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CHINESE ZEN BUDDHISM IN TIBET

在文檔中 中國禪宗在西藏 (頁 41-63)

Ven. Hui-Yen

Associate Researcher ,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Summary

The thesis, “Chinese Zen Buddhism in Tibet”, concerns mainly the incident of the Tivet controversy, or Sangye controversy, which occurred between 792 and 794 A.D. during the reign of chisongdenzan, in an effort to

understand the spread of Buddhism from the sixth to the eighth century in Tibet, with specific attention address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zen Buddhism from the China proper.

The Tibet controversy involved confrontations of theories and believes in Lasa between a sect of Longshu Buddhism, which derived form India, and zen Buddhism from the China proper. This was the time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ufan kingdom in Tibet. Both due to the geographical

spread of the kingdom to Changan, the capital of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center of Tang Buddhism, and to the contacts with the four military forts of Anxi (literally, the suppressed West), apportion of the Tufan Kingdom began interested in Buddhism. This study thus will begin with a survey of the various sects of Buddhism in Tibet, including the zen Buddhism from the China proper; the latter deserves our particular attention, as it was so powerful as to trigger the Tibet controversy.

From what sect of Buddhism did the zen Buddhism which prevailed in Tibet at that time actually develop? For this, I suggest, one has to look into

Mokeyan’s The Diologue of Sudden Enlightenment: Politics and Theories in Mahayana Buddhism (dunwu dasheng zhengli jue) to find the answer;

Mokeyan was one of the key figures in the incident. From there, one then moves to examine the zen Buddhism represented by Mokeyan; what sect did he belong to? Were there other sects of zen Buddhism form the China

proper other than that of Mokeyan? If so, what sects were they? Via what means and by what routes did they spread

p. 261

to Tibet? In terms of this incident, why was the zen Buddhism defeated?

Were there political factors involved? Moreover, after the incident, how was the influence of the zen Buddhism of the China proper in Tibet? These are issues to be explored in the study.

[1] 荒木見悟《頓悟與漸修──陽明學の位相》 頁 108~140 研文出版,

1992 年 3 月 19 日。

[2] 參考上山大峻 《チべット宗論の始終──敦煌佛教研究》頁 257~

263 法藏館,1990 年 3 月 31 日。

[3] 佐藤長《古代チべット史研究》頁 798,東洋史研究會。

[4] 祿東贊有子五人... 長曰贊悉若早死、次欽陵、次贊婆次悉多干 ( mGar sta gu )、次勃論 ( blon ),及東贊死、欽陵兄弟復專其國(《舊 唐書》卷一九六上(吐蕃傳上)。

[5] ( 棄宗 ) 弄讚乃遣其相祿東贊致禮, 獻金五千兩,自餘寶玩數百事 ( 同上 )。

永徽元年( 650 )弄讚卒;弄讚子早死,其孫繼立,復號贊普,時年幼國 事皆悉祿東贊,東贊姓藝氏 (『通典』卷一九○、邊防天吐蕃、及寰宇 記卷一八五均作薛氏 )。雖不識文記而性明毅嚴重,講兵訓師,雅有節 制,吐蕃之并諸羌,雄霸本土,多其謀也 ( 同上 )。

儀鳳四年 ( 679 ) 贊普 ( Maṅ sroṅ maṅ btsan ) 卒,其子器弩悉弄嗣 位, 復號贊普,時年八歲,國政復委於欽陸 ( 同上 )。

欽陵應是贊悉若之誤, 依佐藤長『古代チべット史の研究』頁 315,

東贊死後吐蕃的指導者是贊悉若。 贊悉若位居大論 ( Bhon chen 相當 於宰相 ),執政十八年間最大的功績,是安西四鎮的攻陷及對吐谷渾的 徹底解決。吐蕃自論欽陵兄弟專統兵馬... 其兄弟皆有才略,諸番憚之 ( 同上 )。

時吐蕃盡收羊同,黨項及諸羌之地,東與涼、松、茂雋等州相接,南至 婆羅門,西又攻陷龜茲、疏勒等四鎮,北抵突厥,地方萬餘里,自漢魏 以來,西戎之盛未之有也 ( 同上 )。

參考佐藤書,頁319。

[6] 安西四鎮即龜茲、疏勒、于闐、碎葉。

咸亨元年 ( 670 ) 四月癸卯,吐蕃陷龜茲、拔換城廢安西四鎮(《新唐書》

卷三,本紀第三高宗)。咸亨元年入殘羈糜十八州,率于闐取龜茲拔換 城,于是安西四鎮並廢(同上卷二一六,吐蕃上)。

夏四月吐蕃陷西城十八州,又與于闐襲龜茲,撥換城陷之,罷龜茲、于 闐、焉耆、疏勒四鎮(《資治通鑑》卷二○一,唐紀十七高宗咸亨元年)。

[7] 崏州︰甘蕭省岷縣 ( 桑山正進《慧超往五天竺國傳研究》,頁 194,

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92 年 3 月 31 日。

[8] 《新唐書》卷二二一上,西藏上疏勒條︰疏勒,一曰佉沙,距京師 九千里而贏。

[9] 注七桑山氏書,頁 188。

[10] 《高僧傳》卷二,鳩摩羅什傳,大正五○ ,330a~333a。

[11] 桑山氏書,頁 188~189 。 [12] 同上書,頁 19。

[13] 《游方記抄》悟空入竺記中云︰「龜玆國王白瓖亦云丘茲,正曰屈 支城」,大正五十一,980C~。

[14] 自外風俗物產與龜茲略同。俗重佛法,寺塔僧尼甚眾王尤信尚,每 設齋日,必親自灑掃饋食焉 (《魏書》卷一○二,西城于闐國條)。

于闐國... 其國出美玉。俗多機巧,好事祅神,崇佛教(《舊唐書》卷 一九八,西戎于闐國條)。

[15] 《資治通鑑今註》十一築碎葉城,頁 326。

焉耆都督府︰貞觀十八年滅焉耆置。有碎葉城,調露元年 ( 679 )都護王 方翼築,四面十二門,為屈曲隱出伏沒之狀云 (《新唐書》卷四十三下 地理志七下 )。

安西四鎮是唐太宗於貞觀二十一年 ( 647 ) 破龜茲時以郭孝恪為都護兼 統于闐、疏勒、碎葉時所置 (《舊唐書》卷一九八西戎,又《冊府元龜》

卷九五六外臣部總序 )。直至開元年間,方棄碎葉改置焉耆 ( 桑山氏書 頁 194 )。

參考佐藤氏書頁 332。

[16] 大正五一, 977a。

[17] 王森《西藏佛教發展史略》頁 7,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年 6 月。

[18] 《舊唐書》卷一九六上,吐蕃上。

[19] 佐藤氏書頁 252 。

[20] 《新唐書》卷二一六,吐蕃上。

[21] 現在的柴集河方面和臨洮方面 ( 佐藤氏書頁 312 )。

[22] 同注 20,又《資治通鑑》卷二○一。

[23] 同注 20 及注 19。

[24] 佐藤氏書頁 316。

[25] 參考松田壽南〈吐谷渾遣使考〉上、下─《史學雜誌》 48 之 11、

12、1939。

小 宏允〈チべット禪宗の歷代法寶記〉─《禪宗文化研究所紀要》六,

頁146~147,1974 年 5 月。

[26] 同注 19。

[27] 同上。

[28] 《唐金要》卷三十五學校。

[29] 同注 20。

[30] 同上。

[31] 金城公主下嫁吐蕃王棄隸蹜贊 ( 704~754 ) 的年代,《古代チべ ット史研究》頁 393 中, 佐藤氏元︰「これら記錄によつて景龍三年 ( 709 ) 頃に公主が入藏したことは確實見られるべあろう」。關於佐 藤氏的景龍三年說,我想是四年才對。這依如下史料即可明白。

一、中宗神龍元年 ( 705 ) 吐蕃使來告喪, 中宗為之舉哀,廢朝一日。俄而贊普 之祖母遣其大臣悉董熱來獻方物,為其孫請婚,中宗以所養雍王守禮女為金城公 主許嫁之。「自是頻歲貢獻。 景龍三年 ( 709 ) 十一月又遣大臣尚贊吐等來迎女,

中宗宴之於苑內毬場。 ... 四年正月制曰︰...期幸始平縣以送公主 ( 同上 )。

舊唐書卷一九六上,吐蕃上。

二、景龍四年春正月丁丑,命左驍衛大將軍、河源軍使楊矩為送金城公主入吐蕃 使 (《舊唐書》卷七史宗本紀 )。

[32] 同注 20。

[33] 同注 19。

[34] 同注 19。

[35] 參考佐藤書頁 794~795。

[36] 參考佐藤書頁 798~799。

參考立花秀孝「唐蕃兩國佛教之交涉」─《宗教研究所》第十一卷頁 667

~。

[37] 郭和卿譯,民族出版社,1986 年 3 月。

[38] 參考佐藤長〈プトンのチべット佛教史和譯〉──《古代チべッ史 研究》頁 852 ~。

郭和卿譯《佛教史大寶藏論》頁 171。

[39] 佐藤書頁 390。

[40] 此記存於 Pch 二一三九,《大正藏》二○九○號。關於此記,日本 學界有如下的看法。

この本はチべッ藏經所收 Peking ed. , No5699:

Li’ i yul lung bstang pa 《于闐國懸記》の最初の部份に相當するもので (《敦煌遺書》第一集影印本 1928 ),寺本婉雅氏の邦訳でいえぼその 第一章に相當する(《于闐佛教史的研究》,1921 )──上山大峻《敦煌 佛教の研究》頁182~186 法藏館 1990 年 3 月 31 日。

[41] 大正五十一,996a、b、c。

[42] 上山氏書,頁 183。

[43] 當時的吐蕃習以赤土塗面,此赤土類似化粧品故云赭面。

[44] 佐藤氏書頁 391。

[45] 《舊唐書》吐蕃傳上作「( 開元 ) 二十九年春,金城公主薨,吐 蕃遣使來告哀,仍請和,上不許之」。但二十九年仍使者抵達長安的年 代,金城公主的逝世要比此早二年,即二十七年 ( 739 ) 才對──參考佐 藤書頁 478 ~。

[46] 參考王森氏書頁 6。

[47] 佐藤氏書頁 774~775。

小 宏允〈古代チべットにおける頓門派 ( 禪宗 )の流れ〉─《佛教史 學研究》第 18 卷 2 號,頁 62~63, 1976 年 4 月。

小 宏允〈チべットの禪宗と歷代法寶記〉──《禪宗文化研究所紀要》

六,頁 144,1 974 年 5 月。

[48] 大正五十一,頁 996c~997a。

[49] 王森氏書頁 6,林冠群氏「因此在 740 年至 741 年之一場瘟疫,不 但金城公主深疾薨逝,且為貴族與蕃 ( 苯之誤 ) 教徒藉口不請外教,

激怒蕃神,引起災疫、導致所有外來之僧侶,悉數被驅逐出境 (《吐蕃 贊普墀松德贊研究》頁 151,台灣商務印書館,1991 年 4 月,依注 45,

知道金城公主是於 739 年因感染流行病而逝世,所以知道這場瘟疫是 發生於 739 年。 吐蕃的初次排佛應是 739 年。

[50] 佐藤氏書頁 391。

[51] 佐藤氏書頁 390。

[52] 《舊唐書》卷一九八上吐蕃傳上。

[53] 林冠群氏書頁 201,山口瑞鳳氏〈チべット佛教〉──《講座東洋 思想 5 》頁 235,東京大學出版社。

[54] 敦煌即沙州的淪陷年代的確定,是歷經二十餘年在學界裏,幾經研 究的成果。其相關的主要研究文獻如下︰

(1)藤技晃氏〈吐蕃支配期の敦煌〉── 《東方學報.京都》三十一, 京都大學 人文科學研究所,1961 年 3 月 31 日。

(2)史葦湘氏〈吐蕃王朝管轄沙州前後 ── 敦煌遺書S一四三八背(書儀)殘卷的 研究〉── 《敦煌研究》創刊號,1983 年。

(3)白須淨真氏〈吐蕃支配期の東西交通 ──關隴朝貢道の途絕と西域朝貢使

──〉《東洋史苑》六,1973 年。

(4)土肥義和氏〈 敦煌寺領の直接生產者の性格をめぐる一、二の問題〉── 《東 ァジァ文化圈の成立をめぐるつて》,唐代史研究會,1978 年。

(5)池田溫氏〈丑年十二月僧龍藏牒〉── 《山本博士還曆記年東洋史論叢》,

1972 年。

(6)山口瑞鳳氏〈吐蕃支配時代〉── 《講座敦煌 2、敦煌の歷史》,大東出版 社,1980 年。

(7)陳國燦氏〈唐朝吐蕃陷沙州的時間問題〉──《敦煌學輯刊》第一期,1985 年。

(8)P. Demiéville 氏 "Le concile de Lhasa" ( Paris 1952 ).

(9)上山大峻氏《敦煌佛教の研究》頁 25~31,法藏館,1990 年 3 月 31 日。

[55] 上山氏書頁 33。

[56] 同上書頁 298。

[57] 芳村修基氏〈河西僧曇曠の傳曆〉──《印度學佛教學研究》七之 一,1958 年 12 月。 後收錄於《イソド大乘佛教思想研究カマうシ ― う》頁 65~74,百華苑,昭和 49 年 3 月 30 日。

山口瑞鳳氏〈曇曠と敦煌の傳教學〉─《東洋學報》第四十七期第四號,

1965 年 3 月。

巴宙氏〈大乘二十二問之研究〉──《中華佛學學報》第三期頁 65~110,

1990 年 4 月。

[58] 上山氏書頁 43。

[59] 第一次入藏是在七六三年只停留四個月,就因此時西藏境內發生了 水災及傳染病的蔓延,苯教徒就藉題發揮,說是因為佛教傳入的緣故,

迫使寂護不得不離藏暫回尼泊爾。

他第二次入藏是在 771 年── (山口瑞鳳氏〈チべット佛教〉─ 《講座 東洋思想 5 》頁 236 )。

當即迎請阿闍黎 ( 指寂護 ) 來到藏王宮裡, 由阿倫達 ( Aba, nanta ) 作譯師,在藏王的弄楚宮中,經四月之久,阿闍黎講說了十善道、十八 界、十二因緣等教法。因此觸怒了藏地的邪惡鬼神,發現澎塘

( ḥPhaṅ than ) 被水沖塌,紅山 ( dMar po ri ) 被雷轟擊,人疾畜瘟都 同時發生。以此心懷惡意的人們說︰「這是作佛法所得的惡報。」因此,

又將阿闍黎送回尼泊爾去了。 過了一段時間, 復命埧、色朗

( sBaḥ gsal snaṅ ) 前往漢地去求法 ;又派尚喜 ( saṅshi ) 等三十人再

去迎請阿闍黎 ( 郭和卿說︰《佛教史大寶藏論》頁 173,民族出版社,

1986.3 )。

佐滕長譯︰〈プトンのチべット佛教史和譯〉──《古代チべット史研 究》頁855~。

[60] 蓮華生的入藏是在 773 年 ( 前揭山口氏文 ( 前揭山口氏文──《講 座東洋思想 5 》頁 237 )。

此後迎請阿闍黎蓮華生來到桑野 ( bSan yas ) 地區修土地儀軌法。阿 闍黎菩提薩埵 ( 寂護 ) 作了土地觀察,並按照阿□延那布尼寺

( O tanta pu. ri ) 的圖樣,設計出須彌十二洲、日月雙星、周圍繞以鐵 圍山以表莊嚴 ( 右揭郭和卿譯書頁 174 )。

同右佐滕氏譯文──佐藤氏書頁 856。

[61] 有關桑耶寺 ( dpal bsam zal mi ḥgyur lhum gyis grub pa 位於拉薩 南方藏布河流域 ) 的興建年代,現日本學界的說法,是 775 年奠基,

779 年完成大雄寶殿的一樓、787 年整座伽藍完工,並由寂護舉行落成 典禮 ( 前揭山口氏文──《講座東洋思想史 5》頁 237 ) 。

御牧克己氏〈頓悟と漸悟―カマラシ―ラの修習次第〉──《講座大乘 佛教 7 中觀思想》頁 222,春秋社,昭和 57 年 11 月 30 日。

由此看來林冠群氏的說法︰桑耶寺開工於木兔年 ( 775 ),完工於土羊年 ( 779 ),共費五年。表中諸書(指《布敦佛教史》、《紅史》、《西藏王 統記》、《拔協》、《賢者喜宴》、《西藏王臣記》、《青史》、《蓮 花遺教》) 以青史最得其實 ( 林氏書頁 214 ) ,這說法值得商榷。 林 氏的論證,與佐藤氏相同( 佐滕氏書頁 768~770 ), 然而從「即ちサ ムイエ寺院は七七九年に礎石ガ置かれ」來看,佐藤氏好像主張桑耶 寺是於 779 年奠基似的。 佐藤氏的主張是針對 G. Tucci 氏所判斷的 791 年而提出的 ( 頁 768 )。他們的此年代判定是對如下資料中的半年 而下的。

(A)在半年迎請來說一切有部的十二位比丘,為了考驗在藏地能否建立 出家僧伽,最初以應試七人來出家,即所謂三老三少一壯。所謂三老係 埧曼殊西 ( dBaḥ maṅdsa shrḥi )、巴惹達那肯達

( dBaḥ ratna raksbita )、鄭嘎謨底嘎 ( Bran ka mu ti ka ) 等三人,三少 為昆納根扎 (ḥKhon nḥa gendra )、巴閣毗若遮那

( Pa gor pai ro tsa na)、章德唉納禮 ( Rtsaṅ de wendra) 等三人,一壯 係朗嘎達那 ( Glaṅ ba ta na )。... 此即所謂「應試七人」(郭和卿識書 頁114)。

(B)第一、詔敕 ( G. Tucci,The Tombs of the Tibetan Kings,

Serie Orientale Roma I. Rome1950,p. 96 ) 中云︰

贊普父王逝後,由種種樣相之型,伽藍 Shun gyis ḥgrub pa 之礎,建於 羊年春月十七日。自此以來,在西藏建立三寶之礎,行世尊之法不壞。

贊普父子和子之母作誓約,內外大小臣以下者也發誓。書記勒令於文字 ( 譯自佐藤氏書頁 768 )。

此中的半年, Tucci 氏認為是 791 年,而佐藤氏認為是 779 年。 不 用說有關此年代判定的研究,在今日已被確定為 779 年,這一年桑耶 寺大殿落成,且有西藏佛教史上所謂「應試七人」( Sad mi mi drug ) 在 寂護門下出家,並請了來自北印度那爛陀寺說一切有部的十二位比丘為 他們受戒,奠定了出家僧團的基礎。

[62] 參考注 61。

[63] 王堯氏《吐蕃金石錄》頁 169 ,文物出版社,1982 年 10 月。

[64] 參考注 59。

[65] 廣德元年 (763)... 十月... 降將高暉引吐蕃入上都城,與吐蕃大 將馬重英等立故邠王男廣武王承宏為帝,立年號、大赦;署置官員,尋 以司封崔懷等為相。郭子儀退軍南保商州,吐蕃居城十五日退,官軍收 上都,以郭子儀為留守(《舊唐書》)卷一九六上,吐蕃上,頁 5237)。

[66] 佐藤氏書頁 538~539。

[67] 參考注 59。

[68] 況曇曠識量荒塘、學業膚淺,博聞既懵於經論,精解又迷於理事。

臥病既久、所苦彌深,氣力轉微,莫能登涉,伏枕邊外,馳戀聖顏,深 問忽臨,心神驚駭 (PCH2690、PCH2287、PCH4297 )。

[69] 參考上山氏書頁 485~503。

[70] PCH2690、PCH2287、SCH4297。

[71] 上山氏書頁 499~500。

[72] 參考山上氏書頁 55。

一般西藏佛教綱要書中學派的分類,可參考御牧克己氏的

"Blo Gsal Grub MTHA' " 京都,1982。

[73] 有關西藏諍論發生的年代,戴密微 ( Paul Demieville ) 提出的 792

~794 的說法 ( "Leconaile de Lhasa Paris,1952" ) ,在今日的學界,

似已無異議。巴宙氏引用蘇瑩輝氏《敦煌論集》頁 218 及 215~230 中 論述沙州 ( 敦煌 ) 的淪陷,是在 781 年的緣故;主張諍論是在 780

~782 之間舉行,並由此推論《大乘二十二問》與此諍論有關,且具有 仲裁的角色。巴宙氏在〈大乘二十二問之研究〉,主張︰「促使藏王寄 出若干問題與曇曠的近因,好像似牽涉及與西藏頓門派及漸門派兩者間 的教義的分歧」《中華佛學學報》第三期,頁 67 ),在頁 85~87 中,

巴宙氏就此主張論述者。但是因為蘇氏的沙州淪陷年代的判斷錯誤,連 帶著巴氏所主張的諍論的年代判定也跟著錯誤。因此,可以說巴氏所提 出的,有關上述大乘二十二問的主張,是不能成立的。

在文檔中 中國禪宗在西藏 (頁 41-6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