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模擬腔長(mm)

62.3 實驗腔長(mm)

62.7

表 3-3 N=5 , M=2 模擬與實驗的結果

N=5 , M=2

側視圖 (Side View)

俯視圖 (Top View)

端視圖 (End View)

CCD Pattern

模擬腔長(mm)

55.3

實驗腔長(mm) 55.7

表 3-4 N=3 , M=1 模擬與實驗的結果

N=3 , M=1

側視圖 (Side View)

俯視圖 (Top View)

端視圖 (End View)

CCD Pattern

模擬腔長(mm)

40.1 實驗腔長(mm)

41.7

表 3-5 N=2 , M=1 模擬與實驗的結果

N=2 , M=1

側視圖 (Side View)

俯視圖 (Top View)

端視圖 (End View)

CCD Pattern

模擬腔長(mm)

80.1 實驗腔長(mm)

78.7

由表 3-1 至 3-5 中,其側視圖、俯視圖、端視圖是利用光學軟體 Beam4 模擬的結果,實驗結果是利用數位相機將投影在 IR card 上的雷 射輸出點數拍攝下來的,在圖 3-1 至 3-5 中,CCD pattern 是共振腔中雷 射雙向(bidirection)輸出的結果,我們可以將共振腔中加入一個 Faraday rotator 及磁鐵,使其產生法拉第效應,以形成單向(unidirection)的雷射 輸出,其實驗結果如圖 3.9。在端視圖中,其中有標記黑點的部分是表 示在同一個耦合鏡上的雷射輸出點數,我們可以發現有標記的黑點與沒 有標記的黑點之間彼此轉了一個角度,這個角度隨著雷射光在耦合鏡上 的輸出點數 N,及腔內的迴圈數 M 的不同,角度也不同,此角度就是 所謂的 2φ,物理意義為在 x y 平面上,光由第一點到第二點所轉的角度,

如 3.10 圖,以表 3-1 到 3-5 的五組輸出點數來說,其角度分別為下表,

這個角度在實際的實驗系統中,也成功地驗證出為表 3-6 中的數值。

圖 3.9 單向 N=2 , M=1 CCD pattern

圖 3.10 端視圖

1 2

3

表 3-6 不同 N,M 的 2φ N M 2φ (degree)

9 5 100.0

7 3 77.2

5 2 72.0

3 1 60.0

2 1 90.0

由表 3-1 至 3-5 的端視圖中,除了發現有標記的黑點與沒有標記的 黑點之間彼此轉了一個角度之外,實驗腔長與模擬腔長的數值皆很相 近,為了更詳細的比較其之間的差異,我們將它整理成下表:

表 3-7 模擬腔長與實驗腔長的比較表 模擬腔長

(mm)

實驗腔長 (mm)

有效腔長

(mm) 誤差值 N=9 M=5 94.1 93.7 1692.2 0.4%

N=7 M=3 62.3 62.7 868.1 0.6%

N=5 M=2 55.3 55.7 554.2 0.7%

N=3 M=1 40.1 41.7 240.6 1.9%

N=2 M=1 80.1 78.7 320.4 1.7%

誤差值計算公式如下:

模擬腔長 %

實驗腔長

誤差值= 模擬腔長 − ×100

(3.8) 腔 長

N M

其中有效腔長為 2NlNM,lNM代表輸出點數為 N,雷射光在腔內的迴 圈數為 M 的系統架構中,雷射在輸出耦合透鏡上的光點與下一個在輸 入耦合透鏡上的雷射光點之間的距離,lNM 的公式如下,其詳細推導請 看附錄 B。

) 9 . 3 ( ]

) ( [sin cos 2 )

( cos 1 2 )

( sin

2 2 2 1

R d N

Mp N

R Mp

lNM = −

由表 3-7,我們發現模擬腔長與實驗腔長的誤差值約在 1%左右,所 以我們已經成功地做出多次再入射之雙鏡式環形共振腔雷射系統,而且 利用基本的光學原理推導出的腔長公式,與實驗的腔長也相當吻合,並 在表 3-7 中,我們也發現,其誤差值與有效腔長成反比,其有效腔長即 為雷射光再完成一次 round trip 之後,在共振腔中實際走的距離。所以 由表 3-6 與 3-7,我們發現到,除了可以利用腔長來分辨 N,M 之外,2φ 角 也是判斷 N,M 的重要依據。

為了實驗上的方便,及研究增益介質的側移與腔長的關係,我們利 用式(3.7) { cos cos[sin ( )]}

R d N

2 2 M R 2

L = − 2 π 1

,觀察 d/R 與 L/R 對於 M/N 從 0.1 到 0.9 的關係。

0 0.5 1 1.5 2

0 0.2 0.4 0.6 0.8 1

d /R

L/R

M/N=0.1 M/N=0.9

M/N=0.7

M/N=0.5

M/N=0.3

圖 3.11 d/R 與 L/R 對於 M/N 從 0.1 到 0.9 的關係

從圖 3.11 中我們可以發現,對於固定一個雷射光在耦合鏡上的輸出 點數 N,及腔內的迴圈數 M 來說,則增益介質的側移距離越長,則腔長 也越長,其中增益介質的側移距離與耦合鏡上雷射輸出光點和光軸的距 離 d 成正比。另外我們還發現,M/N 的比率越大,則腔長也越長,這個 結果,將有助於在實驗中,若預期出現 M/N 的比例比現在的 M/N 還大,

則微調腔長時則必須往長腔長的方向移動,以下並將上圖整理成下表,

方便實驗時對照。

表 3-8 在 N≦10 的情況下,L/R 與(N,M)的對照表

L/R (N,M)

0-0.1 (10,1) (9,1) (8,1) (7,1) 0.1-0.2 (6,1) (5,1) 0.2-0.3 (9,2) (4,1) 0.3-0.4 (7,2) 0.4-0.5 (10,3) 0.5-0.6 (3,1) (8,3) 0.6-0.7 (5,2) 0.7-0.8 (7,3) 0.8-0.9 (9,4) 1.0-1.1 (2,1) 1.1-1.2 (9,5) 1.2-1.3 (7,4) 1.3-1.4 (5,3) (8,5) 1.5-1.6 (3,2) (10,7) 1.6-1.7 (7,5) (4,3) 1.7-1.8 (9,7) 1.8-1.9 (5,4) (6,5) (7,6)

1.9-2 (8,7) (9,8) (10,9)

瞭解對於特定的腔長會有固定 N,M 之後,我們對於在多少的腔長變 動範圍內,共振腔仍是一個穩定的系統,所以做了一個 cavity detuning 的實驗,實驗的結果如下圖:

圖 3.12 N=3 , M=1 的 cavity detuning 量測

圖 3.13 N=7 , M=3 的 cavity detuning 量測 0

0.005 0.01 0.015 0.02 0.025 0.03 0.035

3.275 3.28 3.285

L (mm)

Output Power(mW)

ΔL

0 0.005 0.01 0.015 0.02

25.332 25.336 25.34 L (mm)

Output Power(mW)

ΔL

由圖 3.12 可知,共振腔在雷射光在耦合鏡上的輸出點數 N=3,及腔 內的迴圈數 M=1 的裝置下,則腔長可容許變動的半寬度為 3.7µm,由圖 3.13 可知,若在輸出點數 N=7,及腔內的迴圈數 M=3 的裝置下,則腔 長可容許變動的半寬度為 3.3µm,所以多次再入射之雙鏡式環形共振腔 雷射系統,在這兩個腔長變化範圍下仍是一個穩定的系統。

另外我們也針對以上五種 N,M 做 L-I 的量測,以下的兩張圖是其中 的兩種 N,M,(N,M)=(2,1),(5,2)

0 0.05 0.1 0.15 0.2 0.25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幫浦電流(mA)

圖 3.14 N=2 , M=1 的 L-I curve

輸出功率(mW)

0 0.005 0.01 0.015 0.02 0.025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幫浦電流 (mA)

圖 3.15 N=5 , M=2 的 L-I curve

圖 3.14 及 3.15 是針對 N=2 , M=1 及 N=5 , M=2 做 L-I curve 的量測,

量測的方式是針對輸出耦合鏡上的一個雷射輸出點做量測,並利用濾鏡 擋掉 808nm 的光,若要得到總功率(total power),則必須將圖 3.14 及 3.15 的功率乘上 2N,其中乘 2 是因為共振腔中同時存在雙方向 1064nm 的雷 射光。本實驗架構使用輸出及輸入耦合鏡皆是對 1064nm 反射率 99.8%

的鍍膜,以提高腔內功率,適用於腔內倍頻雷射,若只是需要 IR 輸出,

則只要將輸出耦合鏡換成對 1064nm 反射率 94%的鍍膜,就可大幅提昇 IR 輸出。

對於多次再入射之雙鏡式環形共振腔雷射系統的穩定性有一個初 步的認識之後,接著要討論的是對於固定某一個雷射光在耦合鏡上的輸 出點數 N,則腔內的迴圈數 M 的大小與腔長的關係。而另一方面,若固 定某一個腔內的迴圈數 M,則雷射光在耦合鏡上的輸出點數 N 的大小,

又跟腔長有何關係。

輸出功率(mW)

表 3-9 是固定固定某一個雷射光在耦合鏡上的輸出點數 N=5,為了 方便比較,將(N,M) =(5,1),(5,2), (5,3),(5,4)的俯視圖、端視圖及腔長都整 理成下表,而端視圖是從 x y 平面去看雷射的輸出情形,而俯視圖則是 從 y z 平面去看雷射光在共振腔的路徑。因為增益介質側移距離 d0不同,

腔長也會有不同,所以下兩張圖表中的腔長是增益介質的側移距離 d0

=3mm 時的腔長。

表 3-9 N=5 , M=1、2、3、4

N=5

M 端視圖 (End View)

俯視圖 (Top View)

腔長 (mm)

1 15.39

2 55.39

3 104.83

4 144.83

由表 3-9,我們可以發現,對於固定一個輸出點數 N=5,則腔內的迴 圈數 M 越大,則腔長也越長。

表 3-10 M=3 , N=4、5、7、8

M=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