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母親教養行為與幼兒獨立完成作業關聯性之追蹤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母親教養行為與幼兒獨立完成作業關聯性之追蹤研究"

Copied!
1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09·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教育心理學報 ·2010·42 卷, 2 期 ·209-228 頁

母親教養行為與幼兒獨立完成作業

關聯性之追蹤研究

黃世主爭

國立中正大學 心理學系

李麗雯

本研究以間隔六個月前後測方式追蹤五/八個家庭中母親教養行為與幼兒獨立完成作業之關 係,測量遊戲中測量母親讚訐、重述、威脅和肢體介入等教養行為,並於幼兒!七個月及二十 三個月大時測量幼兒在4好合玩具作業中之獨立完成、母親協同完成、逃避與抗拒等表現,並探 討家庭社經地位、母親年齡與教育程度等因素之影響。結果顯示幼兒獨立完成作業反應隨月齡 增加,而幼兒在母親協助F完成作業之反應隨月齡F降。母親年齡與教育程度及母親讚許行為 具顯著正相關 3 幼兒卡七個月獨立完成反應與母親教育程度呈正相關,並與母親威脅教養呈現 正相關。幼兒二 I'三個月之獨立完成作業反應和卡七個月時的獨立完成反應與重述行為呈現正 相關 3 幼兒在卡七個月之抗拒行為與當時幼兒的獨立完成反應呈現負相闕,幼兒二卡三個月時 亦發現此負相關。幼兒卡七個月時母親的肢體介入行為與幼兒二「三個月時之抗拒反應具正相 關。二 1-三個月幼兒的逃避反應與其獨立完成作業行為則為負相關。階層迴歸結果發現,當排 除家庭背景變項之解釋力,卡七個月幼兒獨立完成作業反應對於二「三個月幼兒的獨立完成行 為具顯著預測力。當排除家庭背景變項及卡七個月幼兒反應之解釋力時,母親教養行為對於/. 七至二于三個月中幼兒的獨立完成表現之變化具有預測力,其中,母親重述幼兒口語的教養行 為顯著預測幼兒卡七至二/.三個月間獨立完成作業表現之變化。 關鍵詞:社會化、幼兒、母親教養 行為控制以及合宜情感表現能力是幼兒後續社會化歷程之基礎。幼兒在此發展的轉變中,先 經由母親提供外有的協助與控制,逐漸轉向內在白發的控制。早期幼兒行為控制的模式對於其往 後的道德發展與社會適應可能具有長遠的影響,一至三歲幼兒越能獨立完成母親的要求,與其之

後進入學齡前期,在沒有大人監督的情況時之內化社會規範行為表現呈正相關(

Kochanska

,

Coy

,

&

Murray

,

2001 )

,故本研究擬瞭解母親教養行為與幼兒完成作業表現之關聯。

幼兒與母親通常互動頻繁,母親的要求可能與幼兒的安危與溫飽舒適有關。幼兒與母親互動 所累積之生活經驗,以及當下情境因素共同決定幼兒順從或違逆母親要求的表現 O 研究指出,特

(2)

·210· 教育心理學報

定的教養行為可能對幼兒具不同影響力,例如,讚許可能增進幼兒對於自己能力與他人期望的覺

察,促進其表現出目標行為(Wa峙, Wiley,

&

Ch凹, 2008) ,威脅或肢體介入可能引發幼兒對處罰的

恐懼,而控制當下的行為 (Luckenbil1,

1982)

,母親直接的口語重述可能引導幼兒注意和興趣,具

有提升幼兒理解力的效果,促進幼兒完成作業能力的發展(Brachfeld-Child,

Simpson

,

&

Izenson

,

1988; Veneziano

,

Sinclair

,

&

Berthoud

,

1990)

,這些教養行為均可能影響幼兒完成作業的表現。

一至三歲間,幼兒除了漸俱站立、行走、跳躍等身體動作能力外,此時自我控制能力和語言 理解亦經由照顧者的引導逐漸發展。母親可能採用讚詐、重述、威脅、和肢體介入等教養方式協 助于女提高動機、理解與控制,助其完成作業。由母親從旁協助逐漸轉為獨立完成作業的反應, 更是幼兒社會化的重要歷程。幼兒回應母親的教養之表現,則反映出幼兒接納母親教養的程度。 本研究採追蹤測量設計,以母親於幼兒十七個月之教養行為預測幼兒當時及六個月後(幼兒二十 三個月)完成作業之行為,探討家庭變項、母親教養行為與幼兒完成作業反應行為之關聯。

一、母親教賣行為之影響

母親通常是子女幼年時期互動最密切的人,

Sroufe ( 1995

)指出,母親照顧與教養的角色任務 因應子女不同發展階段之需求而有所調整,而母親在互動過程中,漸由對幼兒肢體上的支持轉由 以語言引導幼兒的行動。幼兒一歲以後,在認知發展上進入感覺動作發展的末期,此階段幼兒更 主動、有目的地對外界事物進行探索,並且在探索過程中,幼兒在觀察及模仿學習上更為有系統 且成熟。在互動過程中,伴隨認知能力的進步,幼兒行動能力與主動角色逐漸增加,幼兒視母親 為安全堡壘,並開始離開母親:fJ探索世界 (Ainsworth,

1973

)。 在母親的口語回應中,讚許是一項典型的教養行為,常見於孩子新學會一項技能或做出符合 社會規範行為之時。讚訐指的是子女的表現或態度符合父母的標準'父母對于女表達正向的口語

評價(

Henderlong & Lepper

,

2002 )

0 Henderlong 與 Lepper 回顧相關文獻指出,真誠和具有鼓勵性

的讚訐提供了與個人能力相關的正向訊息,增加了兒童對自我能力的覺察,促進他們對自己的行 為和表現負責,進而提升兒童的自主性。有關 12 至 14 個月嬰兒的模仿作業表現之研究發現當母 親在幼兒模仿與目標相符的行為後立即讚許幼兒,幼兒將表現出較多目標行為,顯示讚許增加孩 子投入當下作業的動機(

Poulson

,

Kyparissos

,

Andreatos

,

Kymissis

,

&

Parnes

,

2002

)。

過;去歐美的研究,將母親的讚許行為視為當孩子表現出目標行為時的正向回饋(

Henderlong &

Lepper

,

2002 )

,但是在中國文化中母親讚訐子女的方式和時機與西方文化不同 'Wang 等人 (2008

)

探討北美地區中國移民和歐美裔母親在讚許二至五歲子女的行為,發現歐美裔母親傾向讚訐子女 的自動自發行為,以增進孩子自主性 O 華裔母親常在子女做出符合父母期望的行為時給予讚詐, 而且華裔母親也較常在幼兒表現出符合期望行為之前就以說出「你很乖」、「你很聽話」等話語, 鼓勵幼兒做出符合父母期望的行為。由此看來,對於中國母親而言,口語讚許不但具有口語酬賞 的性質還兼具促使幼兒察覺並完成他人期望的功能,但是母親的口語讚訐是否與幼見獨立完成作 業表現有闕,則尚待驗證。 當幼兒理解能力不足時,可能因理解的困難而無法完成作業的要求,或表現出拒絕逃避等不 服從母親要求的行為 (Kuczynski, Kochans恤,

Radke-Yarrow

,

&

Girnius-Brown

,

1987) 。在牙牙學語 的階段,幼兒對於具有簡單重複的聲音常顯得興味盎然,例如知名的嬰幼兒節目「天線寶寶」電

視內容中常重複出現簡單的聲音吸引嬰幼兒的注意(

Linebarger & Walker

,

2005 )

0 研究指出,在將

(3)

母親教養與幼兒回應 · 211 . 作業 (Brachfeld-Child

et a!.

,

1988) 。當母親重覆幼兒所發出的聲音時,除了引起幼兒的注意外,也 增加幼兒對母親的回應,有助於幼兒的語言理解能力發展(

Veneziano et a!.

,

1990) 。有關兒童諮商 技巧的文獻中指出,重述對方的話語具有協助個案探索自我的功能(陳龍安,

1998)

,因此,幼兒 面對特定作業的情境時,母親的重述有助於幼兒理解作業的要求,而提升了幼兒獨立完成作業的 可能性。 威脅是父母糾正幼兒行為時常見的教養方式,湯志安(1994) 探討台灣家庭中十五位二至三歲 幼兒,發現幼兒言行失當時,母親的以威脅恐嚇等方式管教的比例最高,而其中以母親採分離作為 威脅于段最為常見。分離威脅的內容包括留孩子在家母親出去、不陪孩子睡覺以及把孩子關起來等 等。 Davis

( 1996

)在大型購物中心、動物園等公共場所觀察父母對于女的口語威脅行為指出,當父 母想要阻止子女不合宜的行為時,提出體罰的威脅是經常出現的口語教養方式,例如威脅要打屁股 或抽鞭子。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母親亦可能利用幼兒對陌生人警戒的心理,以陌生人威脅幼兒,增 進其控制自己的行為,例如對幼兒說「再不乖,警察把你抓走」或「不可以摸,阿姨會,罵罵」。因此 父母可能藉由威脅來要求子女順從父母的期望,以維持其威權的地位以及對于女的控制 (Davis) 。 研究發現個人對規範的服從程度和大腦活化區域有差異,在受威脅(警告將接受懲罰組)與未受威 脅(控制組)兩種情況下,發現受威脅口J能引發對後果的焦慮,而使受試者增加對規範的服從,產

生大腦在左眶額葉(

orbitofrontal

cortex) 以及右前額葉背側(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的活化現

象,使受試者察覺應達到的規範'因而產生主動修正行為的立即效果(

Spitzer

,

Fischbacher

,

Hermberger

,

Gron

,

&

Fel汀, 2007 )。由於一至兩歲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仍在發展之中,母親的口語威脅可能引發幼

兒焦層或害怕,而提高幼兒對於要求的覺察以及完成作業的行為,故本研究將探討威脅與幼兒完成 作業表現、逃避或抗拒畔見要求的反應間之關係。

母親也可能採取肢體介入方式教養子女,例如拿走幼兒正在探索的玩具或是阻斷幼兒當下正 進行之行為。一項長期追蹤研究發現在學步期親子互動過程中,母親生氣與肢體介入等教養行為 愈多,愈不利於學齡前期子女的道德認知與規範內化之發展( Kochans恤,

Forman

,

Aksan

,

&

Dunbar

,

2005 )

0 Crockenberg 與 Litman

( 1990

)探討母親教養行為以及兩歲幼兒回應母親要求之研究發現, 母親在教養過程中愈少介入行為(如責備、肢體管教等) ,幼兒兩歲時愈能服從母親的要求。母親 的肢體介入行為對於幼兒的社會化過程可能有負向影響,

Kochanska ( 1993

)指出母親的介入若引 起幼兒害怕或生氣,幼兒就可能拒絕接受母親的指示,另一方面當母親直接以肢體介入打斷幼兒 正進行的行為時,亦將減低幼兒主動引發行為反應的機會。當母親採取肢體介入的教養方式,雖 然立即阻止了幼兒當下的行為,並可能表現出目標行為,但卻可能阻礙幼兒自我控制能力的發展, 而增加日後子女反抗拒絕母親的要求,降低于女獨立完成作業的可能性。 家庭社經背景與父母教養行為相關,研究指出社經地位較低的家庭,父母的收入與工作不穩 定,經濟壓力可能導致負向行為與情緒狀態 (Baumrind , 1994) 。另一方面,低社經地位的父母親 通常從事勞動型式的工作,必須花較多時間賺錢養家,較少心力回應子女心智與探索的需求,對 于女管教亦可能採取較多強勢介入的方式(莊麗雯, 2002 )。相反的,中產階級家庭可能較重視陪 伴子女並提供心智成長的資源,在教養上亦有較多正向讚訐與引導的行為,

Maccoby ( 1980

)的研 究發現,較之於中產家庭,低社經地位的父母較可能限制與強迫其子女服從其權威,而較少採用 同理的態度促進孩子獨立從事具好奇心與創造性的活動。 母親的教養方式也可能與母親的年齡以及教育程度有關,由青少年母親的研究指出,年輕時 就懷孕生子可能被迫中斷學業而導致學歷偏低,通常也較難維持穩定的工作,造成家庭經濟較不 穩定甚至陷入貧窮,在面臨教養子女的挑戰時,則較可能傾向採用具有立即嚇阻效果的教養行為, 如肢體介入與懲罰等(

Driscoll & Easterbrooks

,

2007

)。相反的,年齡較大的母親,其教育程度可能

(4)

·212·

教育心理學報 較高,經濟狀況較為穩定,在親子互動時會考慮、子女的年齡給予適當的教養(

Geronimus

,

Korenman

,

&

Hillemei缸,

1994)

,一方面可能是教育程度高,較易取得教養資訊以及社會支持,另一方面高教 育程度的女性通常婚配對象的教育程度也較高,因此家庭經濟與社會地位較可能處於中上程度, 經濟無虞的情況下有較多時間和心力與孩子共處。本研究除對母親年齡和教育程度,與家庭社經 地位等變項間之關係進行探討外,並在家庭變項控制之情形下,探討母親教養方式與幼兒獨立完 成作業間之關聯。 母親的教養方式不但與家庭因素有關,也可能伴隨幼兒特質,以及母子互動經驗的累積,逐 漸形成母親特定的教養風格。研究發現母親對幼兒的教養方式具有穩定性,且子女十八個月時母 親的支持性教養方式預測三十個月時母親的教養方式(Spinrad

et

泣, 2007 )。有關依附關係的研究 亦指出,幼兒在一至兩歲已形成對母親可能行為的預期,這種對母親教養行為的預期也引發出幼 兒習慣性的情緒反應模式( Srou缸, 1995) 。因此母親對幼兒早期的讚許、重述、威脅或介入等行為, 可能形成母親的教養風格,而穩定持續地影響著母子互動關係,故本研究以追蹤設計探討幼兒十 七個月時母親的教養行為與幼兒於十七個月和二十三個月之完成作業表現的關聯。 二、幼兒完成作業的能力 幼兒完成作業的方式可分為兩種類型,第一類是幼兒獨立完成指定的作業,稱之為獨立完成 反應。 Kochanska 等人(

2001

)指出, 14 個月至 22 個月之幼兒在母親要求下獨立完成作業的行為 快速增加,至 33 個月時增加幅度趨緩。由於出生至一歲是嬰兒與母親形成特定依附關係的關鍵時 期,許多研究指出母親在教養過程中敏感回應子女生理和心靈上的需求,使幼兒由母子互動經驗 逐漸可以預期母親的回應方式( Srou缸,

1995; Volling

,

McElwain

,

Notaro

,

&

Herrera

,

2002) 。當幼兒 與母親建立安全依附關係時,面對母親的要求,幼兒可能基於過去具安全感的互動經驗,隨年齡

而逐漸降低對母親協助的依賴,學習主動調整自己的行為 (Lehman, Ste肘,

Guidash

,

&

Wanna

,

2002 )

0 Kochanska 等人(

2001

)指出隨年齡增長,幼兒逐漸不再需要母親持續地提醒而能獨立完 成任務,當幼兒愈能獨立完成作業,他們在內化社會規範的測驗中的得分也就愈高,因此獨立完 成作業可能是幼兒調節能力由外在的控制轉為內在自我調節的指標行為(

Kochanska et

泣,

2001

)。 第二類幼兒完成作業行為是母親要求後,幼兒仍須母親協助才能完成特定作業的反應,稱之 為協同完成反應。 Kochanska 等人(

2001

)指出兩歲以前,幼兒的自我調節能力開始出現,協同完 成不但是幼兒順從母親,並藉由母親的協助而能完成作業,也反映出幼兒與母親合作的意願,因 此在自我調節能力發展中具重要性 (Kochanska

et a

I.,

2001

)。另一方面,由於受儒家思想影響,父 母承擔教養子女的責任,而子女孝順父母是中國社會的核心概念。達成母親的要求在華人社會具 有特定的意義,如論語中提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 J <學而篇>,指出孝順是為人子女的基本 表現。父母終其一生對子女犧牲奉獻並督促鼓勵子女爭取學業或事業的成就,相對的,子女必須 對父母盡孝以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

Mascolo

,

Fischer

,

&

Li

,

2003 )

,因此中國家庭中的子女自幼就 被要求對父母順從。在儒家文化的影響下,台灣母親吋能在教養過程中提供較多訓練于女完成要 求的機會,並同時提供協助,而此協助是為了鷹架幼兒往後發展出獨立完成作業的行為。 母親與幼兒共同完成一個挑戰性作業最能反映出親子過去的互動經驗所累積對彼此行為的預 期。過去研究指出,母親要求幼兒收拾玩具是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生具有挑戰性的事件,母親必須 要求幼兒停止玩玩具並收拾玩具至特定的地點,過程中反映出幼兒與母親的互動特性,以及幼兒 獨立完成作業的能力。例如, Kochanska 等人(

2001

)指出,對於一至兩歲幼兒而言,要求幼兒收

(5)

母親教養與幼兒回應 213 拾玩具之作業包括測量幼兒回應母親要求的反應,幼兒不要碰觸新奇玩具的控制能力和完成作業 的能力。 Crockenberg 與 Litman

(1990

)比較實驗室收拾玩具作業和家庭中母親與幼兒在晚餐時 的互動行為發現,幼兒在實驗室與家庭中主動完成母親要求的行為呈現顯著正相關,而母親在兩 個情境中所表現之威脅、強迫等負向控制行為也具顯著正相關,因此實驗室收拾玩具作業雖記錄 短暫的母子互動情形,仍可能反映出日常親子互動的特性。 三、幼兒以逃避或抗拒回應母親要求之意涵 幼兒回應母親要求的方式不但反映其與母親的關係,亦對於其身心發展具有特殊意義。母親的 要求通常為了確保子女的安全,例如要求子女不要玩插座,不要靠近水深的地方,幼兒若是不服從 其結果可能身陷危險。母親對于女所提出的要求也可能提供子女更多身心發展的機會,例如要求子 女閱讀認字或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若子女願意順從母親的要求,母親可能越有動機提供營養的食 物和認知刺激。母親也透過子女的反應來調整自己的教養方式,若子女經常不理會或拒絕母親要求, 例如拒絕吃東西,母親可能減少後續要求的行為,因而降低提供幼兒足夠發展條件的機會。 Kuczynski 等人(

1987

)指出幼兒忽略母親要求的原因,也可能是肇因於幼兒理解能力之不足 無法針對母親的要求做出反應,故隨幼兒理解能力增長,忽略母親要求的不服從行為頻率逐漸降 低( Kuczyn啦,

et a

I.,

1987

)。對母親的要求採取反抗或逃避等方式回應則口J能是因為幼兒自我調節 能力還未成熟。當母親要求時,幼兒必須克制自己的欲望衝動,去執行母親的指令,所以當幼兒 出現逃避反抗等行為時,也可能是因為他對於衝動還無法進行自控。先前研究指出,母親在互動 過程中,出現責罵、貶損或懲罰等行為愈多,幼兒在回應母親要求時,出現愈多反抗的反應(

Calkins

,

Smith

,

Gill

,

&

Johnson

,

1998

),因此母親對待幼兒的方式可能與幼兒回應母親要求的反應有所關聯。

Volling 等人 (2002 )比較父母親個別與一歲子女互動時的回應方式對於四個月之後幼兒在收 拾玩具作業中服從父母要求完成作業反應具影響力,母親較父親在自然互動|育境中更能敏感回應 子女需求的行為,而且母親對于女於十二個月時的敏感回應行為與子女於十六個月時在母親協助 下完成收拾玩具作業的行為呈現正相關。 Dix 、 Stew蚓、 Gershoff 與 Day (2007) 研究十四至二十 七個月大幼兒與母親在遊戲中自然互動的情形,發現互動的十分鐘期間,母親在幼兒出現肢體或 聲音反應時立即給予建議或正向回應,與收拾玩具的作業中幼兒主動完成的行為呈正相關。對於 處在自我控制能力發展初期之一至兩歲幼兒而言,母親的教養行為通常影響著幼兒回應母親要求 的行為,母親回應幼兒的教養方式若具穩定之風格,可能持續對幼兒之反應造成影響。本研究以 追蹤方式研究,更能反映出母親教養行為與幼兒完成作業反應間之關聯性,研究中以間隔六個月 之追蹤測量探討四種母親教養行為與幼兒完成作業表現(包括幼兒獨立完成與母親協同完成作業) 以及幼兒抗拒及逃避兩類回應母親要求之表現間的關係。 本研究提出下列假設:

(

1

)幼兒獨立完成作業行為隨幼兒年齡增加,母親協助幼兒完成要求 的行為隨年齡降低 ;(2) 母親讚訐與重述幼兒口語行為,和幼兒獨立完成及母親協助幼兒完成作 業反應具正相關;

(3

)母親讚許與重述幼兒口語行為,與幼兒抗拒逃避母親要求反應呈負相關;

(4)

母親的威脅行為,與幼兒獨立完成作業反應以及幼兒抗拒逃避母親的要求有關;(5) 母親肢體介 入行為,與幼兒獨立完成作業反應呈負相關,以及幼兒抗拒逃避母親的要求呈正相關。(6 )母親 於幼兒十七個月時之教養行為,對十七及二十三個月之幼兒獨立完成作業表現具預測力。

(6)

· 214 .

一、參與者

教育心理學報

方法

台灣嘉義與雲林地區 58 對之母親與其一至兩歲幼兒(其中男生 27 位,女生 31 位)參與本研 究。幼見均為足月出生(娃振週數在 37 至 40 週之間) ,且無生產合併症發生。實驗者依據於地 區醫療院所以及社褔機構所蒐集之資料,電訪獲同意後邀請參與研究。幼見第一次測量之平均月 齡為 16.68 個月 (SD= 4.0 月) ,至第二次追蹤測量平均間隔 192 天(間隔天數之 SD 為 23.76 天)

,

追蹤測量時,幼兒之平均月齡為 23 .32 個月。母親平均年齡為 29 歲(年齡範圍由 21 歲至 42 歲)。

家庭社經地位依據林生傳 (2000 )修訂 Hollingshead

( 1957

)所提出之「兩因素的社會地位指數

( two-factor of social position)

J 計算方式,先將參與研究家庭父母親的教育程度及職業類別劃分

為五個等級,依據的職業等級與教育等排行對應之指數,分別將父母親職業指數乘以7 ,教育指數 乘以 4 '兩者加權所得之和,選取父母親中較高分數者代表此家庭之社經地位指數,指數愈高,代 表家庭社經地位愈高,父母親之教育程度與職業類別等級分佈見表一,本研究參與家庭之社經地 位指數平均為 28.97 (樣本社經地位指數範團由 19

- 48 )

表 1

參與家庭父母親之教育程度與職業類別等級分佈人數

(依據兩因素社經地位指數劃分)

教育程度等級

一之一一一

一直

小學

o

7

園中

10

17

高中職

33

21

大專

14

日 研究所以上

1

0

職業等級

非技ii/t列主工人、無業或家管

3

40

技術性工人

8

半專業、一般公務人員

6

7

專業人員、中級行政人員

7

3

高級專業人員、高級行政人員

o

0

二、研究程序 第一次測量(即幼兒年齡十七個月時)母親與幼兒受邀至實驗室,由實驗者詳細說明實驗流 程並要求母親填寫家庭基本資料表,內容包含父母親雙方職業、教育程度、幼兒出生日期、幼兒 出中時體重與懷孕週數、母親任振合併症,以及幼兒接受托育情況等。母親完成問卷後,開始進 行實驗程序。 實驗程序依序為幼兒接受一項有關問題解決的認知作業(約三分鐘) .接著進行五分鐘暖身遊 戲階段,然後母親與幼兒進行十分鐘自然互動以收集母親教養行為,實驗室內提供六至八樣適合

(7)

母親教養與幼兒回應 ·215· 寶寶年齡之玩具,包含鍵盤玩具、樂高積木、互動學習小汽車、可串連小火車和砂棒等玩具。實 驗者對母親的指導語如下:If'請媽媽和寶寶一起坐地板上o 這裡有一些玩具,請您和寶寶一起玩玩 具,像在家裡一樣。這個階段將進行十分鐘。當遊戲時間結束,我會告知媽媽:I 時間到 J0 OD 自然互動時間結束後,接下來進行收拾玩真的情境並以錄影方式記錄幼兒完成作業行為與逃 避抗拒母親要求之行為 o 此'f育境中,幼兒在母親的要求與帶領下,將地板上的玩具(共 28 件)逐 一收進牆邊的一個大型玩具箱內,所有玩具必須收入玩具箱中,幼兒才能在母親帶領下離開實驗

室 o 進行此研究程序之前,本研究參考 Matas 、Arend 與 Sroufe

( 1978 )

(實驗採用 6 分鐘為時間上

限)以及 Crockenberg 與 Litman

( 1990)

(實驗採用 6 至 15 分鐘為時間長度)之研究程序,並進 行若干次預試,考量幼兒在此挑戰情境下時間過長可能升高其挫折反應而導致過度煩躁等情況, 而決定收拾玩具階段時間最長為七分鐘,若收拾玩具時間超過七分鐘則由實驗者宣佈結束。此階 段實驗者對母親的指導語如下:If'這個階段請媽媽以平時與寶寶互動的方式,要求寶寶停止玩玩具 並收拾玩具,當寶寶自己將玩具放入玩具箱或是在母親協助下但仍由寶寶自己將玩具放入玩具箱 就得一分,直到玩具全部放回玩具箱為止。如果您有疑問,請儘量提出來。請問您準備好了嗎? 那我們開始了。』在指導語中特別對母親強調為了使幼兒表現完成作業的能力,母親在評估幼兒 確實無法完成時,才協助他。而且無論獨立或是協同完成作業,玩具由寶寶自己放入箱中才能得 分。結束實驗程序後,實驗者讚許幼兒表現並邀請母親參與六個月後的追蹤研究。六個月後(即 幼兒二十三個月大時),母親與幼兒回到實驗室中進行與第一次測量相同的實驗程序。本研究主要 目的為探討母親教養行為對幼兒回應母親要求反應之立即與間隔六個月之後的影響,為測量幼兒 中止玩玩具,將玩具收納至指定的箱子之反應,故二十三個月測量時仍保留幼兒自由玩玩具的程 序。 實驗室中設有四部隱藏式攝影機拍攝在自然互動與收拾玩具兩階段的親子互動行為。其中兩 部攝影機具有追蹤幼兒和母親的動作與表情之功能,另外兩部攝影機則拍攝不同角度的實驗室全 景。幼兒和母親的口語行為由安裝於天花板的隱藏式麥克風記錄,四部攝影機的個別影像訊息與

聲音經由影音處理系統(Digital

Disk Record

,

Mode: KCDV-8088

)進行同步數位合併,最後輸出成

具有四格畫面的有聲影片,於實驗程序結束後根據影片對母親教養行為和幼兒的回應行為進行計 分。

三、行為計分方式與信度

(一)母親教養行為之測量(幼兒平均月齡為十七個月)

本研究中,母親重述行為是指在十分鐘自然互動情境中,母親立即接著重複幼兒發出的口語 聲音而不經過任何修飾或解釋的行為。例如當幼兒推著車子說: I 勻汰勻汰 J '母親也回應: I 勻汰 勻汰 J '就被記為一次重述行為,但是若母親改說: I 車車」或「閒勻汰勻汰 J '與幼兒的口語不 一樣的回應則不列入此項得分。每 10 秒鐘為一計分單位,即此計分單位內若出現符合定義的行為 就記為一分,累加十分鐘內重述行為出現的分數,累加分數最高可達 60 分,最低為 O 分。 母親讚訐行為係參考 Wang 等人 (2008 )以及 Poulson 等人 (2002 )研究,將讚許行為定義 為母親以口語讚許幼見並同時對幼兒表現出微笑,以區別內容與讚訐完全相同但含意迴異的口語 行為。讚許行為包括母親讚許幼兒本身,例如「你很乖 J 你是一個好寶寶 J '也包括母親鼓勵幼 兒完成作業或讚訐幼兒完成作業,例如幼兒完成具有挑戰性作業,像堆積木或彈奏音樂,母親在 幼兒進行作業或完成作業時,對幼兒微笑或拍手並說: I 你好棒! J I 很好! J 等話。本項計分以

(8)

·216·

教育心理學報 每 10 秒鐘為一計分單位,當母親在此單位內出現符合前述定義之讚許幼見的行為則記為一分,累 加十分鐘自然互動情境下讚許行為出現分數,最高可達60 分,最低為 O 分。 威脅行為係參考Davis

(

1996) 之研究,將威脅教養行為定義為母親說出包括分離威脅、陌生 人威脅以及威脅體罰等三種可能令幼兒感到焦慮、或害怕的話。例如,當母親說: I 你再這樣,那我 要走囉 J ' I 你若不乖就讓你自己留在這裡」等,或者母親以幼兒不熟悉的人(如實驗者)作為威 脅,例如說: I 你再這樣,阿姨會罵喔」等,文如,若母親說: I 你再這樣,我就要打打了」等威 脅體罰的的話,也被記為威脅行為 o 每 10 秒鐘為一計分單位,當在計分單位內母親出現上述威脅 幼兒的行為被記為一分,累加十分鐘自然互動情境下母親威脅行為出現分數,最高可達 60 分,最 低為 O 分 o

肢體介入行為之定義參考 Crockenberg 與 Litman

( 1990

)以及 Kochanska 等人 (2005 )之研究, 將母親以肢體動作禁止幼兒活動或遊戲的行為計分 o 例如母親以搖手或說「不可以」、「不要這樣」 並拉住幼兒的手腳以禁止其行為。每 10 秒鐘為一計分單位,當計分單位內出現母親禁止幼兒行為 則記為一分,累加十分鐘內肢體介入行為之分數,最高可達 60 分,最低為 O 分。 母親教養行為計分之信度檢測,係使用本研究 20% 的樣本數,隨機抽取 11 位幼兒與母親十分 鐘自由遊戲的錯影帶分別由兩位評分者獨立計分 o 然後計算母親讚詐、重述、威脅和肢體介入等 四類教養行為出現頻率的評分者問一致性 o 讚許行為評分者間相關係數為 .97 '重述行為之評分者 間相關係數為 .83 '威脅行為評分者間相關係數為1.0 ,肢體介入行為評分者間相關係數為 .94 。

(二)幼兒完成作業能力之測量(幼兒平均月齡為十七和二十三個月)

幼見第一次以及間隔六個月後第二次在實驗室收拾玩具時獨立完成與協同完成作業之行為諒 影,經由本研究參考 Kochanska 等人 (2001 )以及 Crockenberg 與Litman

(1990

)對幼兒回應母

親要求的計分方式,並修訂為對幼兒獨立完成作業與由母親協同完成作業等兩種行為進行計分。 本研究中共提供28 個玩真,在收拾玩具階段中,幼兒獨立完成作業行為指的是幼兒主動拿起 玩真走到靠牆的玩具箱邊將玩具放入的玩具個數,最高分數為28 分。協同完成作業行為指的是幼 兒未出現逃避或反抗的反應,並在母親協助之下,幼兒將玩具放至箱子內,母親協助過程中幼兒 的雙手必須都放在玩具上,不得移開才被記錄,最高分數為28 分 o 對任一玩具而言,幼兒可能以 獨立完成作業、協同完成作業、以及未完成作業方式反應之,這三種幼兒的反應方式並非強迫選 擇,*研究僅分析獨立完成作業與協同完成作業兩類反應的得分,未完成作業反應則無法得分。 幼兒完成作業行為信度的檢測,係使用本研究20%的樣本數,隨機抽取11 位幼見與母親的諒 影帶分別由兩位評分者獨立評分。然後計算幼兒出現獨立完成作業和協同完成作業之頻率的評分 者間一致性,獨立完成頻率的評分者間相關係數為則,協同完成頻率的評分者間相關係數為.990

(三)母親要求之總數與幼兒逃避或抗拒母親要求之行為測量(幼兒平均月齡為十七

和二十三個月)

母親要求與幼兒不理會、逃避抗拒等回應行為之計分方式係參考Crockenberg 與 Litman

(

1990) 與 Kuczynski 等人 (1987)研究中母親要求與幼兒回應之計分方式,將收拾玩具實驗程序 中,當母親對幼兒提出「把玩具放到箱子裡」之要求即記為一次母親要求。在此情境中,當母親 要求後五秒內幼兒出現不理會、拒抗或逃避等行為就記為一次反抗逃避反應 o 不理會母親要求指 的是母親要求收拾玩具後,幼兒在五秒內仍繼續玩玩具或將玩具由箱中拿出的行為。抗拒行為指 的是當母親要求收拾玩具後,幼兒五秒內出現尖叫哭鬧等行為 o 逃避行為指的是母親要求收拾玩 具後五秒內,幼兒朝母親要求的相反方向移動超過兩步的行為。

(9)

母親教養與幼兒回應 217 母親要求總數以及幼見回應母親要求之行為信度的轍測,係使用本研究 20%的樣本數,隨機 抽取 11 位幼見與母親的錄影帶分別由兩位評分者獨立評分。計算母親要求與幼見出現不理會、抗 拒與逃避等行為頻率的評分者間相關係數,母親要求之評分者間相關係數為 .99 ,幼兒不理會、抗 拒與逃避之行為的評分者間相關係數皆為1.00本研究將幼見的逃避與抗拒行為之資料列入後續分 析,然為確定計分過程中,計分者能確實分辨不理會、逃避與抗拒等三類行為之差異,故仍對三 類行為分別計分。

結果

幼見在十七個月和二十三個月時母親教養行為與幼見獨立完成和協同完成作業行為以及幼兒 與家庭變項之平均數與標準差見表二。首先針對幼兒在十七個月與二十三個月時獨立完成與協同

完成行為之變化進行

2( 測量時間.十七個月和二十三個月)

*2

(完成行為:獨立完成和協同完成) 兩因于變異數分析,測量時間和幼見完成行為皆為受試者內因子。結果顯示,測量時間之主要效 果達顯著 ,

F

(1

,

5

7)

= 30.32 ' MSE= 25.55 ' P

<

.01

'幼兒於二十三個月 (M=7.83) 完成作業之 行為(含獨立完成與協同完成)顯著高於十七個月 (M= 4.96) 。幼兒完成行為之主要效果亦達顯 著 ,

F (1

,

57) = 147.07 ' MSE= 81.35 ' P

<

.01

'幼兒獨立完成母親要求之行為 (M= 15.5 7) 顯著 高於幼兒協同完成 (M= 1.2 1) 。測量時間與幼兒回應行為之交互作用達顯著 'F (l, 57)

=42.17'

MSE

=

3

1.1

4 ' P

<

.01

0 追蹤幼兒兩種完成行為在兩個測量時間之變化,結果發現幼兒獨立完成作 業之表現在三十三個月 (M=19.77) 高於十七個月 (M

= 11.36)

,

Scheffe t (

5

7)

= 6.32 ' P

<

.001 。 在協同完成作業表現上則發現,二十三個月幼兒之協同完成次數 (M = .66) 低於十七個月

(M=

1.

76)

,

Scheffe

t (57) = -2.59 ' P = .01

0 此結果與假設預測相符,隨幼兒月齡增加,獨立完 成母親要求的次數增加,需母親協同完成的次數降低(見圖一)。接著,分別對於幼見在十七個 月與二十三個月之逃避與抗拒回應行為比例進行二因于變異數分析,結果顯示主要效果以及交互 作用皆未達顯著 ,

F'

s

<

3.20 ' P

>

.08 。

25

20

15 AV l 5 主動完成 協同志成 圖-獨立完成 七個月與二十三個月時回應母親要求之反應

(10)

·218 .

教育心理學報 表 2 描述性統計資料 17 個月 23 個月

M

SD

M

SD

幼兒與家庭變項

母親年齡

29.19

4.83

母親教育年數

1

1.

09

2.94

社經地位

28.97

6.78

母親教養行為 讚許

1.8

6

2.69

重述

62

1.3

1

威脅

.50

1.

75

肢體介入

7

.4

0

6.15

收拾玩具階段行為 幼兒獨立完成

1

1.3

6

9.02

19.77

10.73

幼兒協同完成

1.

76

3.13

.66

1.

24

母親要求總數

17.22

10.16

26.86

1

1.

63

幼兒抗拒回應比例

.03

.13

.02

.06

幼兒逃避回應比例

.06

.12

.04

.08

家庭變項、母親教養行為、幼兒完成作業行為以及幼兒抗拒逃避回應比例各項間之相關係數 如表三,其中母親年齡與其教育年數顯著正相關 (r=

.4

5 '

p

<

.01)

,母親教育年數和家庭社經地 位亦顯著正相關 (r = 料 ,

p <

.01

)。母親年齡和讚訐行為有顯著正相關 (r = 品 ,

p <

.05)

,母 親肢體介入與威脅呈顯著正相關(r=

.35 '

p <

.01

)。幼兒十七個月時之獨立完成行為除與母親教 育年數具顯著正相關 (r= . 詣 ,

p <

.05)

,並與母親威脅教養行為具顯著正相關(r= .凹 ,

p <

.05)

,

即母親威脅愈多,幼兒獨立完成作業的行為愈多。幼兒十七個月與二十三個月時之獨立完成行為 呈正相關 (r= .帖 ,

p <

.01)

,顯示幼兒在十七個月時表現愈多獨立完成反應,在二十三個月時也 表現愈多。幼兒二十三個月時之獨立完成行為和母親重述之教養行為具顯著正相關(r = 卦,

p <

.01)

,而與母親肢體介入行為負相關(

r

=

-.23 '

P

<

.05)

,即母親重述行為愈多,幼兒有愈高 的獨立完成作業,母親肢體介入行為愈多,幼兒的獨立完成行為愈少。幼兒十七個月之抗拒反應 與其於十七個月時之獨立完成行為呈顯著負相關(

r

=

-.22 '

P

<

.05

)。幼兒二十三個月之抗拒反應 與母親肢體介入行為具正相關 (r = 此 ,

p <

.05)

,與幼兒二十三個月之獨立完成行為呈顯著負相 關 (r= -.凹 ,

p <

.05) 。幼兒二十三個月之逃避反應與幼兒二十三個月之獨立完成行為呈顯著負相 關 (r=

-.38 '

p <

.05) 。

(11)

幼兒在十七個月和二十三個月時獨立完成、協同完成和抗拒逃避等三項行為與母親教養行為以及幼兒與家區變項之關保

表 3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幼~與安瞎哥哥項 母親年齡

••

45 母親教育年數 2 44 ••

17

『吐車莖 I也 f立 3 是單草盞立民 。 l 15 26 • 讚許 4 申逝糊河神酒當油田兩

17

09

20

06 重述 5 。3 l AV -.1 2 04 一 11 威脅 6 35 •• -.18 l nv -.21 05

-20

肢體介入 7 幼兒字時作業行為 -.08 29 • 19 08 14 26 • nv l 17 個月獨立完成 8

48

••

-.23 •

-.02

37 ..

02

I AV <.01 -.06 23 個月獨立完成 9 -.06 -.1

9

-.20

-14 11 -.22 -.07 。9 14 17 個月協同完成 AV I 11 -.23 -.09 -.1 5 24 -.08 -13 <.01 07 04 23 個月協同完成 11 幼開回照行情上「例 時 10 -.06 -.03 -.22 • 09 -.07 <-.01 <01 -.08 -12 -.18 17 個月抗拒 12 -.08 12 -.09 -.29 • -.23 28 • -.03 AV l -.16 -.06 -.12

-.17

23 個月抗拒 13 13 l nv -.15

-.02

<.01 -.24 25

-.02

06

20

-.06 <.01 -.08 17 個月逃避 14 -M-AW

.

-.02

p < 005 ' •• p < 0.01

17

-.06 -.06 23 -.3 8 •• -.25 -.14 -.05 -.1 1 -.23 -.04 <.01 <.01 23 個月逃避 15

(12)

-MMO

.

幼兒與家庭豐項以及母親教養行為預測十七個月幼兒完成作業行為與抗拒逃避母親要求反應之階層迴歸分析

4

十七個月逃避行為 十七個月抗拒行為 十七個月協同完成行為 十七個月獨立完成行為 標準化 標準化 標準化 標 v制匕

L':.

R

R

2

L':.

R

2

R

2

L':.

R

2

R

2 勻 R

L':.

R

2 預測變項 β SEB B β SEB B β SEB B β SEB B l hu l hu

03

.03

.03

。3

07

.07

主監二于

.02

<.01

<.01

-.02

<.01

<.01

-.22

.07

AU l

.04

.20

.05

社經地位

.13

<.01

<.01

-.15

<.01

<.01

.13

AV l

.08

-.02

.28

-.03

母親年齡 必是 t )¢

-.73

l AV l nu

.14

13

-.06

I AV

<.01

05

.02

.16

.18

17

.17

14

.22

51

68

20

.13

母親教育年數 生監三 f!J 揮重?黃 Ij!!$ 叫叫 C:::-'

17

I AV I AV

.05

l AV

<.01

-.29

*

.16

-.34

.04

45

12

讚許 重述 日單

.11

.01

l hu

.03

I AV

<.01

.11

.33

.26

09

.93

60

-.01

-.13

I AV I AV AU l 威脅 肢體介入

-.12

l hu

.25

-.18

.35

*

.71

1.

80

書由 .3

5*

I AV

.02

11

l hu I AV

-.17

.20

-.22

圓圓 20

.56

-.75

F

(3

,

54)

=.19

F

(3

,

54)

=.64

F

(3

,

54)

=.64

F

(3

,

54)

=

1

.30

一一一

式式

模模

F

(7

,

50)

=

1.1

3

p<O.05· •• p<O.Ol • ••• p<O.005

F

(7

,

50)

=.4

1

F

(7

,

50)

=

1.

48

1.7

5

F

(7

,

50)

=

(13)

十七個月時之幼見與家庭豐項以及母親教聾行為預測二十三個月幼見完成作業、抗拒典逃避行為迴歸分析 二十三個月獨立完成 二十三個月協同完成 二十三個月抗拒 J 二十三個月逃避 R' B SEB 標準化 β 6R' R' B SE B 標準化 β 6R' R' B SE B 標準化 β 6R 2 R 2 B SE B 標準化 β 03 .03 <01 <.01 表 5 R' <01 <0 l nu <01 <01 。3 <01 <01 -.06 <01 。3 l nu 。7 21 -.11 預測變項 主監二 7 社經地位 母親年齡 母親教育年 1 。5 。2 <01 <.01 <.01 <.01 12 12 06 。6 <01 <.01 <.01 <01 12 09 20 。4 。7 <01 08 13 08 II 09 31 56 25 -.34 29 主歷三三 +古草草方政 'ftfjj 書 28 串通戀淵酒當油田兩 -.2 4 <01 <01 <.01 17 -.11 -.09 18 06 20 08 27 14 14.73 42 13 <.01 <01 <.01 <01 -.09 。7 -.04 -.06 獨立完成 協同完成 抗拒 逃避 主盤三 8 輝主?要方房 讀許 重述 21 12 <01 <01 <01 <01 -.2 9 l nu 。2 。6 -.04 56 *** 16 67 <.01 。8 09 -.07 -.06 -.18 。4 。7 。7 -08 。2 -08 AU 1 128 1.4 3 <01 77 L05 -.02 06 17 44 9.70 1080 -.06 5.13 -.17 -.17 50 -.2 4 -MM戶﹒ -.02 -.03 20 l nu 。 I .01 F (3 , 54) = .04 F (7 , 50) = .97 F (1 1 , 46) = .90 nu <01 <.01 。4 -.10 29 。 I <01 F (3 , 54) =60 F (7 , 50) = .98 F (1 1 , 46) = L03 1 日U AUI <01 <01 II 42 *** -17 .0933 F(3 , 54)=11 F (7, 50) = .52 F(II , 46)=126 13 II -.11 29 27

*

-.14 -.16 -74 .64

F

(3 , 54)

=

.08 F (7 , 50) = 2.85* F (1 1 , 46) = 2.99** LOI 79 2.25 -.87 威脅 肢體介入 模式一 模式二 模式三

(14)

·222·

教育心理學報 本研究為瞭解在控制家庭變項等因素下,母親教養行為對於幼兒獨立完成行為之預測力,以 階層迴歸分析分別檢驗十七個月幼兒獨立完成與協同完成作業行為與家庭變項、母親教養行為之 關係(見表四)。首先在分析幼兒十七個月獨立完成行為,第一步驟放入家庭社經地位、母親年 齡與受教育年數。第二步驟放入母親教養行為,包含讚許、重述、威脅和肢體介入等行為。結果 顯示,第一步驟預測未達顯著F

(3,

54)

=

1.30 ' MSE

=

80.08 ' P

= 此,第二步,驟迴歸模式亦未 達顯著 ,

F

(7

,

50)

=

1.75

,

MSE=

74.51'

p= .1 2 。以相同步,驟分析幼兒十七個月協同完成行為, 兩個迴歸步驟之結果皆未達顯著水準'F's< 1.l 3 'p>.36 。 對於二十三個月的幼兒完成作業反應的分析,則是以幼兒二十三個月時的獨立完成作業、協 同完成作業、抗拒或逃避為依變項。預測變項共分為三步驟,在步驟一中首先加入母親年齡、母 親教育年數及社經地位等家庭變項,以排除家庭變項的解釋力。步驟二中加入幼兒十七個月的反 應,以檢測十七個月的幼兒行為是否能預測二十三個月的幼兒行為。步驟三中加入讚許、重述、 威脅、肢體介入等四額母親教養行為,以檢測母親教養行為對幼兒各項完成作業反應於六個月(十 七個月至二十三個月)中之變化的預測力。首先,以幼兒二十三個月獨立完成行為為依變項,三 個階層依序放入迴歸方程式中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家庭背景變項預測力未達顯著,

F

(3

,

54)

=

0.08 ' MSE= 12

1.09 ' P

= .97 。第二步驟則達顯著水準 'F(7 , 50)

=2.85MSE=93.91 'p=.Ol'

顯示十七個月幼兒的獨立完成行為預測二十三個月幼兒獨立完成之表現,t

(57)

=

4

.4

0 '

P

<

.001

0 第三步驟的母親教養行為達顯著水準 'F (l 1 , 46) =2.闕 ,

MSE=

83.詣 ,

p=

.004 ,其中母親重述 行為能顯著預測幼兒十七至二十三個月獨立完成作業表現之變化,

t (5

7)

=

2.23 '

P

= 肘。在二十 三個月協同完成行為表現部分,三個階層迴歸步驟之結果皆未達顯著水準 ,

Fs

< 1.26 • P

>

.28 。 (見表五) 然後,對十七個月幼兒進行逃避與抗拒回應行為之階層迴歸分析,以瞭解幼兒家庭變項,以 及母親教養行為之預測力。在十七個月幼兒抗拒與逃避反應之兩個階層迴歸步驟未達顯著 ,

F's

<

1.03 .

P

's

>

.05 。最後,對於二十三個月幼兒逃避與抗拒回應行為進行階層迴歸分析,以幼兒家庭 變項、十七個月幼兒行為、以及母親教養行為等三個階層迴歸步驟,分析二十三個月幼兒抗拒與 逃避反應,三個步驟之迴歸模式皆未達顯著 , F's< 肘 ,

p

's

>

.05 。 討論 本研究探討台灣社會中,母親的讚詐、重述、威脅和肢體介入等特定教養行為對幼兒完成母 親要求反應的影響。研究中所收集的教養行為是母親在自然互動|育境下自然之表現,可能也反映 出母親平日對于女的教養方式。結果發現幼兒在十七個月和二十三個月的獨立完成表現隨月齡逐 漸增加,此結果與 Kocha叫<a 等人 (2001 )追蹤研究幼兒服從母親要求之反應的結果相符,顯示 在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與獨立完成作業之能力隨月齡逐漸發展。本研究追蹤幼兒在收拾玩具作業 中母親協同完成的表現發現,隨幼兒月齡增加,逐漸降低母親協助完成要求的行為,此結果與本 研究的預期相符,對於年幼的子女,母親叫能在提出要求同時也提供協助,以提升子女對母親要 求的回應力和完成作業的成就感,助其能力逐漸提升足以承擔任務,故隨幼兒月齡增加,藉由母 親協同完成的反應也隨之逐漸降低。 母親採取肢體介入的教養行為,可能反映母親缺乏耐心或者不相信幼兒具有處理事務的能 力,或者對幼兒強烈的控制慾望,不允許幼兒出現不同於母親的想法,因此,當母親有較多肢體

(15)

母親教養與幼兒回應

· 223 .

介入行為時,口J能致使幼兒獨立自主的展現上受到限制。本研究結果發現,在幼見十七個月時母 親肢體介入行為與幼兒二十三個月獨立完成反應呈負相關,顯示當母親肢體介入行為越多,越不 利子女獨立完成作業的表現。 威脅常常是父母控制和要求子女服從時所採用的手段,本研究發現母親的威脅與十七個月幼 兒獨立完成母親要求之行為具有正相關。這個結果和 Spitzer 等人 (2007 )探討成人遭遇威脅時, 提高對規範服從之研究結果一致,顯示幼兒在母親口語威脅時,幼兒已能預期若忽略母親的威脅 口J能遭受體罰或與母親分離等後果,幼兒為降低焦慮而提高對母親指示的注意,而產生完成母親 要求的行為。然而母親威脅行為在六個月以後,與幼兒獨立完成母親要求行為並未達顯著相關, 顯示母親威脅教養行為可能僅具有短暫提高幼兒注意的效果。 母親重述幼兒發出的口語行為對於幼兒二十三個月時獨立完成作業之反應具有正相關。母親 重述幼兒的口語反應,可能表示母親對幼兒口語訊息的敏睿度與回應。對幼兒而言,母親的重述 行為一方面代表母親已經覺察自己發出的訊息,另一方面,母親也針對此行為做出快速且正向回 應。此結果與一些研究發現一致,母親在互動過程中表現的溫暖和敏睿程度影響幼兒自我控制行 為的發展,當母親對幼兒的訊號越敏感覺察且以正向方式回應,幼兒在面對其有吸引力的玩具時, 越能遵循母親禁止 ;iJ摸的指示,主動克制自己的衝動 (Spinrad

et

泣, 2007 )。此研究結果亦說明母 親的支持性教養行為對於幼兒發展自我控制能力之重要性。 本研究結果中,家陸社經地位和母親教育程度呈正相閥,亦與研究預測相符合,當母親教育 程度越高,其婚配對象之職業和教育程度通常也不至於差距太大,因此家庭社經地位通常也較高。 母親讚訐幼兒行為和母親年齡之間呈現正相關,可能是因為年齡越高的女性有較多機會接觸育兒 訊息,例如她的教育程度可能較高,有助於教養訊息的篩選與採行,在與子女互動時可能採取較 多正向的教養方式。 幼兒十七個月抗拒行為和當時的獨立完成行為呈負相關,且二十三個月的抗拒行為亦和幼兒 當時的獨立完成行為亦呈負相關,顯示幼兒抗拒母親要求的反應與幼兒獨立完成作業行為在相隔 六個月的兩次測量上均呈現顯著負相關,故此兩者間可能具有穩定的關係。幼兒二十三個月抗拒 行為與母親肢體介入行為呈正相關,此結果與 Kochanska

( 1993

)之發現一致,母親若經常 f采取肢 體介入的教養行為,可能引起幼兒負面的情緒反應,而造成對於母親的要求 f采取抗拒的行為反應。 二十三個月幼兒的逃避反應與獨立完成行為呈負相關,但是十七個月時的逃避反應與獨立完成行 為則無顯著相關,因此幼見的逃避反應與獨立完成行為的關係'尚需要後續研究繼續追蹤探討。 階層迴歸分析結果發現,十七個月幼兒獨立完成作業表現,在排除家庭變項後,對於二十三 個月幼兒的獨立完成行為具顯著預測力。而且,在排除家庭變項與幼兒十七個月行為的解釋力之 外,母親教養行為對於預測三十三個月幼兒的獨立完成表現達顯薯,顯示母親教養行為對於幼兒 十七至二十三個月間獨立完成作業的表現變化具預測力。其中,母親重述幼見口語的教養行為能 顯著預測幼兒十七至二十三個月間獨立完成作業表現之變化。追蹤研究的發現有助於吾人瞭解在 第一次測量(十七個月)時,母親重述幼兒的口語表現可能是具有回應的支持性教養行為,預測 著幼兒六個月之後獨立完成作業的表現。追蹤研究的資料,對於瞭解教養行為預測幼兒獨立完成 作業的表現,有著重要的意義與貢獻。 母親的教養行為影響著幼兒發展出完成作業的能力,一直是一般人所共同認為的常識 o 但是 究竟是何種類型的教養行為才能預測幼兒後續獨立完成作業的表現,卻仍有待研究提供明確的線 索 O 本研究發現,十七個月幼兒表現出獨立完成作業的行為與母親肢體介入行為旦負相關,與母 親口語威脅行為呈正相關。二十三個月幼兒之逃避與抗拒均與獨立完成作業表現呈負相關。更重 要的是,本研究不但發現母親於幼兒十七個月時的重述教養行為與二十三個月幼兒的獨立完成表

(16)

·224·

教育心理學報 現具正相關,而且由階層迴歸分析發現重述教養行為能預測十七至二十三個月間獨立完成作業表 現的變化。此,結果不但是一項基礎研究的發現,而且在應用上亦具有相當的價值。 本研究中探討四種母親教養行為與幼兒回應反應之關係,然而,母親在家庭中可能出現的教 養行為不僅限於這四種,母親其他的教養行為對幼兒的完成作業的反應之影響力,則仍需於未來 研究中設計相關實驗情境進行探討,並延伸至學齡前以及學齡見童,則將更有助於瞭解母親教養 行為和幼兒與見童回應反應之關係。

參考文獻

林生傳 (2000) :教育社會學。台北:巨流。 莊麗雯 (2002) :國小學童的家庭狀況、親子互動與依附風格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心理 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丈。 湯志安(1994) :母親以負向言語與分離焦慮為管教手段之研究。文化大學見童福利學系碩士論丈。 陳龍安 (1998) :兒童話商技術。台北:五南。

Ainsworth

,

M. D. S. (1973). The development of infant-mother attachment.

In B. M. Caldwell

&

H. N.

Ricciuti (Eds.)

,

Review ofChild Development Research (Vo

l.

3

,

pp. 1-94).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aumrind

,

D. (1994). The social context of child maltreatment.

Family Relations. 43

,

360-368.

Brachfeld-Child,鼠,

Simpson

, T.,

&

Izenson

,

N. (1988). Mothers' and fathers' speech to infants in a

teaching situation. Infant Mental Health Journal

,

9. 173-180.

Calkins

,

S.

,

D.

,

Smith

,

C.

L.,

Gill

,

K.

L.,

&

Johnson

,

M.

C.

(1998). Maternal interactive style across

contexts: relations to emotional

,

behavioral

,

and physiological regulation during toddlerhood.

Social Development. 7. 350-369.

Crockenbe嗨,

S.

&

Litman

,

C. (1990). Autonomy as competence in 2-year-olds: Maternal correlates of

child defiance

,

compliance

,

and self-assertio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

26

,

961-97

1.

Davis

,

P. W. (1996). Threats of corporal punishment as verbal aggression: A naturalistic study. Child

A 卸的e

and Neglect,

20. 289-304.

Dix

,

T.

,

Stewart

,

A.

D.

,

Gersho缸~

E.

T.,

&

Day

,

W. H. (2007). Autonomy and children's reactions to being

controlled: Evidence that both compliance and defiance may be positive markers in early

development.

Child Development. 78. 1204-122

1.

Driscoll

,

J. R.

,

&

Easterbrooks

,

M. A. (2007). Young mothers' play with their toddlers: Individual

(17)

母親教養與幼兒回應

·225·

Geronimus

,

A. T.

,

Koreman,鼠,

&

Hillemeier

,

M. M. (1994). Does young maternal age adversely affect

child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cousin comparis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

20(3)

,

585-609.

Henderlong

,

J.

,

&

Lepper

,

M. R. (2002). The effects ofpraise on children's intrinsic motivation: A review

and syn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8

,

774-795.

Kochanska

,

0.

(1993). Toward a synthesis of parental socialization and child temperament in early

development of conscience.

Child

Developme肘,

64. 325-347.

Kochanska

, G.,

Coy

, K. c.,

&

Mu汀ay,

K.

T.

(2001). The development of

sel巳regulation

in the first four

years oflife.

Child Development,

72

,

1091-111

1.

Kochanska

, G.,

Forman

,

D. R.

,

Aksan

,

N.

,

&

Dunbar

,

S. B. (2005). Pathways to conscience: Early

mother-child mutually responsive orientation and children's moral emotion

,

conduct

,

and

cognition.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and Allied

Discψ lines,

46

,

19-34.

Kuczynski

, L.,

Kochanska

, G.,

Radke-Yarrow

,

M.

,

&

Gimius-Brown

,

O. (1987). A developmental

interpretation ofyoung children's noncomplianc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3

,

799-806.

Lehman

,

E. 日,

Steier

,

A.

1.,

Guidash

, K.

M.

,

&

Wanna

,

S.

Y.

(2002). Predictors of compliance in toddlers:

Child temperament

,

maternal personality

,

and emotional availability.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172

,

301-310.

Linebarger

,

D.

L叮&

Walker

,

D. (2005). Infants' and toddlers' television viewing and language outcomes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48

,

624-645.

Luckenbill

,

D.

F.

(1982). Compliance under threat of severe punishment.

Social

Forc白,

60

,

811-825.

Maccoby

,

E. E. (1980).

Social development: Psychological growth and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San

Diego

,

CA: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Matas

, L.,

Arend

,

R. A.

,

&

Sroufe

, L.

A. (1978). Continuity of adaptation in the second yea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quality of attachment and later competence.

Child

Developme肘,

49

,

547-566.

Mascolo

,

M.

F.,

Fischer

,

K.恥,

&

Li

,

J. (2003). Dynamic development of component systems of

emotions: Pride

,

shame

,

and guilt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R. J. Davidson

, K.

R. Scherer

&

H. H. Goldsmith (Eds.)

,

Handbook of affective sciences (pp. 375-408).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oul日on ,

C.

L.,

Kyparissos

,

N.

,

Andreatos

,

M.

,

Kymiss尬,

E.

,

&

Parnes

,

M. (2002). Generalized imitation

within three response classes in typically developing infant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18)

·226· 教育心理學報

Spinrad

,

T.

L.,

Eisenberg

,

N.

,

Gaertner

,

B.

,

Popp

,

T.

,

Smith

,

C.

L.,

Kupfer

,

A.

,

Karissa

, G.,

Jeffrey

, L.,

&

Claire

,

H. (2007). Relations of maternal socialization and toddlers' effortful control to children's

吋 ustment

and social competenc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的, 1170-1186.

Spitzer

,

M.

,

Fischbacher

,

U.

,

Herrnberger

,

B.

,

Gron

, G.,

&

Fehr

,

E. (2007). The neural signature of social

norm compliance.

Neuron,

56

,

185-196.

Srou缸,

L.

A.

(1995).

Emotional development: The organization of emotionallife in the early years.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Veneziano

,

E.

,

Sinclair

,

H.

,

& Berthoud

,

1.

(1990). From one word to two words: Repetition patterns on

the way to structured speech.

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 17

,

633-650.

Volling

,

B.

L叮 McElwain,

N.

L.,

Notaro

,

P. 仁,

&

Herrera

,

C. (2002). Parents' emotional availability and

infant emotional competence: Predictors of parent-infant attachment and emerging

sel已regulation

Journal ofFamily Psychology,

16

,

447-465.

Wang

,

Y.

Z.

,

Wiley

,

A.

R.,

& Chiu

,

C. Y.

(2008).

Ind叩開dence-supportive

praise versus

interdependence-promoting prai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Behavioral

Developme肘, 32, 13-20.

收稿日期: 2008 年 10 月 06 日 一稿修訂日期: 2009 年 02 月 25 日 二稿修訂日期: 2009 年的月 26 日 接受刊登日期: 2009 年的月 27 日

(19)

母親教養與幼兒回應

Bulletin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10, 42(2), 209-228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Tai阱,Taiwan,R.O.C

·227·

A Follow up Study of the

Rela位onship

of Maternal

Parenting Behaviors and Young Children's Independent

Completion on Task

Shih-tseng Tina Huang

Liwen

Le

e

Department ofPsychology National Chung-Cheng University

Thep記sentstudy attempte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of maternal parenting behaviors and young children's independent completion on task.Fifty-eight child-mother dyads were tested and followed up after six months. Maternal parentingbehavio昂, including verbalprais白, verbal 閃petition, thr'田的,and physical control during mother-child free play periods were measured when children were 17 months old. In addition,children's cl閏n-up behaviors after playing with toys - independent task completion,with mother's assistance,r四istanc巴,or avoidance - were measured when they were 17-month and 23-month old.

These observations were examined in relation to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mother盲,age and education level served as

families variables. Resultssuggest巳dthat as children grew in age,frequency of independent task completionincr閏sedand their need for mothe時,assistance decreased. Mother、s age positively correlat巳dwith their education level and verbalpra的白 of children. Children's independent task completion at 17 months ofag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moth仗'seducation level and thr間tening behavior.Children 溢 independent task completion at 23 months of ag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children's independent completion at 17 months and mothers' verbal repetition. At both 17 months and 23 months of age,children 's r白的個 ntbehaviors towardmothe時,demands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children's independent task completion.Mother盲, physical control behaviors at 17 months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children 's independent task completion at 23 months of age. At 23 months old,children's avoidance behaviors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ir independent task completion.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children's independent task completion at 17 months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childr凹's behavioral responses at 23 months of age when thee叮ectof family backgroundvariabl巴swas controlled. Furthennore,when family background and children 's responses at 17 monthswereωntrolled ,mothers' parenting behavior predicted behavioral changes between 17 and 23 months of age. Resultssuggest巳d mother 、sparenting behavior of verbalrep的tion predict吋 change in children's independent task completion between 17 and 23 months of age.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Potential regeneration probabilities (median, interquartile range, whiskers include all data) of germination and seedling success under current 1980–2010 climate and future

– The futures price at time 0 is (p. 278), the expected value of S at time Δt in a risk-neutral economy is..

共同業務 教師成長 C/Q/S E/R/A 專業發展 C/Q/S E/R/A 實驗研究組 科學活動 C/Q/S E/R/A 研究發展 C/Q/S E/R/A 資料出版組 出版刊物 C/Q/S E/R/A 國際教育 C/Q/S

Information change: if there is any teaching hours change for employed foreign teacher during original approval period (at least 14 teaching hours per week in the original

Should an employer find it necessary to continue the employment of the Class A Foreign Worker(s), the employer shall, within four (4) months prior to the expiration of the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Jing Yu, NTU, Taiwan Values at Algebraic Points.. Thiery 1995) Suppose the Drinfeld module ρ is of rank 1. Drinfeld modules corresponding to algebraic points can be defined over ¯

How Can Parents Help Their Children Adapt to School Life Home-School Co-operation for Nurturing the New Generation Develop Children’s Potential through Comprehensive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