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適用於定期性發佈的自發性通報系統資料之隱私保護技術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適用於定期性發佈的自發性通報系統資料之隱私保護技術"

Copied!
9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高雄大學運動健康與休閒學系(所) 碩士論文. 經由腦波反應比較不同型態低週波刺激 對下背部按摩之影響 Comparisons of EEG responses under different types of TENS stimulation on low back region. 研究生:劉明坤 指導老師:劉紹東. 撰 博士. 中華民國 105 年 07 月.

(2)

(3) 謝 誌 時光飛逝,歲月如梭,結束了二年的研究生涯,可以在二年內完成碩 士論文,首先要感謝恩師 劉紹東老師的諄諄教誨,在實驗上的悉心指導 及解惑,使我受益良多,承銘於心。也非常感謝口試委員吳佩芳老師及高 雄市立大同醫院張揚沛醫師,於百忙之中抽空參與口試,提供寶貴的意見 與細心指正,讓學生的論文更加完善。 完成一場馬拉松賽事是體力與耐力的表現;撰寫一篇論文則是智力與 耐力的表現,在這段研究生涯當中,感謝同事美純、佑仲在工作上及課業 上的協助及系辦美娟的幫助。 最後,感謝我的父母親、老婆,有他們的支持與鼓勵,讓我在這二年 的研究之路無後顧之憂,得以取得完成碩士學位,也感謝所有參與實驗受 試者的幫助與支持,點點滴滴,銘記於心,無盡的感恩,謹以此論文獻給 我的師長及家人,感謝你們!. I.

(4) 經由腦波反應比較不同型態低週波刺激 對下背部按摩之影響 指導教授:劉紹東. 博士(副教授). 國立高雄大學運動健康與休閒學系(所). 學生:劉明坤 國立高雄大學運動健康與休閒學系(所). 摘要 按摩是一種在中西方均被普遍採用的舒緩及保健的方法。在研究按摩對減緩疼痛及 達到放鬆的研究中,其成效多以問卷調查比較按摩前後之心跳、血壓或血氧之方式呈現。 而按摩方式之施加則採取按摩師、水療、按摩椅或自我按摩等方式。為避免及降低施加 按摩者及被按摩者之個體因素造成研究之誤差,本研究採用腦波之反應來呈現不同型態 低週波按摩器之刺激對下背部按摩之影響。研究中先對受測者下背部施以不同型態之按 摩方式(如敲擊、推揉及揉壓等)各 5 分鐘、而整個過程之腦波變化均被記錄並隨之進 行分析。結果顯示,推揉按摩在腦波 α 波之強度較敲擊及揉壓按摩為優。接著又設計 另一實驗測試不同時間(5、10 及 15 分鐘)之推揉按摩在腦波 α 波上之反應。結果顯 示,隨著按摩時間延長至 15 分鐘時,受測者 α 波出現週期性的變化,且 α 波之活性 是隨著按摩時間延長而逐漸增加並在 15 分鐘時達到最高。其回歸分析之結果(R2 = 0.701) 具顯著性。 因此本實驗結果建議,本實驗之低週波按摩器所提供之按摩型態以推揉按摩型態優 於其他二種按摩型態:且當使用推揉按摩在進行較長時間按摩時,發現 15 分鐘按摩較 優而且對下背部放鬆之效果隨著按摩時間的增加而逐漸增加,並在第 15 分鐘時 α 波之 活性達到最高。 II.

(5) 關鍵詞:按摩、下背部、低週波按摩器、腦波. III.

(6) Comparisons of EEG responses under different types of TENS stimulation on low back region Advisor: Liu, Shao-Tung, Ph.D. Department (Institute) of Kinesiology, Health, and Leisure Studie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Kaohsiung. Student: Liu, Ming-Kun Department (Institute) of Kinesiology, Health, and Leisure Studie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Kaohsiung. ABSTRACT. Massage is a widely accepted method or therapy in health care and stress reduction. Questionnaire,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or oxygen saturation were been used in many studies to show the effectiveness of massage in body relaxation and pain control. The ways to apply massage used in those studies include manual (by massagist or self-stoke), massage chair or water spa. In order to minimize the bias caused by individual factors, cerebral cortex activity (i.e., brain wave)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massage on low back region by low-frequency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ural stimulator (TENS). Three patterns of massage were chosen from this over-counter TENS device to perform the present study: percussion (P), friction plus vibration (FV), and vibration plus compression (VP).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α activity of FV was the highest among the three in 1 minute after treatments. An experiment to study whether prolonged (5, 10 or 15 minutes) FV massage affect the α activity of wave was then performed. In comparison of the 5th, 10th and 15th minute, the15th IV.

(7) minute showed the highest α activity after applying FV massage on low back regions. More interestingly, we found that α activity was increased with time of FV massage in the 15 minute group (R2 = 0.701). Therefore, it is suggested that FV massage programmed in this TENS provides better relaxing effect on low back and the relaxation increased with time up to 15 minute. Keywords: massage、low back、TENS、EEG. V.

(8) 目 次 謝誌. I. 摘要. Ⅱ. 目次. Ⅵ. 表次. Ⅷ. 圖次. Ⅳ. 第一章 前言 第一節. 按摩與健康. 1. 第二節. 下背痛. 2. 第三節. 低週波治療器. 3. 第四節. 腦波. 4. 第五節. 按摩與腦波. 6. 第六節. 研究目的. 6. 第二章 材料及方法 第一節. 研究對象及實驗地點. 8. 第二節. 研究工具. 9. 第三節. 實驗進行流程. 13. 第四節. 統計分析. 20. 第三章 實驗結果 第一節. 實驗Ⅰ. 22. 第二節. 實驗Ⅱ. 37. 第四章 討論 第一節. 實驗Ⅰ及實驗Ⅱ之α波強度變化. 49. 第二節. 實驗Ⅱ之α波強度簡單線性回歸. 50. VI.

(9) 第五章. 結論. 51. 參考文獻. 52. 附錄1. 57. 附錄2. 58. 附錄3. 59. 附錄4. 60. 附錄5. 61. 附錄6. 62. 附錄7. 63. 附錄8. 66. 附錄9. 72. 附錄10. 82. 附錄11. 85. VII.

(10) 表 次 表 1. 各腦葉相關功能. 5. 表 2.1 實驗Ⅰ受測者基本資料描述性統計摘要表. 9. 表 2.2 實驗Ⅱ受測者基本資料描述性統計摘要表. 9. 表 3.1. 實驗Ⅰα 波敲擊型態組內前後測成對樣本 t 檢定結果. 25. 表 3.2. 實驗Ⅰ推揉型態組內 α 波前後測成對樣本 t 檢定結果. 28. 表 3.3. 實驗Ⅰ揉壓型態 α 波組內前後測成對樣本 t 檢定結果. 31. 表 3.4. 實驗Ⅰ三種按摩型態 α 波組間前後測成對樣本 t 檢定結果. 34. 表 3.5. 實驗Ⅰ三種不同按摩型態在不同階段α波變異數分析結果. 35. 表 3.6. 實驗Ⅱ施以 15 分鐘對下背部之推揉按摩 α 波成對樣本達顯著水準表. 42. 表 3.7. 實驗Ⅱ5、10、15 分鐘按摩後 α 波變異數分析結果. 45. VIII.

(11) 圖 次 圖 1. 腦波頻率比較圖. 圖 2. 腦波儀額部腦波儀之 Sensor 接觸測量方式. 10. 圖 3. Brainwave Focus Group System 視窗進行擷取腦波訊號. 11. 圖 4. 腦波訊號擷取與訊號轉換處理. 13. 圖 5. 腦波收集路由器腦波訊號. 15. 圖 6. 實驗Ⅰ之流程圖. 17. 圖 7. 實驗Ⅱ之流程圖. 19. 圖 8. 實驗Ⅰ三種不同型態低週波按摩 α 波折線圖. 23. 圖 9. 三種不同按摩型態在不同時間 α 波交互作用圖. 36. 5. 圖 10. 實驗Ⅱ之對受測者施以 5 分鐘之推揉按摩 α 波強度變化圖. 37. 圖 11. 實驗Ⅱ之對受測者施以 10 分鐘之推揉按摩 α 波強度變化圖. 39. 圖 12. 實驗Ⅱ之對受測者施以 15 分鐘之推揉按摩 α 波強度變化圖. 41. 圖 13. 實驗Ⅱ對受測者施以不同時間之推揉按摩 α 波強度變化比較圖. 44. 圖 14 實驗Ⅱ按摩 5 分鐘 α 波回歸圖. 46. 圖 15 實驗Ⅱ按摩 10 分鐘 α 波回歸圖. 47. 圖 16 實驗Ⅱ按摩 15 分鐘 α 波回歸圖. 48. IX.

(12) 第一章. 前言. 第一節 按摩與健康 隨著社會經濟進步及生活水準的提升,國人對於健康養生的概念亦隨之重視。按摩 即是一種可達到身體局部舒緩的保健方式。因其簡易性及有效性,遂成為目前普遍被民 眾接受的一種省時便利的健康保健法。 最早在西元前14世紀殷商甲骨文中對按摩即有相關記載:《武丁卜辭說》中根據甲 骨文字形記載一人因病仰臥床上,另一人則以手按摩腹部之形。而在「皇帝內經」中即 已對按摩療法形成較具體的臨床論述,其中《素問》及《靈樞》中各有九篇及五篇提到 按摩之理論。同時在《靈樞.官能》篇中更有對於按摩從業人員之取材標準之記載。在 西元前100年左右西漢司馬遷之《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臣聞上古之時,醫有俞跗, 治病不以湯液醴灑、鑱石撟引、案抏毒熨,一撥見病之應…」亦有記載,扁鵲與中庶子 之對談中描述了,在上古時期一位醫者俞跗採用一些當時具體的治療方法,包括湯劑、 藥酒、鑱針、砭石、導引、按摩、藥物熨貼等療法。按摩之術於西元6世紀隋唐時期時 開始受到朝廷高層之認可及重視,根據《隋書百官志》記載創立了隋朝「太醫署」之醫 學教育初級機構中設有按摩博士2人。而根據《舊唐書百官志》記載,按摩科職掌的任 務是「掌教導引之法以除疾,損傷折跌者正之」。 近代研究報告亦顯示按摩具有漸緩疼痛、降低憂鬱及緩解疲勞等生理功效(Azima et al., 2015;Chen & Wang, 2014;Hayes & Cox , 1999;Hsieh et al., 2010; Kashefi et al., 2011)。在這些探討按摩療效的研究當中,有以量表問卷,或以測量個體心跳率、呼吸 率及血氧飽和度等作為按摩後患者的觀察指標(Hayes & Cox , 1999)。 在探討按摩時間及按摩力道的研究中指出,針對女性經痛按摩時在腹部按壓6秒後 放鬆2秒,持續30分鐘可緩解經痛(Kashefi et al., 2010);針對慢性頭痛時按摩頭痛部 1.

(13) 位10分鐘,並於4週內進行6次按摩可舒解頭痛(Hsieh et al., 2010);針對腰背痛時在疼 痛部位按摩15分鐘,並於4週內進行6次按摩可減緩腰痛(Hsieh et al., 2004);及針對肩 頸疼痛時按摩患處20分鐘,每日2次持續2週,可減輕肩頸酸痛(Shin & Lee, 2007)。 在按摩與其他治療方法之比較顯示,腹部按摩比運動在改善經痛之成效顯著(Azima et al., 2015);慢性頭痛按摩追蹤6個月後效果優於肌肉鬆弛治療(Hsieh et al., 2010), 而慢性腰背疼痛按摩追蹤4週後疼痛平均指數明顯低於紅外線(infrared light therapy)、 熱療(thermotherapy)、電療(electrical stimulation)、牽引(pelvic manual traction)等 物理治療效果(Hsieh et al., 2004)。. 第二節 下背痛 一、下背痛之成因及症狀 下背痛是指背部下肋緣至下臀區域的疼痛、肌肉緊繃或僵硬(呂忠祐,2009)。在衛 生福利部健康保險署統計 2015 年全民健康保險醫療費用,前 10 大疾病排名第 7 名為椎 間盤突出或下背痛,健保給付總額 138.5 億元,占全國醫療費用 2.2%;在前 10 大門診 就醫次數第 4 名,總就醫人數 292.2 萬人。另在勞委會勞工安全衛生所(簡稱勞研所) 2012 年研究計畫中,根據勞保統計資料顯示,職業性下背痛及手臂肩頸疾病,連續五年 佔勞保職業病現金給付的人次比例均超過 80%,且又以下背痛為最大比例(李禹璇等, 2013)。在台灣因工作關係而感覺痠痛的部位,以肩膀(39.04%)、脖子(31.22%)、下 背或腰部(26.93%)比例較高(徐儆暉、巫宇舜,2011)。 導致下背痛之原因包括椎間盤退化、脊神經受壓迫、肥胖、抽煙、懷孕、姿勢不良、 心理壓力過大、及缺乏運動導致肌力不足等;而引起下背痛之職業包括體力工作者(從 事搬運、推和拉等相關工作)、經常彎腰與扭轉腰部者、長時間靜態的工作者、與具全 身性震動的工作者等(郭浩然,2000)。 下背痛症狀分為局部下背痛及下背合併因坐骨神經壓迫而造成之上腿部疼痛。而 依據下背痛所持續之時間可將其分為急性下背痛(acute low back pain,指疼痛持續期間 2.

(14) 為 1 至 7 天),亞急性下背痛(sub-acute low back pain,其疼痛持續期間為 1 至 7 週), 及慢性下背痛(chronic low back pain,指疼痛持續期間超過 7 週以上等三種)(Campello et al., 1996)。. 二、下背痛之治療 針對下背痛的治療可分為自我照護、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及物理治療儀器法等 四類(Chou et al., 2007)。 (一)自我照護 為避免日常生活中不良姿勢而造成下背痛的產生,增加臨床常見的衛教知識, 進而逹到姿勢矯正之目的。 (二)藥物 包括非類固醇消炎劑(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止痛劑 (opioids)、肌肉鬆弛劑(skeletal muscle relaxants) 、安眠鎮靜藥物(benzodiazepines)、 泰諾林(Tylenol)等。 (三)非藥物治療 包含整脊術(spinal manipulation) 、運動治療(exercise therapy) 、按摩(massage) 、 針灸(acupuncture) 、瑜珈(yoga) 、及漸進式放鬆(progressive relaxation)等方法。 (四) 物理治療儀器法 物理治療儀器法採取熱敷(hot pack)、冷敷(cold pack)、紅外線(infrared)、 經皮神經電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 、中頻干擾電流 刺激 (interference current;IFC) 、超音波(ultrasound) 、短波(short wave) 、及背 部牽引法(lumbar traction)等。. 第三節 低週波按摩器 電刺激療法是一種常見於治療肌肉疼痛的臨床醫療方法,所使用之儀器為經皮神經 3.

(15) 電刺激器。臨床上使用的TENS採用的是中頻脈衝電流(頻率為1k~100kHz);而市售之 TENS是採用低頻脈衝電流(頻率約為2~150Hz) 。二種TENS均採用脈衝電流刺激表皮神 經,促進局部循環,能讓肌肉收縮,促進血流順暢,減輕肌肉僵硬、疼痛及末稍神經麻 痺、預防肌肉萎縮,並可舒緩因神經過度緊張所產生之疼痛及達到消除疲勞之效果。 中頻TENS所使用的的電流比低頻電流具有更佳的組織穿透性,因此透入人體組織 的深度也較深,由於屬於醫療行為,因此需由神經科、骨科或復健科醫師等專業人員操 作,一般民眾無法輕易購得。低頻之TENS又稱低週波按摩器,雖然頻率較低,但對於 大部份之肌肉酸痛即有不錯之療效,且兼具可攜、低價、安全、副作用低及易於操作等 優點。低週波按摩器內建有多種不同按摩型態,可模擬出類似真人按摩手法之舒壓模式 來改善肌肉緊繃之不適,是一種可自行操作且應用廣泛的物理治療器。. 第四節 腦波(electroencephalogram, EEG) 人類的腦波最早是由德國精神科醫師漢斯伯格於1929年所測得(Berger, 1929),此 後腦波即開始被應用在神經科學研究領域。人類日常的行為及感覺均受大腦所控制,而 大腦所發出的命令是眾多的神經細胞(或稱神經元, neuron)共同活動的結果。大腦皮質 中神經細胞的神經衝動(電位變化)產生後,可在頭皮外,藉由腦波儀接收放大後而測 得。依接受到的腦波每秒振動的頻率高低區分為δ波(1-4 Hz)、θ波(4-8 Hz)、α 波(8-13 Hz)、β波(13-30 Hz)及在1990年代後才被發現的γ波(30-80Hz),通常 δ波出現於深層睡眠期;θ波通常出現於即將進入睡眠時之放空狀態;α波通常出現於 清醒時之放鬆狀態;而β波通常出現於清醒時思考及注意力集中時之狀態請見圖1 (Marzbani, 2016;Niedermeyer & Lopes da Silva, 1982)。而γ波目前推測與認知加工和 記憶相關(Staufenbiel et al., 2014)。. 4.

(16) 1~4Hz. 4~8Hz. 8~13Hz. 13~30Hz. 30~80Hz. δ波. θ波. α波. β波. γ波. Delta (1~4Hz). Theta (4~8Hz). Alpha (8~13Hz). Beta (13~30Hz). Gamma (30-80Hz). 圖 1 腦波頻率比較圖. 大腦可分為左右的大腦半球,左腦主要與判斷、思考、推理、及計算等有密切的關 係;而右腦則與藝術、空間認知、記憶等感覺、及直覺性等領域功能有關(田沼久美子, 2010)。而大腦左右大腦半球均可分為額葉(frontal lobe)、頂葉(parietal lobe)、枕 葉(occipital lobe)和顳葉(temporal lobe)等四個腦葉,各腦葉相關功能之簡單敍述如 表1。多項研究顯示大腦額葉功能與情緒及思考有關(劉又綺,2012;Hariri et al., 2000; Shiba et al., 2015, 2016),所以額葉常被用來作為探測人類精神活動相關之情緒、或思 考反應的最佳位置。. 表1. 各腦葉相關功能 腦葉種類. 相關功能. 額葉. 情緒、思考. 頂葉. 疼痛或溫度等觸覺. 枕葉. 視覺相關訊息. 顳葉. 語言了解、聽覺、記憶 5.

(17) 在不同情境下及在特定的心理、生理及病理情況下腦波會出現不同的變化模式 (Vogel, 2000),因此腦波的應用非常廣泛,同時在臨床醫學的領域上又因腦波具有方 便、安全、經濟等特性,亦用於動機研究(motivation study)(Li et al., 2016)、認知行 為(cognitive behaviors)(Aliyari et al., 2015)、病患篩檢(Legriel & Brophy, 2016)、中風 ((Bhattarai et al., 2014)、腦炎(Kim et al., 2016)、癲癇(Nikodijevic et al., 2016)和神經 學病理診斷(Fan et al., 2015)及睡眠研究(Ahn et al., 2016)等臨床研究。. 第五節 按摩與腦波 在1996年Field等學者將50位受測者分成兩組,一組使用按摩椅,而另一組則由專業 按摩師進行每週兩天及每天15分鐘之按摩,在持續進行五周後,比較前後之腦波差異。 其結果指出兩組的δ波均上升,由專業摩師按摩的受測者之額葉的α與β波明顯降低, 按摩椅組則α與β波均上升,因此被推論有助於降低緊張並達到放鬆舒緩的效果。 2010年張剛鳴等學者將24位受測者分為徒手按摩及受測者自行使用器具按摩兩組, 透過腦波儀記錄受測者在被施以按摩肩部之左肩外俞穴、右肩外俞穴、左肺俞穴、右肺 俞穴共四個穴位。結果顯示在按摩過程中腦波活化有朝左額葉轉向的趨勢,並推論兩種 按摩方式均有助於受測者身體放鬆。 2011年涂淑華等將17位受測者介入精油按摩或SPA水療兩組15分鐘後觀察腦波及 心率變化。結果顯示按摩組β波顯著地下降,δ波及α波顯著上升,而水療組則無顯著 變化,結果推論精油按摩具較佳的舒緩與放鬆的效果。. 第六節 研究目的 在以往從事按摩對減緩疼痛及讓人放鬆的研究中,按摩的成效有多種不同的評估 方式,包括採用問卷方式、心跳率、呼吸率及血氧飽和度或腦波變化等方法。再者,按 摩手法甚多,其按摩成效更會因施力大小或經驗多寡等按摩者之個人因素而差異甚大。 為了有效地將按摩效果數據化,及儘量避免按摩者及受測者之個人因素影響研究結果, 6.

(18) 本實驗採用以低週波按摩器來代替手動按摩,並以全程記錄腦波之方式呈現受測者在按 摩過程中之反應。如此,被按摩者之受力大小及按摩方式,則可受到監測及控制。再者, 又因國內的統計顯示曾有 80%的人口曾有下背痛的經驗,而下背區域又方便低週波按摩 器貼片之貼放,因此選擇下背部為本研究的施測區域。 由於低週波按摩器上可調整不同的按摩型態(如敲擊、推揉、揉壓等)、不同的按 摩強度及時間,因此在實驗Ⅰ中先以不同的按摩型態透過腦波反應加以判斷其按摩成效, 用來判斷何種按摩型態對下背部按摩具有較優之放鬆效果。實驗Ⅱ再利用此一較具效果 的按摩型態探討不同按摩時間在腦波上之反應。期望能利用腦波之變化對按摩所提供之 效果做出新的認識及詮釋。. 7.

(19) 第二章. 材料及方法. 本研究經成功大學人類研究倫理審查委員會審查通過(案件編號 104-205 如附錄 1) , 目的在了解研究參與者在接受低週波按摩器三種不同按摩型態(敲擊、推揉、揉壓)之 最適強度刺激時之受測者腦波變化,以探討不同型態之低週波刺激對下背部按摩時在腦 波反應上之差異。並在發現特定按摩型態之效果在腦波上之表現較顯著後,測試對同一 人施以不同時間(5, 10, 15 分鐘)下背部之此項按摩在腦波上的反應。. 第一節 研究對象及實驗地點 徵求國立高雄大學內在職之職員工生參與本項研究,最先利用電子郵件招募(如附 錄 10)有意願之受測者參與計劃說明會,在說明會中邀請有意願之受測者參與本研究, 並簽署知情同意書(如附錄 11)後,再個別聯絡及協調實驗時間。 實驗地點設於國立高雄大學理學院 6 樓 601 室,實驗環境備有良好照明設備及溫度 調節設備,以減少研究參與者受氣溫或亮度之影響,並確保每一次進行的實驗環境品質 能維持一致。 一、實驗Ⅰ受測者基本資料 實驗Ⅰ之受測者均共有22名本校教職員生,分別為男性10人(45%)及女性12人 (55%),統計後之數值以平均值±標準差(mean±SD)表示;其平均年齡為28.6±9.2歲 (年齡介於21~50歲之間);平均身高為166.6±9.3公分(身高介於150~186公分之間); 及平均體重為65±12.6公斤(體重介於45~90公斤之間)請見表2.1。. 8.

(20) 表2.1 實驗Ⅰ受測者基本資料描述性統計摘要表. n=22. 姓別. 人數. 年齡(歲). 身高(公分) 體重(公斤). 男. 10(45%). 26.1±5.3. 174.5±6.7. 76.8±6. 女. 12(55%). 30.7±11.4. 160±5. 55.3±6.8. 所有受測者. 22. 28.6±9.2. 166.6±9.3. 65±12.6. 註:本表內之統計數值為平均值±標準差(mean±SD). 二、實驗Ⅱ受測者基本資料 實驗Ⅱ受測者共有12名本校教職員生,分別為男性8人(66.7%)及女性4人(33.3%); 其平均年齡為29.4±11.4歲(年齡介於20~56歲之間);平均身高為170.8±8.9公分(身高 介於158~186公分之間);及平均體重為70.8±12.5公斤(體重介於53~101公斤之間)請 見表2.2。. 表2.2. 實驗Ⅱ受測者基本資料描述性統計摘要表. n=12. 姓別. 人數. 年齡(歲). 身高(公分) 體重(公斤). 男. 8(66.7%). 26.9±11.9. 175.3±6.5. 75±12.8. 女. 4(33.3%). 34.5±9.5. 161.8±5.2. 62.5±7.5. 所有受測者. 12. 29.4±11.4. 170.8±8.9. 70.8±12.5. 註:本表內之統計數值為平均值±標準差(mean±SD). 第二節 研究工具 本實驗所採用之儀器有二:市售低週波按摩器及單接觸點之腦波儀。 一、低週波按摩器 本實驗所採用之低週波按摩器為啟申(APEX)經皮電子神經刺激器(型號:BEST. 9.

(21) CARE TN2200,衛署醫器製字第000623號許可,請見附錄2) ,採用3顆AA電池供電,電 流波頻由廠商預先設定,具九段強弱調整功能內建6種不同按摩型態,可模擬出類似真 人按摩手法如敲擊、速敲、揉捏、推揉、揉壓及全自動等六種功能模式請見附錄3。. 二、單接觸點之腦波儀 單接觸點腦波儀如圖2為美國NeuroSky公司之產品,其設計以非侵入式之方式偵測 腦波信號,為一般市售即可購得之器材,並依照臨床生理學國際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Societies for Electroencephalography and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統整的一 套”10-20"標準電極建置系統(10-20 electrode system)國際腦電波圖電極放置圖,來劃 分電極位置的標準如附錄5,並將腦波儀之sensor置於大腦前額部位FP1點擷取腦波資訊, 其參考電位則是選用耳垂的A1點當作基準電位,如圖2。腦波儀與腦波檢測系統採用藍 芽3.0(10公尺範圍內)傳輸,並經由NeuroSky公司所提供的 Brainwave Focus Group System之腦波檢測軟體介面,並可以在電腦上擷取到即時的的腦波資料如圖3。. (摘錄自 http://neurologiclabs.com/neuromonitoring/eeg/及 http://www.alchemytech.com.tw/Produce_info.html) 圖 2 腦波儀額部腦波儀之 Sensor 接觸測量方式. 10.

(22) 圖3. Brainwave Focus Group System 視窗進行擷取腦波訊號. 11.

(23) 三、腦波資料擷取與分析 本次實驗腦波資料之擷取主要是利用單點電極導體,將擷取到的腦波生理電位訊號 傳送給TGAM1 EEG晶片進行處理以解析率512Hz抽樣,濾波區間為3-100Hz,將收集到 的腦部原始訊號透過TGAM1 EEG晶片中放大2000倍,並利用快速傅立葉轉換(Fast Fourier Transform, FFT)(Cooley & Tukey, 1965),將腦波生理電位類比訊號轉換成數 位信號,最後由數位信號處理電路負責,以12 bits分辨率處理產生每秒512筆資料的RAW data及1筆資料的long data。其中long data之資料包含了δ波、θ波、α波、β波和γ波 數值如圖4。本實驗所使用之NeuroSky公司腦波儀為single-channel乾式感測器,所擷取 之腦波頻率如附錄4,其與傳統濕式腦波儀所擷取之腦波頻率差異性不大而且具有良好 的效果(Johnstone et al., 2012)。. 12.

(24) 擷取腦 波訊號. 放大腦 波訊號. ADC 數 位轉換. RAW DATA. 數位訊 號處理. LONG DATA. 封 包 輸 出 δ、θ、α β、γ 波. 圖4 腦波訊號擷取與訊號轉換處理. 第三節 實驗進行流程 本研究進行之腦波實驗皆依照下列的程序進行: 一、實驗進行前的準備 受測者於實驗前被告知希望遵守配合之事項包括 (一)實驗進行前一天:在與受測者確認受測時間時,告知於實驗前必須有 8 小時 以上之充足睡眠,以期有良好的精神狀態,但禁止食用含咖啡因之飲品或食 物。並詢問是否有身體不適之情況(包括感冒或生理期等)。 (二)實驗前:告知受測者於進行實驗時先上洗手間,並告知實驗前不能空腹,但 宜於用餐 1 小時後才適合進行實驗,如實驗過程中有任何不適,即會立即停 止實驗,並且同一人做完實驗後至少會間隔一天以上才會再進行下一次實 驗。 (三)實驗進行中:受測者需全程張開眼睛,避免打瞌睡或睡著,且不可交談;手 機須關機,在實驗過程中應盡量放鬆心情,避免頭部的晃動導致腦波異常訊 號過多。當受測者於實驗過程中感到不適時,便立即終止實驗,且該次實驗 則不予以採計。. 本實驗需於環境單純之實驗空間中進行,以免影響實驗結果。因此在實驗進行中, 13.

(25) 只有研究人員與研究參與者,於實驗進行前除了配戴腦波儀及低週波按摩貼片外,研究 人員將不會對研究參與者有其餘肢體之接觸。在實驗過程中除了開始及實驗結束後回答 實驗內容及下達簡單指令外,研究人員與研究參與者間,將不會有任何其他言語交談。. 二、機器設定及穿戴 (一)啟動腦波記錄儀設備:實驗開始前先將腦波收集路由器透過 USB 連結到筆 記型電腦後,打開 Brainwave Focus Group System 視窗,並開啟腦波路由器 及腦波儀電源後,腦波路由器會亮黃燈,腦波儀會出現藍燈。 (二)開啟低週波按摩器:在受測者下背部左右第 3 或 4 腰椎旁兩側豎脊肌表面各 貼上一枚低週波按摩器貼片,調整每一種型態低週波輸出(強度從 0 級-9 級) , 直至受測者對該種型態低週波刺激耐受程度有最適感覺時,並以此時之低週 波強度作為受測者在正式實驗時於此種低週波型時之按摩強度。 (三)穿戴腦波儀:將腦波儀上的 sensor 調整至國際”10-20”標準電極建置系統之大 腦前額部位 FP1 點直接接觸,且不可被髮絲擋住,且腦波儀耳夾必須確實夾 住耳朵 A1 點,如附錄 6。 (四)連結電腦設定:首先進行檢查腦波收集路由器腦波訊號有無異常,若訊號正 常則腦波收集路由器之腦波訊號右側的綠燈會全部亮起如圖 5,即可在筆記 型電腦 Brainwave Focus Group System 視窗按下 Connect 程式會自動搜尋腦 波儀。如果腦波儀配戴正確,電腦畫面耳機會呈現綠色,接著按下 Begin Recording 開始進行實驗擷取腦波訊號如圖 3。. 14.

(26) 圖5. 腦波收集路由器腦波訊號. 三、實驗Ⅰ之流程 實驗Ⅰ旨在比較三種不同型態低週波按摩在腦波上之反應。本實驗對每一受測者的 下背部第 3、4 腰椎旁兩側豎脊肌,給予三種不同型態(敲擊、推揉及揉壓)之低週波 刺激各 5 分鐘,並同時記錄其腦波之變化(實驗設計流程如圖 6)。在根據腦波之反應 選擇出對下背部按摩較具放鬆效果之按摩型態後,並以此按摩型態作為實驗Ⅱ之按摩方 式。 實驗Ⅰ之流程可細分為下列各階段: (一)按摩前期 1 分鐘:按摩前期 (二)敲擊按摩 1.敲擊前 1 分鐘:敲擊前。 2.敲擊按摩期 5 分鐘:敲擊 1、敲擊 2、敲擊 3、敲擊 4、敲擊 5。 3.敲擊後期 2 分鐘:敲擊後 1、敲擊後 2。 (三)推揉按摩 1.推揉前 1 分鐘:推揉前。 2.推揉按摩期 5 分鐘:推揉 1、推揉 2、推揉 3、推揉 4、推揉 5。 3.推揉後期 2 分鐘:推揉後 1、推揉後 2。 (四)揉壓按摩 15.

(27) 1.揉壓前 1 分鐘:揉壓前。 2.揉壓按摩期 5 分鐘:揉壓 1、揉壓 2、揉壓 3、揉壓 4、壓揉 5。 3.揉壓後期 2 分鐘:揉壓後 1、揉壓後 2。 (五)按摩後期 2 分鐘:按摩後期 1、按摩後期 2。. 16.

(28) 17.

(29) 四、實驗Ⅱ之流程 實驗Ⅱ為比較實驗Ⅰ中按摩之效果較優之推揉按摩型態,對受試者在不同日期,對 下背部施以 5、10 及 15 分鐘推揉按摩時在腦波上的反應。以探討分析對受測者在相同 型態低週波按摩時,不同按摩時間與腦波變化之關係(實驗設計流程圖如圖 7)。 實驗Ⅱ之流程可細分為下列各階段: (一)推揉按摩 5 分鐘 1.推揉按摩前 3 分鐘:5 推前 1、5 推前 2、5 推前 3。 2.推揉按摩期 5 分鐘:5 推 1、5 推 2、5 推 3、5 推 4、5 推 5。 3.推揉按摩後 3 分鐘:5 推後 1、5 推後 2、5 推後 3。 (二)推揉按摩 10 分鐘 1.推揉按摩前 3 分鐘:5 推前 1、5 推前 2、5 推前 3。 2.推揉按摩期 10 分鐘:10 推 1、10 推 2、10 推 3、10 推 4、10 推 5、10 推 6、10 推 7、10 推 8、10 推 9、10 推 10。 3.推揉按摩後 3 分鐘:5 推後 1、5 推後 2、5 推後 3。 (三)推揉按摩 15 分鐘 1.推揉按摩前 3 分鐘:5 推前 1、5 推前 2、5 推前 3。 2.推揉按摩期 15 分鐘:15 推 1、15 推 2、15 推 3、15 推 4、10 推 5、15 推 6、15 推 7、15 推 8、15 推 9、15 推 10、15 推 11、15 推 12、15 推 13、15 推 14、15 推 15。 3.推揉按摩後 3 分鐘:5 推後 1、5 推後 2、5 推後 3。. 18.

(30) 19.

(31) 五、腦波數值分析 腦波數值一分鐘約有 60 個記錄,因此本實驗先以 excel 軟體算出每一分鐘 α 波數 值平均值(mean±SD)及折線圖,藉以判斷α波在實驗進行時之變化情形及趨勢。. 第四節 統計分析 本研究使用套裝軟體SPSS 23版中文視窗版,依據前一節的研究設計,將所收集之 資料,依資料分析目的之不同,選定不同的統計方法,本實驗採用之分析方法簡述如下: 一、描述性統計(descriptive statistics) 描述性統計是組織和歸納觀察數值的方法,能幫助研究者瞭解資料整體特性,藉由 平均數、百分比、標準差(SD)等方法,以了解受測者各式資料的分佈情形,包含受測 者的性別、年齡、身高、體重等資料。. 二、成對樣本 t 檢定(paired-samples t test) 成對樣本 t 檢定是用於分析同一受試者,在兩個不同的時間點所測量出來的前後測 資料差異情形,當前後兩次資料的平均數達到顯著水準時,代表受測者兩次測量平圴值 有所不同,其顯著標準值為 p 小於 0.05。本研究利用成對樣本 t 檢定來探討受測者在實 驗Ⅰ及實驗Ⅱ實驗開始前、實驗進行中及實驗結束後,在不同按摩型態腦波 α 波是否 有所差異。. 三、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repeated measures ANOVA) 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是在比較同一個群體,重複接受三次(含)以上的測量平均數 之間的差異是否達到顯著水準,顯著標準值為 p 小於 0.05,如有達水準再經 Scheffe 法 進行事後比較檢定,來比較不同測量平均值間的差異狀況。本研究採用重複量數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檢測實驗Ⅰ比較三種不同型態(敲擊、推揉及揉壓型態)之低週波刺激之間 不同按摩型態腦波 α 波是否有顯著性存在。 20.

(32) 四、簡單線性回歸(simple liner regression) 簡單線性回歸是用來探討兩個變數之間關係的分析方法,當判定係數(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 R²=0時,代表兩個連續型變數無線性關係,其顯著標準值為 R²值容忍 值(介於0和1之間)愈大愈好,容忍值愈大,代表兩個變數愈存在強烈的線性關係。本 研究採用簡單線性回歸,探討實驗Ⅱ受試者在特定低週波按摩型態按摩5、10及15分鐘 進行期間與腦波α波之間關係是否具有顯著的線性關係。. 21.

(33) 第三章. 實驗結果. 本研究目的在經由腦波反應比較低週波刺激對下背部按摩之影響,設計在腦波的反 應下探討 實驗Ⅰ:比較三種按摩型態(敲擊、推揉及揉壓)中,那一種對下背部按摩較具成效。 實驗Ⅱ:比較此一較具效果的按摩型態在不同按摩時間(5, 10,或15分鐘)對下背部按摩 之效果。. 第一節 實驗Ⅰ實驗結果 一、實驗Ⅰ之三種不同按摩型態α波強度變化之比較 在比較三種不同型態低週波按摩成效之實驗中發現(圖8),在整個敲擊按摩過程 中,敲擊前之α波強度較按摩前期為低,而按摩開始後第1、2分鐘之α波強度隨之增加, 第3分鐘下降,第4分鐘上升,第5分鐘又下降。於敲擊按摩停止後1分鐘之α波強度反而 增加至敲擊按摩期間之最高點,接著在敲擊按摩後第2分鐘下降,此一趨勢持續至接著 的下1分鐘(即推揉前)。 在整個推揉按摩過程中,推揉按摩前之α波強度逐漸上升至第3分鐘,而在第4、5 分鐘下降。在推揉按摩停止後1分鐘α波強度反而增加至推揉按摩期間之最高點,接著 在推揉按摩後2分鐘下降。 在整個揉壓按摩過程中,揉壓按摩前之α波強度緩慢逐漸上升至第1分鐘,接著在 第2、3分鐘下降,而第4、5分鐘又逐漸上升。在揉壓按摩停止後1分鐘α波強度又增加 至揉壓按摩期間之最高點,接著在揉壓按摩後2分鐘下降。 綜上所述,三種按摩型態之α波強度均於按摩5分鐘結束後之1分鐘內達到最高。. 22.

(34) 23.

(35) 二、實驗Ⅰ之三種不同按摩型態在不同階段α波強度成對樣本t檢定結果 (一)實驗Ⅰ之波敲擊型態α波組內前後測獨立樣本t檢定結果 由表3.1得知實驗Ⅰ之敲擊型態α波組內前後測成對樣本t檢定結果顯示,不同組 內前後測成對樣本間t檢定均未具有顯著之差異。. 24.

(36) 表 3.1. 實驗Ⅰ之敲擊型態 α 波組內前後測成對樣本 t 檢定結果 個數. 前測 mean±SD. 後測 mean±SD. 敲擊前- 敲擊 1. 22. 9.10±5.08. 9.48±5.22. -.601. .554. 敲擊前- 敲擊 2. 22. 9.10±5.08. 10.47±5.75. -2.052. .053. 敲擊前- 敲擊 3. 22. 9.10±5.08. 9.12±6.18. -.019. .985. 敲擊前- 敲擊 4. 22. 9.10±5.08. 9.95±6.64. -.760. .456. 敲擊前- 敲擊 5. 22. 9.10±5.08. 9.49±5.69. -.405. .689. 敲擊前- 敲擊後 1. 22. 9.10±5.08. 10.62±4.47. -1.551. .136. 敲擊前- 敲擊後 2. 22. 9.10±5.08. 9.62±5.72. -.356. .725. 敲擊 1 - 敲擊 2. 22. 9.48±5.22. 10.47±5.75. -1.407. .174. 敲擊 1 - 敲擊 3. 22. 9.48±5.22. 9.12±6.18. .482. .635. 敲擊 1 - 敲擊 4. 22. 9.48±5.22. 9.95±6.64. -.525. .605. 敲擊 1 - 敲擊 5. 22. 9.48±5.22. 9.49±5.69. -.012. .990. 敲擊 1 - 敲擊後 1. 22. 9.48±5.22. 10.62±4.47. -1.389. .179. 敲擊 1 - 敲擊後 2. 22. 9.48±5.22. 9.62±5.72. -.097. .923. 敲擊 2 - 敲擊 3. 22. 10.47±5.75. 9.12±6.18. 1.599. .125. 敲擊 2 - 敲擊 4. 22. 10.47±5.75. 9.95±6.64. .549. .589. 敲擊 2 - 敲擊 5. 22. 10.47±5.75. 9.49±5.69. 1.299. .208. 敲擊 2 - 敲擊後 1. 22. 10.47±5.75. 10.62±4.47. -.129. .898. 敲擊 2 - 敲擊後 2. 22. 10.47±5.75. 9.62±5.72. .590. .562. 敲擊 3 - 敲擊 4. 22. 9.12±6.18. 9.95±6.64. -1.166. .257. 敲擊 3 - 敲擊 5. 22. 9.12±6.18. 9.49±5.69. -.437. .666. 敲擊 3 - 敲擊後 1. 22. 9.12±6.18. 10.62±4.47. -1.382. .181. 敲擊 3 - 敲擊後 2. 22. 9.12±6.18. 9.62±5.72. -.328. .746. 項目. 25. t值. p值.

(37) 個數. 前測 mean±SD. 後測 mean±SD. 敲擊 4 - 敲擊 5. 22. 9.95±6.64. 9.49±5.69. .518. .610. 敲擊 4 - 敲擊後 1. 22. 9.95±6.64. 10.62±4.47. -.612. .547. 敲擊 4 - 敲擊後 2. 22. 9.95±6.64. 9.62±5.72. .226. .824. 敲擊 5 - 敲擊後 1. 22. 9.49±5.69. 10.62±4.47. -1.140. .267. 敲擊 5 - 敲擊後 2. 22. 9.49±5.70. 9.62±5.72. -.109. .914. 敲擊後 1 - 敲擊後 2. 22. 10.62±4.47. 9.62±5.72. .764. .453. 項目. *p<.05;**p<.01;***p<.005. 26. t值. p值.

(38) (二)實驗Ⅰ之推揉型態α波組內前後測成對樣本t檢定結果 由表3.2得知實驗Ⅰ之推揉型態α波組內前後測成對樣本t檢定結果顯示,不同組內 前後測成對樣本t檢定,在推揉4與推揉5、推揉5與推揉後1,及推揉後1與推揉後2已達 顯著之差異,其餘各組內前後測成對樣本間均未具有顯著差異。. 27.

(39) 表 3.2. 實驗Ⅰ之推揉型態 α 波組內前後測成對樣本 t 檢定結果 個數. 前測 mean±SD. 後測 mean±SD. 推揉前 - 推揉 1. 22. 8.94±3.50. 9.06±4.81. -.190. .851. 推揉前 - 推揉 2. 22. 8.94±0.75. 9.52±4.87. -.885. .386. 推揉前 - 推揉 3. 22. 8.94±0.75. 9.72±4.45. -1.271. .218. 推揉前 - 推揉 4. 22. 8.94±0.75. 9.53±4.89. -1.140. .267. 推揉前 - 推揉 5. 22. 8.94±0.75. 8.48±4.32. .796. .435. 推揉前 - 推揉後 1. 22. 8.94±0.75. 11.58±6.64. -1.983. .061. 推揉前 - 推揉後 2. 22. 8.94±0.75. 8.9±4.43. .074. .942. 推揉 1 - 推揉 2. 22. 9.06±4.81. 9.52±4.87. -1.150. .263. 推揉 1 - 推揉 3. 22. 9.06±4.81. 9.72±4.45. -1.110. .280. 推揉 1 - 推揉 4. 22. 9.06±4.81. 9.53±4.89. -.805. .430. 推揉 1 - 推揉 5. 22. 9.06±4.81. 8.48±4.32. .867. .396. 推揉 1 - 推揉後 1. 22. 9.06±4.81. 11.58±6.64. -1.986. .060. 推揉 1 - 推揉後 2. 22. 9.06±4.81. 8.9±4.43. .250. .805. 推揉 2 - 推揉 3. 22. 9.52±4.87. 9.72±4.45. -.313. .757. 推揉 2 - 推揉 4. 22. 9.52±4.88. 9.53±4.89. -.015. .988. 推揉 2 - 推揉 5. 22. 9.52±4.89. 8.48±4.32. 1.568. .132. 推揉 2 - 推揉後 1. 22. 9.52±4.90. 11.58±6.64. -1.624. .119. 推揉 2 - 推揉後 2. 22. 9.52±4.91. 8.9±4.43. 1.046. .308. 推揉 3 - 推揉 4. 22. 9.72±4.45. 9.53±4.89. .298. .768. 推揉 3 - 推揉 5. 22. 9.72±4.45. 8.48±4.32. 1.866. .076. 推揉 3 - 推揉後 1. 22. 9.72±4.45. 11.58±6.64. -1.295. .209. 推揉 3 - 推揉後 2. 22. 9.72±4.45. 8.9±4.43. 1.102. .283. 項目. 28. t值. p值.

(40) 個數. 前測 mean±SD. 後測 mean±SD. 推揉 4 - 推揉 5. 22. 9.53±4.89. 8.48±4.32. 2.233. .037*. 推揉 4 - 推揉後 1. 22. 9.53±4.89. 11.58±6.64. -1.683. .107. 推揉 4 - 推揉後 2. 22. 9.53±4.89. 8.9±4.43. 1.268. .219. 推揉 5 - 推揉後 1. 22. 8.48±4.32. 11.58±6.64. -2.792. .011*. 推揉 5 - 推揉後 2. 22. 8.48±4.32. 8.9±4.43. -.694. .496. 推揉後 1 - 推揉後 2. 22. 11.58±6.64. 8.9±4.43. 2.279. 項目. *p<.05;**p<.01;***p<.005. 29. t值. p值. *. .033.

(41) (三)實驗Ⅰ之揉壓型態α波組內前後測成對樣本t檢定結果 由表3.3得知實驗Ⅰ之揉壓型態α波組內前後測成對樣本t檢定結果顯示,不同組間 前後測成對樣本t檢定,在揉壓3和揉壓後1已達顯著之水準,其餘各組內前後測成對樣 本間則未具有顯著差異。. 30.

(42) 表 3.3. 實驗Ⅰ之揉壓型態 α 波組內前後測成對樣本 t 檢定結果 個數. 前測 mean±SD. 後測 mean±SD. 揉壓前 - 揉壓 1. 22. 9.13±4.15. 9.92±5.62. -1.129. .272. 揉壓前 - 揉壓 2. 22. 9.13±4.15. 9.62±5.46. -.506. .618. 揉壓前 - 揉壓 3. 22. 9.13±4.15. 8.38±3.71. .824. .419. 揉壓前 - 揉壓 4. 22. 9.13±4.15. 9.54±3.94. -.460. .650. 揉壓前 - 揉壓 5. 22. 9.13±4.15. 9.82±5.08. -.583. .566. 揉壓前 - 揉壓後 1. 22. 9.13±4.15. 10.54±4.68. -1.233. .231. 揉壓前 - 揉壓後 2. 22. 9.13±4.15. 9.75±5.48. -.477. .638. 揉壓前 - 揉壓後期 1. 22. 9.13±4.15. 9.95±4.87. -.703. .490. 揉壓前 - 揉壓後期 2. 22. 9.13±4.15. 9.60±4.94. -.582. .566. 揉壓 1 - 揉壓 2. 22. 9.92±5.62. 9.62±5.46. .375. .712. 揉壓 1 - 揉壓 3. 22. 9.92±5.62. 8.38±3.71. 1.243. .228. 揉壓 1 - 揉壓 4. 22. 9.92±5.62. 9.54±3.94. .394. .697. 揉壓 1 - 揉壓 5. 22. 9.92±5.62. 9.82±5.08. .067. .947. 揉壓 1 - 揉壓後 1. 22. 9.92±5.62. 10.54±4.68. -.497. .624. 揉壓 1 - 揉壓後 2. 22. 9.92±5.62. 9.75±5.48. .118. .908. 揉壓 1 - 揉壓後期 1. 22. 9.92±5.62. 9.95±4.87. -.021. .984. 揉壓 1 - 揉壓後期 2. 22. 9.92±5.62. 9.60±4.94. .325. .748. 揉壓 2 - 揉壓 3. 22. 9.62±5.46. 8.38±3.71. 1.081. .292. 揉壓 2 - 揉壓 4. 22. 9.62±5.46. 9.54±3.94. .104. .919. 揉壓 2 - 揉壓 5. 22. 9.62±5.46. 9.82±5.08. -.171. .866. 揉壓 2 - 揉壓後 1. 22. 9.62±5.46. 10.54±4.68. -.777. .446. 揉壓 2 - 揉壓後 2. 22. 9.62±5.46. 9.75±5.48. -.123. .903. 項目. 31. t值. p值.

(43) 個數. 前測 mean±SD. 後測 mean±SD. 揉壓 2 - 揉壓後期 1. 22. 9.62±5.46. 9.95±4.87. -.318. .753. 揉壓 2 - 揉壓後期 2. 22. 9.62±5.46. 9.60±4.94. .027. .979. 揉壓 3 - 揉壓 4. 22. 8.38±3.71. 9.54±3.94. -1.552. .136. 揉壓 3 - 揉壓 5. 22. 8.38±3.71. 9.82±5.08. -1.557. .134. 揉壓 3 - 揉壓後 1. 22. 8.38±3.71. 10.54±4.68. -2.199. .039*. 揉壓 3 - 揉壓後 2. 22. 8.38±3.71. 9.75±5.48. -1.235. .231. 揉壓 3 - 揉壓後期 1. 22. 8.38±3.71. 9.95±4.87. -1.408. .174. 揉壓 3 - 揉壓後期 2. 22. 8.38±3.71. 9.60±4.94. -1.725. .099. 揉壓 4 - 揉壓 5. 22. 9.54±3.94. 9.82±5.08. -.343. .735. 揉壓 4 - 揉壓後 1. 22. 9.54±3.94. 10.54±4.68. -1.494. .150. 揉壓 4 - 揉壓後 2. 22. 9.54±3.94. 9.75±5.48. -.265. .794. 揉壓 4 - 揉壓後期 1. 22. 9.54±3.94. 9.95±4.87. -.443. .662. 揉壓 4 - 揉壓後期 2. 22. 9.54±3.94. 9.60±4.94. -.079. .938. 揉壓 5 - 揉壓後 1. 22. 9.82±5.08. 10.54±4.68. -.912. .372. 揉壓 5 - 揉壓後 2. 22. 9.82±5.08. 9.75±5.48. .119. .907. 揉壓 5 - 揉壓後期 1. 22. 9.82±5.08. 9.95±4.87. -.162. .873. 揉壓 5 - 揉壓後期 2. 22. 9.82±5.08. 9.60±4.94. .268. .792. 揉壓後 1 - 揉壓後 2. 22. 10.54±4.68. 9.75±5.48. 1.049. .306. 揉壓後 1 - 揉壓後期 1. 22. 10.54±4.68. 9.95±4.87. .602. .554. 揉壓後 1 - 揉壓後期 2. 22. 10.54±4.68. 9.60±4.94. .929. .363. 揉壓後 2 - 揉壓後期 1. 22. 9.75±5.48. 9.95±4.87. -.289. .775. 揉壓後 2 - 揉壓後期 1. 22. 9.75±5.48. 9.60±4.94. .170. .867. 揉壓後期 1 - 揉壓後期 2. 22. 9.95±4.87. 9.60±4.94. .383. .706. 項目. *p<.05;**p<.01;***p<.005. 32. t值. p值.

(44) (四)實驗Ⅰ之三種不同型態α波組間前後測成對樣本t檢定結果 由表3.4得知實驗Ⅰ之敲擊型態α波組內前後測獨立樣本t檢定結果顯示,不同組間 前後測成對樣本間,包括按摩前期及按摩後期和三種按摩型態α波強度最高峰間之t檢 定均未具有顯著之差異。三種不同型態α波組間前後測間成對樣本α波強度並沒有明顯 的變化。. 33.

(45) 表 3.4 實驗Ⅰ三種按摩型態 α 波組間前後測成對樣本 t 檢定結果 個數. 前測 mean±SD. 後測 mean±SD. 按摩前期 - 敲擊後 1. 22. 9.99±5.84. 10.62±4.73. -.600. .555. 按摩前期 - 敲擊後 2. 22. 9.99±5.84. 9.61±5.72. .250. .805. 按摩前期 - 推揉後 1. 22. 9.99±5.84. 11.58±6.64. -1.008. .325. 按摩前期 - 推揉後 2. 22. 9.99±5.84. 8.9±4.43. .990. .334. 按摩前期 - 揉壓後 1. 22. 9.99±5.84. 10.54±4.68. -.377. .710. 按摩前期 - 揉壓後 1. 22. 9.99±5.84. 9.75±5.48. .154. .879. 按摩前期 - 按摩後期 1. 22. 9.99±5.84. 9.95±4.68. .031. .975. 按摩前期 - 按摩後期 2. 22. 9.99±5.84. 9.60±4.94. .331. .744. 敲擊後 1 - 推揉後 1. 22. 10.62±4.47. 11.58±6.64. -.606. .551. 敲擊後 1 - 揉壓後 1. 22. 10.62±4.47. 10.54±4.68. .064. .950. 推揉後 1 - 揉壓後 1. 22. 11.58±6.63. 10.54±4.68. .812. .426. 項目. *p<.05;**p<.01;***p<.005. 34. t值. p值.

(46) 三、三種不同按摩型態在不同階段α波變異數分析結果 三種不同按摩型態 α 波強度與按摩時間進行變異數分析比較後(表 3.5),結果顯示 實驗Ⅰ之三種不同按摩型態在按摩時間項目已達顯著水準,F =2.332, p< .05,而三種不 同按摩型態在各組間則未具顯著差異,而在按摩時間及按摩型態間具有交互作用但未達 顯著。 由圖 9 得知三種不同按摩型態均在按摩後 1 分鐘之 α 波強度達到最高,且推揉按 摩在按摩後 1 分鐘 α 波之強度為此時間點之最高,因此採用推揉按摩為實驗Ⅱ之按摩 型態。. 表3.5 實驗Ⅰ 三種不同按摩型態在不同階段α波變異數分析結果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按摩型態. 6.347. 2. 3.173. .023. 殘差. 8592.937. 63. 136.396. 按摩時間. 167.148. 7. 23.878. 2.332. 按摩時間*按摩型態. 82.103. 9.322. 8.807. .573. 殘差. 4514.624. 441. 10.237. 全體. 13363.159. 522.322. *p<.05;**p<.01;***p<.005. 35. p. *. .024.

(47) 3. (X10 ). 按摩型態. 圖9 三種不同按摩型態在不同時間α波交互作用圖. 36.

(48) 第二節 實驗Ⅱ (一)實驗Ⅱ之對受測者施以5分鐘下背部推揉按摩之α波強度變化 每一位受試者於實驗前均被明確告知,即將進行5分鐘的推揉按摩。由圖11可看出 α波活性在未進行任何按摩前之第2分鐘略有升高的現象,到了第3分鐘稍為下降;而在 開始進行按摩時的第1、2、3分鐘逐漸上升,並於第3分鐘達到最高,到了第4、5分鐘開 始逐漸下降,並在按摩結束後第1分鐘略為上升,第2分鐘下降、及第3分鐘上升。 由附錄7得知實驗Ⅱ對受測者施以5分鐘對下背部之推揉按摩α波強度前後測成對 樣本t檢定結果顯示,不同組內前後測成對樣本間t檢定均未具有顯著之差異。 3. Power(µⅤ) of α activity. (X10 ) 20.0 18.0 16.0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0. █按摩中 ●未按摩. 推前3 推前2 推前1. 按摩前. 1. 2. 3. 4. 5. 推後1 推後2 推後3. 按摩5分鐘. Time(min) 圖10. 實驗Ⅱ之對受測者施以5分鐘之推揉按摩之α波強度變化圖 圖中各點代表α波強度之數值(mean±SD). 37. 按摩後.

(49) (二)實驗Ⅱ之對受測者施以10分鐘下背部推揉按摩之α波強度變化 每一位受試者於實驗前均被明確告知,即將進行10分鐘的推揉按摩。由圖11可知α波強 度在開始按摩前的第3分鐘內有逐漸升高的現象;在開始進行按摩時的第1分鐘α先下降, 並於第2、3分鐘有逐漸上升的趨勢,並於第3分鐘達到最高;到了第4分鐘開始下降,之 後於第5、6、7分鐘略為上升但幅度不大;在第8分鐘又開始下降,第9分鐘又開始上升, 之後第10分鐘又逐漸下降,而在按摩結束後第1、2分鐘逐漸增加,第3分鐘下降。 由附錄8得知實驗Ⅱ之對受測者施以10分鐘下背部推揉按摩之α波強度前後測成對 樣本t檢定結果顯示,僅按摩前2分鐘與按摩第8分鐘間達顯著水準,其餘不同組內前後 測成對樣本間t檢定均未具有顯著之差異。. 38.

(50) 39.

(51) (三)實驗Ⅱ之對受測者施以15分鐘下背部之推揉按摩之α波強度變化 由圖12得知α波強度在按摩前3分鐘內下降後又上升,在進行按摩時之第1至第6分 鐘內,α波之活性均大於按摩前,但並無明顯的增加或降低。在2、3分鐘之α活性有稍 為下降但幅度不大,在第4分鐘時稍為上升,第5、6分鐘時又稍為下降,在第7分鐘時開 始有逐漸上升的趨勢,並在第8、9分鐘又趨於平緩;在第10、11分鐘有明顯上升的趨勢; 到了第12分鐘又開始下降,在第13分鐘時又上升;到了第14分鐘開始下降,第15分鐘又 開始上升,並達到最高;接著在按摩結束後第1、2分鐘逐漸下降,之後第3分鐘略為上 升。 在整個15分鐘的按摩過程中,隨著按摩時間增加而α波也隨著上升,並發現α波強 度逐漸上升並具有週期性現象的出現(即第4、7、11、13、15分鐘出現α波高峰)。. 40.

(52) 41.

(53) 表3.6 實驗Ⅱ施以15分鐘對下背部之推揉按摩α波成對樣本t檢定達顯著水準表 個數. 前測 mean±SD. 後測 mean±SD. t值. 15 推前 3 - 15 推 11. 11. 8.88±4.66. 11.85±6.66. -2.469. .031. *. 15 推前 2 - 15 推 11. 11. 8.47±5.41. 11.85±6.66. -2.58. .026. *. 15 推前 2 - 15 推 12. 11. 8.47±5.41. 10.89±5.45. -2.365. .037. *. 15 推前 2 - 15 推 15. 11. 8.47±5.41. 13.69±10.19. -2.953. .013. *. 15 推前 2 - 15 推後 1. 11. 8.47±5.41. 11.72±6.53. -2.819. .017. *. 15 推前 1 - 15 推後 1. 11. 8.66±5.45. 11.72±6.53. -2.261. .045. *. 15 推 3 - 15 推 11. 11. 9.21±5.27. 11.85±6.66. -2.735. .019. *. 15 推 4 - 15 推 11. 11. 9.43±5.81. 11.85±6.66. -2.303. .042. *. 15 推 5 - 15 推 11. 11. 9.20±4.31. 11.85±6.66. -2.755. .019. *. 15 推 5 - 15 推 12. 11. 9.20±4.31. 10.89±5.45. -2.626. .024. *. 15 推 6 - 15 推 11. 11. 9.03±5.35. 11.85±6.66. -3.612. 項目. *p<.05;**p<.01;***p<.005. 42. p值. **. .004.

(54) (四)實驗Ⅱ之對受測者施以不同時間下背部推揉按摩之α波強度變化之比較 由圖 13 得知 α 波在 5、10 及 15 分鐘推揉按摩的實驗中,以第 15 分鐘之 α 波活 性最大;並發現在推揉按摩進行中隨著按摩時間延長至 15 分鐘時 α 波之活性是隨著按 摩時間的增加而逐漸增加。因此進一步以簡單線性回歸統計分析方法加以探討 5、10 及 15 分鐘按摩時間與推揉按摩進行中之 α 波強度,是否具有顯著的線性關係。. 43.

(55) 44.

(56) (五)實驗Ⅱ之對受測者施以5、10及15分鐘按摩α波變異數分析結果 實驗Ⅱ之對受測者施以 5、10 及 15 分鐘按摩α波變異數分析比較,請見表 3.7。 結果顯示施以 5、10 及 15 分鐘按摩後 α 波在不同時間按摩、按摩後及不同時間按摩及 按摩後等變異項目間均未達顯著水準。但由圖 13 可看出 15 分鐘組在按摩後之 α 波雖 未達顯著標準,但其活性均高於 5 分鐘組及 10 分鐘組。. 表3.7. 實驗Ⅱ5、10、15分鐘按摩後α波變異數分析結果 變異來源 不同時間按摩. SS. df. MS. F. 79.932. 2. 39.966. 2533.524. 33. 76.773. 按摩後. 1.400. 2. .700. .061. 不同時間按摩*按按摩後. 9.236. 4. 2.309. .200. 殘差. 762.836. 66. 11.558. 全體. 3386.927. 107. 殘差. **p<.05;**p<.01;*** p<.005. 45. .521.

(57) (六)實驗Ⅱ之對受測者施以5分鐘對下背部推揉按摩之α波簡單線性回歸結果 由圖 14 可知進行推揉按摩 5 分鐘與 α 波強度變化之線性回歸判定係數 R² = .0002, 調整後的 R² = -.333,p 值為 .98 並未達顯著關係。 3. (X10 ). Power(µⅤ) of α activity. 11.5 y = 0.0065x + 9.8304 R² = .0002 p = .98. 11.0 10.5 10.0 9.5 9.0 8.5 8.0 0.0 1. 2. 3. Time(min) 圖 14. 實驗Ⅱ之推揉按摩 5 分鐘 α 波回歸圖. 46. 4. 5.

(58) (七)實驗Ⅱ之對受測者施以10分鐘對下背部之推揉按摩α波之簡單線性回歸結果 由圖 15 可知進行推揉按摩 10 分鐘與 α 波強度變化之線性回歸判定係數 R² = -.130, 調整後的 R² = -.022,p 值為 .305 並未達顯著關係。. 3. (X10 ) 11.0. Power(µⅤ) of α activity. 10.5 y = -0.1099x + 8.8562 R² = -.123 p = .305. 10.0 9.5 9.0 8.5 8.0 7.5 7.0 6.5 0.0 1. 2. 3. 4. 5. 6. Time(min) 圖 15. 實驗Ⅱ之推揉按摩 10 分鐘 α 波回歸圖. 47. 7. 8. 9. 10.

(59) (八)實驗Ⅱ之對受測者施以15分鐘對下背部之推揉按摩之α波簡單線性回歸結果 由圖 16 可知進行推揉按摩 15 分鐘與 α 波強度變化之線性回歸判定係數 R² = .701, 調整後的 R² = .678,p 值為 .000 已達顯著差異。. 3. Power(µⅤ) of α activity. (X10 ) 14.0 y = 0.2478x + 8.3856 R² = .701 p = .000. 13.0. 12.0 11.0 10.0. 9.0 0.0 8.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Time(min) 圖 16. 實驗Ⅱ之推揉按摩 15 分鐘α波回歸圖. 48.

(60) 第四章 討論 第一節 實驗Ⅰ及實驗Ⅱ之α波強度變化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實驗Ⅰ有效之實驗樣本22人中,α波強度在三種不同按摩型態均 有逐漸增加之趨勢,並於三種不同按摩型態按摩停止後1分鐘α波強度增加至各三種不 同按摩型態之最高點。由表3.5之統計結果顯示此三種不同按摩型態在按摩時間之變異項 目已達顯著水準,且推揉按摩型態後的1分鐘內之α波強度高於敲擊及揉壓按摩型態, 因此本實驗所使用之低週波按摩器內之按摩型態以推揉按摩優於其他二種按摩型態。 在實驗Ⅱ有效之實驗樣本12人中,α波強度在5分鐘組及10分鐘組均在按摩過程的 第3分鐘有上升的趨勢;而在15分鐘組的按摩過程中之第4、7、11、13、15分鐘有上升 的趨勢,並隨著按摩時間加長α波活性也隨著上升,並有週期性的出現。同時,在15分 鐘組中發現,在按摩進行第4分鐘開始每隔3分鐘左右都有一個α波高峰,且從第11分鐘 開始每隔2分鐘即有一個α波高峰的現象,並在第15分鐘達到最高。但此現象並未在5分 鐘與10分鐘兩組中發現,其原因為有可能是因為樣本數太小(12人),但實際原因仍需 更進一步驗證。 本研究係以α波強度來判斷受測者被按摩後是否達到放鬆狀態。結果發現以低週波 對受測者施以15分鐘下背部推揉按摩之α波活性均有逐漸上升之趨勢,此種狀況與先前 的文獻有所出入。在1996年Field的研究中發現專業按摩師及按摩椅組之專業按摩師組的 受測者其額葉的δ波上升、α與β波均明顯降低:及2011年涂淑華等將受測者介入精油 按摩及SPA水療時,結果顯示精油按摩組之δ波及α波顯著上升及β波顯著地下降。在 文獻中雖未提及受測過程中是受測者是否全程張開眼睛,但由δ波功率逐漸增強之結果 判斷,應與受測者在受測過程中是閉眼狀態才導致δ波功率逐漸增強。為避免因按摩過 程中受測者進入睡眠狀態而影響對α波(清醒時之放鬆狀態)之判斷,本實驗過程中均 全程要求受測者需張開眼睛,而此項實驗設計可能是造成本實驗結果與上述二篇不同之 49.

(61) 原因。. 第二節 實驗Ⅱ之α波強度簡單線性回歸 本研究為第一篇以腦波方式呈現按摩時間與α波強度變化之論文。由圖13可得知α 波在5、10、15分鐘的實驗中,以15分鐘之α波強度最高,並發現在推揉按摩進行中隨 著按摩時間延長至15分鐘,而α波之活性隨著按摩時間的增加而逐漸增加。以回歸分析 結果顯示,隨著按摩時間延長至15分鐘時,15分鐘組α波之活性是隨著推揉按摩時間的 增加而逐漸增加(R2 = .701),而5分鐘組(R2 = .0002)及10分鐘(R2 = -.130)組則無 此線性關係,究其原因仍待更進一步驗證。. 50.

(62) 第五章 結論 本研究為第一篇經由腦波變化比較低週波刺激對下背部按摩之論文。實驗結果顯示: 當三種不同型態(敲擊、推揉及揉壓等)之5分鐘對下背部低週波刺激時,均顯示出放 鬆之狀態,而此放鬆狀態又以推揉按摩優於其他二種按摩型態。當在使用推揉按摩進行 較長時間刺激時,發現15分鐘按摩時間對下背部放鬆之效果更明顯,且其效果隨著按摩 時間的增加而逐漸增加,並在第15分鐘時α波之活性達到最高。. 51.

(63)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于省吾(1979)。甲骨文字釋林.釋殷。北京:中華書局。 田沼久美子、益田律子、三枝英人。圖解人體大百科。陳燕華 譯。台北:楓葉社。 李宗焜 (2001) 。從甲骨文看商代的疾病與醫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2(2), 339-391。 呂忠祐、劉智仰、陳鵬升(2009)。急性下背痛的診斷與治療。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 24(4),120-125。 李禹璇、翁瑞萱、徐雅媛、王子娟(2013)。勞工工作環境與自覺肌肉骨骼不適之相關 研究。勞工安全衛生研究季刊,21(4),432-441。 涂淑華、黃新作、趙彥銘、林立昌(2011)。精油按摩與 SPA 水療之急性紓壓成效的比 較,從腦波及心率變異度之變化來探討。臺灣體育論壇,3,19-23。 徐儆暉、巫宇舜(2011) 。工作環境安全衛生狀況認知調查 2010 年。臺北市:行政院勞 委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 黃帝內經(2010)。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北京:中華書局。 郭浩然(2000)。職業性下背痛。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9(5),332 -339。 張剛鳴、羅書宜、王端丙、楊智凱(2010)。不同按摩型態對腦波變化影響研究。資訊 科技國際,4(1),68-82。 劉又綺、葉在庭、蔡明成(2012)。中文版佛羅里達情緒測驗的效度研究及其在前額葉 腦傷患者的表現探討。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5,299-334。 衛生福利部健康保險署。2015 年全民健康保險醫療費用前二十大疾病。取 自:http://www.nhi.gov.tw/Resource/webdata/27297_2_2015%e5%b9%b4%e5%9c%8b %e4%ba%ba%e5%85%a8%e6%b0%91%e5%81%a5%e5%ba%b7%e4%bf%9d%e9%9a %aa%e5%b0%b1%e9%86%ab%e7%96%be%e7%97%85%e8%b3%87%e8%a8%8a.pdf. June 7, 2016。 52.

(64) 英文部分: Ahn, S., Nguyen, T., Jang, H., Kim, J. G., & Jun, S. C. (2016). Exploring Neuro-Physiological Correlates of Drivers' Mental Fatigue Caused by Sleep Depriv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EEG, ECG, and fNIRS Data. Front Hum Neurosci, 10, 219. Aliyari, H., Kazemi, M., Tekieh, E., Salehi, M., Sahraei, H., Daliri, M. R., . . . Ranjbar Aghdam, A. (2015). The Effects of Fifa 2015 Computer Games on Changes in Cognitive, Hormonal and Brain Waves Functions of Young Men Volunteers. Basic Clin Neurosci, 6(3), 193-201. Azima, S., Bakhshayesh, H. R., Kaviani, M., Abbasnia, K., & Sayadi, M. (2015).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 of Massage Therapy and Isometric Exercises on Primary Dysmenorrhea: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J Pediatr Adolesc Gynecol, 28(6), 486-491. Berger, H. (1929). Ü ber das elektrenkephalogramm des menschen European Archives of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 87(1), 527-570. Bhattarai, S., Zhang, X. N., & Tuerxun, T. (2014). EEG and SPECT Changes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J Neurol Neurophysiol, 5(2). Campello, M., Nordin, M., & Weiser, S. (1996). Physical exercise and low back pain. Scand J Med Sci Sports, 6(2), 63-72. Chen, Y. W., & Wang, H. H. (2014). The effectiveness of acupressure on relieving pain: a systematic review. Pain Manag Nurs, 15(2), 539-550. Chou, R., Qaseem, A., Snow, V., Casey, D., Cross, J. T., Jr., Shekelle, P., & Owens, D. K. (2007).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low back pain: a joint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rom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 and the American Pain Society. Ann Intern Med, 147(7), 478-491. Cooley, J. W., & Tukey, J. W. (1965). An algorithm for the machine calculation of complex Fourier series. Math. of Comput, 19, 297-301. 53.

(65) Fan, Y. H., Sun, J., Yuan, Y., Chen, L., Pei, Z., Xing, S. H., . . . Zeng, J. S. (2015). Hereditary endotheliopathy with retinopathy and encephalopathy: pathological and genetic studies of a family. Int J Clin Exp Pathol, 8(8), 9105-9111. Field, T., Ironson, G., Scafidi, F., Nawrocki, T., Goncalves, A., Burman, I., Pickens, J.,Fox, N., Schanberg, S., and Kuhn, C. (1996). Massage Therapy Reduces Anxiety and Enhances EEG Pattern of Alertness and Math Comput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86, 97-205. Hariri, A. R., Bookheimer, S. Y., & Mazziotta, J. C. (2000). Modulating emotional responses: effects of a neocortical network on the limbic system. Neuroreport, 11(1), 43-48. Hayes, J., & Cox, C. (1999). Immediate effects of a five-minute foot massage on patients in critical care. Intensive Crit Care Nurs, 15(2), 77-82. Hsieh, L. L., Kuo, C. H., Yen, M. F., & Chen, T. H. (2004).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for low back pain treated by acupressure and physical therapy. Prev Med, 39(1), 168-176. Hsieh, L. L., Liou, H. H., Lee, L. H., Chen, T. H., & Yen, A. M. (2010). Effect of acupressure and trigger points in treating headach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Am J Chin Med, 38(1), 1-14. Johnstone, S. J., Blackman, R., & Bruggemann, J. M. (2012). EEG from a single-channel dry-sensor recording device. Clin EEG Neurosci, 43(2), 112-120. Kashefi, F., Khajehei, M., Ashraf, A. R., & Jafari, P. (2011). The efficacy of acupressure at the Sanyinjiao point in the improvement of women's general health. J Altern Complement Med, 17(12), 1141-1147. Kashefi, F., Ziyadlou, S., Khajehei, M., Ashraf, A. R., Fadaee, A. R., & Jafari, P. (2010). Effect of acupressure at the Sanyinjiao point on primary dysmenorrhea: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Complement Ther Clin Pract, 16(4), 198-202. 54.

(66) Kim, Y. S., Jung, K. H., Lee, S. T., Kang, B. S., Yeom, J. S., Moon, J., . . . Chu, K. (2016). Prognostic Value of Initial Standard EEG and MRI in Patients with Herpes Simplex Encephalitis. J Clin Neurol, 12(2), 224-229. Legriel, S., & Brophy, G. M. (2016). Managing Status Epilepticus in the Older Adult. J Clin Med, 5(5). Li, D., Wang, C., Yin, Q., Mao, M., Zhu, C., & Huang, Y. (2016). Frontal Cortical Asymmetry May Partially Mediate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Power on Anger Expression. Front Psychol, 7, 73. Marzbani, H., Marateb, H. R., & Mansourian, M. (2016). Neurofeedback: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n System Design, Methodology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Basic Clin Neurosci, 7(2), 143-158. Niedermeyer, E., & Lopes da Silva, F. H. (1982). Electroencephalography, basic principles, clinical applications, and related fields. Baltimore: Urban & Schwarzenberg. Nikodijevic, D., Baneva-Dolnenec, N., Petrovska-Cvetkovska, D., & Caparoska, D. (2016). Refractory Epilepsy-MRI, EEG and CT scan, a Correlative Clinical Study. Open Access Maced J Med Sci, 4(1), 98-101. Shiba, Y., Kim, C., Santangelo, A. M., & Roberts, A. C. (2015). Lesions of either anterior orbitofrontal cortex or ventr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in marmoset monkeys heighten innate fear and attenuate active coping behaviors to predator threat. Front Syst Neurosci, 21, 8-250. Shiba, Y., Santangelo, A. M., & Roberts, A. C. (2016). Beyond the Medial Regions of Prefrontal Cortex in the Regulation of Fear and Anxiety. Front Syst Neurosci, 10, 12. Shin, B. C., & Lee, M. S. (2007). Effects of aromatherapy acupressure on hemiplegic shoulder pain and motor power in stroke patients: a pilot study. J Altern Complement Med, 13(2), 247-251. 55.

(67) Staufenbiel, S. M., Brouwer, A. M., Keizer, A. W., & van Wouwe, N. C. (2014). Effect of beta and gamma neurofeedback on memory and intelligence in the elderly. Biol Psychol, 95, 74-85. Vogel, F. (2000). Genetics and the electroencephalogram. Berlin ; New York: Springer.. 56.

(68) 附錄 1 國立成功大學人類研究倫理查委員會審查通過證明. 57.

(69) 附錄 2 APEX 經皮電子神經刺激器. 58.

(70) 附錄 3 APEX 經皮電子神經刺激器功能說明 功能. 敲擊. 速敲. 波頻. 固定 2Hz 變化. 揉捏. 推揉. 揉壓. 固定 50Hz. 固定 66Hz. 變化. 2-4Hz 波寛. 100μs. 100μs. 25-67Hz 100μs. 20,40,60,. 100μs. 80,100μs 波型. 循環週期. 對稱方. 對稱方. 對稱方型. 對稱方型. 對稱方. 型脈波. 型脈波. 脈波. 脈波. 型脈波. 一秒. 二秒. 六秒. 十五秒. 十七秒. (摘錄自 APEX 經皮電子神經刺激器操作手冊). 59. 全自動 左側 5 種功能依 序循環敲擊維 持 20 秒、速敲 維持 20 秒、揉 捏維持 18 秒、 推揉維持 15 秒、揉壓維持 17 秒,波寛 100μ s,波型為對稱 方型脈波,循環 週期 90 秒。.

(71) 附錄 4. NeuroSky 公司腦波儀腦波資料擷取頻率及行為反應表. 腦波種類. 腦波頻率(Hz). δ波 Delta. 0.5-2.75Hz. 深度睡眠、無意識狀態. θ波 Theta. 3.5-6.75 Hz. 即將進入睡眠時之放空狀態. α波 Alpha. 7.5-11.75 Hz. 放鬆、平靜. β波 Beta. 13-29.75 Hz. 專注、緊張、不自在. γ波 Gamma. 31-49.75Hz. 動作、較高的精神活動. 行為反應. (摘錄自 NeuroSky 公司腦波儀操作手冊). 60.

(72) 附錄5 國際"10-20"腦電波電極放置圖. Source: http://www.immrama.org/eeg/electrode.html. 61.

(73) 附錄 6 腦波儀配戴圖. (摘錄自 http://www.alchemytech.com.tw/Produce_info.html). 62.

(74) 附錄 7 實驗Ⅱ. 5 分鐘推揉按摩α波前後測成對樣本 t 檢定結果 個數. 前測 mean±SD. 後測 mean±SD. 5 推前 3 - 5 推前 2. 12. 8.13±4.03. 8.94±5.17. -1.182. .262. 5 推前 3 - 5 推前 1. 12. 8.13±4.03. 8.50±5.41. -.378. .712. 5 推前 3 - 5 推 1. 12. 8.13±4.03. 8.87±6.10. -.846. .415. 5 推前 3 - 5 推 2. 12. 8.13±4.03. 10.61±6.98. -2.022. .068. 5 推前 3 - 5 推 3. 12. 8.13±4.03. 10.74±7.12. -2.081. .062. 5 推前 3 - 5 推 4. 12. 8.13±4.03. 9.62±6.12. -1.628. .132. 5 推前 3 - 5 推 5. 12. 8.13±4.03. 9.40±6.51. -.957. .359. 5 推前 3 - 5 推後 1. 12. 8.13±4.03. 9.50±5.72. -1.122. .286. 5 推前 3 - 5 推後 2. 12. 8.13±4.03. 9.19±4.91. -1.079. .304. 5 推前 3 - 5 推後 3. 12. 8.13±4.03. 9.8±6.19. -1.349. .204. 5 推前 2 - 5 推前 1. 12. 8.94±5.17. 8.50±5.41. .646. .531. 5 推前 2 - 5 推 1. 12. 8.94±5.17. 8.87±6.10. .108. .916. 5 推前 2 - 5 推 2. 12. 8.94±5.17. 10.61±6.98. -1.976. .074. 5 推前 2 - 5 推 3. 12. 8.94±5.17. 10.74±7.12. -1.767. .105. 5 推前 2 - 5 推 4. 12. 8.94±5.17. 9.62±6.12. -.661. .522. 5 推前 2 - 5 推 5. 12. 8.94±5.17. 9.40±6.51. -.352. .732. 5 推前 2 - 5 推後 1. 12. 8.94±5.17. 9.50±5.72. -.423. .680. 5 推前 2 - 5 推後 2. 12. 8.94±5.17. 9.19±4.91. -.249. .808. 5 推前 2 - 5 推後 3. 12. 8.94±5.17. 9.8±6.19. -.519. .614. 5 推前 1 - 5 推 1. 12. 8.50±5.41. 8.87±6.10. -.501. .626. 5 推前 1 - 5 推 2. 12. 8.50±5.41. 10.61±6.98. -1.902. .084. 5 推前 1 - 5 推 3. 12. 8.50±5.41. 10.74±7.12. -1.845. .092. 項目. 63. t值. p值.

(75) 個數. 前測 mean±SD. 後測 mean±SD. 5 推前 1 - 5 推 4. 12. 8.50±5.41. 9.62±6.12. -.924. .375. 5 推前 1 - 5 推 5. 12. 8.50±5.41. 9.40±6.51. -.762. .462. 5 推前 1 - 5 推後 1. 12. 8.50±5.41. 9.50±5.72. -.757. .465. 5 推前 1 - 5 推後 2. 12. 8.50±5.41. 9.19±4.91. -.722. .486. 5 推前 1 - 5 推後 3. 12. 8.50±5.41. 9.8±6.19. -.625. .545. 5推1-5推2. 12. 8.87±6.10. 10.61±6.98. -1.812. .097. 5推1-5推3. 12. 8.87±6.10. 10.74±7.12. -1.634. .131. 5推1-5推4. 12. 8.87±6.10. 9.62±6.12. -.694. .502. 5推1-5推5. 12. 8.87±6.10. 9.40±6.51. -.365. .722. 5 推 1 - 5 推後 1. 12. 8.87±6.10. 9.50±5.72. -.404. .694. 5 推 1 - 5 推後 2. 12. 8.87±6.10. 9.19±4.91. -.245. .811. 5 推 1 - 5 推後 3. 12. 8.87±6.10. 9.8±6.19. -.530. .607. 5推2-5推3. 12. 10.61±6.98. 10.74±7.12. -.171. .867. 5推2-5推4. 12. 10.61±6.98. 9.62±6.12. .952. .362. 5推2-5推5. 12. 10.61±6.98. 9.40±6.51. .930. .372. 5 推 2 - 5 推後 1. 12. 10.61±6.98. 9.50±5.72. .778. .453. 5 推 2 - 5 推後 2. 12. 10.61±6.98. 9.19±4.91. 1.104. .293. 5 推 2 - 5 推後 3. 12. 10.61±6.98. 9.8±6.19. .447. .664. 5推3-5推4. 12. 10.74±7.12. 9.62±6.12. 1.881. .087. 5推3-5推5. 12. 10.74±7.12. 9.40±6.51. 1.624. .133. 5 推 3 - 5 推後 1. 12. 10.74±7.12. 9.50±5.72. 1.275. .229. 5 推 3 - 5 推後 2. 12. 10.74±7.12. 9.19±4.91. 1.647. .128. 5 推 3 - 5 推後 3. 12. 10.74±7.12. 9.8±6.19. .501. .627. 項目. 64. t值. p值.

(76) 個數. 前測 mean±SD. 後測 mean±SD. 5推4-5推5. 12. 9.62±6.12. 9.40±6.51. .277. .787. 5 推 4 - 5 推後 1. 12. 9.62±6.12. 9.50±5.72. .138. .892. 5 推 4 - 5 推後 2. 12. 9.62±6.12. 9.19±4.91. .525. .610. 5 推 4 - 5 推後 3. 12. 9.62±6.12. 9.8±6.19. -.120. .907. 5 推 5 - 5 推後 1. 12. 9.40±6.51. 9.50±5.72. -.163. .873. 5 推 5 - 5 推後 2. 12. 9.40±6.51. 9.19±4.91. .331. .747. 5 推 5 - 5 推後 3. 12. 9.40±6.51. 9.8±6.19. -.186. .856. 5 推後 1 - 5 推後 2. 12. 9.50±5.72. 9.19±4.91. .688. .505. 5 推後 1 - 5 推後 3. 12. 9.50±5.72. 9.8±6.19. -.165. .872. 5 推後 2 - 5 推後 3. 12. 9.19±4.91. 9.8±6.19. -.333. .745. 項目. **p<.05;**p<.01;***p<.005. 65. t值. p值.

(77) 附錄 8 實驗Ⅱ. 10 分鐘推揉按摩α波前後測成對樣本 t 檢定結果 個數. 前測 mean±SD. 後測 mean±SD. 10 推前 3 - 10 推前 2. 12. 9.71±4.59. 10.08±4.97. -.527. .609. 10 推前 3 - 10 推前 1. 12. 9.71±4.59. 10.02±5.54. -.261. .799. 10 推前 3 - 10 推 1. 12. 9.71±4.59. 9.58±6.65. .109. .915. 10 推前 3 - 10 推 2. 12. 9.71±4.59. 10.05±5.82. -.330. .748. 10 推前 3 - 10 推 3. 12. 9.71±4.59. 10.49±8.18. -.410. .690. 10 推前 3 - 10 推 4. 12. 9.71±4.59. 8.50±4.22. 1.451. .175. 10 推前 3 - 10 推 5. 12. 9.71±4.59. 8.56±5.81. .839. .419. 10 推前 3 - 10 推 6. 12. 9.71±4.59. 8.75±5.58. .656. .525. 10 推前 3 - 10 推 7. 12. 9.71±4.59. 8.69±4.28. .821. .429. 10 推前 3 - 10 推 8. 12. 9.71±4.59. 7.44±2.92. 2.764. 10 推前 3 - 10 推 9. 12. 9.71±4.59. 8.70±3.75. .942. .367. 10 推前 3 - 10 推 10. 12. 9.71±4.59. 8.08±5.07. 1.138. .279. 10 推前 3 - 10 推後 1. 12. 9.71±4.59. 8.93±4.67. .944. .366. 10 推前 3 - 10 推後 2. 12. 9.71±4.59. 9.43±6.09. .207. .840. 10 推前 3 - 10 推後 3. 12. 9.71±4.59. 9.07±5.70. .520. .613. 10 推前 2 - 10 推前 1. 12. 10.08±4.97. 10.02±5.54. .042. .967. 10 推前 2 - 10 推 1. 12. 10.08±4.97. 9.58±6.65. .464. .652. 10 推前 2 - 10 推 2. 12. 10.08±4.97. 10.05±5.82. .025. .980. 10 推前 2 - 10 推 3. 12. 10.08±4.97. 10.49±8.18. -.210. .837. 10 推前 2 - 10 推 4. 12. 10.08±4.97. 8.50±4.22. 1.819. .096. 10 推前 2 - 10 推 5. 12. 10.08±4.97. 8.56±5.81. 1.188. .260. 10 推前 2 - 10 推 6. 12. 10.08±4.97. 8.75±5.58. .879. .398. 項目. 66. t值. p值. .018.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im: To assess specificity and sensitivity of the 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diagnoses of cystic jaw lesions in relation to the histology-based final diag- noses, and

Up-and-coming mandibular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 with autologous human bone marrow stem cells and iliac bone graft in patients with large

Efficacy of low-level laser therapy compared to steroid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oral lichen planus: A

angular momentum is conserved. In the figure, the force F is always directed toward point O. Thus, the angular impulse of F about O is always zero, and angular momentum of

A discussion of the Dapagli flozin and Prevention of Adverse Outcomes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 (DAPA-CKD) trial, the Effect of Sotagli flozin on Car- diovascular Events in Patients

 Calculating the expected total edge number for one left path started at one problem with m’ edges.  Evaluating the total edge number for all right sub-problems #

Effectiveness of robot-assisted upper limb training on spasticity, function and muscle activity in chronic stroke patients treated with botulinum toxin: A randomized single-

MR CLEAN: A Randomized Trial of Intra-arterial Treatment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of Endovascular treatment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