「杯子」,而非賓格動詞的論元

的論旨角色卻是深層結構中及物動詞所指派的受事而非作格動詞句中的

施事。例如「門開了」的「門」是被「開」的對象,「非賓格」指的就是

這類動詞不能給自己的深層邏輯賓語指派賓格。(韓景泉,2001)然而事

(9)

實上我們所討論的「開」這種具有使役及物結構和不及物結構轉換形式的 作格動詞只是非賓格動詞中的一小類,在英語中除了與之對應的open,根 據L&RV(1995)還有其他四種語義類型的動詞:

(一) 、引起狀態變化的動詞:如 break, melt, thaw, bake, cook, bend

(12) . John broke the base. / The base broke.

(二) 、部分空間放置動詞:如hang, put, pile

(13) . John hung a picture on the wall. /A picture hung on the wall.

(三) 、身體姿態動詞:如 sit, stand, squat

(14) . John sat the robot on the bench. / John sat down on the bench.

(四)、其他所有表示性質狀態的詞:這些幾乎都可以用非形容詞化 (deadjctivize)來表現狀態變化或者致使狀態變化:如 sink, dry, empty, black 以及-en 詞尾的動詞 widen, awaken。

(15) a. They widened the river. / The river widened.

b. The heat dried the clothes. / The clothes dried.

這些英語作格動詞除了有及物與不及物交替的形式以外,與非作格動 詞在句法上經過整理還有下列方面的差異: (L&RV, 1995; 楊素英, 1999)

(一) 、作格動詞可以出現在結果句式中帶結果補語,非作格動詞則不 能。

(16) a. The river froze solid.(作格動詞)

b. *She shouted hoarse.(非作格動詞)

(二) 、某些非作格動詞可以帶同源賓語,但作格動詞則絕不可以。

(10)

(17) a. The woman cried a bitter cry/ran a long distance run/lives a happy live.(非作格動詞)

b. *The door opened a wide opening.(作格動詞)

(三) 、作格動詞可以出現在中動結構句式(middle voice structure),也 就是帶一個表示施事含意的修飾副詞,但不可帶表示施事意願 或行動方式的修飾語,而非作格動詞可以帶表示施事意願、行 動方式、程度或目的的修飾語。

(18) a. The river freezes easily. (作格動詞)

b. *The glass broke on purpose.

(19) They worked hard. (非作格動詞)

這些差異成為判斷非賓格和非作格動詞的關鍵診斷句式

3

,只是有關

(三)所指出的中間結構是否能夠成為診斷句式稍有爭議,因為在及物與 不及物的轉換時語義已經改變了。(20)b與(21)b不但合法性受到質疑,而且 兩句的a, b句在語義上是有出入的,(20)a與(21)a句意的對應分別應該是 (20)c與(21)c。之所以作格動詞也能出現於中間結構是由於中間結構的主要 特徵包括隱含施事、泛指、情態意義、狀態副詞以及表層主語為動作行為 的承受者即受事。雖然作格動詞在中動結構句中能夠被相當於「自個兒」

的all by itself之類的詞組修飾,卻不是所有在中動結構中的動詞都適用的

(如(22))。(Keyser & Roeper, 1984; 韓,2003),因此sell, kill並不能歸於 作格動詞,只能說作格動詞也可以進入中間結構,以致於無法將中間結構

3 L&RV還提到非賓格動詞的過去分詞做形容詞可以修飾非賓格句式中的表層主語形成複合詞,

而非作格動詞只能用現在分詞來修飾。如The book appeared recently. > a recently appeared book(非 賓格動詞)The lawyer worked hard. > *a hard worked lawyer; a hard working lawyer(非作格動詞)

但Zaenen (1988)認為無論什麼動詞,只要包含某種結果或終點(telic)語意,其論元就可以被過去 分詞所修飾,且能我們要討論的焦點在作格動詞,所以只取非賓格動詞中符合作格動詞的部分。

(11)

列入作格動詞的診斷句式。

(20) a. The books sell well.

b. ?We sell the books well.

c. The books are easy to sell.

(21) a. The chickens kill easily.

b. ?We kill the chickens easily.

c. The chickens are easy to kill.

(22) a. The boat sank all by itself.

b. *This book reads easily all by itself.

作 格 動 詞 並 不 是 英 漢 語 所 獨 有 的 現 象 , 事 實 上 「 非 賓 格 假 說 」 (unaccusative hypothesis)

4

還是Perlumtter(1978)研究丹麥文所提出的,然而 在漢語與上述動詞相對應的也不全然都有使動及物與起動不及物的交替 現象。為了避免問題複雜化,我們盡量先考慮單音節的對譯漢語動詞,並 且對於及物性的定義採取切夫(1970)的作法,施事不以「動物性」為主要 特徵,而是以「能力」(potent)的有無為考量,因此「風、大水、太陽」等 自然力與有生命的人或動物一樣都能做為施事主語。與英語對應的結果情 況如下

表- 1

類別 動詞 及物 不及物 替代方法 例句

4 大意是不及物動詞應分為兩類非賓格動詞與非作格動詞,這兩類動詞分別與某些句法結構相聯 繫。非作格動詞能出現在丹麥文的非人稱被動式(impresnal passive),但非賓格動詞則否。他並考 察了非賓格與非作格動詞的語意,兩者各有特定的語意特徵,非作格動詞的主要語意元素是意 願控制及自主,非賓格動詞則是非意願控制及非自主。

(12)

關 V V

a.他關了門。

b.門關了。

折 V V

a.他折了衣服。

b.衣服已經折了。

V 動結式5

a.*他破了瓶子。

b.瓶子破了。

c.他弄破瓶子了。

V 動結式

a.*?高溫化了冰塊。

b.冰塊化了。

c.太陽融化了冰。

引起狀態變化

V 動結式

a.*他彎了這根木棒。

b.這根木棒彎了。

c.他弄彎了這根木棒。

掛 V V

a.他在客廳掛了一幅畫。

b.畫掛在牆上。

放 V V

a.他在桌上放了一杯水。

b.水放在桌上。

空間放置

堆 V V

a.他堆了兩疊衣服。

b.衣服堆在地上。

坐 V --6

a.*他坐孩子在草地上。

b.孩子們坐在草地上。

站 V --

a.*他站學生在教室外。

b.學生們站在教室外。

身體姿態

蹲 V --

a.*老師蹲小朋友在樹下。

b.小朋友蹲在樹下。

沈 V V

a. 水手們沈了船。

b. 船沈了。

非形容詞化的

性質狀態

V 動結式

a.*他乾了衣服。

b.衣服乾了。

c.他把衣服弄乾了。

5 漢語述補動詞的語義類型與結構組成方式不止一種,使用「動結式」而不是「述補」動詞是因 為要展現這些使役形態都是「動作+結果」的語意結構,與「賣掉、認得、吃光、走軟、走紅、

站穩」等其他「述語+動相」、「述語+程度」的述補動詞作區隔。

6 「身體姿態動詞」的使役用法必須以使/讓的句式呈現,如「他使/讓孩子在樹下坐著。」但 是以改變句式的方式產生的使役意不在我們的討論之列,因為其使役意是來自於「使/讓」的 詞彙,別的動詞也能夠以這種方式產生使役意。

(13)

V 動結式

a.*他黑了頭髮。

b.頭髮黑了。

c.他把頭髮染黑了。

V 動結式

a.*他空了瓶子。

b.瓶子空了。

c.他倒空了瓶子。

拓寬 V V

a.公路局拓寬了這條路。

b.這條路拓寬了。

表- 1:英語作格動詞與對譯的漢語

從上表看起來英語的作格動詞與漢語有相當的落差,只有空間放置類 的作格動詞在漢語中也是作格動詞,身體姿態類的僅有不及物用法。但是 漢語的空間放置類動詞究竟能不能歸屬為作格動詞稍有爭議。從

表- 1

「掛、放、堆」的三個例句b,可以發現它們的「不及物」用法都放在存 現句式裡,有處所方位,湯(2002: 635)主張這一類不算是真正的及物與不 及物交替轉換,而是有關非賓格動詞「前景化」(foregrounding)與「後景化」

(backgronding)或焦點化(focusing)的句式變化。比如下面(23)(i)例句是及物 用法,當中的施事「他」到(ii)、(iii)句式中後景化而致消失,相對的,直 接受事(書、花、字畫) ,或者間接受事(桌子、花瓶、牆)則是分別在(ii)、

(iii)中經前景化而升格(upgrading)為主語,而且在這些句子中處所方位都是 缺而不可的必要論元。

(23) a. (i) 他把書放在桌上;(ii) 書放在桌上;(iii) 桌子上放著書

b. (i) 她把花擺在花瓶裡;(ii) 花擺在花瓶裡;(iii) 花瓶裡擺著花

c. (i) 他把字畫掛在牆上;(ii) 字畫掛在牆上;(iii) 牆上掛著字畫

鄧(1984: 116)則認為(23)(iii)這樣的例子,出現了「著」的體標誌,動

詞本身不含有「發生」或「狀態變化」的意思,不能算是狀態動詞,而是

施事未明造成的及物動詞「非動化」(deactivated),不及物的主語仍然是及

物用法中的受事,那麼就符合了我們所定義的作格動詞。

(14)

另外引起狀態變化與非形容詞化的性質狀態兩類動詞,除了 close, fold, sink 在漢語裡亦為作格動詞以外,都只有不及物用法,使役及物形式必須 改為動結式複合動詞才能表現,widen 甚至找不到單音節的對譯漢語,只 有「變寬、拓寬、放寬」等動結複合動詞才有及物與不及物的轉換情況,

非形容詞化的性質狀態動詞,在漢語中其實是傾向動結式的複合動詞的形 式,像是縮小(lessen)、改良(mend)、提高(highten)、澄清(clarify)等而這些 詞都是作格動詞。

(24) a. 老師縮小考試範圍了。

b. 考試範圍縮小了。

(25) a. 農產所改良養殖技術了。

b. 養殖技術改良了。

(26) a. 這個配樂提高了戲劇效果。

b. 戲劇效果提高了。

(27) a. 他已經澄清誤會了。

b. 誤會已經澄清了。

這一類的漢語作格動詞的重點其實不是非形容詞化的性質狀態,而是

動結式的複合詞的動作語素與結果語素必須指向同一個論元,施事欲影響

的對象和受到影響的受事是相同的,兩個動詞語素同指涉,例如(24)「老

師要減縮的是考試範圍,使考試範圍變小」。因此,這些與英語非形容詞

化的性質狀態動詞對應的漢語,「打敗、氣哭、改善、鞏固、扶正」之類

動結複合詞也能夠有及物與不及物轉換的現象。如(28)「打敗」 ,甲隊的打

擊目標是乙隊,失敗指的也是乙隊;(29)「氣哭」的肇因是「那件事」 ,作

用於「小王」,最後使得他哭泣了。

(15)

(28) a. 甲隊打敗了乙隊。

b. 乙隊打敗了。

(29) a. 那件事氣哭了小王。

b. 小王氣哭了。

不同於英語的四種語義類型的作格動詞,漢語還有一個的次類同樣也 是動結複合詞,在結構上是一個不及物的身體動作/狀態動詞加上另一個 不及物的狀態變化動詞,如「哭腫、笑破、跌斷、累壞、忙壞」等。將這 樣的複合動詞前後拆離來看,可以發現前後動詞各自的論元間有「不可轉 讓的領屬關係」

7

(inalienable possession)(湯,2002) ,以(30)為例是「他哭

(他的)眼睛腫」, 「眼睛腫」是他的動作「哭」所產生的效果。

(30) a. 他哭腫眼睛了。

b. 他的眼睛哭腫了。

(31) a. 他笑破肚皮了。

b. 他的肚皮笑破了。

(32) a. 他累壞自己的身子了。

b. 自己的身子累壞了。

不可轉讓的領屬關係是作格現象除了動詞語義本身以外,另一個相當 重要的條件,而且也顯現在單音節的動詞(如(33)) ,是一個漢語特出於英 語的地方:

(33) a. 他死了父親了;他的父親死了。

7 例如人與其身體部位或親屬等關係。

(16)

b. 他斷了腿了;他的腿斷了。

c. 他瞎了眼睛了;他的眼睛瞎了。

d. 他丟了錢了;他的錢丟了。

3.4 英漢作格動詞的相關討論

根據生成語法的普遍語法(Universal Grammar)觀點,人類的語言都受 一些共同的抽象原則約束,語言間的差異在這些共同原則所允許的範圍內 存在;各語言的共同原則組成所謂的普遍語法。普遍語法原則存在於先天 性的語言器官的初始狀態之中,一方面構成兒童獲得語言的前提基礎,另 一方面規範各種個別語言可能採取的形式。從普遍語法觀的角度出發,語 言的共性必然是本質性、核心性的,而差異則是非本質性、邊緣性的。 (韓,

2001)從上一小節我們看到了英漢語作格動詞的共性,不及物用法的主語 實際上是及物用法中的賓語,並且「結果」意在兩種語言中都扮演了相當 重要的角色。在英語中必須通過結果式的鑒別才能確認為作格動詞,而在 漢語中除了有動結複合詞的作格動詞,也有一些只有不及物的狀態動詞搭 配了動作動詞以後才產生了致使的語義。這表示如果一個動詞要同時具有 及物與不及物的述義,至少在不及物這一方面必須能夠呈現可能到達一個 動作的終端事態的靜止狀態,而這就是結果部分的述義。作格動詞的及物 部分句法以一個簡式來表達是:

[ x CAUSE [ y BECOME [ BE AT <state>]]]

x是一個外部的動因,y代表經歷狀態變化的事物,換句話說,只表述

英語結果式VR中的結果R,涉及的是深層受事(如(16)a. The river froze solid.

(17)

(作格動詞) )(L & RV, 1994: 61)。但是「結果式」並不能漢語作格動詞 的鑒別式,因為漢語動結式中的結果指涉並沒有這個限制,可能指向主語 也可能指向賓語:

(34) a. 他吃飽飯了。 (結果指向主語)

b. 他吃完飯了。 (結果指向賓語)

這樣使得漢語的作格動詞在鑒別上困難許多,特別是述補式複合詞的 組合方式是多樣的。根據湯(1993: 112)真正具有起動不及物與使動及物兩 種用法的述補式複合動詞一共以下有六種組合方式(Ve 表示作格動詞):

(a) (b) (c)

Ve

Vt Ve 打 開

Ve

Ve Ve 搖 動

Ve

Vi Ve 跌 斷

Ve

Vi (Vi>)Ve 哭 濕

Ve

A (A>)Ve 忙 壞

Ve

Vi (Vi>)Ve 尿 濕

(d) (e) (f)

述補複合詞的語義重心在補語的部分,所以要是補語部分是作格動 詞,其句法屬性就會向上「滲透到整個詞彙成為整個複合詞的句法屬性」。

然而補語為作格動詞卻不能保證整個複合詞為作格動詞,譬如:「開」是

作格動詞, 「打開」也是作格動詞,但(36)證明「推開、踢開」只有及物用

法(湯,2002: 618):

(18)

(35) a. 他把門{打開/推開/踢開}了。

(36) a. 門自動{打開/*推開/踢開}了。

b. 門仍然{打開/*推開/踢開}著。

c. 門一直是{打開/*推開/踢開}的。

英語的作格動詞的施事和受事還有幾個限制,一是基於受事內元必須 接受施事外元的控制,一般說來抽象的事物不容易被掌控,所以break作不 及物時不能以promise, contract, record(如(37)b)做為不及物用法的主語(影 山,1996):

(37) a. John broke the cap/glass/vase; The cap/glass/vase broke.

b. John broke his promise/the contract/the world record;

*His promise/the contract/the world record broke.

二是有些狀態變化動詞是「自然力」(natural force)的施事主語,才可 以有及物與不及物的用法,非自然力的就沒有不及物的用法:

(38) a. The wind cleared the sky; The sky cleared.

b. The waiter cleared the table; *The table cleared.

這表示英語的作格動詞不只是動詞的因素,施事和受事也影響句法表

現。至於漢語方面,及物用法的部分是一個使成結構,而整個使成結構事

實上包含了致使和狀態變化兩個部分,不同於「開、關」等少數單音節的

狀態動詞至今仍同時包含狀態與致使語義,在早期漢語中的狀態詞同時包

含致使語義的情形發展到近代已經逐漸被「動作+結果」的使成式所取

代,「破、彎、乾、死」等大部分狀態詞的詞彙語義只剩下狀態改變的部

分,只有少數的狀態詞仍有使動用法,這解釋了為什麼漢語中的大部分狀

(19)

態詞不能在使成式中出現;相對的,部分「動作+結果」的使成結構,比 方說「推開」,也只能在使成式中出現,而不能在不及物式中出現。顯示 出不及物動詞與動結式複合詞形成了功能分化的現象。因此獲得現代漢語 傾向於致使成分由動作詞來表示,狀態詞只表達狀態變化的結論。

3.5 「開」的概念成分

3.5.1 作格動詞的認知概念

認知語言學主張語言在本質上是人類感知世界,通過心智活動將感知 外在現實加以概念化並編碼的結果。因此詞義的理解必須以經驗、信仰和 行為背景的概念系統為參照,概念系統是理解詞義的前提條件。Langacker (1990)主張語義結構就是由語言形式所觸發(activate)的概念結構,有效的語 義分析歸根究底還是要落實到對概念結構的分析,Jackendoff (1983)甚至認 為語義結構就是概念結構的一部份,語義可以從言語表達的那一部份以對 應 規 則 (correspondence rules) 直 接 在 句 法 結 構 和 概 念 結 構 之 間 映 現 (mapping)。所謂的概念結構其實是一種心理表徵(mental representation)層 次,在這個層次語言信息與視覺、聽覺、手勢等非語言系統所傳達的信息 相互作用。整個語言系統以及語義結構和概念結構連結的方式可以用下

圖- 1

(Jackendoff, 1983: 21)來示意:

句法結構規則 概念結構規則

語音 表達

音位 句法

結構

對應 規則

概念 結構

視覺系統

運動系統

37

其他系統

(20)

圖- 1:語言系統與概念結構關係

既然在認知語義學裡,詞義的理解必須以人的經驗、信仰和行為背景 的概念系統為參照,概念系統是理解詞義的前提條件,那麼語言使用者對 於一個熟悉的範疇必然擁有龐大的信息資料庫,以僅僅列出數個或幾個語 義特徵來概括某個詞語顯然是不夠的,必須要理解詞語所代表的概念的背 景 框 架 才 可 以 說 是 理 解 了 詞 義 。 語 義的 基 礎 涉 及 各 種 相 關 的 認 知 域 (cognitive domains)背景中的知識,複合錯雜形成的認知結構,這些認知域 包括反映在心智中物理世界的各個領域,如時空域、實體的物質屬性域 等,也包括特定言語社會中人與環境互動約定俗成的行為模式域,以及人 的心理狀態、文化建制、社會制度等領域。

回到動詞「開」的討論,在句法功能上雖然兼具及物與不及物,但不 能說「開」因而有兩個獨立不同的「語義」,正如中動語態(middle voice) 的動詞不能歸為另一個獨立的不及物的用法是一樣的道理,因為中動語態 所強調的只是動詞的主語受動詞所描述的動作的影響

8

。Saeed (1997)因此 認為動詞作格和中動語態都只是一個相同的語義在句子裡的不同樣態,是 背景與輪廓配置的不同。

所謂的背景與輪廓是認知語法的重要概念之一。一個語言表達形式(an

8 (20)a. The books sell well.與(20)c. The books are easy to sell. (頁 29)是等值相應的,而這裡的sell 與He sells books區別為兩個不同的語義。

(21)

utter)的語義層級是一個述義(predication),背景即認知域的所在,相當於它 所預設的認知結構。當背景的某個下屬結構(substructure)被提升到一個認 知上非常顯著的層次,成為表達時所標示的對象(designatum),它就是這個 背景勾勒出的輪廓。如

圖- 2

(a)「弧形」是以「圓形」為背景,也就是在「圓 形」此一概念的基礎上取其中某段為輪廓;又如

圖- 2

(b)所示, 「丈夫」指 的是在男女的「婚姻」兩性關係的背景下所凸顯出男性一方的輪廓。

(a). 圓與弧 (b). 丈夫

婚姻關係 男 女

圖- 2:背景與輪廓示意

詞類的意義,以認知語法的觀點看來就是一個「命題」在認知域中的 背 景 所 勾 勒 的 輪 廓 的 差 異 , 劃 分 詞 類意 義 的 基 礎 是 約 定 俗 成 的 意 象 (image),意象須放在認知域中描述,認知域是描寫語義單位時涉及的概念 域。輪廓的標示方式有三種:事物(thing)、變化(process)與關係(relations)。

名詞標示的是「事物」 ,動詞標示的「過程」 ,而形容詞、副詞以及介係詞 標示的是「關係」。所謂的「事物」並不侷限於具體的事物,也包含任何 可以指涉、感知的對象,是認知域裡一組有界(bounded)並且與背景相互聯 繫(interconnected)的實體(entity),名詞的述義就是此「子域」(region)指涉 的事物,如

圖- 3

(a)。 「關係」是實體之間不涉及時間的輪廓如

圖- 3

(b)。最 後一種輪廓的標示方式是「過程」,涉及實體在時間中狀態的改變,也就 是動詞的述義如

圖- 3

(c)。從這個觀點,動詞「開」必然也有其相關的背景,

涉及時間的「過程」 。

(22)

(a). 事物 (b). 關係 (c). 過程

圖- 3:詞類圖示

前述作格動詞的及物與不及物的語義就是因為認知域背景與標示的輪 廓相對關係、參照的地標(landmark)與最顯著的成分射體(trajector)的選擇不 同而有所差異,這就是認知語言學所主張的語義要在適當視角下觀察才能 呈現。我們再以(39)與

圖- 4

的示意來闡述

9

(39) a. The fire will melt the ice. (火融化了這塊冰。)

b. The ice should melt easily. (這塊冰應該很容易融化。)

c. The ice is finally melted. (這塊冰終於融化了。)

(a) (b) (c)

tr lm tr tr

L L L

圖- 4:melt 示意

英語及物動詞melt凸顯的是

圖- 4

(a)所描述的整個過程,射體 (tr)表示 致使某物體改變狀態的外力,小圓指向大圓的雙線鍵號表示外力的施予,

地標(lm)受到外力所以由表示原來狀態的大圓,歷經一段時間,成為改變

9 此例句轉化自Langacker (2003: 225)

(23)

後的狀態小方格L,也就是液態,整個過程都是加粗黑的輪廓。(39)b與c 的語義差別在於是否有一個致使改變的參照被顯著的涵括。中動語態(39)b 中的副詞easily誘迫出在句子裡隱沒的施事,即

圖- 4

(b)中未加粗黑的外力 小圓與施力的雙線鍵號部分,但語義的重心在於the ice 的狀態變化。對照 (39)c melted所凸顯的是不涉及時間的非過程關係,要說的是the ice 的最終 狀態,melted則是轉換自及物動詞melt,因此

圖- 4

(c)大圓內的未加粗黑的鍵 號仍保留,表示狀態的改變並且這樣的改變是歷經某段時間的結果。做格 動詞的及物與不及物用法顯然來自於一個相同的語義,只是語義焦點有所 不同,採用認知語法這樣的觀點本文也將把及物與不及物的「開」語義視 同為一討論之。

3.5.2 「開」的核心概念

在無法確定「開」核心概念成分與其他關連的概念成分以前,不妨讓 我們先想像一個畫面:一個人用手拿起一瓶果醬打開瓶蓋取出果醬,整個 事件可以說是「打開瓶子」 。動詞表達的事件概念涉及參與者、執行方式、

進 行 的 時 間 以 及 地 點 等 。 動 詞 的 事 件類 型 是 它 所 能 表 達 的 事 件 形 態

(situation type)的總和(張 et al,1998) ,Panther & Thornburg(1999)提出事

態場境(state of affairs scenario)來處理動詞事件概念,完整的場境共有四個

部分,包括:1.事態前部分(before):必要的事態前提條件,包含動機、潛

在性、能力和性格等可能導致事態場境發生的原因。2.事態核心部分

(core):現存事態場境/真實事態場境。3.事態效力部分(effect):接續事態

場境的必要後果。4.事態後部分(after):事態場境非必要後果。場境中的任

何部分都能以轉喻來代表整個場境,但用核心部分來表述整個事件是最具

效率而容易被理解的。

(24)

我們以事態場境來分析「打開瓶子」的場境具備了 1.事態前部分:施 事欲打開原本封閉的瓶子。2.事態核心部分:在手的施力移開瓶蓋。3. 事 態效力部分:瓶子被打開,瓶蓋與瓶身分離。4.事態後部分:使得瓶子內 容物得以被取出。整個事件所表達的內容至少涉及下列數個概念成分:

a. 施力來源:動作過程的力量來源,此處是「人」 ,有生命、意志的 個體。

b. 施力工具:手,輔助動作完成的物體。

c. 動作方式:碰觸並施力。

d. 動作受事:無生命的個體,這裡是原來封閉狀態的容器。

e. 動作方向:就施事的角度而言向外分離。

f. 動作結果:受事的部分與本體分離,使容器呈開放狀態而得以取出 內容物。

將上述成分內容與另一個漢語動作動詞「打」作對照,根據黃苕冠(2001:

114-115)的分析, 「打」的基本語義是「撞擊」 ,其概念成分也包含有生命 且有意圖的個體力源、輔助撞擊動作進行或完成物體的工具、猛然的動作 方式、向外的動作方向、撞擊所觸及的動作對象以及動作完成後隨之所產 生的結果或狀態。如此看來「開(瓶子)」與「打」的概念成分可以說相 當接近,其間的差別只在於「開」的動作的對象多了一個[容器]的條件,

以及因對象的不同所造成的結果差異。如果我們把「開」和「打」的對象 都賦予[容器]的特徵,那麼是否能得到相同或相近的結果呢?

(40) a. 他一不小心把桌上的花瓶打破了。

b.*他一不小心把桌上的花瓶開破了。

(25)

(40)的受事「花瓶」雖然是個容器,可以被施事施以「打」的動作,

但是因為「花瓶」本身不是完全封閉的狀態,不能被施以「開」的動作。

同理, 「*開杯子、*開臉盆」,都是不合語法的,因此受事是否為「容器」

並不是「開」的受事關鍵,必須要是原來成封閉狀態的容器,才有被「開 啟」的可能。如果我們把受事的[容器]條件去除,再選擇另一個受事「傘」,

再放進結構相同的「打+名詞」與「開+名詞」 ,形成「打傘」與「開傘」

兩個詞組,得到的結果也不盡相同:

(41) a. 幸而沙市雨季未到,否則在室內也必須打傘【平衡】

b. 她沒有開傘,我知道她想要藉機挨到我的傘下。【平衡】

(42) a. 我說: 「把傘打開吧。」她才不甘心地開了傘。我們一前一後在 雨中走著【平衡】

b.??我說: 「把傘打開吧。」她才不甘心地打了傘。我們一前一後 在雨中走著

(41)a的重點在於「傘」的工具利用,而(41)b將「利用傘」此一事件加 以形象化,造成「傘」被施事展開的視覺效果,結構相同的詞組,抽換不 同的動詞產生不同的語義。再看(42)a, b句的對照,句子後一部份的動作是 來自於前一部份的祈使話語,「把傘打開吧」是請求對方把傘從原來閉合 的狀態變成展開狀態,但(42)b的「打了傘」並沒有這樣的蘊含(implication),

所以不能被完全接受。因此我們可以發現,「某物體從封閉狀態被除阻而 至另一新的開放狀態」可能是「開」的核心概念。再看另一組「打球」與

「開球」:

(43) a. 章孝嚴次長與蔣孝武不是去打球,就是在新加坡度假【平衡】

b. 李總統在每洞開球時都相當順手【平衡】

(26)

(43)a「打球」是一個泛指(generic)的活動,是相對於「度假」的另一 種活動;(43)b「開球」則是指高爾夫球運動中每個洞所擊出的第一球。受 事「球」與不同的動詞「打」 、 「開」搭配,兩者顯然又有些差距。為什麼 相同的受事客體「球」與不同的動詞搭配,詞組結構相同語義卻又不同?

其中的差異必定存在於動詞語義概念的不同。

根據黃(2001)的分析:「打+名詞」的語義成分包括「接觸N」、「利用 N」 、 「改變內部狀態」 、 「造成位移」 、 「向外位移」 、 「可學習」 、透過媒介」、

「有伴隨者」等七個。為了再測試「打」與「開」的語義差別,選擇具有 [+接觸N,-利用N,+造成位移,+向外位移]語義成份的「打+名詞」

動賓詞組,如:「打胎、打蛔蟲」。就客觀世界現象來說,「開+名詞」也 有跟「打+名詞」一樣的語義成分,以「開罐頭」為例,同樣必須「接觸 N(罐頭) 」 、 「使N(罐頭的部分)造成位移」 、 「向外位移」 ,將「打」代之 以「開」,形成「?開胎

10

」、「*開蛔蟲」,在沒有特定的語境之下,很難說 這兩個詞組是可以成立的。另一方面,我們也發現「開+名詞」並不是任 意開放性的結構,「開+名詞」必然存在某些特定的限制,以致於不能形 成「?開胎」 、 「*開蛔蟲」這樣的詞彙。如此看來,當我們選擇了[+接觸N,

-利用N,+造成位移,+向外位移]語義成份的「打O.」動賓詞組,說話 者必然是要用於「欲除之而後快」的語用情境,所以「動作者『欲除之而 後快的意圖』 」才是關鍵訊息。 「開」與「打」與相同的名詞搭配卻產生不 同的語義內容,必然是不同的關鍵語義訊息造成這樣的分歧結果。從上述 的討論我們可以發現「開」至少具有[除阻]與[指涉事件開端]兩個概念成 分,因此我們更進一步大膽的將「開瓶子」假設為「開」的「理想化認知 模式」(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s, 以下簡稱ICM)。

10 在平衡語料庫和辭典中並沒有「開胎」一詞,受諮詢的母語者也都不認為有「開胎」這樣的 詞彙,但檢索搜尋引擎Google確實發現「開胎」:聖經: 路加福音 2: 22~28….上主的法律上所記 載的:『凡開胎首生的男性,應祝聖於上主。』推測為「第一胎」的意思。

(27)

所謂的 ICM 就是認知域中所建構出來的認知結構統合,是一個綜合體 或者說是「完形(Gestalt,又譯:格式塔式結構)」,是不同程度的抽象化的 結果,所以稱做「理想化」的模式,反映了特定社會文化環境中,語言使 用者對某個或某些領域經驗的、統一的理想化理解。(Lakoff, 1987)例如「母 親」一詞包含了數種認知模式所集結起來形成的概念集束(cluster):birth model, genetic model nurturance model, marital model 以 及 genealogic model。實際上語言使用所展現出來的母親並不一定完全符合這一個理想 模式的集束,有的可能幾乎完全符合,有的只是部分符合。完全符合上述 模式的代表了這個範疇中的原型(prototype),具備愈少認知模式的成員就 愈邊緣,整個範疇成員產生了一種等級性(gradience)的原型效應。(Rosch, 1978)

從「開瓶子」場境中我們發掘到有關「開」的四個概念成分:[操控 (manipulate)]、[除阻(release/spread)]、[啟始(inchoative)]與[分離(apart)]。基 於語義衍伸是從具體到抽象、由空間>過程>狀態的普遍原則(universal principle),以及其他的語義皆可以此為基點以最經濟的方式、最大化來衍 伸(Goldberg, 1995: 34),我們有理由推論「開」的最基本概念核心是[除阻],

即原本封閉的容器經過動作以後解除了封閉的狀態,並且以[除阻]為中 心,往事件前端探索得出[操控],即施力來源對受事的作用;往事件後端 探索得到[分離],動作結果使容器的部分與本體脫離;而[啟始]是一個時間 概念,由於時間的存在和計量必須依靠事物的運動和變化來感知,物體被 分離了,造成部分物體在空間上的運動,改變了原來的位置,才能知道時 間的推移,而根據人類的經驗,物體在空間受力而產生運動發生改變,若 沒有受到阻礙或其他外力影響,按照力學原理,必然朝一方向繼續運動,

所以在動作開始發生的瞬間產生了時間上[啟始]這個概念,這四個概念所

構成了「開」,圖示表示如下:

(28)

圖- 5:「開」ICM 示意

Time

tr lm

底下的實線鍵號表示時間的運行,左方的長方形表示接受外力的標的 物受事(lm),也是受事接受外力前後的參照體,空心鍵號表示施事力源,

虛線鍵號表示受事狀態改變的方向,右方的小方形表示受到外力以後從標 的物脫離的部份射體 (tr),射體原本是地標的一部份,因為外力的施予,

使射體自地標脫離。整個過程的概念融會在一個「開」字,形成一個概念 集合體,隨著語境、搭配的詞彙,所凸顯的概念有所不同,就像攝影一樣,

相同的客觀物質與空間,因為取景的角度不同,拍出來的畫面也不盡然完 全相同。 「開」最核心的語義就是「打開」 。這是一個及物性的「開」所以 整個過程圖式內容都加了粗黑;如果是不及物性的「開」凸顯的只有最後 的結果狀態如下圖:

Time

圖- 6:不及物「開」示意

3.6 小結

在「開」的基本屬性的探索中,我們意外發現作格動詞方面問題的複

tr

lm

(29)

雜性。許多語言學家對語言中的非賓格動詞作了大量的研究,但是漢語中 非賓格的研究卻不是很足夠,還有很多待探討的問題。而在利用「開」與

「打」的語義對比測試中,我們逐步建構出「開」的 ICM:以手將一個原

本封閉的容器打開。再從「開」的 ICM 分析出[除阻]、[操控]、[啟始]、[分

離]四個概念成分。 「開」的多義正是以這個 ICM 為基礎,呈放射狀的延伸

出去。下一章開始我們將以實際的語料來討論從這四個概念所發展出來的

個別語義。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Unit 6 The World’s Most Dang erous Creature... creature (n.)

Estimated resident population by age and sex in statistical local areas, New South Wales, June 1990 (No. Canberra, Australian Capital

[r]

Salas, Hille, Etgen Calculus: One and Several Variables Copyright 2007 © John Wiley &amp; Sons, Inc.. All

Work Flow Analysis: Since the compound appears in only 2% of the text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wo glyphs is less than half of 1% of the times when the single glyphs occur, it

(1) The attached contract for foreign workers to engage in such artistic work or performance (e.g. employment contract, appointment contract, and.. Required. Documents

了⼀一個方案,用以尋找滿足 Calabi 方程的空 間,這些空間現在通稱為 Calabi-Yau 空間。.

• ‘ content teachers need to support support the learning of those parts of language knowledge that students are missing and that may be preventing them mastering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