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理論模型

3.4 理論分析與結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1

四、 以 Bianconi-Barabasi 網路模型模擬

在本章主要延續第三章的模型設定,使用模擬來驗證是否在有風險準備金下成交 機會較大。主要根據Matteo Smerlak, Brady Stoll, Agam Gupta, James S. Magdanz (2015)[23]的研究,運用社會網路模型來模擬借貸的交易情形與平台可能發生的 系統性風險。

模擬所用的參數是根據式(42)選出,分別為 Logistic 函數的 beta、槓桿率𝛬、流 動比率𝛷、流動資產保留率𝜌、無風險借款利率𝑅𝐿、無風險存款利率𝑅𝑆

Netlogo,模擬後的分析使用工具為 Stata。

4.2 模擬結果與比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4

在無準備金制度下的交易網路如圖 4-1,模擬結果整理在表 4-3、4-4 與圖 4-2。

在有準備金制度下的交易網路如圖4-3,模擬結果整理在表 4-5、4-6 與圖 4-4。

圖4-1:無風險準備金下的交易網路圖

表4-3:無風險準備金下的度分布

度 1 2 3 4 5 6 7 … 298

機率 0.750 0.130 0.047 0.022 0.012 0.008 0.006 … 0.00001 表4-4:無風險準備金下度分布的敘述統計量

平均數 標準差 最大值 中位數 偏態係數 Gini 係數 1.996 6.84495 298 1 24.75136 0.99196 圖4-2:無風險準備金下的對數化度分布函數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5

圖4-3:有風險準備金下的交易網路圖

-6 -5 -4 -3 -2 -1 0

0 0.5 1 1.5 2 2.5 3

分布比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6

表4-5:有風險準備金下的度分布

度 1 2 3 4 5 6 7 … 139

機率 0.681 0.161 0.061 0.032 0.016 0.011 0.009 … 0.00001 表4-6:有風險準備金下度分布的敘述統計量

平均數 標準差 最大值 中位數 偏態係數 Gini 係數 1.996 3.74294 139 1 15.59505 0.96077

圖4-4:有風險準備金下的對數化度分布函數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7

經過比較可以發現,在有風險準備金下的不均程度比無風險準備金時來的小,這 個結果驗證了前面理論部分的結論—即風險準備金提高了借方願意借錢的意願,

因為如此,資本少的投資者更容易在P2P 平台交易,也因此不均程度比較小。

下面將會模擬在六個參數不同的情形下的交易情形,假設交易環境是在有風險準 備金下的情形,而參考組的參數則與表4.2 的模擬參數相同。

-6 -5 -4 -3 -2 -1 0

0 0.5 1 1.5 2 2.5

分布比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8

4.2.2 比較 Logistic 函數的 beta

本小節的研究目標為觀察 Logistic 函數的 beta 對整體 P2P 借貸的影響,根據 Simone Lenzua, Gabriele Tedeschi (2012)的研究,Logistic 函數的 beta 為信號可信 度(signal crediability)。他們指出 beta 值對社會網路的集中度有很大的影響,若 beta 值愈大,則網路的集中度愈高。

為了比較beta 對整體社會網路的影響,在對照組 1 將參數 beta 由 2 提高為 10,

其他參數保持不變(見表 7)。交易網路如圖 5,模擬結果整理在表 8、表 4-9 與圖 4-6。

表4-7:對照組 1 的參數

beta 𝛬 Φ 𝜌 𝑅𝐿 𝑅𝑆

10 2 0.2 0.2 0.03 0.01

圖4-5:對照組 1 的交易網路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9

表4-8:對照組 1 的度分布

度 1 2 3 4 5 6 7 … 465

機率 0.965 0.017 0.004 0.003 0.001 0.001 0.001 … 0.00001 表4-9:對照組 1 的度分布的敘述統計量

平均數 標準差 最大值 中位數 偏態係數 Gini 係數 1.996 15.32587 465 1 21.07108 0.99077 圖4-6:對照組 1 的對數化度分布函數圖

根據表4-8、表 4-9 與圖 4-6,與參考組比較發現,當 beta 值愈高時,其不均程度 愈高,這與Simone Lenzua, Gabriele Tedeschi (2012)的研究是一致的。這表示若 P2P 市場較易受信評紀錄或大數據影響,導致進入障礙,則大公司或有錢人遠比 其他人容易獲得借款。

-6 -5 -4 -3 -2 -1 0

0 0.5 1 1.5 2 2.5 3

分布比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0

4.2.3 比較槓桿率

本小節的研究目標為觀察槓桿率對整體P2P 借貸的影響,槓桿率愈高表示負債 佔比愈高,這意味著財務愈不健全。為了比較槓桿率對整體社會網路的影響,

在對照組2 將槓桿率由 2 提高為 10,其他參數保持不變(見表 4-10)。交易網路 如圖4-7,模擬結果整理在表 4-11、表 4-12 與圖 4-8。

表4-10:對照組 2 的參數

Beta 𝛬 Φ 𝜌 𝑅𝐿 𝑅𝑆

1 10 0.2 0.2 0.03 0.01

圖4-7:對照組 2 的交易網路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1

表4-11:對照組 2 的度分布

度 1 2 3 4 5 6 7 … 493

機率 0.949 0.031 0.006 0.001 0.002 0.001 0.001 … 0.00001 表4-12:對照組 2 的度分布的敘述統計量

平均數 標準差 最大值 中位數 偏態係數 Gini 係數 1.996 16.34018 493 1 22.06564 0.99021

圖4-8:對照組 2 的對數化度分布函數圖

根據表4-11、表 4-12 與圖 4-8,隨著槓桿率愈大,其不均程度愈大,原因是槓桿 率愈大,負債比率就愈大,因此小資本的貸款人就因為承擔能力不足而無法借貸。

-6 -5 -4 -3 -2 -1 0

0 0.5 1 1.5 2 2.5 3

分布比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2

4.2.4 比較流動比率

本小節的研究目標為觀察流動比率對整體 P2P 借貸的影響,流動比率愈高表示 流動性資產佔比愈高,這意味著財務變現能力愈強。為了比較流動比率對整體社 會網路的影響,在對照組3 將流動比率由 0.2 提高為 0.8,其他參數保持不變(見 表4-13)。交易網路如圖 4-9,模擬結果整理在表 4-14、表 4-15 與圖 4-10。

表4-13:對照組 3 的參數

Beta 𝛬 Φ 𝜌 𝑅𝐿 𝑅𝑆

1 2 0.8 0.2 0.03 0.01

圖4-9:對照組 3 的交易網路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3

表4-14:對照組 3 的度分布

度 1 2 3 4 5 6 7 … 119

機率 0.686 0.159 0.061 0.032 0.018 0.010 0.006 … 0.00001 表4-15:對照組 3 的度分布的敘述統計量

平均數 標準差 最大值 中位數 偏態係數 Gini 係數 1.996 3.86070 119 1 13.99147 0.96065 圖4-10:對照組 3 的對數化度分布函數圖

根據表4-14、表 4-15 與圖 4-10,與參考組比較發現,當流動率愈高時,其不均 程度愈低,此外度數少的節點也相對比較多,其原因為當流動率在比較高的環境 時,小資本的個人或公司更容易經由P2P 平台成功獲得貸款機會。

-6 -5 -4 -3 -2 -1 0

0 0.5 1 1.5 2 2.5

分布比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4

4.2.5 比較流動資產保留率

本小節的研究目標為觀察流動資產保留率對整體 P2P 借貸的影響,流動資產保 留率愈高代表流動性資產的保留比率愈高,這意味著財務流動性變差。為了比較 流動資產保留率對整體社會網路的影響,在對照組4 將流動資產保留率由 0.2 提 高為 0.8,其他參數保持不變(見表 4-16)。交易網路如圖 4-11,模擬結果整理在 表4-17、表 4-18 與圖 4-12。

表4-16:對照組 4 的參數

Beta 𝛬 Φ 𝜌 𝑅𝐿 𝑅𝑆

1 2 0.2 0.8 0.03 0.01

圖4-11:對照組 4 的交易網路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5

表4-17:對照組 4 的度分布

度 1 2 3 4 5 6 7 … 448

機率 0.861 0.086 0.019 0.009 0.004 0.003 0.002 … 0.00001 表4-18:對照組 4 的度分布的敘述統計量如下

平均數 標準差 最大值 中位數 偏態係數 Gini 係數 1.996 13.27047 448 1 24.73991 0.98463 圖4-12:對照組 4 的對數化度分布函數圖

根據表4-17、表 4-18 與圖 4-12,資產保留率的增加意味著借貸雙方的貿易變得 保守,因此資金少的投資者就更不願意交易,平台只留下資金多的投資者,這也 導致不均程度的上升。

-6 -5 -4 -3 -2 -1 0

0 0.5 1 1.5 2 2.5 3

分布比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6

4.2.6 比較無風險借款利率

本小節的研究目標為觀察無風險借款利率對整體 P2P 借貸的影響,無風險借款 利率增加會加大無風險投資報酬率。為了比較無風險借款利率對整體社會網路的 影響,在對照組5 將無風險借款利率由 0.03 提高為 0.05,其他參數保持不變(見 表4-19)。交易網路如圖 4-13,模擬結果整理在表 4-20、表 4-21 與圖 4-14,結果 分析將在4.2.7 節討論。

表4-19:對照組 5 的參數

Beta 𝛬 Φ 𝜌 𝑅𝐿 𝑅𝑆

1 2 0.2 0.2 0.05 0.01

圖4-13:對照組 5 的交易網路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7

表4-20:對照組 5 的度分布

度 1 2 3 4 5 6 7 … 129

機率 0.680 0.167 0.060 0.032 0.016 0.010 0.006 … 0.00001 表4-21:對照組 5 的度分布的敘述統計量如下

平均數 標準差 最大值 中位數 偏態係數 Gini 係數 1.996 4.09890 129 1 15.51474 0.96516 圖4-14:對照組 5 的對數化度分布函數圖

-6 -5 -4 -3 -2 -1 0

0 0.5 1 1.5 2 2.5

分布比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8

4.2.7 比較無風險存款利率

本小節的研究目標為觀察無風險存款利率對整體 P2P 借貸的影響,無風險存款 利率增加會加大借款的機會成本。為了比較無風險存款利率對整體社會網路的影 響,在對照組6 將無風險借款利率由 0.01 提高為 0.03,其他參數保持不變(見表 4-22)。交易網路如圖 4-15,模擬結果整理在表 4-23、表 4-24 與圖 4-16。

表4-22:對照組 6 的參數

Beta 𝛬 Φ 𝜌 𝑅𝐿 𝑅𝑆

1 2 0.2 0.2 0.03 0.03

圖4-15:對照組 6 的交易網路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9

表4-23:對照組 6 的度分布

度 1 2 3 4 5 6 7 … 151

機率 0.676 0.173 0.058 0.030 0.017 0.011 0.007 … 0.00001 表4-24:對照組 6 的度分布的敘述統計量如下

平均數 標準差 最大值 中位數 偏態係數 Gini 係數 1.996 4.271181 151 1 18.06689 0.96378 圖4-16:對照組 6 的對數化度分布函數圖

根據表4-20、表 4-21、表 4-23、表 4-24、圖 4-14 與圖 4-16 綜合比較對照組 5、

對照組6 與參考組,可以發現無風險利率對 P2P 借貸相對影響不大,這是因為無 風險投資的投資報酬率相對於P2P 借貸下太低。

-6 -5 -4 -3 -2 -1 0

0 0.5 1 1.5 2 2.5

分布比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0

4.3 模擬分析與結論

社會網路對監管者與平台管理者來說是重要的,因為不均程度隱含的意義為在平 台交易的客戶組成與每個交易者的交易頻率,藉由分析網路型態,管理者不僅可 以修正平台交易的體制,也可以發現中心性強的交易客戶並集中監管,如此便可 以防範可能的系統性風險並降低監管成本。

若不均程度愈大,一方面代表大部份的交易集中於少數人,相對的其他的交易者 的交易份額很少,而另一方面也表示在財富分配與平台的穩定度受到交易大戶的 影響也更劇烈,因此不均程度大的平台受到交易大戶的影響比較劇烈。而當不均 程度愈高時,P2P 的借貸對象愈單一,這表示若發生系統性風險,不均程度愈高 的平台愈危險。

模擬的結果可以發現,在有風險準備金的平台,不均程度比沒有風險準備金的平 台小。在參數方面,不均程度與槓桿率、信評敏感度、資產保留率與無風險存款 利率是正相關,而與流動比率與無風險借款利率則是呈現負相關。

在第四章裡用 Bianconi-Barabasi 網路模型來模擬 P2P 平台的交易情形,根據模 擬結果可以發現有準備金下的不均程度比無準備金時小,此外若流動率愈高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3

此外關於模擬的方法,為了要簡化模擬的程序,對模型做了一些違背實務的設 定,例如在現實中每個社會或個人的資產情形與比率不會是常數、信評模型假 設過於簡單、借貸款總量不會相等…等,這使得模擬出來的結果稍微過於理想 化。若模擬是用有向圖,則可以使借貸款總量不相等,因此要如何正確地解讀 模擬結果並且做出結論將是研究者重要的課題。

以目前的結論來看,以社會網路來研究金融體系是可行的,因為研究成果不僅 合理,而且還可以得到一些用傳統方法所無法發現的新發現,例如利用可視性 網路可以更容易進行風險控管或金融環境的優化。另外風險準備金體制也確實 對P2P 平台起到穩定的作用,雖然他稍微改變了 P2P 的「中心脫媒」精神,卻 也讓P2P 更容易推行。

雖然P2P 借貸非常方便,而且相對於銀行借貸,P2P 借貸具有降低交易成本的 優點,可是因為在信評系統發展還尚未成熟的情形下,使得P2P 的發展一波三 折,因此及早認識P2P 的潛在風險並規避之,才能讓我們在享受 P2P 的便利的 同時又不會造成損失,這對於維持金融市場的穩定尤其重要。

[1] Albert-László Barabási (2016). “Network Science: Interactive Textboo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Albert, Reka ; Barabasi, Albert - Laszlo (2002). “Statistical mechanics of complex networks”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Jan, 2002, Vol.74(1), 47(52).

[3] Bianconi, Ginestra ; Barabasi, Albert-Laszlo (2001) “Bose-Einstein Condensation in Complex Network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01, Vol.86(24).

[4] Daning Hu, Michael C. S. Wong, J. Leon Zhao and Zhimin Hua (2012). “Network based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systemic in banking system,” MIS Quarterly Vol.

36 No. 4, 1269-1291.

[5] doughpack 逗派 http://www.doughpack.com/

[6] Dror Y. Kenett, Shlomo Havlin (2015). “Network science: a useful tool in economics and finance” Mind & Society, Vol.14(2), 155-167.

[7] Enrique Batiz-Zuka, Fabrizio López-Galloa, Serafín Martínez-Jaramilloa, Juan Pablo Solórzano-MargainbaBanco (2015) “Calibrating limits for large interbank exposures from a system-wide perspective” Journal of Financial Stability, Deutsche Bundesbank.

[8] Franklin Allen, Ana Babus (2008). “Networks in Finance” Wharto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enter Working Paper No. 08-07.

[9] G. A. Mendes and L. R. da Silva (2009). “Generating more realistic complex

[9] G. A. Mendes and L. R. da Silva (2009). “Generating more realistic complex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