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IEA 的背景及組織運作

IEA(全名是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中文叫做國際教育學習成就評鑑協會)是作國際教育成就的一個 組織,本論文所引述的 TIMSS-R 研究報告正是此機構的公開發表研究。此機構 多年致力於用科學方法來評鑑各國教育之優缺點,很快的獲得國際間比較教育界 的認可與支持(戴曉霞,1995)。以下要介紹 IEA 的背景、組織發展、運作及經 費運用及至今的重要研究報告:

一、探討 IEA 的成立背景

IEA 的總部設在荷蘭 阿姆斯特丹。IEA 是在 1959 年由歐、美學者推動成立。

IEA 最早在 1961 年 4 月首度出現在國際教科文組織(UNESCO)所屬的教育研 究所的議程中,有鑒於當時的比較教育仍偏重於描述性的研究,這些歐、美學者 覺得十分需要對教育系統共有之間的問題進行實證性的量化比較研究,於是在 1964 年開始在英、法、美、日等十二個國家或地區以相同的測驗題目與問卷,

進行第一次國際數學成就調查(The First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Study,簡寫為 FIMS),經過 1960、1961 年多次會議之後,在 1961 年正式命為「國際教育成就 評鑑協會,簡寫為 IEA」,仍屬於 UNESCO 之下,直到 1967 年才在比利時登記 為法人機構(戴曉霞,1995)。

誠如曾經擔任 IEA 主席長達 17 年的 Torsten Husén 所說的,IEA 的成立與運 作「不但代表各國緊密合作,以建立經驗的比較教育學之努力;也顯示學術研究 反應時代精神(Zeitgeist)及盛行的研究典範之程度」(Husén ,1979 ,p.371)。

IEA 的興起除了與當時比較教育的發展與需求有關,還和二十世紀中葉的國際關 係及社會經濟脈動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戴曉霞,1995)。

為了充分反映 1950、1960 年代的「時代精神」,IEA 自 1960 年代初期成立 至今 40 餘年以來,已完成的九次大規模的跨國研究(最近一次是 2003 年),這 些年的研究都遵循一種簡單的「三段式」研究架構,而不敢有所逾越。IEA 研究 的架構包括下列三階段:一、發展對世界各國都有效的研究工具,以測量各國學

教師、教材、教法等;三、測量各國教育體系之輸出(outputs),主要為學生之 學習成就及態度,並進行輸入變項與輸出變項之相關研究研究(Husén ,1979 , p.380)。在這樣的研究架構之下,IEA 各項研究所採取的是嚴格的量化研究典範,

以科學方法來保證研究結果的有效性。

影響 IEA 最大的首推 Torsten Husén 。他從 IEA 的醞釀期就積極參與,並擔 任 IEA 的主席達十七年(1962-1978)。IEA 是一個沒有固定經費的非官方組織,

能夠生存至今,他的領導能力功不可沒(Postlethwaite ,1986)。但是不可否認 的,他個人的學術背景及經歷也主導了 IEA 的研究取向,在肯定與認同之外,

也招致不少責難與批評。 Husén 在他的自傳中曾以專章記述他在 1941 到 1947 年之間,協助瑞典軍方進行心理測驗的經歷,而這段經歷對他日後學術研究去向 顯然有相當深遠的影響,例如 Brian Holmes 即將他歸類為比較教育心理測驗派的 代表(戴曉霞,1995)。

IEA 這些年來所作的跨國研究,除了 1980 年代「教室環境研究」兼採非參 與觀察法之外,基本上都是採用調查研究法,並且將「教育成就評鑑」等同於「學 業成就測驗」,充分地符應了心理測量客觀化、系統化、計量化、和標準化等的 特徵。這種研究取向或許符合 1960 年代對比較教育的呼籲,但也窄化、簡化了 教育成就評鑑的範圍和層次,限制了 IEA 研究的貢獻。

不過因為 IEA 的研究提供很大量的資料,可以對參與國家的教育過程作很 詳細的瞭解,這種循環式連續性的研究,可以讓每個國家去測量自己在數學、科 學及閱讀能力上的教育成就;循環式的調查研究也可監控教育政策的執行成果,

並可定義當代新的議題以作為改革努力的目標(IEA,n.d)。

二、IEA 的組織發展史

成立初期:因參加的國家有限,所以組織很單純。由各會員國組成的理事會

( Council for the International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是主要的決策單位,舉凡比較研究的學科、研究 對象、研究進行的時間表、及經費的安排等都由其決定。理事會 原則上一年召開一次,其下另設常務委員(standing committee),

除執行理事會的決議之外,在理事會休會期間,代行必要之決策。

1964 年後:IEA 開始規劃包括科學、文學;公民等學科之「六科調查研究」

(Subject Survey)之後,開始有所改變。各會員國決定在各國 增設「研究召集人」(national research coordinators,簡稱 NRCs)

除統籌各會員國之國內會務之外,並擔任各會員國間之協調。

此外,另設立「稽查委員會」(steering committee),以審查日 益增多的研究計畫。從此,IEA 的組織日益複雜。

1980 年代中期:由約 40 個會員國組成的大會(general assembly)是最高決 策機構,其下設有常務委員會,之下再設立二類委員會:一為 與研究計畫之審核、執行相關的各委員會;二為主管經費、未 來活動、編輯等工作委員會(如圖 2-4.1)。

經費委員會 未來活動委員會 編輯委員會

政策及程序委員會 技術委員會

傳播委員會

圖 2-4.1:IEA 組織結構圖(Postlethwaite,1986,pp.129-130)

現在:IEA 仍是登記在比利時法人機構,享有比利時提供的捐款及募款得以 免稅的身分。IEA 的執行秘書處是由委員會中的成員所組成,設在荷 蘭的阿姆斯特丹,負責的工作為財務的管理和人員的雇用。IEA 的其 他合作單位包括:IEA 的資料處理中心(data Processing center,簡稱 DPC);加拿大國家統計局(statistics canada),還有教育測驗服務局

(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及部分知名大學協助等。例如 1998 年開 大會

常務委員會

研究計畫相關委員會 工作委員會 國際研究計畫理

事會

稽查委員會

國際研究 委員會

國際協調及資料處 理中心

加拿大國家統計局統籌,數據處理為德國 漢堡大學負責,試題本籍 問卷翻譯之核可由位在荷蘭 阿姆斯特丹 IEA 總部辦理,就是由不少 其他單位協助完成(陳昭地、沈青嵩,1998)。

三、IEA 的組織運作及經費運用

所有向 IEA 提出的研究計畫,先送交稽查委員會,就其價值、可行性及經 費等方面加以評估。其次再送給由各國研究召集人(NRCs)組成之「國際研究 委員會」(International Study Committee)特別就研究之概念,包括研究所涵蓋的 變向及研究之模式等仔細檢討。研究計畫若能通過上述各委員會之審查即可展開 資料蒐集等研究步驟。同時並由決定參與該項研究之會員國指派代表組成「國際 研究計畫理事會」(International Project Council,簡稱 IPC),其任務是預算及時 間之雙重限制之下,維護研究之品質。「國際協調及資料處理中心」(International Coordinating and Data Processing Center)負責確保所有的研究相關事宜都能按時 進行。

IEA 各工作委員會屬任務編制,需要時由大會指定成立,工作完成後就解 散。以經費而言,大致分為會員國和國際支出二項。和各國相關的活動,原則上 由各會員國自行負擔。和國際性活動相關的經費,例如國際協調及資料處理中 心、稽核委員會議等支出,則由經費委會負責籌募。IEA 的經費來源有兩種特色:

第一、沒有固定的、來自官方的收入;第二、IEA 不收會員國會費,以免有些會 員國會因為無法支付會費,而造成會員國之間的差別地位,或妨礙各國參加研究 活動的均等機會。以 1985 年為例,當時正在進行的四個研究計畫,每年共需要 一百萬美元的國際性支出,若由會員國平均分攤,則每個會員國每年需支付二萬 五千美元會費。並不是每個會員國都能負擔這筆費用(Postlethwaite,1986,

p.135-136)。IEA 經費的來源主要是向歐美各國政府及私人基金會募款。這種募 款方式使得 IEA 的研究經費並不穩定,常常影響研究的規劃與進行(Husén , 1979 ,p.377)。但我國在 1992 年加入時,當時對於參加國家就有修正要繳交年 費,但對於部份較貧窮的國家是得以申請免繳優惠。我國首度參加 TIMSS-R 的 國際調查計畫是在 1998 年二月由台師大科教中心專家向國科會提出為期二年半 的調查研究計畫,申請總經費約是新台幣七百五十萬元。(陳昭地、沈青嵩,1998)

除了研究結果的發表之外,IEA 對各國教育研究人員的訓練和研究能力的 提昇也展現了相當的熱忱。IEA 不但協助技術不足的會員國進行研究,以提供其 研究人員在職訓練的機會外,也舉辦各種和教育有關的研討會。例如在 1968 到 1972 年之間,IEA 以英語、法語、德語等為世界各地的研究者舉辦多場有關教 育研究方法的研討會,也曾在 1971 年召開以課程發展與革新為主題的國際性研 討會(Postlethwaite,1988,p.26-46)。

四、IEA 的重要研究報告

IEA 成立至今共作過二十多項國際研究,其中以完成的調查包括 1964 年的 第一次國際數學研究(FIMS),1970 年到 1971 年的六科研究(FISS),1980-1982 的第二次國際科學研究及教室環境研究(SIMS),1980 年代末到 1990 年代的電 腦 在 教 育 之 應 用 調 查 ( computer in education )、 寫 作 能 力 研 究 ( written composition)、閱讀素養調查(reading literacy)及教育中的語言研究(LES),還 有 1995-1996 年的第三次國際數學、科學教育研究(TIMSS)、1999 年第三次國 際數學、科學教育研究後續調查(TIMSS-R)(Martin et al.,2000),及最近才進 行完成的六個調查研究,包括 1994-2004 的公民教育研究(CIVED)、1999-2003 年國際閱讀素養進階研究(PIRLS)、1986-2002 年第二次教育資訊科技教育第二 模組(SITES-M2)、2000-2004 年國際數學、科學教育趨勢調查(TIMSS-2003)、

1998-2002 年第三次國際數學、科學教育研究後續調查錄影帶計畫(TIMSS-R Viedo)等(Martin et al.,2000)

綜合以上的分析可以發現,IEA 的成立除了反映 1950、1960 年代比較教育 研究典範之轉換及建立比較教育科學之呼聲外,和當時的國際關係及各國經濟、

社會現代化的浪潮有相當密切的關係。作為一個沒有固定財源、不時面對政治干 預的國際組織,IEA 能夠展現其學術活動力長達 40 餘年,殊為不易,對比較教 育研究風氣與水準之提昇,亦可為貢獻卓著(戴曉霞,199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