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少子化趨勢偏遠學校經營之挑戰與回應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少子化趨勢偏遠學校經營之挑戰與回應"

Copied!
2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少子化趨勢偏遠學校經營之

挑戰與回應

(Declining Birth Rate - A Challenge to Schools

in Remote Areas in Taiwan and Their Possible

Responses)

劉 文 通

(Liu, Wen-Tung)

摘 要

本文探討少子化現象對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的不利影響,採用文獻分析與 訪談法進行研究。首先透過文獻分析蒐集我國少子化現象及主要國家因應策 略。其次針對少子化趨勢下偏遠地區國民中小學學校經營之挑戰與回應,設 計訪談大綱,以蒐集更廣泛資料做為分析討論之基礎。本研究發現「少子化」 現象對學校經營的不利影響包括:學生學習、教學品質、教師供需、社區文 化、學校設施、學校行政、城鄉失衡、教育體系八個面向。 針對少子化趨勢下偏遠地區國民中小學學校經營策略,本研究提出十六 點建議供教育決策及教育研究的參考: 1.運用論述理論以分析問題內涵。 2.建立校務發展計畫溝通機制。 3.爭取經費補助以創造優質環境。 4.打破學區制度以擴充學生來源。 本文作者現為國立空中大學兼任面援講師

(2)

5.強化課程統整以提升基本能力。 6.發展特色課程以符合學生需要。 7.落實資訊教育以弭平數位落差。 8.改進測驗技巧以落實多元評量。 9.建置輔導網絡以充分照顧弱勢。 10.理解偏遠學校的社區文化。 11.重視家長意見鼓勵參與經營。 12.辦理回流教育以協助學校轉型。 13.推動策略聯盟以提升教師專業。 14.活化校園空間激發創意教學。 15.重視教育績效以提高讀書風氣。 16.善用行銷策略以建立辦學信心。 關鍵字詞:少子化 偏遠地區學校 學校經營

(3)

Declining Birth Rate - A Challenge

to Schools in Remote Areas in

Taiwan and Their Possible Responses

Liu, Wen-Tung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declining birth rate on schooling in the remote areas in Taiwan. The approaches of this research were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and interviews with relative people. First, through document analysis the researcher collected the data about Taiwan’s declining birth rate and major countries’ responses to this challenge. Second, to collect more comprehensive data to be the basis of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the researcher designed a guideline for interview with relative people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challenged by declining birth rate in the remote areas in Taiwan. The study shows that school management in Taiwan’s remote areas is influenced negatively by declining birth rate in the following eight aspects, including student learning, instructional quality, teacher supply and demand, community culture, school facilities, school administration, the imbala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educational system.

To cope with the challenge of declining birth rate to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remote areas in Taiwan, the researcher offers 16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al decision-making and research:

(4)

2. Establish the communication mechanisms for the school development plan.

3. Seek the budget subsidy to create a quality environment.

4. Break the school district system to expand the source of students.

5. Strengthen the curricular integration to promote the student’s basic capacity.

6. Develop characteristic courses to adjust to the needs of students. 7. Carry out computer education to eliminate digital divide.

8. Improve the methods of evaluation to implement multiple assessments. 9. Build the counseling network to offer disadvantaged students adequate

care.

10. Understand the community cultural context.

11. Respect the parents’ comments and encourage their participation in school management.

12. Promote recurrent education to assist school in transition.

13. Promote the strategic alliance to upgrade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14. Make creative use of the campus space to inspire creative teaching. 15. Stress the educational accountability to improve students’ passion for

studying.

16. Make the best use of the marketing strategies to build the confidence in school.

(5)

壹、前言

「少子化」是全球文明國家的發展趨勢,也是社會變遷的危機。我國經 建會推估,臺灣人口將於民國107 年進入零成長,至民國 110 年,臺灣總出 生率將降至0.9 人。無論以中高推估或低推估,總生育率都是向下的趨勢(行 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4)。國家缺少新生命,將陷入寂靜孤獨的老人社 會。根據教育部統計,93 學年度全國小一新生入學人數首度降到 30 萬人以 下,預計到99 學年度小一新生將降到 22 萬餘人(教育部,2004)。 美國非政府組織(NGO)人口調查研究所人口調查局(PRB)公布「2006 年世界人口統計」,顯示韓國女性平均一生僅生育 1.1 名子女,生育率與臺 灣並列世界最低(吳政達,2006;黃俊傑,2008)。臺灣在少子化的影響下 人口結構失衡,學齡兒童急遽減少,對偏遠地區小型學校的衝擊更如雪上加 霜,甚至面臨裁併危機。 學校規模為二十世紀最重要教育改革趨勢之一(Overbay, 2003)。我國 教育部於2006 年 2 月 14 日對小型學校整併策略提出小型學校發展評估指標 供縣市政府參考運用,前述評估指標分為一般指標及特殊條件指標二類。一 般指標指學校的一般性條件,如評分愈低,即表示學校愈應考慮進行整合。 特殊條件係指不宜整併之因素,只要學校符合其中任何一項指標,即表示學 校不宜進行整合(國民教育司,2008)。 站在教育立場而言,教育是一種有利的投資。教育應該不分學校規模大 小、距離遠近,每一個孩子都很重要,都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我們不能放 棄任何一個孩子。少子化現象直接衝擊的是學校教育,由於出生率下滑,目 前幼稚園及中小學已普遍有招生不足的現象,將來高等教育也將面臨同樣問 題,學校勢將成為艱困產業。本文將探討少子化現象對學校教育的不利影 響,分析主要國家因應對策,並以少子化趨勢偏遠學校經營之挑戰與回應為 焦點,提出建議供教育決策及教育研究的參考。

(6)

貳、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與訪談法。首先透過文獻分析蒐集我國少子化現象 及主要國家因應策略,其次針對少子化趨勢下偏遠地區國民中小學學校經營 之挑戰與回應,設計訪談大綱,依質性訪談逐字稿方式,將訪談內容做成摘 要,尋找出訪談內容的重要觀念,作為分析與討論之基礎。 本研究之訪談對象包含臺北縣偏遠地區國中校長1 名、國小校長 2 名, 國中家長會長1 名及國小家長會長 1 名,共計 5 名。訪談對象基本資料如表 1: 表1 訪談對象基本資料 代號 姓 名 職 稱 主 要 經 歷 規模 I - 1 林○○ 國小校長 教育局輔導員、國小校長 6 班 I - 2 陳○○ 國小校長 教育局輔導員、國小校長 5 班 I - 3 王○○ 國小會長 會長、里長 6 班 I - 4 林○○ 國中會長 會長、商圈總幹事 6 班 I - 5 周○○ 國中校長 教育局輔導員、國中校長 6 班

參、少子化的涵義

「少子化」又稱「少子女化」。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少子化(declining birth rate)」是指生育率下降,造成幼年人口逐漸減少的現象(維基百科, 2009)。世界衛生組織認定,一個國家的合計特殊出生率,應維持在2.08 以 上的人口置換水準(又稱人口維持水準),才能維持人口自然的替代。 「少子化」代表著未來人口可能逐漸變少,對於社會結構、教育文化、 經濟發展等各方面都會產生重大影響。如果新一代增加的速度遠低於上一代 自然死亡的速度,更會造成人口不足,所以少子化是許多國家非常關心的課 題。

(7)

本文所稱「少子化」係指我國出生人口未達人口維持水準的現象。相對 而言,少子化意謂著高齡人口相對變多,即高齡化,這兩個併存現象也有人 將其合而為一,變成「少子高齡化」。 根據我國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的「國人對婚姻與生育態度」電話調查發 現,二十歲至三十九歲的未婚民眾中,有將近三成的人是不想結婚的「不婚 族」。至於不婚的主要原因,則依序為:經濟條件不佳、獨身主義、未遇到 合適對象及怕麻煩(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5)。 鍾俊文(2004)指出臺灣生育率下降,人口結構出現少子化型態,已儼 然是目前不可忽視的社會現象,對整個社會、經濟、家庭、文化將產生深遠 影響,也將影響未來學校經營的走向。 綜合學者及相關研究看法,造成我國少子化現象的主要因素約有以下六 項: 一、社會環境生活壓力導致生育意願低落或不孕。 二、養育子女成本高昂,高學歷化教育負擔沈重。 三、全球性經濟衰退,就業環境與待遇福利惡化。 四、企業減少雇用正式員工,甚至凍結減薪裁員。 五、社會變遷影響離婚率提高,晚婚不婚率增加。 六、年輕族群家庭生育計畫及養兒防老觀念改變。

肆、少子化現象對偏遠地區學校經營之不利影響

少子化時代來臨,衝擊到教育體系,從幼兒教育到高等教育無一倖免。 2008 年臺南縣總爺國小的裁併風波,在教育部、臺南縣政府與總爺國小教 師及家長們多方的角力之下,成為國人矚目焦點。 少子化是一項人口趨勢,對教育方面的影響可以是負面危機,也可以是 正面契機。少子化現象對學校經營兼具有利及不利影響。有利影響包括降低 學校班級人數,適合推動小校小班教學,提高生師比及教學品質。在學生照 顧輔導及親職教育方面較可以落實,學校各項教學設備也較能滿足師生需求 等。但少子化現象對學校教育的不利影響更不容忽視,尤其是偏遠地區小型 學校不僅面臨更多經營困境,甚至遭到裁併。

(8)

以學校經營規模而言,教育部委託政治大學教授吳政達進行的「國中小 最適規模及轉型策略」研究指出,國中人數在300 人以下、班級數 12 班以 下,國小在100 人以下、班級數 6 班以下,經營規模均屬不符經濟效益(吳 政達,2006)。 依教育部統計資料顯示,90 至 96 學年度全國改制及整併的小型學校計 有 138 校。其中改制部分有 41 校,分別為本校改分校 28 校、本校改分班 2 校、分校改分班 11 校;整併部分有 97 校,分別為本校裁併 13 校、分校 裁併34 校、分班裁併 50 班(黃俊傑,2008)。 我國96 學年度小規模國小縣市別分布情形,臺灣本島 6 班以下比例最 高的南投縣達國小總校數 76%,比例最低為高雄市 1.15%。12 班以下比例 最高的澎湖縣達90%,可見離島及城鄉差異的現象極大。 研究指出規模較大的學校,其師資陣容整齊,學生人數較多,在課程與 活動各方面的安排上,有較大的彈性空間,因而可提供更多類型的課程或教 學活動,增加學生參與學習機會(Barker & Gump, 1964)。規模過小的學校 並不利於學生的學習,難以達到預期的教育目標,且投入的教育資源因使用 人數太少未能充分使用,反而稀釋已捉襟見肘的地方教育經費。因此,有進 行教學資源整合的必要。 教育部公布的小型學校發展評估一般性指標分為:學生數、學生數趨 勢、社區結構、距鄰近公立學校距離、與鄰近學校間有無公共交通工具、校 齡、整合後之學校是否需再增建教室及充實設備、小型學校大部分教室屋 齡、原校區之用途、社區對學校之依賴度及其他共計11 項。針對不同分項 進行評分,如評分愈低,即表示學校愈應考慮進行整合。小型學校發展評估 特殊性指標則指不宜整併之因素,包括:該鄉鎮只有一所小學、原住民地區 學校、到鄰近學校交通有重大安全顧慮(如經過土石流危險區域)及其他共 計4 項。只要符合特殊性其中任何一項指標,即表示學校不宜進行整合(國 民教育司,2008)。 財政負擔的包袱也是小型學校整併考量要素。監察院調查發現,全臺灣 的「迷你」國民中小學(學生少於100 人)有 500 多所,但耗費的教育預算 卻相當可觀,平均每年人事費就要50 多億元。因此,監察院建議教育部裁 併部分迷你中小學以撙節開支(引自陳康宜、劉偉瑩,無日期)。

(9)

以教育規模經濟的觀點來看,學校具有三個特性(郭添財,1991):學 校資源的運用有其整體性及不可分割性、學校人力分工及專業化、學校課程 多樣性。

Guthrie(1979)研究指出「規模效應」(effects of scale)一般可分為二 種類型:一是外觀(outside view)規模效應,一種是內觀(inside view)規 模效應。前者是從規模作用於團體的歷程來看其效應,例如團體之學習,團 體問題之解決、分工等;後者則是探討規模作用於個別成員在團體活動中參 與活動的程度、感受,以及所經驗壓力等的效應。 偏遠學校面臨生存危機,政治大學商學院2008 年舉辦「你可以再靠近 一點?天涯海角廢校現場」論壇,再度呼籲政府:廢校影響層面深遠,千萬 不能以成本作為辦學考量。會中鄭同僚教授以「粗暴」形容政府廢除小校的 作法。他指出,裁廢偏遠小校有如「三欺四切」,三欺是欺貧(低所得)、欺 生(外配家庭)及欺弱(不懂抗爭),四切是切斷兒童當下與鄉土聯結、切 斷居民的社區生活中心與文化中心、切斷未來社會發展的基礎、切斷遊子返 鄉的根源(引自陳康宜、劉偉瑩,無日期)。 綜合學者專家及相關研究的看法(郭添財,1991;薛曉華,2004;施宏 彥,2005;張憲庭,2005;萬新知,2005;盧永山譯,2005;吳政達,2006; 黃俊傑,2008;翁麗芳,2008;Guthrie,1979)及研究者數十年來從事教育 行政工作的觀察與經驗,本文針對「少子化」現象對偏遠地區學校經營的不 利影響,整理出包括:學生學習、教學品質、教師供需、學校設施、學校行 政、社區文化、城鄉失衡、教育體系八個面向,分別說明如下:

一、學生學習

在教育過程中,學校教育係以班級教學為常態。班級教學則具有合作與 競爭兩種基本功能。由於班級人數過少,缺乏人際互動,團體動力不足,導 致學習效果不彰,不利群性之培養與合作學習,良性競爭機制亦無從發揮。 尤其偏遠地區小型學校學生學習條件不佳,群體相處、倫理規範及人格發展 容易產生偏頗,可能影響受教態度和待人處世的素養。

二、教學品質

(10)

教學是學校教育的核心活動。偏遠地區學校規模小,班級數少,導致各 學習領域教師數不足。由於教師編制員額有限,為應付課程需要,教師往往 必須任教非其所長的科目,尤其是藝術與人文及健康與體育師資更是嚴重缺 乏。每位教師所擔負的教學科目過多,專業素養不足,加上流動率偏高,影 響學生受教權益及教學品質甚鉅。

三、教師供需

近年來我國中小學教師供需發生嚴重失調現象。師資培育機構大量增設 及培育的結果,數以萬計的「流浪教師」(候用教師)無法進入學校服務, 造成人才浪費,影響師資培育市場結構,也為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再下一城。 近年來已有許多縣市政府表示不辦理教師甄試,甚至縣內外教師介聘也停 辦。學校裁併減班導致教師超額、人事凍結,各學習領域師資失衡,偏遠地 區小型學校尤其嚴重。且因教師缺乏教學成就感又有生活不便等因素,導致 教師流動率偏高。

四、學校設施

依據教育部頒行的國民中小學設備標準審視,偏遠地區學校各類型專業 教室及設備普遍不足,沿海及山區學校的設備更受到環境氣候影響而老舊不 堪。且偏遠小型學校因少子化因素減班、裁併後,將增加校園閒置空間,必 須妥善規劃再利用方式,否則難以發揮教育資源應有的效用。

五、學校行政

由於偏遠小校教師員額較少且流動率偏高,每位教師皆需兼任(辦) 行政工作,學校行政人員亦多半由新進教師或代理教師擔任,缺乏學校行政 專業素養及經驗。尤其在教師恢復課稅後如未能提供相對津貼,將造成教師 兼任行政職務意願更加低落,不利提升學校行政品質

六、社區文化

(11)

學校是社區的「文化中心」,社區是學校的「資源教室」。學校如被裁併, 社區文化須重新安排、設計規劃,使之傳承和延續。偏遠學校學生之家庭背 景多屬文化不利、社經地位偏低者,社會資源取得不易。近幾年來隔代教養、 單親家庭及新移民子女入學人數逐漸增加,衍生教養輔導、同儕相處及親職 教育等問題,加上全球性經濟不景氣造成偏遠地區產業更加蕭條,都是前所 未有的挑戰。

七、城鄉失衡

生育率降低,導致人口負成長現象。人口年齡結構失衡將呈現倒金字塔 型,使得青壯年人口養老負擔加重。當前經濟衰退,導致後期中等教育學生 中輟比例增加。同時偏遠地區勞動人力流失,學齡人口集中都市化的情形, 致使偏遠小型學校的生源不繼,加上學區內程度較佳學生外流現象不斷惡性 循環,學校經營更加艱辛。

八、教育體系

從教育財政成本效益的計量,小校經營規模確實不利。廣設高中大學的 教育改革訴求遭到空前未有的挑戰,各級教育退場機制與品質保證呼聲高 漲,不僅義務教育階段受到不利影響,在僧少粥多的情勢下,對各級教育皆 形成嚴峻挑戰,特別是許多偏遠地區學校將面臨萎縮的問題。

伍、國外少子化的相關對策

本節將以主要國家面對少子化現象,所推出的相關對策為借鏡,期能作 為我國之參考。摘要說明如下:

一、日本

日本自1957 年為保障偏遠地區學童就學權益推動《偏遠地區教育振興 法》立法,以教育機會均等原則為理念,偏遠地區學童的學力水準也大獲改

(12)

善,彌補與都會區教育之落差。1970 年代的《過疎地域對策緊急措置法》 提供學校裁併的預算補助,並大力疾呼「莫再推展裁併」(玉井康之,2009)。 為避免學校遭裁併,日本設計了山村留學制度及小規模特許學校制度 (玉井康之,2009)。1973 年頒布《T-TURN 通達》,宣導小規模學校教育的 優點,以及對地方發展的功能,避免地方政府過度激烈進行學校裁併。 日本在《學校教育法施行細則》中規定學校最適規模以12-18 班為標準, 規定學生通勤距離最高限制國小學生4 公里,國中學生 6 公里。 日本自 1990 年代展開「少子化」議題的討論,設置「少子化大臣」, 研擬「少子化社會白皮書」。在1995 年推動少子化政策主要有「天使計畫」、 「工作與育兒兩全之支援策略方針」等(翁麗芳,2008、陳乃慈,2006;蔡 春美,2005)。2003 年發表「少子化社會對策基本法」、「次世代育成支援對 策推進法」。強調在國、高中營造學生與嬰兒接觸機會,藉以培養對自己以 外的人的關懷、同理心、預防將來的育兒焦慮及虐待。 日本面對少子化政策進行各項補助,補助經費需要數千億日圓,財源籌 措問題難以解決。過去 10 年,日本因入學人口減少已關閉學校超過 2000 所,其中包括東京市165 所,每關閉一所學校地方政府就得面臨閒置校舍的 管理問題(盧永山譯,2005)。

二、澳洲

2004 年澳洲國庫部長柯斯蒂羅呼籲澳洲人多生育,當時他公布一項鼓 勵計畫,每名新生嬰兒補助3,000 澳元(約 2,250 美元)。2005 年出生的嬰 兒有26 萬 1,404 名,創 1992 年以來的最高紀錄。每 1 名婦女一生當中生育 的孩童數,已從2003 年的 1.75 上升至 2004 年的 1.77(許惠雯,2007)。 2006 年澳洲首都特區(坎培拉)為創造高品質學習環境,活絡終身學 習進路,及培育新世紀自我學習人才提出的「邁向 2020 學校再造方案」 (Toward 2020:Renewing Our Schools),方案內容主要在實施學校裁併調整 政策。根據這個方案,首都特區政府宣布將於三年內整併或關閉39 所中小 學,達全部公立學校的1/4(邱玉蟾,2007)。

澳洲首都特區實施學校裁併調整政策主要因素是由於招生不足情形嚴 重、教育財源緊絀、人口老化持續惡化及學校競爭力不足(邱玉蟾,2007)。

(13)

澳洲的生育率雖然已逐漸回升,但國庫部長柯斯蒂羅仍持續呼籲澳洲家庭多 生育,並提出「一個為媽媽、一個為爸爸、一個為國家」,以及「一個國家 的人口逐漸減少,很難維持生活水準」等口號。

三、新加坡

新加坡政府面對「少子化」議題,主要針對「家庭政策」作規劃,從硬 體到軟體,從預防到補救,構築完整的支援體系,把家庭當成國家的優先議 題處理。新加坡總理李顯龍2004 年上任的國慶演說,就把「家庭價值」當 成政策重點。新加坡的「促進婚姻與親子方案」內容包括:嬰兒獎金、女傭 費用減免、發給產假薪資、育嬰假、減稅、住房津貼等。至於鼓勵生育的新 人口政策尚包括:以「若可以負擔,就生三個或更多小孩」為口號加強宣導; 移除以前不准第三個小孩入學的規定,改為「當競爭入學時,以三個小孩家 庭的小孩為優先」。

四、德國

德國面對「少子化」以及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認為提高生育率刻不 容緩,是德國政府施政重點。針對養育孩子花費昂貴造成德國人普遍不婚不 生的心理,以立法通過各項生育補助政策。德國立法者創立出一種「多子加 薪」制,也就是德國父母只要家裡每多一名 6 歲以下的幼兒,就可以享受 10%的加薪,外國人只要有戶籍登記的也都照發。目前育兒金的頭三胎, 每一胎每月可以向德國政府領取154 歐元,第四胎之後更值錢,每一胎一月 可得179 歐元,生得越多領得就越多(許惠雯,2007)。 少子化已成為全球趨勢。綜合以上介紹,可知許多國家面對少子化的衝 擊,在教育及社會福利各方面已採取若干必要的因應措施,所謂「他山之石, 可以攻錯」,值得吾人參考。

陸、少子化趨勢偏遠小型學校經營策略

學校面對愈來愈競爭的社會,必須重新思考學校經營的理念與方向,並

(14)

因應社會脈動和時代潮流調整學校經營的策略;若是仍然停留在傳統的學校 經營思考模式中,遲早有一天將會被大環境的變化所淘汰(吳清山,2004)。 未來我國人口結構將有少子化、高齡化、異質化趨勢,影響社會及教育發展 甚鉅。教育不但要適應社會變遷,更要主導社會進步。因此,學校教育必須 因應社會脈動和時代潮流調整經營策略,並以前瞻、務實、自主、創新為指 導原則。 由於我國少子化問題日漸嚴重,透過文獻探討與深度訪談,針對偏遠地 區因應少子化趨勢的學校經營策略,本研究綜合建議如下:

一、運用論述理論以分析問題內涵

論述理論可以用來強調政策公式化的工作說明。探討少子化和社會變遷 的關係,形成政策議題,忠實反映出當前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背景, 如何影響學校經營計畫文件的內容及語言,研擬適當的經營策略。 校長不僅要有撰寫學校發展計畫的能力,更要培養說服及論述技 巧,把學校發展遠景,透過各種機會與管道,詳細向利害關係人說明。 (I-5-3, 2009/3/23) 部分學校因部落偏遠,學生交通困難,若一味裁併,學生之安全、 授課權益將受到影響;部落文化也將消失,年輕人口勢必快速外移,造 成之文化底層之影響。(I-1-2, 2009/3/23) 我贊成教育部小校裁併政策,學生人數少不利團體生活及學習,可 能造成教職員工人數比學生多的現象。(I-3-2, 2009/4/2) 我認為在臺灣每一個地區都應有一所學校,尤其是具有歷史的老學 校,人數少對小班教學更有利,老師可以充分掌握學生發展潛能,提供 最佳協助。(I-4-2, 2009/4/3)

二、建立校務發展計畫溝通機制

曾在臺北縣偏遠地區國小服務多年後退休的陳木城校長指出,小校轉型

(15)

除了發展特色、充實社教功能外,也可結合社會局、衛生署、文建會等資源 及人力,成為複合式社區文教養護服務中心,不僅發揮學校功能,也是學校、 社區、政府三贏的作法(引自陳康宜、劉偉瑩,無日期)。 學校應有完整的發展計畫,校長勤於深入社區,走訪學生家庭,廣 泛徵詢學區家長及地方民意,為學校經營發展找到出路,避免閉門造 車,關起門來辦學。(I-5-2, 2009/3/23) 校務發展計畫是學校經營發展的重要藍圖,制定過程必須集思廣益。偏 遠地區學校尤須加強學校校務發展計畫,促進民主對話與公共討論,以爭取 社區民眾認同,而非因襲傳統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即興式、貼膏藥式的作法。

三、爭取經費補助以創造優質環境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經費為建設之母。偏遠地區學校應積極爭取「教 育優先區」、「新移民子女輔導計畫」、「攜手計畫課後扶助」等專案經費,除 改善學校建築設備硬體方面,更應積極地爭取軟體方面的經費補助,創造有 利的教學環境,提高教師工作滿意度,鼓勵師生人際互動,並安排學生參與 活動,以提升教育品質。 以本校為例,爭取遠距課後輔導、改善老舊校舍、申辦教育部藝術 人文深耕計畫、教師主動申請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並獲校務會議通過, 這些都是一步一腳印,落實教學專業的積極作法。(I-5-2, 2009/4/3)

四、打破學區制度以擴充學生來源

我國國民中小學實施學區制度以鼓勵學生就近入學,最主要原因是國民 中小學學生尚未成熟,不宜遠離家庭,以維護就學安全。但是對於偏遠地區 學校,如能因地制宜適當擴大學區範圍,改採「自由學區」,甚至依實際需 要規劃住宿型學校,一則可活化閒置空間,二則可讓都市過於擁擠的學生家 長能夠選擇偏遠地區學校讓孩子就讀,減輕學習壓力。

(16)

五、強化課程統整以提升基本能力

國內學者曾世杰教授曾為文指出:我不是說辦學有特色是錯的,但孩子 們沒有基礎能力,學校是沒有資格談特色的。曾教授又指出:有位花蓮偏遠 原住民小學的老師寫信給我,帶著深沈的無奈。他說:「這些辦特色的校長, 都是認真的校長」可是「三五年內要提昇基本能力,需要全校每一位同仁的 共同努力,才有機會。」(曾世杰,2009)。綜觀先進國家的教育改革多以提 升學生基本能力,增進有效學習為主要目標。學校教育不宜被一些花招「喧 賓奪主」甚至形成「本末倒置」現象。 我認為發展學校特色課程應該以社團活動呈現就可以,過度強調孩 子快樂學習,缺乏適當壓力,基礎不好,到高年級要學就來不及,升到 國中要怎麼辦?要注意中小學課程的銜接問題。(I-4-3, 2009/4/3) 學習的發生,不一定只限於校園內。對孩子而言,處處是教室,時時可 學習。學校應提供學生各種學習機會,強化領域統整以提升基本能力,奠定 工具學科的良好學習基礎。

六、發展特色課程以符合學生需要

課程是實踐教育目標的重要機制,學校本位課程是當前課程發展的主 流。課程學者Beane(1998)強調:「如果一定要有國定課程或能力,那應該是 關於人民的真正的生活的課程,要敘述他們的需求、興趣、問題和關心,是 貢獻於整體社會中的公共之善的課程。將不同的青少年融入民主經驗的課 程,是對青少年提供社會意義有關的課程。」 成立特色課程發展小組,調查社區文化與環境,研發學校特色課 程。整合社會資源,協助特色課程之推動:遴聘專家學者、地方仕紳擔 任學校顧問;彙整社區史蹟、典故;爭取經費贊助。建立檢討與回饋機 制:透過課程發展委員會,檢討課程執行之優劣。(I-1-3, 2009/3/23) 我認為發展學校特色課程,實施特色課程教學,對偏遠地區孩子很 好,整個社區都可以作為教室,我個人還擔任社區教師,指導學生討海

(17)

捕漁常識。漁村中很多人都義務協助學校,畢竟是栽培自己的下一代, 無怨無悔。校長交待一句話,我們會做死喔。(I-3-3, 2009/4/2) 透過學生作品展示及家長體驗活動讓家長獲得學校辦學的資訊,家 長對學校經營特色以尊重態度並不反對但也未提出具體建議,他們希望 孩子能脫貧維持一定教育水平。(I-2-4, 2009/3/24) 偏遠地區學校可以因地制宜,結合地方產業及文化特色並採取策略聯盟 方式,整合各項資源,發展特色課程,以符合學生及社區需求。

七、落實資訊教育以弭平數位落差

數位學習(E- learning)較不受時空限制,亦較能配合學生學習程度調 整學習進度,網際網路更是邁向國際化的重要平台。推動資訊融入教學,建 置完整資訊設備,打破學習的時空藩籬以強化學習效能,對偏遠地區學生而 言更為重要。如能爭取與高等教育機構合作,參與教育部推動偏鄉遠距教學 計畫,對弭平城鄉數位落差實有助益。 本校今年與輔仁大學合作推動遠距教學計畫,以英文科為主,由大 學徵選學生,志工透過電腦視訊,協助偏遠地區弱勢學生學習基本英 語,激發孩子的興趣,同時建立良好的溝通平台,確實能夠有效縮短城 鄉數位差距。(I-5-4, 2009/4/3)

八、改進測驗技巧以落實多元評量

將多元智慧理念融入各領域教學與評量,發展學生強勢智慧,運用多元 評量工具,提升學生學業成就,降低學習挫折。 讓孩子對自己的生活與學習環境有感覺,透過五官有敏銳的觀察 力,觸發學習的行動力。(I-2-3, 2009/3/24) 教科書開放政策市場版本繁多,造成家長及學生恐慌;升學考試紙 筆測驗領導教學的現象仍然嚴重,必須發展多元評量,改變家長重視升

(18)

學成績的刻板印象,教師測驗評量的能力要同步提升。(I-5-3, 2009/3/24) 改進教學測驗與評量主要策略包括預防性學習輔導、教師在職進修、增 進父母參與學習活動,有效確定學生是否達到標準,每所學校都要為學生的 進步負責。

九、建置輔導網絡以充分照顧弱勢

偏遠地區普遍的現象是社經背景較低、生活所得貧乏、隔代教養及單親 家庭比例偏高,為學校經營及學生學習帶來不少困擾。特別是新住民及原住 民族群較為聚集的村落,必須強化輔導網絡的建置,以社工、社福團體及非 營利組織等機構協力,使得弱勢學生能夠得到充分照顧。 單親及隔代教養問題嚴重,尤其經濟不景氣家長失業賦閒在家,可 能產生酗酒家暴的問題,通報機制及輔導網絡必須迅速建置,以有效協 助偏遠地區弱勢學生的安全受到保護。(I-5-4, 2009/4/3) 偏遠地區家長會組織在經費上能夠協助學校建設較為有限,但是幫 忙處理學生家庭問題的力量及資源卻蠻有的,校長經營學校處理學生問 題,應該不用客氣,家長都很樂意幫忙。(I-4-4, 2009/4/3)

十、理解偏遠學校的社區文化脈絡

面對偏遠地區民眾對裁併學校的反彈,首先應解決小型學校現存的不利 因素,化解學校裁併的阻力;針對反彈聲浪進行溝通與協調,採取交通路線 規劃、教師員額調配、餐費補助或減免等措施,以吸引家長讓學子到校就讀。 其次運用地方生活圈概念,進行學校資源再利用,例如閒置校舍提供社區民 眾運用或結合當地產業特色,建立特色產業與品牌課程,進行假日遊學等活 動。亦可結合當地社區文化,開設外籍配偶學習課程,俾使教育資源有效利 用。

十一、重視家長意見鼓勵參與經營

(19)

支持家長教育參與及選擇,可以促使學校面對競爭追求進步以及提供給 學生更多元適性的教育。學校應舉辦親職教育講座,教導父母有關兒童及青 少年發展、親職教養觀念與技巧、健康保健等知能,讓孩子可以在挫折中獲 得支持的力量,平安健康快樂成長。 有關家長參與偏遠地區學校教育活動,從訪談中可看出家長對教育 的關心與支持:特色學校,我們幾乎是社區總動員,家長出錢出力,希 望校長把學校經營得更好,可以繁榮地方。(I-3-4, 2009/4/2) 本校透過學生作品展示及家長體驗活動讓家長獲得學校辦學的資 訊,家長對學校經營特色以尊重態度並不反對但也未提出具體建議,他 們希望孩子能脫貧維持一定教育水平。(I-2-4, 2009/3/24)

十二、辦理回流教育以協助學校轉型

為避免學校遭裁併,日本設計了山村留學制度及小規模特許學校制度 (玉井康之,2009),未來是「少子高齡化」的社會,學習對象不再以年齡 為依據,而是以全體社會民眾為對象,促進在職人員回流學習,提升職場工 作效能,並應提供民眾終身學習機會。 因應人口結構少子化的現象,不僅後期中等教育及大專院校積極開設各 類進修學習專班,以符應成人回流教育之需求。偏遠地區國民中小學亦可妥 為規劃各項終身學習活動,例如附設補校、成人識字班、社區大學、部落大 學、遊學村、留學村、訓練基地等,以符合終身學習者的多元需求,促進學 校組織再造,提升學校教育功能,進而轉型成功,再造學校永續發展契機。

十三、推動策略聯盟提升教師專業

採行策略聯盟,可使學校教育在相互支援下發揮更好效能。適當的策略 聯盟對減少人力物力浪費、拓展師生視野、促進教師研發能力、提供學生學 習機會及強化學校競爭力均有助益。 本校因應學校發展特色,以生態學習與社區踏查為遊學主要課程內

(20)

容。本校與瑞芳鎮另10 所小學成立東北角策略聯盟,共享教師進修、 活動支援…等相關議題。(I-1-5, 2009/3/23) 教師專業素質是少子化教育成功的重要指標之一。策略聯盟由不同特 色、專長的學校交流,對促進教師專業成長與發展頗有助益。就偏遠地區學 校教師而言,容易受到地理位置不利及團體動力不足等因素影響,未能積極 有效參加在職進修提升專業素養。透過策略聯盟建構優質學習社群,乃是提 升教師專業成長的有力管道。

十四、活化校園空間激發創意教學

學校減班裁併形成校舍閒置,同時也象徵一個地區人口結構的改變。校 園再利用的機能帶給社區新希望與新活力,給予社區一個再生的契機。活化 校園空間,可以保障學生受教權益;打造藍海特色課程,彰顯偏遠學校存在 價值。 讓老師對自己的教學有熱忱與信心,透過課程的研發與設計,彰顯 專業的執行力。(I-2-3, 2009/3/24) 整合學校暨社區資源,發展學校特色課程,實施特色課程教學,以 培養學生愛鄉、愛校之情懷。以創意教學,吸引自由學區內認同之家長, 為學區內之學童爭取更多學習之同伴,以增進學習互動之機會,提升學 習效率。(I-1-3, 2009/3/23) 以資源整合方式運用人力物力,掌握學校校園生態特色作為特色活 動教學內教師專業議題對談與研討課程,鼓勵進修成長,強化課程規劃 實踐能力。鼓勵家長擔任志工參與學校活動,走出家庭走入學校,擴展 生活視野強化家庭功能。(I-2-3, 2009/3/24)

十五、重視教育績效以提高讀書風氣

教育績效責任是公平的機制也是經濟的作法,需要各階層學校行政人員 配合,採取長期漸進方式,關懷及支持成員,避免過度工作壓力負荷。在學

(21)

校本位經營的機制內,建立起自我管理的標竿與教師品質保證(王如哲, 2005)。 學校經營的策略就是「面對現實」,首先調整自己及老師心態,不 因學生人數多寡都兢兢業業創造學習的機會。因此,外在條件或有干擾 學校經營但是唯有自我建設才是盡教育之責。(I-2-1, 2009/3/24) 學生數少主要原因是學校交通不方便,學生需跋山涉水到校,家長 較為擔心路程。因此選擇交通便捷或接近公車站牌的學校就讀,校長如 果能提升讀書風氣,辦學成績好,相信家長會慕名而來。(I-4-1, 2009/4/3) 面對少子化趨勢,家長更重視孩子的教育,也更關心學校的辦學績效, 學校之間的相互競爭更日益激烈。學校經營者如何在學校本位的機制下,建 立自我管理的標竿,提升學校競爭力,乃是必須「面對的現實」。偏遠地區 學校各種條件「先天不良」,如何「後天補強」,確屬當務之急。提升讀書風 氣,塑造優良校風,不僅有效防止當地學生外流,甚至可以吸引外地學生慕 名而來就讀,也是品質保證的基本要務。

十六、善用行銷策略以建立辦學信心

張茂源(2004)綜合國內學者的研究指出:學校行銷係學校透過良好的 課程、師資、設備、學習資源的規劃,將學校特色與辦學理念,藉由適當的 宣傳方式,使社區、家長了解並支持,進而提升學校競爭力,以滿足社區、 家長需求的管理過程。 辦理國中小的教學成果博覽會、統整架設教育網路系統及創意活動發 表,讓學校形成奇異吸引子,及讓顧客能方便比較以滿足其資訊需求,主動 與家長溝通理念,並使學生樂於學習,將可提升學校的形象,獲得家長與學 生的支持與肯定(黃義良,2004)。 我認為經營特色學校甚至於學校特色課程,應該只是附屬,基礎課 程本質才是最重要。其實學校校長很用心,只要多宣傳行銷,建立家長 信心,不用擔心少子化問題。(I-4-4, 2009/4/3)

(22)

以國中而言,發展學校特色課程,強化學生興趣與能力的培養,落 實生活教育與品德陶冶,以身教、言教及境教影響學生改變行為,重視 全人發展,設法將辦學理念跟社區人士、家長及老師溝通,就是最基本 的行銷策略。(I-5-4, 2009/4/3) 現在是一個行銷時代,各行各業莫不加強行銷,以爭取顧客,教育產業 亦不能例外。面對少子化趨勢,偏遠地區學校面臨招生不足的嚴重危機,更 須加強行銷。諸如提供優質的教育服務、進行家長滿意度分析、實施學校策 略聯盟、適當運用各項社會資源等方式,善用多元行銷策略以建立家長及社 區人士對學校辦學之信心。

柒、結語

教育是促進個人向上流動及社會進步的主要力量。教育成敗關係到人才 的培育與國家的競爭力,也影響個人生活幸福。誠如Codd(1988)指出:「教 育制度是由國家控制,透過社會整體的運作以維持權力的關係。」國家有責 任提出適當的教育政策,規劃具體可行的實施計畫,透過基層學校教育,進 行適當的課程,落實班級教學與輔導,以達成教育目標。 教育是公共事務,不能單以教育成本來論斷。本文認為面對少子化趨 勢,從中央政府到地方自治機構,必須結合各部門統籌辦理少子化各項議 題,強化各項教育及社會福利之因應措施。就教育政策而言,應深入瞭解家 庭與社區文化脈絡,賦予學校新的價值和機能,發揮教育資源效能,讓百年 樹人的大業得以永續發展。 面對少子化趨勢,學校經營—尤其是偏遠地區學校的經營,必須倍加 用心與努力,提出前瞻、務實、自主、創新的經營策略,才能突破困境永續 經營,讓偏遠地區的優秀人才也能出人頭地!

(23)

參考文獻

王如哲(2005)。高等教育品質管理機制之國際經驗。臺灣教育,632,21-29。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4)。中華民國臺灣地區民國93 年至 104 年人口 推計。2009 年 1 月 22 日,取自 http://www.cepd.gov.tw/m1.aspx?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5)。當老年化與少子化的來臨,臺灣的下一 步?2009 年 2 月 6 日取自 http://health99.doh.gov.tw/p_health/detail.asp?no=4 吳政達(2006)。少子化趨勢下國民中小學學校經濟規模政策之研究。教育 政策論壇,9(1),23-41。 吳清山(2004)。學校創新經營理念與策略。教師天地,128,30-44。 施宏彥(2005)。強化幼兒教育政策減緩少子化衝擊之研究。嘉南學報,31, 476-492。 翁麗芳(2004)。當代日本的幼托政策—少子化時代的幼兒托育與教育。臺 北市:心理。 翁麗芳(2008)。少子化時代的兒童教育與照顧:日本經驗的啟示。幼兒教 保研究,創刊號,1-11。 許惠雯(2007)。刺激生育率各國獎勵政策一覽表。 2009 年 2 月 25 日 取 自 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ART_ID=63739 曾世杰(2009)。為反敗為勝的學校加油。中國時報, 2009 年 3 月 23 日, A10/ 時論廣場。 國民教育司(2008)。研擬國民中小學整併處理原則,確保學生就學權益。 2009 年 2 月 6 日取自 http://www.moe.gov.tw/ PDA/news.aspx?news_sn=2011&pages=5 張茂源(2004)。淺析國民小學的學校自我行銷。研習資訊,21(6),85-89。 張憲庭(2005)。少子化現象對學校經營管理之衝擊與因應之道。學校行政, 36,87-93。 教育部(2004)。人口結構變遷對教育資源發展之影響。臺北市:教育部。 陳乃慈(2006)。日本托育政策之研究—以二次大戰至2005 年期間為主。國

(24)

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康宜、劉偉瑩(無日期)。別廢小校,學者提轉型方向。2009 年 1 月 6 日 取自http://www.mdnkids.com/info/news/content.asp? Serial_NO=48569 黃俊傑(2008)。小校整併政策芻議。學校行政,56,155-169。 黃義良(2004)。國民中小學學校行銷指標與行銷運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維基百科(2009)。少子化。2009 年 1 月 6 日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0%91%E5%AD%90%E5%8C%96 萬新知(2005)。閒置校舍再利用之研究。載於學校建築:現代化 VS.國際 化,181-197。臺北市: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鍾俊文(2004)。少子化、人口老化及人口減少的成因、衝擊與對策。臺灣 經濟論衡,2(6),11-46。 蔡春美(2005)。日本少子化社會對策的啟示。2009 年 2 月 25 日,取自 http://aecer.org/modules/sections/index.php? op= viewarticle&artid=153 郭添財(1991)。臺灣省南部地區國民小學最適經營規模之研究。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盧永山 (譯)(2005)。愛麗絲.戈登科著。學生少了閒置教室怎麼辦?2009 年2 月 25 日,取自: http://iwebs.url.com.tw/enewsv3f/archiveRead.asp?scheid=24129 薛曉華(2004)。 少子化的教育生態轉變是危機或轉機?兩種價值觀的檢 視:兼論因應少子化時代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政策。臺灣教育,630, 21-30。 玉井康之(2009)。日本偏地教育的現況與課題-以學校統合問題為主。發 表於2009 年 3 月 14 日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舉辦「偏遠地區教育國際 研討會—偏低地區小學再生之研究」學術研討會。

Barker, R., & Gump, P. (1964). Big school, small school..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NO.1.21-31.

Beane, J. A. (1998). Curriculum integration:Designing the core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N. Y.: Teachers College.

Codd, J. A. (1988). The construction and de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policy .23

(25)

documents. Education Policy, 3 (3), p235-247.

Guthrie, J. (1979). Organization scale and school success.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1 (1), 17-27.

Overbay, A. (2003). School size: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Retrieved 2009/02/20, from http://www.wcpss.net/evaluation-research/reports/2003/0303-schoolsizelitrev.pdf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Now, nearly all of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wire S since it has a much lower resistance than the light bulb. The light bulb does not glow because the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it

In the context of the Hong Kong school curriculum, STEM education is promoted through the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s (KLAs) in primary

The Hong Kong school curriculum, made up of eight key learning areas (under which specific subjects are categorised), provides a coherent learning framework to enhance

The Hong Kong school curriculum, made up of eight key learning areas (under which specific subjects are categorised), provides a coherent learning framework to enhance

Student learning profile It is to provide 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 on the secondary school leavers’ participation and specialties during senior secondary years, in

• elearning pilot scheme (Four True Light Schools): WIFI construction, iPad procurement, elearning school visit and teacher training, English starts the elearning lesson.. 2012 •

For your reference, the following shows an alternative proof that is based on a combinatorial method... For each x ∈ S, we show that x contributes the same count to each side of

The share of India & Taiwan in the World economy and discussed how world export-import market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The data shows us that the business between th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