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農業作物變遷看三芝鄉村發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從農業作物變遷看三芝鄉村發展"

Copied!
18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第四十一屆碩士論文. 從農業作物變遷看三芝鄉村發展. 指導教授:張峻嘉 研 究 生:李昀穎. 中華民國一O一年六月.

(2)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通過簽名表 系所別:地理學系(研究所). 姓名:李昀穎. 學號:699230082. 碩士論文題目:從農業作物變遷看三芝鄉村發展. 經審查合格,特予證明。. 論文口試委員 ^ 1、 1 ^ 吳育螓博士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副教授. 梁;15^琨博士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副教授. 嘉 博 士 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副教授 論文指導教授. 系主任〔所長)簽章:义. 中華民國101年6月1曰.

(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摘要. 論文名稱:從農業作物變遷看三芝鄉村發展 指導教授:張峻嘉 研 究 生:李昀穎 論文內容:共一冊,文約十萬字,分五章,以近六百字扼要說明。. 摘要. 當代鄉村基於各鄉村資源、社會條件的不同,在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結構 轉變下發展出多元、分殊化的鄉村。本研究選定新北市三芝區,藉由鄉村發展理 論的三個機制:商品化、政策去調節與再調節、網絡行動者空間,探究機制如何 影響日治時期至今(2011 年)三芝主要作物的變遷,並且如何進一步形塑三芝的鄉 村發展。 研究發現從日治時期迄今,隨著農業政策轉變,過去主要生產水稻與茶的三 芝區,在受到政策方針由生產到非以生產為本位的調節影響下,轉為生產茭白筍 與甘藷。而商品的轉換過程中,水利相關建設、組織發生變化,同時也使原本農 民的產銷社會關係網絡出現改變,並且從原本生產稻、茶相關的農事組織,轉變 為強調銷售的新興產銷班組織。同時,農民與農會的關係越趨緊密,形成組織獨 大、依賴集中化的現象。由於日治時期為生產至上的發展背景,因此當時出現大 面積、大規模的土地生產,然現今在非以生產為本位的引導下,僅小規模、小面 積的耕種茭白筍與甘藷,透過地方產業與鄉村景緻的結合,發展觀光農園、鄉村 旅遊、民宿等遊憩型態,創造新的鄉村附加價值,因此出現從銷售農產品到販售 整體鄉村的商品化過程。除此之外,三芝藉銷售農作物:水稻與茶到海外,本身 鄉村已納入全球體系,但當主要作物的生產轉為茭白筍與甘藷後,銷售範圍縮減 台灣北部區域,三芝的在地性質愈趨強烈。 整體而言,透過此理論概念中商品化、調節、網絡三者間的相互影響重組, 可較全面性地了解三芝主要農作物的變遷,以及三芝鄉村現今發展的動態形塑歷 程。 關鍵詞:三芝、鄉村發展、農作物變遷、土地價值 I.

(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untry's 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and structural have changed, the contemporary rural become diverse and differentiated in appearance. In this study I selected the New Taipei City Sanzhi District and by the three mechanisms of rural development theory: arenas of commoditization, deregulation and regulation, networks and actor spaces to explore how did these mechanism affect the changes of main crops from period of Japanese occupation to the present (2011), and how to shape the rural development of Sanzhi District. The study found that so far from the period of Japanese occupation, the past production of rice and tea has changed into water bamboo and sweet potato because of the policy guidelines from production to non-production-based regula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The agricultural commodity productions changed have led the water conservancy organizations and the original organization of the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of social relation networks changed. In additi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farmers and farmers' associations grew closer and closer. Farmers became more relied on the farmers' associations. Nowadays, land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using of Sanzhi are small-scale and residents become to combine the rural scenery to develop the rural tourism, agricultural park. Therefore, Sanzhi not only sale it’s agricultural products but also sale the whole rural. Further, the nature of Sanzhi rural began to change. In sum, we can have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nges of major crops in Sanchih and its dynamic shaping process through this theoretical concept of arenas of commoditization, deregulation and regulation, networks and actor spaces among restructuring. Keywords:Sanchih, rural development, crop changes, land value. II.

(5) 目 次 摘 要......................................................................................................... I 目 次........................................................................................................III 圖目次....................................................................................................... IV 表目次....................................................................................................... V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 6. 第三節. 研究概念 ...................................................................... 10.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方法 .................................................. 14. 第五節. 研究區環境背景 .......................................................... 16. 第二章 作物商品化下的地方發展 ..................................................... 24 第一節. 水利設施與組織的轉變 .............................................. 24. 第二節. 土地價值的改變 .......................................................... 36. 第三節. 小結 .............................................................................. 65. 第三章 政策調節對主要作物與地方的影響 ..................................... 67 第一節. 日治時期農業政策對三芝地方發展的影響 .............. 67. 第二節. 戰後農業政策對三芝地方發展的影響 ...................... 82. 第三節. 小結 ............................................................................ 106. 第四章 主要作物變遷下產銷社會網絡關係的變化 ....................... 108 第一節. 水稻產銷運作過程的關係網絡 ................................ 108. 第二節. 茶作產銷運作過程的關係網絡 ................................ 122. 第三節. 茭白筍與甘藷產銷運作過程的關係網絡 ................ 132. 第四節. 小結 ............................................................................ 147. 第五章 結論 ....................................................................................... 150 第一節. 研究發現 .................................................................... 150. 第二節. 省思與後續研究建議 ................................................ 155. 參考文獻................................................................................................ 157 附錄一.................................................................................................... 163 附錄二.................................................................................................... 166 附錄三.................................................................................................... 168 III.

(6) 圖. 次. 圖 1-1-1. 三芝區相對位置圖................................................................................1. 圖 1-1-2. 歷年三芝從農人口與非農人口比例....................................................2. 圖 1-1-3. 三芝區主要作物歷年種植面積趨勢圖................................................3. 圖 1-3-1. 鄉村發展面向:社會與政治經濟......................................................11. 圖 1-4-1. 本研究架構圖......................................................................................14. 圖 1-5-1. 三芝區氣候圖......................................................................................16. 圖 1-5-2. 三芝區降雨天數圖..............................................................................17. 圖 1-5-3. 三芝區土壤分布圖..............................................................................18. 圖 1-5-4. 三芝區地形水系圖..............................................................................20. 圖 1-5-5. 三芝人口成長趨勢圖..........................................................................21. 圖 2-1-1. 灌溉水圳分布圖..................................................................................32. 圖 2-1-2. 農田水利會時期北基農田水利會組織架構圖..................................33. 圖 2-2-1. 三芝區水旱田分布圖..........................................................................41. 圖 2-2-2. 上、中、下由水田選取範圍與水圳..................................................42. 圖 2-2-3. 三芝區下游水田抽樣土地分布圖......................................................48. 圖 2-2-4. 三芝區中游水田抽樣土地分布圖......................................................49. 圖 2-2-5. 三芝區上游水田抽樣土地分布圖......................................................50. 圖 2-2-6. 上、中、下游旱田選取範圍..............................................................51. 圖 2-2-7. 三芝區下游旱田抽樣土地分布圖......................................................60. 圖 2-2-8. 三芝區中游旱田抽樣土地分布圖......................................................61. 圖 2-2-9. 三芝區上游旱田抽樣土地分布圖......................................................61. 圖 3-1-1. 三芝日治時期水稻耕種面積變化圖..................................................79. 圖 3-1-2. 三芝日治時期水稻產量變化圖..........................................................79. 圖 3-1-3. 三芝日治時期製茶產量變化圖..........................................................81. 圖 3-2-1. 貧窮循環示意圖..................................................................................83. 圖 3-2-2. 三芝區水稻種植面積變化圖 (1951 – 1971 年) ................................86. 圖 3-2-3. 三芝區水稻產量變化圖 (1951 – 1971 年) ........................................86. 圖 3-2-4. 三芝區茶葉種植面積變化圖 (1951 – 1971 年) ................................88. 圖 3-2-5. 三芝區茶葉產量變化圖 (1951 – 1971 年) ........................................89 IV.

(7) 圖 3-2-6. 三芝區水稻種植面積變化圖 (1976 – 1990 年) ................................93. 圖 3-2-7. 三芝區水稻產量變化圖 (1976 – 1990 年) ........................................93. 圖 3-2-8. 三芝區茶葉種植面積變化圖 (1976 – 1990 年) ................................96. 圖 3-2-9. 三芝區茶葉產量變化圖 (1976 -1990 年)..........................................96. 圖 3-2-10. 水旱田利用調整後續計畫主要措施架構圖......................................99. 圖 3-2-11. 三芝區水稻耕作面積變化圖 (1991 – 2009 年) ..............................100. 圖 3-2-12. 三芝區水稻產量變化圖 (1991 – 2009 年) ......................................100. 圖 3-2-13. 三芝區 2010 年耕地面積利用比例..................................................101. 圖 3-2-14. 2008 北海岸花海季文宣...................................................................101. 圖 3-2-15. 茭白筍水車文化節文宣....................................................................103. 圖 3-2-16. 三芝區茶耕作面積變化圖 (1991 – 2009 年) ..................................104. 圖 3-2-17. 三芝區茶產量變化圖 (1991 – 2009 年) ..........................................105. 圖 4-1-1. 日治時期水稻生產關係結構圖........................................................ 111. 圖 4-1-2. 戰後水稻換工團田地位置:以受訪者 D9 為例 ............................. 118. 圖 4-1-3. 戰後水稻生產關係結構圖................................................................ 119. 圖 4-2-1. 日治時期茶作生產過程的社會關係圖............................................126. 圖 4-2-2. 日治時期三芝茶葉銷售關係結構圖................................................127. 圖 4-2-3. 戰後三芝茶葉生產關係結構圖........................................................130. 圖 4-2-4. 戰後輸出為主時期的茶葉銷售關係結構圖....................................130. 圖 4-3-1. 三芝區茭白筍生產關係結構圖........................................................139. 圖 4-3-2. 三芝區茭白筍銷售關係結構圖........................................................141. 圖 4-3-3. 三芝區甘藷生產關係結構圖............................................................143. 圖 4-3-4. 三芝區甘藷銷售關係結構圖............................................................145. 圖 5-1-1. 三芝區交通路線區位圖....................................................................152. 圖 5-1-2. 三芝區鄉村發展示意圖....................................................................155. V.

(8) 表. 次. 表 1-1-1. 1930 年(昭和 5 年)臺北州農事團體總覽表 ........................................2. 表 1-1-2. 2011、2012 年三芝區產銷班數 ...........................................................3. 表 1-5-1. 三芝行政區沿革表..............................................................................23. 表 2-1-1. 清代水利設施開發..............................................................................25. 表 2-1-2. 日治時期水利政策 (一) .....................................................................26. 表 2-1-3. 日治時期三芝境內埤圳特性..............................................................27. 表 2-1-4. 公共埤圳時期 (1901~1921 年) 三芝三堡水圳 ................................28. 表 2-1-5. 日治時期水利設施 (二) .....................................................................29. 表 2-1-6. 1931 年水利組合.................................................................................29. 表 2-1-7. 1940 年水利組合 (已合併) ................................................................30. 表 2-1-8. 三芝 1918 年~1937 年水旱田面積整理 ............................................30. 表 2-2-1. 清代等則地租......................................................................................36. 表 2-2-2. 日治時間相關土地制度......................................................................37. 表 2-2-3. 1904~1914 年 (明治 37 年~大正 3 年) 地目等則............................38. 表 2-2-4. 1904~1914 年 (明治 37 年~大正 3 年) 田畑各等則地租................38. 表 2-2-5. 1915 年 (大正 4 年) 等則地租 ..........................................................38. 表 2-2-6. 1935 年 (昭和 9 年) 等則地租 ..........................................................39. 表 2-2-7. 1944 年 (昭和 18 年) 等則地租 ........................................................39. 表 2-2-8. 日治時期稻穀價格變化......................................................................40. 表 2-2-9. 日治時期三芝區下游水田抽樣土地表..............................................43. 表 2-2-10. 日治時期三芝區中由水田抽樣土地表..............................................43. 表 2-2-11. 日治時期三芝區上游水田抽樣土地表..............................................44. 表 2-2-12. 日治各水利組織時期重要政策..........................................................46. 表 2-2-13. 日治時期三芝境內埤圳特性與灌溉範圍..........................................46. 表 2-2-14. 日治時期三芝區米穀收穫量..............................................................47. 表 2-2-15. 日治時期三芝區下、中、上游選取水田平均等則地租比較表......47. 表 2-2-16. 日治時期台北廳水旱田地租決定因素..............................................50. 表 2-2-17. 日治時期三芝區下游旱田抽樣土地等則地租表..............................52. 表 2-2-18. 日治時期三芝區中游旱田抽樣土地等則地租表............................ 52. 表 2-2-19. 日治時期三芝區上游旱田抽樣土地等則地租表............................ 53 VI.

(9) 表 2-2-20. 日治時期下、中、上游選取區旱田平均地租比較表......................54. 表 2-2-21. 戰後三芝區下游水田抽樣土地等則表..............................................55. 表 2-2-22. 戰後三芝區中游水田抽樣土地等則表..............................................56. 表 2-2-23. 戰後三芝區上游水田抽樣土地等則表..............................................56. 表 2-2-24. 戰後三芝區下游旱田抽樣土地等則表..............................................57. 表 2-2-25. 戰後三芝區中游旱田抽樣土地等則表..............................................57. 表 2-2-26. 戰後三芝區上游旱田抽樣土地等則表..............................................58. 表 2-2-27. 1977、81、86、90 年物價指數變化.................................................59. 表 2-2-28. 三芝區水田選區公告現值表..............................................................59. 表 2-2-29. 三芝區旱田選區公告現值表..............................................................60. 表 2-2-30. 1994、97、2000、2012 年物價指數變化.........................................62. 表 2-2-31. 三芝區水田選區公告地價表..............................................................63. 表 2-2-32. 三芝區旱田選區公告地價表..............................................................64. 表 3-1-1. 1935 年三芝區稻作種別面積產量表.................................................69. 表 3-1-2. 茶葉獎勵計畫政策推行項目整理......................................................70. 表 3-1-3. 1937 年 (昭和 12 年)茶樹品種栽種面積 ..........................................71. 表 3-1-4. 淡水郡階段茶園獎勵面積..................................................................71. 表 3-1-5. 施肥與生葉收量比較表......................................................................72. 表 3-1-6. 粗茶製作過程......................................................................................72. 表 3-1-7. 三芝庄農事團體一覽表......................................................................74. 表 3-1-8. 三芝茶葉相關團體..............................................................................75. 表 3-1-9. 日治時期三芝區相關茶葉活動表......................................................75. 表 3-1-10. 1934 年 (昭和 9 年)臺北州優良茶品會成績表 ................................76. 表 3-1-11. 台北州淡水郡農事團體一覽表..........................................................76. 表 3-1-12. 三芝庄茶葉公司一覽表......................................................................77. 表 3-1-13. 三芝茶葉相關團體..............................................................................78. 表 3-1-14. 三芝庄 1936 年 (昭和 11 年) 粗茶製造狀況 ...................................80. 表 3-1-15. 淡水郡內各庄別茶作付、摘葉面積、栽培戶統計..........................80. 表 3-2-1. 1950~1972 年重要茶業政策與相關成果 ..........................................87. 表 3-2-2. 三芝區 2010 年耕地面積利用情形..................................................102. 表 4-1-1. 三芝區水稻播種週期........................................................................ 114 VII.

(10) 表 4-3-1. 三芝區茭白筍年中栽培時序表........................................................132. 表 4-3-2. 三芝區甘藷年中栽培時序表............................................................142. 表 4-4-1. 水稻、茭白筍、茶、甘藷各時期生產網絡關係比較表................147. VIII.

(1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一、 研究動機: 近代鄉村在全球化及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結構背景轉變下,透過市場 與國家政策的影響,使得有著相異發展資源的鄉村在面對不同需求時出現了鄉村 再結構現象,鄉村不再為單一、均質的發展樣貌,反而逐漸發展成各具差異的模 式,呈現多元的分殊樣貌(Murdoch,2003)。例如有些鄉村受到居住土地的空間 需求而成了都市居民進駐的住宅場所;某些鄉村在高品質的食物生產的影響下形 成農業發展區(Marsden,1998)。 新北市三芝區1位於台北市西北側,與淡水區、石門區為鄰(圖 1-1-1),自乾 隆時期漢人進入移墾開始,由於沿海無良好天然港,不利漁業發展,因此區域內 人民的生計活動以農業為主。根據溫振華對三芝清代移民拓墾與遷徙的研究可知, 當時移民已於區內沿等高線開闢梯田,進行農業耕種。當時除水稻種植外,區內 也開始種茶(三芝鄉志,1994:7-8)。. 新 店區. 圖 1-1-1. 三芝區相對位置圖. 資料來源:改繪自內政部行政區域圖 1. 自 2010 年 12 月 25 日起,台北縣升格為新北市,原各鄉鎮層級皆升為區。以下皆以新北市取代 台北縣、三芝區取代三芝鄉之稱呼,但如原文獻使用台北縣,將依照文獻上所稱。 1.

(12) 直到今日,農業依然為三芝內的主要產業,鄉村從農人口超過一半(圖 1-1-2), 依然扮演新北市中的農業區角色。 %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981. 圖 1-1-2. 1986. 1991. 1996. 2001. 2006. 2011 年. 歷年三芝從農人口與非農人口比例1. 資料來源:臺北縣統計要覽. 雖然其一直呈現以農為主的發展型態,但進一步探究可發現實質的農作物生 產已有改變。日治時期,三芝延續著清代以來水稻與茶的種植,水稻與茶為區內 種植面積最廣大的作物(三芝鄉志,1994:7-8),而當時水稻生產後主要銷至日本 島內,茶則往美國、日本2等地輸出,此現象讓人不禁好奇水稻原主要作為本地 人的糧食,為何出現如此強烈商品特性,大量售至外地的現況? 同時,由1930 年日人統計的《台北州農業團體一覽》(表1-1-1)中,可發現各種農事團體中三芝 的組織數量佔台北州中最多,足見三芝農業於日治時期的發展盛況。 表 1-1-1 1930 年(昭和 5 年)臺北州農事團體總覽表 行. 蘇. 七星郡. 淡水郡 文山郡. 基隆郡. 政台基. 宜蘭郡. 羅東郡 澳. 海山郡. 新莊郡. 郡. 區北隆 汐 士 北 松 內 平 淡 八 三 石 新 深 石 坪 金 萬 七 瑞 貢 雙 宜 員 壯 礁 頭 羅 五 三 冬 蘇 板 中 鶯 三 土 新 鷺 五 林 團市市 止 林 投 山 湖 溪 水 里 芝 門 店 坑 碇 林 山 里 堵 芳 寮 溪 蘭 山 圍 溪 圍 東 結 星 山 澳 橋 和 歌 峽 城 莊 洲 股 口 體. 街庄庄庄庄庄街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庄街庄庄庄庄街庄庄庄庄街庄庄庄庄街庄庄庄. 茶 0 0 3 1 2 0 0 0 5 2 16 7 2 3 2 3 2 1 1 3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3 3 0 0 1 17 作 一 般 0 1 0 0 0 0 0 0 20 7 10 2 3 4 3 3 0 0 0 0 0 0 0 2 0 1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1 1 2 農 事 總 0 1 3 1 2 0 0 0 25 9 26 9 5 7 5 6 2 1 1 3 0 0 0 2 0 1 0 0 0 0 0 1 0 0 0 3 3 0 1 2 19 計. 資料來源:整理自臺北州農事團體一覽(1930), 《臺北州農事團體一覽》 。臺北州. 1. 從農人口比例= 從農人口數/三芝總就業人口數 由訪談者 T2 得知 2. 2.

(13) 戰後水稻與茶依然維持高種植面積,然 1986~1997 年間卻劇烈改變(圖 1-1-3), 兩者作物種植面積陡降。現今主要作物已轉為茭白筍和甘藷,且進行小規模的耕 種。而地方於 1979 年3(民 68)由三芝農會輔導成立新興組織─「茭白筍產銷班」(表 1-1-2)來協助辦理共同運銷。透過產銷班運銷,三芝茭白筍最遠曾銷至高屏地區, 但現今主要的銷售範圍僅集中北部地區;甘藷的銷售範圍更小,主要銷至新北市 鄰近幾區。 表 1-1-2 2011、2012 年三芝區產銷班數 產業. 蔬菜(茭白筍) 班. 班員. 數. 數. 2011 年 29 2012 年 29. 361 361. 時間. 果樹. 花卉. 特用 作物. 稻米. 毛豬. 班 班員 班 班員 班 班員 班 班員 班. 班員. 數 數. 數. 1 1. 11 11. 數 數. 數 數. 數 數. 3 3. 0 0. 9 107 9 107. 62 62. 0 0. 數. 1 1. 12 12. 資料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產銷班組織體系資料服務系統 http://agrapp.coa.gov.tw/agr-Sed/agrJsp/main.jsp?page=00(瀏覽日期 2011.05.02). 除了主要作物種類轉變與新興組織的出現,根據2009年台北縣統計要覽與 2010年三芝區公所農業課提供的數據顯示:三芝總耕地面積共3,558.1公頃,但實 際作為耕作用途之土地面積僅381.05公頃4,非常稀少。同時,搭配主要作物歷年 種植面積趨勢圖(圖1-1-3),可明顯發現境內實際作為耕種用途的土地面積更有逐 步縮小之態勢,而近山區原為茶園處現今大多呈現拋荒、雜木林遍布的情形。因 此,當今三芝便利用此雜木林、農耕所呈現的鄉村意象,結合享受農村景觀來發 展鄉村旅遊。 公 頃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年 水稻. 茶. 甘藷. 茭白筍. 圖 1-1-3 三芝區主要作物歷年種植面積趨勢圖 資料來源:歷年台北縣統計要覽、臺北州統計書(1929、1937 年) 3. 4. 茭白筍於 1984 年開始推行於三芝種植,然台北縣統計要覽於 1984(民 73)~1996 年(民 85)間並 無分細項列出茭白筍,茭白筍細項由 1997 年開始記錄,因此圖 1-1-3 僅呈現 2001、2006 年資 料。 資料取自 2010 三芝區公所農業課 3.

(14) 綜觀上述現象不禁讓人產生疑問,究竟為什麼三芝會從長遠栽種背景的水稻、 茶轉種茭白筍與甘藷? 是什麼樣的農業政策促使三芝主要作物產生改變? 這樣 的改變對地方造成什麼影響? 水田旱田的土地價值有無轉換?並且出現實際耕 種面積下降的現象?另外,由於水稻、茶轉變為茭白筍、甘藷的過程中,作物產 銷特性以及新舊組織的不同,是否使得人與人、人與組織間的社會關係網絡產生 變化? 同時,三芝自日治時期所種植的水稻、茶銷售海外,兩者的貿易輸出使得 地方農業蓬勃發展,可知當時三芝整體鄉村已被納入全球貿易體系中;然而現今 水稻及茶產量銳減,主要作物反成為銷售範圍僅於台灣內部的甘藷與茭白筍,三 芝的在地化性質越趨強烈,與許多往極大化、規模化發展的鄉村地區呈相反趨勢, 讓人好奇三芝為何會有全球到在地特性的轉變現象? 而從全球到在地區域特性 的轉變過程中,三芝鄉村本身的發展為何? 雖然,當今鄉村研究已出現許多新的探究觀點,鄉村空間性質上已由農業生 產轉為景觀消費指向、農業在很多鄉村地區的霸權地位逐漸消退,但事實上農業 在影響某些鄉村再結構發展、資源消費、土地利用的過程中仍扮演獨特的角色 (Marsden, 1998),因此一直以農業作為主要鄉村發展型態的三芝區,透過農業的 變遷來了解其鄉村發展是必須且適當的。 而從過往談論鄉村發展研究中可發現,二次大戰後歐美國家為復甦鄉村、穩 定國內的農產量,並且為保護鄉村地區以防止城市發展擴張的雙重目標,透過國 家力量注入鄉村,力使提高農業生產以防鄉村作為其他用途,使鄉村空間性質轉 變,因而此時對鄉村的研究主要從上層到下、由外而內的外生(exogenous)角度來 解釋鄉村,認為鄉村發展是外部所決定的,需要在政府力量介入下才得以發展 (Murdoch, 2000)。1970年代後,政府開始對鄉村管理改採較為彈性的態度,鄉村 力量與資源開始受到重視,其發展被認為可自己決定,故此時期研究開始關注鄉 村內部組織與人類活動間的關係,強調行動者(actor)力量,將個人與共同的行動 者視為擔任鄉村空間改變的驅動者(Murdoch, 2003),並以內生(endogenous)發展 角度進行鄉村研究。然而,外生(exogenous)或內生(endogenous)的發展觀點過於 二元論,無法適切說明鄉村發展的情形,因此,混合外生與內生因素的第三條路 (the third way)於90年代成為主要思潮,其考量內外力量的交互影響,鄉村發展不 僅憑藉自身力量,還須考量外部環境的影響。除此之外,1980年代後期由於出現 後鄉村(post-rural)的研究途徑,開始強烈關注多樣化和分殊性(differentiation)、非 均質發展的鄉村形塑過程(Marsden, 1998),而這樣不均等的鄉村發展背後,包含 著地方市場、利益與網絡的關係重新組合,與代表受到政策力量下不同資源組合 配置和商品化的過程,因此鄉村在不同外部政策影響、鄉村內部不同的資源選擇, 4.

(15) 以及地方網絡關係的重新組合下,形成再區域化的獨特鄉村樣貌,鄉村空間在不 同環境、某個時空中便成為一個高度結合政策、經濟、社會的關聯表現(Mormont, 1990)。因此理解鄉村的發展必須透過結合外生與內生角度的解釋,並且同時探 究政治、經濟、社會互動重組下的鄉村形構,而Terry Marsden(1998)提出的鄉村 發展理論能以較宏觀的觀點同時處理這些現象,故本研究選擇此理論,並從其理 論提出的商品化(Arenas of commoditization)、調節(deregulation and regulation)、 網絡與行動者空間(Networks and actorspaces)三個概念處理三芝農作變遷下的鄉 村發展,故本研究目的有三: 一、 研究目的:. 1.說明日治時期至今主要作物商品化對地方發展的影響 2.釐清日治時期至今政策調節特性與影響三芝主要作物的發展情形 3.探討日治時期至今主要作物變遷下產銷社會網絡關係的變化. 5.

(16) 第二節 文獻回顧 由於本研究欲探討現今鄉村差異化發展的背景下,是什麼原因影響三芝區自 日治時期迄今的農業型態轉變,同時加以解釋這些影響因素彼此間的關係,進而 以農作物變遷了解三芝整個鄉村發展的情形。因此,文獻首先探討「三芝地方發 展」的相關研究,了解前人採取何種面向探究三芝的發展。接著,回顧「鄉村產 業轉型」之相關研究,釐清前人之研究面向,了解尚須注意或補足之處。另外, 因本研究欲使用 Marsden 鄉村發展理論中的概念解釋三芝的鄉村發展,因此最後 進行「鄉村發展理論」回顧。 一、 三芝地方相關研究: 關於三芝區的地方發展,有莊華堂(1999)以祖籍別與族姓概念說明清代移入 者在血緣地緣影響下的分布互動,以及其對三芝地區發展的影響。梁玉清(2002) 探討三芝福佬客的閩南語語音研究,分別以客語與閩南語相互對照藉以找出客語 音讀存的現象。其發現三芝區先前以客家人為主開墾的村落達一半,但現今客家 後裔卻以閩南話為日常生活用語,且其說明三芝居民閩南語時聲韻母留有的殘存 客語讀音現象。而溫振華 (1999)以歷史的角度出發,說明清代漢人於地方的拓 墾開發情形。其透過三芝一帶的平埔族社別、漢人祖籍別、拓墾時間、土地取得 方式,以及個別族姓的移墾例子觀察拓墾的情況。其中說明三芝區開墾土地和梯 田鑿闢皆以漢人為主力,可作為本文了解清代漢人移入時梯田、耕地面積擴張的 歷史背景。 賈子慶(1997)則以地景空間角度解釋三芝內部小區域的地方發展,其聚焦三 芝區內的大坑與陳厝坑,探討在歷史過程中,經濟政策與社會力量如何塑造兩坑 地區的地景,並且推動地景變遷。透過探究地景空間變遷過程中所蘊含的社會關 係和歷史過程,剖析不同時期社會型態、經濟結構、生活方式所對應的地景空間 為何,並說明在此過程中的地景空間的意義、功能與形式如何被建構出。由於大 坑與陳厝坑為三芝境內廣大梯田所在,因此此研究提供自己了解梯田景觀背後的 社會運作、農民與農會組織間的互動關係,曉得早期的社會關係組成主要由具血 緣關係的親戚連結,並且以血親關係組成的單位加以進行水利維修、耕作互助。 廖佩芬(2006)研究台北縣三芝鄉橫山村台北赤蛙棲地的保育策略。其中談到 現今的台北赤蛙棲地是一部分原有梯田休耕後,轉為濕地利用的情形,可做為一 關於三芝區耕地面積利用情形的例證。 6.

(17) 另外,陳柏宏(2003)在眾多休閒住宅類型中選擇規模設施或經營型態皆獨特 的渡假型休閒住宅,透過田野調查與問卷的方式,調查其俱樂部的規劃、經營及 使用需求與實際運作情形,以台北縣三芝鄉渡假型休閒住宅之俱樂部為探討對象 ,了解不同設施規劃、使用者類型及管理維護方式對於俱樂部使用者在設施使用 上之影響及關係。其他關於三芝的研究尚有陳彥樺(2006)研究三芝鄉淺水灣西側 海岸沙丘地形及植群分布、江育惠(2006)以三芝婦女為例,企圖了解 50-70 歲婦 女參與免費乳房攝影檢查情形、洪美珍(2004)調查三芝社區老人活動量在個人特 徵、健康狀況、社會支持、社區參與、自我效能影響下的狀況。 由以上文獻回顧可知,前人於三芝地區研究有以族群互動、祖籍血緣、語音 等面相探討區域的形塑,同時尚有探討小區域內部的自然環境與生物保育區、婦 女與老人之衛教、渡假式休閒住宅評估等不同領域的相關研究,但其中缺乏由三 芝農業轉型探討整體鄉村變遷發展的主題,因此本文可提供新的研究面向,了解 以農業結構為主的三芝區在時代發展下整體鄉村受到何衝擊影響、如何因應過往 的發展脈絡創造新的鄉村空間,並提供鄉村分殊化現象下的案例探討。 二、 鄉村產業轉型相關文獻探討 廖哲強(2007) 針對嘉義縣蒜頭糖廠蔗埕文化園區為個案,在後生產的鄉村 發展脈絡下以地方資源的運用、地方參與及認同、外界連結三部分分析鄉村發展 地方文化產業化的歷程特色。 Gianluca Brunori 和 Adanella Rossi(2007)透過後鄉村的途徑,探討治理型態 如何使一個知名的義大利香堤區再區域化的過程。香堤為一產葡萄酒之區域,鄉 村中有著高度複雜的社會,擁有大量代表自身利益的公民組織,形塑地方社會與 經濟。隨著鄉村發展,酒產業呈現愈趨複雜的管理,主導酒的菁英分子也受到和 地方首長聯合的挑戰。其說明產生的領導權爭鬥透過強烈密切的內、外互動而結 束,而在互動過程中也促使兩方對抗者者對地方的重新認同。以上兩者皆提醒自 己應重視地方組織、團體在鄉村化過程中的角色,注意研究區內組織與組織間的 關係互動以解釋公部門與地方私部門間的調節互動情形。 王榮志(2010)以全球化理論為主要概念,探討在全球化趨勢影響下,嘉義縣 布袋鎮傳統產業中農業、漁業、鹽業生產活動受到的衝擊為何,並在面對危機時 如何因應,其指出台灣鄉村產業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紀佳均(2010 )也探討交通 革新後全球化對鄉村產業帶來的影響,並且針對 1992~2008 花蓮富里鄉進行研究, 7.

(18) 探究台灣邊陲區鄉村在加入 WTO 後,面臨加速全球化的衝擊下,為避免被邊緣 化而在各項經濟活動上做了何種調適情形。同時,其提出富里鄉最主要的經濟活 動─農業面對進口農產品壓力下,出現建立富里米品牌符號的象徵意義與價值提 升現象。 以上兩篇主要以外力的因素來探討鄉村的發展情形,雖只以單一且視鄉村為 被動者的角度並不完善,但可幫助自己找出相關影響的指標來了解鄉村在外力影 響下的回應與發展。 陳尚文(2003)以屏東縣林邊鄉為對象,以文化景觀概念研究林邊鄉現今兩大 產業景觀─蓮霧與養殖業,由歷史回溯方式進一步了解景觀內的機制:技術、組 織、環境與社會網絡等的運作情形,如何使兩項產業出現於景觀且成為林邊的優 勢產業。其研究結果提出影響產業景觀變遷除了栽種技術的改變外,各地農民不 同技術的操作、轉型的資金籌資方式及人際組織網絡關係間的交互作用,都會影 響產業的型態。鄭竣鴻(2007)以民雄鳳梨產業為個案,了解在全球化、自由經濟 趨勢下的產業變遷情形,其藉由深度訪談和問卷調查,了解鳳梨產業發展的地方 化學習環境和條件以及農民種植過程中產業知識在地方制度和社會網絡下的運 作情形,其研究發現在農會與生產合作社組織建構的產業網絡中,參與網絡的成 員如果具高度知識分享行為與學習態度,則能藉社會網絡及制度平台促使成員將 知識有效移轉與創新。 透過上述文獻可知產業變遷中網絡成員關係互動極為重要,同時從技術傳遞 的方向性可以釐出產業變遷下網絡的形塑,更提醒自己注意探討作物轉換過程中 社會網絡如何依附於地方制度的運作情形。 徐文信(2001)從桃園觀音鄉蓮花休閒產業,探究農村由原初的初級產業轉向 三級產業之時,農村社群人們如何適應這樣的產業變遷,並且如何創造鄉村的新 價值。其提出以生態、環境休閒旅遊來創造本身特色,將自身鄉鎮的特色塑造出 具特殊性、難以取代性的自我品牌價值(the value in a brand),使得鄉村產業能達 到長久性的穩定成長與發展,延伸鄉村產業的價值性與特色,並且在形塑鄉村特 殊性的過程中注重地方人民的習慣調整。 根據以上文獻可發現,探討鄉村產業轉型變遷的研究中,有針對區域內部單 一產業為主軸,探討外部影響下的鄉村變遷,產業如何形塑成為地方獨特產業區 的過程,也有以一鄉鎮區域內的各種產業變化來進行分析。故在探究鄉村產業變 遷主題時需同時兼顧內外影響的探討,必須關注社會網絡如何依附於地方制度的 8.

(19) 運作情形。同時也須注意外在環境、政策角色如何影響農民改變其自身的社會性 格,產生行動者的互動關係力量,以及組織部門間的調節都是鄉村發展應注意的 因素。 二、 鄉村發展理論相關研究討論 關於鄉村發展理論的相關研究有譚鴻仁(2007)針對膨風茶所做的研究。其以 Marsden 鄉村發展理論為架構,探究北埔、峨嵋的歷史脈絡中茶產業的歷史發展 及其變遷的過程。在 Marsden 的架構下,膨風茶的出現可被視為一個再商品化的 過程,而在鄉村發展的過程下,外部的政策、經濟、市場環境改變使得北埔、峨 嵋地區出現地方部門與公部門間的權力關係有了新的調節,而調節的過程中隨地 方商品的改變又引發了新的網絡關係、同時也導致社會與文化改變。 簡汝育(2007)使用鄉村發展理論為基礎架構,再輔以行動者網絡理論探討南 投魚池紅茶產業的再造過程。其主要針對集集大地震後嚴重受災的魚池鄉社區為 主要對象,探討在災害前後,紅茶產業如何再發展,並且將關注點集中在網絡互 動上,以解釋鄉村再發展過程中資源再商品化過程中的運行為何。 上述兩篇研究皆以鄉村發展理論作為基礎,將產業變遷過程中的因素說明, 進而解釋鄉村變遷。然以上兩者對網絡形塑的論述較多,提醒自己以可較均衡地 說明政策調節、商品化過程與網絡關係三者間的重組互動,以利對三芝鄉村發展 作全面性的理解。. 9.

(20) 第三節 研究概念 本研究欲探討影響三芝區日治時期至迄今的農業型態轉變機制與解釋這些 因素間的交互關係,企圖從三芝農業生產由水稻、茶的商品轉為茭白筍、甘藷的 現象作出發,從而透過 Marsden 鄉村發展理論中的概念:商品化、調節與網絡來 分析在這樣商品轉換的過程裡,人群、社會組織網絡間的流通互動與政策引領的 影響下,如何彼此重組互動,形塑三芝的鄉村面貌。因此,以下回顧 Marsden 的鄉村發展理論: 一、 鄉村發展理論 歐美學者指出當代鄉村地區已由扮演生產大規模糧食作物轉為提供多元服 務的角色,因此鄉村地區的發展除了對農業生產的需求,也包含其他要素的影響。 整體而言,此時在全球化及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結構轉變下,不同社會文化對 鄉村空間有四種不同的需求:1.高品質的食物生產 2.舒適公共空間 3.居住的土 地與 4.環境保護(Marsden,1998),鄉村地區便在此四種需求下促成轉變,並且為 滿足四種需求而改變原本生產模式而使一致生產糧食轉為差異化的鄉村,形成相 異的發展型態。因此,Marsden透過經驗研究提出四種英國鄉村發展理念型(ideal types): 1. 保存型鄉村(preserved countryside): 鄉村保存的呼聲主要是由地方上的保護主義者與反對發展者所主導,其認為 應保存鄉村環境,希望鄉村地區僅提供休閒產業以及住宅的開發。在這種發展模 式下,常引起地方中產階級的保存主張與經濟成長主張的衝突。地理位置主要在 大都市外圍的通勤區;發展衝突主要來自鄉村地區的新舊居民。為農民與開發商 主張發展,希望聚落周圍能以農業及工業發展,但遭從都市移入居民反對。 2. 競爭型鄉村(contested countryside): 地理位置主要在大都市外圍的通勤區;發展衝突主要來自鄉村地區的新舊居 民。為農民與開發商主張發展,希望聚落周圍能以農業及工業發展,但遭從都市 移入居民反對。 3.世襲型鄉村(paternalistic countryside)5 世襲型鄉村主要指此地為大片的私人土地與農莊。因私人擁有的大片土地與 農莊的農業收入逐漸下降,而地主尋求轉型以提高土地所得,通常以租、售土地 或建築來構成提高土地所得。由於發展過程主要由地主作決策,因此這種開發轉 5. paternalistic原意為溫和的專制主義,由於目前國內對此詞彙翻譯尚有父權型、家族型鄉村,無 普遍通用情形,而本文在此暫譯世襲型鄉村,以較符合在英國莊園制度下,鄉村土地多為世襲 且私人擁有的意涵 10.

(21) 型較前兩種模式引發的爭議與衝突較少。 4.依附的鄉村(clientelist countryside)6: 依附的鄉村為偏遠且發展較遲緩的鄉村地區。依附式的鄉村經營農業需政府 的補助。而提供工作機會及鄉村福利的單位皆可掌控鄉村的發展方向,因此公營 及地方私人部門同時扮演型塑地方發展的決定者。 這四種英國鄉村分化的理念型來自實證的觀察,以社會學家韋伯的認識論與 方法論建構出四種英國鄉村轉型與分化的理念型。透過此四種類型的建構,可瞭 解 在 後 生 產 的 鄉 村 (post-productivist countryside) 轉 型 與 分 殊 化 的 過 程 (Marsden,1998) 或是鄉村的區域化現象 (regionalising the rural) (Murdoch et al., 2003)。因此,此四種鄉村類型除了具描述性地「由一個生產性的鄉村轉化到後 生產性鄉村發展」的認知作用外,背後也代表者一套分析性的觀點,解釋此現象 何以發生。 Marsden便以此四種類型為基礎,進一步分析造成鄉村分殊化(differentiated) 的原因,其指出有三項重要的因素:1.鄉村發展包含著市場、利益團體與網絡關 係 (地方與地方) 的重新組合,也就是鄉村再結構中的社會變化,2.不同鄉村發 展過程代表不同的資源組合過程,所以也包含不同的商品化過程,3.相異的經濟 關係的重新組合互動鑲嵌在不同地方的社會、政治條件底下。因此以上四種鄉村 發展差異是因為不同的地方制度、商品化與網絡關係的重組,在外生(exogenous) 因素與內生(endogenous)因素共同作用影響下形成再區域化的現象,而區域化的 概念是由國家經過區域再到地方進行控制與分工的過程。這些提供我們一些方法 理解影響鄉村再結構背後的機制(圖1-2-1):商品化 (Arenas of commoditization)、 調節(包含去調節與再調節) (deregulation and regulation) 與網絡與行動者空間 (Networks and actorspaces) 三方面進行討論(Marsden,1998)。. 調節 社會與政治 經濟的鄉村發展. 商品化. 網絡與行 動者空間. 圖1-3-1、鄉村發展面向:社會與政治經濟 資料來源:改繪自Marsden, T. (1998:20). 6. clientelist countryside詞彙此處引用譚鴻仁於《膨風茶的地理學》中使用的翻譯 11.

(22) (一) 商品化(Arenas of commoditization) 在後生產的鄉村發展模式下,國家對農業生產補助的縮減、去保護,以及社 會對鄉村舒適空間、生產大宗糧食或強調地方特色的高品質食品等需求,鄉村地 區都必須轉型,如此一來出現鄉村資源被重新選擇,農業產品、甚至整個鄉村都 必須透過社會、政治過程建構此商品價值的現象,而在此商品化的過程中,商品 的生產、商品本身的價值改變也就牽動著地方社會、經濟關係的改變。 因此,Marsden (1998)認為在商品建構過程中,商品化不僅要討論鄉村的生 產,即商品從原有生產到其他生產的過程中,需要哪些自然或社會要素加以支持 ?除此之外也需探究商品轉換過程是否造成了地方例如價值觀、土地所有權、財 產關係或地方社會組織等的轉變? 了解原本生產農業或非農業產品系統下對地 方所產生的社會與政治影響。因此,鄉村轉型中可以巨觀地觀察鄉村地區如何重 新生產商品,及微觀地方如何轉變扺抗與調和以配合此種轉變。 (二) 調節(deregulation and regulation) 由於探究鄉村商品轉換生產的過程中,必須了解原本的生產系統是受到了哪 些自然或社會要素影響,進而改變整個系統且創造出新興商品,而政策力量的介 入即為重要的影響因素。 全球化後,農產品貿易與流通自由快速,國家因而必須制定新政策或廢除某 些規定,以使鄉村地區內部生產、土地使用得以善加應對改變。因此,在不同的 需求下對鄉村地方的治理開始轉變,國家角色由過去強勢領導轉為從旁監督、輔 助的資源提供者角色,或是地方治理中協調者或管理人的角色。國家藉由政策解 除對鄉村土地的使用管制與糧食生產或其他農產品生產的管制;促使地方公部門 退縮,地方內部有利可圖的權力者形成結盟,私部門強化內部治理,出現利益團 體爭取主導地方發展權力,出現新的調節力量。 整體而言,在政策制定或廢除的調節治理下,地方公、私部門的權力關係互 動也顯示了去調節與再調節的情形,兩者在不同的調節機制和治理關係互動中就 造成了差異的鄉村發展面貌(Marsden,1998)。 (三)網絡與行動者空間(Networks and actorspaces) 鄉村在商品化過程中受到政策的調節影響,使原有生產到其他生產發生新的 改變,地方開始轉型。原本地方因為透過知識、資源、物質、技術的共享形成行 12.

(23) 動者脈絡環境,而當鄉村地區開始轉型時,個別的鄉村內部便開始產生新的網絡 連結,此新的網絡連結進一步與其他地區產生網絡關係。因此,在此關係與連結 下鄉村內部進行調整、重組,進一步導致鄉村再結構。 綜觀上述,鄉村發展理論重視在經濟、政治力量轉變下,透過鄉村內部重新 選擇、孕育資源的商品化過程、以及大環境政策的制定施行或廢除、行動者在面 對經濟政策變動下的網絡連結調整,三者間的重組互動在原有的鄉村基礎面貌上 出現鄉村再結構現象,形塑出動態的鄉村發展。. 13.

(24)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方法. 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欲從三芝農作物轉變過程來探討三芝鄉村的轉變發展,以作為鄉村發 展下的個案研究。而三芝鄉村轉變的過程中可以利用鄉村發展理論中的三個概念 :調節(deregulation and regulation)、商品化(Arenas of commoditization)、網絡 (Networks and actorspaces)來引導發問方向、並且幫助解釋觀察到的現象。 日治時期三芝的主要作物水稻與茶在當時作為鄉村的重要商品,向海外銷售, 而由於商品化探究從生產過程中,需要哪些自然或社會要素的影響與支持,因此, 本研究可藉由商品化概念看待在生產水稻、使水稻更具商品特質的商品化過程中, 水利設施建設與組織運作是否對作物生產環境產生影響?同時,由於商品化尚探 討商品生產過程中造成地方何種變化,而由於作物的生產與土地息息相關,因此 本研究探究土地價值是否受到商品轉換過程中的影響,進而產生變化? 另外,試圖以商品化概念、政策調節以及新興網絡關係的影響加以解釋戰後 三芝的主要作物由水稻、茶變為茭白筍、甘藷;土地耕作規模逐步減小、以及相 關生產組織的變化現象。同時,探究產銷社會關係網絡的變化與其他兩者影響因 素間的相互關係重組,又會帶給三芝整體鄉村什麼樣的改變? 綜觀上述,本研究透過商品化、調節、網絡關係三者的概念,建構出本研究 的研究架構圖(圖1-4-1)以解決問題、回應目的。. 調節 政策 組織部門. 作物變遷 水稻、茶→茭白筍、甘藷. 商品化. 網絡連結. 土地價值 水利設施. 生產、銷 售網絡. 圖 1-4-1. 本研究架構圖 14.

(25) 二 、研究方法 為達本文之研究目的,以上述研究概念為基礎,主要的研究方法如下: 一、資料蒐集: (一)文獻資料: 1.與三芝區發展相關統計資料: 由日治時期臺北州統計書、臺北縣統計要覽、農業年報、區公所農業課、以 了解三芝區歷年作物產量、耕地面積、水旱田比例情形、境內從農人口比例與產 銷班數量與成員數。並且由臨時臺灣工事部、臺灣總督府土木部了解三芝水圳屬 性、灌溉面積、長度及稅收等水利設施等相關情形。此外,以北基農田水利會 1/4800 地籍灌溉圖底圖繪製出三芝水旱田分布作為土地抽樣之依據,再透過土地 臺帳、公告現值、公告地價了解土地價值變化。 3. 影響三芝主要作物相關農業政策文獻: 蒐集日治時期以及戰後各時期對水稻、茶的主要農業政策內容,並且整理 農業政策對鄉村發展、土地利用、農業經營型態轉變等主題書籍、期刊、論文、 報紙了解三芝農業政策調節下的地方發展變化。 (二)田野調查 1.訪談: 研究者探究主要農作物變遷下三芝鄉村的發展,除了利用文獻資料佐證外, 也因探討種植不同作物的農民在各時期變遷下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面對外部環境 下的調適方式,因此將整理過的資料擬成訪談大綱,透過半結構式訪談了解其中 的產銷社會關係網絡。以訪問主要種植茭白筍的農民、主要種植甘薯的農民,理 解戰後至今,在生產、銷售過程中,其面對大環境改變所產生的社會網絡關係調 整為何。同時,由於茭白筍農從前曾種植水稻,而主種甘藷的農民有較多比例分 布於山區旱田,從前以種植茶維生,因此透過訪談可知日治時期至戰後,水稻與 茶在生產過程的網絡關係變化。此外,也訪談茶工廠老闆了解過往製茶、銷售的 情形。除了農民,也訪談農會推廣組組員、產銷班班長了解現今產銷班的運作狀 況及銷售方向。再者,訪問社區發展協會人員以了解農村再生條例下地方社區的 活動,作為三芝鄉村發展的現況了解。 二、資料分析 透過相關資料蒐集與訪談逐字稿資料的整理,對現象進行分析以回應理論與 目的,發現資料不足缺漏時再進行文獻蒐集、訪談補充,重複進行以利研究之完 備。 15.

(26) 第五節. 研究區環境背景. 農民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會受到歷史政策的因素影響,戰後不同的農業政策逐 漸改變傳統農業經營方式和栽種的作物種類。然而,一區域先天的自然環境與區 位對於該地方的歷史發展、人民生產與生活方式依然有著一定的影響力,因此, 了解三芝區本身的自然環境有助於分析作物種類的選擇原因,明白水稻、茶、茭 白筍與甘藷作物間在不同時空下的競逐關係。另外,由於三芝區現今除了持續發 展農業外,也結合農村自然風光,將農業景觀元素用來發展觀光,展現新的鄉村 風貌,因此在此略為呈現三芝區近年來的鄉村發展情形及人口變化,並且由於後 續內文提到不同時期的三芝區域名稱,因此也在此先行說明日治至戰後時期,三 芝行政區的沿革。 一、 氣候特色 根據氣候測站資料,三芝區年平均雨量約 2974.16mm7,降雨呈現全年有雨, 秋冬(9~2 月)月雨量呈略多之姿,尤其 9 月為全年雨量最多之月份,與颱風帶來 之豐沛雨量有關(圖 1-5-1)。本區年平均降雨日數約 178 天(圖 1-5-2),冬季降雨 日數不少,其中平均每個月約 16 天。雖然全年有雨,但夏季降水量較其他季節 略少,雨日也偏低,因此為本地較缺水的時期。傳統上本地一年有雙季稻作,每 年大約於七月份時種第二期稻作,需求充足水源灌溉,然碰上缺水的時期,經常 出現調配水源的紛爭。. 600. 30 降水量. 500. 25. 氣溫. 降 400 水 量 300. 20. 100. 5. ( ). (mm ). 200. 氣 15 溫 ℃ 10. 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淡水測站氣溫雨量圖. 圖 1-5-1 三芝區氣候圖8 資料來源:氣象報告彙編-地面資料 7. 由於使用淡水氣候測站,其地處北緯 25°09’24”, 東經 121°26' 24〞,海拔高度 19 公尺,地勢 較三芝平坦,因此推估年雨量較三芝少,三芝年平均雨量應較多。 8 氣溫取自取自中央氣象局淡水測站(1978~2009) 16.

(27) 氣溫方面,年均溫約 20.2 ℃,最冷月月均溫達 13.4℃,能有雙季稻作(三芝 鄉志,1994:7-8)。由於整體氣溫不會過高,溫涼氣候適合茶樹生長,具備種植大 遍茶園之條件。在此氣候條件下,即使不再種植傳統作物稻米,現今區內所種植 的茭白筍也因品種原因喜好溫涼的環境而成為主要作物。茭白筍幹莖基部在適當 溫度下(28℃)受菰黑穗菌寄生與刺激,細胞不斷膨大而形成筍莖,溫度過高超過 30℃或低於 10℃皆會抑制黑穗菌之活動影響茭白筍的成長,而此區氣候最冷月 月均溫尚有 13.4℃、最熱月月均溫 26.5℃,符合黑穗菌活動範圍,因此適合茭白 筍生長,整體而言此區農作受到氣候頗深的影響。 日 20 18 16 14 12 10 8 6 4 2 0 1. 圖 1-5-2. 2. 3. 4. 5. 6. 三芝區降雨天數圖. 7. 8. 9. 10 11 12 月. 9. 資料來源: 氣象報告彙編-地面資料. 二、地質與土壤特色 由於本區位在大屯火山群的西北側,而大屯火山群是由安山熔岩流、火山灰 與粗粒碎屑堆積物等交替噴發構成的層狀火山,覆蓋於時代不同的中新世沉積岩 基盤上(何春蓀,1986:100-103)。安山熔岩冷卻與直徑大於 4 公厘的火山碎屑物 堆積結固後,構成膠結鬆弱的凝灰質角礫岩。此岩掩蓋大部分的三芝區,形成寬 廣緩傾的階狀台地。 依照地質地形可以將火山坡面分成三級,第一級為高度大於 300 公尺以上的 火山體熔岩覆蓋區。第二級是 300 公尺以下為凝灰質角礫岩分布為主的台地區, 而凝灰質角礫岩由冷凝的安山熔岩與火山碎屑物所膠結成,經過長時間風化後化 育成紅棕壤,因此台地上堆積著風化程度不同、介於 2~4 公尺間不同厚薄程度的 紅土(吳素蓮,1994)(圖 1-5-3)。此土壤質地黏重,且呈酸性反應,適合相思木、 竹子、與茶樹的生長。茶樹喜生長於土質疏鬆、pH 值介於 4.5~5.5 的偏弱酸土壤 (臺灣農家要覽,2005),因此此地具備適當環境條件,早期近山區居民多種茶, 另種少許相思木與竹子。 9. 降雨天數取自中央氣象局淡水測站(1978~2009) 17.

(28) 圖 1-5-3. 土壤分布圖. 資料來源:改繪自行政院環保署地方環境資料查詢系統 http://edb.epa.gov.tw/localenvdb/TaipeiCounty/(瀏覽日期:2011/02/19). 自清代以來,近山坡地帶、水源較不充足處即多闢為茶園,而茶農採完茶菁 須交至茶工廠進行初步的再製、烘焙過程,而未有瓦斯前烘焙茶所需的燃燒材料 即利用相思木。相思木除了可作為烘焙茶的燃料外,也是燒磚窯的重要燃料,因 此三芝區在民國七十年代前有幾間磚窯廠。 除此之外,由於第二級的台地由安山熔岩冷卻與直徑大於 4 公厘的火山碎屑 物堆積結固後所構成,其膠結特性不強,加上火山碎屑物多孔隙,因此形成此地 區岩性弱且裂隙非常發達的情形,對雨水的滲透性良好,地下水的補助助益甚大。 另外,第三級則為西側沿海與河谷平原區,由現代沖積層與沙丘所構成,其土質 適合西瓜栽種,因此也成為農民輪作時考慮種植的作物之一。. 18.

(29) 二、 地形與水文特色 三芝區位在大屯火山西北側,全區境內地勢向東南增高,東南側山地為大屯 火山群,至區界附近增至海拔 1,100 公尺左右。火山噴發出的熔岩流沿東南向西 北流動,使地勢由東南向西北遞減,因此平坦地主要分布於西北側。三芝區土地 總面積 65.9 平方公里中,山坡地面積約占總面積的一半,其餘海拔大多於 200 公尺以下。 由於火山碎屑物和熔岩互層形成的岩層裂隙大,因此降下的雨水容易滲入地 下形成地下蓄水池,並於火山體內部儲留移動後隨著地勢方向於地表交接處湧出 ,形成湧泉(吳素蓮,1998),湧泉豐富的地區因水源充足灌溉便利而多闢為水田, 也影響農民的作物選擇,傳統上種植水稻,後來為茭白筍。 地表利用多為水田,加上降雨量充足,地表水源入滲補注情形良好,形成豐富地 下水源,使得早期無自來水也沒有湧泉出露之地區,以打井提取地下水做為生活 或灌溉之用。 三芝區的地勢方向因東南高西北低,因此使河川皆源大屯山脈向西北入海 (圖 1-5-4)。主要水系八連溪貫穿三芝,另有埔頭坑溪、海尾溪、大坑溪入海。八 連溪為境內最大溪流,由於全年有雨、地下水豐沛,因此河道全年無乾涸情形, 攜帶足夠泥沙堆積於河岸兩旁,成為肥沃的沖積土壤。早期居民將其闢為梯田, 因兩岸河道寬廣,所以梯田高度較其他地區緩,間隔小且較大塊,加上灌溉水源 足夠而成為水田的集中地區,現今為較集中的茭白筍種植區,土地利用情形也較 為集約。. 19.

(30) 圖 1-5-4 三芝區地形水系圖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繪. 區內出現許多帶有「坑」的地名,為河流流經之短谷(陳國章,2004),河谷 地較狹窄且與河岸高度落差較大,例如埔頭坑溪上游的陳厝坑溪和大坑溪,屬於 較小條的河流,兩岸河谷地相較八連溪狹窄,谷地坡度較陡。農民因此因應此環 境將河谷兩側坡地開闢成每層高度落差較大的梯田,而近水處的梯田與高處梯田 的土地利用方式因水源取得方便與否而產生差異。低處的梯田使用集約且多為水 田;高處梯田主要種植旱作,像是早期種植茶樹或是現今零星的果樹,有些土地 甚至呈現拋荒情形,以粗放的方式利用。 此區內河谷屬於縱谷地形,河谷介於兩條山脈間呈平行狀發育,由於河谷高 度落差大,山脈形成強大的阻隔,使得交通道路多與河流方向平行,並無直接切 穿山脈的道路,而路的盡頭往往為某戶人家。地形的阻隔影響居民聚落的分布狀 20.

(31) 態,聚落因而呈現平行河谷的散居分布,同時地形也影響了居民交通的往來聯絡 方向,形成居民以自身所在河谷的上下游人家為主要互動對象。因此,地形、水 文的環境構成不同地區呈現差異的耕種方式與聚落型態。 整體而言,坡度落差大的河谷兩岸被開闢為梯田外,居民也將河流向下游沖 積出的平坦沖積地區闢為梯田形成主要農作區,同時因地形平坦方便交通往來, 也吸引許多人口匯集此處,形成主要的行政區與人口密集的聚落(三芝鄉志, 1994:1-2)。 綜觀上述,氣候、地質土壤與地形水文的背景大大影響三芝地區的自然條件, 進而影響農作物的類型選擇,同時因各地微小尺度地形水文氣候的差異,也造成 土地利用方式、聚落與交通道路等在地景景觀上的差異,同時更影響的三芝的整 體鄉村發展。 三、 現今鄉村發展狀況 三芝區人口數從日治時期至 2006 年間不斷成長(圖 1-5-5),尤其 1980 年代 末開始出現大型社區,人口數便於 1991~1996 年迅速增加,2006 年已接近 25,000 人,不過境內從農人口依然超過一半以上人數。. 人口數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18 26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95. 圖 1-5-5. 年. 三芝人口成長趨勢圖. 資料來源:臺北州知事官房文書課(1929、1937), 《臺北州統計書》 。臺北: 臺北州知 事官房文書課。臺北縣政府(1951~2006), 《臺北縣統計要覽》 。臺北縣政府。. 三芝現今鄉村除了茭白筍、甘藷等農產品的生產外,更利用自己處在台北市 周邊位置特性,結合景點發展休閒農業。其中,有些農民轉型經營休閒農園,除 了持續少量的生產農作,也透過休閒農園內部的農事體驗吸引遊客前來,讓都市 居民體驗農事、並且享受農村風光,順便將農產品銷售給遊客,而少數人則改作 民宿經營。 21.

(32) 除此之外,面山靠海的三芝,山海交疊的景致給台北都市人自然和諧的情致 感受,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因此結合地方景緻與產業,共同辦理北 海岸聽海音樂節、櫻花季及筊白筍節、水車文化節等活動行,行銷地方。另外, 由於原開墾為茶園的山坡地在茶產業沒落後多拋荒、成為雜木林區,因此此種略 為自然原始、清幽的鄉村景觀氛圍讓人嚮往,形成許多建商前來設立建案。1980 年代末(民國 70 年代末)開始,三芝便吹起休閒不動產風潮,推出許多如「淺水 灣山莊」、「三芝熱帶嶼」、「佛朗明哥」、「拾翠山莊」等大型建案,標榜為 套房及別墅混合的大型休閒社區,擁有休閒公共設施,並且享有山海景觀,能做 休閒度假或住宅,因此三芝境內便出現許多新型的社區聚落。 清幽的山海景緻同時也吸引許多藝術家前來居住、創立工作室,尋覓創作靈 感。也因此,三芝成為藝術家10高度聚集的地方,許多藝術工作者選擇三芝落腳, 在楓愛林山莊、芝博山莊、圓山等地方形成聚落。新北市政府文化局便利用此特 點於 2009 年開始舉辦「藝術家地圖」活動(附錄三),針對淡水、三芝地區具有 特色的藝術家及藝術聚落進行調查研究,設計編印導覽指南,內容包括藝術聚落 介紹、藝術家地圖、藝術家工作室體驗行程、美食,民宿等資訊,企圖以三芝自 然景緻、人文藝術特色包裝成一日遊行程吸引遊客。 根據上述,現今三芝除了依舊以農業為主的發展外,也呈現發展休閒農業、 結合景色引來觀光遊憩人潮、藝術工作者,並且利用藝術、美景結合推出文化式 的旅遊體驗,以及標榜山海美景的建案出現。這樣別於過往的發展面貌,其中的 變化歷程和影響因素主要源於農業作物種類在生產、銷售面的改變,並且影響到 境內超過一半以上的從農人口。. 10. 陶藝家為多。 22.

(33) 四、 行政區沿革 三芝區行政區沿革變化如下,可藉表 1-5-1 了解後文中所提之地名所屬行政 範圍。 表 1-5-1 三芝行政區沿革表 淡水郡 三芝庄 後厝 錫板. 郡名 庄名 北新庄子 土地公埔 新小基隆 舊小基隆 大字名 車 田心子 店子 八連 石曹 土地 陽住 大片 小坑 海尾 大坑 陳 埔 新庄 舊庄 埔 八 小字名 埕. 、 、龜 溪頭 子坑 公埔 坑 頭 子 、 、橫山 厝 楓子林 子山 、 、 、埔尾 、 、 、 南勢 坑 、 五腳 大湖 番子 北勢 番婆 崗 蔡公 松 、 崙 子 林 、 坑 、 原山 、 、土地 、 山豬 木屐 子頂 番社 公坑 梀板 堀 寮 、 后 頭 、 三板 內柑 橋 宅 、 、 大水 二坪 窟 頂 、芊 尾崙 車 田 店 二 濱 埔 陽 北 小 海 橫 大 茂 埕 心 子 坪 海 尾 住 勢 坑 尾 山 坑 長 村 村 村 村 村 村 村 村 村 村 村 村 村. 頭 坑. 子 、 頭 連 、 茂興 溪 番社 店 后 、 四棧 橋 、 山豬 堀. 埔 坪 村. 新 庄 村. 古 庄 村. 埔 八 1946 年 頭 賢 (民 35 年) 村 村. 日 治 時 期. 興 華 村. 店 子 村. 圓 山 村. 福 德 村. 後 厝 村. 錫 板 村. 橫 山 村. 茂 埔 長 坪 村 村. 新 庄 村. 古 庄 村. 埔 八 1978 年 戰 頭 賢 (民 67 年) 後 村 村. 興 華 里. 店 子 里. 圓 山 里. 福 德 里. 後 厝 里. 錫 板 里. 橫 山 里. 茂 埔 長 坪 里 里. 新 庄 里. 古 庄 里. 埔 八 2010 年 頭 賢 里 里 (民 99 年). 資料來源:整理自臺北縣三芝鄉公所(1994), 《三芝鄉志》 。. 23.

(34) 第二章 作物商品化下的地方發展 農業一直以來為三芝主要的發展重心,因著自身資源特色與因應國家社會的 需求而生產適合的農作物,然而隨著不同時代背景演變下,主要的農作物生產在 相異時期和環境下有所調整。Marsden(1998)認為鄉村會因應國家社會的需求轉 變而產生調整與轉型,地方資源會重新選擇商品化(commoditization)的項目。而 重新選擇商品化項目的過程中會牽連帶動整個鄉村地方的經濟、社會組織、制度 等有所轉變。三芝主要農作物水稻、茶的生產在清代、日治時期與戰後國民政府 前期皆扮演地方商品的角色,至1980年代後(民國70幾年)變為茭白筍與甘藷,這 樣商品轉變的過程中,使得地方上相關的水利組織、旱田或水田土地價值有何變 化,而這些變化又如何回過頭來影響作物的選擇,即是本章欲探討的。因此,本 章第一節將說明三芝地區水利設施與組織的變化情形,以及此變化如何進一步影 響農作物的轉變。第二節藉由討論地方各時期水田、旱田土地價值的改變,說明 主要作物與土地價值轉變間的關係。. 第一節. 水利設施與組織的轉變. 舉凡生活、生產各個層面皆需用水,無論何地區或時代水資源和其利用方式 皆為人們所重視,而不同的需求需要造成各個時期使用水的形式和管理組織產生 影響。農作物的生長灌溉需要充足的水源,透過興建水利設施和組織管理的出現 能幫助用水發揮最大的效益,不同的水利設施和組織經營方式的轉變會影響地方 作物種類的選擇與生產,同時也支持作物的商品化情形,而作物商品化生產的過 程又會回頭影響地方水利設施與社會組織的關係,因此本節欲透過各時期水利設 施與組織的發展狀況與變化來理解作物生產過程中的商品化現象,進一步說明三 芝地方整體的發展變化。. 一、 清領時期(1684~1895 年) 由於臺灣自荷蘭統治以來出口即以蔗糖為重,蔗糖為一項重要的國際商品, 糖的市場較米廣大許多。清領臺灣後,蔗糖貿易範圍更擴大至中國,糖的需求量 增加而使得糖價升高,反觀米價因清初政府限制米的輸出、加上臺灣人口尚少, 米穀足夠食用而使得米價平平,兩者相比墾民多因糖價較好而競相種植甘蔗1, 1. 巡廈兵備高拱乾頒布〈禁飭插蔗并力種田〉諭示節錄: 「不謂爾民弗計及此,偶見上年糖價稍長, 24.

(35) 因此自清領前期臺灣新增的耕地面積多為蔗園為主的旱田,且增加速度比水田還 快(陳鴻圖,2009)。不過,於 1702 年(康熙 40 年)後,由於臺灣生齒日眾和大陸 沿海糧食不足等因素影響下,官方政策2不再限制米的出口,反而一再鼓勵種植 水稻。稻米需求提高、價格也隨之抬升,稻米的商品性價值提高,進而創造了稻 米增產的條件,米逐漸取代糖的地位。因此,水稻種植在政策推廣與價格誘因之 下,耕作面積不斷增加。 由於水稻喜溫濕環境,為了使土地變成適合種稻的環境,必須有充足的水源 灌溉,因而加速了水利開發。原本墾民在水源利用上多以泉水、雨水,像 1796 年(嘉慶年間)興建的龍泉圳(表 2-1-1),但之後開始尋找溪流水源,開發埤、圳水 利,引用溪流、河水為水源。溪流與河水的流量較雨水穩定且灌溉範圍廣,因此 陂圳改以溪流做水源,提供較豐富和穩定的灌溉用水情形下,加速了耕地的水田 化。不過,當時地方的開墾是由地方人民共同出資或個人投資而設立的民間私人 水利設施,官方並未介入,因此三芝當時水利設施係由地方業佃集結力量,於 1897 年(同治 13 年)建設了八連圳3,築圳道引八連溪豐沛的水源灌溉(蔡志展, 1998)4。八連溪流經之沿岸墾戶水稻種植增加,並且利用梯田的開闢增加其耕作 面積。然而,除了鄰近溪流地區圳路可及之地方外,三芝其他地區如地勢較高之 坡地,尚利用雨水與地下水作灌溉水源,水的供應量不穩定且供應量少,不適闢 成水田而多半開墾為旱田,種植茶等需水灌溉量較少之作物。因此,水源供應不 充分之處主要為茶葉的種植區。 表 2-1-1 清代水利設施開發 時間. 埤圳名. 水源. 灌溉面積. 今三芝境內灌溉區域. 1796~嘉慶年間. 龍泉圳. 湧泉. 384 甲. 北新庄5. 1897 年(同治 13 年). 八連圳. 八連溪. 517 甲. 土地公埔、小基隆、舊庄. 資料來源: 黃雯娟(1998), 〈清代臺北盆地的水利事業〉。 《臺灣文獻》 ,49-3:147-170. 為利是趨。舊歲種蔗已三倍於往昔;今歲種蔗竟十倍於舊年。」 2 巡廈兵備高拱乾頒布〈禁飭插蔗并力種田〉諭示節錄: 「須知竟多種蔗,勢必糖多賤價允無厚利。 莫如相勸種田,多收稻穀,上完正供、下贍家口;免遇歲歉,呼飢稱貸無門。」 3 為福建永定籍華姓客家人所開發的,因為於八連溪上游而命名之。八連圳取水於八連溪,流經 土地公埔、五腳松、埔尾,圳長5,009公尺,灌溉面積約有95公頃。 4 蔡志展(1998):〈明清臺灣水利開發時空分析 1624─1894〉,《社會科教育研究》,3: 25-95。 5 整體灌溉範圍:水梘頭、田寮、林仔街、北新庄,屬三芝境內者為北新庄 25.

(36) 二、. 日治時期. (一) 公共埤圳時期(1901~1921 年) 自清代後期三芝地區開始出現利用溪水為水源之水利設施,需先築堰攔水 使水引出,此處稱為「圳頭」 ,而水由圳頭引出後水所行經的路線為「圳路」 。圳 頭為水利設施中最重要的部分,由於多數圳頭皆建於溪流或深山中,施工不但困 難且容易崩壞,同時清代水利施工常使用的材料為竹、木、磚和石頭,耐用性較 低,加上水圳多為民間私人自行修築,官方僅有貸穀或貸款助民開築埤圳或發行 「圳照」 、驗證「戳記」 ,並無其他太多的介入和管理6(蔡志展,1998),因此水利 設施每當碰上八、九月颱風或暴雨的侵害時便容易損壞,需要多數人共同維護和 修復;除此之外,為了要讓足夠的水在需要的時間流到特定的耕地上,就需具備 良好的貯水與輸送渠道、閘門等水利設施,也就代表著需要投注許多的資金來建 設。綜觀上述可知,這些水利設施皆需耗費不少資本和勞力的投入,灌溉水源的 治理也具備資本密集與勞力密集的特性(邱崇原、湯京平、黃建勳,2010)。 日治初期,此種需要高度資本與勞力密集特性的資源被日本政府認為具有 「公共利害關係」者,需要政府的介入管理。因此,於 1898 年(明治 31 年) 設 立了「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調查土地情形和了解各地水利設施概況,對既有 埤圳的調查結果彙編成埤圳臺帳7(陳鴻圖,2009);除此之外,於 1901 年(明治 34 年) (表 2-1-2)制定「臺灣公共埤圳規則」,組織「公共埤圳組合」方便官方管理 (宋紅一、曹慧如,2003),並且於 1908 年設置官設埤圳8,將民間無力投資之埤 圳由官方投資興建,由政府直接經營。 表2-1-2 日治時期水利政策(一) 1901 年(明治 34 年) 設置「臺灣土地臨時調查局」調查水利設施概況 7 月 4 日律令六號發布「臺灣公共埤圳規則」 ,組織「公共埤 圳組合」 1908 年(明治 41 年) 開始設置官設埤圳。 資料來源:整理自宋紅一、曹慧如(2003),〈臺灣省北基農田水利會歷史沿革〉,《聖約翰學報》 24:173-191。臺北:聖約翰科技大學、《臺灣水利史》. 6. 清代後期臺灣的地方官府利用:1.奏請興築水利與諭勘、捐助開築埤圳 2.開築埤圳的許可、報備 和發給示諭、圳照、戳記、豎碑 3.貸穀或貸款助民、開築埤圳 4.水利糾紛繳鬥訴訟的處理、審斷 等幾項措施來行使公權力 7 臺帳內容包含:水源地名、經過地名、終點地名、建造時間、出資方式、灌溉甲數、年水租額、 管理方式、維修方式、管理者與官府和街庄關係 8 官設埤圳時期為 1908~1921 年。1908 年(明治 41)總督府公布「官設埤圳施行規則」九條,官設 埤圳為由官方直接經營,凡是大規模的工程且地方人民無法負擔者,皆可由官方經營。除了考慮 灌溉功能外,水力發電也是當時的考量之一。 2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Informants: Principal, Vice-principals, curriculum leaders, English teachers, content subject teachers, students, parents.. - 12 cases could be categorised into 3 types, based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In this paper, we build a new class of neural networks based on the smoothing method for NCP introduced by Haddou and Maheux [18] using some family F of smoothing functions.

Then, it is easy to see that there are 9 problems for which the iterative numbers of the algorithm using ψ α,θ,p in the case of θ = 1 and p = 3 are less than the one of the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Optim. Humes, The symmetric eigenvalue complementarity problem, Math. Rohn, An algorithm for solving the absolute value equation, Eletron. Seeger and Torki, On eigenvalues induced by

Map Reading & Map Interpretation Skills (e.g. read maps of different scales, interpret aerial photos & satellite images, measure distance & areas on maps)?. IT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