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6 . 結語

在文檔中 論 「米糖相剋」 (頁 27-30)

本文自ー市場均衡模型,來理解日治時期台灣蔗糖業的事蹟。根岸勉治(1932) 認爲台灣的蔗價主要是由本地的米價決定。本文則強調,.台灣的蔗價其實深 受日本糖價的影響。雖然在關稅保護下,日本糖價並不等於世界糖債,然而 兩者間保持著亦步亦趨的關係,表2 顯示日本糖價與美國糖價的相關係數達 0.742。旣然國際糖市的景氣左右了日本的糖債,我們可以推論國際糖價的 波動亦牽動了台灣的蔗債,並影響到台灣蔗農的種植意願。在一次大戰期間,

歐洲甜菜糖減産,致世界糖價高漲,也刺激了台灣蔗田面積的銳增。1918年 至 1919年間,台灣的蔗糖外銷瑞土、芬蘭、西班牙、土耳其等國,這是台灣 糖業的黃金時代。4G 相反地,在 1930年代初期的經濟恐慌中,台灣蔗作面積 則見萎縮(見圖1)。

從 1901年台灣製糖株式會社在橋仔頭設立糖廠迄今,台灣的新式製糖 廠已有近百年的歴史。本文主要分析日治時期米糖相剋的現象;同樣的現象 在戰後依然存在。但是,戰後的糖業經營還面臨其他的困難。以下略述我們 的初步觀察,並期待未来有進一歩的研究出現。

曰治末期,台灣新式製糖廠合併成四家。戰後,國民政府接收之,並改組 爲國省合營的台灣糖業公司。台糖接收了舊日糖業聯合會的功能,卻交不出 同等漂亮的成績單,必須藉出售土地的利潤,來遮掩其營業虧損。4 1 這一方 面要歸咎於不當的人爲干預:在 1946-1949年之間,台糖的生產絕大部分 以不合理的低價在上海等地出售,以支援國民政府在大陸的反物價膨脹政 策。42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戰後台糖的經營效率也不及日治時期的民營製糖會 社。舉例來説,日治時期各糖廠在訂定蔗價時,會依照各原料採集區域的水

4Q見矢內原(1929),頁 205。

41見陳師孟等(1 " 1 ) ,頁40-42。

42見吳聰敏(1993),表3。

200 古慧雯• 吳聰敏 利、天候、蔗稻相對生産力等特性,設定不同的採購價格。戰後,原料採集 區域的制度仍然保存,各地的台糖製糖廠依舊爲其區域内的甘蔗獨買者。但 是,台糖不復依照各區域不同的稻作競地情勢,來訂定差別性的蔗價,它以 全省統一的價格收購各地域的甘蔗。

曰治時期糖廠之甘蔗收購價格係預定,期貨契約保障了蔗農的收入。戰 後恢復了日治之前的「分糖法」,糖廠與蔗農對分製成的砂糖,故蔗農的所得 繫乎砂糖製成時的糖債。彼時糖價大幅起落,致蔗農承擔了很大的風險。爲 了減少糖價低落所致蔗農的損失,自1951年期開始,政府又改以最低價格 保證收購農糖,以保障蔗農的收入。收購政策的反覆不定,對於農民的植蔗 意願不免產生影響で

日治時期,台灣號稱「糖業帝國」,戰後台灣的糖業卻快速地沒落了。除 了彼時國際糖市巨幅的起落擾亂了農民植蔗的意願外,不同的經營方式是否 也加速了台灣糖業的沒落呢?這是一個値得探討的問題。

附表 1 資料附錄

1910 3.67 3.04 74.65 10.95 35.13 13.51 15.90 47.1

1911 5.04 2.81 82.65 10.60 32.61 13.99 15.50 52.9

1912 6.15 3.50 90.23 10.50 25.95 12.50 17.40 57.1

1913 5.84 4.33 88.18 9.50 14.06 15.52 17.30 59.4

1914 4.67 4.30 86.62 11.00 21.43 13.81 18.90 55.9

1915 3.58 4.44 79.79 9.90 28.58 14.52 20.39 53.1

1916 3.97 4.18 84.48 10.11 31.00 14.76 21.30 57.7

1917 5.83 4.03 101.89 9.62 40.50 15.49 24.89 72.0

1918 8.31 4.81 126.84 9.30 28.03 14.26 27.90 97.6

1919 11.61 6.47 155.48 9.48 28.93 14.82 35.89 130.0 1920 10.98 11.12 136.98 9.72 25.02 14.45 48.89 132.2 1921 6.89 10.01 121.63 9.45 25.48 15.03 31.30 122.3 1922 7.69 8.03 113.47 9.54 29.41 15.98 26.20 119.5 1923 7.10 6.86 109.46 9.57 35.07 14.39 31.51 119.6 1924 8.83 6.86 117.36 10.31 39.12 16.86 27.80 120.6 1925 10.68 14.37 6.92 124.86 9.79 41.84 17.04 20.64 27.01 124.0 1926 10.13 12.38 7.47 121.83 10.49 43.18 16.56 15.62 27.00 118.6 1927 8.30 11.49 7.84 113.77 10.34 45.16 17.42 18.11 26.91 113.3 1928 8.22 9.59 7.32 115.61 11.13 55.38 16.83 17.82 24.83 110.7 1929 8.39 9.48 7.29 115.90 11.73 63.36 16.53 18.65 25.33 107.5 1930 7.08 8.81 6.98 103.10 12.76 65.70 17.24 19.67 22.65 98.6 1931 4.55 5.58 6.12 91.40 13.59 68.32 17.17 19.07 19.90 86.7 1932 5.85 6.89 5.63 87.30 13.10 75.78 18.82 22.35 20.98 88.4 1933 6.17 7.10 4.39 89.70 13.45 64.64 16.94 21.25 22.65 91.6 1934 6.89 8.00 4.53 92.00 14.17 60.28 18.07 23.42 20.70 96.1 1935 9.08 9.98 4.86 100.30 13.24 68.55 18.02 21.71 20.70 100.7 1936 9.47 10.53 5.21 107.70 12.72 63.58 19.01 22.85 21.60 103.2 1937 8.98 10.68 5.48 113.90 13.15 70.88 18.19 22.54 22.50 111.5 1938 9.92 11.35 6.17 142.97 12.26 69.61 20.27 25.04 24.30 122.6

1939 6.39 12.02 79.04 19.52 22.31

説明:(1),(2):在来米與蓬萊米價取自《台灣米穀年鑑》,昭和14年版,單位爲圓/100斤。

(3)蔗價單位爲圓/千斤,計算方法如下:將新式製糖廠平均砂糖生産費中之原料費與原料諸費 相加,再以製糖率折算。資料來源見《台灣糖業統計》,第 15,頁 9 6 ; 第 28,頁 2,104。(4) 台 灣物價指數爲消費者物價指数,資料來源溝ロ敏行與梅村又次(1988),頁303。(5) 製糖率取自

台灣糖業統計》,第 28,頁 2。(6 ) 甘蔗生産力(1000公斤/公頃)爲新舊式與改良糖廠總合數 字,以蔗糖年度登録。因此列於1913年下之製糖率數字是1911年底開始種蔗,1912年底收成並 開始製糖,1913年上半製糖完成。資料來源爲《台灣糖業統計》,第28,頁 1。原面積數字以甲爲 單位,經換算爲公頃,1 公頃等於1.03102甲;原産量數字以斤爲單位,經以100斤等於60公斤換 算。(7), (8):在来米與蓬萊米生産力(100公斤/公頃)是曆年數字,以種植面積與收穫量計算而 得。1920-1938年的在來米與1926-1938年的蓬萊米種植面積摘自各期《總督府統計書》,其他 各年資料取自T*aman

Agricultural Statistics, 1901-1965

頁25-6。在來米與蓬萊米收穫 量資料來源爲

Taiwan Agricultural Statistics, 1901-1965

頁 25-6。(9), (10) : 日本糖價 單位爲圓/100斤,日本物價指數爲個人消費支出平減指數(基期爲1934-1936平均),分別取自 大川一司(1967),頁 141,132。

202 古慧雯• 吳聰敏

在文檔中 論 「米糖相剋」 (頁 27-3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