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 文獻回顧

2.3 Haze 污染來源

2.3.3 Fab 環境

若製程環境中氨濃度較低,缺陷生長自然也隨之減少[2]。而在僅 有氮與氧的曝光環境下,即使光罩含有硫離子,在提高曝光能量至 10 kJ/cm2情況下,也不會生成缺陷[9],而這是製程中可以控制的部分,

但廠房運作成本也會相對提高。

造過程中為業界所採用。但清洗過程需使用大量的超純水,最後會產 生大量的廢水,處理的方式與成本亦是難解的問題。

早在 1998 年,Nagamura et al. [20]已嘗試使用電解水清洗光罩,

但是考量清洗效率以及當時主力為 248 nm 製程,並無嚴重 Haze 問

(Mega-sonic)、高溫潤洗水、UV 曝光、加熱平板、臭氧水、臭氧、

氫化水。

先前的研究內容,主要聚焦在降低清洗後的離子殘留,以及清洗 效率的提升,爾後為了延長光罩使用壽命,更加入清洗單元對於光罩 光學性質的影響探討,包括相移損失(Phase loss)、穿透度

(Transmission)等,這裡的光罩壽命指的是相移損失超過允許值,

例如 EAPSM 的光學要求:相移角度 180º±5º。也就是說,若每次清 洗相移損失為 0.5º,則清洗次數達 10 次後,此光罩便無法達到光學要 求了。

三、 研究方法

Piranha Clean(又稱 SPM:sulfuric peroxide mixture;

H2SO4+H2O2於 120~140℃)硫酸+過氧化氫混合物;一般使用於去除 有機污染物,由於有機化合物會造成表面疏水性增加,須先去除後,

才不致影響後續處理效率。

Dilute HF Clean(HF 或 DHF 於 20~25℃)氫氟酸或是稀釋氫氟 酸;主要去除氧化層,如氧化物、二氧化矽及氧化矽,減少表面金屬 含量。

RCA Standard Clean 1(SC-1:standard chemical 1,又稱 APM:

ammonium peroxide mixture;NH4OH+H2O2+ H2O 於 65~80℃)氫氧 化銨+過氧化氫+去離子水混合物;SC-1 為鹼性溶液,可將微粒氧化或 是利用靜電排斥效應,而從表面移除微粒;微粒對於表面附著機制,

一般會以膠體理論(colloidal theory)進行解釋。

如圖 10 所示,當微粒懸浮在溶液中,其周圍會被正電群(stern layer)

所包圍,為了達到電荷平衡,其外圈會在受到一層負電荷的包圍,這

粒就會開始聚集。將光罩表面想像成巨大的粒子,與溶液界面產生雙 離子層,則可以解釋微粒附著機制[30]。

微粒移除機制則是以界達電位(zeta potential)說明,微粒上累積的 離子所引發的靜電壓,即是界達電位。如果兩個體的界達電位為正負 相反,就會產生吸引力。而金屬氧化層在強酸下,界達電位為正,強 鹼下則為負,SC1 可使微粒及光罩表面電位呈現負值,進而產生互斥 力,而去除之。

H2O2為強氧化劑,可使微粒與表面氧化,破壞微粒與表面間的吸 附力,其亦可移除有機及部份金屬污染物。

圖 10 微粒與表面間形成的雙層電子(ionic double layer)

RCA Standard Clean 2〈SC-2 又稱 HPM;HCl+H2O2+H2O 於 65~85℃〉氯化氫+過氧化氫+去離子水混合;HPM 為酸性溶液,可移 除金屬污染物。

超純水(UPW;ultra pure water)也稱為去離子水。超純水作為 稀釋化學品的用途,可做成含臭氧成份水溶液,以及用作化學品清洗 後的潤洗劑。

上述為 RCA 法各清洗單元說明,整理為表 1。

表 1 RCA 所使用化學藥劑及相對應可去除之污染物(本文 整理)

而傳統光罩清洗則採用 RCA 法中的 SPM 及 SC1 兩大部分,(圖 11)。

圖 11 傳統光罩清洗流程[11]

由上圖得知,光罩清洗方法的清洗單元主要是 SPM 與 SC1,SPM 所含的硫離子及 SC1 所含的銨離子,為 Haze 形成的離子貢獻者,通

為減少來自光罩清洗流程的離子殘留,Graham et al[13]整理了許 多方法,包括:SPM 減量、O2電漿、稀釋 SC1、超音波震動

(Mega-sonic)、高溫潤洗水、UV 曝光、加熱平板、臭氧水、臭氧、

氫化水。 結,當硫酸與過氧化氫混合後,會產生卡羅酸(Caro’s acid)可以與 H2O2反應得到 OH·和 HSO4·自由基,再與有機物作用成為 CO 及 CO2 評估;另外 SC1 通常會搭配 Megasonic(M/S,百萬赫次超音波),可 提高細小微粒去除效率,但是過強的能量也會直接損害光罩上的圖案

(Pattern)。

O2電漿:利用 O2電漿產生自由基與污染物反應,用以灰化光阻,

及微小的有機物,移除光阻能力十分優良,但後續產生的微粒卻較難 去除,在後續的研究較少被提及。

高溫潤洗水:對於殘留離子移除率十分良好,但與 SC1 面臨相同

氫化水(Hydrogenated water) 或是 AHM (Ammonia and Hydrogenated water Mixture):鹼性溶液與 SC1 類似,可中和無機污 染物與光罩表面間的靜電吸附力,可搭配 megasonic 以提高微粒去除 效率,只加入少量氫氧化銨調整 pH 值,所以對於 MoSiON 的傷害較 外可使金屬物種(Mo,Cr)以及 Si surface 進行更高階的氧化作用,改 善可濕性(wettability),即親水性,而表面親水性的提高,可縮短清 洗的時間,還可鈍化 Mo,Cr 表面,進而產生保護作用。UV/O3在一開 始的清洗製程出現,並不能直接降低化學殘留濃度,而是藉由提高表 面親水性,進而改善清洗效率。

3.3

目前文獻研究方向

圖 12 歷年來光罩清洗方法(本文整理)

3.4

清洗方法比較

接下來的章節將針對兩大常用清洗方法,所帶來的實際效率進行 探討比較,評估因子包括微粒移除能力、離子殘留控制及是否造成光 罩光學性質變化。

由於各研究數據呈現方式不一,爲統一表現方式,主要以常用的 相移光罩-EAPSM(MoSi)為清洗目標,傳統法為基準(圖 9),將 數據標準化(normalization),並以一次清洗為準,以利相互比較。例 如在文獻[11]研究中得到傳統法的相移角度為:每次清洗會減少 0.68 度,另一方法 A 會減少 0.3 度,將傳統法作為基準,則方法 A 的相對 相移角度變化則為 0.3/0.68=0.44,表示方法 A 在相移角度部分,有著 較傳統法優秀的表現,以此類推。

又因早期研究主要偏向去除離子殘留及去除微粒效率為重心,對 於光學性質變化未多著墨,本研究將輔以清洗單元提供之個別光學性 質變化,交叉比對其數據,嘗試引導出最恰當的代表性數據。

微粒移除能力基準值:傳統法,為”1”

離子殘留濃度基準值:傳統法, 為”1”

光學性質變化基準值:相角度、穿透度變化,傳統法, 為”1”

3.4.1 UV/O3

主要參考文獻為[11,13-19],各方法數據整理如附錄一、二。

另外繪製結果如下。

(1)離子殘留率

圖 13 比較不同 UV/O3法之硫/銨離子殘留率

由圖 13 可知,許多方法捨棄傳統法中 SPM 或 SC1 的使用,以最 直接的方式,去除硫離子或銨離子殘留,卻不能達到與傳統法一樣的 清洗效率;另一部分方法,則是證明若在傳統法後加入 DUV,可降低 硫/銨離子殘留濃度[14][17]。Ryu et al.[14]提出以 UV/O3法處理光罩污 染物的可能機制(圖 14)。

圖 14 UV/O3處理污染物之假設機制

Ryu提出以 UV/O3法處理光罩表面污染物,主要是臭氧先降解有 機污染物,使表面可濕性提高,利於傳統法的導入,同時也氧化光罩 表面形成鈍態,保護光學性質不受後續處理傷害;而 SPM 移除污染物 後,SC1 接著移除無機污染物,同時與 SPM 進行中和反應,之後殘留 的離子,如同在 3.2 節提及,UV 照射會提供能量,造成電子躍遷、殘 留離子不穩定,而這些不穩定的分子更容易起反應,例如可形成(NH4

2SO4結晶,進而降解或分解。若將 UV/O3投入最初的清洗製程,是無 法降低化學殘留濃度,但是可以藉由提高表面親水性,進而改善清洗 效率。

(2)光學品質比較

圖 15 比較不同 UV/O3法之相移角度及穿透度變化

(3)討論

在離子殘留率方面,表現最佳的是 Osborne 提出的預結晶法 [19],主要的方法架構,是使用 UV 172nm 在含有氮及氧的反應室照 射,提供足夠的能量及足量的銨,使光罩表面污染物先形成硫酸銨結 晶,再以高溫烤盤 150-200℃,使硫酸銨昇華,以低溫潤洗水,進行 最後的清洗。

此法完全不使用含硫的化學品,單純利用污染物本身的昇華特 性,移除污染物,因硫酸銨昇華速率在 250℃是 150℃的 275 倍,即 250℃昇華速率為 60 µg/min (1000 ng/sec),Osborne 以一般光罩

(area=15×15 cm)的硫離子污染約 0.5 ~5 ng/cm2計算,若 1µg 硫離 子轉化成硫酸銨,從烤盤上被移除的時間應小於 4 秒,但實際上還是 受限於銨離子遇上硫離子,然後再碰撞形成硫酸銨的速率,也就是提 高銨離子的濃度,有助於反應的發生。

在光學品質變化方面,最佳表現仍是 Osborne 提出的預結晶法。

Kang et al.[31]的研究也應用熱處理,以降低硫離子殘留,Kang 直接 在傳統法後加入 230℃高溫熱處理 10 分鐘,再以 80℃熱水潤洗,可 使硫離子殘留濃度小於 0.18 ng/cm2。但是高溫潤洗水會造成相移損 失,所以 Osborne 選擇以低溫潤洗水,進行最後的清洗,由結果看來,

這是十分適合的選擇。

3.4.2 電解水法

主要參考文獻為[20-29],各方法數據整理如附錄三、四。另外繪 製結果如下。

(1)離子殘留率

圖 16 比較不同電解水法之硫/銨離子殘留率

在使用電解水方面,針對硫/銨離子殘留研究數據較少,原因是在 清洗效率部分,臭氧水的強氧化力可以完全取代硫酸,而氫化水加入 少量的氫氧化鈉調整 pH 值,則可取代 SC1 在傳統法所扮演的角色,

也就是可以中和無機物在光罩表面的靜電吸附力,結合 megasonic 可 獲得較佳的去除效率,電解水的應用,可達到完全的 Sulfate Free cleaning,對於所以大部分的研究皆朝著光學性質方向,進行探討。

由圖 16 可知,臭氧水/氫化水與 DUV 不同處,電解水本身就有去 除污染物的能力,所以不一定需要 SPM 或 SC1 強大的去除污染能 力,當然還是有些研究希望與傳統法結合,以保留其強大的去除力,

但是結果與前述相同,只要使用傳統法中的 SPM 或 SC1,硫離子/銨

圖 17 比較不同電解水法之相移角度及穿透度變化

圖 17 說明了單獨使用臭氧水或氫化水,對於相移角度的傷害程 度,與傳統法不相上下。

(3)討論

雖然電解水本身就有去除污染物的能力,但是在微粒移除效率

(PRE, particle removal efficiency)方面,卻是不比 SC1,其去除能 力為:SC1>DIH2>>DIO3。因為臭氧水無法像 SC1 或 DIH2 可降低微 粒與表面的吸附力,因而影響了臭氧水的對於微粒的移除能力,也會

(PRE, particle removal efficiency)方面,卻是不比 SC1,其去除能 力為:SC1>DIH2>>DIO3。因為臭氧水無法像 SC1 或 DIH2 可降低微 粒與表面的吸附力,因而影響了臭氧水的對於微粒的移除能力,也會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