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文的目的是在探討日治初期基礎交通建設之影響,特別是交通建設是否 爲啓動台灣現代經濟成長的因素。日治初期,台灣是傳統農業經濟,稻米是 最重要的作物。我們的分析發現,縦貫鐵路通車以及基隆高雄兩港整建之 後,台灣南北之米價趨於均一。中南部米價上升, 米作面積增加; 反之,北

部米價下降,米作面積相對減少。因此, 縦貫鐵路通車使運輸成本下降,台 灣西岸逐漸形成一個整合市場, 生產效率也上升。

由統計資料可知,日治初期開始,台灣之米作面積與總產量都持續增 加, 平均每甲產量也增加。稻米平均每甲產量增加符合現代經濟成長之特 徵,不過,日治初期台灣經濟的結構性轉變,除了基礎交通建設之外,還包 括治安改善,財產權的確立與保障等。爲了解交通建設之影響,我們比較車 站地與非車站地米作平均每甲產量之變動,結果發現在鐵路通車前後,車 站地之米作平均每甲產量高於非車站地。這表示運輸成本下降創造提升生 產カ之誘因。

依據都市發展之研究文獻,交通建設使運輸成本下降,產生聚集經濟與 知識外溢之外部性。因此, 交通建設除了提升農業生産力之外,也會提升エ 商業之生産力。縦貫鐡路通車後, 重要車站地之地價跟著水漲船高,而都市 地價上升反映的是エ商業之生産力上升。本文比較縦貫鐵路通車前後之地 價變動,發現車站地之地價上漲幅度高於非車站地,這與文獻上聚集經濟 與外部性之預測相符。我們進ー步以車站之貨物進出數量分析,結果發現 貨物進出數量對地價有顯著影響。這也與理論之預測相符。

綜合本文之分析結果,日治初期的縦貫鐵路通車與港口整建,提升各 産業之生産力,的確有啓動台灣現代經濟成長之功能。不過,現代經濟成 長是指勞動生産力之成長率由零變成大於零,而本文的分析只説明交通建 設提升了勞動生産力水準。因此,本文只解釋了現代經濟成長現象的一部 分, 完整的解釋還有待未来進一歩的分析。

台灣的第一條鐵路是淸末劉銘傳所興建的, 基隆到新竹的鐵路於1893 年通車。如果日治初期的鐵路提升生産力,那麼淸末所建基隆到新竹的鐵 路應該也有促進生産力之效益。不過,依本文之分析,並不是任何鐵路建 設都可以提升生産力。以稻米爲例, 台灣稻米的主要產地是在中南部。但 淸末所建的鐵路只到達新竹, 對於中南部的稻米出口並無幫助。基隆到新 竹的鐵路完成之後, 新竹地區的稻米若由鐵路運至基隆出口,成本可能下 降ー些。但是, 淸政府並未整建基隆港, 基隆至廈門之運費並未下降。故總 成本之減少較有限。

日本統治台灣之後,發現基隆到新竹的鐵路設計與施工品質都不好,故

日治初期交通建設的經濟效益

321

於 1899年重新整建此段路線。本文第1節也説明,淸末的鐵路到最後變成 只載運旅客,幾乎完全沒有運送貨物之功能。由此可見,淸末的鐵路建設並 無鼓勵稻米增產的效果。淸末的鐵路建設可能產生的效益是使茶葉出口的 成本下降。不過,因爲基隆港並未擴建, 故此ー潛在效益也沒有出現。一直 到日本治台前夕, 北部的茶葉仍然是經由淡水港出口。

參考文獻

王世慶(1994), “從淸代臺灣農田水利的開發看農村社會關係”, 收錄於《淸 代臺灣社會經濟)),131-215,台北: 聯經。

古慧雯• 吳 聰 敏 (2003), “台灣砂糖與甘蔗的産額與產量之估計:1901至 1953年期”, «經濟論文叢刊>》,31(2),157-189。

台灣省政府(1950),《臺灣貿易五十三年表》,台北: 台灣省政府。

台灣總督府交通局(1930),《臺灣の港灣》>,台北: 台灣總督府交通局。

矢內原忠雄(1929),《帝國主義下の臺灣)>,東京:岩波書店,周憲文譯,台 北: 海峽學術出版社,1999年。

佚名(1901),“旣往五年間臺灣に於ける米の輸出入”,《臺灣協會會報》, 36, 46-47o

吳聰敏(2004a), “由平均每人所得的變動看台灣長期的經濟發展”,《經濟 論文叢刊》, 32(3), 293-320。

---(2004b), “台灣農村地區之消費者物價指數:1902-194ド,《經濟 論文叢刊>),33(4),321-355。

林玉 茹(1994), “淸代臺灣港口的發展與等級劃分”,《臺灣文獻》,44(4), 97-134。

---(1995), “淸末臺灣港系統的演變: 顚峰期的轉型(1861-95)”,《臺 灣文獻》, 46(1), 95-127。

林東辰(1932),《《臺灣貿易史》,台北:日本開國社臺灣支局。

馬若孟(1979),《臺灣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台北: 牧童出版社, 陳其南•陳 秋坤編譯。

張世賢(1978),《晚淸治臺政策》,台北: 東吳大學中國學術獎助委員會。

張漢裕(1951), “日據時代臺灣經濟的演變”,《臺灣銀行季刊)),4(4),36- 90o

---(1957), “日據時代臺灣米穀農業的技術開發”,《臺灣銀行季刊)), 9(2), 69-84。

惜 遺 (1950), “臺灣之水利問題”,《臺灣之水利問題)),臺灣硏究叢刊第4 種, 原作者爲芝田三男與磯田謙雄。

許松根(2002), “臺灣製糖業的産業結構”,《臺灣銀行季刊》),53(4), 257- 85o

許雪姬(1993), «滿大人最後的二十年, 洋務運動與建省》,台北:自立晚報 社。

臺灣行政長官公署(1946),《臺灣省五十一年来統計提要》》,台北:行政長 官公署。

《臺灣堡圖》(1996),遠流出版公司,1904年 (明治37年)臺灣總督府臨時 臺灣土地調査局調製, 原圖出版: 臺灣日日新報社。

《臺灣貿易二十五年對照表))(1922),臺灣總督府財務局稅務課,台北,明 治29年至大正9年。

臺灣銀行調査課(1919),《臺灣の米價》,台北: 臺灣銀行。

臺灣總督府財務局(1916),《臺灣宅地租調査事業成績報告書》》,台北:臺 灣總督府民政部財務局。

--- (1 920),《臺灣地租等則修正事業成績報告書》>,臺灣總督府財務 局, 共計5册。

《臺灣總督府統計書》)(1897-1942),臺灣總督府, 明治30年至昭和17年。

蔡龍保(2004),《推動時代的巨輪一日治中期的臺灣國有鐵路》,台北:台 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

--- (2006), “日治初期臺灣的道路事業”,《 國史館學術集刊》,7,85-129。

臨時臺灣土地調査局(1903),《臨時臺灣土地調査局事業報告第二回》,台 北: 臨時臺灣土地調査局。

---(1904),《臨時臺灣土地調査局事業報告第三回)》,台北:臨時臺灣 土地調査局。

曰治初期交通建設的經濟效益

323

Anas, Alex, Arnoltt, Richard, and Small, Kenneth A. (1998), “Urban spatial structureM,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y 36(3),1426-1464.

Atack, Jeremy and Margo, Robert A. (1996), “‘Location, Location, Loca- tion!,the market for vacant urban land: New York, 1835-1900”,NBER historical paper 91.

BPP (1971), British parliamentary papers: ChinaShannon: Irish University Press.

Chu, Samuel し. U963), “Liu Ming-cn uan and modernization of 丁aiwan”,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3(1), 37-53.

Colquhoun, A.R. and Stewart-Lockhart, J.H. (1885), “A sketch of For-

mosa ”,The China Review, 13, 161-207.

Davidson, James W. (1903), 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Lon­

don: Macmillan.

Gardella, Robert (1999), “From treaty ports to provincial status, 1860- 1894”,in Murray A. Rubinstein (ed.), Taiwan: A New History163- 200, New York: M. E. Sharpe.

Ho, Samuel P.S. (1978),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aiwan t 1860-1970、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Hummels, David and Skiba, Alexandre (2004), “A virtuous circle? Regional tariff liberalization and scale economies in transport”,in Antoni Este- vadeordal, Dani Rodrik, Alan M. Taylor, and Andres Velasco (eds.), In­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