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Item 987654321/6271
全文
(2) 十二週體能訓練對國小手球運動員健康體適 能、運動體適能及生化指標之效應 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手球運動選手健康體適能、運 動體適能與生理指標三者間的相關聯,並以國民小學 高年級手球運動代表隊作為研究對象,嘗試透過健康 體適能促進課程的介入後,分別觀察健康體適能改變 對運動體適能及相關生理指標的影響,以便能更明確 的了解提升健康體適能水準對於維持健康狀態的重要 性 。 研 究 中 以 31位 國 民 小 學 手 球 校 內 代 表 隊 為 受 試 對 象,並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兩組別,對照組維持既有 手球運動訓練課程,實驗組則額外介入健康體適能促 進課程,並於十二週後測量期健康體適能、運動體適 能 及 各 項 生 理 指 標 的 變 化 , 資 料 處 理 以. one-way. ANCOVA 考 驗 兩 組 同 質 性 與 後 測 之 差 異 , 重 複 量 數 t-test 考 驗 兩 組 前 後 測 之 效 果 是 否 達 顯 著 差 異 水 準;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介入健康體適能課程後, 健康體適能水準顯著提升,但是健康體適能提升之 後,短時間內運動體適能並無顯著變化,而在提升健 康 體 適 能 水 準 後,健 康 相 關 生 理 指 標 均 呈 現 正 向 改 變。 關鍵字:健康體適能、運動體適能、手球運動。. I.
(3) The effects on health fitness, sport fitness and biological indicators of a twelve-weeks fitness training for elementary handball players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a h a n d b a l l p l a y e r ’s h e a l t h f i t n e s s , s p o r t fitness a nd other biologi cal indicators. With the use of an e l e m e n t a r y s c h o o l ’s h a n d b a l l p l a y e r t e a m a s a t e s t s u b j e c t , this research applies the principles of health and fitness into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and observes the influence on health fitness, sport fitness and other biological indicators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importance of promoting health fitness levels to maintain well being. In this research, the elementary s c h o o l ’s h a n d b a l l p l a y e r s a r e d i v i d e d i n t o t w o g r o u p s , o n e experimental and one contro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is to maintain its current handball training courses whil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s to have the twelve-weeks fitness training added to its handball training courses. After twelve weeks, measurements of the health fitness, sport fitness and other biological indicators are taken and processes with a o n e - w a y A N C O VA , w h i c h c o n s i d e r s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i n performance before and after the test. In addition, a repetition of t-test considers whether the two groups achiev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here the additional training is incorporated into its curriculum, health fitness has increased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H o w e v e r, a f t e r t h i s i n c r e a s e , s p o r t f i t n e s s d o e s not have any short term changes. In terms of other biological indicators, all health related indicators show positive improvements. Key words: health fitness, sport fitness, handball.. II.
(4) 謝 誌 就讀研究所這三年的時間承蒙呂欣善教授的細心指導, 本 論 文 方 得 以 順 利 完 成。自 認 才 疏 學 淺,拜 恩 師 之 諄 諄 教 誨 , 使學生終能在運動科學領域上稍有收穫,雖僅皮毛但已受用 無 窮,呂 欣 善 老 師 對 學 生 的 教 誨 與 照 顧,學 生 終 身 銘 記 在 心 。 亦承蒙大學時期恩師亦是口試委員的楊國煌教授,楊國煌教 授自大學期間便對學生疼愛有加,並引領我接觸手球運動, 時年楊國煌教授擔任台中教育大學總務長一職,業務繁重之 際還不忘鼓勵學生把握進修機會,且老師知道我須以工讀方 式完成學業,在不影響課業為前提下屢屢給予工讀機會,使 學生更能專心於學業。口試委員唐誌陽教授,返國任教於本 校時正值我碩士班二年級期間,或許是因年齡相仿因素與老 師亦師益友,在就讀碩班期間每每遭遇學業課業甚至是生涯 規 畫 難 題 時 , 唐 誌 陽 教 授 總 是 鼎 力 相 助 不 辭 辛 勞 的 給 予 協 助;也感謝各位口試委員在百忙之中審核論文,並惠賜教示 與 指 正 。 此 外 系 上 尚 有 多 位 師 長 的 勉 勵 與 指 導 學 生 感 激 不 盡,在此致上誠摯的謝意。能有機會就讀碩士班,還要感謝 大學時期摯友伯安同學的協助,還記得當年準備碩士班考試 時,熱心的與我討論答題技巧與讀書計劃,此情此景歷歷在 目。更要感謝雙親苦心栽培,家庭並非大富大貴,在兵役退 伍之後還能讓我無經濟後顧之憂,專心完成課業以提昇競爭 資本,但是雙親們自己過著儉約的生活,每次回到雲林老家 見到空曠的冰箱,總讓人不禁紅了眼框,最後還須感謝擔任 受試者的小學弟們及極力配合的教練群們。在此僅將這小小 的成就獻給各位師長、家人及朋友未來還有更多更艱困的難 關等待我去克服,吾將以追求更好的未來,來回報師長、家. III.
(5) 人、朋友的支持,在此獻上由衷的感謝。. 鍾育廷 謹誌 民 國 99 年 5 月 20 日. IV.
(6) 目. 錄.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II. 謝誌. .......................................... III. 目錄. ........................................... V. 表目錄. ....................................... VII. 圖目錄. ...................................... VI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 究 背 景 ............................... 1. 第二節. 研 究 動 機 與 目 的 ......................... 3. 第三節. 研 究 問 題 與 假 設 ......................... 6. 第四節. 研 究 範 圍 與 限 制 ......................... 7. 第五節. 名 詞 解 釋 ............................... 8. 第二章. 文 獻 分 析 ................................. 9. 第一節. 健 康 體 適 能 相 關 論 述 ..................... 9. 第二節. 運 動 體 適 能 相 關 論 述 .................... 19. 第三節. 生 理 指 標 相 關 研 究 ...................... 22. 第四節. 手 球 運 動 型 態 分 析 ...................... 26. 第三章. 研 究 設 計 與 實 施 .......................... 27. 第一節. 研 究 設 計 與 流 程 ........................ 27. 第二節. 研 究 對 象 .............................. 29. 第三節. 檢 測 方 法 及 工 具 ........................ 30. 第四節. 研 究 方 法 .............................. 38. 第五節. 研 究 工 具 .............................. 39. 第六節. 研 究 實 驗 .............................. 41. 第七節. 資 料 分 析 .............................. 42. V.
(7) 第四章. 結 果 與 討 論 .............................. 43. 第一節. 活 動 介 入 對 健 康 體 適 能 的 影 響 ............ 43. 第二節. 健 康 體 適 能 對 運 動 體 適 能 的 影 響 .......... 50. 第三節. 健 康 體 適 能 對 相 關 生 理 指 標 的 影 響 ........ 57. 第五章. 結 論 與 建 議 .............................. 64. 第一節. 結 論 .................................. 64. 第二節. 建 議 .................................. 65. 參考文獻. ...................................... 67. 附錄. .......................................... 76. VI.
(8) 表 目 錄 表 2-1 健 康 體 適 能 與 運 動 體 適 能 之 比 較 ............. 16 表 3-1 健 康 體 適 能 檢 測 項 目 ....................... 30 表 3-2 健 康 體 適 能 訓 練 課 程 表 ..................... 40 表 4-1-1 健 康 體 適 能 前 測 差 異 分 析 ................. 45 表 4-1-2 健 康 體 適 能 後 測 差 異 分 析 ................. 47 表 4-1-3 健 康 體 適 能 組 內 回 歸 係 數 同 質 性 檢 定 ....... 48 表 4-1-4 健 康 體 適 能 共 變 數 分 析 摘 要 表 ............. 49 表 4-2-1 運 動 體 適 能 前 測 差 異 分 析 ................. 51 表 4-2-2 運 動 體 適 能 後 測 差 異 分 析 ................. 53 表 4-2-3 運 動 體 適 能 組 內 回 歸 係 數 同 質 性 檢 定 ....... 54 表 4-2-4 運 動 體 適 能 共 變 數 分 析 摘 要 表 ............. 55 表 4-3-1 相 關 生 理 指 標 前 測 差 異 分 析 ............... 58 表 4-3-2 相 關 生 理 指 標 後 測 差 異 分 析 ............... 59 表 4-3-3 相 關 生 理 指 標 組 內 回 歸 係 數 同 質 性 檢 定 ..... 60 表 4-3-4 相 關 生 理 指 標 共 變 數 分 析 摘 要 表 ........... 62. VII.
(9) 圖 目 錄 圖. 2-1 運 動 、 體 適 能 與 健 康 關 係 圖 ................ 12. 圖. 3-1 研 究 設 計 架 構 圖 ........................... 27. 圖. 3-2 研 究 流 程 圖 .............................. 28. VIII.
(10)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隨著科技進步與醫學的發達,人類的生活型態有了重大 改變,並且擁有抵抗各種疾病的能力,在過去許多堪稱不治 之症的病症,拜醫學進步所賜現今都已有解決之道,也因如 此各國人民平均壽命皆有顯著的提升,而全世界的總人口數 也 迅 速 呈 倍 數 成 長 , 根 據 世 界 衛 生 組 織 (WTO)公 佈 的 各 國 平 均 壽 命 數 據 顯 示,台 灣 的 平 均 年 齡 為 男 性 7 4 . 5 歲 與 女 性 8 0 . 8 歲,而 日 本 的 平 均 壽 命 更 是 高 達 86 歲,由 此 可 知 人 生 七 十 古 來稀的觀點已不合適於現在的時代。 然而現今全球人口平均年齡雖不斷提升,但由於體能活 動不足的原因,致使威脅身體健康的疾病,由以往的傳染性 疾病逐漸轉化為退化與代謝異常症狀,並導致人類體能狀況 普 遍 低 落 , 此 即 為 新 陳 代 謝 症 狀 (metabolic syndrome) 。 所 以,為有效改善代謝症狀與提升體能狀態,各國均寄望以推 廣 運 動 的 方 式 來 促 進 體 育 的 發 展,進 而 維 護 國 民 健 康。因 此 , 各國均投入探究各階層學童青少年的體能狀況,並予以督促 鼓勵,希冀青少年能從小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以促進終身 運動推廣,進而提升全民健康。 體 適 能 (Physical fitness)的 概 念 受 到 重 視 , 最 早 起 源 於 1956 年 美 國 總 統 艾 森 豪 為 解 決 國 民 體 能 普 遍 落 後 , 而 成 立 「 青 年 體 能 總 統 委 員 會 (President's. Council. on. Yo u t h. F i t n e s s ),並 於 1 9 5 8 年 提 出 美 國 青 年 體 能 測 驗 ( A A H P E R Yo u t h F i t n e s s Te s t ) , 是 為 體 適 能 測 驗 的 雛 形 ( S c h u r r , 1 9 8 0 ) , 而 近. 1.
(11) 年 相 關 體 適 能 專 家 更 將 體 能 的 概 念 區 分 為 健 康 體 適 能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與 運 動 體 適 能 (skill-related Fitness)兩 類 型 (Corbin & Lindsey, 1994), 前 者 代 表 應 付 日 常生活的能力;後者則專指參與運動所需體能。兩種體能兼 具相關性,並且健康體適能是運動體適能之基礎,而運動體 適 能 為 健 康 體 適 能 之 延 伸 (吳 慧 君 , 1999), 此 外 若 進 一 步 將 兩種體能依目標與對象細分為,健康體適能的目的在促進身 體健康與預防疾病,且以大眾為對象;而運動體適能旨在於 增 進 運 動 競 賽 之 體 能 為 目 標 , 並 以 運 動 員 為 對 象 (方 進 隆 , 1998; 林 正 常 , 1997; 謝 錦 城 , 1998)。. 2.
(12)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一、健康體適能對現代人健康的重要性 體育活動蓬勃發展,不同種類屬性的運動項目也隨之激 增,不過雖然運動項目趨於多元,但社會大眾的健康程度反 而 不 如 以 往 。 學 者 方 進 隆 (1993)就 指 出 , 以 健 康 體 適 能 水 準 與健康程度狀態具高度相關性的觀點言之,這些單項運動未 必能滿足健康體適能的各種要素要求,且體適能水準的優劣 須由身體結構、身體功能和運動能力這三方面來考量,但這 三種體能因素之間雖具有相關性,卻非必然相關。而林貴福 與 盧 淑 雲 (1994), 在 「 比 較 不 同 運 動 代 表 隊 組 訓 對 健 康 體 能 效果之差異」的研究中指出,影響代謝症狀罹患的因素除身 體活動量高低外,尚包含健康體適能的狀況。而國外相關研 究也顯示,健康體適能中的有氧適能能力越佳則罹患代謝症 狀 的 機 率 將 會 下 降 ( B l a i r , 1 9 9 8 ),而 在 E i s e n m a n ( 1 9 8 6 ) 所 做 的 調查亦發現,健康體適能與死亡率之間呈現負相關,健康體 適能水準低落堪稱是一項重要的危險因子,改善健康體適能 可 以 降 低 死 亡 風 險,AAHPERD (1980)也 認 為,健 康 體 適 能 水 準與各種影響健康問題的危險因子有關聯,並且具有良好的 柔軟度可以減少背部及肌肉骨骼問題。而. Corbin (1991)發. 現,理想的身體組成可以減少罹患成人糖尿病的機率。由上 述相關文獻探討發現,健康體適能是影響現代人健康的重要 因素之ㄧ,此乃本研究的研究動機一。 二、促進專項運動選手對健康體適能的注意 運動員總給人強壯與有力的印象,在奧林匹克運動會格. 3.
(13) 言中,更將「更高、更遠、更強」列為引領運動員發展的目 標,在綜覽各類運動選手的成就表現上,具有良好運動體適 能的選手,其運動成就往往也較傑出,此現象由我國旅美棒 球選手王建民或多數具奧運水準的運動選手皆可見一斑。所 以,ㄧ般人普遍認為,運動員必然有極佳的運動體適能,且 在經過長時間且規律的運動訓練後,其健康狀態必定不亞於 常人。但事實情況卻非如此,因為,目前運動員多只重視其 運動體適能(專項體能)能力,對於健康體適能水準則忽略 不加以重視,且目前的證據也無法充分支持運動員健康狀況 與平均壽命優於或長於一般人。因此針對運動選手而言,健 康 體 適 能 是 否 需 額 外 加 強 , 尚 缺 乏 相 關 實 徵 研 究 可 加 以 驗 證。但可想而知的是,部份偏於靜態的特殊專項運動,如: 射擊、射箭或是運動方式種類較為特殊的運動選手,其心肺 耐力或者健康適能未必顯著優於規律運動的非選手族群,因 此,為促進專項動選手對健康體適能的注意,乃為本研究的 研究動機二。 三、健康體能對專項運動選手極為重要 值此國內相關單位極力推廣學童、青少年、成人、婦人 及老年人等階層重視健康體適能之際,卻忽略了極須維持健 康狀態的運動選手。從事運動的目的在於培養健全體魄,而 健康更為體能之根本,若缺乏高水準的健康體適能,則不僅 無法維持選手良好的身心狀態,且容易降低其在國際運動賽 會上獲取優異成績的機會,尤有甚者,可能使選手的運動生 涯提早結束。此外,運動員雖然長期從事專項運動,但其健 康狀態與運動能力間是否具有高度相關性則未有明確答案。 且長久以來運動即被概括認定能提昇健康狀態、增進身體活. 4.
(14) 動能力與充實生活品質,但是否各種類型的運動都能滿足健 康體適能要素的要求,或是須額外以健康體適能訓練來維持 健康、提升健康體適能的水準,則未有定論。因此本研究將 以手球運動項目為例,來探討運動選手健康體適能狀態,以 供運動相關從業人員參考。 貳、研究目的 植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了解健康體適能的類型。 二、了解運動體適能的類型。 三、了解生理狀態指標的類型。 四、分析健康體能與運動體適能之差異。 五、探究健康體能與生理狀態指標之差異。 六、依據研究結果與發現,提出結論與建議。. 5.
(15)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壹、研究問題 具體而言,本研究擬達成之研究問題為: ㄧ、本研究中手球運動選手的健康體能如何? 二、本研究中手球運動選手的運動體適能如何? 三、本研究中手球運動選手的生理狀態指標如何? 四、健康體適能訓練是否對運動體適能產生影響? 五、健康體能訓練是否對生理健康狀態產生影響?. 貳、研究假設 植基於上述研究問題,研究者提出本研究的假設如下: 一、健康體適能訓練會對運動體適能表現產生正面影響。 二、健康體能訓練會對生理健康狀態指標產生正面影響。 三、健康體適能可促進運動體適能的發展。. 6.
(1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一、本研究以臺中市南區某國小五、六年級學童男生手球隊 (平 均 年 齡 為 12.8±0.8歲 , 平 均 身 高 154.2±4.32公 分 , 平 均 體 重 為 48.13±6.63公 斤 ) 共 32人 為 研 究 對 象 。 二、將受試者分成實驗組與對照組二組別,對照組維持原本 手球運動訓練,而實驗組則於手球練習外再介入十二週健 康體適能訓練。 三、本研究在訓練前、後均對受試者進行健康體能、運動體 適能及生理指標的測驗,以評估訓練效果。. 貳、研究限制 本研究的研究限制如下: 為明確定義運動體適能之群體,故本研究樣本以校內合適體 育團隊,採立意抽樣方式,選取台中市南區某國小校隊的全 體手球選手為樣本進行研究,並未隨機抽樣受測者,所以統 計推論性不足。. 7.
(17) 第五節 名詞解釋 本研究相關名詞的操作型定義敘述如下。 壹 、 健 康 體 適 能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依 據 美 國 運 動 醫 學 ( ACSM, 2000) 將 健 康 體 適 能 定 義 為:個人勝任日常工作,享受休閒娛樂及應付緊急突發狀況 的能力,本研究中將健康體能具體要素分為肌力、肌耐力、 柔軟度、心肺耐力及身體組成等五項。 貳 、 運 動 體 適 能 ( Sports-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依 據 美 國 運 動 醫 學 會 ( ACSM, 2000) 將 運 動 體 適 能 定 義為:身體從事與運動有關的體能,故又稱為競技體適能, 是 身 體 從 事 各 項 運 動 所 需 適 當 的 能 力 ( 王 錠 堯 , 2 0 0 4 ), 也 是 運動員所追求的體能,更是實施各項運動的基礎能力,本研 究擬以敏捷性、協調能力、平衡能力、反應時間、瞬發力及 速度等項目作為研究觀察項目。. 8.
(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四節,依序是第一節:健康體適能相關論述; 第 二 節:運 動 體 適 能 相 關 論 述;第 三 節:生 理 指 標 相 關 研 究 ; 第四節:手球運動型態分析。. 第一節 健康體適能相關論述 壹、健康體能的起源 體 適 能 (Physical)的 概 念 源 於 美 國 在 1950 年 時 , 因 國 內 青年身體狀況普遍不良,恐嚴重影響國力,而開始調查國內 青少年體能水準以圖謀改革。後續由艾森豪總統邀請相關學 者組織『青年適應委員會』至甘迺迪總統更將委員會層級提 升為總統會議,名為「體能與運動之總統諮詢會議」並在會 上針對青少年體能水準低落一事尋求解決之道。翌年,美國 體 育 健 康 休 閒 舞 蹈 協 會 (AAHPERD)提 出「 青 少 年 體 能 測 驗 計 畫」. ( T h e Yo u t h F i t n e s s T e s t P r o j e c t ) 並 於 1 9 5 7 ~ 1 9 5 8 年 間 於. 密西根大學進行第一次體能檢測,內容包含仰臥起坐、引體 向上、立定跳遠、壘球擲遠、折返跑、五十碼與六百碼等七 個項目,並於隔年公佈測驗結果與常模,此為體適能概念之 起 源 , 初 期 的 體 能 測 驗 項 目 多 數 以 競 技 運 動 相 關 體 能 為 導 向 , 至 1980 年 之 後 體 適 能 (physical fitness)逐 漸 著 重 於 健 康 體適能,並以推展健康體適能的方式,來對應科技進步勞力 支出減少,所衍生的運動不足症狀問題. ( 方 進 隆 , 1 9 9 7 ); 在. 我 國 早 於 民 國 2 9 年 教 育 部 編 製「 學 生 體 格 檢 查 運 動 技 能 測 驗 項 目 與 方 法 」, 並 頒 令 各 省 市 教 育 廳 , 供 作 各 級 學 校 進 行 測 驗. 9.
(19) 的 依 據,至 民 國 38 年 政 府 搬 遷 來 台 力 行 體 育 提 升 國 力,更 配 合 國 民 教 育 的 實 施 編 印「 台 灣 省 中 小 學 生 體 能 測 驗 手 冊 」, 為 國 內 健 康 體 適 能 發 展 的 初 端 (吳 文 忠 , 1981), 而 後 健 康 體 適 能 概 念 接 軌 國 際 , 並 於 民 國 88 年 提 出「 提 升 學 生 體 適 能 333 計 畫 」, 期 望 藉 由 每 週 至 少 運 動 三 天 , 每 次 至 少 3 0 分 鐘 , 且 運 動 強 度 為 心 跳 每 分 鐘 約 130 次 的 方 式 養 成 規 律 運 動 習 慣 , 提升適能促進健康,根據教育部運動人口統計調查,各級學 校 符 合 健 康 體 適 能 3 3 3 計 畫 的 人 口 為 , 國 小 6 0 %、 國 中 2 4 %、 高 中 26%、 高 職 40%、 大 學 20%, 顯 示 運 動 人 口 並 無 因 年 齡 增長而增加且有減少之趨勢,甚至在大學學生中從不運動的 人 口 比 例 高 達 27%, 就 性 別 而 言 , 大 學 女 生 從 不 運 動 的 人 口 高 達 3 4 %( 教 育 部 體 育 司 , 2 0 0 3 ), 足 見 國 內 健 康 體 適 能 推 展 仍具長足進步空間。 近年來在國際上的各國,有關健康體適能推展的目標已 由提升運動能力逐漸轉變為促進身心健康提高免疫能力為主 要 準 則,期 望 能 藉 由 健 康 體 適 能 的 推 展 提 高 人 民 的 健 康 水 準。. 貳、健康體能的影響因素 健康體適能除受先天性遺傳之影響外,同時亦會因生活 型態、生活環境等後天因素之影響。此外遺傳基因的觸發須 由外在的生理或物理環境條件的配合才能產生生物學上的反 應,因 此 即 便 是 具 罹 病 基 因 的 高 危 險 群,若 無 相 關 環 境 配 合 , 基因依然無法自行反應產生疾病,而導致基因反應的環境中 以個人生活形態最有關聯,如吸菸、高油脂食物的攝取或規 律 運 動 等 , 都 有 可 能 刺 激 基 因 , 產 生 強 烈 的 生 物 學 反 應 ( K u j a l a , e t a l . , 1 9 9 8; 賴 美 淑 , 2 0 0 0 ), B o u c h a r d & S h e p h a r d. 10.
(20) ( 1994) 將 各 項 影 響 因 素 歸 類 為 遺 傳 基 因 、 運 動 、 健 康 體 適 能 與 其 他 等 四 部 分 , 彼 此 間 之 關 係 相 當 密 切 , 如 圖 2-1。. 遺傳基因. 身體活動 休閒性 職業性 瑣碎雜事. 體適能 身體組成 肌肉適能 心肺適能 代謝能力. 其 生 個 自 社. 他 活 人 然 會. 因 型 態 環 環. 健康 全人健康 罹病率 死亡率. 素 態 度 境 境. 圖 2-1 運 動 、 體 適 能 與 健 康 圖 資 料 來 源 : Bouchard & Shephard( 1994) .. 11.
(21) 由 圖 2-1可 知 , 身 體 活 動 、 健 康 狀 況 、 遺 傳 基 因 及 生 活 型 態 等 因素對於健康體適能狀態均有一定程度影響,如下列舉常見 數項予以參考。 一、性別 在體能相關活動中性別差異常為影響結果的重要因素之 ㄧ,根 據 研 究 發 現,在 國 小 階 段 女 生 的 柔 軟 度 能 力 優 於 男 生 , 但在 1 分鐘屈膝仰臥起坐,心肺耐力方面則男生優於女生, 此外教育部在學生體能檢測報告書中也指出,在腹肌耐力及 立 定 跳 遠 測 驗 項 目 中 具 有 性 別 差 異 ( 林 貴 福 , 1 9 9 3; 教 育 部 , 1995) 。在 國 小 學 童 的 研 究 中 亦 發 現 不 同 的 性 別 在 心 肺 耐 力 及 身 體 組 成 具 有 顯 著 差 異 ( P a t e , D o w d a , & R o s s, 1 9 9 0 )。 王 阿 說 ( 2 0 0 2 )歸 納 各 方 研 究 發 現 , 在 瞬 發 力( 立 定 跳 遠 ) 、 肌 力( 仰 臥 起 坐 )、 心 肺 耐 力 ( 8 0 0 公 尺 ) 方 面 男 童 優 於 女 童 , 但 柔 軟 度 方 面 卻 是 女 童 優 於 男 童 , 在 身 體 質 量 指 數 ( BMI) 方 面 男 童優於女童。 綜上研究結果顯示除了坐姿體前彎項目,女童明顯優於 男 童 外 , 其 餘 項 目 都 是 男 童 優 於 女 童 ( 李 茂 祥 , 2 0 0 4 )。 在 中 等年級部分,具有規律運動習慣的男性多於女性(季瑋珠、 符 春 美 , 1 9 9 2 ), 因 此 由 於 生 理 結 構 及 日 常 活 動 量 的 差 別 , 導 致男生在身高、體重、腹肌耐力、立定跳遠及心肺耐力等項 目成績皆優於同年級女生,至於柔軟度項目則女生優於男生 (李 彩 華 、 方 進 隆 , 1998), 我 國 行 政 院 體 委 會 體 能 測 驗 結 果 15 歲 青 少 年 的 各 項 測 驗 結 果 為 , 三 分 鐘 登 階 測 驗 男 生 59.94 次、女 生 為 5 7 . 4 7 次,仰 臥 起 坐 次 數 男 生 3 7 . 3 次、女 生. 28.94. 次,坐姿體前彎男生大約為. 29.32. 公 分,BMI 男 生 為. 28.03 公 分 、 女 生 大 約 為. 2 2 . 3、 女 生. 2 0 . 6( 行 政 院 體 委 會 , 2 0 0 1 );. 12.
(22) 歸納上述研究,男性普遍在肌力、肌耐力及心肺耐力方面優 於女性,而柔軟度方面則女生普遍優於男生,至於身體質量 指數在性別差異方面並無顯著。 二、年齡 教育部學生體能檢測報告書中也指出男、女生的肌耐力 會 隨 年 齡 而 增 加 (教 育 部 , 2004), 男 生 在 柔 軟 度 、 心 肺 耐 力 及仰臥起坐等項目隨年齡增加而提升,而女生在柔軟度與心 肺 耐 力 部 分 也 有 類 似 的 狀 況 ( 林 貴 福 , 1 9 9 3 ), 1 2 歲 以 後 身 體 活 動 與 健 康 體 適 能 隨 著 年 齡 的 增 加 而 有 提 升 的 趨 勢 ( S c h m i d t m & Wa l k u s k , 1 9 9 8 ) , 此 外 在 國 中 階 段 約 十 五 歲 左 右時身高、體重、心肺適能、立定跳遠及柔軟度隨年齡增加 而 具 顯 著 差 異 (曾 宏 定 , 2001), 以 上 研 究 可 知 , 年 齡 是 影 響 青少年的健康體適能的因素。整體而言,學生的健康體適能 會隨著青少年的成長發育而提昇,但若體能活動量不足也可 能使健康體適能出現衰退,嚴重甚至引發疾病。 三、壓力 壓 力 是 影 響 健 康 適 能 的 重 要 因 素 , 壓 力 多 是 由 外 在 引 發,當身心受到外在刺激後,短期間反應導致精神集中、思 考力加強,用以應付突發狀況及面對困難,但若壓力狀態存 在過久,人體因為壓力問題而產生病態、免疫力減低或體內 荷爾蒙失調,長久之下,健康體適能水準下降,症狀疾病隨 之 出 現 ( 劉 德 鈴 , 2 0 0 0 )。 當 壓 力 狀 態 持 續 存 在 , 直 至 人 體 無 法 負 荷 程 度 時 甚 至 會 導 致 死 亡 ( 陳 俊 忠 , 1 9 9 4 )。 在 國 內 壓 力 問題是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有如高血壓、心臟病、癌症、 潰 瘍 及 下 背 痛 等 問 題 都 與 壓 力 有 所 關 聯 (Thomas, Robert, & P a t r i c i a , 1 9 9 5 )。 因 此 提 升 健 康 體 適 能 水 準 妥 善 管 理 與 調 適 壓. 13.
(23) 力,在現今競爭的社會更形重要。 四、坐式生活 科技進步多數的勞力活動由機械所取代,以往的農工社 會逐漸沒落,也因此原因人類身體活動量大幅度的減少,坐 式生活成為現代人生活主要型態。最近的研究結果顯示體能 活 動 及 心 肺 適 能 是 延 年 益 壽 的 重 要 因 素 ( A C S M , 2 0 0 2 ), 在 一項針對國中生的身體活動量研究中發現,活動量與肌力、 肌 耐 力 及 心 肺 耐 力 是 成 正 比 關 係 ( 李 彩 華 、 方 進 隆 , 1 9 9 8 )。 而在兒童坐式生活型態與健康體能分析中也呈現出,坐式形 態 的 時 數 越 長 則 心 肺 適 能 水 準 越 低 的 現 象 (黃 文 俊 , 2000), 由此可見,因坐式型態的生活模式而減少的身體活動量,足 以影響健康體適能水準與健康狀態。 五、睡眠 睡 眠 具 有 恢 復 經 歷 (restorative) 與 能 量 保 存 (energy conservation)的 功 能 , 因 此 充 分 的 睡 眠 及 睡 眠 品 質 是 恢 復 身 體疲勞的重要因素,睡眠時身體活動量大幅減少,並幾乎意 識 不 到 外 面 的 世 界 ( 何 瑞 麟 、 何 邦 立 , 1 9 9 1 )。 充 分 的 睡 眠 有 助 肌 肉 腺 體 間 運 作 傳 導 , 並 協 助 代 謝 作 用 進 行 ( 張 春 興 , 1 9 9 3 )。 研 究 發 現 規 律 的 運 動 與 睡 眠 品 質 有 關 聯 , 無 規 律 運 動 者在睡眠困擾及日間功能障礙方面的問題都多於規律運動者 (朱 嘉 華 、 方 進 隆 , 1998), 而 若 無 足 夠 或 好 的 睡 眠 日 積 月 累 之後,則有損健康狀態、代謝緩慢健康體能也將受影響。 六、抽煙 抽煙習慣能明顯的降低心肺適能水準,從研究中發現菸 齡 達 2 7 年 者 的 呼 吸 耗 氧 量 是 常 人 的 四 倍 ( 王 順 正 , 1 9 9 8 )。 換言之,在相同運動強度條件時,具抽菸習慣者需額外攝取. 14.
(24) 更多氧氣來完成活動,而在另一研究中,具運動習慣且平均 菸 齡 在 4.2 年 的 年 輕 男 性 , 在 肺 部 功 能 的 影 響 雖 不 明 顯 , 但 在從事激烈運動時的耗氧量卻顯著提升;且無論有無吸菸習 慣的受試者,在立即抽菸後其肺功能與運動生理反應均受不 良 影 響,因 此 抽 菸 習 慣 對 於 健 康 體 適 能 的 影 響 是 無 庸 置 疑( 吳 清 池 , 1 9 9 2 )。. 参、健康體能的項目與測量 一、健康體能的項目 目前所使用的健康體適能測驗方式多數來自於. American. Alliance of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 ( AAHPER) 所 建 立 的 系 統 性 測 驗 方 式 ( James, R., Allen, J a m e s , G. & D a l e . 1 9 9 5 )。 體 適 能 測 驗 在 初 期 發 展 主 要 以 提 升 運 動 技 能 的 運 動 適 能 測 驗 項 目 為 主 , 例 如 : AAHPER 所 發 展 的 A A H P E R Yo u t h F i t n e s s T e s t 及 加 州 體 能 測 驗 ( P h y s i c a l P e r f o r m a n c e Te s t o f C a l i f o r n i a ) 等 , 均 是 以 檢 測 運 動 能 力 為 目 的 而 法 展 出 的 測 驗 方 式。直 至 1 9 7 0 年 代 因 整 體 社 會 環 境 的 改變,原本的體能測驗方式已無法滿足因社會型態變遷而衍 生的問題。如:高血壓、肥胖等文明症狀問題。因此體適能 測量目標,逐漸由單純的運動體適能中分支出以健康為需求 的 健 康 體 能 測 驗 ( H e a l t h R e l a t e d F i t n e s s T e s t ), 然 而 健 康 體 能與運動體適能兩者雖具高度相關,但是許多面向上均有極 大差異,並可概分為數個項目進行區分如表. 15. 2-1。.
(25) 表 2-1 健 康 體 適 能 與 運 動 體 適 能 之 比 較 項目 目標 對 屬 要 時 收. 象 性 求 間 穫. 體能 項目. 健康體適能 健康促進與疾病 預防 學生、一般大眾 一般 適度 終身 容易 1.心 肺 耐 力 2.身 體 組 成 3.肌 力 4.肌 耐 力 5.柔 軟 度. 訓練 強度. 訓練強度較低、 偏重有氧訓練. 訓練 感受. 舒適、愉快、自 在. 運動體適能 增強運動能 提升競賽成 運動競技選 特殊 嚴格 短暫 困難 1.速 度 2.動 力 3.平 衡 4.協 調 5.敏 捷 性 6.反 應 時 間 訓練強度較 有氧及無氧 交互訓練。 激烈、肌肉 痛、呼吸感 難。. 力、 績 手. 高、 能力 酸 到困. 資 料 來 源 : 整 理 自 方 進 隆 ( 1 9 9 6 )、 林 正 常 ( 1 9 9 7 )、 謝 錦 城 ( 1 9 9 8 )。 此外健康體適能依據不同的群體、年齡與性別等均有不 同 的 測 驗 方 式 與 標 準 , 在 兒 童 方 面 Curt Hinson(1995)主 張 兒 童 健 康 體 適 能 應 包 含 :( 一 ) 心 肺 耐 力 ( c a r d i o r e s p i r a t o r y E n d u r a n c e );( 二 ) 肌 力 ( m u s c u l a r s t r e n g t h );( 三 ) 肌 耐 力 ( m u s c u l a r e n d u r a n c e );( 四 ) 柔 軟 度 ( f l e x i b i l i t y );( 五 ) 身 體 組 成 ( body composition) 等 五 項 。 而 美 國 運 動 醫 學 會 (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 1992)也 將 健 康體適能測量的方法與項目分成下列四種:一英哩跑走(心 肺 耐 力 )、 伏 地 挺 身 ( 肌 耐 力 )、 坐 姿 體 前 彎 ( 柔 軟 度 ) 及 身 體 組 成 ( B M I )。 A C S M ( 2 0 0 0 ) 建 議 校 內 學 童 之 體 能 測 驗 , 應包括心肺耐力、身體組成、肌力、肌耐力及柔軟度等健康. 16.
(26) 項 目。心 肺 耐 力 測 驗 可 以 1600 公 尺 跑 走,或 穩 定 跑 步 測 驗 來 代表,身體組成則以皮脂厚總合與身體質量指數指標,肌力 與肌耐力則運用引體向上、曲臂懸垂、屈膝仰臥起坐或伏地 挺身等項目來代表。此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發展中 心 以 6 至 29 歲 的 群 體 為 標 準 , 制 定 合 適 的 健 康 體 能 測 驗 項 目 , 測 驗 項 目 分 別 為 身 高 、 體 重 ( 身 體 質 量 指 數 )、 坐 姿 體 前 彎 ( 柔 軟 度 )、 一 分 鐘 屈 膝 仰 臥 起 坐 ( 腹 肌 耐 力 )、 1 6 0 0 公 尺 跑 走( 心 肺 耐 力 ); 而 我 國 教 育 部 公 佈 健 康 體 適 能 測 量 的 項 目 與方法,在適用於國小學童的項目分別為: ( 一 ) 身 體 組 成 ( B o d y c o m p o s i t i o n ): 代 表 身 體 中 肌 肉 、 脂 肪 等 組 織 所 佔 的 比 率 ( 方 進 隆 , 1 9 9 3 )。 身 體 質 量 指 數 考 量 其 便 利 性 與 準 確 度 因 素 , 故 多 以 BMI( body mass index) 來 評 估 。 (二)柔軟度. (Flexibility):. 代表關節可自主活動的範圍,除可提高活動效率外,並 能減緩關節局部退化,影響柔軟度的主要因素有肌肉的收縮 性 、 韌 帶 的 彈 性 與 關 節 的 活 動 範 圍 ( Baumgartner& Jackson, 1 9 9 5 )。 一 般 而 言 , 人 體 各 關 節 的 活 動 範 圍 因 其 功 能 而 有 所 差 異,而理想的關節活動範圍可強化關節穩定性,有效避免運 動 傷 害 的 發 生 ( C o r b i n , 1 9 9 1 ), 人 體 的 各 處 關 節 活 動 範 圍 往 往有所差異,而柔軟度不足可能加速關節退化速度;但活動 範圍太大也容易使關節變得不穩定而導致傷害,如:體操選 手過度伸展時,形成關節不穩定;本研究以坐姿體前彎來評 估柔軟度。 ( 三 ) 肌 肉 適 能 ( Muscular fitness) 肌 肉 適 能 又 可 細 分 為 肌 力 及 肌 耐 力 兩 項 目 。 肌 力. 17.
(27) ( s t r e n g t h )是 指 肌 肉 或 肌 群 在 短 時 間 內 , 最 大 努 力 收 縮 所 產 生 的 張 力 ( 林 正 常 , 1 9 9 7 ); 而 肌 耐 力 ( e n d u r a n c e ) 是 指 肌 肉維持使用某種肌力時,在非最大負荷下持續收縮的時間或 反 覆 次 數 ( A C S M , 2 0 0 0 )。 增 強 肌 力 與 肌 耐 力 以 提 升 支 配 肌 肉重複施力的能力,使人體能夠長時間重複動作而不會產生 過 度 疲 勞 的 現 象 ( C o r b i n , 1 9 9 1 ); 本 研 究 以 一 分 鐘 屈 膝 仰 臥 起坐來評估肌力及肌耐力。 ( 四 ) 心 肺 適 能 ( Cardiovascular endurance) 身體利用循環系統提供身體各處氧氣,同時肌肉組織、 細胞利用氧氣產生能量並進行代謝,此系列循環的效率直接 影響心肺適能的水準。簡而言之,心肺適能便是指心臟、肺 臟、血管、血液等循環系統能力在特定運動強度下,持續活 動一段長時間的適應能力. ( S h a r k e y, 1 9 9 0 ) , 因 此 心 肺 適 能 可. 視為身體多項組織有氧能力的指標,並且心肺適能提升可有 效 降 低 罹 患 心 血 管 疾 病 的 機 率 ( A C S M , 2 0 0 0 ); 本 研 究 以 八 百公尺跑走來評估心肺耐力。 健康體適能測量項目在設計上主要是針對一般民眾皆能 適用而設定,並可配合常模對照進而了解各項健康體適能狀 況。. 18.
(28) 第二節 運動體適能相關論述 壹、運動體適能的意義 運動體適能是身體器官系統的功能综合表現,是運動或 活 動 時 所 表 現 出 的 各 種 能 力( 許 樹 淵,1 9 9 7 ) ,而 張 至 滿( 1 9 8 6 ) 認為,多數的運動項目均能夠將它剖析分成許多不同的基本 動 作 ( f u n d a m e n t a l s k i l l ), 分 析 出 的 每 一 項 基 本 動 作 則 由 所 謂 的 基 本 運 動 因 子 ( basic factors) 或 基 本 運 動 能 力 ( basic abilities) 所 組 成 , 簡 稱 基 本 能 力 。 這 些 基 本 能 力 不 外 乎 肌 力 ( s t r e n g t h )、 瞬 發 力 ( p o w e r )、 肌 耐 力 ( m u s c u l a r e n d u r a n c e )、 心 肺 耐 力 ( c a r d i o v a s c u l a r e n d u r a n c e ), 無 氧 耐 力 ( anaerobic. c a p a c i t y )、 柔 軟 度 ( f l e x i b i l i t y )、 敏 捷 性. ( a g i l i t y )、 速 度 ( s p e e d )、 平 衡 ( b a l a n c e ) 和 協 調 ( coordination)等 , 又 因 各 不 同 形 式 的 運 動 項 目 , 所 運 用 的 肌肉及神經也不同,依據用進廢退原則,久而久之在生理上 必然產生差異。而這些運動能力因子影響著個體在運動時所 表 現 出 來 的 能 力,通 常 區 分 為 瞬 發 力、速 度、敏 捷 性、平 衡 、 協調及反應等數項目。. 貳、運動體適能的項目 運 動 體 適 能 又 稱 為 競 技 體 適 能 , 依 據 美 國 運 動 醫 學 ( ACSM) 的 定 義 為 : 身 體 從 事 與 運 動 有 關 的 體 能 , 故 又 稱 為 運 動 體 適 能 , 王 錠 堯 (2004)認 為 運 動 體 適 能 為 身 體 從 事 各 項運動所需適當的能力,是體能狀況優異者或運動員所追求 的 體 能 ( 林 正 常 , 1997; ACSM, 1991) 對 於 運 動 體 適 能 的 目 標中外學者均有相同共識,但是對於運動體適能所包含細項. 19.
(29) 一 問 題 , 直 至 目 前 依 然 存 在 爭 論 , 許 義 雄 ( 1997) 認 為 體 能 的競技要素,包含平衡、協調、敏捷、速度、瞬發等五項, 並依次序有影響程度差別,亦即首重發展平衡技巧,次而提 升 協 調 與 敏 捷 最 後 訓 練 速 度 與 瞬 發 能 力 。 林 正 常 (1996)指 出 運動體適能除包含敏捷性、協調性、速度、平衡、反應時間 與 爆 發 力 等 項 外 尚 須 重 視 健 康 體 能 。 Corbin and Lindsey ( 1 9 9 4 )將 運 動 體 適 能 細 分 為 平 衡 、 協 調 、 反 應 時 間 、 敏 捷 、 瞬 發 與 速 度 等 六 項 目 ; Maud and Foster( 1995) 歸 納 人 體 運 動 能 力 包 括 反 應 時 間 、 平 衡 、 速 度 、 敏 捷 與 協 調 等 五 項 ; M o r r o w, J a c k s o n , D i s c h , a n d M o o d ( 1 9 9 5 ) 分 析 人 體 運 動 表 現 後 認 為 影 響 因 素 包 括 肌 力、速 度、敏 捷、瞬 發 力、柔 軟 度 、 平 衡 與 肌 肉 運 動 知 覺( kinesthetic perception)等 七 項 。 田 麥 久 ( 1998) 於 「 論 運 動 訓 練 計 畫 」 一 書 指 出 , 人 體 運 動 能 力 除前述各項生理能力外尚須重視戰略素質、心理素質以及運 動智能素質等。根據前述相關文獻的探討可知運動體適能包 含的要素種類,於各研究中並不一致,但若單以生理觀點來 综合多數學者意見,本研究擬以敏捷性、協調能力、平衡能 力、反應時間、瞬發力及速度等項目作為研究觀察項目,並 如下說明之。 一 、 速 度 ( s p e e d ): 全 身 或 身 體 任 一 部 位 , 在 短 時 間 從 一初始位置移動至另一位置的能力,也就是單位時間位移的 變化量,相同時間內位移的距離愈長則速度愈快。 二 、 協 調 性 ( c o o r d i n a t i o n ): 指 身 體 統 合 神 經 肌 肉 聯 結 以 產 生 正 確 、 和 諧 動 作 的 能 力 ( H o e g e r & H o e g e r , 2 0 0 2 )。 人 類 經 驗 的 獲 取 約 有 40%是 來 自 於 視 覺,約 25%來 自 聽 覺,約 1 7 % 來 自 觸 覺 , 其 他 感 覺 的 經 驗 約 佔 1 5 % ( 杞 紹 安 , 1 9 9 2 )。. 20.
(30) 由此可知,個體視覺接受外在訊息的敏感度對其協調性的優 劣有決定性的影響。具備優異身體協調能力者,能迅速掌握 各項運動技能,適應人體活動時各項外在環境的變化,以最 有效率的方式、達成更高的身體活動效能。 三 、 敏 捷 性 ( a g i l i t y ): 身 體 或 身 體 某 部 位 迅 速 、 有 效 的 移 動 並 改 變 身 體 姿 勢 或 方 向 的 能 力 ( Hoeger & Hoeger, 2 0 0 2 )。 敏 捷 能 力 和 肌 力 、 反 應 時 間 、 速 度 、 瞬 發 以 及 協 調 性 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可說是運動能力的綜合表現。 四 、 平 衡 感( b a l a n c e ): 是 指 身 體 在 各 種 動 作 或 姿 勢 中 , 能 夠 維 持 穩 定 的 狀 態 , 將 身 體 的 重 心 ( center of gravity) 保 持 在 支 持 底 面( b a s e o f s u p p o r t )的 能 力( H o e g e r & H o e g e r , 2 0 0 2 )。 依 重 心 在 運 動 過 程 中 的 類 型 , 平 衡 可 分 為 靜 態 平 衡 ( static balance) 與 動 態 平 衡 ( dynamic balance) 兩 種 , 靜態平衡指人體在靜止時,維持身體站立的能力,動態平衡 則是人體在動作進行時,保持平衡或由失衡狀態到恢復平衡 之能力。 五 、 爆 發 力 ( e x p l o s i v e p o w e r ): 指 身 體 神 經 肌 肉 系 統 在 最 短 的 時 間 內 產 生 力 量( f o r c e )的 能 力 , 是 肌 力 與 動 作 速 度 的 乘 積 ( 林 政 東 , 2 0 0 4 )。 。 其 公 式 為 : P ( 爆 發 力 ). = F. ( 力 量 ) × V ( 速 度 )。 六 、 反 應 時 間 ( r e a c t i o n t i m e ): 反 應 時 間 是 指 從 刺 激 或 信 號 出 現 至 產 生 肌 肉 動 作 反 應 的 時 間 ( Hoeger & Hoeger, 2 0 0 2 )。 可 以 分 為 單 純 反 應 與 複 雜 反 應 兩 類 , 單 純 反 應 僅 有 單 一刺激與反應。如:燈一亮馬上用手按壓計時器之按鈕,其 間過程所花的時間,即為單純反應時間,複雜反應則是加入 選 擇 性 的 刺 激,在 反 應 前 需 要 經 思 考 判 斷 才 能 作 出 正 確 反 應。. 21.
(31) 第三節 生理指標相關研究 (一)安靜心跳率 心跳率即心臟每分鐘跳動的次數,會隨著活動狀態而有 所改變,並可直接反映出運動員對於訓練負荷的感受。此外 許多因素也會影響心跳率。如:. 年齡、性別、飲食、氣候、. 疲勞、疾病及運動的型能等。因測量心跳率無需任何器材, 又 因 容 易 測 量 並 能 隨 時 取 得 數 據 , 所 以 在 訓 練 上 被 廣 泛 使 用;心跳率在人體運動生理上是相當重要的指標,不但可以 反應身體狀況,此外還能做為運動強度設定依據,評量運動 所消耗的能量及運動訓練效果等。運動強度的設定,須以安 靜 心 跳 率 與 最 大 心 跳 率 之 間 的 變 化 做 為 依 據 (Karvonen , 1988 )。 簡 單 來 說 當 運 動 的 各 項 條 件 相 同 時 , 心 肺 耐 力 水 準 與安靜心跳率呈現負相關,這種直接透過最大心跳率來進行 運動強度評量的判定方式,確實可以反映出運動參與者的個 別差異狀況。未接受運動訓練者,在經十週運動訓練後安靜 心 跳 率 可 降 低 至 每 分 鐘 70次 , 安 靜 心 跳 率 減 少 便 可 直 接 降 低 心臟負擔,並反應出心搏效率提升與作功負荷量減輕的效果 ( Wi l m o r e, 1 9 9 4 )。 在 接 受 耐 力 訓 練 後 , 受 試 者 的 安 靜 心 跳 率減少,且進行相同強度時的心跳率下降,而每跳心搏輸出 量則增加。所以經由耐力訓練後,可預期的生理適應即是安 靜值心跳率的下降及相同運動強度下心跳率減少。在實施耐 力訓練後,肌肉中的微血管密度也會大幅提升,加速血液運 送 與 代 謝 效 率 而 提 昇 運 動 能 力 , Merrill (1993)探 討 女 子 籃 球 競賽中的能量供應的變化,結果發現籃球運動仍多半仰賴無 氧 系 統 供 應 能 量。McInnes(1995)以 8 位 澳 洲 國 家 籃 球 聯 盟 選. 22.
(32) 手 為 受 試 者 進 行 心 跳 率 測 量 , 發 現 比 賽 中 平 均 心 跳 率 為 1 6 9 ± 9 次 / 分 ( 8 9 ± 2 % 最 大 心 跳 率 )。 劉 丹 等 人 ( 1 9 9 4 ) 運 用 比 賽 與 訓 練 的 心 跳 率 來 控 制 運 動 強 度;Francis & Brasher(1992)以 33 名 平 均 年 齡 28歲 的 男 性 受 試 者 接 受 不 同 頻 率 的 三 分 鐘 登 階 測 驗,並 以 運 動 後 5 秒 至 2 0 秒 的 恢 復 心 跳 數 與 原 地 跑 步 機 所 測 得 VO2max作 相 關 比 較 , 結 果 與 22次 /分 的 相 關 0.77, 與 26和 30 次 /分 的 相 關 達 0.81(P<0.01), 顯 示 恢 復 心 跳 數 可 提 供 作 為 預 測 個 人 VO2max的 依 據 。 (二)血脂肪 膽固醇是構成、保護及調節物質進出細胞膜的重要成分 之 一 ( 洪 惠 風 , 2 0 0 3 ), 並 且 是 形 成 人 體 重 要 激 素 的 原 料 , 這 些 激 素 密 切 影 響 代 謝 及 免 疫 功 能 ( 于 劍 扉 , 1 9 9 8 ), 因 此 膽 固 醇為生理中不可缺乏的物質。但是如果血液中的膽固醇濃度 高於標準值,則會對人體產生危害引發臟器與心血管相關疾 病 ( P o w e r s & H o w l e y , 2 0 0 1 )。 膽 固 醇 又 可 分 為 高 密 度 脂 蛋 白 膽 固 醇 (HDL-C)及 低 密 度 脂 蛋 白 膽 固 醇 (LDL-C)兩 類 型,高 密 度 脂 蛋 白 膽 固 醇 ( H D L - C ) 即 俗 稱 「 好 的 膽 固 醇 」, 此 類 高 密 度脂蛋白膽固醇可協助肝臟代謝固醇,降低動脈管壁淤積所 產 生 的 病 變 ; 此 外 低 密 度 脂 蛋 白 膽 固 醇 (LDL-C)卻 能 引 發 動 脈血管壁淤積發生粥瘤化現象,進而導致動脈硬化。規律性 運動能降低體脂肪、血壓及三酸甘油酯等,也會提升高密度 膽固醇,並能增強人體對胰島素的使用效率及增加葡萄糖耐 受 性 , 維 持 血 液 中 血 糖 的 正 常 濃 度 (ACSM,2002) 。 鍾 曉 雲 ( 2 0 0 2 )以 4 0 名 國 小 高 年 級 肥 胖 學 童 進 行 為 期 十 二 週 的 新 式 健 身 操 運 動 訓 練 , 其 結 果 在 血 脂 肪 部 分 : 除 了 LDL-C 沒 改 變 外 , 其 餘 的 ( T C、 T G、 H D L - C ) 部 份 均 呈 顯 著 差 異 。 陳 惠 美. 23.
(33) ( 2001) 以 國 小 學 童 為 對 向 , 進 行 八 週 健 康 體 適 能 活 動 訓 練 及飲食教育課程後,亦獲得相似結果。比較相關研究結果發 現,當運動介入後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低密度膽固醇、 尿 酸 及 空 腹 血 糖 等 都 有 明 顯 下 降 趨 勢 ( 林 素 玲 , 2 0 0 2 )。 陳 坤 檸 ( 1994) 持 續 對 4 至 6 歲 的 兒 童 進 行 六 週 規 律 低 強 度 運 動 後,發現血液中總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皆有下降的現象,高 密 度 膽 固 醇 亦 有 明 顯 之 增 加 趨 勢 。 Kuller 等 人 ( 2001) 研 究 發 現 當 體 重 下 降 7.2﹪ 後 TG 也 立 即 下 降 4.9﹪ , LDL-C 也 下 降. 9.2﹪ 。 在 其 他 研 究 中 也 指 出 , 肥 胖 者 透 過 增 加 身 體 活 動. 量 或 是 有 氧 的 運 動 訓 練 , 可 以 增 加 HDL-C 的 值 , 或 降 低 TC 值 、 TG 值 及 Stachura,. LDL-C 值 ( Gutin, Cucuzzo, Islam, Smith, &. 1998;. Haddock,. Hopp,. Mason,. 1 9 9 8 )。 但 也 有 研 究 認 為 , 有 氧 運 動 無 法 降 低 ( To l f r e y,. Campbell,. &. Batterham,1998 ;. Blix,. &. Bliar,. TC、 TG 的 值 Hardman,. &. H u d s o n , 1 9 9 4 ; R i m m e r & L o o n e y, 1 9 9 7 ) 。 血液生化值一直是健康方面的重要指標,有關運動或訓 練後血液生化值增加或減低的生理機轉尚不是很清楚,但無 論如何,多數的研究證明規律的運動對血液生化值有正向的 影響。 ( 三 ) 三 酸 甘 油 酯 (TG) 肝 醣 和 TG 是 人 體 內 的 能 量 儲 存 主 要 方 式 , 但 以 正 常 來 說以脂肪方式來儲存能量才能達到較佳的效率,因此人體約 有. 9 8 ﹪ 能 量 儲 存 為 三 酸 甘 油 脂 ( 謝 伸 裕 , 1 9 9 7 )。 人 體 血 液. 中 三 酸 甘 油 脂 代 謝 快 速 , 因 此 若 血 液 中 三 酸 甘 油 脂 含 量 過 高,或許是遺傳或疾病所引起脂質代謝異常,但最主要因素 依 然 是 飲 食 過 量 、 肥 胖 或 缺 乏 運 動 造 成 ( 于 劍 扉 , 1 9 9 8 )。. 24.
(34) ( 四 ) 尿 酸 (UA) 當 人 體 在 攝 取 大 量 含 普 林 ( Purine) 如 海 鮮 等 的 食 物 後 體內便會代謝產生尿酸物質,而尿酸的代謝主要是以排尿方 式進行,因此體內尿酸值多寡或許與日常飲水量有關係,如 果尿酸累積體內無法經由正常方式代謝,無法排出體外的尿 酸 便 會 沈 澱 在 關 節 部 位 形 成 發 炎 痛 風 甚 至 導 致 腎 臟 功 能 受 損,此外亦有研究顯示高尿酸血症與高三酸甘油酯症有相關 性 ( 王 文 心 , 2 0 0 3 )。. 25.
(35) 第四節 手球運動型態分析 手球運動屬於長時間高強度,且兼具有氧及無氧供能系 統 的 運 動。其 基 本 運 動 能 力 包 含 肌 力、耐 力、柔 軟 度、速 度 、 爆 發 力、敏 捷 及 平 衡 等 項 目,所 以 是 一 種 身 體 全 面 性 的 運 動 , 在 攻 擊 與 防 守 步 調 上 極 為 快 速 因 此 在 能 量 供 應 方 面 主 要 以 AT P - P C 系 統 為 主 , 例 如 快 攻 與 射 門 等 技 術 都 是 在 幾 秒 內 完 成 的 動 作。李 誠 志. (1994)認 為 手 球 運 動 致 勝 要 點 , 在 於 能 從. 時 間 和 空 間 上 爭 取 優 勢 , 因 此 速 度 (跑 、 跳 )、 肌 力 (射 門 、 防 守 ) 及 傳 接 球 能 力 是 訓 練 的 重 點。D a l M o n t e ( 1 9 8 3 ) 發 現 手 球 競 賽 時 , 所 需 能 量 來 源 由 AT P - P C 系 統 提 供 約 8 0 % 、 有 氧 系 統 佔 10% 。 且 雖 然 手 球 比 賽 時 間 約 為 一 小 時 左 右 , 持 續 的 快 速 移 位 、 滑 步 、 射 門 、 防 守 等 動 作 都 屬 AT P - P C 系 統 , 因 此 耐 力 水 準 是 極 需 重 視 的 要 項 。 賀 漢 森 (1985) 於 世 界 盃 手 球 賽 中,計 算 同 一 球 員 在 一 場 比 賽 中 移 動 的 距 離 約 為 8365 公 尺 , 可見耐力體能絕對是影響手球運動競賽結果的關鍵。近年手 球規則的修訂,如手球競賽時球員在替補線範圍內可自行替 補球員及攻隊消極性比賽時判由對隊擲自由球進攻等規則, 使 得 手 球 競 賽 的 節 奏 愈 加 提 昇 (林 輝 雄 , 1997), 因 此 球 員 短 暫 歇 息 的 恢 復 能 力 相 當 重 要 。 Bompa(1981)認 為 提 昇 有 氧 能 量系統效率後,無氧能量系統的效率也隨之提升,整體能量 供 應 增 加 (MacDougall, 1974)。 換 言 之 具 有 較 高 水 準 的 有 氧 能力將有助於從事無氧活動,而經過良好有氧訓練的運動員 也 擁 有 較 快 速 的 恢 復 能 力 ( 林 正 常 , 2 0 0 1 )。 此 外 林 明 鉐 ( 1 9 9 7 ) 指出手球競賽中的攻防追逐、傳接移位或阻截抄球等活動, 均屬敏捷性能力,所以針對敏捷性和協調性亦須格外重視。. 26.
(3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流程 壹、研究設計 根據上述文獻,提出本研究設計之架構圖如圖. 3-1。 本. 研究旨在探討,提升健康體適能之後,能否改善運動體適能 及對血液生化值之影響。. 運動體適能 1.敏 2.協 3.反 4.速 5.瞬 6.平. 健康體適能 1.身 高 、 體 重 2.坐 姿 體 前 彎 3. 一 分 鐘 屈 膝 仰 臥起坐 4.立 定 跳 遠 5.800 公 尺 跑 走. 捷 調 應 度 發 衡. 性 性 時間 力 性. 生理狀態指標 1.總 膽 固 醇 (1)HDL-C (1)LDL-C 2.安 靜 心 跳 率 3.三 酸 甘 油 酯 4.尿 酸. 圖 3-1 研 究 設 計 架 構 圖. 27.
(37) 貳、研究流程. 蒐集健康體適能、運動體適能 和生理健康狀態指標的相關理 論文獻,進行文獻分析。. 依 據 理 論 文 獻,設 計 健 康 體 適 能. 進行實驗前測. 實驗介入實施. 進行實驗後側. 資料比較與分析. 提出結論與建議. 撰寫研究報告. 圖. 3-2 研 究 流 程 圖. 28.
(38)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 研 究 以 台 中 市 南 區 某 國 小 手 球 隊 男 生 32名 為 對 象 (平 均 年 齡 為 12.8±0.8歲 , 平 均 身 高 154.2±4.32公 分 , 平 均 體 重 為 48.13±6.63公 斤 ) , 受 試 者 皆 從 三 年 級 上 學 期 開 學 一 個 月 內 起參加該項運動訓練。全體受試者於實驗進行前皆須先經身 體健康狀況調查,並且填寫家長同意書及抽血檢測同意書 後,始為本研究之受試對象。 壹、取樣過程 一 、 由 校 內 五 、 六 年 級 手 球 隊 員 共 32位 學 童 參 與 研 究 。 二、發給「身體健康狀況調查」、「家長同意書及抽血檢測 同意書」以徵詢家長同意。 三、回收「身體健康狀況調查」及「家長同意書」。 貳、分組 由研究者隨機分配實驗組及對照組。 一、實驗組 學 童 16名 ( 男 16名 ) , 每 週 一 、 三 、 五 早 上 , 每 天 50分 鐘於既有手球訓練課程外,額外增加健康體適能訓練,共持 續十二週。 二、對照組 學 童 16 名 ( 男 16 名 ) , 實 驗 期 間 僅 接 受 既 有 手 球 訓 練 課程,而不額外從事相關健康體能訓練。. 29.
(39) 第三節 檢測方法及工具 壹、測驗前的說明會 施測人員及受試者進行先前說明與示範動作,以達測驗 的統一性與標準化。 貳、體適能之檢測 一、測驗地點:選擇地點以校內操場或活動中心(體育館) 為主。 二、測驗項目:測驗項目分為健康體適能與運動體適能兩部 分,健康體適能包含身體組成、柔軟度、肌力、肌耐力及心 肺 適 能 等 五 大 部 分;運 動 體 適 能 則 包 含 敏 捷 性、協 調、平 衡 、 速 度 、 反 應 及 瞬 發 力 等 項 目 , 詳 細 測 驗 內 容 如 下 表 3-1所 示 : 表 3-1 健 康 體 適 能 檢 測 項 目 目的. 項目. 身體組成. 身 體 質 量 指 數 (BMI). 柔軟度. 坐姿體前彎. 肌力. 立定跳遠. 肌耐力. 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 心肺耐力. 800 公 尺 跑 走. 敏捷性. 折返跑測驗. 協調能力. 立定壘球擲遠. 平衡能力. 閉眼單足. 速度. 60 公 尺 衝 刺. 反應時間. 落棒反應測驗. 瞬發力. 垂直跳測驗. 30.
(40) 三、測驗方法 本研究依據教育部體適能網站-體適能測量標準進行檢 測,各項檢測方式如下:. (一 )、 健 康 體 適 能 1.身 體 組 成 - 身 體 質 量 指 數 ( BMI) 測量器材:身高器(或皮尺)、體重計。 測量步驟: (1)身 高:受 試 者 必 須 脫 鞋 站 在 身 高 器 上,兩 腳 踵 密 接、直 立 , 使枕骨背骨臀部及腳踵四部份均緊貼量尺。 (2)受 試 者 必 須 兩 眼 向 前 平 視,身 高 計 的 橫 板 輕 微 接 觸 頭 頂 並 和身高計的量尺成直角。 ( 3 ) 測 量 結 果 以 公 尺 為 單 位( 以 四 捨 五 入 法 計 至 小 數 第 一 位 )。 (4)體 重 : 受 試 者 最 好 在 用 餐 後 兩 小 時 測 量 。 (5)受 試 者 必 須 脫 鞋 帽 及 厚 重 衣 物 站 立 於 體 重 器 上 。 ( 6 ) 測 量 結 果 以 公 斤 為 單 位( 以 四 捨 五 入 法 計 至 小 數 第 一 位 )。 (7)記 錄 身 高 與 體 重 。 (8)身 體 質 量 指 數 ( BMI) = 體 重 ( Kg) ÷身 高 ( ㎡ ) 。 2.柔 軟 度 - 坐 姿 體 前 彎 測 驗 測量器材:布尺、膠帶或坐姿體前彎測量器、軟墊。 測量步驟: (1)身 高:受 試 者 必 須 脫 鞋 站 在 身 高 器 上,兩 腳 踵 密 接、直 立 , 使枕骨背骨臀部及腳踵四部份均緊貼量尺。 (2)受 試 者 必 須 兩 眼 向 前 平 視,身 高 計 的 橫 板 輕 微 接 觸 頭 頂 並 和身高計的量尺成直角。 (3)受 測 者 坐 於 地 面 或 墊 子 上,兩 腿 分 開 30 公 分,膝 蓋 伸 直 ,. 31.
(41) 腳 尖 朝 上 ( 布 尺 位 於 雙 腿 之 間 )。 ( 4 ) 受 測 者 雙 腿 腳 跟 底 部 與 布 尺 之 2 5 公 分 記 號 平 齊( 脫 鞋 )。 (5)受 試 者 雙 手 相 疊 ( 兩 中 指 互 疊 ), 自 然 緩 慢 向 前 伸 展 ( 不 得急速來回抖動)儘可能向前伸,並使中指觸及布尺後,暫 停二秒,以便記錄。 (6)兩 中 指 互 疊 觸 及 布 尺 之 處 , 其 數 值 即 為 成 績 登 記 之 點 。 (7)先 嘗 試 練 習 一 次 , 再 正 式 測 驗 兩 次 , 取 兩 次 正 式 測 驗 中 最 佳成績。 (8)測 量 記 錄 單 位 為 公 分 。 3.肌 力 - 立 定 跳 遠 測量器材:立定跳遠測量軟墊(皮尺及墊子) 測量步驟: (1)受 試 者 立 於 起 跳 線 後,雙 腳 與 肩 同 寬,半 蹲、膝 關 節 彎 曲 、 雙臂至於身體兩側後方。 ( 2 ) 受 試 者 雙 臂 自 然 往 前 擺 , 雙 腳「 同 時 躍 起 」、「 同 時 落 地 」。 (3)受 測 時 , 每 次 測 驗 一 人 , 每 人 可 試 跳 兩 次 。 (4)成 績 丈 量 , 由 起 跳 線 內 緣 至 最 近 落 點 為 準 確 距 離 。 (5)受 試 者 犯 規 時 , 不 算 成 績 。 (6)受 試 者 可 以 連 續 試 跳 兩 次 , 取 兩 次 中 最 佳 成 績 。 (7)測 量 成 績 單 位 為 公 分 。 4.肌 耐 力 — 屈 膝 仰 臥 起 坐 測量器材:碼錶、墊子。 測量步驟: (1)受 試 者 可 以 連 續 試 跳 兩 次 , 取 兩 次 中 最 佳 成 績 。 (2)預 備 時 受 試 者 於 墊 子 或 地 面 仰 臥 平 躺 , 收 額 雙 手 胸 前 交 叉,雙手掌輕放肩上(肩窩附近),手肘得離開胸部,雙膝. 32.
(42) 彎曲約成九十度,足底平貼地面。 (3)將 受 試 者 分 成 兩 組,兩 組 可 彼 此 幫 忙 以 雙 手 按 住 腳 背 並 計 算次數,完成後登記成績。 (4)測 驗 時 , 利 用 腹 肌 收 縮 使 身 體 上 身 起 坐 , 雙 肘 觸 及 雙 膝 後,而構成一個完整動作,之後,隨即放鬆腹肌仰臥回復預 備動作。 (5)聞 「 預 備 」 口 令 時 , 保 持 預 備 動 作 , 聞 「 開 始 」 口 令 時 , 盡力在一分鐘內,做起坐的動作,直聽到「停」口令時動作 結束。 (6)記 錄 : 以 次 數 為 單 位 ; 計 時 六 十 秒 ; 在 六 十 秒 記 錄 其 完 整 次數。 5.心 肺 耐 力 — 800公 尺 跑 走 測驗器材:碼錶、哨子、信號旗、名次牌、號碼衣。 測量步驟: (1)受 試 者 測 驗 時 要 穿 著 運 動 服 裝 及 運 動 鞋 。 (2)測 量 場 地 : 測 驗 之 田 徑 場 地 於 測 量 前 要 準 確 丈 量 距 離 , 並 畫好起終點。並注意田徑場地要保持地面乾淨平整。 (3)熱 身 操 : 測 驗 前 須 足 夠 的 熱 身 及 伸 展 , 以 避 免 運 動 傷 害 。 (4)測 驗 時 將 學 生 分 成 2-3 組 , 每 組 穿 著 號 碼 衣 , 學 生 可 相 互 計算圈數,並提醒受試者儘量跑田徑場之內圈,待抵達終點 時教師報以成績。 (5)起 跑 開 始 鳴 哨 音 及 計 時,施 測 者 要 鼓 勵 受 測 者 盡 力 以 跑 步 完成測驗,如中途不能跑之時,可以走路代替,抵達終點時 記錄時間。 (6)記 錄 完 成 八 百 公 尺 跑 走 之 時 間 , 記 錄 單 位 為 分 、 秒 。. 33.
(43) (二 )、 運 動 體 適 能 本研究依據教育部體適能網站-體適能測量標準及運動 科學資訊網進行檢測,各項檢測方式如下: 1.敏 捷 性 - 折 返 跑 測 驗 測 驗 器 材 : 碼 錶 、 厚 寛 各 5 公 分 長 10 公 分 之 木 塊 二 塊 。 測驗步驟: (1)劃 兩 條 距 離 10 公 尺 的 平 行 線 , 一 條 為 起 終 點 線 , 一 條 為 折 返 線,二 個 半 徑 5 0 公 分 的 圓 圈 在 線 外 剛 好 接 觸 著 每 條 平 行 線的中央。 (2)受 試 者 站 在 起 點 線 的 後 面 做 預 備 跑 姿 , 當 下 達 「 開 始 」 口 令後急速跑向折返線外,撿起放在圓圈內的木塊,折回將木 塊放在起跑線後方之圓圈內,但不能用擲,不要停頓再返回 撿 起 另 一 木 塊 再 向 起 點 線 衝 刺 通 過,第 二 木 塊 可 以 不 必 放 下。 ( 3 ) 第 一 趟 跑 向 折 返 線 然 後 再 返 回 起 跑 線 ( 第 二 趟 ), 之 後 再 折 返 跑 到 折 返 線 ( 第 三 趟 ), 最 後 衝 過 起 點 線 ( 第 四 趟 , 也 就 是 終 點 線 ), 整 個 過 程 必 須 以 最 大 努 力 跑 。 (4)若 受 試 者 在 測 驗 過 程 中 因 跌 倒 而 中 斷 , 則 該 次 測 試 不 算 , 並安排至最後再行施測。 (5)記 錄 方 式:以 秒 為 單 位,記 錄 至 十 分 之 一 秒,共 測 驗 乙 次 , 並記錄下所測得之成績。 2.協 調 能 力 - 立 定 壘 球 擲 遠 測 驗 測驗器材:壘球、皮尺、石灰、劃線器。 測驗步驟: (1)以 1 公 尺 為 半 徑 畫 圓 從 圓 心 畫 一 角 度 60°。 在 兩 夾 角 線 中 之區域為投擲範圍區。兩夾角線中所夾之弧線為投擲線。投 擲時必在投擲圈內完成。. 34.
(44) (2)球 先 抹 上 石 灰 粉 , 以 便 判 定 。 (3)受 試 者 兩 足 前 後 分 開 , 站 立 於 投 擲 圈 內 , 以 慣 用 手 持 球 盡 力作單手肩上投擲,腳步可採前後開立或一腳作跨步之動 作。指導受測者用力向遠處高空投擲。 (4)丈 量 投 擲 距 離 是 從 投 擲 圈 圓 周 內 緣 至 球 著 地 點 間 最 短 距 離為準。 (5)記 錄 方 式 : 試 擲 一 次 , 正 式 擲 二 次 , 以 較 優 者 為 成 績 , 以 公尺為記錄單位,取到小數點下一位。 3.平 衡 能 力 - 閉 眼 單 足 立 測驗器材:碼錶。 測試步驟: (1)受 測 者 睜 眼 , 雙 手 自 然 放 置 體 側 , 雙 腳 與 肩 同 寬 。 (2)受 測 者 聞 開 始 之 動 令 , 閉 眼 同 時 以 任 一 腳 單 腳 直 膝 站 立 , 一 腳 前 舉( 或 後 舉 )自 由 放 置 , 其 腳 跟 至 少 需 離 地 面 1 5 公 分 以上。 (3)自 腳 離 開 地 開 始 計 時 , 至 失 敗 為 止 。 受 測 者 之 支 撐 腳 移 位、另一腳觸地或身體其他部分觸及地面時均告失敗。 (4)測 試 以 100 秒 為 最 高 , 達 到 即 可 停 止 測 試 。 (5)記 錄 方 式:左 右 腳 各 測 一 次,以 秒 為 單 位,取 小 數 點 兩 位 。 4.速 度 - 六 十 公 尺 衝 刺 測 驗 測驗器材:碼錶、標示旗。 測驗步驟: (1)發 令 員 位 於 起 跑 線 前 三 公 尺 處 , 用 標 示 旗 與 計 時 員 聯 絡 。 ( 2 ) 受 試 者 採 站 立 式 起 跑 , 位 於 起 跑 線 後 , 當 發 令 員 喊「 預 備 」 口 令 時 受 試 者 身 體 前 傾 , 取 好 立 姿 起 跑 的 動 作 , 然 後 聞「 跑 」 口令時以全速衝刺跑向六十公尺的終點線。. 35.
(45) (3)計 時 員 位 於 終 點 線 上,當 發 令 員 放 下 標 示 旗 的 同 時 按 下 碼 錶計時,當受試者的胸前經過終點線上方時,要立即按下碼 錶停止計時。 (4)記 錄 方 式 : 時 間 以 秒 為 單 位 記 錄 , 並 取 至 小 點 以 下 二 位 , 測試乙次。 5.反 應 時 間 - 握 棒 反 應 測 驗 測 驗 器 材 : 鐵 尺 , 長 45 公 分 。 測驗步驟: (1)受 試 者 坐 在 椅 子 上,慣 用 手 置 於 桌 上,虎 口 打 開 成 U 型 準 備 , 雙 眼 注 視 尺 上 20 公 分 標 記 處 。 (2)施 測 者 將 鐵 棒 放 開 , 受 試 者 見 鐵 棒 掉 落 隨 即 抓 住 鐵 棒 。 (3)紀 錄 方 式 : 測 驗 二 次 , 取 最 佳 值 , 以 公 分 為 單 位 , 並 取 到 小數點第一位。讀數時,以手指最高點為準。 6.瞬 發 力 - 垂 直 跳 測 驗 測驗器材:皮尺、雙色印泥、海報。 測驗步驟: (1)受 試 者 側 身 立 站 於 牆 邊 , 以 單 手 指 尖 沾 印 泥 , 盡 量 伸 直 手 臂於牆上作原始高度記號。 (2)測 驗 時 , 受 試 者 距 牆 20 公 分 之 平 行 線 外 , 雙 足 平 行 與 肩 同寬,向後擺臂屈膝下蹲後,全力往上跳躍至最高處時,並 在牆上劃下另一跳躍高度記號,丈量兩記號間距離,即為跳 躍高度。 (3)記 錄 方 式 : 測 驗 兩 次 取 最 佳 值 , 並 將 跳 躍 高 度 減 去 原 始 高 度,作為測得之成績。以公分為單位取到小數點第一位。. 36.
(46) 三、血液生化值檢測 本研究於健康體適能訓練介入前及結束後各抽取一次血 液檢體,其檢驗項目包括: 1.總 膽 固 醇 (TC) 2.高 密 度 脂 蛋 白 膽 固 醇 (HDL-C) 3.低 密 度 脂 蛋 白 膽 固 醇 (LDL-C) 4.三 酸 甘 油 酯 (TG) 5.尿 酸 (UA) 抽 血 前 要 求 受 試 者 禁 食 1 2 小 時( 晚 上 八 時 後 禁 食 任 何 東 西 ), 抽 血 前 4 8 小 時 嚴 禁 從 事 運 動 。 由 署 立 台 中 醫 院 合 格 醫 護人員協助採集血液工作,得之血液樣本以離心分析儀分離 血清,其血液分析過程皆在醫院進行。. 37.
(47) 第四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取準實驗研究法,將受試者分為實驗組與對照 組。 壹、實驗組 除持續原本手球運動常規訓練外,再於每日晨光時間實 施健康體適能訓練課程,並以提升健康體適能為目的,維持 大肌肉活動、持續性、低強度及有氧的運動型式。 貳、對照組 維持原本手球訓練課程,而不做變動。 本 實 驗 於 前 測 之 後 連 續 進 行 12週,再 實 施 後 測,統 計 分 析 等 4 個步驟。. 38.
(48) 第五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中實驗組實施之健康體適能訓練,為一週三天, 每 次 50 分 鐘 。 在 訓 練 開 始 前 實 施 5 分 鐘 暖 身 操 , 接 著 進 行 8 0 0 公 尺 跑 走 訓 練 一 趟 , 強 度 約 為 6 5 - 7 0 % H R m a x, 於 8 0 0 公 尺 跑 走 結 束 後,立 即 以 碼 表 進 行 10 秒 鐘 頸 動 脈 測 量 法,所 得 值 乘 於 6, 得 每 分 心 跳 率 再 用 以 換 算 強 度 約 為 每 分 鐘 心 跳 約 於 130~150 下 , 也 就 是 運 動 時 有 點 喘 , 但 不 感 到 非 常 痛 苦 , 步 調 也 可 以 維 持 的 感 覺 , 800 公 尺 跑 走 結 束 後 , 稍 作 休 息 後 再 進 行 10 分 鐘 的 伸 展 操 , 伸 展 操 分 別 為 手 部 : 上 舉 、 右 左 彎 體。軀 幹:身 體 前 彎、後 仰、左 右 側 彎。下 肢:坐 姿 前 彎 、 跨欄腿。關節:頸關節、肩胛關節、腰部繞環、膝關節、踝 關 節 等 共 十 二 個 動 作 , 每 一 個 動 作 重 覆 兩 次 每 次 維 持 約 10 秒 鐘,接 著 再 實 施 仰 臥 起 坐 訓 練 30 次 及 原 地 垂 直 跳、伏 地 挺 身 各 25 次。整 個 活 動 均 由 研 究 者 帶 領 指 導。對 照 組 則 除 了 體 育 課 程 及 課 後 手 球 訓 練 外, 不 進 行 任 何 運 動 介 入;實 驗 組 相 關訓練課程規劃如下表所列。. 39.
(49) 表 3-2 健 康 體 適 能 訓 練 課 程 表 次序. 項目. 訓練內容. 1. 心肺耐力. 800 公 尺 跑 走. 1 趟. 65~75%HRmax. 2. 柔軟度. 伸展操. 12 項 動 作. 10 分 鐘. 3. 肌耐力. 仰臥起坐. 30 次. 60 秒. 原地垂直跳. 25 次. 30 秒. 伏地挺身. 25 次. 60 秒. 4. 時 間( 次 數 ). 運動強度. 肌力. 上肢:上舉、右左彎體。 伸展操 動作項目. 軀幹:身體前彎、後仰、左右側彎。 下肢:坐姿前彎、跨欄腿。 關 節:頸 關 節、肩 胛 關 節、腰 部 繞 環、膝 關 節 、 踝關節。. 40.
(50) 第六節 研究實驗 壹、實驗時間、地點 本 研 究 實 驗 自 9 9 年 2 月 2 2 日 始,為 期 十 二 週,每 週 一 、 三、五上午七時三十分至八時二十分為本研究課程實施時 間 。 第 一 週 及 第 十 二 週 為 第 一 次 測 量 (前 測 )及 第 二 次 測 量 (後 測 )時 間 。 實 施 地 點 於 校 內 體 操 館 進 行 。 貳、測驗流程 測驗分為前後兩次測驗,測量健康體適能、運動體適能 及相關生理指標,生理指標除安靜心跳率外其餘皆於測驗開 始前一日及結束後一日至署立台中醫院由合格醫護人員抽血 檢測,此外於測驗前在校內集合受測學童,說明測驗內容、 方式及注意事項。. 41.
(51) 第七節 資料分析 本 研 究 以 SPSS 17.0進 行 統 計 分 析 , 方 法 如 下 : 壹、描述性統計分析 本研究將以平均數與標準差,來說明與分析實驗參與者 的表現,並以全體參與者的資料作為表現優劣的依據。 貳 、 t檢 定 本 研 究 將 採 獨 立 樣 本 T檢 定 , 檢 驗 實 驗 參 與 者 , 在 進 行 十二週健康體適能訓練前、後的健康體能、運動體適能和生 理 狀 態 指 標 數 值 的 差 異 顯 著 性 機 率 是 否 小 於 0.05, 亦 即 檢 定 其 是 否 達 統 計 上 之 顯 著 差 異 ( p < 0.05 ) 。 参、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 本研究為了解共變數在不同組間誤差是否具有一致性, 亦即確認共變數不會因為組間差異而影響共變數分析之檢定 結果,故在進行共變數分析檢定前擬採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 檢定來檢視共變數在不同組內的差異情形,作為是否繼續共 變數檢定之參考依據。 肆、共變數檢定 本研究將以健康體能、運動體適能和生理狀態指標的前 測 資 料 為 共 變 數 (排 除 複 雜 因 子 ), 後 測 值 為 依 變 項 , 進 行 單 因子共變數檢定,以比較實驗組與對照組,經十二週健康體 適能訓練後,在運動體適能及血液生化值方面,是否有顯著 差異。. 42.
(52)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本章分為活動介入對健康體適能的影響、健康體適能對 運動體適能的影響和健康體適能與相關生理指標之影響三 節,各節依次分別探討實驗前測之差異分析、實驗介入前後 參與者表現差異分析和實驗介入後後測之差異分析,以了解 十二週健康體適能訓練對運動體適能與生理指標之關係。本 研 究 對 象 為 台 中 市 某 國 小 手 球 隊 員,共 32 名,其 中 實 驗 組 與 對 照 組 各 1 6 位。參 與 實 驗 的 全 體 受 試 者 目 前 為 五 年 級 與 六 年 級學生,且皆從小學三年級上學期便開始加入校隊參與手球 訓練至今;在十二週健康體適能訓練過程中,因學生家庭與 課 業 之 關 係,所 以 在 實 驗 組 方 面 僅 有 15 位 完 成 訓 練 課 程,因 此 本 實 驗 中 有 效 樣 本 共 有 31 位 受 試 者 。. 第一節. 活動介入對健康體適能的影響. 本節探究活動介入對健康體適能產生的影響,包括身體 組成與身體健康體適能指標之改變。身體組成包含:身高、 體 重 與 BMI 三 部 份 ; 而 健 康 體 適 能 指 標 包 含 柔 軟 度 、 肌 力 與 肌耐力和心肺能力三者。在身體組成測量方式主要以身高體 重計進行測量,並以公斤與公尺作為測量單位,最後依據所 得 身 高 體 重 數 據 計 算 出 身 體 質 量 指 數( B M I = 體 重 高. (kg) / 身. ( m 2 ) ), 而 在 健 康 體 適 能 指 標 中 的 柔 軟 度 、 肌 力 、 肌 耐 力. 及心肺耐力,則分別以坐姿體前彎測量器、立定跳遠、一分 鐘 屈 膝 仰 臥 起 坐 與 800 公 尺 跑 走 方 式 進 行 測 量 , 有 關 詳 細 測 量方式流程參閱第三章第三節測量方法及工具。. 43.
(53) 壹、健康體適能前測差異分析 為避免實驗結果的差異分析受到參與者生理健康與體能 狀況的影響,本研究先進行參與者前測資料的差異分析,來 探究實驗參與組與對照組的前測表現,並作為實驗結果差異 分 析 的 解 釋 參 考 依 據 。 自 表 4-1-1 可 知 , 在 本 研 究 實 驗 參 與 者 的 身 高、體 重 與 B M I 值,實 驗 組 之 平 均 分 別 為 身 高:1 5 3 . 9 1 公 分 、 體 重 : 47.13 公 斤 、 BMI 值 : 19.89; 對 照 組 之 平 均 分 別 為 身 高 : 154.25 公 分 、 體 重 : 48.66 公 斤 、 BMI 值 : 20.44, 兩 組 身 體 組 成 差 異 分 析 之 t 值 分 別 為 : 身 高 t 檢 定 : - . 4 1、 體 重 t 檢 定 : - 1 . 3 0、 B M I 的. t 檢 定 : - 1 . 3 3, 三 者 皆 未 達 統 計 顯. 著 水 準,顯 示 實 驗 組 與 對 照 組 在 身 體 組 成 的 身 高、體 重 與 B M I 三方面並沒有顯著的差異;在健康體適能部分,本研究實驗 參與者的柔軟度、肌力、肌耐力及心肺適能能力,實驗組之 平 均 分 別 為 柔 軟 度 : 24.87 公 分 、 肌 力 : 169.60 公 尺 、 肌 耐 力 : 36.87 次 、 心 肺 耐 力 : 248 秒 , 對 照 組 之 平 均 分 別 為 柔 軟 度 : 23.94 公 分 、 肌 力 : 171.94 公 尺 、 肌 耐 力 : 36.88 次 、 心 肺 耐 力:242.94 秒,兩 組 健 康 體 適 能 差 異 分 析 之 t 值 分 別 為 : 柔 軟 度 : .64、 肌 力 : -.91、 肌 耐 力 : - . 0 0、 心 肺 耐 力 : 1.14 , 皆未達統計顯著水準,顯示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健康體適能的 柔軟度、肌力與肌耐力及心肺適能能力三方面並沒有顯著的 差異。. 44.
(54) 表 4-1-1 健 康 體 適 能 前 測 差 異 分 析 測驗項目 身高. 體重. BMI. 柔軟度. 肌力. 肌耐力. 心肺耐力. 組別.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實驗組. 15. 153.91. 2.21. 對照組. 16. 154.25. 2.42. 實驗組. 15. 47.13. 2.98. 對照組. 16. 48.66. 3.56. 實驗組. 15. 19.89. 1.02. 對照組. 16. 20.44. 1.28. 實驗組. 15. 24.87. 3.98. 對照組. 16. 23.94. 4.15. 實驗組. 15. 169.60. 7.37. 對照組. 16. 171.94. 6.84. 實驗組. 15. 36.87. 6.58. 對照組. 16. 36.88. 5.20. 實驗組. 15. 248.00. 12.38. 對照組. 16. 242.94. 12.43. t 值 -.41. -1.30. -1.33. .64. -.91. -.00. 1.14. * p < 0.05. 貳、健康體適能前後測差異分析 為評估活動介入之成效,本研究次分析各組參與者在實 驗介入前與實驗完畢後,前後測表現之差異,以檢視實驗組 與對照組參與者自身健康體能狀況情形之改變,作為實驗結 果 差 異 分 析 的 解 釋 參 考 依 據 。 自 表 4-1-2 可 知 , 在 本 研 究 實 驗參與者健康體適能的前後測差異分析中,實驗組在身高、 體 重 與 B M I 值 三 者 的 前 測 平 均 數,分 別 為 1 5 3 . 9 1 公 分、 4 7 . 1 3. 45.
數據
相關文件
151, Xinyi Rd., Pingtung City, Pingtung County (Room CE21 of Continuing and Extension Education Building,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line
2, Bo'ai Rd., West Dist., Chiayi City (Room 3A01, CHIAYI Industry Innovation and Research Center)... 123, Huaxi Rd.,
151, Xinyi Rd., Pingtung City, Pingtung County (Room CE21 of Continuing and Extension Education Building,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lien
2.1.1 The pre-primary educator must have specialised knowledge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 development before they can be responsive to the needs of children, set
Promote project learn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and apply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make. calculated
1.8 Teachers should take every opportunity to attend seminars and training courses on special education to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tudents’ special needs and
The long-term solution may be to have adequate training for local teachers, however, before an adequate number of local teachers are trained it is expedient to recruit large numbers
Courtesy: Ned Wright’s Cosmology Page Burles, Nolette & Turner, 1999?. Total Mass Den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