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
——以屏東縣滿州鄉的客家人為例
蔡惠名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huibing0628@gmail.com摘 要
文獻上所記載的屏東滿州鄉,多以客家人為主要聚落族群。從 1928 年(昭 和 3 年)《台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佔近六成比例,即透露來自廣東省嘉應 州的客家人,輾轉遷移至滿州定居的現象。有關台灣的漢民族調查,滿州地區雖 仍以客家人為主,但已明顯看出數據的滑落,甚至在 1989 年洪惟仁所繪製之〈台 灣客家方言島消失示意圖〉已將滿州歸入「已消失的方言島」裡。從日治時期到 80 年後的今日,滿州鄉的客家人生活用語絕大部分都是鶴佬話,說自己是「客 無著」、「客無過」的一份子。是什麼原因使客家人時時警惕「寧賣祖宗田,不 忘祖宗言」的信仰逐漸衰退?族群認同上是否也已動搖? 本文運用社會語言學的田野調查方式,以 47 個特殊詞彙訪問 109 位在地人, 解釋語言變遷的原因,並對照在文獻上或在地圖上所呈現的客家人變成鶴佬客, 到現在絕大部分的當地人已認為自己是鶴佬人的過程。 關鍵字:屏東縣滿州鄉、鶴佬客、語言接觸、族群認同、語言田調 ◎ 收稿日期:2009 年 9 月 29 日;審查通過日期:2009 年 12 月 15 日。一、 滿州鄉介紹
(一) 滿州鄉概況 滿州鄉在未開墾前為密林地帶,是排灣族所居之地,傳說當時的排灣族勢力 極為強盛,酋長「琢其琢」為南蕃十八社總頭目,排灣族主要是以狩獵為主,個 性非常兇悍,互不相讓,這樣的紛爭時有所聞。 據日據時代資料所載,約距今 260 多年前,有廣東人「王成古」,隻身冒險 來到當地,並與當地女性聯婚定居於此,開啟了漢民族播遷之始,之後「鶴佬」、 「客家」族群接踵而與當地人雜居通婚,從此胼手胝足,披荊斬棘,開墾這片新 天地,並積極發展農耕技術,人口與日俱增,而當地原住民也在漢民族文化影響 下,改變了居住環境。現在居住在滿州鄉的後裔有很大的比例皆有平埔族或是原 住民的血統,如:潘姓為滿州鄉第一大姓即可為證。 滿州鄉於日據時代(西元 1937 年)置滿州庄,國民政府來台後,民國 35 年改設滿州鄉,隸屬高雄縣,民國 39 年行政區域劃分始改為屏東縣至今,滿州 鄉共有 8 個村,2009 年 12 月份的人口為 8679 人。1 屏東縣瀕臨太平洋的鄉鎮有恆春鎮、滿州鄉和牡丹鄉。而滿州鄉南邊為恆春 鎮、北接牡丹鄉、西鄰車城鄉。滿州鄉大部分為山區丘陵地,因此農業並不發 達。滿州鄉是台灣最南端的鄉村,以落山風、牧草、灰面鷲(又稱國慶鳥)和伯 勞鳥聞名。2 (二) 滿州鄉古今地名對照 地名 舊地名 備註 滿州村 蚊蟀 原住民排灣族取為「Manutsury」,漢人來取同音漢字為「蚊 蟀」。日人統治認為字義不雅而改為「滿州」。 港口 八龜甪 最初稱為「Pakuru,阿美音」,漢人來取其音漢字為「巴 龜甪」,日人取名為「港口」,沿用至今。 公館 公館 清治恆春縣在此設官治理稱之。「Konkan,鶴佬音」。 橋頭 巴龜 「Pakuru,阿美音」,日治稱「上吧龜魯,Kamibakuru, 日音」,光復後認音不雅,此地為港口橋沿港口路群聚, 1 引自屏東縣滿州鄉戶政事務所, http://civ.pthg.gov.tw/style/240/bexfront.php?sid=bmdform&class=50-0。 2 引自滿州鄉公所 http://www.pthg.gov.tw/TownMto/Default.aspx、滿州戶政事務所。而稱為「橋頭,Kiyautau,鶴佬音」。 永靖 射麻里 「Suwari,排灣音」,日治依排灣音修改為「射麻里, Shiyamari,日音」,民 34 年村民決議改為永遠平安,稱 「永靖」。 佳樂水 佳落水 「佳落水,Garozui,鶴佬音」或稱「得落來,Detsurotsuroi, 客音」,民 64 年蔣經國視察將地名改為「佳樂水」。 響林村 響林 清治「響林,Hiyannaa,鶴佬音」,日治將第五保改為上 響林,第六保改為下響林,國民政府來台後,將上響林改 為長樂村,下響林改為響林村。原因是密林簇佈,發出沙 沙聲音而稱之。 長樂村 大魯公 莊、大公 路、響林 社 「吉雅魯貢,Chiyarugun,排灣音」意即佈滿樹林,清治 屬恆春縣治平里「大魯公莊」後改稱「大公路」,日治當 地原住民改為「響林社,K-iyuukaseki,日音」,明治 32 年本地改為「九個厝,Kiyuuka-seki,日音」,國民政府來 台後九個厝改為九厝,但外地人稱本地為「狗厝, Gauzu,鶴佬音」,民 42 年改名「長樂」。 (資料來源:此對照表為筆者有去調查的地點所作的古今地名調查,而不是滿州鄉全部的古今地 名對照表。對照自《滿州鄉志》頁 106-116。)
二、 研究方法
(一) 研究動機 「語言接觸」這個議題在台灣是個必定且必須去了解的語言問題,在台灣的 漢人多為福建或是廣東地區移民而來,因此說著閩南語及客家語的人在台灣自然 便多所接觸。「鶴佬客」一詞,在台灣是個新興的族群,呂茗芬的碩士論文〈屏 東地區閩客雙方言接觸現象——以保力、武洛及大埔為例〉以及〈二次移民後的 客家語言文化:記錄屏東縣車城鄉保力地區〉皆有提及到閩、客接觸的屏東地區, 而滿州是個相較於周邊鄉鎮知名度較低的鄉鎮,相鄰的是古城恆春,南邊又是渡 假勝地的墾丁,這樣純樸的鄉鎮裡,卻融合了多種族群,當地人說話多以鶴佬話 為主,但身分卻可能是客家人或是原住民,實為特別。 客家人一向以「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為中心信仰,到底是什麼原因讓 客家人在短短近 100 年內,生活用語從客家話轉變成了鶴佬話?從有文獻以來, 鶴佬人在滿州地區所佔的人口數皆少於客家人,約為 2-3 成的人口,在滿州也有 許多原住民,也因為原住民的關係,讓滿州鄉受到政府補助許多資源,但客家人 為何不是從客家話轉變為原住民語呢?在台灣其他各地的客家人往往也努力延 續著客家文化及客家語言,但來到了滿州為何卻是相反的?台灣其他各地的客家人週邊也有許多鶴佬人,但為何其他地方可以保持延續,而滿州鄉卻快速流失客 家語呢?這些都是筆者充分想要去了解的原因。 (二) 研究目的 本文的主要目的為釐清在滿州鄉以客家人為多數的鄉鎮,為了什麼原因而改 作使用鶴佬話?是因為週邊較為繁華的城鎮皆以鶴佬話為主要通行語,在生活溝 通方面較為便利?或是人口外移嚴重,再遷回來滿州定居的人口便以鶴佬話為主 要使用語言,而帶動了當地改變所使用的語言?或是在台灣目前較為盛行的語言 便是華語及鶴佬語,而生活週遭又以鶴佬語為主,因此捨棄掉自己的母語而使用 生活上較為便利的鶴佬語?亦或是因為「族群認同」的關係?「語言,是一個族 群的標籤。」要判定這個族群是否走向滅亡,該族群的語言使用度便可看出端 倪。因此,當在滿州的客家先民,選擇使用鶴佬語,教育下一代也是使用鶴佬語 時,「族群認同」便在無形之中展露無疑? 在當地雖然目前多以鶴佬話為通行語,但仍然有客家話的詞彙殘餘,本文所 使用的特殊詞彙,較多是屬於客家話拗折成鶴佬話的,如:「血崩」的客家話為 hiat3 pen11 san13,3但拗折成鶴佬話則唸為huew3 paq33 suP55,用客家的詞彙唸成鶴 佬話的語音,因此,可斷定該詞為客家詞彙的殘餘而證明該地有客家人的存在。 因此,本文主要是以這些客家詞彙殘餘來證明族群認同上的改變,而改變的原 因又是什麼? (三) 研究方法 本文調查時間為2008年7-8月。4所採取的方式為社會語言學的調查方法,從 傳統語言學的調查方式中找出47個特殊詞彙,裡面包含親屬詞彙及拗折為鶴佬話 的客家詞彙殘餘等兩大部分,「親屬稱謂,是族群語言的最後堡壘。」因此,從 親屬稱謂亦可看出該語言的使用頻率。 訪問在地出生及長大的發音人,其中中年層 30~59 歲5的發音人為 46 人,老 年層 60 歲以上的發音人為 63 人,總計為 109 人。滿州鄉共有 8 個村,分別為滿 3 本文使用 IPA 標音方式,調值標於右上為本調,右下為變調。 4 本案為客委會的計畫,張屏生為主持人之一,調查範圍包含高、屏兩地的福佬客,其中屏東縣 滿州鄉的主要調查人員有筆者及王桂蘭兩人。 5 中年層的歲數差距為 30 歲,主要原因是訪問發音人時有的是兩代皆問,因此有 2 位的年齡是 40 歲以下,其餘皆為 40-59 歲間。而中、老年層的人數比例雖無太大懸殊,但仍然是在約中年 層:老年層=45:55,主要原因是當地人口外移嚴重,多數留下的皆為老年層及年幼的孩童, 青年層及中年層則因就學或是就業而離開,因此在調查訪問過程中,要尋找中年層較為困難。
州村、永靖村、港口村、響林村、長樂村、里德村、九棚村及港仔村,而里德、 九棚及港仔文獻記載多為排灣族原住民,因此與本文不符,總計共調查 5 個村落。 將調查的資料作數據的統計及分析,可看出親屬稱謂的流失速度跟文獻上所 呈現的流失速度,不分軒輊。而一些較為不常使用的詞彙,在老年層中,可能在 小時候還有這樣的環境,因此詞彙被保留了起來;但到了中年層,流失速度非常 的快。如:客家傳統服飾「大襟衫」th ai55 khim11 sam13,在當地的鶴佬話唸為「大 裾衫」tua11 ki55 sP55,但中年層的已失去了這樣的環境,詞彙因而跟著消失。
三、 文獻探討
滿州鄉是個異鄉客的新家,當地除了土生土長的原住民,漢人大約是 18 世 紀初期才進入滿州,在歷史文獻上首次提到入墾滿州的事件是在清朝康熙末年至 乾隆初年,粵人王成古可說是移入滿州的漢人之始。 王成古於康熙末年或乾隆初年渡海到瑯嶠龜璧灣(今車城鄉),接近原住民 獲得信任,並准許王成古寄居於此與開發當地,並與蚊蟀社女子結婚定居。6清 同治初年(西元 1861 年),客家人鄭吉來兄弟,由仁壽、茄湖(茄冬湖)、頭 溝等里,以及車城鄉埔墘村地區進來,並沿著東海岸嘗試拓墾泰慶里(即今滿州 鄉)。(劉還月 2003:154) 清光緒元年(西元 1875 年)第一任恆春縣令周有基(廣東人)令民試種福 建省武夷山茶樹苗於羅佛山(今之永靖村後之老佛山)及安定里大港口庄(及今 之港口村),朱姓7亦在港口茶山種植港口茶,生意興隆而定居下來,詹姓在社 麻里(今永靖村)港口經商而定居,隨後鍾、陳、張、謝亦先後加入九個厝(今 長樂村),向原住民購買土地而定居。 來到滿州的先民,原籍大多是福建、廣東兩省,而廣東人集中在潮州府、嘉 應府、惠州府,由李棟明(1977:34)〈台灣人口籍別與姓氏研究〉34 頁圖一 (本省籍漢人之來源)可看出,來到台灣高屏地區的是廣東省嘉應州的客家人, 是輾轉來到滿州定居,先民在遷徙的過程中分別住過其他地區而後才來到滿州定 6 《滿州鄉志》大事記紀錄為康熙 54 年(西元 1715 年)、頁 288 紀錄為雍正年間;《恆春鎮志 卷一沿革志》紀錄為乾隆 5 年(西元 1740 年)。前後時間相差約有 25 年。 7 即為第四部份港口村裡茶山路的朱氏。居,而車城鄉跟滿州鄉地理位置相鄰,因此很多滿州的先民都是從車城鄉移居而 來。8 清雍正年間,鶴佬、客家人、鳳山八社民都向沿山埔地開拓,客家人利用 雍正年間(西元 1732 年)吳福生之變,將下淡水溪以東,是為其割據地 盤,但鶴佬人在得到鳳山八社的合作下,客家人的進展因此受到限制,甚 至喪失若干土地,並逼使客家人向美濃、高樹一帶發展。乾隆初,這一帶 終於成為所謂六堆中的右堆,不過在(1)林邊的粵人則被閩人所迫移入 佳冬。其實,(2)粵人在雍正年間已深入車城、滿州等地拓墾……恆春 遲至道光末年才漸為漢人拓墾,車城、滿州、枋山部份地區更遲至同、 光年間才有閩、粵人入墾,開拓最晚的是恆春的鵝鸞鼻(舊至厚里),這 一帶直至光緒三年(西元 1877 年)才有閩人入墾。(潘英,1992:210) 上文,(1)在滿州鄉的客家人裡,也有一部分從佳冬移居而來,而在佳冬 的客家人又是從林邊而來。(2)在許多文獻上提到滿州的拓墾大多是在康熙末 年至乾隆初年,但「粵人在雍正年間『已』深入車城、滿州等地拓墾」,可能著 重在車城,滿州在那時才剛開始拓墾不久,應該不會是有「已」這麼久了。 而保力村是車城鄉最大的客家村落,據稱清乾隆年間中葉,廣東客家楊、張、 鄭、古等四姓,移墾者多為上述所說的廣東嘉應州人士,由屏東六堆地區到保力 者,如佳冬楊姓、萬巒陳姓、竹田張姓、麟洛馮姓等,之後並有房、古、曾(屏 東內埔)等姓移入,大約經 5、60 年後於道光年間,本村的先民後裔再向統埔及 滿州鄉遷移一部分。(屏東縣車城鄉公所,2004:108-109) 這些歷史文獻在在拼湊出,在滿州鄉的客家人,與屏東的客家人是有互相關 聯的,直到滿州才算是真正的定居下來。 李棟明(1977:37)〈台灣人口籍別與姓氏研究〉圖二(本省籍漢人依祖籍 別分部圖)是根據 1926 年漢人鄉貫調查資料而成,台灣地圖上的滿州鄉的祖籍 圖畫上了屬於來自廣東省的顏色,因此可看出在 80 年前,滿州鄉是以客家人為 多數。 又依昭和 3 年(西元 1928 年)台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所作之「台灣在籍漢 民族籍貫鄉別調查」,滿州鄉祖籍粵籍者佔 53%,閩籍佔 29%,為滿州鄉移墾 之人群組成情況與上述的圖二相呼應。 8 呂茗芬〈二次移民後的客家語言文化:記錄屏東縣車城鄉保力地區〉提到作者也有去滿州鄉港 口村找到一些客家移民,調查他們的語言使用狀況,發現在保力地區(包含保力村及統埔村)所 調查到的現象(親屬稱謂或其他客家殘餘的詞彙),在滿州鄉港口村也使用普遍。
時過 30 年,於民國 45 年 9 月(西元 1956 年)調查屏東縣各鄉鎮市人民之 族系分布,其中滿州鄉的鶴佬人佔了 39.2%、客家人佔了 43.8%,與「台灣在籍 漢民族籍貫鄉別調查」相互比較,鶴佬人增加了約 10%,而客家人則剛好也減少 了約 10%,(潘英,1992:216)由此可見操客家話的人及客家認同度,比例正 在減少。 《滿州鄉志》於民國 88 年(西元 1999 年)出版,但關於人口族系的分布卻 直接引用民國 45 年(西元 1956 年)的資料,而沒有再作進一步調查,有可能是 因為客家人的「鶴佬化」迅速,過了 40 年後已分不清誰是客家人誰是鶴佬人了; 或是近年來原住民的族群認同如火如荼的展開,而滿州鄉境內也有許多原住 民,因此僅分原住民及漢人的區別。 再比較呂茗芬 2007 年〈屏東地區閩客雙方言接觸現象——以保力、武洛及 大埔為例〉所作之地區比較,原本多數為客家人居住的地區但閩南人為多數的社 會中不得不呈現一個客觀現象: 詞彙借用、替代現象產生後,語言與文化就已開始被強勢社會同化,語言 的借用可視為某些文化習慣被替換的開始。(呂茗芬,2007:85) 而在文章結論中也提到: 不論早期或現代村民的語言態度都是以功利主義為主,前者以實用必要 性,後者以能溝通就好。(呂茗芬,2007:86) 其實這樣的現象,不論是在保力或是滿州,在台灣各地都時刻發生著這樣的情況。 清末沈葆禎來台開辦了開山撫墾以及移民時邊兩項重要的政策,在當時的 恆春縣城有了莫大的影響,留下了一首桂林胡徵〈恆春竹枝詞〉: 漫說恆春太寂寥,城中街市二三條;居民盡是他鄉客,一半漳泉一半潮。 當時的恆春縣城,客家人的勢力足以跟鶴佬人分庭相抗,而當初在地圖上 塗上了屬於廣東籍的顏色的滿州鄉,從滿州鄉開始有紀錄籍貫時,一直都是客 家人多於鶴佬人,但為何到了現在卻幾乎「鶴佬化」了?這或許不能全都以「語 言使用環境」來歸咎,而是衍伸出對於族群認同的重要性。 根據滿州鄉公所觀農課課長徐先生說: 在西元 2007 年客家電視台來到滿州鄉港口村拍攝了一紀錄片,記錄原籍 為客家人但現卻不會說客家話的『鶴佬客』,港口村大概有 400 戶為客家 後裔,但現在仍會說的客家話的客家人已寥寥無幾,甚至僅找到一位老人
家會說客家話了,影片的最後一幕非常落寞,而全村現在幾乎全數都以鶴 佬話為主要使用語言。 據台灣總督府的調查時至今日不過 80 年,客家後裔的減少,或多或少是通 婚而減少,但也有一部分是對於自己的身分認同而產生混淆所致。時至今日, 「客家人」已成為現在的村民共同的記憶,只知道自己的祖先是客家人,而到了 自己卻已經成為「客無著」、「客無過」的一份子了。
四、 調查資料分析
(一) 滿州鄉鶴佬客宗族聚落分析 行政村 聚落 主要宗族9 備註10 新庄仔 寶樹謝 永靖村 庄內路 穎川賴 陳、鍾、余、吳、 葉 茶山路 沛國朱、隴西李、穎川鍾、 太原王 公館路 穎川鍾 港口村 橋頭路 新安古、魯國曾、鄔 高、尤 中山路 寶樹謝、清河張 滿州村 中正路 熊 王、鍾 里德村 詹、曾、張、林 福安路 敦煌洪、京兆宋、清河張、穎川賴 福林路 江夏黃、清河張 响林村 福德路 河南邱、穎川鍾、隴西李 胡、郭、王 長樂村 萬德路 寶樹謝、敦煌洪 長、張、鍾、陳 港仔村 姚 九棚村 江、朱、林 9 滿州鄉潘為大姓,佔了兩成比例,分布在各村別,因此無特別標示。 10 此表格的主要宗族為筆者調查的發音人較大姓氏,備註為《滿州鄉志》頁 273-276 的各村人口 分布,有重複到主要宗族裡的姓氏則不再填寫。根據劉還月《台灣的客家人》(2003:162)提到: 滿州東海岸的九棚和港仔,也是早期客家人重要的入墾據點。然而到二 十世紀末雖然老一輩人家,多少知道一些早年來墾的先民,可能跟客家 人有一點關係,九棚村內的土地公廟,依舊保有一些客家色彩,家戶中 的龍神,也還有少數家庭保留著,除此之外,這兩個早已變成觀光村的 小地方,實在很難再找到跟客家有關的史蹟。 上述事由加上地處山區,較難到達目的地,因此筆者沒有前往該地進行調查。 (二) 滿州鄉鶴佬客語言概況 本文問卷內容分兩大類,一類為發音人之基本資料,還包含語言能力、語言 使用情形、語言態度,在訪問之前會用幾個基本條件來確認是否為客家人的後 代,如:當地客家大姓11或是先問幾個客家殘餘詞彙等,確認後才進行訪問;一 類為調查客家話殘餘詞彙的干擾 47 詞彙。 第一類、發音人的基本資料,滿州鄉語言與族群認同間的關係: 問:您是____? 閩南人 客家人 外省人 原住民 其它 60 歲以上 59(93.6%) 3(4.7%) 1(1.5%) 60 歲以下 41(89.1%) 2(4.3) 3(6.5%) 這個問題所顯示出來的比例是發音人主觀認定上的答案,在 60 歲以上的認 為自己是閩南人的比例佔 93.6%,60 歲以下認為自己是閩南人的比例佔 89.1%, 非常一致的高比例認為自己是閩南人。而認為自己是客家人或是原住民皆佔少 數。 問:您的母語是____? 閩南話 客家話 國語 原住民語 其它 60 歲以上 61(96.8%) 2(3.1) 60 歲以下 45(97.8%) 1(2.1%) 11 作者去滿州戶政事務所查詢當地大姓的日治時期的戶政資料裡的「種族」查證,確認為「廣」 或是「福」。
問:您平常使用的語言是____? 閩南話 客家話 國語 原住民語 其它 60 歲以上 62(98.4%) 1(1.5%) 60 歲以下 45(97.8%) 1(2.1%) 問發音人的母語與平常使用的語言,在滿州鄉得到的答案算是一致。雖然老 年層與中年層人數的比例沒有完美的 5:5 比例,但各自所得到的答案卻是非常 一致,不論是 60 歲以上或是 60 歲以下,母語及平常使用的語言皆高達 9 成 5 以上的比例。 三個問題綜合起來可說明:發音人是客家人的後裔,但不論是哪個問題, 認為是閩南人、母語是閩南話及平常使用語言是閩南語的比例是絕對多數,在 第一類的基本資料上,已可看出客家人後裔的族群認同及語言認同上的改變。 1989 年洪惟仁所繪製的〈台灣客家方言島消失示意圖〉已將滿州歸入「已消失 的方言島」,時至今日,以茲為證。 第二類、客家話殘餘詞彙的干擾 47 詞彙: 滿州鄉的客家人目前所使用的語言多為鶴佬語,但在這之中仍有一些客家話 的殘餘詞彙,因此選出這 47 詞彙,主要是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為親屬詞彙共 17 詞;一部分為生活詞彙共 30 詞。將這 47 詞彙區分為三個類別,以作探討分 析: 1. 該詞彙為客家話殘餘且老、中年層皆有保留:
「半公母仔」puP51 kaq33 b55 a51、「籱䉂」kha55 lui51、「阿叔仔」a33 sk5 ga51或 是 a33 suk5 ga51、「走醒」tsau55 tshẽ51等詞。
2. 該詞彙為客家話殘餘,老年層保留比例較多,但中年層比例下降:
「大裾衫」tua11 ki55 sP55、「骹目珠」kha33 bak1 tsiu55、「新娘公」sin33 ntu33 kaq55 等詞。
3. 該詞彙已「鶴佬化」,直接用閩南語的詞彙:
「豆花」tau11 hue55、「阿公」a33 kuq55 或是a33 ke55、「牽亡」khan33 bq13、「齒 膏」khi55 k55等詞。
1. 該詞彙為客家話殘餘且老、中年層皆有保留: (1)「陰陽人」 中年層陰陽人 半公母仔 78% 半陰陽仔 22% 其它 0% 半公母仔 半陰陽仔 其它 老年層陰陽人 半公母仔 73% 半陰陽仔 18% 其它 9% 半公母仔 半陰陽仔 其它 在四縣客家話裡陰陽人是唸為「半公嫲」pan55 kuq35 ma11。直接用客家話的 詞彙拗折(張屏生,2008:8)成閩南語而成為「半公母仔」puP51 kaq33 b55 a51。 該詞彙不論是老或中年層皆集中在「半公母仔」,佔了7成以上,「半陰陽 仔」puP51 iam33 tu33 a51僅佔2成左右,其他說法是最少。這個詞彙雖然屬於較為 不常使用的層面,但也因為不常使用因此詞彙的唸法也就固定下來,不因為閩南 語的影響而改變。 (2)「叔叔」 中年層叔叔 阿叔仔 76% 阿叔 24% 其它 0% 阿叔仔 阿叔 其它 老年層叔叔 阿叔仔 67% 阿叔 33% 其它 0% 阿叔仔 阿叔 其它 在四縣客家話裡,叔叔唸為「a35 suk5」,屬於親屬稱謂詞。在滿州調查17 個親屬稱謂詞裡,這是較少屬於有保留客家話殘餘的詞彙,且變體很一致的只有 「阿叔仔」a33 sk5 ga51或是 a33 suk5 ga51和閩南話的「阿叔」a33 tsik3這兩種。
不論老中年層皆是以「阿叔仔」為主要,佔了6、7成的比例,而「阿叔」這 個變體也佔了2、3成,大致為2:1。可能是因為「叔叔」這個親屬地位屬於較為 容易存在的,因此較能保留下來,相反的,若是輩分離自己本身較遠的親屬稱謂
可能就較難保存,如:姑婆的丈夫稱為「丈公仔」tsh
(3)「動物發情」 中年層動物發情 走醒 78% 痟 18% 其它 4% 走醒 痟 其它 老年層動物發情 走醒 67% 痟 33% 其它 0% 走醒 痟 其它 在四縣客家話動物發情唸為「tseu31 saq13」,直接用客家話的詞彙拗折成閩 南語而成為「走醒」tsau55 tshẽ51。一般閩南語則唸為「痟」siau51,指的是雌性動 物發情引來雄性動物進行交配。這個詞屬於生活用詞較不常使用的層面,但仍 然以6、7成的比例保留下來。 在語音詞彙裡所分的第一部份,「客家話殘餘且老、中年層皆有保留」,總 體來說,親屬稱謂詞方面保留下客語殘留的並不多,較為明顯的也只有叔叔這 個詞彙,剩餘 16 個詞彙已用不同的加快速度成為第三類的「已趨向『鶴佬化』, 直接以閩南語的詞彙作使用」。而在一般生活詞彙方面,則是和人體特徵、習性 相關的詞彙有所保留下來,或許是因為這樣的詞彙並不是那麼樣的常用,和外 界接觸、交流的機會不是那麼大,受到外圍強勢閩南語影響的機率反而較小, 因此學起來後反而容易保留下來。 2. 該詞彙為客家話殘餘,老年層保留比例較多,但中年層比例下降: (1)「一種衣服」 中年層一種衣服 大裾衫 33% 對襟仔衫 13% 其它 54% 大裾衫 對襟仔衫 其它 老年層一種衣服 大裾衫 67% 對襟仔衫 26% 其它 7% 大裾衫 對襟仔衫 其它 在四縣客家話「一種傳統服飾,女性會穿紐扣橫紐的布料製的大藍衫」唸為 「大襟衫」th ai55 khim11 sam13。該詞直接用客家話詞彙轉拗成閩南話唸為「大裾 衫」tua11 ki33 sP55。 一般閩南語「一種傳統服飾,男女性皆可穿的鈕扣為直紐的布料製的大藍 衫」唸為「對襟仔衫」tui51 khim33 mP33 sP55,二者在紐扣方面有所差異,一般橫 紐的為女性服飾,而直紐的多為男性服飾但女性也可穿。在意義上有些許差 異,但兩個族群皆以各自詞彙取代為統稱的概念。
這個詞彙有兩個變體:「大裾衫」tua11 ki55 sP55和,從「大裾衫」這個變體 來看,中年層(33%)會說這個詞彙的僅是老年層(67%)的一半,而「對襟仔 衫」也呈現出類似的情況,13%:26%,但在其他變體的部分中年層則是數量多 過於老年層,也就是說「大襟衫」在生活中可以說完全消失了,所以要能正確的 說出該詞彙較為困難,因此便用其他詞彙來替代。很明顯的,不論是「大裾衫」 或是「對襟仔衫」,從老年層至中年層已消失了一半。「詞彙是文化的載體」, 生活中失去了這個文化,這個文化的詞彙也隨之消失。 (2)「新郎」 中年層新郎 新娘公 63% 新郎 33% 其它 4% 新娘公 新郎 其它 老年層新郎 新娘公 71% 新郎 26% 其它 3% 新娘公 新郎 其它
在四縣客家話「新郎」唸為「新娘公」sin35ioq11 kuq13,直接用客家話詞彙 轉拗成閩南話「新娘公」sin33 ntu33 kaq55。
客家人傳統社會裡,女性佔了非常重要的「農事生產地位」,需要下田耕 作、照顧家庭等等,因此「客家女性」是堅毅、勤儉持家的代表,所以在男女地 位上,和閩南族群比起來較為不同。因此,結婚場合裡迎娶女性的男性稱為「新 娘公」sin35ioq11 kuq13,「新娘的丈夫」。
隨著閩南文化的入侵,客家族群漸漸認為「新娘公」不是屬於很好的詞彙, 雖然該詞在中年層的比例上仍然佔了6成3,但在訪問過程中,發音人多會加上 補充:「現在比較多都是講『新郎』了啦!」。 (3)「腳踝」 中年層腳目 骹目珠 39% 骹目 56% 其它 5% 骹目珠 骹目 其它 老年層腳目 骹目珠 53% 骹目 47% 其它 0% 骹目珠 骹目 其它 在四縣客家話「腳踝」唸為「腳眼珠」kiok3 ian31 tsu13,直接用客家話詞彙 轉拗為閩南話「骹目珠」kh
在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盛傳著一句俗諺:「台灣錢,淹骹目」tai33 uan33 tst13, im33 kha33 bak5,指的就是淹到腳踝的地方。 老年層唸「骹目珠」和「骹目」的唸法比例相近,可見在老年層發音人成長 的時候,該詞受到一般閩南語的影響有一定的程度,但唸「骹目珠」至少還有超 過5成的比例,到了中年層卻相反,換成唸「骹目」的比例超過5成。其實不管是 中老年層,二者的比例都接近1:1,但勝者卻換成「骹目」,或許可以預測出他 未來的走勢。 總體來說,第二部分「該詞彙為客家話殘餘,老年層保留比例較多,但中年 層比例下降」,這個趨勢可以說是一種「現實上的過渡期」,因為不論由族群認 同或是語言認同上,皆趨向了閩南語,所以一些傳統的詞彙也隨著年齡漸漸的 消失,而這一類多半是屬於客家話、閩南話皆有的詞彙,但因為閩南話較為強 勢,因此入侵而取代。 3. 該詞彙已「鶴佬化」,直接用閩南語的詞彙: (1)「祖父」 中年層祖父 港口阿公 40% 屏東阿公 60% 其它 0% 港口阿公 屏東阿公 其它 老年層祖父 港口阿公 54% 屏東阿公 46% 其它 0% 港口阿公 屏東阿公 其它 四縣客家話唸為「阿公」a11 kuq13,屬於親屬稱謂。客家話詞彙直接轉拗為 閩南語為「阿公仔」a33 kuq55 a 51 或是a33 kq55 a 51 ,一般閩南話唸為「阿公」a33 kq55。 這個詞彙在兩代之間產生了很明顯的消長,在老年層雖然兩者已接近1:1 的比例,到了中年層唸一般閩南語的「阿公」a33 kq 55已佔了6成,可見唸一般 閩南語的「阿公」的人數正在快速增加。 從圖裡的比例可看出該詞彙變化的方向:a11 kq 13 → a33 kq 55 a 51 、a33 kq55 a51 → a33 kq55。 有人說:「親屬稱謂,是客家話最後的堡壘。」但本文所調查的 17 個詞彙 裡,僅有「叔叔」仍保持著客家話殘餘的部分,其他 16 個詞彙已被「鶴佬化」。 在滿州鄉的客家人,親屬稱謂上已經讓客家話殘餘的詞彙退出了競爭,直接由閩 南話的親屬稱謂作取代。又或者說,若是親屬稱謂是客家話的最後堡壘,都已經
被入侵殆盡了,是否可以間接證明,洪惟仁 1989 年〈台灣客家方言島消失示意 圖〉將滿州鄉歸類為「已消失的方言島」是個必然的趨勢? (2)「牙膏」 中年層牙膏 牙膏 3% 齒膏 86% 其它 11% 牙膏 齒膏 其它 老年層牙膏 牙膏 27% 齒膏 65% 其它 8% 牙膏 齒膏 其它 四縣客家話「牙膏」唸為qa11 kau13,用客家話詞彙直接轉拗成閩南話為「牙 膏」ge33 ko33,一般閩南話則唸為「齒膏」khi55 ko33。 該詞彙唸為一般閩南話「齒膏」,在老年層上已佔了6成5的比例;在中年層 上更是快速增加為8成6的比例,反觀唸為「牙膏」ge33 ko33的比例,從老年層到 中年層是從27%大幅下降至3%,可見該詞彙「鶴佬化」的速度非常快。連老年 層皆無法把關住客家話殘餘的詞彙,到了中年層只有是徹底的崩潰。 (3)「豆花」 中年層豆花 豆腐花 28% 豆花 72% 其它 0% 豆腐花 豆花 其它 老年層豆花 豆腐花 44% 豆花 56% 其它 0% 豆腐花 豆花 其它 四縣客家話「豆花」唸為「豆腐花」theu55 fu55 fa13,用客家話詞彙殘餘轉拗 成閩南語唸為「豆腐花」tau11 hu11 hue55,一般閩南語則唸為「豆花」tau11 hue55。
在老年層的比例唸一般閩南語「豆花」已超過了半數,但唸為「豆腐花」的 人佔有 44%,到了中年層唸一般閩南語「豆花」已超過 7 成的比例,而唸為「豆 腐花」的 28%,懸殊相當大。可見該詞彙「鶴佬化」的速度也不輸上面「阿公」、 「牙膏」的例子。 總體來說,第三部分「該詞彙已趨向『鶴佬化』,直接以閩南語的詞彙作使 用」是屬於三部分裡面所屬的詞彙佔的比例最多,其中尤以親屬稱謂居多,一般 生活詞彙若是已不再使用或是較少接觸到的詞彙,也歸入到了這個部分。這是 現實上的趨勢,不論是在世界各地,弱勢語言靠往強勢語言是必然所趨,在台灣
各地這樣的情形也是時刻發生著,而滿州鄉的客家人,從日治時期有文獻記載開 始,以客家人佔多數,但不到 100 年的光陰,卻被歸入客家話裡「已消失的方言 島」,不免讓人嘆息。「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信條終究是敵不過現實上 的需要。 (三) 地圖及文獻上鶴佬客的消長 滿州鄉在歷史文獻上,多是提及到恆春時便順道一談,並沒有太多專書是紀 錄關於滿州鄉的各族群。以下為四張有關滿州鄉的相關地圖,如下: 圖一 滿州鄉鶴佬客聚落分布及滿州鄉區域圖 本文所繪〈滿州鄉鶴佬客聚落分布圖〉是將調查的地點以及村里繪出鶴佬客 目前所居住的位置。目前在滿州的鶴佬客多居住在港口村、永靖村、滿州村、響 林村及長樂村。九棚村、里德村和港仔村多為原住民。
圖二 台灣言語分布圖
(資料來源:小川尚義,1907,〈台灣言語分布圖〉,《日台大辭典》)
在日治時期 1907 年小川尚義《日台大辭典》裡的附錄〈台灣言語分布圖〉, 將滿州鄉的地理位置畫上了屬於「客人」的藍色符號,在 100 年前那時,客家人 仍屬於多數。
圖三 台灣在籍漢民族分布圖
(資料來源:1930 年代日本總督府繪製之〈台灣在籍漢民族分布圖〉。)
日治時期昭和年間,約 1930 年代,日本總督府繪有一幅〈台灣在籍漢民族分布 圖〉,將滿州鄉畫上了屬於客家人遷徙過來的中國廣東省嘉應州的符號,此時仍然以 客家人為多,閩南人、原住民在當時的滿州仍屬於少數。
圖四 台灣客家方言島消失示意圖 (資料來源:1989 年洪惟仁繪製之〈台灣客家方言島消失示意圖〉) 1989 年洪惟仁〈台灣客家方言島消失示意圖〉已清楚的將滿州鄉劃為「已 消失的方言島」。本文所調查的結果顯示,亦是以「鶴佬化」方向前進,或許再 過不久,滿州鄉便可進入完成「鶴佬化」的階段。
五、 結論
本文由詞彙進行調查,有人說:「親屬詞彙是該語言中的最後堡壘。」但從 17 個親屬詞彙中,僅有「阿叔仔」a33 sk5 ga51或是 a33 suk5 ga51,得以保留一併 討論語言使用及族群認同關係,無論由詞彙或是訪談過程所統計的比例,其他皆 已明顯的鶴佬化了。而 30 個生活詞彙裡,僅有幾個詞彙中老年層還有保留,其 餘的抑是鶴佬化了。 從訪談中,問到關於語言使用以及族群認同時,也有相當高的比例,皆能 看出「鶴佬化」的程度已相當深。雖然受訪者多半都知道自己的祖先為客家人, 但也多承認自己是「客無著」或「客無過」是的一份子,即使知道自己的祖先是 客家人,但問到要讓小孩在學校接受母語教育時,仍有半數要小孩學習閩南 語,這或許就是環境上的變遷以及語言優勢情況下所造成的結果。由以上幾張相關地圖及文獻依照年代排列可知,在兩百多年前的滿州鄉, 是以客家人說客家話為主的社會,即使在 100 年前左右在地圖上,仍是以客家 人為主,但此時的閩南語已開始出現了一定的使用比例,過了 80 年,西元 1989 年洪惟仁已將滿州歸為「客家話已消失的方言島」。短短的 200 多年,竟然可以 將一個地區的語言使用徹底的消滅並且取代,或許這也是台灣另類的奇蹟。 有一句話說:「寕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或許所保留下來的俗諺,往往 也是代表著老祖先的想法,但這個一貫的信念,也抵不過後代在現實上的環境 以及競爭需要,而逐一褪去。
引用書目
小川尚義,1907,〈台灣言語分布圖〉,《日台大辭典》,台灣總督府。 行政院客委會,2007 年度鶴佬客調查勞務採購案之期中報告》,台北:行政院 客委會。 呂茗芬,2006,〈二次移民後的客家語言文化:記錄屏東縣車城鄉保力地區〉, 第 5 屆客家學術研討會。 呂茗芬,2007,〈屏東地區閩客雙方言接觸現象——以保力、武洛及大埔為例〉,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台灣語言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棟明,1977,〈台灣人口籍別與姓氏研究〉,《台北文獻》,第 39 期。 洪惟仁,1997,《高雄縣閩南語方言》,高雄:高雄縣政府。 洪惟仁,2006,《台灣方言之旅》,台北:前衛。 恆春鎮志編纂委員會,1999,《恆春鎮志》,屏東:屏東縣恆春鎮公所編印。 屏東縣車城鄉公所,2004,《車城鄉志》,屏東:屏東縣車城鄉公所編印。 屠繼善,1960,《恆春縣志》,台北:台灣大通書局。(台灣文獻叢刊第 75 種) 張屏生,2008,〈移民族群標誌——恆春地區鶴佬客客家話殘餘詞彙特徵〉,2008 「國家與族群」國際研討會。 劉還月,2003,《台灣的客家人》,台北:常民文化。 潘英,1992,《台灣拓殖史及其族性分布研究(下)》,台北:自立。 熊金郎,1999,《滿州鄉志》,屏東:屏東縣滿州鄉公所編印。 滿州鄉公所網站 http://www.pthg.gov.tw/TownMto/Default.aspx 滿州戶政事務所網站 http://civ.pthg.gov.tw/style/240/bexfront.php附錄
編 號 詞 條 保 力 村 閩 南 話 港 口 村 閩 南 話 屏 東 閩 南 話 內 埔 客 家 話 1 伯父 阿 伯 a33 pak3 阿 伯 a(55) pak3 阿 伯 a33 pew3 阿 伯 a35 pak5 2 姑媽 阿 姑 a33 ku55 阿 姑 仔 a33 ku33 a51 阿 姑 a11 k55 阿 姑 a11 ku13 3 姑婆 姑 婆 仔 ku55 p33 a51 伯 婆 pak1 p13 姑 婆 k33 p13 姑 婆 ku35 po11 4 枇杷 枇 杷 pi33 pe13 枇 杷 pi33 pe13 枇 杷 pi33 pe13 枇 杷 pi11 pa11 5 楊桃 楊 桃 tu33 t13 楊 桃 tu33 t13 楊 桃 tu33 t13 楊 桃 ioq11 to11 6 姓氏 馮 paq13 馮 paq13 馮 paq13 馮 puq11 7 箕 箕 tsha33 ki55 箕 tsha33 ki55 箕 tshia33 ki55 箕 tsha35 ki13 8 車城 車 城 tsha33 siP13 車 城 tsha33 siP13 車 城 tshia33 siP13 車 城 tsha35 saq11 9 祖父 阿 公 a33 kuq35(ke55) 阿 公 a33 kuq55(ke55) 阿 公 a33 kq55 阿 公 a11 kuq13 10 伯公 伯 公 pak1 ke55 伯 公 pak1 kuq55 伯 公 pe51 kq55 伯 公 pak3kuq13 11 舅公 舅 公 仔 khiu55 ke33 qP51 舅 公 仔 khiu55 ke33 qP51 舅 公 ku11 kq55 舅 公 khiu55kuq13 12 舅舅 阿 舅 仔 a33 kiu33 a51 阿 舅 仔 a33 kiu33 a51 阿 舅 a33 ku33 阿 舅 a33 kiu13 13 叔公 叔 公 仔 sk1 ke33 qP51 叔 公 仔 suk1 kuq33 qP51 叔 公 tsik5 kq55 叔 公 suk3kuq13 14 叔叔 阿 叔 仔 a33 sk5 ga51 阿 叔 仔 a33 suk5qP511 阿 叔 a33 tsik3 阿 叔 a35 suk5 15 丈公 丈 公 仔 tsq55 ke33 qP51 丈 公 仔 tsq55 kuq33 qP51 丈 公 ttu11 kq55 丈 公 tsoq55kuq13 16 姑丈 姑 丈 仔 ku55 tsq33 qP51 姑 丈 仔 ku55 tsoq33 qP51 姑 丈 k33 ttu33 姑 丈 ku11 tsoq5517 曾祖父 阿 太 a33 tai51 阿 太、 阿 祖 a33 tai51 a33 ts51 阿 祖 a33 ts51 阿 太 a11 tai55 18 祖母 阿 婆 a33 p13 × 阿 媽 a33 mP51 阿 婆 a35 po11 19 嬸婆 叔 婆 仔 sk1 p33 a51 叔 婆 suk1 p13 嬸 婆 tsim55 p13 叔 婆 suk3po11 20 妗婆 舅 婆 仔 khiu55 p33 a51 × 妗 婆 kim11 p13 舅 婆 kiu35 po11 21 伯母 伯 姆 仔 pak1 mB33 a51 伯 姆 仔 pak3 mB33 a51 阿 姆 a33 ?51 伯 姆 pak3mB13 22 舅母 舅 姆 仔 khiu55 mB33 a51 舅 姆 仔 khiu55 mB33 a51 阿 妗 a33 kim33 舅 姆 khiu11mB13 23 土地公 伯 公 pak1 ke55 伯 公 仔 pe51 kq33 a51 土 地 公 t55 li11 kq55 伯 公 pak3kuq13 24 月亮 月 光 gue11 ke55 月 光 gue11 ke55 月 娘 gue11 ntu13 月 光 5 koq13 25 垃圾 垃 圾 la51 sap3 垃 圾 la51 sap3 糞 掃 pun51 s11 垃 圾 lap3sep3 26 牙膏 牙 膏 ge33 k55 × 齒 膏 ki55 k55 牙 膏 qa11 kau13 27 薰香蕉 熰 弓 蕉 au33 kin33 tsi55 × 熅 弓 蕉 un55 kin33 tsi55 熰 弓 蕉 eu55kiuq11 tseu13 28 舀去 多餘的 湯汁 湢 泔 pi51 am51 湢 泔 pi51 am51 閼 泔 at5 am51 湢 飯 湯 pi55fan55 toq11 29 水桶 錫 桶 sia51 taq51 錫 桶 sia51 taq51 鉛 桶 ian33taq51 錫 桶 siak3 tuq11 30 螺絲 起子 螺 絲 轉 l11 si33 tsuan33 螺 絲 轉 l11 si33 tsuan33 螺 絲 絞 l11 si33 ka51 螺 絲 轉 仔 l11s11 tson55 ne31 31 豆花 豆 腐 花 tau11 hu11 hue55 豆 腐 花 tau11 hu11 hue55 豆 花 tau11 hue55 豆 腐 花 teu55fu55fa13 32 陰陽人 半 公 母 仔 puP51 kaq33 b55 a51 半 公 母 仔 puP51 kaq33 b55 a51 半 陰 陽 仔 puP51 lam33 ntu33 a51
半 公 嫲 pan55 kuq35 ma11 33 牽亡 牽 仙 kan33 sian55 × 牽 亡 kan33 bq13 牽 仙 kian11 sian13 34 血崩 血 崩 山 huew3 paq 33 suP55 血 崩 山 huew3 paq 33 suP55 摒 血 piP51 huew3 血 崩 山 hiat3 pen11 san13
35 魚簍 籱 䉂 ka55 lui51 籱 䉂 ka55 lui51 籱 仔 ka55 a51 䉂 公 lui31 kuq13 36 口角炎 爛 喙 角
nuP11 tsui51 kak3
爛 喙 角 nuP11 tsui51 kak3
臭 喙 角 tsau51 tsui51 kak3
爛 喙 唇 lan55 tsoi55 sn11 37 盪鞦韆 幌 晃 槓 hPi51 kq11 kq51 幌 晃 槓 hPi51 k11 kai55 幌 千 鞦 hPi51 kan33 tsiu55
吊 晃 槓 tiau55 koq11 kon55 38 茄子 × 吊 菜 tiau51 tsai11 茄 仔 ki33 a51 吊 菜 tiau55 tsoi55 39 一種 衣服 × 大 裾 衫 tua11 ki33 sP55 對 襟 仔 衫 tui51 kim33 mP55 sP55 大 襟 衫 tai55 kim11sam13
40 砧板 × 砧 枋 tiam33 paq55 砧 tiam55 砧 枋 tsem11 pioq13 41 煉鐵 × 淬 水 tsi51 tsui51 鋼 gan51 ke11 淬 水 tsi55 sui31 42 眼屎 × 目 屎 bak1 sai51 目 屎 膏 bak1 sai55 k55 目 屎 muk5s31 43 腳目 × 骹 目 珠 ka33 bak1 tsiu55
骹 目 ka33 bak5 腳 眼 珠 kiok3 n31 tsu13 44 拍手 × 噗 手 pk5 tsiu51 扑 噗 仔 pa51 pk3 ga51 噗 手 仔 pok3su31 e31 45 睡覺 × 睏 目 kun51 bak5 睏 kun11 睡 目 soi55muk3 46 動物 發情 × 走 醒 tsau55 tsB551 痟 siau51 走 生 tseu31saq13 47 新郎 × 新 娘 公 sin33 ntu33 kaq55
新 郎 sin33 lq13
新 娘 公 sin35 q11kuq13
“We Would Rather Sell Ancestors’ Land than Forget the
Language Passed down by Ancestors”:
Using Manchu Township, Pingtung County Hakka
as an Example
Tsai, Hui-min
Ph. D. Student,
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Manchou township of Pingtung County has been mainly settled by Hakka people who migrated from Jiaying Prefecture in eastern Guangdong since the historical records exist. According to an investigation in 1928, Hakka made up nearly 53 percent of the population at that time. In 1956 the percentage dropped to 43.8, and later in 1980s Professor Ang, Ui-jin concluded that Manchou was already one of the “disappeared Hakka dialect islands.” Nowadays, Hakka people in Manchou speak Taiwanese in daily communication. What is the reason that makes their belief of “we would rather sell ancestors’ land than forget the language passed down by ancestors” collapsed gradually? Did their ethnic identity waver?
This paper is based upon the analysis of a sociolinguistic fieldwork dealing with language use, ethnic identity and a 47-word questionnaire. 109 local native speakers were interviewed and the outcome shows that Manchou Hakka people consider themselves Taiwanese and their Taiwanese language still contain some lexicons with Hakka inter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