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南府城舊市中心區步行空間系統之建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台南府城舊市中心區步行空間系統之建構 "

Copied!
15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建 築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台南府城舊市中心區步行空間系統之建構

The Construction of Downtown Pedestrian System of Traditional Tainan City

研 究 生 : 胡 杏 璋

指 導 教 授 : 賴 光 邦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六 年 一 月

(2)

博碩士論文電子檔上網授權書

(提供授權人裝釘於紙本論文書名頁之次頁使用)

本授權書所授權之論文為授權人在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 九十五學年度 第一學期取得碩士學位之論文。

論文題目:台南府城舊市中心區步行空間系統之建構

指導教授:賴光邦

茲同意將授權人擁有著作權之上列論文全文(含摘要),非專屬,無償授權 國家圖書館及本人畢業學校圖書館,不限地域、時間與次數,以微縮、光碟 或其他各種數位化方式將上列論文重製,並得將數位化之上列論文及論文電 子檔以上載網路方式,提供讀者基於個人非營利性質之線上檢索、閱覽、下 載或列印。

讀者基於非營利性質之線上檢索、閱覽、下載或列印上列論文,應依著作權 法相關規定辦理。

授權人:胡杏璋

簽 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二月九日

(3)

博碩士論文授權書

(國科會科學技術資料中心版本,93.2.6)

本授權書所授權之論文為本人在 國立成功大學 建築系 規劃組 九十五學年度 第一學期 取得碩士學位之論文。

論文名稱:台南府城舊市中心區步行空間系統之建構

▓同意 □不同意

本人具有著作財產權之論文全文資料,授予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技術資料中心(或其 改制後之機構)、國家圖書館及本人畢業學校圖書館,得不限地域、時間與次數以微縮、光 碟或數位化等各種方式重製後散布發行或上載網路。

本論文為本人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專利(未申請者本條款請不予理會)的附件之一,

申請文號為:______,註明文號者請將全文資料延後半年後再公開。

▓同意 □不同意

本人具有著作財產權之論文全文資料,授予教育部指定送繳之圖書館及本人畢業學校圖書 館,為學術研究之目的以各種方法重製,或為上述目的再授權他人以各種方法重製,不限 地域與時間,惟每人以一份為限。

上述授權內容均無須訂立讓與及授權契約書。依本授權之發行權為非專屬性發行權利。依 本授權所為之收錄、重製、發行及學術研發利用均為無償。上述同意與不同意之欄位若未 鉤選,本人同意視同授權。

指導教授姓名:

研究生簽名: 學號:N76934114

(親筆正楷) (務必填寫)

日期:民國 九十六 年 二 月 九 日

1. 本授權書 (得自 http://sticnet.stic.gov.tw/sticweb/html/theses/authorize.html 下載或至 http://www.stic.gov.tw 首頁右下方下載) 請以黑筆撰寫並影印裝訂於書名頁之次頁。

2. 授權第一項者,請確認學校是否代收,若無者,請個別再寄論文一本至台北市(106)和平東路 二段 106 號 1702 室 國科會科學技術資料中心 黃善平小姐。(電話:02-27377606 傳真:

02-27377689)

授權書 (pdf 檔案下載)

(4)

簽署人須知

1. 依著作權法的規定,任何單位以網路、光碟與微縮等方式整合 國內學術資料,均須先得到著作財產權人授權,請分別在兩種 利用方式的同意欄內鉤選並填妥各項資料。我國博碩士論文八 十二學年度以前資料庫及八十三學年度以後全文資料微片目錄 資料庫已上載於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技術資料中心網站 http://www.stic.gov.tw,或至教育部國家圖書館網站

www.ncl.edu.tw 之博碩士論文書目摘要資料庫查詢。

2. 所謂非專屬授權是指被授權人所取得的權利並非獨占性的使用 權,授權人尚可將相同的權利重複授權給他人使用; 反之即為 專屬授權。如果您已簽署專屬授權書予其他法人或自然人,請 勿簽署本授權書。著作人日後不可以主張終止本授權書,但您 仍可授權其他法人或自然人上述的行為。

3. 全國博碩士論文全文資料整合計畫的宏觀效益:

在個人方面,您的論文將可永久保存(微縮技術在理論上可保存 八百年,實證已逾百年),也因為您的授權,使得後進得以透過 電腦網路與光碟多管道檢索,您的論文將因而被充分利用。在 國家總體利益方面,紙本容易因影印而造成裝訂上的傷害,圖 書館中孤本的公開陳列與外借也有破損之虞,唯有賴政府全面 性的整合,借助科技設備才能一舉完成保存與利用的全方位效 益,回憶您過去尋找資料之不便經驗,學弟與學妹確實須要您 的論文與授權書。

研究生姓名:胡杏璋 聯絡電話:(06)2208785

地址:台南市育德路 17 巷 34 號

(5)

國立成功大學 碩士論文

台南府城舊市中心區步行空間系統之建構

研究生:胡杏璋

本論文業經審查及口試合格特此證明 論文考試委員:

指導教授:

系(所)主管:

(6)

台南府城舊市中心區步行空間系統之建構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研究生 胡杏璋

指導教授 賴光邦 民國九十六年一月

論文摘要

府城舊市中心區早期因為自然地形與人文匯集影響,形成的傳統街巷長久以來成 為人們通行往來的步行空間;然而隨著府城都市持續地發展,加上車輛使用普遍,改 變了都市交通系統,使得原本連貫性強烈的傳統街巷受到新闢計畫道路阻斷或拓寬,

然而受限於建物密集發展影響,新開闢的計畫道路尺度無法同時滿足步行和車行使 用,種種因素造成府城舊市中心區步行空間品質低落。為此本研究提出重新運用傳統 街巷並配合現有都市計畫架構,來發展出一套完善的步行空間系統,以連結舊市中心 區內交通運輸系統、開放空間和都市生活節點,將府城舊市中心重建成為以人行為主 的空間組織和活動關係,達到復甦舊市中心之目的。本研究包含以下重點:

一、瞭解傳統街巷現況

藉由地理資訊系統和現況資源調查與分析得知,傳統街巷與都市計畫道路關係可 歸納為傳統街巷與計畫道路疊合、傳統街巷隱藏於街廓內部、傳統街巷被計畫道路切 割等課題。

二、提出台南府城舊市中心區步行空間系統規劃與設計

本研究根據相關步行空間規劃理論及傳統街巷發展課題探討,具體操作台南府城 舊市中心區步行空間系統規劃與設計,提出以忠義路、民權路、民生路和永福路為步 行空間主軸,加強步行範圍和活動屬性,傳統街巷依據屬性區分為生活服務街巷和歷 史觀光街巷,臨都市計畫騎樓及人行道則作為傳統街巷與各環境節點間的銜接空間,

將府城舊市中心區塑造成一個多用途且交流密切的人行活動場所。

三、建構台南府城舊市中心區步行空間系統

台南府城舊市中心區步行空間系統之建構過程應分別考慮基礎交通系統規劃、步 行網絡動線形成和步行空間細部設計三個作業階段,藉由傳統街巷、騎樓和人行道構 成的步行空間網絡,使得人們能在府城舊市中心區舒適、安全且便利的行走。

關鍵詞:台南府城、舊市中心區、步行空間系統、傳統街巷、地理資訊系統

(7)

The Construction of Downtown Pedestrian System of Traditional Tainan City

by

Hsing-Chang Hu Thesis supervisor Kwang-Bang Lai

Submitted to the Graduated School of Architec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Taiwan(R.O.C)

2007 in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Architecture

Abstract

In early days, the traditional streets affected by the geography and culture of the traditional downtown in Tainan City formed pedestrian space of people walking by.

However, the continually development of Tainan Ctiy along with the widespread use of automobiles changed the traffic system. The traditional streets connected to each other indissolubly was interdicted or broadened by new plan roads. Due to the concentration of architectures, new plan roads cannot satisfy the needs of both pedestrians and automobiles.

Various factors leaded to the low quality of pedestrian space of traditional downtown in Tainan City. Hence, in this paper, I propose a splendid pedestrian system to reuse traditional streets cooperating with existing urban planning. Connecting traffic system in traditional downtown and opening space and places to reconstruct the traditional downtown into pedestrian-oriented space and activities will achieve the goal of reviving traditional downtown in Tainan City.

1. Understanding the status quo of traditional streets

Herewith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and existing sourc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the relationship of traditional streets and urban planning could be concluded as three subjects as following, matching traditional streets and plan roads together, traditional streets hidden in the block and plan roads cut traditional streets.

2. Proposing the plan and design of pedestrian system of traditional downtown in Tainan City

According to relative theory of pedestrian space planning and traditional streets development, the design and plan of traditional downtown area in Tainan City are specifically operated. Jhongyi Rd., Mincyuan Rd., Minsheng Rd. and Yongfu Rd., the leading roads of pedestrian space, strengthen the rang of pedestrian and the attribute of activities. According to the attribute, the traditional streets can be divided into livable streets and historic streets, while arcades and sidewalks can be linking spaces of traditional

(8)

streets and places. The traditional downtown area in Tainan City is shaped into a place of pedestrian with multi-purposes and intensive communication.

3. Structuring the pedestrian system of traditional downtown area in Tainan City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pedestrian system of traditional downtown in Tainan City should be considered upon three phases, the basic traffic system plan, walk network form and pedestrian detail design. The pedestrian networks connected by traditional streets, arcades and sidewalks, enable people comfortably, safely, conveniently walking in traditional downtown in Tainan City.

Key words:

Tainan city, downtown, pedestrian system, traditional street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9)

謝 誌

當初進入成大研究所就讀是我的夢想,一轉眼間,我即將從這美好的學習環 境裡畢業了,在這兩年半求學期間,承蒙長輩、朋友與家人的提攜與照顧,讓我 得以學習到更多新知及做人處事道理。

感謝 恩師賴光邦在論文寫作期間費心教導與指正,日常生活上悉心照顧與關 懷,及所有指導過我的師長們,學生在此致上由衷的謝意與敬意。

感謝 曾梓峰教授、吳綱立教授、陳世明教授對於論文的評論與建議,使學生受 益良多,同時諸位教授精闢見解使得論文更趨完整。

感謝 劉東裕、劉明偉學長在論文撰寫過程中不吝惜指教,志隆、乃修、采芳學 長姊在研究室生活的照顧與經驗傳承,與聖偉、介山、冠儒彼此互相鼓勵 打氣,讓我得以順便完成論文書寫,這共同扶持與相處的時光使我難以忘 懷。學弟天君於口試準備期間費心的張羅與協助。同學廷碩、千峰、文辤、

新盷、燦寧、瑜珊於求學期間一同渡過的愉悅生涯。

感謝 父母對我的呵護與栽培,哥哥和妹妹對我的關懷與加油,女友育如與親友 們對我的問候,在此將研究成果與你們分享。

最後獻上我的祝福,願大家順心如意

2007年春 于 台南

(10)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1 一、前言……… 1-1 二、研究動機目的……… 1-1 三、研究目的……… 1-2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

1-3 一、研究範圍與對象……… 1-3

第三節 研究內容方法與流程………

1-4 一、研究內容與方法……… 1-4 二、研究流程……… 1-6

第四節 相關文獻………

1-7

第二章 舊市中心步行空間系統之規劃

第一節 舊市中心再開發議題………

2-1 一、舊市中心發展處境……… 2-1 二、舊市中心再開發課題……… 2-5 三、舊市中心再開發策略……… 2-8

第二節 步行空間系統規劃理論………

2-15 一、步行交通特性……… 2-15 二、都市步行空間系統設計程序……… 2-17

第三節 傳統街巷特性與步行功能意義………

2-21 一、傳統街巷空間特性……… 2-21 二、傳統街巷步行功能與意義……… 2-24

第三章 傳統街巷資源調查與分析

第一節 台南府城發展概述 …… ………

3-1 一、舊市中心區發展現況……… 3-1 二、傳統街巷發展歷程……… 3-13

(11)

第二節 舊市中心區現況資源調查與分析………

3-21

一、地理資訊系統輔助分析……… 3-21

二、現況資源調查與分析……… 3-27

第三節 舊市中心區步行空間發展課題………

3-36

一、步行空間現況問題……… 3-36

二、步行空間發展課題與對策……… 3-42

第四章 舊市中心區步行空間系統規劃與設計

第一節 基礎交通系統規劃………

4-2

一、區域性步行規劃……… 4-2

二、空間區位連結……… 4-9

第二節 步行網絡動線形成………

4-18

一、步行網絡串連……… 4-18

二、人車動線處理……… 4-20

第三節 步行空間細部設計………

4-23

一、步道形式運用……… 4-23

二、空間意象形塑……… 4-34

第五章 結論與後續研究建議

第一節 結論………

5-1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5-6

參考書目

<研究論文>

<規劃報告書>

<期刋>

<中文文獻>

<外文文獻>

附錄一 台南市市區公車路網圖 附錄二 相關古地圖蒐集

(12)

表目錄

表 1-4-1 相關研究整理……… 1-7 表 3-1-1 台南府城綜合發展目標與策略表……… 3-1 表 3-1-2 各時期台南市都市發展情形……… 3-18 表 3-2-1 民權路……… 3-22 表 3-2-2 忠義路……… 3-22 表 3-2-3 民生路……… 3-23 表 3-2-4 永福路……… 3-23 表 3-2-5 東門路……… 3-23 表 3-2-6 自強、新美街……… 3-24 表 3-2-7 傳統街巷位置對照圖……… 3-26 表 3-2-8 停車場位置對照表……… 3-30 表 3-2-9 都市生活節點位置對照表……… 3-33 表 4-1-1 舊市中心區步行空間系統規劃與設計流程圖……… 4-1 表 4-1-2 基礎交通系統規劃內容表……… 4-17 表 4-2-1 步行網絡動線形成內容表……… 4-22 表 4-3-1 步行空間細部設計內容表……… 4-36 表 5-1-1 規劃原則架構圖……… 5-5

圖目錄

圖 1-2-1 台南府城舊城垣與研究範圍關係圖……… 1-3 圖 1-2-2 傳統街巷示意圖……… 1-3 圖 2-1-1 德國諾林根城市平面圖底圖……… 2-4 圖 2-1-2 義大利西耶納城市平面圖底圖……… 2-4 圖 2-2-1 依距離與時間分類之諸項設施……… 2-16 圖 2-2-2 交通工具的轉換與範圍……… 2-16 圖 2-3-1 安平市街圖……… 2-21 圖 2-3-2 鹿港市街圖……… 2-21 圖 2-3-3 台南市街巷道與廟埕關係圖……… 2-23 圖 3-1-1 中西區研究範圍土地使用現況圖……… 3-2 圖 3-1-2 研究範圍都市計畫圖……… 3-2 圖 3-1-3 中區未開闢計畫道路位置圖……… 3-3 圖 3-1-4 北區未開闢細部計畫道路圖……… 3-6 圖 3-1-5 台南城內外略圖……… 3-6

(13)

圖 3-1-6 京都未來發展構想示意圖……… 3-7 圖 3-1-7 台南市都市發展分區示意圖……… 3-7 圖 3-1-8 文化歷史資源分佈圖……… 3-9 圖 3-1-9 府城生活博物館園區範圍圖……… 3-9 圖 3-1-10 台南市輕軌運輸系統計畫優先路段圖……… 3-11 圖 3-1-11 台南府城舊市中心區發展圖……… 3-12 圖 3-1-12 府城聯境組織下空間體系……… 3-14 圖 3-1-13 府城聯境空間層級……… 3-15 圖 3-1-14 街道類型層級圖……… 3-15 圖 3-1-15 清乾隆十七年(西元 1752 年)城池圖……… 3-16 圖 3-1-16 清嘉慶十二年(西元 1807 年)城池圖……… 3-16 圖 3-1-17 1895 至 1945 年間台南市街道系統之變遷……… 3-17 圖 3-1-18 各時期發展區域位置圖……… 3-19 圖 3-1-19 台南府城傳統街巷發展過程圖……… 3-19 圖 3-1-20 台南府城傳統街巷主要發展範圍圖……… 3-20 圖 3-2-1 1985 年臺南市舊街道圖與都市計畫道路圖套繪……… 3-21 圖 3-2-2 傳統街巷與都市計畫架構關係圖……… 3-25 圖 3-2-3 都市計畫道路系統……… 3-28 圖 3-2-4 大眾運輸系統與停車場……… 3-29 圖 3-2-5 開放空間……… 3-31 圖 3-2-6 都市生活節點……… 3-32 圖 3-3-1 傳統街巷空間與計畫道路疊合……… 3-36 圖 3-3-2 永華宮街廓現況……… 3-37 圖 3-3-3 永華宮街廓圖……… 3-37 圖 3-3-4 溪仔巷現況……… 3-37 圖 3-3-5 溪仔巷與計畫况路關係圖……… 3-37 圖 3-3-6 天君廟后街和重慶寺街現況……… 3-38 圖 3-3-7 天君廟后街和重慶寺街與計畫况路關係圖……… 3-38 圖 3-3-8 自強街和新美街現況……… 3-38 圖 3-3-9 自強街和新美街與計畫况路關係圖……… 3-38 圖 3-3-10 計畫道路與傳統街巷銜接現況……… 3-39 圖 3-3-11 未開闢細部計畫道路圖……… 3-39 圖 3-3-12 傳統街巷空間遭到佔據……… 3-40 圖 3-3-13 開基玉皇宮街廓現況……… 3-40 圖 3-3-14 開基玉皇宮街廓圖……… 3-40 圖 3-3-15 天壇街廓現況……… 3-41

(14)

圖 3-3-16 天壇街廓圖……… 3-41 圖 3-3-17 大天后宮街廓現況……… 3-41 圖 3-3-18 大天后宮街廓圖……… 3-41 圖 4-1-1 步行空間層次示意圖……… 4-2 圖 4-1-2 街廓內部步行區域圖……… 4-3 圖 4-1-3 街廓間步行區域圖……… 4-4 圖 4-1-4 加強永福路步行範圍與活動屬性……… 4-6 圖 4-1-5 加強民生路步行範圍與活動屬性……… 4-6 圖 4-1-6 傳統街巷被計畫道路切割圖……… 4-7 圖 4-1-7 大銃街步行穿越道……… 4-7 圖 4-1-8 溪仔巷步行穿越道……… 4-7 圖 4-1-9 步行主軸設置……… 4-8 圖 4-1-10 步行空間與都市計畫道路連結圖……… 4-9 圖 4-1-11 步行空間與交通運輸工具連結圖……… 4-10 圖 4-1-12 步行空間與停車場連結圖……… 4-11 圖 4-1-13 步行空間與開放空間連結圖……… 4-12 圖 4-1-14 步行空間與文化園區連結圖……… 4-13 圖 4-1-15 步行空間與都市生活節點連接圖……… 4-15 圖 4-1-16 台南府城舊市中心區步行空間系統圖……… 4-16 圖 4-2-1 步行距離涵蓋範圍……… 4-18 圖 4-2-2 與台南府城主要空間連結圖……… 4-19 圖 4-2-3 不同機能考量的街道環境……… 4-20 圖 4-2-4 人車動線處理圖……… 4-20 圖 4-2-5 人車動線分離示意圖(一)……… 4-21 圖 4-2-6 人車動線分離示意圖(二)……… 4-21 圖 4-2-7 孔廟文化園區時間分離路段建議圖……… 4-22 圖 4-2-8 赤崁文化園區時間分離路段建議圖……… 4-22 圖 4-3-1 赤崁文化園區步道形式運用圖……… 4-23 圖 4-3-2 孔廟文化園區步道形式運用圖……… 4-24 圖 4-3-3 新天地商圈步道形式運用圖……… 4-25 圖 4-3-4 站前商圈步道形式運用圖……… 4-25 圖 4-3-5 鎮北坊文化園區步道形式運用圖……… 4-26 圖 4-3-6 辜婦媽街週遭街廓步道形式運用圖……… 4-26 圖 4-3-7 重要生活節點連結……… 4-27 圖 4-3-8 忠義路街道改善……… 4-28 圖 4-3-9 民權路街道改善……… 4-28

(15)

圖 4-3-10 永福路街道改善……… 4-28 圖 4-3-11 民生路街道改善……… 4-29 圖 4-3-12 民權路與公園路和中山路交會點……… 4-29 圖 4-3-13 民權路與公園路之銜接……… 4-29 圖 4-3-14 民權路與中山路之銜接……… 4-29 圖 4-3-15 府中街增加休憩廣場圖……… 4-30 圖 4-3-16 生活服務街巷塑造……… 4-30 圖 4-3-17 未開闢計畫道路處理方式……… 4-31 圖 4-3-18 溪仔巷與計畫道路銜接圖……… 4-32 圖 4-3-19 天君廟后街和重慶寺街與計畫道路銜接圖……… 4-32 圖 4-3-20 自強街和新美街與計畫道路銜接圖……… 4-32 圖 4-3-21 傳統街巷跨越計畫道路處理方式……… 4-33 圖 4-3-22 空間細部處理方式……… 4-33 圖 4-3-23 廟程廣場改善……… 4-35 圖 5-1-1 台南府城舊市中心區步行空間系統改善建議圖……… 5-2

(16)

照片目錄

照片 2-1-1 義大利西耶納城市廣場鳥瞰圖……… 2-4 照片 4-1-1 總爺街……… 4-3 照片 4-1-2 抽籤巷……… 4-3 照片 4-1-3 天君巷……… 4-3 照片 4-1-4 七娘境街……… 4-3 照片 4-1-5 總趕宮街……… 4-3 照片 4-1-6 柱仔行街……… 4-3 照片 4-1-7 下大銃街……… 4-4 照片 4-1-8 鴨母寮街……… 4-4 照片 4-1-9 小上帝街……… 4-4 照片 4-1-10 中巷街……… 4-4 照片 4-1-11 馬公廟后……… 4-4 照片 4-1-12 辜婦媽街……… 4-4 照片 4-1-13 民生路現況……… 4-5 照片 4-1-14 民族路現況……… 4-5 照片 4-1-15 忠義路現況……… 4-5 照片 4-1-16 永福路現況……… 4-5 照片 4-1-17 烏臼巷現況……… 4-6 照片 4-1-18 台南府城公車站牌圖……… 4-10 照片 4-1-19 輕軌示意圖……… 4-10 照片 4-1-20 台南火車站……… 4-10 照片 4-1-21 Focus 百貨……… 4-14 照片 4-1-22 華納威秀……… 4-14 照片 4-1-23 赤崁樓……… 4-14 照片 4-2-1 騎樓……… 4-19 照片 4-2-2 人行道……… 4-20 照片 4-2-3 府城文化觀光年舉辦園遊會活動……… 4-21 照片 4-3-1 臨街建築及設施管制……… 4-34 照片 4-3-2 設置休憩廣場……… 4-34 照片 4-3-3 結合路面設置滿足活動需求……… 4-34 照片 4-3-4 結合商家創造都市活動……… 4-34 照片 4-3-5 設置適當街道傢俱……… 4-34 照片 4-3-6 結合方向標示、地區特色的鋪面設計……… 4-35 照片 4-3-7 提供適當夜間燈光照明……… 4-35 照片 4-3-8 資訊站……… 4-35 照片 4-3-9 街巷植栽佈置……… 4-36

(17)

□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前言………1-1 二、研究動機………1-1 三、研究目的………1-2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

一、研究範圍與對象………1-3

第三節 研究內容方法與流程

一、研究內容與方法………1-4 二、研究流程………1-6

第四節 相關文獻………1-7

(18)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前言

府城舊市中心區早期因為自然地形與人文匯集影響,所形成的傳統街巷長久以來 便是一套良好的步行空間系統,且成為民眾彼此活動交流場所,這些傳統街巷也呈現 出當地居民生活型態及都市空間特徵,由於交通運輸工具轉變、都市計畫道路開闢及 商業空間轉移使得傳統街巷供民眾生活的空間機能已改變,人與人之間溝通交流機會 也不若以往;同時府城舊市中心經過時空演變後,因應生活型態所衍生出來的傳統街 巷被一條條計畫道路切割或拓寬,使得原本獨具特色的傳統街巷結構逐漸面臨瓦解處 境。

然而近年來,舊市中心再開發議題不斷被探討,透過都市實質空間改善及機制運 作之間的相互配合,藉助收復行人公共空間、有效交通管理和建立大眾運輸系統,使 得舊市中心擺脫過度擁擠的交通負荷,重建以人為主的空間組織和活動關係,達到復 甦舊市中心為目的。眾觀國外許多舊市中心區發展出以步行為主的街區模式,讓居民 和遊客得以運用步行體會舊市中心區文化魅力,除藉此增加城市觀光價值外,更替舊 市中心注入一股活力;回顧台灣舊市中心區內人車衝突問題仍舊存在,為創造良好生 活環境品質,勢必得在傳統街巷空間內尋找民眾步行的一線生機。

二、研究動機

早期台灣都市發展大多依附港埠及河港進行通商貿易行為,逐漸形成基於自保和 共同利益結合成聚落組織;其聚落形成為達到防禦目的,採取緊密聚居方式,發展狹 窄、曲折避免直交的街巷組織,同時建立廟宇供奉鄉土神袛,由於廟宇具地緣精神中 心意義,居民便以廟宇為中心向四周呈帶狀發展。隨著市街逐漸發展,街巷組成由一 字、S 字型發展到 T 字型,或 Y 字型,而廟宇通常位在兩端之交叉點,與地方產生不 可分離的密切關係,廟宇四周商業行為也油然而生,透過商店集結發展成商業大街,

當廟宇增加時,街巷組織也就更為複雜,有呈並行的帶狀,也有形成格子狀分佈發展

(李乾朗,1986)。

(19)

台南府城傳統街巷沿續自然地形環境和商業運輸需求,所逐漸形成的都市街巷網 絡系統,在日據時期日本人為統治台灣而實施「市區改正計畫」,進行大規模西式道 路系統開闢,光復後國民政府更沿用其都市計畫繼續發展而未加以考量傳統街巷紋 理,傳統街巷不是遭到拓寬便是逐漸沒落,原本傳統街巷空間存在的繁華熱鬧景象也 轉移至沿街面商業空間。

府城舊市中心區復甦課題之一便是如何創造良好的步行空間。受限於府城舊市中 心區建物發展密集影響,導致新開闢的計畫道路尺度無法同時滿足車行和步行使用,

反觀舊市中心區內部早就存在著曲折迴繞、饒富趣味且符合人性尺度的傳統街巷,其 空間組織強烈且四通八達,但空間連續性逐漸遭受到新闢計畫道路破壞,導致傳統街 巷彼此銜接不易;另外,居民將傳統街巷做為停放汽機車或堆放私人物品而佔據原本 屬於民眾活動交流場所,加上交通工具使用改變,車行穿梭於街巷間,干擾了步行使 用,也導致人們步行意願減少。因此,本研究欲透過傳統街巷空間的改善和串連,企 圖找回以往未受注意的步行空間,配合現有騎樓和人行道來發展一套台南府城舊市中 心區步行空間系統,並進行實質的步行空間系統規劃與設計,期待能作為活絡都市空 間與提供民眾活動場所的催化劑。

三、研究目的

本研究欲透過建構台南府城舊市中心區步行空間系統,營造府城舊市中心成為一 個優質的步行環境,提升人們步行意願和增加彼此溝通交流機會,進而促使舊市中心 再開發,讓人們願意再來到舊市中心區休閒、生活和工作,因此,本研究欲達到以下 目的:

1. 探討台南府城舊市中心區步行空間系統如何建構。

2. 瞭解台南府城傳統街巷空間現況問題。

3. 檢視相關步行空間規劃理論運用在台南府城之可行性。

4. 提出台南府城舊市中心區步行空間系統規劃與設計。

(20)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

一、研究範圍與對象

府城舊市中心區受限於地區建築物密集發展,欲將現有計畫道路設置寬敝人行道 實屬不易。為解決府城舊市中心區步行空間不足問題,在滿足市中心區步行和車行合 宜需求下,重新運用早期因地形及生活需求延伸出來的傳統街巷作為基礎,尋找建構 府城舊市中心區步行空間的契機。

本研究範圍以台南府城舊城垣為界,傳統街巷為對象,探討傳統街巷於都市計畫 架構下所扮演的角色和傳統街巷與都市計畫道路關係,以發展台南府城舊市中心區步 行空間系統架構。然而,礙於目前舊城垣大多已崩廢,而造成研究範圍界定不清,本 研究參照石萬壽於<臺南府城防務的研究:臺南都市發展史論之一>的「台南府城城 垣崩廢情形圖」所繪製的舊城垣位置,改以鄰近計畫道路取代,推導出本研究範圍東 以勝利路;南以樹林二街;西以西門路;北以公園北路、北門路、小東路為界,而其 範圍所涵蓋行政區部份分別為東區、中西區和北區。

傳統街巷則界定在日據時期執行「市區改正計畫」前,由荷據至清領時期發展形 成的街巷空間為主要探討對象,而計畫道路兩側騎樓與人行道空間則為輔助的步行空 間,來探討整體舊市中心區步行空間系統之建構。

圖 1-2-1 台南府城舊城垣與研究範圍關係圖 圖 1-2-2 傳統街巷示意圖

(21)

第三節 研究內容方法與流程

一、研究內容與方法

本研究過程由理論文獻建立主要論點,探討相關舊市中心步行空間系統規劃理 論,同時,於研究範圍進行田野調查,瞭解現行台南府城舊市中心發展和傳統街巷存 在的問題,並將上述研究分析整合作為台南府城舊市中心區步行空間發展課題與對 策,並進行實質步行空間系統規劃與設計,以加強本研究完整性。

本研究過程中將運用『文獻回顧法』、『田野調查法』、『地理資訊系統輔助分析 法』、『歸納演繹法』為主,藉以建構論文整體架構,以下就本文研究方法和內容作說 明:

(一)文獻回顧法

本研究以資料蒐集與分析方法,尋找合乎舊市中心區步行空間系統規劃理論之相 關文獻,包含論文、報告書、出版刋物、出版書籍、網路等資料,建立與瞭解過去研 究方向,以確立本研究地位與價值。

透過理論建構探討舊市中心再開發相關議題,瞭解舊市中心現況問題及重要性,

提出復甦舊市中心的目的,再於提升生活環境品質,且透過建構完善的步行空間系統 作為復甦舊市中心活力的觸媒。再者,藉由文獻資料探討傳統街巷空間特性及其步行 功能與意義,推論傳統街巷除作為步行使用外,更可成為舊市中心帶狀開放空間形 式,塑造行人停留、活動及發生交流等行為,最後將上述之舊市中心開發議題和傳統 街巷步行功能特性彙整出舊市中心區步行空間系統架構,以作為後續研究課題探討。

(二)田野調查法

將研究範圍界定在台南舊城垣範圍,並以此範圍內之傳統街巷為探討對象,除了 先瞭解府城舊市中心區目前現況使用及未來發展情形,並觀察台南府城傳統街巷與計 畫道路間關係及現存步行空間問題和調查研究範圍內的地區環境資源,作為後續台南 府城舊市中心區步行空間系統規劃與設計之基礎。

(22)

田野調查法即置身於台南舊城垣範圍地區之現場調查方式,本研究一方面觀察傳 統街巷與計畫道路間關係及現存步行空間問題,另一方面透過 GPS 輔助工具進行府 城舊市中心週遭環境資源調查,包含交通運輸系統(火車站、公車站牌和停車場位 置)、開放空間(包含學校、公園)、地區環境節點(包含市場、商場百貨、古蹟、歷 史建築物、廟宇、教會)等基礎資料,提供後續實質操作步行空間系統規劃與設計時 的參考依據。

(三)地理資訊系統輔助分析法

本研究運用 ArcGIS 研究輔助工具,以城門位置作為定位參考點來進行現有都市 計畫圖與古地圖疊合,判別傳統街巷空間位置和傳統街巷與都市計畫道路兩種不同街 道系統間的關係,以作為後續研究課題。

(四)歸納演繹法

『歸納演繹法』運在於對某一現象陳述,尋求合理解釋,依據解釋進而對該現象 的未來發展做預測與控制,並加以推演。藉由舊市中心再開發及傳統街巷步行化策略 所歸納舊市中心區步行空間系統理論建構,配合田野調查所整理出來的現況課題與對 策,檢視相關步行空間規劃理論運用於府城舊市中心區的可行性,最後進行步行空間 系統規劃與設計,同時彙整出台南府城舊市中心區步行空間系統規劃原則。

(23)

三、研究流程

基礎交通系統劃設 步行空間網絡形成 步行空間細部設計 建設過程的因應策略與調整

舊市中心發展處境 舊市中心再開發課題 舊市中心再開發策略

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範圍與方法

舊市中心再開發議題

台南府城舊市中心區步行空間系統規劃原則

結論與後續研究建議

動 機 目 的

步 行 空 間 規 劃 理 論 建 構

步 行 空 間 課 題 與 對策

步 行 空 間 系 統 規 劃 與 設 計

結 論 台南府城舊市中心區步行空間系統規劃與設計

都市步行空間系統設計程序 傳統街巷特性與

步行功能意義

台南府城舊市中心區步行空間發展課題與對策

交通運輸系統 開放空間 地區環境節點 舊市中心區發展情形

傳統街巷發展歷程

台南府城環境概述 地理資訊系統輔助分析 現況資源調查與分析

傳統街巷空間位置 傳統街巷與計畫道路關係

(24)

第四節 相關文獻

本研究著重於台南府城舊市中心區步行空間系統規劃與設計的探討,藉由相關文 獻蒐集整理,以得知過去有關步行空間方面的研究領域和深入瞭解舊市中心發展問 題,供本研究作為研擬步行空間系統規劃與設計的資料參考及立論基礎,再將相關研 究課題納入規劃原則來說明實質操作運用的程序。

表 1-4-1 相關研究整理

作者 研究題目 年代出處 相關研究內容 蘇崇明 市中心區保存與

復甦之研究-以 台南市中心傳統 都市空間

成大都研所 碩論 1997

借助美國都市計劃及分區管制經驗,提出解決市中 心再發展的問題,透過台南市一個街廓來探討內部 街巷、古蹟、廟埕、居民活動與都市計劃相關課題,

以作為市中心街巷空間解決範本。

卓心蘋 台灣舊市區復甦 組織機制之研 究—以台南市中 正商圈為例

成大建研所 碩論 2001

探討市中心商業區中小型零售商業的復甦,分析歸 納國外市中心復甦組織的運作原則,同時檢討國內 的復甦計畫與經驗,掌握市中心復甦組織運作的問 題,經實際訪查台南市中正商圈公私部門組織經營 狀況,而後依據國外的組織運作原則及台灣的體 制,對市中心商圈復甦組織機制提出建議。

舊 市 中 心 再 開 發 議 題

Paumier 等著 馬銓 譯

成功的市中心設 計

台北:創興 1995

就所有市中心再發展而言,提出二項基本概念:一 個多樣性的市場及一處具良好品質場所;概述一些 規劃及都市設計方面的基本原則和可行的策略來促 成市中心區成為有趣的社交環境。

今野 博 まちづくりと步 行空間

鹿島出版社 1990

針對都市步行空間系統設計程序提出 1 基礎交通系 統劃設、2 步行空間網絡形成、3 步行空間細部設計、

4 建設過程的因應策略與調整,各階段考慮要項,並 以筑波研究學園都市作為上述設計程序之案例說 明。

陳潔生 本省都市中心區 步行街之空間使 用研究

成大建研所 碩論 1979

介紹步行街的思想淵源,探討影響步行街設立因 素,包含行人流量、行人活動、汽車交通、計劃實 施反應,並提出不同商業型態的空間使用與模式建 議。

何志浩 淡水鎮行人徒步 系統之研究

淡江建研所 碩論 1986

對淡水老街地區實施現況及問卷調查,瞭解居民和 遊客步行特性、活動性質及商店業者意願,研擬出 行人徒步系統及車輛管制計劃,以此再進行滿意度 問卷,藉此瞭解民眾在參與計劃前後之反應程度。

而再予以修正原有之行人徒步系統及車輛管制計 劃。

盧錫璋 人與車兩者之綜 合關係所衍生之 都市規劃型態

成大建研所 碩論 1986

針對台灣都市中人與車間所產生的不適應問題,探 討各種問題的解決策略,配合人車分離、空間管制、

交通轉換等規劃手段,以合理改善都市生活品質。

步 行 空 間 議 題

阮旭初 彰化市舊城區保 存規劃之研究

成大都研所 碩論 2000

探討歷史空間架構保存規劃原則,並以彰化市舊城 區為研究範圍進行規劃操作,提出歷史空間保存在 於對人具歷史意義、需建構在都市架構中及考量整 體架構、面、線、點不同尺度的規劃構想。

(25)

沈依潔 民眾步行行為意 向之研究-以台 北市民為例

交大運管所 碩論 2004

為探究民眾步行行為意向,瞭解引發民眾步行行為 動機源由,以理性行為理論為基礎,發展量測民眾 步行意願指標和相關變數,透過台北市民眾進行問 卷調查,得知要刺激民眾步行需求需提升步行環境 品質和增加民眾對於健康休閒的重視度。

呂采芳 新市區建設地區 人行空間及步道 系統動線配置規 劃準則之研究

成大建研所 碩論 2005

藉由文獻和案例探討相關步行動線規劃理論與課 題,提出新市區建設地區人行空間及步道系統動線 配置之規劃準則需依序檢視整體道路層級系統劃 設、步行網絡動線形成和步行空間設計層面。

梁俊仁 日據前後臺南街 廓型態之構成與 變遷

成大建研所 碩論 1991

以日據期間的台南市都市街廓空間為研究對象,探 究街廓形成的歷史脈絡與空間意象,進行整體發展 過程變遷比較,歸納出都市街廓空間整體與個體內 部構成模式。

林靜娟 臺灣傳統街巷空 間之研究

成大建研所 碩論 1988

以台灣傳統街、巷為題,探討城市形態、組織的歷 史演進和傳統街巷起源與發展,並分析台灣傳統街 巷空間形態與類型,尋求其構成法則與特質。

劉文傑 都市街道類型之 研究-以臺南市 中心商業區街道 為例

成大都研所 碩論 1997

提出都市邁向永續發展應強化街道魅力,對街道類 型瞭解來釐清不同街道特質,並納入都市設計規範 管制,以創造與眾不同的都市風格,以台南市中心 商業區為例,探討在擬定都市設計規範時必須考慮 之重點與途徑提供未來都市制訂發展計畫參考。

傳 統 街 巷 空 間 特

質 梁晉榮 近代台南市街道 命名之研究

成大建研所 碩論 1999

以城市起源的發展歷史,瞭解台南府城街道演變輪 廓,以解析街道命名與街道本身關係,得出台南市 街道變化過程,探討街道命名在未來實質環境建構 上的建議。

(26)

□ 第二章 舊市中心步行空間系統之規劃

第一節 舊市中心再開發議題

一、舊市中心發展處境………2-1 二、舊市中心再開發課題………2-5 三、舊市中心再開發策略………2-8

第二節 步行空間系統規劃理論

一、步行交通特性………2-15 二、都市步行空間系統設計程序………2-17

第三節 傳統街巷特性與步行功能意義

一、傳統街巷空間特性………2-21 二、傳統街巷步行功能與意義………2-24

(27)

第二章 舊市中心步行空間系統之規劃

第一節 舊市中心再開發議題

本研究主要內容為建構台南府城舊市中心區步行空間系統,目前所涉及的舊市中 心步行空間規劃改善模式,皆以沿街騎樓與人行道作為研究對象,忽視了舊市中心區 長久以來便可作為步行使用的傳統街巷,因此,本研究認為在考量舊市中心區域性步 行空間規劃時,需將傳統街巷納入考慮。

欲瞭解傳統街巷於現今都市計畫架構下扮演的角色和定位,並藉由舊市中心再開 發的觀點,關注於步行空間功能特性和動線配置,參考相關研究所建立人行空間及步 道系統的構成概念,和活化舊市中心議題來作為台南府城舊市中心區步行空間規劃與 設計的依據。

一、舊市中心發展處境

(一)舊市中心重要性:

舊市中心為都市早期發展起源地,長期以來成為都市社會、經濟和社交活動的主 要聚集所在,經過時間粹練和環境變遷,所發展形成的都市紋理與豐富人文歷史資源 皆顯示出舊市中心獨一無二的特色與魅力;眾觀各國著名歷史都市皆以發展舊市中心 特色來增加地區活力與發展觀光旅遊及商業活動,以活化舊市中心區環境,反觀台灣 傳統都市空間變化從港口貿易發展到內陸經商,大多以廟宇為中心,透過沿地形起伏 往四周有機性成長的傳統街巷構築成一個大型聚落網絡;在這樣空間型態反應了傳統 都市生活鄰里社區關係與行為模式,同時符合人性尺度及活動的場所。

舊市中心歷經長期時間發展和環境變遷後逐漸呈現衰退的現象,甚至影響了未來 發展性,而舊市中心需要復甦不僅僅為了解決都市環境衰退而產生社會經濟問題,而 是因為舊市中心本身具有特殊重要地位而須加以關懷處理;對於舊市中心本身價值及 意義,卓心蘋(2001)提出舊市中心是人從事交易活動場所、促使經濟成長地區及具 有豐富歷史意義;認為舊市中心從單純商品與服務交易,擴展成人際關係相互交流之 處,而舊市中心多樣性服務型不僅吸引各階層消費者,同時誘使開發商進行投資,舊 市中心經過時代歷練,在都市發展上擁有特殊空間屬性與商業地位,其建構的商業建 物或街道紋理更是具有特色。

(28)

在歷史上,舊市中心一向是許多重要社交活動集中所在地,台南府城因自然地形 與歷史人文發展出來的傳統街巷,便是早期良好的步行空間和活動場所,然而由於都 市不斷持續地發展,加上車輛使用普遍,連帶改變了都市交通系統,使得傳統街巷空 間機能被計畫道路取代,也導致舊市中心區步行環境品質低落,同時,當人們生活水 準到達一定程度後,對於生活品質要求更加重視,因此為有效營造舊市中心區形成一 個多用途且交流密切的人行活動場所,應該加強步行的運用並提升步行環境品質,同 時,藉由公部門來主導一項成功的公共環境改善工程非旦有機會帶動附近地區私人開 發投資意願,同時公共空間品質和都市活力更深深影響人們對都市環境的意象。

(二)舊市中心現存困境:

舊市中心受到經濟市場組成改變、交通工具演進、人口結構外移和都市發展趨勢 朝向擴展新市區,使得舊市中心實質環境受到衝擊,變得不再具有吸引力和不適合居 住,頓時間,舊市中心就像一個資本主義運作的生產機器,排除了大量提供人行活動 和產業消費的空間,高密度行人活動僅集中於午餐和上下班尖峰時間,在種種負面轉 變所造成的惡性循環,更引發舊市中心區空洞化現象,也影響舊市中心未來發展

(Paumier 等著,1995)。

然而,引發舊市中心呈現衰退現象的原因不外乎都市發展趨勢轉變導致步行環境 品質低落、都市人性尺度消失、購物需求移轉,使得原本活動力茂盛的舊市中心逐漸 喪失其繁華景象。

1、 步行環境品質低落:

當汽機車逐漸取代步行成為民眾外出主要使用交通工具時,舊市中心區道路交通 負荷及停車空間需求便快速增加,快速移動車輛不但拉高了建築物量體,更帶進來一 連串交通阻塞和停車問題,都市原本屬於人和馬車行走的空間,轉變成一輛輛穿越市 中心的車輛(Paumier 等著,1995);在現今都市發展仍著重汽機車運輸,在交通擁擠 問題不斷擴張下,促使政府拓寬舊市中心街道車行範圍來便利和容納更多車輛進出,

壓縮了原本民眾使用步行的空間。

過多的車輛在市中心通行和停留,非旦剝奪民眾步行權利和降低步行時的舒適性 及安全感;同時降低場所間連繫的步行環境品質,連帶造成人們減少使用步行的意 願,舊市中心因為交通運輸改變造成了大多居住市區裡的居民改變了以往步行的習 慣。

(29)

2、 都市人性尺度消失:

舊市中心區高密度的開發將建築物使用機能集中發展,造成市中心活動人口急遽 增加,連帶湧進了大量汽車交通,為便利車輛交通、高密度開發措施和停車需求,老 舊建築不斷地遭到拆除更新成富利益價值的停車場或辦公大樓,阻斷市中心街道提升 人行活動所需的空間圍塑感和活動連續性,改變都市人性尺度和親切的街巷環境

(Paumier 等著,1995)。

電梯的發明為舊市中心帶來重大影響力,電梯使建築物向高層建築發展,大幅提 高舊市中心開發密度而吸引大量辦公大樓進駐,以往舊市中心開發密度雖高,但受到 早期建築技術限制,造成建築物高度普遍不高,整個地區環境仍具有人性尺度,且建 築物緊臨街道形成一種強烈的組織架構及連續性,然而現今都市朝向高層建築模式開 發,導致舊市中心區高樓大厦隨處林立,破壞了原本舊市中心人性尺度及和諧連貫的 感覺。

另外,黃崑山(1995)認為在已開發國家普遍將歷史保存視為都市計畫與建設之 基本道德同時,台灣仍繼續將既成巷道拓寬為六米巷道,原本富有人文歷史價值的都 市街道紋理,在一次又一次如同台灣開台第一街遭受到拆除、拓寬,房地產價格端視 面臨道路寬度而定,歷史與人文的重要性自然成為阻礙開發的絆腳石;同時歸納出台 灣環境問題在於都市定位不清和都市發展過程中以量作價,盲目開闢馬路和大規模進 行市地重劃,棄舊市中心區環境、交通沈疴於不顧。

英國倫敦自 1666 年大火重建以來,三百多年間,舊市中心建設皆在保存原有都 市結構與風格前提下進行;而巴黎自拿破崙三世時期郝思曼大刀闊斧地整建後,基本 街道結構並未改變,舊市區建設尤其謹慎,惟恐破壞了原有都市整體建築風格,更遑 論都市紋理與結構;義大利威尼斯和翡冷翠,其市中心區內的巷道雜陳,十之八九類 似未拓寬前的府城延平街,當地觀光產業亦多賴以營生;而美國波士頓於六十年代備 受批評的都市更新後,對舊市中心區建設與改善更是小心翼翼,數十年間對舊市中心 區狹窄、蜿蜒街道不但未曾有過拓寬或新闢,反而極力珍惜,而其經濟發展仍能欣欣 向榮,已成為一世界性商業、科技與文化重鎮。(黃崑山,1995)

相同的,歐洲擁有不少屬於自然有機生長的歷史性城市,在地理和社會經濟條件 下,經過長期演變形成。如位於德國巴伐利亞洲西部伊格河畔的諾林根(Nördlingen)

城建於 9 世紀,市區發展以教堂為中心向外擴展,形成不規則環形與放射形相結合的 道路網絡,同時,教堂所在的廣場既是宗教中心,也是集市貿易中心和舉行集會場所。

而西耶納(Siena)為意大利中世紀時重要的商業城市,全城以廣場為中心,發散出

(30)

圖 2-1-1 德國諾林根城市 平面圖底圖

11 條大小街道,全城街道沿地形配置而顯得曲折多變、寬窄不一,這種街道系統使 人漫步其中而能感受彎蜒街道所呈現的視覺景致轉變,同時提供人群自由而方便地移 動和抄近路的便利,街道代表著居民部份生活記憶,卻也提供到訪者處處驚奇(王瑞 珠,1993)。

3、經濟需求移轉:

由於大型商業購物中心相繼崛起,位於交通便利處、提供充足停車空間、較長的 營業時間、環境氣氛設計和營造及精心規劃的商店組合,封閉且有冷氣的市郊購物中 心帶給市中心零售業極大競爭壓力,加上近年來網路購物風潮,造成市中心零售商業 經營愈來愈不易;同時,舊市中心地價昂貴及居住環境品質及公共設施無法滿足民眾 需求,促使經濟能力能負擔的人們開始搬離舊市中心;隨著舊市中心住宅及零售業沒 落,一向是許多都市經濟主要基礎的製造業也開始向市郊遷移。

由於民眾購物習慣改變,影響舊市中心零售商店的生存,陸陸續續因經營不善而 關閉的商店導致整個購物街道吸引力下降;以台南中正路為例,日據時代所開闢的中 正路末廣町商圈,存在著台灣第一家電梯百貨,中正路商圈更是紅極一時,近年來伴 隨著百貨商場的興建、土地價值昂貴和海安路封閉施工影響,造成中正路商圈的沒 落。在某些城市,舊市中心辦公用途的蓬勃發展常將其他多種可以增添舊市中心行繁 榮熱鬧但獲利較低的用途排除出去,造成許多必須依賴人潮聚集以維持生意的行業減 弱或消失,舊市中心使用種類減少使得市場不再有能力支持許多以來往路人為主要生 意來源的特殊零售業、休閒娛樂及服務業(Paumier 等著,1995)。

圖 2-1-2 義大利西耶納城市 平面圖底圖

照片 2-1-1 義大利西耶納城市 廣場鳥瞰圖

資料來源:王瑞珠

(31)

二、舊市中心再開發課題

由於舊市中心面臨居住人口流失、商業經濟市場沒落及都市活動停擺等問題,為 重新促使舊市中心為人行活動所利用,必須正視舊市中心區空間結構本質遭受到快速 交通影響而影響步行活動使用的問題,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有關借助步行的運用來 達到復甦舊市中心活力的課題:

(一)創造可步行的城市:

Carmen(1990)研究美國都市發展型態與行人活動間的關係,發現 19 世紀都市 人口眾多,道路設計尚以行人考量為主,絕大部分街道空間皆供行人使用,當時都市 呈現出人口密度高、活動中心集中、人行道鋪設於活動主脈且沿途小型商店多的型 態。然而 20 世紀都市型態則反向發展,道路設計以疏解汽動車輛流量為主,舊市中 心人口向衛星城市疏散、小型商店銳減、大型購物中心興起,造成行人活動衰退。

美國歷經都市更新行動,將土地使用功能作明確區分,把混合的都市活動趕出舊 市中心,更新規劃更是以汽車為空間主角,使得舊市中心沒落、空洞化。1960 年代,

歐美相關空間規劃專業者開始察覺此種危機,而提出以人為都市空間主角為出發點的 呼籲,譬如「把親密的功能還給街道」、「重新找回街道」等等,並付諸實際行動。從 最早主張人車截然分道,爭取人行道成為安全活動空間,或者在熱鬧街區設置人行徒 步街等,到後來透過細緻管理手段來嘗試人車共存作法,企圖增加街道生活多樣性;

種種街道革命不外乎重新界定人車關係、形塑優質生活品質、確保行人安全和創造生 動場景來吸引人們重回街道活動。

都市功能分化、過度依賴汽車和私人投資利潤超越公共利益的現代化開發原則所 帶來市中心大量通勤交通和片斷式生活經驗,促使美國都市政策和專業思考轉變,提 出「新都市主義」(The New Urbanism)1,以區域性公共運輸系統和開放空間系統,

強化以行人為主體的發展模式,一方面復甦舊市中心,另一方面管理控制郊區發展;

在市區開發方式上,為了保存原有地方風貌,以小規模填充修補的逐步改建取代改頭 換面的大規模開發,藉由收復行人公共空間、有效交通管理和大眾運輸系統建立,使 得市中心擺脫小汽車控制,重建以人為主的空間組織和活動關係2

1新都市主義概念源自 1961 年 Jane Jacobs 在 「美國城市的生與死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一書,所提出多樣化、安全、有變化的人行步道,以及集中、小街廓、具歷史內涵的的住宅 規劃原則,並透過都市設計規範建築型式、開放空間留設、住商混合以及大眾運輸規劃,來塑造緊密 的社區鄰里關係。

2

(32)

(二)形塑親密街道空間:

將都市轉變為以步行概念發展,重視街道於提升生活品質所能扮演的角色,使得 人們在都市中生活,得以體會豐富的生活經驗、增加社交之機會,促使人們對都市擁 有認同感和歸屬感。

都市更新案例中不少街道透過整頓步行空間,復甦地區商業環境的成功案例,如 陳潔生(1979)提到美國 Minnepolis 的 Nicollet Mall,於 1960 年代晚期商業衰退,計 劃將八個街廓長的步行道加強步行特權,僅准巴士及小型公車通行,最後使得市區商 業活動增加;其間 Nicollet Mall 並未改變建築造型及都市組織,僅將街道寬輻約 2/3 路面重新整修美化,設置步行設施並保留兩旁古建築原貌,為利用小幅度的更動,創 造舊市中心區最大利益。

街道不單僅提供人行穿越往來的通道,而是一連串活動接續發展場所的總合,除 了通行以外,尚可供人駐足停留、休憩交談。Lynch 談到街道就是路徑,藉由一連串 節點引發生命活力,這些節點可能是道路交叉口,也可能是場所與休憩功能大過於通 路與動線功能的活動延伸點(Lynch,1960);而美國社會學家 Jane Jacobs 認為街道及 人行道是城市主要的公共空間,同時也是城市裡最具生命力的器官。只要談起城市,

最先落入腦海的會是什麼?是街道。假若城市中的街道看起來生氣蓬勃,那麼城市本 身也就充滿生命力,反之,街道若沉悶無比,那麼整個城市也就乏善可陳了3

因此創造充滿活力的街道成為都市開放空間,藉由多種土地使用和活動,如提供 特殊服務及便利購物環境、安排地區性慶典活動,給予行人活動多樣性和趣味性感 受,同時提供令人愉快的環境可替市中心帶來正面意象活力。根據谷口邦編所著「城 市再開發」一書中,提示再開發工作有五個關注向度,分別為:鄰里環境結合、文化 資產利用、生態環境恢復、公共空間網絡、串連元素標準化,一方面強化城市意象,

另一方面成為文化活動核心,其關於步行空間議題為:

(1)公共空間網路:

重點在於「提供高公共性空間」、「公共空間連結性」,強調創造一個親和 的開放空間,確保不特定人群能夠安全、舒適而自由的使用空間。

(2)串連元素標準化:

重點在於「創造公共空間基本元素」、「擴大關懷對象」,強調好的公共空 間使用權利屬於全體民眾,共通性是必要元素,以親善設計為出發點,兼顧弱 勢族群為目標,站在使用者立場思考,創造愉快的使用環境。

3 Jane Jacobs,1965,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p.39。

(33)

(三)滿足人車活動需求:

所謂人車共存道路是指在不威脅到行人、自行車的通行及沿街住戶生活行動的範 圍內,允許汽車通行的道路。這種道路除了是大家上下班、上下學、或到附近商店買 東西的通道外,還是孩童的遊戲場,更可以提供人們散步、聊天、休閒等使用。設想 都市居民能夠不再擔心交通事故的發生、不受噪音與空氣污染的干擾、享受舒適愉快 的日常生活;這個理想對未來市民生活和建立居住品質良好的城鎮來說,再重要不過 了(天野光三,1992)。

1970 年代,以「人與車共存」為基礎的觀念在荷蘭德爾福特登場,其生活化道 路型態(Woonerf)運用在住宅區道路,在不侵犯行人與居民生活功能的範圍內,允許車 輛通行,以建立限制不需要的汽車流量和降低汽車行駛速度的路面構造,改變傳統汽 車交通觀念,甚至影響後來歐美各國住宅區內的交通政策;當初生活化道路為運用在 住宅區內提供沿街居民生活便利、除必要進入車輛外,避免穿越性車輛通行危害的措 施,之後其觀念從改善住宅區及新市鎮地區,以至於舊市中心區和既成購物道路等都 嘗試以此觀念著手,進行相關提高環境品質改善工程。

人車共存觀念建立在優先考慮行人及自行車通行和居民舒適生活的條件上,以抑 制車輛交通流量、行駛速度、路邊停車等目標,同時滿足增加行人活動及汽車通行,

同時擴展至舊市中心區域環境下,依據地區條件將人行和車行空間進行適當的空間區 分和使用權利界定,以滿足彼此需求。

(34)

三、舊市中心再發展策略

(一)緊湊城市概念

李永展對於永續城鄉規劃新思維中,認為在永續性危機日益嚴重的今日,傳統城 鄉規劃模式顯然已達發展的十字路口,為塑造與永續發展相容的環境規劃新思維,與 環境永續共生,他列舉出晚近環境規劃界所發展出的六個新思維:土地倫理、生態足 跡、緊湊城市、社區主義、賦權和全球人,作為永續城鄉發展基礎。

Roger(1998)於永續城市議題中談到緊湊城市(compact city)概念,其定義為「密 集且具社會多樣化的城市,在這個城市中,經濟及社會活動互相重疊,而且社區發展 集中在鄰里單元」。強調永續的緊湊城市不主張單一機能及以汽機車為主的發展,其 永續城市未來發展方向應該朝向4

(1)規劃設計強有力社區以及活動力增加的城市。

(2)強化個人移動力而不讓汽機車破壞社區生活。

(3)設計可以使用乾淨交通運輸系且重新使街道廣為行人及社區使用的城鄉環境。

換言之,緊湊城市必須圍繞在大眾運輸節點的社區中心成長且必須提供鄰里可以 發展的地區,這些地區是鄰里的網路,其中每個鄰里都有自己公園及公共空間,並提 供各種私人及公共活動。緊湊城市可以使城市成為「社區為主的社會」之理想棲息地,

這是一個既有都市結構型態而且可以透過各種文化型式加以解釋。換言之,城市應該 是關於當地居民、日常的接觸、人類活動的集中,及生產和地方文化的表達(李永展,

2000)。

而研究市中心復甦計畫的專家們同樣就市中心再開發提出兩個基本概念:

(1)一個多樣性的市場(a diverse market):

市中心須在集中、具多樣性且能互相配合的土地使用地區,才能吸引足夠 人群活動來塑造一個活潑、有趣且能促進人際活動和商業利潤的環境。

(2)一個具有良好品質的場所(a quality place):

市中心區必須提供行人活動一個舒適、方便、有趣且安全場所。

4 Richard Rogers,1998,Cities for a small planet,p.38

(35)

同時,他們也指出想要成功創造一個舊市中心環境,使它成為一個密集且多樣性 的土地使用組合,並在其中培養經濟、交流和互動,促使豐富市中心活動產生,就必 須鼓勵人們以步行方式在核心區內穿梭流動。在促使市中心復甦計畫裡最優先考慮目 標之一就是建立一個吸引人的步行空間連接系統。

因此舊市中心再開發策略便是符合緊湊城市概念下,提出整合交通計劃、規劃步 行環境、創造都市活動等面向;強調大眾運輸系統建立、步行空間改善和都市土地混 合使用理念:

(二)整合交通計劃

緊湊城市概念認為要使用乾淨交通運輸系且重新使街道廣為行人及社區使用,便 是發展人本交通與綠色交通理念,強調創造以人行為主的都市環境,鼓勵人們使用步 行和大眾運輸系統等交通工具來活絡都市空間,另外規劃適當的停車空間,也有助於 減少不必要的車行旅次。

1、 人本交通概念:

許添本(2003)將「人本交通(Human-Oriented Traffic)」定義為「以人為取向,

追求人類永續美孚生活所須之交通系統」。狹義看法可界定為以行人或腳踏車等「人 力」且低污染、不會破壞環境的非機動運具為主。廣義看法則是不論發展機動車輛或 其它大眾運輸工具或建設道路等,皆應以人本為取向,亦即以「符合人類永續美好生 活的價值取向」;避免對人造成傷害,妨礙人類永續美好生活的方式。

為符合人本交通理念,城市建設方式需著重發展在地化及社區化,並針對整體交 通系統進行改變,鼓勵綠色運具使用和追求擁有交通環境人性化,讓人由過去依賴汽 機車輛轉變成為使用包含短程徒步和腳踏車及長途通勤休閒旅次部份的大眾運輸系 統,以便將交通系統融入一個美好生活環境之中。

人本交通系統發展目標主要在於促進交通系統的人性化,其中許添本談到改善人 行空間並確保廣場與道路空間品質,提供優質居住生活品質;同時為促進交通系統人 性化,其基本做法應是重新改造區域道路空間,以達成保護行人兼顧休閒功能的人性 化交通空間。包括調整道路系統功能結構,改變道路空間配置,配合整體綠化,減低 通過型交通影響,降低行車速度,確保交通安全,增加行人活動空間等(許添本,

2003)。

(36)

2、綠色交通概念:

另外張學孔亦談到過去都市建設常因經濟及交通發展需要而忽略了環境保護及 都市景觀,使社會付出難以彌補的成本,綠色交通本著永續發展的理念,將促進城鄉 發展、民眾生活、交通運輸及資源應用等全面性的調整改變。許添本將綠色交通(Green Transport)定義為採用低污染、適合都市環境的「綠色運具」來完成社會經濟活動,

一般「綠色運具」包括徒步、腳踏車、大眾運輸等對環境友善的交通工具(張學孔,

2001;許添本,2003)。

郭俊良(2004)在探討臺南市歷史性城區文化資產路徑與生活文化觀光建構研究 中提到為解決老舊社區與現代生活效率的需求衝突,即汽機車與舊市區窄狹通道空間 的矛盾,將「公共交通運輸導向開發」(TOD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概念導入歷 史性城區,其概念包含:居住中高密度住宅,以公共運輸連結生活服務中心的公共、

商業及服務等設施,以提供工作機會、零售與服務空間;在居住或服務區域中生活環 境以行人為主,藉由公共交通與行人空間成為主要串連元素。

3、大眾運輸系統建構

舊市中心整體環境架構應將行人、大眾運輸工具和停車空間加以協調規劃,以鼓 勵密集式開發型態、產生足夠都市活動,因此適當的停車空間分配及大眾運輸系統建 構觀念,皆有益於解決市中心車輛過多問題。

(1)步行與大眾運輸系統關係:

就舊市中心再發展過程中,如需容納更多且密度更高的開發,而又不致於讓舊市 中心交通負荷受到通勤交通和停車方面影響,那麼能大量提供人行運輸和流動的大眾 運輸系統建構便是未來都市發展不可或缺的趨勢;將大量人群帶到舊市中心,再以步 行方式在區內活動的運輸策略有助於避免造成交通阻塞和過於擁擠的通勤停車,也因 而間接地避免了這些問題對舊市中心吸引力和便利產生不良影響(Paumier 等著,

1995)。

再者,大眾運輸發展有利於制衡私人運具蔓延,進而促使都市空間重新分配、提 供較佳之步行環境;另一方面,若就大眾運輸系統完整性而言,它又需要一個健全的 步行空間系統來支持。由此可知,步行空間系統建構可說是大眾運輸發展之重要影響 環節,兩者確實存在著一種相互回饋的關係,如果其中一項無法落實,必定也影響著 另外一個系統的功能運作(張學孔,2000)。

(37)

(2)大眾運輸規劃措施:

為建立一個緊湊密集的舊市中心開發模式,和提供改善良好行人步行環境的可能 性此增加,在進行大眾運輸規劃時,必須考慮交通、停車和行人流通等方面的配合

(Paumier 等著,1995): a、減少對小汽車的依賴:

藉著改變街道設施和各種配合性機制,使小汽車通行不便也缺乏效率的方 式,以誘導民眾使用大眾運輸工具。

b、大眾運輸路徑設置:

需要設置大眾運輸情況,在於將人群從外部環境、或將通勤者由外圍停車地 點利用區間運輸車輛(Shuttle Transit)送到市中心,做為長距離地點間的連結;同 時,為充分利用大眾運輸所帶來的人潮,其路徑應行經在市中心主要商店大街和 活動樞紐點上,並提供良好步道銜接,以構成完善綠色交通運輸網絡。

c、大眾運輸形式:

目前最為人熟知的大眾運輸系統便是捷運及公車,捷運透過與街道分離的專 屬線路載運大群通勤者,公車則提供密集運輸網路在街道上提供服務,另外於歐 洲更擁有如電車及輕軌系統等大眾運輸系統存在,而且造價合理,因此,無論在 省能及疏解市中心交通情形考量下,設置適當大眾運輸系統可以改進舊市中心環 境。

4、停車空間分配

運用車輛至舊市中心目的不外乎工作通勤和購物觀光需求,對於目前社會環境發 展趨勢來看,車輛運輸通行至舊市中心為不可避免的現況問題,尤其在大眾運輸尚未 發達地區,使用車輛比例更是高;因此除了大眾運輸系統需儘速建構外,滿足舊市中 心停車空間需求和使用權利部份,也必須要加以考量及分配(Paumier 等著,1995):

(1)停車空間分配:

舊市中心要成為一個品質優良、以人為主的場所,其中關鍵因素在於處理停車問 題;因此考量舊市中心有限停車空間情況下,必須限制長時間工作者停車位的增加,

在都市核心區以考慮零售商店的顧客、生意業務上的訪客以及其他短時間停車者某些 優惠待遇;而工作員工則以共乘制、外圍停車場配合接駁運輸車輛等方式有效分配停 車資源;同時停車空間設置考量到不同時段活動機能使用,以提高市中心停車使用效 率。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development of IPv6 was to a large extent motivated by the concern that we are running out of 4-byte IPv4 address space.. And indeed we are: projections in- dicate that the

The Peunayong Downtown area is in need of rejuvenation because this area considered as the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CBD) of Banda Aceh city which in turn supports

“ Consumer choice behavior in online and traditional supermarkets: the effects of brand name, price, and other search attribut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

As for curr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astal area in Hisn-Chu City, the coefficients of every objective function are derived, and the objective functions of

From the spatial programming at traditional retail markets, this study proposed the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of the size, arrangement and position about traditional

Then using location quotient(L.Q.)to analyze of the basic industries in the metropolitan area, and population and employment multiplier of Hsinchu Area and Miaoli Area are analyzed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important and satisfaction analysis of experiential marketing in traditional bakery industry by using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d

This research explores the field of eco-museum, traditional settlement, cultural landscape, touring and recreation, and industrial strategic planning to trigger local