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青少年中途輟學相關因素之探討 / 161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青少年中途輟學相關因素之探討 / 161"

Copied!
1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青少年中途輟學相關因素之探討

許舜賢 高雄市中庄國中學務主任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學校行政碩士班研究生

摘要

本文旨在透過國中小學之青少年中途輟學的現況分析與相關文獻探討,加以 分析論述中途輟學的成因與淺見。文中藉由 101 學年度全國國民中小學中輟生通 報統計數據分析結果,與相關文獻探討的綜合評論,作為事前防範之參考。本研 究以生態系統理論,將所分析的中輟統計數據分類為個人、家庭、學校與社會四 項因素,中途輟學在個人因素方面,青少年人格特質缺少正向心態造成生活作息 不正常為其主要因素;家庭因素方面,親子關係衝突與管教問題為主要因素;學 校因素方面,缺少成功經驗間接對學校生活不感興趣為其主要因素;在社會因素 方面受校外不良誘因吸引為主要因素。 透過落實輔導,發展多元彈性課程、加強親職教育,提升家庭教育功能、提 供多元展能舞臺,創造成功經驗、教育與警政合作,營造友善健康的成長學習環 境等,將每個學生都救回來,不放棄任何一位學生,共同為校園零中輟努力。 關鍵詞:青少年、中輟、家庭教育、學校教育

(2)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the Possible Causes of

Teenage School Dropouts

Shun-Hsien Hsu

Director of Student Affairs, Kaohsiung Municipal Chung-Chuang Junior High School Graduate student,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ational Kaohsiung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study mainly uses the current analysis and related literature on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dropouts to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causes and opinions regarding school dropouts. Via analyzing the statistical figures of Taiwan's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dropouts in 2012 and discussing related literature, this paper aims to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the preemptive prevention of school dropouts. This study uses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to analyze the statistics regarding school dropouts and categorizes the causes for students to drop out of school into four categories: individual,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In the individual category, the main factor that causes students to drop out is a lack of positive attitudes in the personalities of teenage students, leading to abnormal lifestyles. In the family category, the main factors are disputes in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and issues regarding parental discipline. In the school category, the main factor is that students are not interested in school because of a lack of success in school activities. In the society category, the main factor is that students are drawn to unhealthy attractions outside of school.

In order to bring every student back to school, not leave any student behind, and strive toward the goal of "zero school dropouts", we need to implement counseling, develop diverse and flexible classes, improve parental education, promote the functions of family education, provide various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show their talents, allow students to experience success, create a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and the police, and create a friendly and healthy environment for study and growth.

(3)

一、前言

每年暑假的來臨,是師生所期盼的。但暑假卻也是學務與輔導人員極力預防 中輟高危險群學生在開學後中途輟學的關鍵期。因為暑假校外生活誘因多,依據 實務經驗,高危險群學生在暑假因為少了學校教育與保護的力量,容易受到不良 誘因影響而造成行為偏差。 根據「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學生通報辦法」所定義之「中輟學生」為國民教 育階段學生,未經請假且三天未到校上課學生,包括轉學三天內未轉入新校及開 學三天內未註冊國民中小學生(《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學生通報及復學輔導辦 法》,1996)。 從有關中途輟學與青少年犯罪的研究報告中發現,中輟學生與嚴重的少年犯 罪問題有密切關連(吳芝儀,2000;吳嫦娥,2007)。且多數研究對於中輟學生 問題造成的影響有至少三點的共識:會影響學生個人未來之發展、會造成更大的 社會問題(譬如:青少年犯罪問題、學校管理的困擾、教育資源的浪費、經濟資 源浪費、青少年失業問題等),以及會影響教育機會的均等性與公平之理想(周 愫嫻,2000)。 中輟現象為現階段政府重視之教育問題及預防重點。國內中途輟學的青少年 犯罪率,是在學青少年的三至五倍(蔡德輝,1993)。有 65%的犯罪青少年曾有 過中途輟學的經驗,90%的犯罪青少年針對中途輟學會導致犯罪的看法表示認同 (商嘉昌,1995)。中輟生問題除引起社會普遍關注外,中輟問題還牽涉人力與 教育資源的浪費,中輟生尚未完成學業就離開學校,在缺乏完整教育之下,使他 們往後成人生活處處在經濟、社會欲朝向更好方向時受到限制(Rumberger, 1987) 從成本的角度探討中輟議題來說,輟學對整個社會而言是一個相當大的經濟 負擔問題(Mensch & Kandel, 1988)。Baas(1991)更指出,中輟早期預防的費 用比在中輟後的輔導與處理等花費節省六倍以上。由此可見,有效的中輟預防工 作更能節省學生中輟後所需付出大量的社會成本。 本文欲藉由中途輟學因素的現況分析與文獻探討,試著歸結成因並提出預防 中輟之淺見,期能透過中輟成因之分析結論與建議,提供教育人員、家長甚至教 育當局在中輟預防上作為參考,在中輟與青少年犯罪問題已被視為最受重視的社 會問題之一的時代,能據以擬定有效預防策略並落實推動,以有效降低中輟發生 率及減少青少年犯罪問題。如此一來,對教育體系和整體社會而言,更是具有莫 大的安定與發展力量。

(4)

二、中途輟學現況分析

因教育部國教署最新最完整的統計數據為 101 學年度之統計資料,故本文以 「全國國民中小學中輟生通報及復學系統」101 學年度國民中小學中輟生統計資 料作為現況分析之參考數據。 (一)中輟因素分析 101 學年度中輟原因中,個人因素佔 49.14%(2165 人)、家庭因素佔 23.40 %(1031 人),學校因素佔 11.23%(495 人)、社會因素佔 15.16%(668 人)、 其他因素佔 1.07%(47 人)。 圖 1 中輟因素分析表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繪製 (二)個人因素內涵分析 在 2165 名個人因素中輟生中,前三名為:生活作息不正常 81.89%(1773 人),其他個人因素 10.95%(237 人),精神或心理疾病 3.74%(81 人)。 圖 2 中途輟學之個人因素內涵分析 個人因素 2165人 49.14% 家庭因素 1031人 23.40% 學校因素 495人 11.23% 社會因素 668人 15.16% 其他因素 47人 1.07% 生活作 息不正 常 其他個 人因素 精神或 心理疾 病 觸犯刑 責罰法 律 智能不 足 懷孕、 生子或 結婚 肢體殘 障或重 大疾病 從事性 交易 遭受性 侵害 人數 1773 237 81 49 13 4 4 0 4 百分比 81.89% 10.95% 3.74% 2.26% 0.60% 0.18% 0.18% 0.00% 0.18% 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2000 人數

(5)

(三)家庭因素內涵分析 在 1031 名家庭因素中輟生中,前三名為:父母或監護人管教失當 23.76% (245 人),受父母或監護人職業或不良生活習性影響 18.04%(186 人),其他家 庭因素 15.42%(159 人)。 圖 3 中途輟學之家庭因素內涵分析 (四)學校因素內涵分析 在 495 名學校因素中輟生中,前三名為:對學校生活不感興趣 75.35%(373 人),缺曠課太多 16.36%(81 人),與同儕關係不佳 3.23%(16 人)。 圖 4 中途輟學之學校因素內涵分析 父母 或監 護人 管教 失當 受父 母或 監護 人職 業或 不良 生活 習性 影響 其他 家庭 因素 親屬 失和 父母 或監 護人 離婚 或分 居 父母 或監 護人 失蹤 經濟 因素 父母 或監 護人 去世 須照 顧家 人 父母 或監 護人 重殘 或疾 病 居家 交通 不方 便 父母 或監 護人 虐待 或傷 害 人數 245 186 159 140 132 79 43 13 11 10 8 5 百分比 23.76 18.04 15.42 13.58 12.80 7.66% 4.17% 1.26% 1.07% 0.97% 0.78% 0.48%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人數 對學校 生活不 感興趣 缺曠課 太多 與同儕 關係不 佳 其他學 校因素 不適應 學校課 程、考 試壓力 過重 觸犯校 規 師生關 係不 佳、教 師管教 不當 受同學 欺壓不 敢上學 人數 373 81 16 12 6 6 1 0 百分比 75.35% 16.36% 3.23% 2.42% 1.21% 1.21% 0.20% 0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人數

(6)

(五)社會因素內涵分析 在 668 名社會因素中輟生中,前三名為:受校外不良朋友引誘 75.00%(501 人),受已輟學同學影響 10.93%(73 人),流連或沉迷網咖 6.29%(42 人)。 圖 5 中途輟學之社會因素內涵分析

三、中途輟學相關文獻探討

中途輟學行為並不是單一個別「事件」,而是一段歷程,亦是眾多因素交互 作用的結果(李婉怡、張簡玲娟,2002)。國內許多探究中輟生輟學因素的研究, 多發現由於個人、家庭、學校、同儕等種種「危機因素」(at-risk factors)的阻礙, 導致這些青少年視上學為畏途,於是呼朋引伴逃離學校以躲避在課室中如坐針氈 的痛苦,成為在街頭閒晃浪蕩的「街頭少年」,埋下社會治安的不定時炸彈(吳 芝儀,2000)。 另外中途輟學發生率高的團體常常與偏遠地區、低社會經濟條件地區、不完 整的家庭結構、特殊社區文化、不良學校機構、國中的教育功能,乃至於和性別 結構、身心障礙個人具有密切的關聯性(周愫嫻,2000)。 本篇採生態學系統的觀點,歸納各家學者之研究,同時符應「全國國民中小 學中輟生通報及復學系統」針對中輟因素的分類項目,從個人因素、家庭因素、 學校因素和社為因素四個角度,分析中途輟學之相關因素。 (一)個人因素 吳芝儀(2000)採用質的研究法,以半結構深度訪談法輔以調查問卷進行, 共訪問 24 位國中階段曾經或現仍中途輟學之學生,發現中輟學生中輟之因素, 在個人部分,好逸傾向、缺乏動機、低自我肯定是三項核心的個人特質表現。 受校外不 良朋友引 誘 受已輟學 同學影響 流連或沉 迷網咖 流連或沉 迷其他娛 樂場所 加入幫派 或青少年 組織 其他社會 因素 人數 501 73 42 24 16 12 百分比 75.00% 10.93% 6.29% 3.59% 2.40% 1.80%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人數

(7)

劉治忠(2003)發現中輟學生的心理表徵行為有:缺乏正向情緒體驗、認知扭曲、 人際/社會依賴及自我感的掌握低;其生理反應模式為:有預設、害怕失敗、不 敢冒險;採取否定的力量;迎合他人,委曲求全;負面自我歸因和尋求力量與認 同。 另外,劉治忠(2003)就實務觀察,認為中輟學生有其特殊的內在人格 特質成因,可以探究其發展,說明如下圖: 中輟學生經驗的內在挫敗 中輟學生的社會化信念 情緒虐待 權力感、強權即公理 肢體虐待 物質導向,將他人價值物化 言語暴力的虐待 責任感低 內在需求被忽略 壓抑情緒 被親人遺棄或心理上的遺棄感 形成信念系統 1.這世界是一個不公平的世界 2.我將靠自己生存下去,別人不會來幫助我,幫助我情況也不會變好。 3.我只能相信自己,別人是不可靠的。 4.當我想要得到什麼,就能得到。 5.我沒有做錯事,即是做錯事,那也是不小心,沒什麼好責怪我的。 6.我才不會被捉。如果我被捉,也有脫困的方法。 7.無論如何,你們都會責怪我。 深化成為人格特質 1.強烈需要全盤控制,對與自己有關的一切人事物社交孤立。 2.缺乏自我肯定技巧帶假面具,負向經驗取向。 3.情緒易過度興奮或失控,內在自我極度混亂存有不合理的信念。 4.害怕被拋棄疏遠他人,無法建立與享受真正的親密關係。 5.無能處理別人的負向評價過度執著,自卑感。 6.使用中輟成為一種生活型態,當不如意時就中輟。 圖 6 中輟學生人格特質成因 資料來源:取自火線危機-談中輟學生的人格與心理特徵(頁 61),劉治忠(2003)。臺北市:師友月刊。 由歷程中可以發現:中輟學生過得並不好,他們的生活中充滿非理性與負向 力量的展現。假使我們能從他們的內心世界中同理他們,從認知中導正他們觀 念,從行動中陪伴他們心靈,他們才有可以回歸教育環境之中。

(8)

李婉怡及張簡玲娟(2002)在賴氏人格測驗的構面探討形成中輟原因之個人 因素中,發現人格特質在暴力型(B 型)及怪癖型(E 型)的學生較易有中輟的 傾向:此兩類型的差異在於 B 形式屬於暴力型,是性格外向又好動,E 型是怪癖 型,性格內向不好動;相同的是皆為社會適應不良、情緒不穩定,因而容易產生 反社會行為(Anti-social behavior)、非社會行為(Unsocial behavior)或精神官能 症徵候,犯罪少年或問題行為學生則以這類型居多。人格特質為此兩種類型者, 需要予以輔導,以達防犯於未然之效。另外,將中輟通報系統與賴氏人格測驗相 關項目比對發現,相關的因素有:精神異常、成就低落、個人因素三項。 余麗樺、郭乃文與陳九五(2001)就「國中學生輟學傾向篩檢工具」之編制 所考慮可能中輟之個人因素有拒絕成規(對生活規範與公共道德的價值判斷趨於 負面或極端,對規定與法律缺乏尊重,在想法上傾向於認同偏頗的生活價值觀)、 不適應行為(行為偏差不適當,無法要求自己的行為遵守特定團體互動情境,像 是家庭或學校內的要求,逾越既有的霍伊班的規範標準)和攻擊性(行為衝動, 控制力差,做事少考慮到行為後果,受到冒犯,就會想加以報復,對同儕團體或 師長,會出現肢體或言語上的衝突)。 綜上所述,青少年除了在人格特質上的好逸傾向、情緒不穩定、不適應規範、 不適應行為及攻擊傾向外,由於各種經驗的挫敗,也導致對於自我的不肯定。 (二)家庭因素 章勝傑及林烘煜(2009)就 41 篇國內外期刊論文索引資料庫進行後設分析 的研究結果發現,家庭結構對於中輟的影響,並非來自社經地位變相的外溢效 果,而是有其獨特的影響力。此外,家庭結構對於中輟的影響似乎也非由學童學 業成就所中介。意即,學童的學業成就固然與中輟行為間有顯著的關聯性,但是 家庭結構對於子女中輟的影響有其超越而獨特的影響。Ekstrom 等人(1986)研 究指出:雙親健全的子女比單親的子女較少發生中途輟學問題。單親家庭的學生 受到的關愛與照顧較少,出席率與學業成績表現普遍比正常家庭的子女差。由此 更加證明,學業成就對中輟的影響不如家庭結構來得大。 章勝傑及林烘煜(2009)研究發現除了家庭結構的現存狀態外,在學童成長 歷程中,家庭結構的「變動」也是一個影響中輟的重要因素。建議政府相關單位 應正視家庭結構對於中輟的顯著影響,並積極地提供相對弱勢的單親家庭更多的 服務。例如可以增加單親家長的職業訓練以及就業機會以增加其財務資本;提供 支援社會網絡以增補其社會資本;提供單親子女課業輔導或補救教學(家庭外人 力資本)以供轉換為學童的人力資本。

(9)

李婉怡及張簡玲娟(2002)在父母管教態度測驗的構面探討形成中輟原因之家庭 因素中,發現父母管教態度屬於紛歧型及拒絕型的學生較易產生問題行為。拒絕 型的管教態度易使子女產生粗暴、攻擊、反抗等不良行為及心身發展的遲滯。紛 歧的管教態度,會造成精神上的極度不安,因此問題行為會不斷發生。另外,將 中輟通報系統與父母管教態度測驗相關項目比對發現,相關的因素有:親屬失和 無法安心上學、家庭關係不正常、家庭發生重大變故、家庭漠視該生、監護人對 其教育期望低等五項。因此總結包含父母管教態度、家庭結構、親子關係等會影 響子女行為表現之好壞。 余麗樺等人(2001)就「國中學生輟學傾向篩檢工具」之編制所考慮可能中 輟之家庭因素有家庭失和(指子女與父母雙方情感互動失調的情況,及對父母與 家庭其他成員的內在心理感受及負向的情緒)、父母低期待(子女自覺父母對自 己的行為、課業等,沒有高度的要求或期待,父母的管教對自己而言約束力薄 弱)、家庭疏離(感覺自己和自己的家庭距離遙遠,對自己的家庭缺乏向心力, 亦無歸屬感)和低家庭支持(家庭環境未提供良好的栽培條件,不能滿足個體需 求,家庭成員彼此間缺乏關心照顧與相互支持)。 吳芝儀(2000)在中途輟學家庭因素的研究發現,家庭結構不全及家庭功能 不良,形成個人對家庭親情依附的重大阻礙。 綜上所述,父母(監護人)的管教呈現拒絕或分歧的態度、家庭的結構、正 處變動或發生重大事件的家庭關係,以及親子之間的互動不良皆是造成青少年中 途輟學的相關因素。 (三)學校因素 李婉怡及張簡玲娟(2002)就國中生學習與讀書策略量表的構面探討形成中 輟原因之學校因素中,發現學習策略不佳會是拒學的前兆。許多國中生對於學業 成績太低感到沮喪並且在低學業成就下會和老師的關係疏離,因此自制力高的學 生會希望能提高學習成就表現,但是能力有限且自我約束力較弱的學生會在無法 提升成績的情形下,相對的會產生拒絕學習的傾向。另外,將中輟通報系統與國 中生學生與讀書策略量表相關項目比對發現,相關的項目有:對所有學科均無興 趣、對學校課程無興趣、考試壓力過大三項。 另外,李婉怡及張簡玲娟(2002)就行為困擾調查表的構面探討形成中輟原 因之學校因素中,發現嚴重的行為困難會伴隨其他相關的問題行為出現:例如適 應力不佳、自我認同缺乏、人際關係不良等。將中輟通報系統與行為困擾調查表 比對之下的相關項目有:師生關係不佳、其他學校因素、受不良同學影響、與同

(10)

學關係不睦、同學學長欺壓不敢上學、同學因素、結婚等七項。(李婉怡、張簡 玲娟,2002) 因此李婉怡及張簡玲娟(2002)總結師生關係與人際關係不良、諮商輔導機 制失能、校園暴力等學校會導致青少年自願性的逃學和輟學行為。 余麗樺等人(2001)就「國中學生輟學傾向篩檢工具」之編制所考慮可能中 輟之學校因素有低課業投入(學習態度差與求知欲念低的傾向,使個體在學業上 的表現不理想,且學習意願低,對學習情境、學業相關活動表現皆不投入、不接 近或不在乎的反應)、師生衝突(學生與老師間的多面向的關係產生相互不信任 與排斥的情緒,除了教學活動上互相的情況外,尚包括課餘時間彼此雙方互動回 應的情況)和學校疏離(一般校園活動,像是校園生活、課程等,難引起個體興 趣,參與度也不高,不能對學校產生認同感,存有傾向負面的學校概念)。 吳芝儀(2000)研究顯示大部分受訪者第一次發生的中輟時間點多在國中階 段,尤其是國中一、二年級左右。顯見對某些學生而言,從國小升上國中的學習 階段轉換,常會造成嚴重的學校生活適應問題,值得教育與輔導工作者加倍的重 視和關心。吳芝儀另外發現不同受訪者中輟的時間長度差距甚遠,但多數受訪者 中輟時間約在一年或以上,這一點可以讓我們瞭解到這樣長時間的離開學校,中 輟生復學後的適應問題、及中輟之後學習進度的銜接問題,都可能對再復學的中 輟學生造成莫大的壓力。 因此總結在學校部分,則由於課程考試壓力、教師歧視偏見、教師責罰衝突、 同學排斥疏離等諸多問題和挫折,使學生對個人的自我肯定感造成更大的打擊。 (吳芝儀,2000) 綜上所述,校園之師生關係與人際關係不良、學校課程不符需求及考試壓力 過大以及校園暴力等狀況,是造成學生中輟之學校因素。 (四)社會因素 余麗樺等人(2001)就「國中學生輟學傾向篩檢工具」之編制所考慮可能中 輟之社會因素有不良友伴特質(所接觸往來的朋友、同儕團體,其所擁有的價值 觀和行為都傾向於會違反社會期許與既定的道德規範)和社會交際需求(想法、 行為亦受到外在團體的影響,同儕團體或朋友的力量對個案具有約束力,對於同 儕友伴的活動邀約,參與度極高,甚至不考慮其他規範因素)。 針對社會結構、中途輟學率與少年犯罪率的關係,根據官方資料、過去文獻

(11)

和實證資料的分析結果,發現許多中輟學生問題來自於社會結構不平等的結果, 因此,解決此問題除了是基於國家與個人間的「互惠機制」之外,更應承認其為 社會的「集體責任」。認為高輟學率與高少年犯罪率共同肇因於不良社會結構, 但兩者僅具有共變關係,並無因果關係,所以解決了中途輟學問題,並不會因此 一併解決了少年犯罪問題。反而是改善社會結構,可以同時減少中輟學生率和少 年犯罪率(周愫嫻,2000)。 影響中輟學生的社會學因素,可以結構中的推力和拉力兩層面來論述。就協 助將兒童與少年推出校園的推力而言,至少有來自幾方面的力量:不穩定的家庭 制度、設計不良的學校教育制度、弱勢的社經地位和社區文化,以及成效不彰的 政策;而就將兒童與少年從校園拉進社會的拉力而言,也有來自幾方面的力量: 社會整體呈現的功利風氣、合法與非法就業市場的需求提供童工的就業機會與回 報,童工對於前者是廉價的勞力,對於後者是一群易於欺騙、恐嚇、價錢便宜、 刑罰輕微的最佳「犯罪工具」,但不論合法或非法行業其利益均建立在剝削兒童 與少年身上(周愫嫻,2000)。 必須解除社會結構創造的拉力與推力、進行規模大小不一的社會改革,諸 如:社會與政府對於弱勢家庭(包括文化上、階級上、經濟上、管教上等)的扶 助、改變教育體系的升學主義、管理主義以及制止工商業機構對於童工的剝削、 斷絕成人犯罪個人或團體對少年的引誘,創造更為合理與有利於弱勢團體的社會 制度等,才能斬斷少年輟學與少年犯罪兩者共同的結構根源(周愫嫻,2000)。 而政府對於解決中輟問題抱持著「應然」的態度,而鮮少探討為什麼要「關 心」或「解決」的理由。因這些「應然」的看法基本上反映了現代國家建立在與 個人之間「互惠」關係的機制本質,但同時也明顯地突出了資本主義社會對於扶 持弱勢個人與團體政策的功利主義內涵。鄭崇趁(1998)也認為對於政府與社會 結構造成國中、小學生中輟的集體責任鮮少提及,甚至部分官員認為中輟學生問 題是個人必須負起絕大的責任,而政府的關懷與協助僅為一種「同情的補救措 施」。 周愫嫻(2000)認為一個比較完整對於國民教育階段中輟學生問題的論述應 該是立基於「集體責任」與「國家與個人互惠機制」的雙重基礎上: 第一:就集體責任而言,如果承認中輟學生是文化、社會制度、社會環境失 職、不公平的受害者,那麼整個社會國家必須傾全力恢復、補償、彌補這群不幸 之個人的權益。 第二:就國家與個人的互惠機制而言,國家資源挹注中輟學生之個人或家庭

(12)

時,可以提升少年及個別家庭的生活能力和福祉,在此同時,國家一方面可以藉 此增加社會生產力與競爭力,另一方面則可以減少引發其他社會問題(失業、剝 削、犯罪)、或浪費人力和教育資源等更為嚴重或善後成本更大的後續效應。 職是之故,政府的中輟學生政策是公領域問題,並非學生個人的私領域問 題,以政府資源協助中輟學生和其家庭是「集體責任」與「國家和個人互惠機制 的體現」。 另外,周愫嫻(2000)也提到原住民中輟的問題。研究發現原住民族群與各 種社會問題的高關聯性,隱隱指出在臺灣弱勢族群面臨的種種不平等現象,似乎 有結構化的傾向。原住民中輟後不只影響個人和家庭未來地位流動,更可能轉而 形成「弱勢族群貧窮化」、「犯罪弱勢族群化」以及「輟學弱勢族群化」等惡性循 環,成為不平等但穩定結構的一部分。根本解決中輟問題與青少年犯罪問題的關 鍵在於創造更為合理與有利於弱勢團體,特別是有利於原住民個人、家庭與文化 的社會制度。 吳芝儀(2000)也藉由研究發現,社會群體中同儕友伴的煽動並提供情感上 的慰藉和相互支持,促使個人對同儕友伴發展出強烈的依附和認同心理。李婉怡 及張簡玲娟(2002)就研究結果發現也指出友伴身分或不良同儕影響等因素是形 成中輟的社會因素。 總結上述研究發現,社會的制度與政策(包含對弱勢家庭、教育體系、犯罪 集團)的不健全、校內外不良同儕的影響都是造成中輟的社會因素。

四、結論與建議

本文就教育部中輟生統計數據及各期刊論文對於中輟因素之探討,做了歸納 與整理。然中輟原因絕非僅為單一因素造成的,希望能藉由不同研究的觀點,對 學生中輟之因素有更深入的了解,以作為研究學生中輟問題之策略的參考。 (一)結論 本節就上述現況分析與文獻探討結果,歸結如下: 1. 個人因素為中途輟學的最主要因素,學校仍具有教育與保護功能,但難以完 全阻絕其他因素對中輟學生的影響力 從 101 學年度中輟原因中分析得知,個人因素佔 49.14%(2165 人)、家庭

(13)

因素佔 23.40%(1031 人)、社會因素佔 15.16%(668 人)、學校因素佔 11.23 %(495 人)、其他因素佔 1.07%(47 人)。 學生中輟的主因以個人因素位居第一,其次是家庭因素、社會因素、學校 因素。反觀,家庭因素並非一般印象中的主因,但和個人因素有相當程度的關 聯。學校因素為生態系統中第四項影響因素,足以可見,學校教育仍具有其教 育與保護的功能。反之,學校教育功能難以完全阻絕校外影響因素(個人、家 庭與社會)對中輟學生的影響力。 2. 家庭失能、缺少榜樣家長與成功經驗皆不利學生人格發展,進而導致其生活 作息不正常是中途輟學的主因 從 101 學年度教育部全國中輟統計數據分析的調查中顯示,在 4406 名中輟 生中,因個人因素而中的學生有 2165 人,占總中輟人數之 49.14%。在 2165 名個人因素中輟生中,又以生活作息不正常佔 81.89%(1773 人)為主要因素。 在相關文獻探討中,顯示青少年除了在人格特質上的好逸傾向、情緒不穩 定、不適應規範及攻擊傾向外,由於各種經驗的挫敗,也導致對於自我的不肯定。 中輟學生並非不想上學,而是常常因為家人作息不正常,深夜兩、三點還在 上網、看電視、打電玩,導致學生早上都起不來,家人因此也無法盡到做家長的 責任,讓學生正常上學。相對的,缺曠課數多了、跟不上的進度日積月累,與同 儕之間的情感連結也日漸薄弱,在學校表現上少有獲得肯定的成就感,也更不願 意到學校了。 家庭教育對學生生活作息不正常必須負起很大責任,家長的寵愛、過度的物 質滿足、觀念誤導等等,長年下來養成學生好逸傾向、不適應規範的個性。當家 長發現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物質與行為自由的要求日漸增加,不再能滿足孩子 時,才驚覺需要調整教育方式,為時已晚。此時,孩子已不是當初那副得到滿足 即表現出來單純可愛的模樣了。 家庭功能不彰也是造成學生生活作息不正常的主因,家長無法以身作則,相 對之下,要要求孩子更是無從約束起,甚至從不約束。 3. 家長管教行為未考慮青少年心理發展之重要他人的影響,可能是家庭因素中 家長管教失當的主因 由 101 學年度教育部全國中輟統計數據分析的調查中顯示,在 4406 名中輟

(14)

生中,因家庭因素而中輟的學生有 1031 人,占總中輟人數之 23.40%。而家庭因 素中又以父(母)或監護人管教失當佔 30.14%的比例最高。 相關文獻探討顯示,父母(監護人)的管教呈現拒絕或分歧的態度、家庭的結 構、正處變動或發生重大事件的家庭關係,以及親子之間的互動不良皆是造成青 少年中途輟學的相關因素。 父(母)或監護人的管教行為往往是造成親子關係衝突的主要原因。隨著孩 子從幼兒到青少年期的成長,家庭以外的價值觀不斷地影響與灌進他們的世界, 青少年時期最能影響他們的是朋友。 同儕的影響往往是家長與學生之間發生管教衝突與關係拉扯的主因,學生對 家長管教的排斥與意見分歧,讓學生更加反叛與拒絕配合,間接導致中輟機率的 提高。 4. 缺乏生活重心、學習動機與校園成功經驗,是中輟生對學校生活不感興趣之 主因 從 101 學年度教育部全國中輟統計數據分析的調查中顯示,在 4406 名中輟 生中,因學校因素而中輟的學生有 495 人,佔總中輟人數之 11.23%,其中並以 對學校生活不感興趣的人數為 373 人,佔 75.35%為最主要原因。 校園之師生關係與人際關係不良、學校課程不符需求及考試壓力過大以及校 園暴力等狀況,是造成學生中輟之學校因素。 中輟生復學後,很難一時除去輟學在外的習性,而直接融入校園與班級。需 要經過輔導與行為規範後,才逐漸入班學習。探究其原因,大部分中輟生對學校 生活不感興趣,尤其以分數作為成績唯一評分方式,不易讓他們有成功的經驗。 部分中輟學生的同儕關係較一般同學複雜,交友情形以「跨校際」乃至「跨 縣市」對中輟生的行為表現影響甚深。中輟在外可逃避學校課業壓力,校外生活 無壓力且自由不受校園圍牆拘束,相較之下,校園課程已不為中輟生所嚮往。 師生關係不佳,與老師互動不良甚至導致衝突;在同儕關係方面,因自我概 念較差、缺乏人際溝通技巧導致在同儕互動上產生障礙。 在缺乏學習動機之下,又加上學校生活在人際及課業表現方面,不易獲得成 功經驗,進而生活重心不在學習,終而對學校生活不感興趣。

(15)

5. 青少年心智發展未臻成熟,易受不良朋友等誘因影響是為中途輟學之社會因 素的主因 據 101 學年度教育部全國中輟統計數據分析的調查中顯示,在 4406 名中輟 生中,因社會因素而中輟的學生有 668 人,佔總中輟人數之 15.16%,社會因素 中又以受校外不良朋友引誘為主要因素,佔 75.00%,共 501 人。 社會的制度與政策(包含對弱勢家庭、教育體系、犯罪集團)的不健全、校內 外不良同儕的影響都是造成中輟的社會因素。 青少年逐漸要求較多的自主權並希望自己做選擇,認為自己也可以和成人一 樣,做決定並為自己負責。然而,其效仿的僅僅是大人行為的表象,其心智尚未 成熟,不如成人有較多的社會經驗與知識,因此在面對社會外界的誘惑刺激時, 往往容易著迷,也無法完全獨自作出判斷和處理。正所謂,校外誘因只要出一分 力,勝過家庭學校付出十分力,這是教育現場常令家長與老師灰心的感觸。 社會因素是學校教育人員最感無力的因素,因為涉及社會制度與政策所造成 的社會問題,難以一時解決。尤其是犯罪集團吸收青少年加入幫派問題,宮廟藉 由神明力量為號召吸收青少年參加不良陣頭等。這些犯罪集團、不法宮廟常利用 在地勢力影響教育環境,如情況未獲解決,只會影響學校教育更深。 (二)建議 根據上述結論,提出下列幾點建議,以供學校教育相關人員作為中輟事前預 防之參考: 1. 學校應發揮其教育與保護功能,發展預防中輟策略與機制 由探討結論可知,學校雖難以完全阻絕校外因素對中輟學生的影響力,然 而,學校因素是四項因素裡所佔比例最低的,由此可見,學校仍具有教育與保護 功能。 青少年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個體,從小在家庭中長大,受家庭影響深遠,如 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個人較不易受社會不良誘因所影響,中輟發生率必然降低; 又社會制度與政策(包含對弱勢家庭、教育體系、犯罪集團)的不健全,對家庭 與個人也有相當程度的影響。此時,如果學校教育未能適時伸出援手,接納一 個長期處於不利其生長發展的家庭與社會環境中的青少年,那麼學校可能成為 青少年中輟的推手之一。

(16)

中輟系統因素彼此之間的關聯性如圖 7 所示。青少年個人從小受家庭教育與環 境的影響;而家庭是在社會體制下的一個小單位,亦受社會因素所影響;當青 少年隨著年紀增長,接觸社會機會增加,個人亦容易受社會影響,再再顯示青 少年面臨成長環境時,是處處充滿危機的。於此,學校所扮演的角色更趨重要, 是要成為幫助成長的拉力還是促其輟學離開校園的推手呢?唯有透過學校的教 育力量,發展出預防中輟的策略與機制,為學生個人與家庭找尋一絲改變的契 機,並透過學校行政預防作為,降低社會因素對中輟生的不良影響,發揮學校 的教育與保護功能。 圖 7 中輟系統因素關係圖 2. 落實個案輔導與價值澄清,提供多元彈性課程協助自我成長並予以肯定 家庭功能不彰、缺少榜樣家長與各種挫敗經驗皆不利學生人格發展,進而導 致其生活作息不正常。學校可從定期召開個案輔導會議、辦理輔導活動課程,建 立青少年成長團體、規劃多元彈性課程、加強教師輔導知能等方面著手,針對個 人因素進行中輟預防的努力。 3. 加強學校親職教育,提升家庭教育功能,促進親子和諧關係 家長管教行為未考慮青少年心理發展之重要他人的影響,可能是導致親子關 係衝突的原因,藉由親職教育協助家長獲得教養子女的知能;教導家長發揮良好 的言教、身教與境教;幫助家長成長並對子女有正確的認識,進而協助子女適性 發展與成長。學校老師的立場有時很難介入,更難改變家長的管教方式與觀念。 於此,加強親職教育是學校的重要工作,期能透過教育的力量改變家長觀念。同 時對青少年心理狀況與輔導應加以落實與掌控,協助個案克服心理層面問題,使 其順利發展。

學校

個人

社會

家庭

(17)

4. 因材施教,提供多元展能舞臺,創造每一位學生校園學習成功經驗 缺乏生活重心、學習動機與校園成功經驗,是中輟生對學校生活不感興趣之 主因,學校可提供學生多元發展、多元展能的機會,因材施教,落實補救教學, 創造成功經驗。如社團活動可安排一些民俗技藝、舞龍舞獅技藝社團、也有學校 發展電音三太子社團等。這些都是能吸引特定學生的仿社會誘因之教育活動,藉 由團體正向力量,將他們吸引住,減少中輟機率。 5. 加強法治教育與犯罪預防宣導,結合警政淨化學區學習環境 青少年心智發展未臻成熟,易受不良朋友與社會等誘因影響。政策與制度面 須有關單位共同重視中輟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在學校方面,加強法治教育與犯 罪預防宣導,透過教育與警政合作,落實杜絕不良幫派、宮廟對青少年的影響, 特殊場所的稽查等,為青少年營造一個健康的成長學習環境。

五、 結語

學校教育要改變家庭與社會的問題著實不易,但在我們有限能力之內,盡可 能地透過學校教育與保護的功能,將孩子拉回來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責任。每位 中輟學生其實都是獨特的個體,中輟的選擇其背後也都有不同的因素及考量,四 項系統因素(個人、家庭、學校與社會)間彼此相關連,不論是那些因素,都需 要各個系統的互相支援與配合,才能將每個學生都救回來,不放棄任何一位學生。 參考文獻  101學年度全國中輟統計數據分析(102年8月28日)。取自:國教署學生事務 及校園安全組網頁:http://203.68.64.40/six/main/asub19.html  王震武、林文瑛、林烘煜、張郁雯、陳學志(2008)。心理學(第二版)。臺 北:學富文化。  吳芝儀(2000)。國中階段中輟學生輟學經驗與危機因素之研究。犯罪學期 刊,5,179-232。  吳嫦娥(2007)。變調的青春組曲:青少年加入成人幫派之探討。臺大社工 學刊,15,121-166。  吳麗月(2006)。國民中學中輟生輔導策略之個案研究-以彰化縣某國中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18)

 李婉怡、張簡玲娟(2002)。以系統動力學模擬國中生行為特質形成中途輟 學之模式研究。教育學刊,19,47-73。  余麗樺、郭乃文、陳九五(2001)。國中學生輟學傾向篩檢工具之編制初探。 教育研究資訊,10-3,167-182。  周愫嫻(2000)。社會結構、中途輟學綠與少年犯罪率關係之研究。臺北市 立師範學院學報,31,243-268。  翁慧圓(1996)。從家庭系統理論探討國中少年中途輟學行為。社區發展季 刊,73,63-72。  章勝傑、林烘煜(2009)。家庭結構對子女學校中輟行為的影響:一個後設 分析研究。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9-2,79-113。  商嘉昌(1995)。中途輟學與青少年犯罪:以新竹少年監獄為例。國立政治 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 劉治忠(2003)。火線危機-談中輟學生的人格與心理特徵。師友月刊,432, 60-62。  蔡德輝(1993)。少年犯罪原因與輔導策略。訓育研究,32,1-8。  鄭崇趁(1998)。輔導中輟學生的權責與方案。學生輔導,55,16-23。  Baas, A. (1991). Promising strategies for at-risk youth. ERIC Digest No. 59.  Ekstrom , R . B., Goertz , M. E., Pollack, J. M., & Rock, D. A.(1986).Who drops out of high school and why ?Findings from a national study.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87, 356-373.

 Mensch, S. A., & Kandel, E. S.(1988). Congenital determinants of violence.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sychiatry and the Law, 16, 101-109.

 Rumberger, R. W. (1987). High school dropouts: A review of issues and evidence.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7, 101-12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Is the school able to make reference to different sources of assessment data and provide timely and effective feedback to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performance in order

The WG also conducted three open seminars, two student forums and a school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collect views from the public, school principals, teachers,

After enrolment survey till end of the school year, EDB will issue the “List of Student Identity Data on EDB Record and New STRNs Generated” to the school in case the

Student learning profile It is to provide 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 on the secondary school leavers’ participation and specialties during senior secondary years, in

Starting from the 2012/13 school year, schools may use the surplus of the EOEBG for the payment of statutory holidays/annual leave arising from the following types of specific

Like regular full-time teachers, regular part-time teachers within the approved teaching establishment are subject to the provisions under the Code of Aid for Aided Schools,

In the next lesson, students need to get back the iPad used in last lesson to continue with their work.... The school iPads are all loaded

1) The student is desperate for sympathy and concern. 2) The student is not interested in attending the lesson. Tell the students to rest and hold it until class 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