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誤國」者的側寫──東晉謝氏之清談興家的營謀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誤國」者的側寫──東晉謝氏之清談興家的營謀"

Copied!
2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政大中文學報 第十三期 2010 年 06 月241-262 頁. 李鼎元撰述琉球寄語研究 林慶勳∗. 摘 要 李鼎元於 1800 年授命擔任琉球冊封副使,隨正使趙文楷到琉球冊封中山 王尚溫。其後撰有《使琉球記》及詩集《師竹齋集》,記載出使前後及琉球所 見所聞,相當有史料價值。 《使琉球記》係日記體撰述,內容與一般冊封使歸國後所撰「使琉球錄」 體例完全相左,文中多處提及編纂《球雅》之記載,然而該書最後卻被翁方綱 第六子翁樹崐以《琉球譯》之名抄寫傳世。該書記載琉球寄語 3105 條,為目 前所見琉球寄語數量最多之撰述,文獻價值不可小看。 本文之撰述,從李氏用心收集編纂琉球寄語與評述琉球語兩方面探討。其 中除對李氏苦心孤詣撰述《球雅》本末作了詳細分析之外,也對李氏誤解琉球 語用字等,本文也作了必要的討論與批評。 關鍵詞:冊封使、寄語、使琉球錄、琉球語、記音漢字. 2009/06/24 投稿成功,2009/11/02 審查通過,2009/12/03 修訂稿收件。 ∗ 林慶勳現職為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

(2) 242 政大中文學報. 第十三期. A Study on Li Ding-Yuan’s Ryukyu Jiyu Lin Ching-hsiun ∗. Abstract In 1800, Li Ding-yuan was appointed as Ryukyu-ce-feng-fu-shi. With Zhao Wen-kai, Ryukyu-ce-feng-zheng-shi, Li was dispatched to Ryukyu and conferred a title upon King of Zhong-Shan Shang-Wen. Afterwards, Li composed Shi-Ryukyu-ji and a poetry collection entitled Shi-zhu-zhai-ji, which possess considerable merit as historical materials while recording the experiences on his diplomatic mission in Ryukyu. Shi-Ryukyu-ji was narrated in a form of diary entries, and its content was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that revealed in the format of Shi Ryukyu-lu, which were the submitted records documented by ordinary ce-feng officials upon their return to China. Li Ding-yuan’s compilation of Qiu-ya was mentioned throughout Shi-Ryukyu-ji; however, Qiu-ya was eventually transcribed by Weng Shu-kun, Weng Feng-gang’s sixth son, and handed down for generations under the title of Ryukyu-yi. The book consists of 3,105 entries of Ryukyu-ji-yu, recording the most amount of Ryukyu-ji-yu, so its documentary merit should not be under estimated. With a focus on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Li’s compiling work of Qiu-ya, this article discusses on the process how Li Ding-yuan strenuously collected and compiled Ryukyu-ji-yu while it also commentaries on Ryukyu-yu. The article includes six sections: I. Introduction; II. Ryukyu-yi, originally entitled Qiu-ya by Li Ding-yuan; III. Qiu-ya as the compilation of Ryukyu-yi; IV. The compiling process of Ryukyu-yi (Qiu-ya); V. Li Ding-yuan's other documentary records related to Ryukyu-yu; VI. Conclusion. Key words: ce-feng-shi, ji-yu, Shi- Ryukyu-lu, Ryukyu-yu, Chinese characters for articulation ∗.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3) 李鼎元撰述琉球寄語研究. 243. 一、前言 李鼎元(1750-1805)四川綿州羅江縣人,字和叔、號墨莊,乾隆 43 年(1778) 戊戌科第三甲第一名進士,官翰林院庶吉士。嘉慶 4 年(1799)任職內閣中書 時被任命為「琉球冊封副使」,與正使趙文楷奉命前往琉球中山國冊封國王尚 溫。1 從嘉慶 5 年 5 月 1 日登船候風起算,至同年 11 月 3 日登陸返回福州城為 止,整整六個月零三天在琉球中山國出使外交任務,擔任冊封副使重要工作。 清朝承續明朝冊封琉球的外交活動,從清順治 11 年(1654)到同治 5 年 (1866)為止,在此 213 年期間,共派遣 8 次 16 人的冊封任務,趙文楷與李 鼎元嘉慶 5 年(1800)的冊封活動,算是清朝的第 5 次派遣。李氏在琉球羈留 期間,相當用心蒐集有關琉球語與華語對譯的資料,然後編輯為《球雅》一書, 大約是模仿《爾雅》的體例撰述;並且藉著《球雅》一書之完成,寄望讓琉球 語與華語之互通,也能有登雅的機會。不過《球雅》一書經歷相當坎坷,不但 未有機會在中國正式版刻問世,而且還與題為「《琉球譯》翁樹崐鈔」一書糾 葛不清。直到 1995 年才由當時任職於法政大學沖繩文化研究所的丁鋒教授發 現,證明《琉球譯》與《球雅》其實是同一本書,並且作者是李鼎元而不是翁 方綱第六子翁樹崐其人。 2 明代會同館編輯的《琉球館譯語》(約在 1470 之前),是目前所見最早 的琉球語寄語集,全書收用漢字記音的寄語 595 條。同類型的著述,如明代陳 侃《使琉球錄•夷語》、郭汝霖《使琉球錄•夷語》、蕭崇業《使琉球錄•夷 語》、夏子陽《使琉球錄•夷語》,及清代徐葆光《中山傳信錄•夷語》、清 代會同館編《琉球土語》、潘相《琉球入學見聞錄•夷語》等 7 種資料,各書 都收集二百至六百多條左右的寄語。然而李鼎元編輯的《球雅》,全書卻收寄 語 3105 條,比各種寄語集多了好幾倍的內容。究竟其間的差異在甚麼地方? 加上該書面世前的坎坷經歷,頗能引起一探究竟的興趣,本文即基於如此的動 機,在丁鋒教授的基礎上補強說明李氏的撰述經過。. 1. 2. 參見村尾進:《增訂使琉球錄解題及び研究•李鼎元撰「使琉球記」解題》(沖繩宜野 灣:榕樹書林,1999 年),頁 120。 參見丁鋒:〈《琉球譯》解題、校異與附錄凡例〉,《球雅集》(東京:株式會社好文 出版,1998 年),頁 18-49。又見丁鋒:《日漢琉漢對音與明清官話音研究》(北京:中 華書局,2008 年),頁 290-294。.

(4) 244 政大中文學報. 第十三期. 二、李鼎元編撰《琉球譯》原名《球雅》 李鼎元的詩文與堂兄弟李調元、李驥元號稱「綿州三李」,另外在李調元 建造的家族庭園,楹聯刻有「叔姪一門四進士,弟兄兩院三翰林」 3 ,而且李 鼎元冊封任務完成後曾官至兵部主事。 4 但是人的命運很難逆料,連辛苦撰述 的《球雅》一書最後也不知所終。 經過丁鋒教授多年的研究,他認定今藏於南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所傅 斯年圖書館的《琉球譯》,可能是目前所見最佳版本;2000 年黃潤華等人根據 北京圖書館藏本《琉球譯》,編入《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匯編》。這兩種書 名題作《琉球譯》的二卷鈔本,作者則署「翁樹崐」,翁樹崐是翁方綱第六子。 乾隆 28 年(1763),李鼎元、李調元堂兄弟與翁方綱同為翰林院庶吉士,5 或 許有這層舊識關係,當李鼎元冊封任務完成後回到北京,免不了會與當時內閣 大學士翁方綱見面。或許李鼎元在京師時將辛苦撰述的《球雅》稿本借給翁方 綱(或者是向翁氏請益),翁氏即命子輩臨一過,最後終因該書未正式刊版, 因此只留下首頁署有「大興翁樹崐鈔」一種本子。 然而《球雅》就是《琉球譯》一書,可以在以下的許多證據得到證明。首 先,李鼎元《師竹齋集》卷十四有一首〈舟中詳訂球雅因題〉五言長詩: 中山五閱月,採風亦云肆。以見證所聞,《傳信錄》已備。就 中參寄語,十未詳一二。守禮恭順邦,豈得闕文字。因茲訪通 人,日與究音義。毛穎代吾舌,褚墨亦來伺。脣齒分微茫,毫 釐辨同異。音維對則呼,義須別乃類。倉頡腕下忙,揚雄槧底 忌。草創初脫稿,精嚴起凡例。敢云憚修飾,舟中幸無事。複 者漸合并,缺者仍補綴。碎金歸陶鎔,零錦受裁製。貫穿九曲 珠,醞釀十洲記。人物可列眉,天地不終醉。鴂舌遂能通,象 胥竟須棄。《爾雅》詞不繁,方言師其意。小邦文獻徵,用廣 琉球志。 6. 3 4 5 6. 三翰林即指李氏三兄弟,外加李調元之父李化楠也是進士出身,因此稱為一門「四進士」。 參見村尾進:《增訂使琉球錄解題及び研究•李鼎元撰「使琉球記」解題》,頁 120。 同上註,頁 128。 王菡編: 《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三編》 (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 年) ,頁 267-268。.

(5) 李鼎元撰述琉球寄語研究. 245. 有感於康熙年間同是冊封副使的徐葆光,返國後撰述《中山傳信錄》一書, 其中有關「寄語」的記載稍微簡略,因此李鼎元利用羈留琉球期間用心蒐集資 料,模仿《爾雅》體例,編輯《球雅》一書。 上述 36 句長詩中提到「草創初脫稿,精嚴起凡例。敢云憚修飾,舟中幸 無事。複者漸合并,缺者仍補綴」。可見直到冊封任務完成的 1800 年(嘉慶 5 年)11 月,這本題名《球雅》的撰述仍未定稿完成。詩題〈舟中詳訂球雅因 題〉,已相當清楚《球雅》一書是李鼎元手輯之書。 又《師竹齋集》卷十四有〈首里四公子招引書齋各以詩政依韻贈達四首〉, 第一首: 一從姓字與君通,便許圖書貯壁東。《球雅》未成嫌日促,金 鐏頻倒覺情隆。鑄顏休言孔聞異,御李尚憐荀意同。欲識文章 神化妙,如蜂釀蜜在交融。 7 在「《球雅》未成嫌日促」一句之下自注:「余輯琉球方言,名曰《球雅》。」 更明確證實李鼎元的確就是《球雅》一書的編纂者。 此外在李鼎元撰述日記體的《使琉球記》,其中 7 月 27 日(丁未)一條 記載: 余作《球雅》,皆令文鳳等逐字注其音、復注其義。並將通俗 等語彙成冊,令注本國語各句下,就所注而輯之;字異而語同 者合併之,無令重出:務在得實,以備一邦繙譯。名曰《球雅》 者,仿《爾雅》體例,以漢文貫首而釋其「寄語」於下;蓋欲 以漢文通夷文,使不雅者亦歸於雅:此命名之義也。 8 說明撰述《球雅》一書的主要用意,在「欲以漢文通夷文,使不雅者亦歸 於雅」,而且模仿《爾雅》體例編輯,最後著書命名為《球雅》,都有神襲《爾 雅》痕跡可尋。 另外,在《使琉球記》10 月 15 日(甲子)條,記載琉球中山國王尚溫率 百官送行,國王袖出一札命通事朗誦,其中有一段說:. 7 8. 王菡編:《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三編》,頁 242。 殷夢霞等編:《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續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 年), 頁 774-775。.

(6) 246 政大中文學報. 第十三期. 副使大人更為小邦廣聲教,輯《球雅》;國之略曉文字者,皆 得就教尊前,執經問業;父師之恩,尤深感戴! 9 連國王都在正式場合表彰副使李鼎元輯錄《球雅》的辛勞,對中山國未來 文教發展與影響功勞可圈可點。可見李氏撰輯《球雅》一事,應屬千真萬確。 村尾進〈《琉球譯》の行方──李鼎元の《琉球譯》と清朝考證學〉一文 引述《遼海叢書》所收朝鮮學者柳得恭所撰《燕臺在遊錄》,其中記載李鼎元 與朝鮮友人在北京的對話: 問:「想多大作如周侍講略。」答:「此行有詩三百餘首,使 錄一書外,有《琉球譯》一書上下二卷,已脫稿,詩錄尚未清 出。」……墨莊曰:「吾著《琉球譯》,始名《球雅》,何如?」 余曰:「非草木蟲魚,只翻其語言文字,故不當曰雅耶,何故 改之?」墨莊曰:「雅,不止草木蟲魚,五雅皆以雅立名。昨 有人言,琉語球字不足為雅,故改以譯。」 李鼎元與朝鮮友人在北京的對話,已經相當明確說「吾著《琉球譯》,始 名《球雅》」,並且說明因為「琉語球字不足為雅,故改以譯。」因此原名《球 雅》,後來更易為《琉球譯》。. 三、《球雅》即《琉球譯》的編輯用意 (一)筆談不便的啟發 《使琉球記》6 月 26 日(丁丑)條,李鼎元記載協助編纂《球雅》之琉球 人楊文鳳來訪,問起中山國官制及舉才過程。楊氏對曰: 敝國皆世爵、世祿,官至大夫乃食采。亦論功陞賞,如渡海為 一功、充朝貢使為一大功,無文字之試。士、農、工、商,各 世其業。首里七大姓,世為王室婚姻;法司、紫巾官,大都不 出七姓。其子弟年十四以上,入王宮應差,漸以資授職;由庫 司官,積功至曷闥理官、耳目官而至法司官,大者曰「親方」。 食俸,自庫官始。世官,惟廕適長子孫。. 9. 殷夢霞等編:《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續編》,頁 799。.

(7) 李鼎元撰述琉球寄語研究. 247. 久米人,官始於通事、止於紫金大夫,從未有至法司者。惟蔡 溫學優功著,王特用為法司,子尚翁主,亦即移居首里,與七 姓同貴。溫之前有鄭迥,積功至法司,後為日本所執,不屈死。 久米官之子弟,能言,教以漢語;能書,教以漢文。十歲,稱 「若秀才」,王給米一石。十五,薙髮,先謁孔聖,次謁國王; 王籍其名,謂之「秀才」,給米三石。長則選為通事,積功至 都通事、通議大夫、中議大夫而至紫金大夫,為國中文物聲名 最,即明三十六姓後裔也。 那霸人,以商為業,多富室;由夥長,積功至那霸官。能漢語 者,用為長史,無至大夫者。其他外島不過酋長,有按司遙領 之。按司者,皆王之親屬:此國中官制之大略也。聽其言,源 委了然。 10 中山國任官沒有文字考試制度,不過多數屬於首里七大姓子弟的專利,職 位升遷完全以「積功」來論定。居住久米村的明代三十六姓中國人後裔,欲任 官者教以漢語、漢文,有由「年輕秀才」升到「秀才」的養成教育,並提供公 費的廩食制度,任官從「通事」最高昇到「紫金大夫」;雖然不能晉升到「法 司」的職位,但是鄭迥與蔡溫兩人為例外,特別是大學者蔡溫的子孫甚至於與 七姓同貴。至於那霸地區人士,多數以商為業,最高擔任「長使」而已,其他 外島不過酋長而已,由中山國王親屬之「按司」遙領之。 以上楊氏敘說的琉球文官任職制度,內容相當龐雜,由李鼎元用漢文記載 下來。他們談論的內容,不是一般生活瑣事,屬於高層次的典章制度,雖然兩 人彼此語言不通,所以能溝通清楚的緣故,李氏說因為筆談所達到的效果。由 於李氏與琉球年輕人楊文鳳相談甚歡,因此在文末稱讚他:「筆談翻勝口談, 當推為中山第一學者。」 但是兩人因為語言不通,才需要藉助「筆談」方式做溝通,其間所造成的 諸多不便,必定讓李鼎元深有感悟,因此積極想借「寄語集」之編輯,讓爾後 的中國冊封使或通事們有機會學習琉球語,以便在兩國外交事務交涉上,能夠 更為順暢,也就是「鴂舌遂能通,象胥竟須棄」 11 的互相通話目標。李鼎元編. 10 11. 殷夢霞等編:《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續編》,頁 765。 見李鼎元:〈舟中詳訂球雅因題〉,《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三編•師竹齋集•卷十四》 (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 年),下冊頁 267-268。.

(8) 248 政大中文學報. 第十三期. 輯《球雅》(即《琉球譯》)何以收詞內容較前人同類型的寄語集多數倍,似 乎可以在筆談不便的啟發下找到答案。 (二)一般《使琉球錄‧夷語》收字體例 琉球語與日本語有親屬關係, 12 也是多音節性語言,它與漢語的單音節性 相異其趣。在李鼎元編輯《球雅》(1800)一書之前,共有下列幾種冊封使及 其他目的編輯學習琉球語的著述: 1. 明代會同館編《琉球館譯語》,屬於《華夷譯語》十三種之 一,收琉漢對音語詞 595 條。 2. 明代陳侃、高澄編《使琉球錄‧夷語》(1534、嘉靖 13 年), 收寄語 407 條。 3. 明代郭汝霖撰《重編使琉球錄‧夷語》(1561,嘉靖 40 年), 收寄語 400 條。 4. 明代蕭崇業、謝傑編《使琉球錄‧夷語》(1579、萬曆 7 年), 收寄語 404 條。 5. 明代夏子陽、王士禛編《使琉球錄‧夷語》 (1606、萬曆 34 年), 收寄語 404 條,內容幾乎完全依據第 3 種郭氏夷語抄錄而來。 6. 明代周鐘輯《音韻字海‧夷語音釋》(成書年代不詳),收 對音語詞 292 條,也是依據第 3 種刪減而成。13 7. 清代徐葆光編《中山傳信錄‧琉球語》(1719、康熙 58 年), 收寄語 606 條。 8. 清代會同館編《琉球土語》(1748、乾隆 13 年),收琉漢對 音語詞 282 條。. 12. 13. 丁鋒認為在 1895 年英國學者張伯倫編寫的《琉球語文典與詞彙》中,現代琉球語與日語 同屬一個系統,首次得到語言學的闡述和論證。見丁鋒:〈明清使錄所記琉球語言文字〉, 《語苑擷英──慶祝唐作藩教授七十壽辰學術論文集》(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 社,1998 年),頁 190-204。 明代宋濂撰、屠隆訂正《篇海類編•外夷語音之殊》,內容即《音韻字海•夷語音釋》。.

(9) 李鼎元撰述琉球寄語研究. 249. 9. 清代潘相編《琉球入學見聞錄‧土音》(1764、乾隆 30 年), 收寄語 402 條。 這裡所謂「夷語」、「琉球語」、「土語」、「土音」,只是異名同實的 琉球語而已。明、清冊封使或其他人士所以編輯這些書,目的在讓後期冊封使 或進行兩國外交來往如朝貢、貿易相關人員,有學習琉球話的詞彙讀本,蓄詞 多了講話自然能與對方多所溝通,不論歷來的冊封使是否真正學習琉球語,至 少在他們編纂的各種「使琉球錄」中留下這批可貴的語言資料。 例如以「風、雲、雷」三個漢語詞彙為例,我們可以看到歷代不同的「寄 語」記載 14 : 漢語詞彙. 風. 雲. 雷. 明代會同館《琉球館譯語》寄語. 嗑集. 姑墓. 刊每那立. 陳侃《使琉球錄》寄語. 嗑濟. 姑木. 刊眉. 郭汝霖《使琉球錄》寄語. 嗑濟. 枯木. 刊眉. 蕭崇業《使琉球錄》寄語. 嗑濟. 枯木. 刊眉. 夏子陽《使琉球錄》寄語. 嗑濟. 枯木. 刊眉. 周鐘《音韻字海》寄語. 嗑濟. 枯木. 刊眉. 徐葆光《中山傳信錄》寄語. 喀買子. 枯木. 喀唔渺一. 清代會同館《琉球土語》寄語. 葛子. 枯木. 看密牙于. 潘相《琉球入學見聞錄》寄語. 哈子. 窟木. 堪理. 李鼎元《琉球譯》寄語. 喀即. 骨木. 喀密拿利. 以上所列資料有明、清兩朝時代的紀錄,徐葆光以上六種屬於明代編纂, 以下四種才是清代的編輯。這些數量龐雜的寄語,何以用字會有相同或差異, 簡單的說可能是琉球語本身的變化,當然也可能是記音人的語感不同所造成, 甚至也有可能是編輯者融入自己母語所形成。 根據國立國語研究所編《沖繩語辭典》 15 所載,「風」字琉球語讀kazi, 即寄語「嗑集、嗑濟、喀買子、葛子、哈子、喀即」等標音漢字的對音。「雲」 14. 15. 《琉球館譯語》、《音韻字海》、《琉球土語》、《琉球入學見聞錄》皆不屬冊封使著 述。 國立國語研究所編:《沖繩語辭典》,東京:國立國語研究所,1963 年。.

(10) 250 政大中文學報. 第十三期. 字琉球語讀kumu,即寄語「姑墓、枯木、窟木、骨木」等標音漢字的對音。 「雷」字琉球語讀kaNnai,即寄語「刊每那立、刊眉、喀唔渺一、看密牙于、 堪理、喀密拿利」等標音漢字的對音。 16 以上用漢字記音的寄語各條,讓人感 受都與琉球語讀音相當接近。 各書寄語都用漢字標記琉球語詞彙的讀音,好讓準備學習琉球語的明、 清通事們有所依據。在當時外語學習的單純環境下,使用漢字記音的「寄語」, 可能是唯一的選擇。 (三)《琉球譯》(《球雅》)編輯體例 清代李鼎元編《琉球譯》(1800、嘉慶 5 年),收寄語 3105 條。也就是 收 3105 個「音注漢字」。其書編排體例與明代《琉球館譯語》及陳侃《使琉 球錄》等書所編排的十五類 17 詞彙集不同,全書分十九篇: 譯音第一、譯訓第二、譯言第三(以上卷上) 譯天第四、譯地第五、譯人第六、譯數第七、譯宮第八、譯器 第九、譯樂第十、譯山地十一、譯水第十二、譯草第十三、譯 木第十四、譯蠱第十五、譯魚第十六、譯鳥第十七、譯獸第十 八、譯畜第十九(以上卷下) 這項編書分類的體例,李鼎元自己說是仿傚《爾雅》十九篇體例而作。依 據仔細研究,《琉球譯》收集全數 3100 條的對音,可以分做兩類來觀察,首 先〈譯音第一〉為一類,〈譯訓第二〉至〈譯畜第十九〉為另一類。因為〈譯 音第一〉體例稍微特殊,有可能是琉球語的漢字音,它收集琉球語同音字匯聚 一起,然後用漢語註釋說「俱音某」,例如第 10 條: 舂松初書胥湑諝諸儲湑糈諝糈須鬚株殊朱珠修羞秋湫揪周州洲 舟酬讐收愁暑鼠黍渚處緒聚取娶主洒首手守醜昇升署曙庶趣訴 秀繡狩袖緝葺輯集戢習褶揖執褶褶,俱讀若書。. 16. 17. 「風、雲、雷」三字,日語分別讀「kaze、kumo、kaminari」,見國立國語研究所編:《沖 繩語辭典》,頁 656;660;674。 指「天文門、地理門、時令門、花木門、鳥獸門、宮室門、器用門、人物門、人事門、 衣服門、飲食門、身體門、珍寶門、數目門、通用門」15 類,首見於丙種本《華夷譯語• 琉球館譯語》,其餘各種夷語資料,也多數承襲這項編輯體例。.

(11) 李鼎元撰述琉球寄語研究. 251. 這些同音字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陰聲韻、陽聲韻的收字,甚至也有入聲 韻的收字,他們如何可以同時對應「書」字的音,值得深入另外探討。〈譯音 第一〉共收 146 條對音,雖然也是使用「音注漢字」來對應,但是它似乎屬於 另外一種體例的著作,有可能在對音語料上是一種創新的體例。 18 除了〈譯音第一〉的 146 條之外,後面十八篇〈譯訓第二〉到〈譯畜第十 九〉,共有 2959 條,它們採用的對應體例,先列漢語詞彙,之後加上標音漢 字的「寄語」,例如:1460 條「風,喀即」、1463 條「雲,枯木」、1465 條 「雷,喀密拿利」等等。這個體例模仿自明代編輯的《華夷譯語》中的《琉球 館譯語》,甚至後代陳侃等歷代的《使琉球錄》都如此收錄。. 四、李鼎元編輯《琉球譯》(《球雅》)的過程 為了更清楚認識李鼎元撰述《球雅》的實際過程,以下從李氏《使琉球記》 各段相關記載做說明。 《使琉球記》(1800)5 月 29 日(庚戌)條: 晴。連日細訪琉球山川、風俗,《志略》略備。惟琉球「寄語」, 尚未搜採;《徐錄》偶及之,亦挂一漏萬。因語法司官,擇有文 理通暢、多知掌故者常來館中,以資採訪。是日,世孫遣楊文鳳 來。長史言其文理甚通,能詩、善書;與之語,亦不能解。因以 筆代舌,逐字詢其音義,並訪其方言;文鳳果能通達字意。19 李氏有感於前朝周煌的《琉球國志略》尚稱完備,但是「寄語」完全尚未 搜採。而徐葆光編纂《中山傳信錄•琉球語》(1719、康熙 58 年),雖收寄 語 606 條,但是掛一漏萬殊為可惜。於是由世孫介紹楊文鳳其人來暫住的首里 天使館討論,雖然李氏與楊文鳳無法通話,卻能用筆代舌逐字詢其音義、訪其 方言。 《使琉球記》(1800)5 月 30 日(辛亥)條: 晴。首里公子向循師、向世德、向善榮、毛長芳來;以所作詩 文進質,皆有思致。詢其來意,乃知世孫知余欲輯《球雅》, 18. 19. 該批同音收字有可能是「琉球漢字音」的雛形,詳見林慶勳:〈試論《琉球譯‧譯音》 的性質〉,《語言與文化論述》(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08 年), 頁 321-349。 殷夢霞等編:《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續編》,頁 758。.

(12) 252 政大中文學報. 第十三期. 特遣四人來助,楊文鳳參稽一切。三向為世孫本支,毛則王妃 之姪,通漢文、能漢語;年皆二十以上。與之語,文理尚不及 文鳳,而聰明善悟。世孫即令五人館於使院之西里許,因就詩 韻字,令每人日注數十字來,疑者面議;後率以為常。 20 協助李氏纂輯寄語工作,總計有楊文鳳、向循師、向世德、向善榮、毛長 芳共五人,皆二十歲以上秀異之才。世孫命他們住在天使館西邊一里許之處, 李氏即令每人每日就《詩韻》用字標注琉球語讀音,有疑惑者當面討論。 由以下數條記述,可知楊文鳳與首里四公子撰述寄語的情況: 《使琉球記》(1800)6 月 10 日(辛酉)條:雨。邀楊文鳳、 首里四公子為竟日談,得「寄語」百數十條。 21 7 月 12 日(壬辰)條:微雨。楊文鳳、首里四公子來,纂得「寄 語」五百餘條。 22 7 月 27 日(丁未)條,晴。食後,楊文鳳送「寄語」二百餘條 並書本國字母以來;余以《傳信錄》較之,無異。……余作《球 雅》,皆令文鳳等逐字注其音、復注其義。並將通俗等語彙成 冊,令注本國語於各句下,就所注而輯之;字異而語同者合併 之,無令重出:務在得實,以備一邦繙譯。名曰《球雅》者, 仿《爾雅》體例,以漢文貫首而釋其「寄語」於下;蓋欲以漢 文通夷文,使不雅者亦歸於雅:此命名之義也。 23 8 月 3 日(癸丑)條:午後,毛長芳以「寄語」百餘條來。 24 8 月 6 日(丙辰)條:雨。四公子以「寄語」四百餘條來。 25 8 月 19 日(己巳)條:雨。向世德以「寄語」二百餘條來。 26 8 月 21 日(辛未)條:晴。楊文鳳以「寄語」二百餘條來。 27.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殷夢霞等編:《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續編》,頁 758。 殷夢霞等編:《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續編》,頁 761。 殷夢霞等編:《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續編》,頁 769。 殷夢霞等編:《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續編》,頁 774-775。 殷夢霞等編:《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續編》,頁 776。 殷夢霞等編:《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續編》,頁 777。 殷夢霞等編:《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續編》,頁 782。 殷夢霞等編:《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續編》,頁 782。.

(13) 李鼎元撰述琉球寄語研究. 253. 10 月 4 日(癸丑)條,晴。楊文鳳、四公子各以「寄語」三百 餘條來,曰:『盡之矣,此外無能解者』。余曰:『非以多文 為富也,務實耳』。因命庖人備餚酒,邀文鳳等往別奧山越中 島,循泉崎而歸。 28 以上記載以 7 月 12 日、8 月 6 日、10 月 4 日三次較多,都超過 400 條以 上,皆是四人以上的合作成果。10 月 4 日條說:「楊文鳳、四公子各以寄語 三百餘條來」,則總數應當有 1500 條左右。前後八次收集,已經是《球雅》 全書 3105 條的數量。 值得一提的是,7 月 27 日條更有編輯《球雅》一書的體例說明,以及其書 命名的用意:「名曰《球雅》者,仿《爾雅》體例,以漢文貫首而釋其『寄語』 於下;蓋欲以漢文通夷文,使不雅者亦歸於雅:此命名之義也。」10 月 4 日 條,記載收集總數有 1500 餘條,楊文鳳及四公子認為大約已收集得差不多了, 才會慨嘆說:「盡之矣,此外無能解者。」至此辛苦輯錄的工作已告一段落, 因為高興所以命庖人備餚酒,邀楊文鳳及四公子往別奧山越中島遊歷,最後循 泉崎歸來。當時距離李氏冊封任務完成準備返國,而琉球國王 10 月 15 日率百 官送行,不過十一日而已。. 五、李鼎元其他有關琉球語之記載 琉球語與日語有親屬關係同屬一個語言系統,與漢語沒有發生學上的關 係。因此當漢語與琉球語對應比較時,只能以漢字做標音符號記載琉球語讀 音,例如前面一節所舉例子:「風」字寄語「嗑集、嗑濟、喀買子、葛子、哈 子、喀即」;「雲」字寄語「姑墓、枯木、窟木、骨木」;「雷」字寄語「刊 每那立、刊眉、喀唔渺一、看密牙于、堪理、喀密拿利」。 基於琉球語與漢語的根本性差異,在 18 世紀末當兩種語言接觸時,因為 受到時代的侷限,相關知識缺乏或方言口音影響,免不了會衍生某些問題,包 括使用人的過度詮釋或誤判、誤解等等現象。 (一)寄語屬於標音或表意 從《琉球館譯語》開始使用漢字標音的寄語記載琉球語,讓學習琉球語的 會同館通事們有學習的教本,這是羅馬字標音傳入中國之前學習外語可能的唯. 28. 殷夢霞等編:《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續編》,頁 794。.

(14) 254 政大中文學報. 第十三期. 一方法,使用「寄語」學習外語,至少已經實施三、四百年以上的歷史。同樣 是冊封副使身份的清人徐葆光在《中山傳信錄》卷六〈字母〉中說: 有一字可作二、三字讀者,有二、三字可作一字讀者。或借以 反切,或取以連書,如「春、色」二字,琉人呼春為「花魯」 二音,則合書ハロ二字,即為春字也。色為「伊魯」二音,則 合書イロ,即為色字也。若有音無字則合書二字反切行之,如 村名「泊」,與泊舟之泊並讀作「土馬伊」,則一字三音矣。 村名喜屋武讀作「腔」字,則又三字一音矣 29 。國語多類此, 國人語言亦多以五、六字讀作一、二字者甚多。 30 李鼎元在《使琉球記》(1800)7 月 27 日(丁未)條,記載楊文鳳送來寄 語二百餘條,並且書寫本國字母日文片假名一起送到,李氏持與徐葆光《中山 傳信錄》對校無異後,因此有以下的對話,主要在討論徐葆光上述的說法: 問以《徐錄》謂一字可作二、三字讀者,略仿中國對音,何以 說?對曰:『此乃字義,非音也。小邦但知對音,不知切音; 如平、上、去、入四聲,夷官初學為詩,乃知之。其實讀書仍 用本國語義,故必須鉤挑,令實字居上、虛字居下讀之。凡民 則但知「寄語」,亦並不知對音;即如「徐錄」所云:「泊」 讀作「土馬依」,為一字三音。小邦以船靠岸為「土馬依」, 「泊」亦靠船之義,故曰「土馬依」,非三音之謂也』。乃知 歷來册 使俱就通事口授以意解釋,未令通人筆之於紙,故音義 不分。 31 依照楊文鳳說法,係站在琉球人用詞角度說話,「土馬依」是「字義」而 不是「音」,也就是下文所說「凡民則但知寄語,亦並不知對音」。國立國語 研究所編《沖繩語辭典》,收有tumai讀音的詞彙兩條,其一,是日語的tomari(泊 まり)靠船停泊;其二,是琉球地名,與首里、久米、那霸合為王畿四府。32《沖 29. 30. 31 32. 李鼎元:《琉球譯•譯地第五》:「喜屋武曰講亦曰及楊。」丁鋒:《日漢琉漢對音與 明清官話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 年),頁 358。把讀音標作 Kyan、Kiyan。 黃潤華等編:《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匯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 年), 頁 547-548。 殷夢霞等編:《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續編》,頁 774。 國立國語研究所編:《沖繩語辭典》(東京:國立國語研究所,1963 年),頁 743。.

(15) 李鼎元撰述琉球寄語研究. 255. 繩古語大辭典》記載也是相同。 33 但是站在李鼎元中國人的角度,「土馬依」 是寄語,說得明白一些,是用漢字標音方式的對音,應當有所區別。 其次,楊文鳳所說「讀書仍用本國語義,故必須鉤挑,令實字居上、虛字 居下讀之」,這段敘述屬於訓讀方式讀書法,對象則是道地的漢文詞彙,用琉 球語當然無法讀懂,因此需要用旁加鉤挑的符號讓實字名詞居上、動詞或虛字 助詞居下才能讀懂它,例如「飲酒曰酒飲,作詩曰詩作」 34 。楊文鳳把漢文與 用漢字標音的寄語混為一談,難怪李氏也隨之誤認了,還責怪歷來冊封使音、 義不分。 (二)誤解日本漢字 李鼎元不識日本漢字「辻」,以為是「迭」字之誤。為了證明「辻山」為 「迭山」之誤,並且有「更迭」之意,還以遊歷所見「辻山左有波上、右有天 久山,實有更迭之意」做佐證。在《使琉球記》(1800)6 月 20 日(辛未) 條說: 晴。食後,遊辻山。國人讀為「失汁山」,「志略」謂一字兩 音;「汪錄」亦作青芝山。石阜臨海,上多冢,亦有僧塔。山 下為女集,時尚早,墟無人;然遠不及波上。因仍至波上,坐 而觀海。有船自山北來者,從官云:『柴船也』。山下漁船甚 夥,有撒網者、有釣者。午刻,歸。遍考「辻」字不得,因悟 琉球字皆對音,「十」、「失」無別,疑「迭」字誤。《說文》: 『迭,更迭也』;辻山左有波上、右有天久山,實有「更迭」 之意。訛「失」為「十」,遂成「辻」;而不知其無字也。即 「失」、「汁」二字,亦是「更迭」之義,與「十」、「折」 同;非二音。余方輯「球雅」,乃知一字作二三字讀、二三字 作一字讀者,皆義而非音,即所謂「寄語」;國人盡知之。音則 合百餘字或十餘字為一音,與中國音迥異;國中惟讀書通文理者 乃知對音,庶民皆不知也。35. 33 34. 35. 沖繩古語大辭典編集委員會:《沖繩古語大辭典》,(東京:角川書店,1995 年),頁 461。 參見村尾進:〈《琉球譯》の行方──李鼎元の《琉球譯》と清朝考證學〉,《東洋史 研究》59.1(京都:東洋史研究會,2000 年),頁 172-177。 殷夢霞等編:《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續編》,頁 763-764。.

(16) 256 政大中文學報. 第十三期. 據《沖繩古語大辭典》「辻」讀tsuizi,日語則讀つぢ(tsuzi)。 36 因為不 識「辻」字,逕指其字為「迭」之誤,除了前面所說「辻山」處於更迭所在之 外,又說「琉球字皆對音,『十、失』無別」 37 ,所以琉球人將「迭」字誤 作「辻」字。另外李鼎元在本段的記載,仍把一字做二三字讀的寄語當作「皆 義非音」,純粹站在琉球人的角度說話。 (三)不識方言字 在《使琉球記》(1800)5 月 27 日(戊申)條,有一段討論颱風、颶風的 內容,因為「不識颱字」,偏偏又見到琉球人使用,因而懷疑「琉球人誤書」, 而歷來冊封使不詳考遂沿其誤: 晴。偶閱《志略》,履見颱、颶字;余不識颱字,遍查字書無之。 然琉人每言大風,必曰颱、颶;閩人亦習言之。按韓昌黎詩:「雷 霆逼颶馹38 」,是與颶同稱者為馹。《玉篇》:『馹,大風也, 於筆切』。《唐書‧百官志》有馹海道,或係球人誤書。歷來使 者不深考,遂沿其誤;然亦未敢自執,俟歸質之博學者。39 「颱、颶」是方言字,指常在夏秋之際襲擊廣東、福建、台灣、日本、琉 球等處的風災,大風來襲時帶來狂風暴雨,高潮巨浪,造成生命財產重大的損 失。近人李榮有一篇考證極為詳盡的〈颱風的本字〉 40 長文,連載在《方言》 雜誌 1990 年第 4 期、1991 年第 1、2 期,討論相當周全又具有說服力。李榮 說,閩、粵、臺的閩語叫做「風颱」,上海叫「颶風」。 41 並且認為「風颱= 颱風、風台、風篩、風胎、風癡=癡風、風差、風颶=颶風、風舊=舊風、風 報=報風」等詞雖然有異,卻都是現在所謂「颱風」的意思。 42 因為李鼎元不 認得「颱」字,所以有此誤會。. 36 37. 38 39 40. 41 42. 沖繩古語大辭典編集委員會:《沖繩古語大辭典》,頁 427。 李鼎元是四川綿州羅江縣人,現代方言隸屬西南官話的羅江話,二百年前李氏的入聲韻 尾十[-p]、失[-t],也可能與今天羅江話相同已經混而不分了,因此他才會說:「對音十、 失無別」。 由於「馹」非常用字無法打字,此字左旁「馬」當作「風」,下同。 殷夢霞等編:《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續編》,頁 757。 李榮:〈颱風的本字(上)、(中)、(下)〉,《方言》,1990 年第 4 期,頁 241-244; 1991 年第 1 期,頁 1-9;1991 年第 2 期,頁 83-87。 李榮:〈颱風的本字(上)〉,《方言》,1990 年第 4 期,頁 241。 李榮:〈颱風的本字(下)〉,《方言》,1991 年第 2 期,頁 83。.

(17) 李鼎元撰述琉球寄語研究. 257. (四)其他 1.間切 《使琉球記》(1800)8 月 11 日(辛酉)條,記載與琉球人士鄭得功談論 官制與行政區域的話題,其中對漢字「間切」頗感興趣,與鄭得功的對答如下: 「間切者,外府之謂;首里、泊、久米、那霸四府為王畿,故 不設。此外皆設職在親民,察其村之利弊而報於親雲上」。問 間切略如中國知府乎?對曰:「然。中山屬府十四、間切十, 山南省屬府十二,山北省屬府九、間切如其府數。」 43 「間切」《沖繩古語大辭典》讀作magiri,44 是行政區劃,與古代「府」, 現代「市、村、町」相等,成立於古琉球時代,直到明治末期都一直沿用未改。 丁鋒《琉球譯》標音讀majiri,則是官位的意思。 45 2.璩、蚫兩字 《使琉球記》8 月 26 日(丁丑)條,記述一位琉球秀才,送來「蚫 魚一斤、 菊八盆」,請求李鼎元題字: 問來意?對曰:「小底性嗜菊,又嗜書;願以菊求書」!袖中 出紙一卷。噫!生亦雅矣。因留紙於案,收其菊而還其蚫。問 以姓所自出,茫無以應;始知為璩姓之誤。字書已載璩字,無 足怪;惟以鮑魚為「蚫」,則無其字矣。 46 此位秀才雅士姓字特殊,王旁右邊作「處」,李鼎元問他所自出,秀才 茫然無以應,李氏即斷定為「璩」字之誤。雅士姓字偏旁有可能寫「豦」的 俗體,因為類似「處」字所以延誤下來。又鮑魚作「蚫」,李鼎元認為無其 字,的確該字只出現於《字彙補》一書,字義也失傳了。不過此字卻是日本 造的漢字 47 ,難怪李鼎元不識其字。. 43 44 45 46 47. 殷夢霞等編:《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續編》,頁 779-780。 沖繩古語大辭典編集委員會:《沖繩古語大辭典》,頁 602。 丁鋒:《日漢琉漢對音與明清官話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 年),頁 366。 殷夢霞等編:《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續編》,頁 784。 承台灣師大國文系吳聖雄教授告知,鮑作蚫是日本漢字。見諸橋轍次編:《大漢和辭典》 (東京:大修館,1974 年)虫部。.

(18) 258 政大中文學報. 第十三期. 3.壁虎魚 李鼎元《琉球譯》〈譯魚第十六〉,收有 41 組詞目的各類魚名,但《使 琉球記》8 月 29 日(己卯)條所記魚名「呀紙媽菩」,則未見於其中,顯 然是另外一個新詞目: 又有魚,周圍五爪,長三、四寸;名曰壁虎魚。方言謂之「呀 紙媽菩」,余皆不能食。 48 李氏在此條下記載琉球方言讀音的寄語,是相當少見的撰述體例,正 好可以補《琉球譯》記載的不足。而李氏所以說「余皆不能食」,可能與 他 5 月 12 日上岸後,幾乎天天享受海味造成腹瀉有關。 4.琉球異名 針對琉球的各種異名,史書所載有「流虯」、「流求」、「流鬼」、「瑠 球」等,《使琉球記》9 月 16 日(乙未)條有以下說明: 《中山世鑑》載:『隋使羽騎尉朱寬至國,於萬濤間見地形如 虯龍浮水,始曰「流虯」。而《隋書》又作流求,謂水行五日 而至,土多山洞,王姓斯歡、名渴利兜』;與所見又不甚合, 殆未親至其地、親見其人也。《新唐書》作流鬼,似見其人形 矣;而《元史》又作瑠球、明復作琉球,好事者遂加辨證。不 知「虬」俗字皆對音,無足辨也。 49 李氏所以說「無足辨」,乃是「球」為借音字,不論作「虯、虬、求、球、 鬼」等字,都屬於「寄語」的借音字而已。 從以上《使琉球記》各段內容的記載,可知李鼎元以一位上國的冊封副使, 必須扮演的是身份尊貴、有文化教養的外交使者,因此處處表現出萬事皆通的 修養。千慮必有一失,對琉球的語言、文字知識,有時也難免會有誤判的地方。. 六、結語 歷來冊封使、副使返國述職之後,依照慣例編輯的琉球語對音「寄語集」, 其收集詞目的數量,從未有像李鼎元《琉球譯》如此龐大詞目量,簡單的估算. 48 49. 殷夢霞等編:《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續編》,頁 785。 殷夢霞等編:《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續編》,頁 789。.

(19) 李鼎元撰述琉球寄語研究. 259. 都是前人「使琉球錄•夷字」的五到六倍左右。藉由李氏與首里四公子、楊文 鳳等人密集合作的經驗,才能有如此亮麗的成績。 李鼎元做為一位冊封副使,當他最重要的冊封外交禮儀完成後,因為等待 季風的船期稍長,所以有機會飽覽中山國地理形勢、秀麗山川,探查各地風俗、 採擷民間傳說等等。最後雖然他未如前面冊封使的慣例,撰述正式的「使琉球 錄」,卻完成日記體的《使琉球記》。《使琉球記》一書對琉球所見所聞鉅細 靡遺的記述,超出前人同類型的著作內容,也意外地讓後人更能真實的瞭解他 出使的點點滴滴,再配合他所吟詠的《師竹齋集》詩作,可以幫助我們更清楚 探討他遊歷琉球近半年時間行事的思維。 唯一遺憾的是,李鼎元辛勤蒐集撰述的《球雅》,竟然無法在其有生之年 刊版流傳,不知是有幸或不幸,竟然靠翁方綱第六子翁樹崐的鈔本《琉球譯》 才得以流傳下來。《球雅》也好《琉球譯》也好,從內容來觀察,一點都不比 前面同類型九種撰述遜色,不但體例有所創新,難能可貴的是,〈譯音第一〉 的 146 條同音字羅列,極有可能是目前所見「琉球漢字音」最早的文獻資料, 有關這點的論述可以參考拙著 50 ,不再贅述。 對於異國語言與文字的論述,終究不如對自己母語的熟稔程度,加上「寄 語」使用漢字記音的侷限,讓李鼎元對琉球既已使用漢字 51 ,卻又與所熟知的 漢語屬於完全不同的語言系統,有時不免產生某些混亂與誤解。不過瑕不掩 瑜,李鼎元對琉球寄語的採編與記載,是值得我們喝采與表彰的。 本文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編號:NSC96-2411-H-110020-MY2)補助撰述,謹此致謝。 【責任編校:林淑禎】. 附記:感謝國立臺灣師大國文系吳聖雄教授,以及兩位匿名審查教授的審查高 見,本文皆已在文中據以修訂。. 50. 51. 林慶勳:〈試論《琉球譯•譯音》的性質〉,《語言與文化論述》,(高雄:國立中山 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08 年。 此處所說,其實是「日本漢字」。.

(20) 260 政大中文學報. 第十三期. 主要參考書目 專著 丁鋒:《日漢琉漢對音與明清官話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 年。 夫馬進:《增訂使琉球錄解題及び研究》,沖繩宜野灣:榕樹書林,1999 年。 王菡編:《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三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 年。 李鼎元:《使琉球記》,《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續編》,北京:國家圖書館 出版社,1802 年。 李鼎元:《師竹齋集》,《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三編》,北京:北京圖書館 出版社(選輯其中卷 11 至卷 14),1802 年。 村尾進:《增訂使琉球錄解題及び研究•李鼎元撰「使琉球記」解題》, 沖繩宜野灣:榕樹書林,1999 年。 沖繩古語大辭典編集委員會:《沖繩古語大辭典》,東京:角川書店,1995。 財團法人沖繩縣文化振興會編:《第四回琉球、中國交涉史に関 するシンポジ ウム論文集》,沖繩:財團法人沖繩縣文化振興會,1999 年。 殷夢霞等編:《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續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2 年。 翁樹崐鈔:《琉球譯》,《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匯編》下冊,北京:北京圖 書館出版社(2000 影印出版),1800 年。 國立國語研究所編:《沖繩語辭典》,東京:國立國語研究所,1963 年。 黃潤華等編:《國家圖書館藏琉球資料匯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0 年。 諸橋轍次編:《大漢和辭典》,東京:大修館,1974 年。 期刊論文 丁鋒:〈明清使錄所記琉球語言文字〉,《語苑擷英──慶祝唐作藩教授七十 壽辰學術論文集》,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8 年。 丁鋒:〈《琉球譯》解題、校異與附錄凡例〉,《球雅集》(中國語學研究開 篇單刊 NO.10),東京:株式會社好文出版,1998 年。 李榮:〈颱風的本字(上)、(中)、(下)〉,《方言》,1990 年第 4 期; 1991 年第 1 期;1991 年第 2 期。.

(21) 李鼎元撰述琉球寄語研究. 261. 村尾進:〈《琉球譯》の行方──李鼎元の《琉球譯》と清朝考證學〉,《東 洋史研究》59.1,京都:東洋史研究會,2000 年。 林慶勳:〈試論《琉球譯•譯音》的性質〉,《語言與文化論述》,高雄:國 立中山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08 年。 鄒愛蓮、高換婷:〈清代の冊封使趙文楷、李鼎元の琉球での冊封活動に関 す る試論〉,《第四回琉球、中國交涉史に関 するシンポジウム論文集》, 沖繩:財團法人沖繩縣文化振興會,1999 年。.

(22) 262 政大中文學報. 第十三期. 審查意見摘要 第一位審查人: 在日本控制琉球之後 200 年、吞併球球之前 70 年,李鼎元以冊封 副使的身份登陸琉球,藉著當地高級知識份子的協助,仿照《爾雅》 的體例,編纂了一部《琉球寄語》,不但為 19 世紀初的琉球語留下 了記錄,也為漢、琉語文接觸作了見證。 本論文在既有研究基礎之上,搜討李鼎元相關著作的原文,對《琉 球寄語》撰述的動機、體例、過程作了詳實的論述,並對書中若干 具體問題,提出了觀察與批判。尤其是利用《使琉球記》的記載, 將李鼎元與五位琉球知識份子合作的情況、匯集寄語的進度,按時 間先後具體地呈現,讓《琉球寄語》的成書過程一目瞭然,釐清了 《琉球寄語》的語料來源。為《琉球寄語》的研究,奠定了穩固的 基礎。 第二位審查人: 《琉球譯》記載琉球寄語 3100 條,為當今琉球寄語數量最多、最珍 貴的文獻。惟此書僅題為「翁樹崐鈔」,不知為何者所編撰。〈李 鼎元撰述琉球寄語研究〉一文,先從李鼎元撰《使琉球記》及其詩 集《師竹齋集》所記,知李氏仿《爾雅》體例編輯《球雅》復從日 人村尾進之考證,引述朝鮮學者柳得恭《燕臺在遊錄》記載,顯示 李氏將《球雅》易名為《琉球譯》,確定《琉球譯》之編輯者即為 李鼎元。其次,探討李氏編輯《琉球譯》之用意、體例及用心收集 編纂琉球寄語之過程。文中對李氏於琉球語之誤解亦有評論。全篇 言簡意賅,表述清晰,值得參考。.

(2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External evidence, as discussed above, presents us with two main candidates for translatorship (or authorship 5 ) of the Ekottarik gama: Zhu Fonian, and Sa ghadeva. 6 In

Teacher 2 and Classroom Assistant work with the whole class while Teacher 1 assesses individuals in a small group on a focus Reading Skill or Strategy.. Assessing

Based on the suggestions collected from the Principal Questionnaire and this questionnaire, feedback collected from various stakeholders through meetings and

Then they work in groups of four to design a questionnaire on diets and eating habits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they have collected from the internet and in Part A, and with

A subgroup N which is open in the norm topology by Theorem 3.1.3 is a group of norms N L/K L ∗ of a finite abelian extension L/K.. Then N is open in the norm topology if and only if

We explicitly saw the dimensional reason for the occurrence of the magnetic catalysis on the basis of the scaling argument. However, the precise form of gap depends

The case where all the ρ s are equal to identity shows that this is not true in general (in this case the irreducible representations are lines, and we have an infinity of ways

Secondly, it will discuss the content of Chan Jan's thought of li chu, including the basis of the thought of li chu, Chan Jan's emphasis on "Chu", the Buddha-n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