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GCSE中文科句式舉隅:

在文檔中 歷史專科語體對非華語學 (頁 34-48)

interrogative & conjunctions

問句用語:

Questions using 吗

Questions using 还是

Questions using the following interrogatives: 甚麽,谁, 哪儿, 为 甚么, 怎么,几, 哪个, 甚么时候, 怎么样, 多少, 多大, 几岁

Tag questions using 呢,吧

Joining nouns to nouns: ...和 …

Saying ‘with’: 和,跟

Subjects in parallel: 都,

連接詞:

中史科文句

• 問句用語:

• 為何清末中國的天主教成了政府中的「政

府」?

• 一敗何足餒?

• 何謂「軍閥」 ?

• 連接詞:

• 隨著慈禧太后與光緒帝矛盾日深,她遂密

謀廢黜光緒帝。

• 與此同時,孫中山等人感到清廷腐敗無能,

認為只有推翻滿清才能挽救中國。

或,或者 一… 就…

不但… 而且…

除了… 以外…

越… 越…

而且…

不過…

那麼…

因此…

為了…

非華語學生在中史科通篇所遇到的困難

圖式結構 語篇 語言特色

提問 解釋秦國能統一天下的原因。 「解釋……的原因」指示

寫作方向。

現象確認 秦滅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的紛亂局面。戰國七雄逐鹿中原,為 何秦國能統一天下?主要原因如下:

「主要原因如下」帶出下 文將交待各個原因。

因素1 地理優勢

秦國地處黃河上游,佔據關中和巴蜀(今重慶、四川一帶),當地土 地肥沃,物產豐富。此外,關中地區地勢險要,有崤山和函谷關為屏 障,易守難攻。再者,秦僻處西方,較少參與東方各國的戰爭,因此 能養精蓄銳,伺機東進。

時間連詞「首個」、「先 後」、「然後」、「此後」

帶出事件發生的先後次序。

因果連詞「因」、「因 此」、「使」、「以致」

建立事件之間的因果關係。

大量運用添加連詞「此 外」、「再者」、「加上」

及轉折連詞「但」敍述事 件。

因素2 人才獻計

秦國君主用人不問出身和國籍,為才是用。如秦孝公用商鞅,推行變 法;秦惠王用張儀,實行「連橫計」;秦昭王用范雎,實行「遠交近 攻」之策;秦王政用李斯,實行「離間計」等。在這些客卿的輔助下,

秦國得以統一天下。

因素3 六國力弱

六國之中,有些國家雖能稱雄一時,但不能持久,如魏、齊、燕曾因 變法而強盛,但因互相混戰、政治漸壞等原因,以致國力耗損。楚、

趙亦曾富強一時,但先後慘敗於秦,此後一蹶不振。韓地小力弱,是 六國中首個被滅的國家。加上六國互相猜忌,使秦國瓦解 「合縱」,

然後逐一擊破。

因素4 民心所向

春秋戰國時代,各國混戰,生靈塗炭,人民渴求和平安定。此外,隨 著工商業日益發達,人們在各國之間往來貿易,都希望有統一的政權,

以便商貿進一步發展。秦的統一正是符合民心所向的時代趨勢。

課文内容頗長

學生較難理解

篇章重點

教學建議討論:中史常用詞彙的簡化/改寫

• 例如「多元一體文化」或可改寫為「多個具特色但又統一的文化」。

(教育局,2019)

逐鹿中原 爭奪中國的領導地位

伺機東進

為才是用

等待向東進攻的機會

任用有才幹的人

教學建議討論:中史常用句式的簡化/改寫

何謂「軍閥」 ? 「軍閥」是甚麼 ?

與此同時,孫中山等人感到 清廷腐敗無能,認為只有推 翻滿清才能挽救中國。

同一時間,孫中山等人感到

清廷腐敗無能,為了挽救中

國,他們認為必須推翻滿清。

歷史記述: 文步、功能及用語舉隅

提問 引言

描述[1-n]

(綜述)

文步

提出作答要求。

確認要描述的現象ヽ歷史事件或事 件結果,為之後的解說奠下基礎。

清晰順序描述歷史事件發展,可按 不同時代、事件性質等適當分段。

總結前文各點,使文章結構更為完整。

功能 用語舉隅

「 哪些事件?」

「如何發生?」

「現詳細描述如下。 」

「從資料…所示」

「反映出…」

時間連詞如以「首先…」開首、「最後…」

來結尾

每類描述之間使用添加連詞如 「另外」、

「此外」、「而」

短句如 「在···方面」來劃定描述範疇

「一方面··」 、 「另ー方面」作語篇銜接

• 「總括而言」、

「總括來說」

因素解説: 文步、功能及用語舉隅

提問 現象

因素[1-n]

(因素重申)

文步

提出作答要求。

確認要解釋的現象ヽ歷史事 件或事件結果。

列舉多個因素以解釋事物的 發生或出現。

全文收結,歸納不同因素。

功能 用語舉隅

「解釋 …為甚麼…」

「解釋 …原因…」

「指出 …並舉出理由」

「 …(作者/漫畫家)有何看法/態度…解釋你的答案…」

「 …(資料)有何用處與局限…解釋你的答案…」

「解釋 …導致(某事情)的歷史背景…」

「解釋 …趨勢…」

• 「主要原因如下。 」

銜接詞:「首先」、 「其次」、 「另外」、 「再者」、

「最後」、 「此外」

因果連詞: 「因為……,所以」、 「由於……,因此」

• 「以上原因」

論説語體: 文步、功能及用語舉隅

指令

立場

論述[1-n]

(重申立場)

文步 作答要求,須參考資料或根據自身的知識,

就某一議題表明有多同意,或從某一個角 色的角度作出辯論。

重要的文步,點明該語篇期望讀者接受的 立場或看法。可先為事件提供背景資料,

簡介要描寫的對象,訂定範圍,令其後的 描述或討論有較明確的基礎,然後表示立 場。

提出不同論點以支持立場,並用例子作論 據。若要加強說服力,可加入「駁論」或

「讓步」的文步。前者先提出和自己立場 相反的觀點或看法,然後反駁;後者指出 一件事件的其他立場和觀點,讓論述更為 客觀。在歷史資料題中一般答題結構可以 較為簡單,「背景」 、 「駁論」/「讓 步」和「重申立場」等文步或可省去 。

最後一個文步,有總結論述、強調立場、

作出推論的功能,或可提出要再了解的問 題。

功能 用語舉隅

「你是否同意……?」

「你對這說法有多同意?」

「……的可能性有多大?」

「你認為……哪些方面……」

「在甚麼程度上可視為……」

「我認為……,因此,我同意……」

「不論從……或……,都應……,因為……」

「就文中所述,我是非常同意……, 現分述如下:」

論述著重闡明理據,常用邏輯關係的表述,故涉及較多 因果或轉折連詞:

因果連詞如 「因為……,所以」、「由於……,

因此……」

轉折連詞如「雖然……,但……」、「而」、「

但」

舉例的如「以……為例」

帶出觀點角度的如「從……角度看」

顯示判斷的如「應」、「可以」

「由此可見,……」、「所以……」、

「由以上分析可見……」

「由於……,因此,我同意/支持……」

比較語體: 文步、功能及用語舉隅

提問 比較點

闡釋[1-n]

文步

提出作答要求。

指出比較點令其後的比較有 明確的基礎。

就比較項目的比較點逐一比 較,突出不同事物在某方面 的異同。

功能 用語舉隅

• 「根據 ……比較」

• 「就 ……比較」

• 「指出 ……差異」

• 「在……方面……較」

• 「而」

清晰説明學習目標

語篇解釋秦國能統一天下的原因。

秦滅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的紛亂局面。戰國七雄逐鹿中原,為 何秦國能統一天下?主要原因如下:

地理優勢

秦國地處黃河上游,佔據關中和巴蜀(今重慶、四川一帶),當地土 地肥沃,物產豐富。此外,關中地區地勢險要,有崤山和函谷關為屏 障,易守難攻。再者,秦僻處西方,較少參與東方各國的戰爭,因此 能養精蓄銳,伺機東進。

人才獻計

秦國君主用人不問出身和國籍,為才是用。如秦孝公用商鞅,推行變 法;秦惠王用張儀,實行「連橫計」;秦昭王用范雎,實行「遠交近 攻」之策;秦王政用李斯,實行「離間計」等。在這些客卿的輔助下,

秦國得以統一天下。

六國力弱

六國之中,有些國家雖能稱雄一時,但不能持久,如魏、齊、燕曾因 變法而強盛,但因互相混戰、政治漸壞等原因,以致國力耗損。楚、

趙亦曾富強一時,但先後慘敗於秦,此後一蹶不振。韓地小力弱,是 六國中首個被滅的國家。加上六國互相猜忌,使秦國瓦解 「合縱」,

然後逐一擊破。

民心所向

春秋戰國時代,各國混戰,生靈塗炭,人民渴求和平安定。此外,隨 著工商業日益發達,人們在各國之間往來貿易,都希望有統一的政權,

以便商貿進一步發展。秦的統一正是符合民心所向的時代趨勢。

• 學生能夠閱讀和理解一篇 因素解説的文章。

• 學生能夠辨析秦國能統一

天下的因素。

• 指導學生閲讀課文篇章,為每一個因素命名,寫出其主題句/字詞。

解釋秦國能統一天下的原因。

秦滅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的紛亂局面。戰國七雄逐鹿中原,為何秦國能統一天下?

主要原因如下:

______地理優勢______

秦國地處黃河上游,佔據關中和巴蜀(今重慶、四川一帶),當地土地肥沃,物產豐富。

此外,關中地區地勢險要,有崤山和函谷關為屏障,易守難攻。再者,秦僻處西方,較 少參與東方各國的戰爭,因此能養精蓄銳,伺機東進。

______人才獻計______

秦國君主用人不問出身和國籍,為才是用。如秦孝公用商鞅,推行變法;秦惠王用張儀,

實行「連橫計」;秦昭王用范雎,實行「遠交近攻」之策;秦王政用李斯,實行「離間 計」等。在這些客卿的輔助下,秦國得以統一天下。

______六國力弱______

六國之中,有些國家雖能稱雄一時,但不能持久,如魏、齊、燕曾因變法而強盛,但因 互相混戰、政治漸壞等原因,以致國力耗損。楚、趙亦曾富強一時,但先後慘敗於秦,

此後一蹶不振。韓地小力弱,是六國中首個被滅的國家。加上六國互相猜忌,使秦國瓦 解 「合縱」,然後逐一擊破。

______民心所向______

春秋戰國時代,各國混戰,生靈塗炭,人民渴求和平安定。此外,隨著工商業日益發達,

人們在各國之間往來貿易,都希望有統一的政權,以便商貿進一步發展。秦的統一正是 符合民心所向的時代趨勢。

指令 現象確認

因素1

因素2

因素3

因素4

填充練習

• 因素解説相關詞彙:

• 請選擇以下的詞語完成填充練習。

• 1)楚、趙曾富強一時,但先後慘敗於秦,導致一蹶不振。

• 2)魏、齊、燕曾因變法而強盛,但因互相混戰、政治漸壞 等原因,導致國力耗損。

但 加上 導致

寫作練習:共同/個人建構

文步 内容 功能詞彙/

句式

確認 秦滅六國,結束了春秋 戰國以來的紛亂局面。

主要原因如下 因素1 地理優勢 因果連詞:因 此、得以、以 致、以便 添加連詞:此 外、再者、加 上

轉折:但 時間連詞:先 後、首個、此 後、然後 因素2 人才獻計

因素3 六國力弱

因素4 民心所向

筆記製作

The curriculum cycle (Rothery and Stenglin, 1995)

四大文明古國的文字皆是象形文字,但現在只有中國

的文字仍繼續使用。你認為是甚麼原因呢?(選自劉

偉華博士設計單元)

思考題 (可設計共同建構活動)

• 四大文明古國的文字皆是象形文字,但現在只有中國的文字仍繼 續使用。你認為是甚麼原因呢?(選自劉偉華博士設計單元)

• The four ancient civilizations used pictographs as their writings.

However, China is the only civilization that continues to use this type

of writings. Why?

在文檔中 歷史專科語體對非華語學 (頁 34-4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