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族群關係與孫吳政權的成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族群關係與孫吳政權的成立"

Copied!
3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族群關係與孫吳政權的成立

呂春盛

摘要

孫 吳 政 權 由 富 春 豪 強 孫 堅 發 跡 , 孫 堅 子 孫 策 創 建 , 再 由 孫 策 弟 孫 權 確 立 。 孫 吳 為 六 朝 政 權 之 首 , 魏 晉 南 北 朝 南 方 政 權 之 始 , 其 特 殊 的 歷 史 地 位, 不 言可 喻。 學 界 關 於 孫 吳 政 權 的 研 究 , 主 要 聚 焦 於 孫 吳 政 權 的 性 格 , 以 及 孫 吳 政 權 內 部 各 派 系 的 權 力 關 係 , 鮮 少 從 族 群 關 係 演 變 的 角 度 來 探 討 孫 吳 政 權 的 成 立 問 題 。 本 文 即 試 圖 沿 著 孫 氏 勢 力 在 江 南 的 發 展 歷 程 , 分 析 孫 氏 建 國 的 基 本 武 力 , 考 察 當 時 江 南 各 族 群 勢 力 的 關 係 演 變 , 由 此 來 探 討 孫 吳 政 權 的 成 立 問 題 , 或 許 對 原 本 地 方 根 基 薄 弱 的 孫 氏 , 如 何 能 夠 在 江 南 立 國 , 會 有 更深 一 層的 認識 。 孫 吳 政 權 以 淮 泗 集 團 為 核 心 , 其 立 足 江 東 , 難 免 要 與 江 南 各 種 勢 力 展 開 結 盟 或 敵 對 關 係 , 其 中 山 越 土 著 敵 對 態 勢 最 為 強 烈 , 又 常 被 外 部 勢 力 策 動 , 充 當 內 應 , 因 而 始 終 與 孫 吳 政 權 處 在 敵 對 的 狀 態 。 江 東 大 族 起 初 也 是 站 在 孫 吳 政 權 的 對 立 面 , 但 為 自 身 生 存 與 家 族 發 展 , 不 得 不 由 敵 對 、 旁 視 而 妥 協 , 況 且 在 族 類 歸 屬 上 , 相 對 於 帶 有 濃 厚 異 族 色 彩 的 山 越 , 江 北 淮 泗 士 人 與 江 東 大 族 同 受 儒 學 , 文 化 傳 統 上 同 聲 共 氣 , 而 江 東 大 族 與 山 越 土 著 之 間 , 長 期 在 地 方 上 有 利 害 關 係 之 矛 盾 衝 突 , 在 種 種 因 素 的 加 乘 之 下 , 以 淮 泗 集 團 為 核 心 的 孫 吳 政 權 , 乃 採 取 結 合 江 東 大 族 打 擊 山 越 土 著 的 策 略 , 孫 吳 政 權 依 此 擴 大 其 基 層 統 治 , 並 補 充 兵 源 與 戶 口 , 所 謂 「 彊 者 為 兵 , 羸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臺灣師大歷史學報 第 61 期 2019 年 6 月,頁 1-38 DOI:10.6243/BHR.201906_(61).0001

(2)

者 補 戶 」, 而 江 東 大 族 也 因 討 伐 山 越 , 更 加 穩 固 其 地 方 的 實 力 與 利 益 , 遷官 封 侯 , 甚 至 逐 漸 進 入 權 力 核 心 , 這 種 以 淮 泗 集 團 結 合 江 東 大 族 打 擊 山 越 的 族群 政 治格 局, 終 孫權 之世 未 有重 大的 變 動。

(3)

一、前言

東漢末年黃巾動亂,揚州吳郡富春縣的豪強孫堅( 157-193)率 眾北上參與討伐黃巾,立功位至長沙太守、領豫州刺史,後來戰 死 沙 場 。 孫 堅 死 後 , 其 子 孫 策( 175-200)募 眾 從 揚 州 牧 袁 術( 155-199),求得孫堅遺部,興平二年(195)攻占江東六郡,可視為孫吳 政 權 之 始 。 建 安 五 年( 200), 孫 策 被 刺 殺 , 其 弟 孫 權( 182-252)繼 統 江 東 。 建 安 十 三 年( 208), 赤 壁 之 戰 , 孫 權 聯 合 劉 備( 161-223) 打敗曹操( 155-220)大軍,政權漸趨穩固,但再過二十年,黃龍元 年(229),孫權才正式稱帝。 孫吳為六朝政權之首,魏晉南北朝南方政權之始,其特殊的 歷史地位,不言可喻。學界關於孫吳政權的研究,主要聚焦於孫 吳政權的性格,以及孫吳政權內部各派系的權力關係。 關於孫吳政權的性格,唐長孺認為,東漢末年南北都普遍存 在以宗族、鄉里為核心的武裝組織,在南方特稱之為宗部,孫吳 的建國乃是以孫氏為首的若干宗族對於另外各個宗族集團(即宗 部 ) 的 勝 利 ;1川 勝 義 雄 認 為 , 東 漢 末 的 江 南 是 較 後 進 的 開 發 社 會,有龐大的山越土著勢力,孫吳政權是帶有「開發領主制」傾 向的軍事政權,孫吳的建國,即「開發領主制」在江南的落實;2 大川富士夫認為,江南地域由於有山越與土豪的存在,孫吳的建 國不得不依賴江北與江南的豪族與士大夫階層,形成存有儒家理 念的軍國政權。3以上各篇,都強調當時江南社會的特殊性與孫吳 政權性格的關係。 關於孫吳政權內部各派系的權力關係,王霜媚認為,從孫策 1 唐 長 孺 , 〈 孫 吳 建 國 及 漢 末 江 南 的 宗 部 與 山 越 〉 , 收 入 唐 長 孺 , 《 魏 晉 南 北 朝 史 論叢》(北京:中華書局,1955),頁3-29。 2 川勝義雄,《六朝貴族制社会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82),第II部第二章, 〈 孫 吳 政 權 と 江 南 の 開 發 領 主 制 〉 , 頁 143-170。 該 書 由 徐 谷 芃 、 李 濟 滄 中 譯 為 《六朝貴族制社會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 大川富士夫,《六朝江南の豪族社会》(東京:雄山閣,1987),第三篇第一章, 〈孫吳政權の成立をめぐって〉,頁203-236。

(4)

軍政府時期到孫權民政府時期,孫吳政權的權力核心,由江淮系 人士轉到江南名族,並以此說明江南名族發展成為貴族的緣由;4 方 北 辰 由 江 東 世 家 大 族 在 政 局 扮 演 的 角 色 , 論 述 孫 吳 政 權 的 興 亡;5田餘慶亦從孫吳政權江東化,即江東豪族逐漸成為權力核心 的過程,來論述孫吳政權的成立與鞏固;6高敏則從孫吳建國過程 中北方地主集團與江東地主集團之間的矛盾鬥爭,說明三國之中 孫吳政權最晚稱帝獨立的原因。7以上各篇,基本上都傾向孫吳政 權的權力核心有所謂江東化的現象。王永平承襲孫吳政權江東化 之說,但又多留意從皇權運作與政治觀念異同的角度,論述孫吳 政權各派系的起伏關係。8然而在此議題上,黃熾霖則持異說,他 運用計量方法,從中央文武官員的地域分布及政治派系,認為淮 泗集團在文武官員之中始終占有相當重要的比率,從而質疑有所 謂孫吳政權江東化之說。9 另外,關於孫吳政權的成立與發展過程,早年已有宮川尚志 在許多細節上的研究,10近年石井仁又特別從孫策與孫權拜授官位 的遷轉,說明孫吳從雄據地方到建立政權,如何取得其統治的合 法性,並進一步有一統天下的野心;11渡邊義浩則從非名士出身的 4 王霜媚 ,〈孫吳政權 的成立與南 北勢力的興替〉,《食貨月刊(復刊 )》,10:3 (臺北,1980.6),頁71-81。 5 方 北 辰 , 《 魏 晉 南 朝 江 東 世 家 大 族 述 論 》 ( 臺 北 : 文 津 出 版 社 , 1991 ) , 上 篇 第 二章,〈孫吳時期江東世家大族的政治活動〉,頁19-58。 6 田 餘 慶 , 〈 孫 吳 建 國 的 道 路 〉 , 收 入 田 餘 慶 , 《 秦 漢 魏 晉 史 探 微 》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 , 2004.2 ) , 頁 262-295 。 ( 原 載 於 《 歷 史 研 究 》 , 1992 : 1 〔 北 京 , 1992.2〕,頁70-89。) 7 高 敏 , 〈 試 論 孫 吳 建 國 過 程 中 北 方 地 主 集 團 與 江 東 地 主 集 團 之 間 的 矛 盾 鬥 爭 〉 , 《鄭州大學學報》,1994:1(鄭州,1994.2),頁22-27。 8 王永平,《孫吳政治與文化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9 黃 熾 霖 , 《 從 中 央 文 官 之 地 域 分 佈 及 政 治 派 系 看 孫 吳 政 權 的 江 東 化 》 ( 臺 北 : 天 空 數 位 圖 書 公 司 , 2012) ; 黃 熾 霖 , 《 從 中 央 武 官 之 地 域 分 佈 及 政 治 派 系 看 孫 吳 政權的江東化》(臺北:天空數位圖書公司,2015)。 10 宮 川 尚 志 , 《 六 朝 史 研 究 : 政 治 . 社 会 篇 》 ( 京 都 : 平 楽 寺 書 店 , 1964) , 第 三 章第三節,〈三國吳の政治と制度〉,頁233-261。 11 石 井 仁 , 〈 孫 吳 政 權 の 成 立 を め ぐ っ る 諸 問 題 〉 , 《 東 北 大 学 東 洋 史 論 集 》 , 6 (仙台,1995.1),頁70-94。

(5)

孫氏,如何取得北來名士與江東人士的支持,論述孫吳君主由匡 輔漢室到自立政權的過程。12此外,尚有顧江龍以孫吳的建國歷程 為碩士學位論文,13都很有參考價值。 以上學界對於孫吳政權成立的種種相關議題,可說已有相當 豐富的成果,然而稍感不足的是,對於江南土著勢力山越的角色 未給予足夠的重視。孫策攻佔江東,幾乎遭受到江東各種勢力的 反抗,後來大多數勢力不得不與孫吳政權合作,唯獨山越土著勢 力,始終維持著敵對狀態。關於山越,唐長孺認為大多數是逃亡 山區的漢人,與一般人民沒有差別,14此說雖值得商榷,15但他認 為山越領袖與漢人宗部勢力關係密切,山越組織幾乎亦與宗部成 為一體,16則頗有參考的價值。傅樂成、高亞偉、陳連慶把史書所 載 之 「 山 中 名 帥 」, 大 致 皆 視 為 山 越 酋 豪 ,17許 倬 雲 則 認 為 這 些 「山中名帥」,只是地方上的大姓,絕非山越酋豪。18誠然,就字 義上「山民」與「山越」並非全等,「宗帥」、「名帥」也未必是山 12 渡 邊 義 浩 , 〈 孫 吳 政 權 の 形 成 〉 , 《 大 東 文 化 大 學 漢 學 會 誌 》 , 38 ( 東 京 , 1999.3) , 頁 81-115。 該 文 後 來 收 入 渡 邊 義 浩 , 《 三 國 政 權 の 構 造 と 「 名 士 」 》 (東京:汲古書院,2004),第三章第一節,頁217-248。 13 顧江龍,〈孫吳建國歷程新探〉(北京: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3)。 14 唐長孺,〈孫吳建國及漢末江南的宗部與山越〉,頁 7-14。早在唐長孺之前,呂思 勉 、 井 上 晃 也 都 有 類 似 的 說 法 , 參 見 呂 思 勉 , 《 讀 史 札 記 》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社,1982) ,乙帙,〈秦漢.山越〉條,頁 582;井 上晃,〈三國時代の山越に 就て〉,《史観》,17(東京,1938.10),頁57-68。 15 筆 者 認 為 山 越 仍 是 非 漢 族 之 土 著 民 , 基 本 上 與 一 般 漢 人 不 同 , 參 見 呂 春 盛 , 〈 三 國 時 代 的 山 越 與 六 朝 的 族 群 現 象 〉 , 《 臺 灣 師 大 歷 史 學 報 》 , 33 ( 臺 北 , 2005.6),頁3-16。 16 唐長孺,〈孫吳建國及漢末江南的宗部與山越〉,頁 7-14。 17 傅 樂 成 , 〈 孫 吳 與 山 越 之 開 發 〉 , 收 入 傅 樂 成 , 《 漢 唐 史 論 集 》 ( 臺 北 : 聯 經 出 版 事 業 公 司 ,1977.9) , 頁 81-91。( 原 載 於 《 國 立 臺 灣大 學 文 史 哲 學報 》, 3 〔臺 北,1951.12〕,頁 119-128。);高亞偉,〈孫吳開闢蠻越考(上)〉,《大陸雜 誌 》 7:7( 臺 北 , 1953.10) , 頁 13-18; 高 亞 偉 , 〈 孫 吳 開 闢 蠻 越 考 ( 下 ) 〉 , 《大陸雜誌》,7:8(臺北,1953.10),頁 12-18;陳連慶,《中國古代少數民族 姓氏研究》(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山越〉,頁234-242。 18 許 倬 雲 , 〈 三 國 吳 地 的 地 方 勢 力 〉 , 收 入 許 倬 雲 , 《 求 古 編 》 ( 臺 北 : 聯 經 出 版 事業公司,1982),頁 561-585。(原載 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37上〔臺北,1967.3〕,頁185-200。)

(6)

越酋豪,19然而要考察史書所載之「宗帥」、「名帥」究竟只是漢族 之地方豪強,或可能是山越酋豪,則並不容易。衡諸當時政情發 展中各股勢力之間的關係,由於山越酋豪與宗部領袖常被連用在 一起,彼此亦經常聯合行動,不妨視兩者為同一股勢力。總之, 山 越 作 為 當 時 江 南 的 土 著 勢 力 , 不 可 輕 忽 其 在 孫 吳 建 國 中 的 角 色,若從當時江南各族群的關係演變,來探討孫吳政權的成立問 題,或許對原本地方根基薄弱的孫氏,如何能夠在江南立國,會 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最後,對本文所謂的族群稍做說明。「族群」一詞的定義,眾 說紛紜,無法在此細論。20筆者認為,由於受到史料的制約,歷史 研究上不妨採取較寬鬆的界定,如王明珂即把歷史上各種不同層 次的人群認同單位皆可稱之為族群,21又如王甫昌界定族群為介於 地域團體與民族之間的社會認同單位。22蓋人群之分類本來就是棘 手的難題,從實用的觀點來看,一種分類是否恰當,端視其能否 有效掌握該時代的歷史特色。23前人在研究孫吳建國過程中屢屢提 及的所謂淮泗集團、江東大族、山越宗帥等等勢力,既難以稱之 為民族,亦非只是單純的地域集團,筆者認為不妨以族群視之, 淮泗集團概指當時出身於淮河、泗水流域的江北人物,江東大族 則指江東地區(又稱江左、江南)的世家大族,24山越宗帥指江東 19 胡 守 為 、 施 光 明 皆 強 調 山 越 與 宗 部 之 不 同 , 但 難 於 否 認 在 當 時 對 抗 形 勢 中 , 兩 者 常 聯 合 在 一 起 。 參 見 胡 守 為 , 〈 山 越 與 宗 部 〉 , 收 入 《 學 術 研 究 》 編 輯 部 編 , 《史學論文集》(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0),頁 1-17;施光明,〈山越非山 民、宗部解〉,《民族研究》,1984:1(北京,1984.1),頁66-69。 20 關 於 族 群 定 義 之 爭 議 , 參 見 王 明 珂 , 《 華 夏 邊 緣 : 歷 史 記 憶 與 族 群 認 同 》 ( 臺 北 : 允 晨 文 化 實 業 公 司 , 1997) , 第 一 章 , 〈 當 代 社 會 人 類 學 族 群 理 論 〉 , 頁 24 之註1。 21 此 處 筆 者 較 認 同 王 明 珂 對 族 群 的 定 義 , 參 見 王 明 珂 , 《 華 夏 邊 緣 : 歷 史 記 憶 與 族 群認同》,第一章,〈當代社會人類學族群理論〉,頁24 之註1。 22 王 甫 昌 , 《 當 代 台 灣 社 會 的 族 群 想 像 》 ( 臺 北 : 群 學 出 版 公 司 , 2003) , 第 二 章,〈什麼是「族群」與「族群認同」?〉,頁9-18。 23 呂 春 盛 , 《 陳 朝 的 政 治 結 構 與 族 群 問 題 》 ( 臺 北 : 稻 鄉 出 版 社 , 2001) , 第 一 章,〈導論〉,頁10-11。 24 關於淮泗集團、江東大族之界定,本文大致沿用學界常用的概念,相關討論參見黃 熾霖,《從中央文官之地域分布及政治派系看孫吳政權的江東化》,頁14-22。

(7)

大族之外包括原住民在內的江南土豪勢力,在行文中有時簡稱山 越。本文即試圖沿著孫氏勢力在江南的發展歷程,分析孫氏建國 的基本武力,考察當時江南各族群勢力的關係演變,由此掌握孫 吳政權的成立關鍵。

二、孫堅的發跡及其基本武力

(一)孫堅的發跡 孫 吳 政 權 的 發 跡 人 孫 堅 , 吳 郡 富 春 人 ,《 三 國 志 》 作 者 陳 壽 (233-297)說他「勇摯剛毅,孤微發跡」,25但他少為縣吏,又歷任 鹽瀆、盱眙、下邳三縣丞,可見亦非一般市井小民,應屬地方豪 強之類,但絕非當時的名士階層,殆無疑慮。26中平元年(184) 巾亂起,孫堅受命率領鄉里少年,「又募諸商旅及淮、泗精兵,合 千餘人」,27發兵討平汝、潁地區的黃巾,拜別部司馬。中平三年 ( 186 )又 以 長 沙 太 守 , 討 平 區 星 變 亂 , 封 烏 程 侯 , 勢 力 日 漸 坐 大。 靈 帝 崩( 189 ), 董 卓( 138-192 )擅 朝 政 , 關 東 諸 州 郡 以 袁 紹 ( 154-202)為盟主起兵討伐董卓,孫堅亦舉兵,但兵鋒卻指向同陣 營的荊州刺史王叡( ?-189),以其曾對己無禮而殺之。至此時,孫 堅已擁眾數萬人,隨後又斬殺南陽太守張咨( ?-190),試圖雄據荊 州。王叡、張咨皆為當時名士,孫堅所為難容於當時勢力最大的 盟主袁紹,為了自保並取得經濟後援,孫堅乃與袁術結盟而退出 南陽,袁術上表以孫堅為行破虜將軍,領豫州刺史,治兵於魯陽 25 晉 . 陳 壽 , 《 三 國 志 》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 , 1959) , 卷 46, 〈 吳 書 . 孫 堅 傳 〉 之 〈評曰〉,頁 1112。本文所引正史及《資治通鑑》皆為新校本,若用其他版本將另 行注明。 26 關 於 孫 堅 之 出 身 , 論 者 已 多 , 參 見 宮 川 尚 志 , 《 六 朝 史 研 究 : 政 治 . 社 会 篇 》 , 第三章第三節,〈三國吳の政治と制度〉,頁 233-235;方詩銘,〈孫堅軍事力量的 形 成 壯 大 及 其 爭 奪 荊 豫 兩 州 的 戰 爭 〉 , 收 入 《 紀 念 陳 寅 恪 先 生 誕 辰 百 年 學 術 論 文 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頁181;渡邊義浩,〈孫吳政權の形成〉, 頁 83-85; 王 永 平 ,〈 論孫權 父 子之 「輕脫 」 〉 , 收入王 永 平, 《孫吳 政 治與 文化 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頁1-6。 27 晉.陳壽,《三國志》,卷46,〈吳書.孫堅傳〉,頁1094。

(8)

城,形成袁術—公孫瓚(?-199)—孫堅聯合,對抗袁紹—劉表—曹 操的局面。28孫堅在討伐董卓作戰中,大敗董卓軍,斬殺其都督華 雄( ?-191 ), 董 卓 憚 其 猛 壯 , 曾 遣 將 軍 李 傕( ?-198 )求 和 親 被 拒 。 董 卓 焚 燒 洛 陽 徙 都 長 安 , 孫 堅 乃 入 洛 陽 修 帝 陵 , 再 引 軍 返 屯 魯 陽。初平三年(192),袁術使孫堅攻打荊州刺史劉表(142-208);次 年( 193 )孫堅被劉表的部下黃祖( ?-208 )的軍士所射殺,時年 37 歲。 (二)孫堅的軍隊組成 孫堅既是地方豪強出身,在鄉里社會有其一定的宗親勢力,29 他年少任縣吏時,曾以「郡司馬募召精勇」千餘人,30與州郡兵合 討會稽民變;任三縣丞時,「所在有稱,吏民親附。鄉里知舊,好 事少年,往來者常數百人」。31及至孫堅舉兵,其季弟孫靜「糾合 鄉曲及宗室五六百人以為保障,眾咸附焉」,32可見其基本隊伍當 有部分來自地方鄉里宗親的勢力。然而,舉兵北上之後,其隊伍 迅速擴張,兵源則多從各地召募而來,如初討黃巾時,「募諸商旅 及淮、泗精兵,合千餘人」,33而討平長沙區星等「山賊」之後, 更在長沙、零陵、桂陽三郡擴充兵源及財富,其武裝力量更加壯 大。34及至殺王叡之後,已有眾數萬人。當時召募之軍隊,大多由 當地人士率領,因此由孫堅隨從將領之出身,亦可略知其軍隊之 組成。據渡邊義浩的研究,《三國志》列傳所見孫堅的元從舊臣有 呂 範( ?-228, 豫 州 汝 南 細 陽 人 )、 黃 蓋( 145-222, 荊 州 零 陵 泉 陵 人 )、 朱 治 ( 156-224, 揚 州 丹 楊 故 鄣 人 )、芮祉( 揚 州 丹 楊 人 )、孫河(?-204, 揚 州 吳 郡 吳 人 )、徐琨( 揚 州 吳 郡 富 春 人 )、吳景( ?-203, 揚 州 吳 郡 人 )、程普( 幽 州 28 渡邊義浩,〈孫吳政權の形成〉,頁88-89。 29 張 曉 東 , 〈 孫 吳 政 權 創 建 時 期 的 孫 氏 族 人 〉 , 《 湖 北 社 會 科 學 》 , 2007:12( 武 漢,2007.12),頁114。 30 晉.陳壽,《三國志》,卷46,〈吳書.孫堅傳〉,頁1093。 31 晉.陳壽,《三國志》,卷46,〈吳書.孫堅傳〉,注引《江表傳》,頁1094。 32 晉.陳壽,《三國志》,卷51,〈吳書.孫靜傳〉,頁1205。 33 晉.陳壽,《三國志》,卷46,〈吳書.孫堅傳〉,頁1094。 34 方詩銘,〈孫堅軍事力量的形成壯大及其爭奪荊豫兩州的戰爭〉,頁183。

(9)

右 北 平 土 垠 人 )、 韓 當( ?-226, 幽 州 遼 西 令 史 人 ), 其 中 朱 治 、 芮 祉 、 孫 河、徐琨、吳景為孫氏宗親或鄉里人物,呂範、黃蓋、程普、韓 當則為孫堅北上之後擴軍之將領,35可見孫堅的基本武力除部分來 自江南鄉里,更多是在轉戰江北之後擴充而來的,其數量最盛時 當在數萬人之上。 《三國志.吳書.孫策傳》注引《江表傳》載,孫堅死後, 其子孫策「往復見術,術以堅餘兵千餘人還策」。36據此,曾有數 萬人的孫堅軍隊,在孫堅死後,餘兵竟只有千餘人,不甚合理。 宮川尚志認為,孫堅是袁術廣義的部曲,孫堅死後,其軍隊一部 分由其侄孫賁所統率,其餘則大部分歸袁術。37方詩銘認為,孫堅 死後,其餘兵應有數千人,由孫堅侄孫賁( 173-209)所統率,孫賁 並接任豫州刺史,孫堅妻舅吳景則為丹楊太守,隨後袁術又以孫 賁為丹楊都尉,孫賁所統率的孫堅餘部則轉入袁術手中。38綜而言 之,孫堅死後,其軍隊大部分歸袁術所有,只有手創餘兵數千人 曾由孫賁所統率,隨後亦歸袁術,嗣後孫策再從袁術索得其父的 餘兵,可能只有千餘人。

三、孫策的創業與族群情勢

(一)孫策的創業 孫策是孫堅長子,陳壽記載他的人格特質是「美姿顏,好笑 語,性闊達聽受,善於用人」、「英氣傑濟,猛銳冠世」。39孫堅舉 兵北上後,孫策與其母居壽春,「年十餘歲,已交結知名,聲譽發 聞」,40與揚州廬江郡舒縣的名士周瑜( 175-210)相友善,41乃徙居 35 渡邊義浩,〈孫吳政權の形成〉,頁111。 36 晉.陳壽,《三國志》,卷46,〈吳書.孫策傳〉,注引《江表傳》,頁1103。 37 宮 川 尚 志 , 《 六 朝 史 研 究 : 政 治 . 社 会 篇 》 , 第 三 章 第 三 節 , 〈 三 國 吳 の 政 治 と 制度〉,頁235。 38 據 方 詩 銘 考 論 , 袁 術 以 任 命 孫 賁 為 丹 楊 都 尉 交 換 取 得 孫 堅 餘 眾 , 而 此 時 孫 堅 餘 眾 有數千人,參見方詩銘,〈「丹陽兵」與「東據吳會」─論丹陽郡在孫策平定江 東戰爭中的地位〉,《史林》,1989:S1(上海,1989.12),頁16-22。 39 晉.陳壽,《三國志》卷46,〈吳書.孫策傳〉,頁1104、頁1112-1113。 40 晉.陳壽,《三國志》卷46,〈吳書.孫策傳〉,注引《江表傳》,頁1101。

(10)

舒,「收合士大夫,江、淮間人咸向之」。42可見孫策不單只如其父 的勇猛,還在江、淮士大夫之間頗得聲名。 孫堅死時,孫策年方 17 歲,與母前往投靠已任丹楊太守的舅 父吳景,並「因緣召募得數百人」,43途中遭遇到「涇縣大帥」祖 郎的襲擊,「幾至危殆」。44興平元年( 194),孫策投靠袁術,求得 孫堅餘兵,但袁術對孫策始終有所猜忌,此時袁術因向廬江太守 陸康( 126-195)索軍糧未果而欲出兵,而孫策曾受陸康羞辱,袁術 乃命孫策攻陸康。孫策率孫堅餘兵攻克廬江,陸康及陸氏宗族隨 在廬江的百餘人死者將半,震動江東。孫策屠殺吳郡名族陸氏, 不但造成江東大族對孫策的疑懼和戒備,也和朝廷所任命的揚州 刺史劉繇(156-197)反目。45 袁術曾許諾孫策為九江太守而未行,攻克廬江之後,又未屢 諾命孫策為廬江太守,讓孫策頗為失望。正好此時揚州刺史劉繇 部下攻擊丹楊的吳景,吳景退守歷陽,孫策乃向袁術請命助軍, 「術表策為折衝校尉,行殄寇將軍,兵財千餘,騎數十匹,賓客 願從者數百人。比至歷陽,眾五六千」,46孫策即憑此軍隊轉戰江 東。孫策軍隊於興平二年十二月過江,所向皆破,揚州刺史劉繇 棄軍遁逃,「諸郡守皆捐城郭奔走」,竄伏山區,孫策乃趁機擴大 召募,「旬日之間,四面雲集,得見兵二萬餘人,馬千餘匹,威震 江 東 , 形 勢 轉 盛 」,47然 而 , 孫 策 率 領 過 江 的 軍 隊 以 淮 泗 人 為 主 體,又得不到江東大族的支援。這使得孫策軍隊完全不具備返回 41 關於廬江周氏為東漢末揚州一流的名門,參見渡邊義浩,〈孫吳政權の形成〉,頁 92-94;晉文,〈周瑜的家族與家庭〉,《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4:1(南京, 2014.1),頁 4-7;湯奇學,〈周瑜研究兩題〉,《安徽史學》,2014:4(合肥, 2014.7),頁157-160。 42 晉.陳壽,《三國志》,卷46,〈吳書.孫策傳〉,頁1101。 43 晉.陳壽,《三國志》,卷46,〈吳書.孫策傳〉,頁1101。同書引《江表傳》則 載孫策先投靠袁術,袁術再叫他去依附吳景。 44 晉.陳壽,《三國志》,卷46,〈吳書.孫策傳〉,引《江表傳》,頁1103。 45 田餘慶認為,孫堅餘兵多為江淮兵。參見田餘慶,〈孫吳建國的道路〉,頁265。 46 晉.陳壽,《三國志》,卷46,〈吳書.孫策傳〉,頁1102。 47 晉.陳壽,《三國志》,卷46,〈吳書.孫策傳〉,引《江表傳》,頁1105。

(11)

鄉梓為父老所歡迎的形象,而儼然是一支浩浩蕩蕩的袁術入侵之 師,是外來的征服者。48 孫策此時雖已攻取江東各郡城,但其周遭遍布敵對勢力,除 前述逃往山區的朝廷命官遺部之外,更有土著色彩濃厚的險縣大 帥,如「時有烏程鄒他、錢銅及前合浦太守嘉興王晟等,各聚眾 萬餘或數千」。49「吳人嚴白虎等眾各萬餘人,處處屯聚」。50這些 朝廷命官殘餘勢力與地方土豪及山越的結合,成為孫策立足江東 的最大威脅,孫策盡全力一一擊破之,才初步穩固了其在江東的 統治。 當孫策在江東坐大之後,和袁術的關係也日趨惡化,乃利用 建 安二 年( 197)袁 術 僭號 稱 帝 的機 會 , 正式 發 書 決裂 。 此 時華 北 曹 操 、 袁 紹 爭 霸 形 勢 漸 形 成 , 曹 操 乃 趁 機 拉 攏 孫 策 , 建 安 三 年 ( 198)表 策 為討 逆 將 軍, 封 為 吳侯 。 不 久袁 術 敗 死, 其 餘 部 被 廬 江太守劉勳所併,孫策乃發兵偷襲廬江,勳眾盡降,劉勳逃奔曹 操,曹操為全力對付袁紹,對孫策也只能全力安撫。51 建 安 五 年 , 曹 操 與 袁 紹 相 拒 於 官 渡 , 孫 策 陰 謀 襲 許 昌 迎 漢 帝,兵未發,卻在一次出獵中被故吳郡太守許貢(?-197)的門客所 射殺身亡,時年 26 歲。 (二)孫策時期的族群情勢 孫策猝死,孫氏政權陷入危急,孫策弟孫權臨危繼統,《三國 志.吳書.孫權傳》載當時形勢為: 是 時 惟 有 會 稽 、 吳 郡 、 丹 楊 、 豫 章 、 廬 陵 , 然 深 險 之 地 猶 未 盡 從 , 而 天 下 英 豪 布 在 州 郡 , 賓 旅 之 士 以 安 危 去 就 為 意,未有君臣之固。52 48 田餘慶,〈孫吳建國的道路〉,頁268。 49 晉.陳壽,《三國志》,卷46,〈吳書.孫策傳〉,引《吳錄》,頁1105。 50 晉.陳壽,《三國志》,卷46,〈吳書.孫策傳〉,頁1104。 51 晉.陳壽,《三國志》,卷 46,〈吳書.孫策傳〉,引《吳歷》曰:「曹公聞策平 定江南,意甚難之,常呼『猘兒難與爭鋒也』」,頁1105。 52 晉.陳壽,《三國志》,卷47,〈吳書.孫權傳〉,頁1115-1116。

(12)

簡言之,孫氏政權所能控制的地區仍然只侷限於郡城周圍的平野 地區,文臣武將則多為淮泗之舊人,不但江東英豪在各地旁觀, 連由北方流亡江南的「賓旅之士」也未歸心,而深險之地的山越 土豪更是無法掌握了。這種情勢的形成,試略為分析。 孫策的軍隊,初起之時,僅募兵數百人,後得父孫堅餘兵千 餘 人 , 及 攻 劉 繇 , 未 渡 江 , 眾 五 、 六 千 人 , 至 此 士 兵 多 為 淮 泗 人。既渡江破走劉繇,眾至數萬,劉繇死,孫策復得劉繇餘眾萬 餘人,至此士兵當有不少江南人。53袁術死後,孫策再攻取廬江皖 城,得袁術部曲三萬餘人,劉勳逃奔曹操,孫策再「收得勳兵二 千 餘 人 , 船 千 艘 」,54此 時 自 袁 術 、 劉 勳 收 得 的 士 兵 又 多 為 淮 泗 人。據陶元珍合計,迄孫策之歿,東吳之眾當達十萬矣,其數或 稍有誇大,暫且不論。55僅就其士兵來源觀之,則淮泗兵與江南兵 約略參半。56 孫策的軍隊,雖淮泗兵與江南兵參半,但其領導核心的文臣 武將除孫氏宗親之外,則多為淮泗人士。黃熾霖曾統計孫策的討 逆將軍及會稽太守的府屬,認為討逆將軍府屬以淮泗集團為主, 會稽太守府屬則以南方人士為多,整體的領導架構接近平衡,並 非如過去所認為的北方人多於南方人。57然而權力有時難以量化, 53 方 詩 銘 強 調 孫 策 舅 曾 據 有 丹 陽 , 以 及 孫 策 渡 江 之 後 以 丹 陽 為 根 基 地 , 東 據 吳 會 , 都 看 重 丹 陽 為 精 兵 之 地 , 因 此 孫 策 渡 江 之 後 擴 軍 , 當 有 不 少 丹 陽 精 兵 。 參 見 方 詩 銘,〈「丹陽兵」與「東據吳會」─論丹陽郡在孫策平定江東戰爭中的地位〉, 頁19-22。 54 晉.陳壽,《三國志》,卷46,〈吳書.孫策傳〉,引《江表傳》,頁1108。 55 按 據 陶 元 珍 所 列 兵 數 , 合 計 約 略 7萬 人 , 10萬 之 說 恐 有 誇 大 之 嫌 , 參 見 陶 元 珍 , 〈三國吳兵考〉,《燕京學報》,13(北京,1933.6),頁 53。據《三國志》,赤 壁 戰 前 緊 要 關 頭 , 周 瑜 向 孫 權 請 兵 5 萬 , 孫 權 回 說 : 「 五 萬 兵 難 卒 合 , 已 選 三 萬 人」。可見孫策死時,孫吳已有軍 10 萬之說,確有誇張。晉.陳壽,《三國志》, 卷 54, 〈 吳 書 . 周 瑜 傳 〉, 引 《 江 表 傳》 , 頁 1262。 何 玆 全 考 孫吳 滅 亡 時 有兵 23 萬 , 而 孫權 時期 向 山 越搜 兵不 下 13、 14 萬 , 且 軍隊 尚有 其 他 來源 ,如 此 扣 除後 , 說 孫 策 過 世 時 , 東 吳 軍 隊 已有 10 萬 , 也 確 實 有 所 誇 張 。 參 見 何 玆 全 , 〈 孫 吳 的 兵 制〉,《中國史研究》,1984:3(北京,1984.8),頁93-106。 56 田 餘 慶 認 為 孫 策 軍 隊 多 為 淮 泗 兵 , 其 在 江 南 召 募 者 不 多 , 恐 不 精 確 。 參 見 田 餘 慶,〈孫吳建國的道路〉,頁265。 57 黃熾霖,《從中央文官之地域分布及政治派系看孫吳政權的江東化》,頁50、頁168。

(13)

而孫策時期的權力結構,也不能只看孫策所任兩府的府屬,在其 控制範圍內奉其號令的郡太守及領兵將領更為重要。《三國志.吳 書.孫策傳》載孫策攻佔江東之後: 盡 更 置 長 吏 , 策 自 領 會 稽 太 守 , 復 以 吳 景 為 丹 楊 太 守 , 以 孫 賁 為 豫 章 太 守 ; 分 豫 章 為 廬 陵 郡 , 以 賁 弟 輔 為 廬 陵 太 守 , 丹 楊 朱 治 為 吳 郡 太 守 。 彭 城 張 昭 、 廣 陵 張 紘 、 秦 松 、 陳端等為謀主。58 據此,孫策控制地區的郡太守及領兵將領名單中,吳景為孫策舅 父,孫賁、孫輔為孫氏族人,丹楊朱治為孫堅元從舊臣,彭城張 昭( 156-236)、 廣 陵 張 紘( 153-212)、 秦 松 、 陳 端 則 為 淮 泗 人 物 , 可 見孫策時期的領導核心除孫氏宗親之外,幾乎多為淮泗人士。 孫策政權雖以江北的淮泗集團為核心,然而許多流寓江東的 北方賓旅之士卻徬徨未前。當時流寓江東的士大夫原多聚集在劉 繇、王朗( 152-228)、華歆( 157-232)等北方名士為江東牧、守者的 周圍。59孫策以袁術部曲來攻,劉繇奔死豫章,王朗、華歆先後北 歸,流寓其下的士大夫有的依附於江東大族,有的依附於淮泗武 將,與孫策保持若即若離的關係,甚至有的見北方情勢漸趨穩定 而北返投附曹操,形成極不利於孫策的政治風潮,60這就是所謂的 「賓旅之士以安危去就為意,未有君臣之固」。 至於佈在州郡的江東英豪,對孫策以袁術部曲率淮泗兵團入 侵,更是充滿著敵意或冷眼觀望,其原因大要為:富春孫氏出身 孤微,其門第低下,本難見容於江東大族;孫策屠戮吳郡陸氏子 弟,加深江東大族對他的仇視心理;孫氏父子為袁術部曲,而袁 術篡逆之心,讓忠於漢室者反感。61對此情勢,孫策為站穩統治, 58 晉.陳壽,《三國志》,卷46,〈吳書.孫策傳〉,頁1104。 59 「 繇 乃 移 居 曲 阿 。 值 中 國 喪 亂 , 士 友 多 南 奔 , 繇 攜 接 收 養 , 與 同 優 劇 , 甚 得 名 稱 」 。 南 朝 宋 . 范 曄 , 《 後 漢 書 》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 , 1965) , 卷 76, 〈 劉 寵 傳 附劉繇傳〉,頁2479。田餘慶,〈孫吳建國的道路〉,頁278。 60 田餘慶,〈孫吳建國的道路〉,頁278-279。 61 田餘慶,〈孫吳建國的道路〉,頁 266-269;王令雲,〈試論孫吳時期淮泗集團的

(14)

不得不誅殺敵對者,這就是所謂「孫策平定吳、會,誅其英豪」。62 關 於 孫 策 之 誅 戮 江 東 英 豪 , 田 餘 慶 引 陳 琳( 160-217 )為 曹 操 所 作 〈 檄 吳 將 校 部 曲 文 〉, 已 有 精 闢 的 分 析 ,63在 此 毋 須 再 論 。《 三 國 志.吳書.陸績傳》載: 孫 策 在 吳 , 張 昭 、 張 紘 、 秦 松 為 上 賓 , 共 論 四 海 未 泰 , 須 當用武治而平之,績年少末坐,遙大聲言曰:「昔管夷吾相 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不用兵車。孔子曰:『遠人 不 服 , 則 脩 文 德 以 來 之 。 』 今 論 者 不 務 道 德 懷 取 之 術 , 而 惟尚武,績雖童蒙,竊所未安也。」昭等異焉。64 按陸績( 188-219)即陸康之子,其家族受戮,此時大聲反對武力鎮 壓,既是抗議,也是在思考另一種新的關係。蓋江東人士見孫策 據有吳、會已是難於改變的事實,且孫策已與袁術決裂並受朝廷 拜命,在其下任職已無背離朝廷之虞,只要孫策不再任意殺戮, 為了家族及自身利益,兩者並非絕無合作的空間,而孫策也知道 要在江東立足,不能只靠殺戮,因此也極力拉攏江東人士。前述 孫 策 會 稽 太 守 的 府 屬 , 以 南 方 人 士 為 多 , 或 許 即 是 以 南 人 治 南 人,鞏固其佔領地的策略。65 江 東 大 族 與 孫 吳 政 權 關 係 的 發 展 , 也 與 當 時 江 南 另 一 股 勢 力,即山越與宗部等土著的動向有關。山越為居於山區的非漢族 土著,66宗部可能為逃避賦役進入山區的漢族武裝組織,然而在東 漢末年兩者有密切的關係,甚至常混為一體,其首領在史書中常 稱為某地帥、民帥、賊帥。67孫策創業過程中,屢屢遭受此股勢力 興衰〉(鄭州: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6),頁6。 62 晉.陳壽,《三國志》,卷51,〈吳書.孫韶傳〉,引《會稽典錄》,頁1214。 63 田餘慶,〈孫吳建國的道路〉,頁 270-277。 64 晉.陳壽,《三國志》,卷57,〈吳書.陸績傳〉,頁1328。 65 黃熾霖,《從中央文官之地域分布及政治派系看孫吳政權的江東化》,頁50。 66 呂春盛,〈三國時代的山越與六朝的族群現象〉,頁10-16。 67 唐長孺,〈孫吳建國及漢末江南的宗部與山越〉,頁 7-14;陳連慶把漢末江南土豪 在 史 書 中 稱 大 帥 、 某 地 帥 、 賊 帥 、 渠 帥 者 , 都 視 為 山 越 , 參 見 陳 連 慶 , 《 中 國 古 代少數民族姓氏研究》,頁234-242。

(15)

的挑戰。如孫策初起投附其舅吳景時,即遭受到「涇縣大帥」祖 郎 的 襲 擊 ,「 幾 至 危 殆 」。68當 孫 策 渡 江 攻 佔 江 東 各 郡 時 , 劉 繇 敗 退,與部下太史慈(166-206)亡入山中,太史慈「進住涇縣,立屯 府,大為山越所附。策躬自攻討,遂見囚執」。69不久,孫策又掃 蕩鄉野地區,擊破嚴白虎等土豪勢力,才逐漸穩固其在江東的統 治。建安二年,孫策以會稽太守巡視各地,行到錢塘,吳郡太守 陳瑀「陰圖襲策,遣都尉萬演等密渡江,使持印傳三十餘紐與賊 丹楊、宣城、涇、陵陽、始安、黟、歙諸險縣大帥祖郎、焦已及 吳郡烏程嚴白虎等,使為內應,伺策軍發,欲攻取諸郡」,70孫策 發覺之後,奮力討平之。孫策與袁術決裂後,建安三年袁術「陰 遣閒使齎印綬與丹楊宗帥陵陽祖郎等,使激動山越,大合眾,圖 共攻策。策自率將士討郎,生獲之」,71孫策署宗帥祖郎為門下賊 曹。由上可見,孫策據有江東,最大的威脅來自潛藏各地的山越 及宗帥豪強,直到孫策臨終之際,「深險之地猶未盡從」,即由於 此。 山 越 、 宗 部 等 土 著 勢 力 和 江 東 大 族 之 間 是 有 矛 盾 的 ,《 三 國 志.吳書.賀齊傳》載: 會 稽 山 陰 人 也 。 少 為 郡 吏 , 守 剡 長 。 縣 吏 斯 從 輕 俠 為 姦 , 齊 欲 治 之 , 主 簿 諫 曰 :「 從 , 縣 大 族 , 山 越 所 附 , 今 日 治 之 , 明 日 寇 至 。 」 齊 聞 大 怒 , 便 立 斬 從 。 從 族 黨 遂 相 糾 合 , 眾 千 餘 人 舉 兵 攻 縣 。 齊 率 吏 民 , 開 城 門 突 擊 , 大 破 之,威震山越。……建安元年,孫策臨郡,察齊孝廉。72 按山陰賀氏為江東名族,73斯從為縣大族,漢代邊郡大姓往往出身 68 晉.陳壽,《三國志》,卷46,〈吳書.孫策傳〉,引《江表傳》,頁1103。 69 晉.陳壽,《三國志》,卷49,〈吳書.太史慈傳〉,頁1188。 70 晉.陳壽,《三國志》,卷46,〈吳書.孫策傳〉,引《江表傳》,頁1107。 71 晉.陳壽,《三國志》,卷51,〈吳書.孫輔傳〉,引《江表傳》,頁1212。 72 晉.陳壽,《三國志》,卷60,〈吳書.賀齊傳〉,頁 1377。 73 賀 氏 為 會 稽 山 陰 名 族 , 參 見 劉 淑 芬 , 〈 六 朝 會 稽 士 族 〉 , 收 入 劉 淑 芬 , 《 六 朝 的 域市與社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頁255-315。

(16)

於非漢族之土著,因此斯從有可能即為山越族,74賀齊( ?-227) 斯從,可視為江東大族與土著山越之間的衝突。蓋江東大族在江 南的發展,常為爭奪資源而造成其與土著山越之間的矛盾衝突, 孫策引用賀齊,即利用江東大族與土著山越之間的矛盾,以南人 治南人。孫策引用江東人士助其討平山越,史籍所見尚有數例, 如 會 稽 餘 姚 董 襲( ?-215), 孫 策 署 為 門 下 賊 曹 ,「 時 山 陰 宿 賊 黃 龍 羅、周勃聚黨數千人,策自出討,襲身斬羅、勃首,還拜別部司 馬 , 授 兵 數 千 」,75吳 郡 餘 杭 凌 統( 189-217),「 孫 策 初 興 , 每 從 征 伐 , 常 冠 軍 履 鋒 , 守 永 平 長 , 平 治 山 越 , 奸 猾 斂 手 , 遷 破 賊 校 尉」。76 綜 而 言 之 , 孫 策 初 興 之 時 , 以 袁 術 部 曲 率 淮 泗 武 力 攻 進 江 東,江東各股勢力包括朝廷命官、江東大族、山越土著等皆群起 抵抗。孫策以淮泗人物為領導核心,據有吳、會,擴大軍隊,誅 戮江東英豪,再利用江東大族與土著山越之間的矛盾,引用部分 江 東 人 士 助 其 討 平 山 越 , 逐 漸 穩 固 其 統 治 , 但 直 到 孫 策 臨 終 之 際 , 江 東 大 族 大 多 仍 是 冷 眼 旁 觀 , 連 北 方 流 亡 江 南 的 「 賓 旅 之 士」也以安危去就為意,尚未歸心,而深險之地的山越土著則更 無法掌握了。

四、孫權的立國與族群情勢

(一)孫權的立國 孫權字仲謀,為孫策之弟,建安五年春,孫策臨終之前託付 張昭曰:「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77張昭「率群僚立而輔 之,上表漢室,下移屬城,中外將校,各令奉職」,78蓋此時張昭 要先取得江東政府的合法性,才能號令各地。九月曹操在官渡大 74 陳 連 慶 引 友 人 斯 維 至 教 授 口 述 為 證 , 斯 從 為 山 越 族 , 浙 東 剡 縣 斯 氏 至 今 仍 為 大 族。參見陳連慶,《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姓氏研究》,頁237-238。 75 晉.陳壽,《三國志》,卷55,〈吳書.董襲傳〉,頁1291。 76 晉.陳壽,《三國志》,卷55,〈吳書.淩統傳〉,頁1295-1296。 77 晉.陳壽,《三國志》,卷52,〈吳書.張昭傳〉,注引《吳歷》,頁1221。 78 晉.陳壽,《三國志》,卷52,〈吳書.張昭傳〉,頁1220。

(17)

敗袁紹,十月聞孫策死,欲乘機攻江東,因先前奉孫策入朝的張 紘諫言而止,乃表孫權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等於是承認孫 權繼承孫策之職,領有江東,孫氏政權暫時穩住陣腳,但面對已 掌 握 北 方 霸 權 的 曹 操 , 孫 氏 能 否 繼 續 保 有 江 東 , 各 方 都 心 存 觀 望。 對孫氏政權最沒信心的,竟然是自己的孫氏宗族。孫權剛接 任,廬陵太守孫輔「恐權不能保江東,陰遣人齎書呼曹操。行人 以告,權悉斬輔親近,分其部曲,徙輔置東」,79孫策的從兄定武 中郎將孫暠,也在此時「屯烏程,整吏軍士,欲取會稽」事敗,80 可見孫氏政權的核心都起了動搖。孫策任命的廬江太守李術不肯 事 孫 權 , 孫 權 舉 兵 討 伐 ,「 屠 其 城 , 梟 術 首 , 徙 其 部 曲 三 萬 餘 人」,81偏遠地區也有動搖情勢,《三國志.吳書.虞翻傳》載: 翻出為富春長。策薨,諸長吏並欲出赴喪,翻曰:「恐鄰縣 山 民 或 有 姦 變 , 遠 委 城 郭 , 必 致 不 虞 。 」 因 留 制 服 行 喪 。 諸縣皆效之,咸以安寧。82 孫權面臨這種情勢,《三國志.吳書.孫權傳》載其應對處置: 待 張 昭 以 師 傅 之 禮 , 而 周 瑜 、 程 普 、 呂 範 等 為 將 率 。 招 延 俊 秀 , 聘 求 名 士 , 魯 肅 、 諸 葛 瑾 等 始 為 賓 客 。 分 部 諸 將 , 鎮撫山越,討不從命。83 程普為孫堅元從舊臣,張昭、周瑜、呂範為孫策元從舊臣,皆為 79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57),卷 63,〈漢紀五十 五 〉,「 獻帝建 安 五年 十月條 」 , 頁 2039; 陳 壽, 《三 國 志》 ,卷 51, 〈 吳書 . 孫輔傳〉,注引《典略》,頁1212,有較詳細的記載。 80 晉 . 陳 壽 , 《 三 國 志 》 , 卷 57, 〈 吳 書 . 虞 翻 傳 〉 , 注 引 《 吳 書 》 及 《 會 稽 典 略》,頁1319。 81 晉.陳壽,《三國志》,卷47,〈吳書.孫權傳〉,注引《江表傳》,頁 1116。按 《 建 康 實 錄 》 作 「 部 曲 二 萬 餘 人 」 , 參 見 唐 . 許 嵩 , 《 建 康 實 錄 》 ( 北 京 : 中 華 書局,1986),卷1,〈吳太祖上〉,頁7。 82 晉.陳壽,《三國志》,卷57,〈吳書.虞翻傳〉,頁1319。 83 晉.陳壽,《三國志》,卷47,〈吳書.孫權傳〉,頁1116。

(18)

淮 泗 人 士 , 可 見 仍 以 淮 泗 人 士 為 權 力 核 心 ,「 招 延 俊 秀 , 聘 求 名 士」應是廣納江東大族以及流寓的「賓旅之士」,魯肅( 172-217)、 諸葛瑾( 174-241)皆為淮泗名士,此時入孫權幕府象徵部分「賓旅 之士」的歸心,「分部諸將,鎮撫山越,討不從命」,即展開對內 恩 威 並 施 的 統 治 , 詳 情 後 論 , 如 此 , 孫 氏 政 權 渡 過 了 初 步 的 考 驗。 官渡戰後,曹操以清除袁紹殘餘勢力為要務,雖曾一度於建 安七年(202)下書責求孫權送子質任被拒,84也無可奈何。基本上 在建安十三年擴清華北之前,曹操無暇南顧,而孫權也在這段期 間 穩住 江 東 ,並 溯 長 江, 兵 鋒 指向 荊 州 。建 安 八 年( 203)十 月 , 孫 權 「 西 伐 黃 祖 , 破 其 舟 車 , 惟 城 未 克 , 而 山 寇 復 動 」,85乃 還 師,命諸將討平鄱陽、會稽、樂安、建安、漢興、南平等山越, 「料出兵萬人」。86建安十二年(207),孫權再西征黃祖,虜其人民 而 還 。 建 安 十 三 年( 208 )五 月 , 孫 權 終 於 斬 殺 黃 祖 , 報 殺 父 之 仇,虜其人民數萬口。 正在此時,曹操掃平華北,稱丞相,兵鋒南指,七月南擊劉 表,劉表病卒,九月劉表子劉琮降曹操,投附劉表的劉備急忙逃 走,曹操大軍自江陵順江而下,乃向孫權致書招降,《三國志.吳 書.孫權傳》注引《江表傳》載: 曹公與權書曰:「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 治 水 軍 八 十 萬 眾 , 方 與 將 軍 會 獵 於 吳 。 」 權 得 書 以 示 群 臣,莫不嚮震失色。87 孫權出示招降書給群臣,群臣之所以「莫不嚮震失色」,自然是深 84 晉.陳壽,《三國志》,卷54,〈吳書.周瑜傳〉,注引《江表傳》,頁1260-1261。 按 曹 操 常 以 質 任 為 手 段 , 要 脅 他 人 臣 服 就 範 , 參 見 宋 杰 , 〈 漢 末 三 國 時 期 的 「 質 任」制度〉,《北京師院學報》,1984:1(北京,1984.1),頁4-13;朱子彥〈漢 晉之際質任現象綜論〉,《歷史研究》,2015:6(北京,2015.12),頁43-60。 85 晉.陳壽,《三國志》,卷47,〈吳書.孫權傳〉,頁1116。 86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卷 64,〈漢紀五十六〉,「獻帝建安八年十月條」, 頁2052。 87 晉.陳壽,《三國志》,卷47,〈吳書.孫權傳〉,注引《江表傳》,頁1118。

(19)

知雙方兵力懸殊,無力抵抗,因此自腹心張昭以下幾乎都主張投 降,唯有魯肅、周瑜等少數人力主抗戰。88張昭等投降派,在理念 上仍奉漢室為正朔,今曹操挾漢室掃平群雄,若力不足於對抗, 不 如 迎 之 ; 主 戰 派 的 周 瑜 則 分 析 曹 軍 的 弱 點 , 認 為 曹 操 虛 張 聲 勢,力戰足於敗曹,89魯肅則在抗曹之外更勸孫權進一步圖謀帝王 之業。90可見在此大軍壓境的關鍵時刻,孫吳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 顯現化,最後孫權採主戰派之議,聯合劉備在赤壁大敗曹操,渡 過孫吳政權最大的危機。91 赤壁之戰,曹操遭受到空前的大挫敗,乃轉戰西北,其後雖 曾再出兵攻吳,氣勢已大不如前,孫吳政權基本上已屹立不搖。 此後數年,孫吳對外保持與劉備聯盟,對內則擴大邊地的征討。 建 安十 八 年( 213)八 月以 後 曹 操再 南 攻 的壓 力 愈 來愈 大 , 而孫 劉 聯 盟也 因 荊 州爭 奪 問 題而 生 裂 痕, 孫 權 遂於 建 安 二十 二 年( 217) 三月遣使向曹操請降修好,曹操則趁機分化,促使孫、劉之間的 荊 州 爭 奪 戰 , 吳 將 呂 蒙( 178-220)殺 蜀 將 關 羽( 160-220)。92建 安 二 十 四年( 219)十 二 月 ,曹 操 上 表以 孫 權 為驃 騎 將 軍, 假 節 領荊 州 牧,封南昌侯,孫權則「上書稱臣,稱說天命」,慫恿曹操稱帝。93 建安二十五年( 220)春正月,曹操死,其世子曹丕( 187-226) 代 為 丞 相 、 魏 王 , 六 月 曹 丕 決 計 南 征 以 立 威 , 孫 權 隨 之 遣 使 奉 88 晉 . 陳 壽 , 《 三 國 志 》 , 卷 54, 〈 吳 書 . 周 瑜 傳 〉 , 頁 1261; 晉 . 陳 壽 , 《 三 國 志》,卷 54,〈吳書.魯肅傳〉,頁 1269-1270;另外,黃蓋、程普等孫堅元從武 將 , 在 赤 壁 之 戰 中 亦 為 抗 曹 之 主 力 , 顯 示 孫 堅 元 從 之 忠 貞 不 二 。 參 見 渡 邊 義 浩 , 〈孫吳政權の形成〉,頁85。 89 晉.陳壽,《三國志》,卷 54,〈吳書.周瑜傳〉,頁1261-1662。 90 關 於 張 昭 、 周 瑜 、 魯 肅 理 念 上 之 差 異 , 參 見 渡 邊 義 浩 , 〈 孫 吳 政 權 の 形 成 〉 , 頁 99-103。 91 關 於 赤 壁 之 戰 論 者 已 多 , 因 非 本 文 要 點 , 不 擬 多 論 , 可 參 考 張 靖 龍 , 《 赤 壁 之 戰 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 92 關 於 赤 壁 戰 後 三 國 的 外 交 關 係 , 參 見 尹 韻 公 , 〈 從 荊 州 爭 奪 戰 看 三 國 前 期 的 外 交 鬥爭〉,《文史哲》,1981:5(濟南,1981.5),頁 37-42;張大可,〈略論三國 形成時期的外交〉,《學術月刊》,1987:9(上海,1987.9),頁65-70。 93 曹 操 收 到 孫 權 以 天 命 相 勸 的 書 信 後 , 以 書 信 示 群 臣 說 : 「 是 兒 欲 踞 吾 著 爐 火 上 邪 」 , 表 示 不 會 上 當 。 晉 . 陳 壽 , 《 三 國 志 》 , 卷 1 , 〈 魏 書 . 武 帝 紀 〉 , 注 引 《魏略》,頁52。

(20)

獻,十月曹丕退兵並行禪代稱帝,孫權即刻遣使稱藩,曹丕拜孫 權為大將軍,冊封吳王加九錫,魏吳關係繼續維持穩定。孫權對 曹魏卑詞稱臣,是因為奪荊州殺關羽之後孫劉關係破裂,避免兩 面受敵之策略。94 劉 備 在 曹 丕 篡 漢 後 , 翌 年( 221)四 月 亦 在 成 都 稱 帝 , 同 年 七 月並大舉興兵伐吳以報關羽被殺之仇,孫權以陸遜( 183-245)為都 督領兵拒之。魏黃初三年(222)六月,95陸遜在夷陵大敗劉備,斬 殺 俘獲 數 萬 人, 劉 備 退居 白 帝 城, 隔 年( 223)四 月病 死 白 帝城 。 當孫、劉對陣期間,曹丕正急於鞏固帝位,採取旁觀,96待吳軍大 勝,曹丕嫉妒,乃要求孫權送太子孫登( 209-241)入質,孫權辭讓 不受。黃初三年九月,曹丕遂發兵興討,孫權再卑詞求和不成, 乾脆改元黃武,臨江自守,以示不屈。魏軍久戰無功,只好於次 年( 223)三 月全 面 撤 軍, 群 臣 趁機 勸 孫 權稱 帝 , 孫權 未 接 受。 黃 武三年( 224)九月,曹丕再親率大軍至廣陵,望江興嘆:「彼有人 焉,未可圖也」,97乃還,孫吳再次確立其割據之勢。不過為避免 兩面為敵,孫權再遣使與蜀漢修好,回到聯劉抗曹的路線,三分 天下的格局已大致底定,但孫權為營造政權的正當性,直到黃龍 94 關 於 當 時 吳 蜀 關 係 , 參 見 趙 國 華 , 〈 三 國 時 期 的 吳 蜀 關 係 〉 , 收 入 華 中 師 範 大 學 歷 史 學 系 中 國 古 代 史 教 研 室 編 , 《 中 國 古 代 史 論 集 》 ( 武 漢 : 華 中 師 範 大 學 出 版 社 , 2001) , 頁 215-228; 趙 國 華 , 〈 三國 時 期 的 魏 吳關 係 〉 , 收 入華 中 師 範 大學 歷 史 學 系中 國古 代 史 教 研 室編 , 《 中國 古代 史 論 集》 ,頁 229-243; 謝 偉 傑 ,〈 孫 吳「彈性外交」述論〉,《漢學研究》,22:1(臺北,2004.6),頁21-45。 95 本文紀年採東漢及孫吳年號,但在西元 220-222 年之間,曹魏篡漢,孫吳向曹魏稱 臣 亦 採 其 年 號 。 近 年 出 土 吳 簡 載 有 「 建 安 二 十 七 年 」 之 年 號 , 曾 被 疑 孫 權 雖 向 曹 魏 稱 臣 , 但 不 用 曹 魏 年 號 黃 初 , 仍 續 用 東 漢 年 號 建 安 , 但 羅 新 引 用 近 來 對 吳 國 銅 鏡 的 研 究 , 孫 吳 確 有 採 用 黃 初 之 年 號 , 認 為 吳 簡 所 載 「 建 安 二 十 七 年 」 之 年 號 , 是 後 來 追 記 的 , 原 因 是 孫 吳 與 曹 魏 決 裂 後 , 對 曾 奉 行 黃 初 年 號 有 所 忌 諱 。 參 見 王 素、 宋少華、羅新 ,〈長沙走馬 樓簡牘整理的 新收穫〉,《 文物》,1999:5( 北 京 , 1999.5 ) , 頁 26-44 ; 羅 新 , 〈 走 馬 樓 吳 簡 中 的 建 安 紀 年 簡 問 題 〉 , 《 文 物》,2002:10(北京,2002.10),頁92-95。 96 潘 民 中 , 〈 曹 魏 對 蜀 吳 夷 陵 之 戰 取 觀 望 態 度 原 因 初 探 〉 , 《 許 昌 師 專 學 報 》 , 1990:4(許昌,1990.12),頁52-57。 97 晉.陳壽,《三國志》,卷47,〈吳書.孫權傳〉,頁1131。

(21)

元年才稱帝號。98 (二)孫權時期的族群政治 前述黃初三年九月,曹丕因向孫權要求遣子質任不成而發兵 興討,孫權卑詞求和,陳壽對此認為:「時揚、越蠻夷多未平集, 內難未弭,故權卑辭上書,求自改厲」,99又在《三國志.吳書. 賀齊等傳》的傳末〈評曰〉云:「山越好為叛亂,難安易動,是以 孫權不遑外禦,卑詞魏氏」,100認為山越之患為孫吳對魏示弱的原 因,其說是否中肯,不妨再回顧整體的形勢發展來加以檢視,並 進一步考察孫權如何操弄族群關係,以助其建國。 孫策猝死、孫權繼統之初,孫吳政權確實還很脆弱,幸好當 時北方袁、曹還在對抗,孫權可致力於內部的安輯。當時江東形 勢,如前所述是:「深險之地猶未盡從,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賓 旅之士以安危去就為意,未有君臣之固」。101孫策所留下來的政權 是以淮泗集團為核心的政權,危急之初連孫氏宗族都沒有信心, 遑論北方流寓的賓旅之士,以及江東大族與山越土著。面對這種 情勢,孫權在打擊叛逆的同時,全面展開拉攏各方勢力的工作。 首先,對於拉攏北方流寓的賓旅之士,同為北方出身的張昭 98 田 餘 慶 認 為 , 孫 吳 霸 業 之 起 在 魏 、 蜀 前 , 稱 王 稱 帝 卻 在 魏 、 蜀 後 , 其 最 重 要 的 原 因 是 在 等 待 政 權 根 基 進 一 步 穩 固 的 江 東 化 的 完 成 , 參 見 田 餘 慶 , 〈 孫 吳 建 國 的 道 路〉,頁 293。高敏認為,孫權最晚稱帝是需要較多時間以緩解北方流寓地主集團 同 江 東 地 主 集 團 之 間 的 矛 盾 鬥 爭 , 參 見 高 敏 , 〈 試 論 孫 吳 建 國 過 程 中 北 方 地 主 集 團與江東地主集團之間的矛盾鬥爭〉,頁27。然而筆者認為,孫權既稱臣於曹操, 在 曹 丕 篡 漢 之 前 , 絕 無 稱 帝 之 可 能 , 即 使 曹 丕 篡 漢 之 後 , 為 避 免 腹 背 受 敵 , 亦 只 能 再 卑 詞 事 魏 , 只 有 在 曹 丕 大 軍 南 征 無 功 的 黃 武 二 年( 223)之 後 始 有 可 能 , 孫 吳 稱 帝 不 在 此 時 , 亦 不 在 田 氏 所 謂 江 東 化 完 成 的 黃 武 四 年( 225), 而 要 再 等 到 黃 龍 元 年( 229), 最 主 要 的 原 因 應 該 是 要 尋 找 稱 帝 的 正 統 性 基 礎 。 參 見 柳 瀨 喜 代 志 , 〈吳王朝受命譚考〉,《中国詩文論叢》,13(東京,1994.10),頁 29-31;渡邊 義浩,〈孫吳の正統性と國山碑〉,《三国志研究》,2(東京,2007.7),頁 40-65; 魏 斌 , 〈 孫 吳 年 號 與 符 瑞 問 題 〉 , 《 漢 學 研 究 》 , 27:1( 臺 北 , 2009.3) , 頁31-55。 99 晉.陳壽,《三國志》,卷47,〈吳書.孫權傳〉,頁1125。 100 晉.陳壽,《三國志》,卷60,〈吳書.賀齊傳〉,傳末〈評曰〉,頁1395。 101 晉.陳壽,《三國志》,卷47,〈吳書.孫權傳〉,頁1115-1116。

(22)

與周瑜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張昭為徐州彭城的名士,102「漢末 大亂,徐方士民多避難揚土,昭皆南渡江。孫策創業,命昭為長 史 、 撫 軍 中 郎 將 , 升 堂 拜 母 , 如 比 肩 之 舊 , 文 武 之 事 , 一 以 委 昭」。103周瑜則為揚州名士,為孫策少年在江淮交結的至友,「義 同斷金」,104在孫策攻占江東的過程中戰功彪炳。張昭與周瑜不僅 只扮演著文臣武將的核心角色,更重要的是對流亡士民所起的號 召作用,陸機(261-303)《辨亡論》對此有最傳神的評語云: 賓 禮 名 賢 , 而 張 公 為 之 雄 ; 交 御 豪 俊 , 而 周 瑜 為 之 傑 。 彼 二 君 子 皆 弘 敏 而 多 奇 , 雅 達 而 聰 哲 , 故 同 方 者 以 類 附 , 等 契者以氣集,江東蓋多士矣。105 總之,北方流寓的賓旅之士,為自身的安危與生計,在孫權取得 朝 廷 拜 授 的 情 況 下 , 紛 紛 接 受 張 昭 、 周 瑜 的 號 召 而 加 入 孫 氏 政 權。 其次,孫權又積極引用江東大族。前述孫策攻佔江東,為站 穩腳根而誅戮江東英豪,但也積極引用江東人士,只是江東大族 多冷眼旁視,親附的人物並不多。孫策臨終前特別囑咐孫權:「舉 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106孫權確實也盡全力拉攏江東大 族,而江東大族見孫氏統有江東的現實暫難改變,孫權也是朝廷 合法的命官,為自身安危與家族利益,不得不接受其徵召。不過 有的江東大族被動消極,與孫權貌合神離,如會稽虞翻( 164-233) 與 魏 騰 , 也 有 的 積 極 任 事 , 為 孫 權 建 功 立 業 , 如 吳 郡 顧 雍( 168-243)與陸遜。107然而,這只是一時的妥協,當曹操大軍壓境,群 102 關 於 張 昭 在 孫 吳 政 權 草 創 過 程 中 的 地 位 , 參 見 王 永 平 , 〈 張 昭 政 治 地 位 的 變 遷 及 其 與 孫 權 衝 突 的 原 因 〉 , 收 入 王 永 平 , 《 孫 吳 政 治 與 文 化 史 論 》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出版社,2005),頁163-169。 103 晉.陳壽,《三國志》,卷52,〈吳書.張昭傳〉,頁1219。 104 晉.陳壽,《三國志》,卷46,〈吳書.孫策傳〉,引《江表傳》,頁1101。 105 唐 . 房 玄 齡 等 撰 , 《 晉 書 》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 , 1974) , 卷 54, 〈 陸 機 傳 〉 , 頁 1468。 106 晉.陳壽,《三國志》,卷46,〈吳書.孫策傳〉,頁1109。 107 田餘慶,〈孫吳建國的道路〉,頁 283-290。如後所述,虞翻雖在孫權繼統之初,

(23)

臣「莫不嚮震失色」,連淮泗集團的核心人物張昭都主張投降了, 何況暫時妥協觀望的江東大族。因此,江東大族的徹底歸心,要 在赤壁戰後,蓋孫吳政權最嚴重的威脅業已解除,江東大族為往 後的生存與發展,除了仕吳,已別無選擇,況且這又與孫吳對山 越的政策息息相關(詳後)。 再次,關於山越、宗部等土著勢力。相對於賓旅之士與江東 大族的歸附,山越土著卻始終與孫吳政權處在敵對的地位。108 越之民多分散在深險之地,常與山中大族和地方豪強結為一體, 盤 據 地 方 , 成 為 孫 氏 政 權 立 基 江 東 與 擴 大 統 治 之 最 大 障 礙 。 然 而 , 山 越 對 孫 氏 最 大 的 威 脅 主 要 是 在 孫 策 創 業 的 時 期 , 如 前 所 述,孫策與母前往投靠舅父吳景,途中遭受到「涇縣大帥」祖郎 的襲擊,「幾至危殆」,109因為這時孫策隊伍只有數百人。孫策攻 入江東之後,所向彼靡,但盤據山區的山越與地方豪強仍然是最 大的威脅。據研究,孫策據江東五年期間與山越的戰爭可考者計 有 12 次之多,110說山越是孫策最大的敵人並不為過。然而孫權統 事以後,「分部諸將,鎮撫山越,討不從命」,111來自山越直接攻 擊的威脅已大不如前。史籍所見來自山越最大的一次威脅是,建 安八年十月,孫權西伐黃祖之時,因山越來襲而迫使孫權不得不 還師討伐,結果討平山越之後,「料出兵萬人」。112此後對山越的 戰爭,幾乎都是孫吳主動出擊,掠奪山越人口,如建安十三年赤 壁之戰前夕,吳將賀齊又在丹楊、黟、歙等山越核心區,大事征 曾效力穩定情勢,但那可能只是一時為自身的利害考量,不表示積極歸心。 108 毛 漢 光 在 分 析 孫 吳 政 權 之 社 會 成 分 時 , 也 注 意 到 山 越 土 著 未 如 其 他 勢 力 加 入 孫 氏 政 權 , 而 與 孫 氏 政 權 處 於 對 立 狀 態 。 參 見 毛 漢 光 , 〈 三 國 政 權 的 社 會 基 礎 〉 , 收 入 毛 漢 光 , 《 中 國 中 古 社 會 史 論 》 ( 臺 北 : 聯 經 出 版 事 業 公 司 , 1988) , 頁 107-138。 109 晉.陳壽,《三國志》,卷 46,〈吳書.孫策傳〉,引《江表傳》,頁1103。 110 高亞偉,〈孫吳開闢蠻越考(下)〉,頁12。 111 晉.陳壽,《三國志》,卷47,〈吳書.孫權傳〉,頁1116。 112 晉.陳壽,《三國志》,卷47,〈吳書.孫權傳〉,頁1116;晉.陳壽,《三國志 》,卷60,〈吳書.賀齊傳〉,頁1378。

(24)

討,降其眾四萬餘戶,113正是從山越掠奪人力補充兵源。赤壁戰 前,吳將黃蓋向曹操詐降的書信云:「用江東六郡山越之人,以當 中國百萬之眾」,114其說詞能取信於曹操,亦可說明孫吳的軍隊確 實有相當比例來自山越。 赤壁戰後,曹操曾數次策動山越為內應圖謀孫吳,結果並無 所獲。如建安十九年( 214),「曹公遣朱光為廬江太守,屯皖,大 開稻田,又令閒人招誘鄱陽賊帥,使作內應」,115被呂蒙平定;建 安二十一年( 216),「鄱陽民尤突受曹公印綬,化民為賊,陵陽、 始安、涇縣皆與突相應」,116被賀齊平定,以上之「鄱陽賊帥」、 「鄱陽民尤突」一般認為即山越;117建安二十二年,「丹楊賊帥費 棧受曹公印綬,扇動山越,為作內應」,118被陸遜討平之。可見曹 操雖曾想策動山越為內應,但都很快的被平定,對孫吳構不上嚴 重的威脅。 總之,山越對孫吳最大的威脅主要是在孫策時期,孫權統事 以後山越雖然還有潛在的威脅,但並不如想像的嚴重,因此說山 越的威脅讓「孫權不遑外禦,卑詞魏氏」,119恐怕是言過其實。120 黃 武二 年( 223)四 月 ,孫 權 拒 絕群 臣 勸 即尊 號 時 ,曾 說 當 年卑 詞 受魏封王之因:「二處受敵,於孤為劇,故自抑按,就其封王」。121 亦即「卑詞魏氏」,乃是在與劉備爭奪荊州之後關係惡化,為避免 兩面受敵的外交策略。 113 晉.陳壽,《三國志》,卷60,〈吳書.賀齊傳〉,頁1378-1379。 114 晉.陳壽,《三國志》,卷54,〈吳書.周瑜傳〉,注引《江表傳》,頁1263。 115 晉.陳壽,《三國志》,卷54,〈吳書.呂蒙傳〉,頁1276。 116 晉.陳壽,《三國志》,卷60,〈吳書.賀齊傳〉,頁1380。 117 袁 剛 , 〈 孫 吳 鄱 陽 郡 宗 民 暴 動 及 其 性 質 〉 , 《 文 史 哲 》 , 1987 : 4 ( 濟 南 , 1987.5 ) , 頁 54-58 ; 周 兆 望 , 〈 孫 吳 時 期 江 西 境 內 的 山 越 及 其 對 經 濟 開 發 的 貢 獻〉,《爭鳴》,1992:3(南昌,1992),頁58-63。 118 晉.陳壽,《三國志》,卷58,〈吳書.陸遜傳〉,頁1344。 119 晉.陳壽,《三國志》,卷60,〈吳書.賀齊傳〉,傳末〈評曰〉,頁1395。 120 呂 錫 生 認 為 , 一 般 史 書 或 論 著 有 誇 大 山 越 對 孫 吳 威 脅 之 嫌 。 參 見 呂 錫 生 , 〈 山 越 在 東 吳 立 國 中 的 作 用 〉 , 《 浙 江 師 範 學 院 學 報 ( 社 會 科 學 版 ) 》 , 1984:3( 金 華,1984.6),頁63-68。 121 晉.陳壽,《三國志》,卷47,〈吳書.孫權傳〉,注引《江表傳》,頁1130。

(25)

既然山越對孫權之威脅已不再那麼嚴重,孫權何以仍要大事 興討,而山越也始終與孫吳處在對立面?蓋孫吳政權與山越的敵 對,是由諸種複雜的因素所造成的。東漢末年的混亂局面,盤據 各地的宗部大帥與山越酋豪趁機而起,孫策軍入江東,山越酋豪 在朝廷或袁術以印綬拜官的引誘下,展開抵抗孫策的戰爭。後來 曹操策動山越為內應,也是以朝廷印綬拜官為誘,可見山越酋豪 對接受朝廷印綬以獲得官職和爵位的強烈欲望,122這或許有利於 其在地方社會的地位鞏固,然而山越被充當內應,卻加深其與孫 吳 政 權 的 敵 對 。 另 一 方 面 , 山 越 之 民 多 在 深 險 之 地 , 不 納 稅 服 役,孫吳政權若欲擴大其統治區域,甚至要籌備軍糧與兵力,難 免要從事對山越的征討,而江東大族在各地的發展,也常與山越 有所衝突,於是孫吳君臣遂多以熟悉地方情勢的江東大族來鎮壓 山越,達到一石二鳥之利,或者說孫吳君臣是在盤算之後,以拉 攏 、 結 合 江 東 大 族 打 擊 山 越 。 如 前 所 述 , 孫 氏 政 權 既 已 據 有 江 東,而且日趨穩固,江東大族除了仕吳,已別無選擇,況且同在 匡輔漢室的旗幟之下,南北士人的經學傳承雖有些微的差異,123 但在同受儒學的文化傳統上卻是同聲共氣,因此在族類歸屬上彼 此較為親近。相對的,山越的異族形象較難於被南北士大夫所授 受,124而江東大族在江南的發展,常為爭奪資源而與山越之間有 矛盾衝突,因此江東大族也樂於助孫吳討平山越,以擴大其在地 方的實力與利益,以下再舉證論述之。 如前所述,孫策時期即已引用賀齊、董襲、凌統等江東大族 助其討平山越。孫策死後,各地騷動,熟悉地方情勢的江東大族 曾助孫權化解地方危機。如虞翻為富春長,孫策死,「諸長吏並欲 122 關尾史郎,〈曹魏政權與山越〉,《文史哲》,1993:4(濟南,1993.4),頁 30-33。 123 王 永 平 , 〈 孫 吳 學 術 文 化 風 尚 考 論 〉 , 收 入 王 永 平 , 《 孫 吳 政 治 與 文 化 史 論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頁338-374。 124 關 於 山 越 的 異 族 形 象 , 參 見 呂 春 盛 , 〈 三 國 時 代 的 山 越 與 六 朝 的 族 群 現 象 〉 , 頁 10-12。

(26)

出赴喪」,虞翻恐山民有變,「留制服行喪」,因而安定地方;125 如「孫權領會稽太守,不之郡,以(顧)雍為丞,行太守事,討 除寇賊,郡界寧靜,吏民歸服」,126這是江東大族為孫權繼任化解 地方危機之例。至於為孫權進一步征討山越的江東大族,可以賀 齊、陸遜、全琮( 198-249)、淩操( ?-203)為例。賀齊自孫策時期即 是征討山越的名將,建安八年,討伐山越,「斬首六千級,名帥盡 禽,料出兵萬人」,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前夕,又討降山越 4 萬餘 戶「斬首七千」,建安二十一年又斬首數千,「料得精兵八千人」; 127陸遜為吳郡士族陸康族人,孫權繼統之後始仕幕府,孫權以孫 策女配之,顯示特意拉攏。《三國志.吳書.陸遜傳》載: 時 吳 、 會 稽 、 丹 楊 多 有 伏 匿 , 遜 陳 便 宜 , 乞 與 募 焉 。 會 稽 山 賊 大 帥 , 舊 為 所 在 毒 害 , 歷 年 不 禽 。 遜 以 手 下 召 兵 , 討 治深險,所向皆服,部曲已有二千餘人。128 按陸遜向孫權「陳便宜,乞與募焉」,應即建言向山越掠奪人口, 因此在一次征討之後,其部曲即擴張到二千餘人。史文又載: ( 孫 權 ) 數 訪 世 務 , 遜 建 議 曰 :「 方 今 英 雄 基 跱 , 豺 狼 闚 望 , 克 敵 寧 亂 , 非 眾 不 濟 , 而 山 寇 舊 惡 , 依 阻 深 地 。 夫 腹 心 未 平 , 難 以 圖 遠 , 可 大 部 伍 , 取 其 精 銳 。 」 權 納 其 策 , 以 為 帳 下 右 都 督 。 會 丹 楊 賊 帥 費 棧 受 曹 公 印 綬 , 扇 動 山 越 , 為 作 內 應 , 權 遣 遜 討 棧 。 棧 支 黨 多 而 往 兵 少 , 遜 乃 益 施 牙 幢 , 分 布 鼓 角 , 夜 潛 山 谷 間 , 鼓 譟 而 前 , 應 時 破 散 。 遂 部 伍 東 三 郡 , 彊 者 為 兵 , 羸 者 補 戶 , 得 精 卒 數 萬 人 , 宿 惡盪除,所過肅清,還屯蕪湖。129 這是江東大族人物建言並親自領軍掠奪山越,「彊者為兵,羸者補 125 晉.陳壽,《三國志》,卷57,〈吳書.虞翻傳〉,頁1319。 126 晉.陳壽,《三國志》,卷52,〈吳書.顧雍傳〉,頁1225。 127 晉.陳壽,《三國志》,卷60,〈吳書.賀齊傳〉,頁1378-1379。 128 晉.陳壽,《三國志》,卷58,〈吳書.陸遜傳〉,頁1343。 129 晉.陳壽,《三國志》,卷58,〈吳書.陸遜傳〉,頁1343-1344。

(27)

戶」最好的例子。此外,吳郡錢塘名族全琮,孫權「以為奮威校 尉,授兵數千人,使討山越。因開募召,得精兵萬餘人」,130這應 是建安末年的事;吳郡餘杭淩統為孫策「平治山越」,已如前述, 淩統死後其子淩操,孫權「使攝父兵」從擊山賊,後淩操向孫權 進言「山中人尚多壯悍,可以威恩誘也」,孫權乃命其征討,結果 「得精兵萬餘人」。131以上為孫吳討伐山越的名將賀齊、陸遜、全 琮、淩操,皆為江東大族,這應該不是偶然,而是延續孫策以來 以南人治南人政策的結果。 江東大族人物之所以積極建言、領軍掠奪山越,當然有其自 身利益的考量。孫氏初起之時,靠的是淮泗名士與豪族之文才武 略,以及追隨他們的私家部曲,入據江東之後,為擴大實力以及 默許江東大族擁有私家部曲的現實,授與部將軍隊並鼓勵其根據 實地環境需要自己招兵買馬,擴充實力,論功行賞,甚至父子兄 弟可以世襲領兵,激勵士氣,一般稱之為世襲領兵制,132在這過 程中熟悉地理條件和人文環境的江東大族獲利最大。133如吳郡吳 縣朱桓( 177-238),深得孫權賞識,「遷盪寇校尉,授兵二千人,使 部伍吳會二郡,鳩合遺散,期年之閒,得萬餘人」,134後以此軍隊 督領諸將討平山越,遷官封侯。前述賀齊、陸遜、全琮、淩操等 人,也都利用征討山越,擴張部曲,遷官封侯。不僅如此,孫吳 對 於 有 功 的 將 領 與 官 吏 , 又 常 以 所 領 郡 縣 之 租 稅 為 俸 祿 及 養 兵 費,又給予免除其佃客租稅與徭役的特權,即一般所謂的奉邑制 與復客制,135孫權自建黃武年號之後,逐漸廢止奉邑制,代之封 130 晉.陳壽,《三國志》,卷60,〈吳書.全琮傳〉,頁1381。 131 晉.陳壽,《三國志》,卷55,〈吳書.淩統傳〉,頁1297。 132 關 於 孫 吳 的 世 襲 領 兵 制 , 限 於 篇 幅 無 法 在 此 細 論 , 參 見 高 敏 , 〈 孫 吳 世 襲 領 兵 制 度探討〉,收入高敏,《魏晉南北朝兵制研究》(鄭州:大象出版社,1998),頁 68-95;趙昆生,〈孫吳世襲領兵制研究〉,《重慶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03:4(重慶,2003.12),頁18-22。 133 趙昆生,〈孫吳世襲領兵制研究〉,頁19。 134 晉.陳壽,《三國志》,卷56,〈吳書.朱桓傳〉,頁1312。 135 高敏,〈孫吳世襲領兵制度探討〉,頁84-9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causes of the crisis and its spread, its impact on Taiwan, the bailout measures adopted by various countries, and the likely impact of those measures on

Hence, Buddhism has become even more adapted to contemporary society for its realistic and universal values, as well as making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contemporary

Assessing Fit of Unidimensional Item Response Theory Models The issue of evaluating practical consequences of model misfit has been given little attention in the model

These are quite light states with masses in the 10 GeV to 20 GeV range and they have very small Yukawa couplings (implying that higgs to higgs pair chain decays are probable)..

Stone carvings from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were mostly religion-oriented (namely Buddhism or Taoism), and today much of the research conducted on them has been derived from

The Centre for Learning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CLS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UHK) launched the!. EduVenture ® learning system, which has been well received by

– The distribution tells us more about  the data,  including how confident the system has about its including how confident the system has about its  prediction. It can

Establish the start node of the state graph as the root of the search tree and record its heuristic value.. while (the goal node has n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